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整合教学

课程整合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整合教学

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29-02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教育部2003年出台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其中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又是“质量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先期启动的四个项目之一。这是教育部实施教学改革的一大举措,它将为中国大学和世界高等教育的竞争、交流与合作提供最重要的保障。为了落实教育部的文献精神,三峡大学《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自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由此前第二临床医学院单独承担教学任务改为由第一、第二两个临床医学院共同承担教学任务,进行资源整合。影像诊断教研室及时调整师资队伍,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能力,教学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三峡大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一、材料与方法

总结五年来在《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中两个临床医学院资源整合过程中一系列教学改革经验,通过向授课学生和大学听课组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

1.问卷设置。将教学改革的五个措施做成问卷选项,每种选项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均设置为四个标准进行区分等级,即分别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被问卷者根据实际感受实事求是地对问卷选项效果做出评价。

2.教学改革具体措施。①合理分配教学任务,教学资源共享,将开设《医学影像学》课程的班级合理分成两部分,由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分别提供师资授课。两个学院共用同一版本教材和同一个教学大纲授课。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设置共同商量制订、执行。开课前授课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讨论授课的重点和难点。两个学院的教学班底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可以相互借鉴,教学工具及教学图片等资料可以共享。②引进教学竞争机制,《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由各自学院的影像教研室配备的师资独立完成。授课过程中,三峡大学听课组随机抽查和监督,对教师实际授课能力进行评价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做出初步评估。随机对学生抽样问卷调查,针对授课要点、表达能力、趣味性等给教师打分,评估满意程度。期末考核采用同一份试卷,统一时间统一考点集中进行闭卷考试。阅卷过程采用封闭式管理,集体阅卷,集中评分方式。教师评比采用末位淘汰制。③严格教师上岗制度,优化师资配备,影像诊断教研室制订了严格的上岗制度。教师开课前必须公开试讲,经专家组评审合格者方能授课。授课教师最低职称为讲师。教师教学年限不得低于五年。教师专业侧重与所授章节内容一致。④强化教学程序,教学PPT课件、教案及实验教学片、教具等提前一周准备完备,经教研室主任检查、审阅、签字认可后方能授课。教师必须提前10分钟到达授课教室,不得提前下课。每学期开课前进行集体备课一次,商讨课时进度及重难点章节如何讲授。⑤探索新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积极尝试新教学模式,如学生试讲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等。

3.问卷时间选择。2011春季学期《医学影像学》理论课授课结束后,对问卷对象按预先制订的标准问卷一次。

4.问卷对象。包括两部分人群。第一部分是2009级临床本科专业学生,随机选择90人.第二部分是三峡大学听课组教师,随机选择10人。问卷数量共计100份,每份选项5个。

二、结果

所涉及到的五个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选项中,非常满意选项483项,占96.60%;满意选项16项,占3.20%;基本满意选项1项,占0.20%;不满意选项0次。教学改革措施的效果良好,成效显著。

三、讨论

整合教学资源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本要依赖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整合教学资源为引进竞争机制创造前提。实行教学任务分担改变了传统上一个学院“垄断”《医学影像学》教学任务的格局,让两个学院的教研室站在同一起跑线。我教研室制订奖励和惩罚制度,一方面在对教学任务提出更高的要求,给教师更大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严格教师上岗制度,对教师的准入设置了门槛,保证了授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每年开课前,教师都必须通过试讲、考评合格、教研室主任签字后才能获得开课资格。第三,强化教学程序保证了备课质量。第四,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为教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第五,加强教学研究。整合教学资源从根本上提升了影像诊断教研室师资的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了学科的课程内涵建设。课程内涵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及评价体系的建立等。首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过去,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学科的一个分支仅作为临床医学专业考查课而设立,现在,影像诊断作为临床医师的基本技能被纳入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范畴,培养目标改变使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成为重要考试课程,其教学内容更加实用、病例更加丰富和充分。其次,资源整合促进教学模式探讨。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如学生试讲式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等,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掌握课堂内容。再次,整合资源推动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在过去粉笔黑板式理论讲授结合影像胶片的基础上,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保证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影像教学图片,近年来网络教学手段如PACS等直接把教室与影像诊断办公室链接,在课堂上创造了一种“仿真”的临床环境,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最后,整合教学资源推动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和教师带教水平由单一的课程考试成绩来衡量是不全面的,新形势要求我们采用考试成绩、研究生升学率、就业率及用人单位信息反馈等综合指标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整合教学资源为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提供良好的契机。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了学科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在整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三峡大学第一、第二临床学院影像诊断教研室共同修订了《医学影像解剖学》第二版,共同制订了《影像试验报告》,并于2010年在三峡大学组织下,共同编写了《临床实习手册影像分册》,进一步完善了教材资源。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两个临床医学院的临床教学病例和图片通用,教学网络使用相同版本实现无缝对接,多媒体等教具由医学影像学部统一管理、共同使用等,实现了互通有无、优势互补,有效促进了教学资源建设。

总之,整合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师梯队、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资源等一系列改革,在《医学影像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坚持教学改革,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2003-04-08.

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 幼儿文学 语言教育 教师口语整合模式

《幼儿文学》、《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师口语》三门课程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幼儿文学》以婴幼儿文学和婴幼儿心理学理论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懂得作品鉴赏,学会婴幼儿文学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形成理论为指导、作品鉴赏为基础、写作训练为提升的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基础课程特色。《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以下简称《语言教育》)是研究0-6岁儿童语言发生发展的现象、规律及其训练和教育的科学。该课程重视语言活动实践、组织和幼儿园基本语言活动类型的指导策略等。《教师口语》是以普通话为基础,以艺术语言为手段,提高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语言水平的课程。三门课程有独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培养不同的专业能力和素养,课程系统性强,知识结构牢固,分开教学固然有极大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三门课程在部分内容上交集点非常多且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在分别教学中,出现了选用的教学材料相互之间关联性小,教学内容重复,资源浪费以及学生实际操作效果欠佳等状况。为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笔者所在院校针对实际情况,进行了三门课程部分内容渗透融合的教学探索,探索整合教学模式,力图寻找一种科学、经济又有效的教育路径,综合全面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在实践中获得最大收益。

1.以幼儿文学为出发点的内容整合

1.1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教材线索,融合渗透朗诵和活动设计。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教师口语》交集点集中在对幼儿文学作品的教学部分。学前专业师范生在幼儿园语言领域应达到的实践水平是: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选择符合幼儿审美情趣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再以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欣赏、朗诵、表演等相关语言活动;最后把整个活动方案转化成实际教学活动。完整的过程,涉及到三门课程的核心知识架构,即: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理解、语言发展规律的把握,活动方案设计能力和艺术地表现作品内容及组织巧妙的教学语言。由于实际运用的需要,三门课程得以在幼儿文学知识及技能运用上实现教学内容的融合渗透、资源高效利用。

以幼儿文学作品为教材组合的基础,重新整理教学内容的结构和框架,涵盖对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加工、设计以及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改编、艺术再现、活动设计等。

幼儿文学主要讲授的文学体裁有:儿歌、幼儿诗、婴幼儿童话、婴幼儿故事、婴幼儿图画书、婴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几大类别,每一种类别重点介绍其概念、发展、特征、分类和引导鉴赏,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的作品,作为朗读、朗诵、戏剧表演的内容,在幼儿教师口语课程中重点分析情绪情感的处理方式和表达技巧。幼儿戏剧的改编与表演融为一体。几种类型再放置于活动指导课程的文学作品欣赏、早期阅读活动指导、看图讲述指导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和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层层深入,将幼儿文学作品从理解到艺术再现,再进行幼儿园活动指导贯穿始终,使理论学习尽快地融入实际,指导实践活动。以幼儿诗歌《小弟和小猫》为例,柯岩的这一首幼儿诗,以活泼风趣的笔调,巧妙地再现了生活中一个寻常的场景。整合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着力引导学生了解的是作品的情趣、想象、人格化小猫的巧妙作用以及“满头满脸都是泥”的顽皮小弟的生动形象。接下来与学生一起分析该作品如何以有声语言生动再现,怎样用表情语气对比出诗歌开头的顽皮的弟弟形象和最后呼喊“妈,妈,快来给我洗个澡。”的害臊、可爱的弟弟形象;人格化小猫的语言、语气如何设计等。最后,根据教学活动设计要求,对本作品进行系列活动设计,如:欣赏活动,绘画活动《我有一个淘气的弟弟》《我有一个爱干净的弟弟》,谈话活动《爱清洁讲卫生》等。幼儿园活动设计实际是深度挖掘作品内涵,并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组织教学,没有对作品的理解,就谈不上好的活动设计。

1.2以幼儿文学为基础知识,以活动设计为实践运用,调整开课顺序。

三门课程的理论基础是幼儿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等方面的知识。朗诵、表演、活动设计是在此基础上的逐层深入,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充分考虑的文学基础的重要性,将幼儿文学课程安排在最前面,学生在充分理解作品,掌握了作品鉴赏方法之后,才能够顺利的处理情感和抓住作品精髓设计相关活动。幼儿文学课程之后,幼儿教师口语和语言活动指导是几乎同步进行的,为的是能够在学生学习表现作品的同时掌握如何在进入幼儿园之后令孩子们通过系列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感受作品,理解作品,进而体验文学作品的美和情趣。

2.调整教师教学内容安排,改编考核模式

2.1三门课程教师的信息互通和教学交流

由于三门课程有自身的学科特点,讲授课程的教师仍由三位老师分别承担主要课程内容。在整合教学材料部分,三位教师会共同就在作品选择、理解鉴赏角度、情感分析等方面需定期沟通交流,力求在作品的处理上做到贯通一致,避免学生的无所适从。

通过经常长期的磨合和信息的交流,三门课程逐渐由两名教师担任,其中就整合部分的教学内容而言,一位教师能贯彻一致最好。通常在语言教育课程活动设计时,教师将作品如何赏析,情感如何把握、如何做朗读技巧的分析一并与学生进行了讨论并以艺术地声音和综合手段表现出作品,需改编的作品会按照教学的实际需要做调整。由此可见,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需要懂文学、懂作品,懂艺术表达,更需要了解幼儿、深入教学前沿,知道幼儿文学在幼儿园的实际运用才能够使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得到更好的执行,切实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

2.2三门课程的综合考核方式

《幼儿文学》《语言教育》两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在分科教学的情况下常采用笔试、做考卷等方式进行,侧重对理论、方法等的记忆。《教师口语》课程因其课程的特殊性,常采用个别朗读的方式作为考试形式,体现对艺术语言技巧的掌握。实施整合的教学模式之后,课程在考核方式上有了较大转变。首先,淡化了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强化了实际的分析和应用;其次,变个人技巧展示为集体合作,使作品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形式多样而富有表现力。最后,考试以小组进行实践操作的方式进行,改变了笔试的方式,也使学生从关注课本知识、强化记忆的状态改变为全面关注作品内容和表现手法,关注实践运用。具体的考核程序是:分组搜集作品,分析作品内容,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交流作品的联想与想象等,同时设计集体表现作品的方式,如配乐朗诵、幼儿戏剧表演等,最后是展示对该作品的活动设计,以说课或实施教学的方式完成。对于这样一种实践型的,完整贯通的考核方式,在实际运用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了学生关于幼儿文学作品理解表现指导的成熟思考。

3.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优势

3.1三位一体教学成效与学前教育实践结合更加紧密。

长期以来,三门课程在学前领域中承担着重要的专业素养培养重任,希望学前教育师范生在儿童文学素养、分析鉴赏能力、作品表现力、活动设计能力方面均能掌握系统的知识架构,将来能为孩子们介绍更多更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幼小的心灵尽早的浸润于文学的温暖殿堂,教师设计恰当巧妙的方式使幼儿感受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精彩,情感的共鸣,游戏的快乐,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最初的道德价值判断。传统的完全分开授课方式使这股力量无形间有所削减,整合教学模式可以从作品鉴赏到最后的组织幼儿活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课堂上掌握的内容可以即刻运用于幼儿园实践当中。如大三的学生在进入幼儿园实习以前,已经起码掌握了若干诗文的背诵、故事的讲述、幼儿戏剧的改编与表演,并根据这些内容设计了若干语言活动指导,学生进入岗位后能较快地开展活动,为自己赢得了信心,增加了勇气。

3.2整合的教学实践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优势明显。

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考核这一环能更加充分地展现出来,用学生自己的话来形容:“这样的考试让我既兴奋又紧张,既可以大胆利用各种资源搜集信息,又不能抄袭,必须得自己消化领悟,才能实施。这样的考试对我将来的工作有更直接的作用。”

3.3三位一体教学内容分合适度。

诚然,三门课程的部分整合,不能抹杀和取代三门课程各自的系统性,因此在教学改革实施阶段,我们只做了部分的融会贯通,这也是根据实际需要所作的调整,即讲授三门课程的时间是分开的,部分内容是整合的。幼儿文学的发展史、作家作品的广泛介绍、创编改编的基本技巧,语言发音基础、基本朗诵技巧和幼儿园多种语言活动指导类型都是不能缺少的独立内容。

本教学改革的意图是为从实践出发,寻找一条综合教学的思路,探索一种新的课程结构。专业的学习是为了实际的运用,课程的设置不能只从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出发,也需要考虑从工作实践出发,探索最佳的内容和方式。换一种教学角度和思路,换一种课程建构模式,走出一片新的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1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论幼儿文学》主编瞿亚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

[4]《幼儿教师口语》主编钱维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第3篇

面对当前国内外计算机教育趋势的不断变化,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验,在继续深化教学改革的同时,也总结了当前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1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都设置了一门或多门程序设计类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程序设计语言,从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但是在这些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却自觉或不自觉地主要教授语法规则,并没有想办法让学生逐步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编程课程学了很多门,编程能力却没有得到相应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自然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1.2程序设计类课程之间缺乏连贯,体系松散

很多高职院校程序设计类课程开设数量众多,但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缺乏一条明确的主线,结构松散,不能前后连贯。任课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缺乏联系,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而且课程与课程之间会存在很多重复内容,这样不仅造成任课教师重复教学,浪费了时间精力,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倦情绪,不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1.3教师教学形式呆板,案例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虽然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提倡教师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或利用MOOC、微课等新的教育模式组织教学,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还有很多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教学形式比较呆板,教学内容多年来一成不变,与实际应用脱节,形成的教学体系还是教师讲解例题,学生上机验证的多年前的标准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案例只是针对某个知识点,且案例与案例之间缺乏一种有机的联系,造成学生学习完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知道能解决什么具体问题,这样既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系统整体开发能力,又让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高职学生来源复杂,水平参差不齐,也给教师教学组织带来了困难

高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类课程有种本能的畏难情绪,这也给高职院校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带来了困难。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比较复杂,有的是从三年制普通高中毕业参加高考的学生,在高中一切以升学率为前提的高考政策下,他们从来没有系统化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绝大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停留在上网聊天,查找资料和玩网络游戏上;有的是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比较系统的计算机专业学习,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是理论知识普遍不够扎实;还有的学生是从中学或中专毕业后在社会上历练了几年后觉得学历或水平不够,又通过高职单招等方式重新进入学校学习。学生本身水平的差异也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困难,既要照顾到优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顾及那些基础很差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只有重新构建教学模式,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

1.5课程考核形式单一,不能全面地评价学生能力

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的主要方式还是以传统的笔试方式为主,主要考核语法规则,即使采用上机考试也只是简单地案例模仿,不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践操作能力,系统开发整体能力,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因此,我们也应该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力求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

2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整合与实践

2.1选择一门主线课程做基础,采用无平台进行面向对象语言的教学

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种类繁多,C语言、Java语言、VisualBasic语言、VisualFoxpro语言、PHP、Asp.net等,不一而论。但是不管是什么高级语言,都是从早年的基于机器语言的程序设计课程逐步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只要能够熟练掌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基本就能做到触类旁通。因此,在课程开设上,我们没必要开设很多的语言课程。C语言是计算机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对学生编程思想的建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选择C语言作为入门语言学习课程,在学生初步建立起编程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无平台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不安排具体语言的教授过程,只简单介绍各种语言的语法共性,然后着重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过程、方法和思路,使学生能够主动、快捷地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各种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中,基础语法如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面向对象的特点、类和对象、数组等内容其实都大同小异,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基础语法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各种高级语言平台的搭建,高级语言之间的异同为主,学生只要掌握了一种高级语言,基本上可以无障碍地掌握相关语言的其他内容。这样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避免学生重复学习,使学生失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2采用渐进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面已经提到,高职生来源复杂,大部分基础较差,对程序设计课程有畏难情绪,讲的太深太多,学生掌握不了,很容易放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课程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初级层次为湖南省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题库程序设计试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主要考查学生利用编程语言的语法正确性,功能实现,代码规范性等。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熟悉的编程语言来完成。中级层次设置了猜数游戏,竞赛积分系统,福利彩票竞猜系统三个难度不大的桌面应用开发系统,该层次主要考查学生界面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调试运行与打包、代码规范性等方面。高级层次是学生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Web应用开发程序,要求学生在无平台计算机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利用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完成学习任务,该层次主要从架构设计、数据库实现、功能实现、部署运行、代码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考查。学生只有通过努力完成相应层次的学习才能进入下一级层次,并对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相应层次的学生适当予以奖励。这样,由简到难,不断加深难度,让学生不断积累起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也为省教育厅在大三上学期的技能抽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组织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招生比较困难,所招学生来源复杂,而且素质呈下降趋势,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因此我们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感受到学习的兴趣,逐步地提高编程能力,不然的话很可能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在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法,从经典的小程序入手,首先告诉学生程序设计语言能做什么,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几个经典案例,案例覆盖了所授课程的大部分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既克服了单纯的填鸭式和说教式教学方式的缺点,让授课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又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能不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自己的进步。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择,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求,又要贴近实际应用。对于部分程序语言不常用的内容,可以不再花时间进行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在需要时利用帮助文档去学习,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避免了学生学无以用的尴尬,提高了学习效率。

2.4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去使用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不再单纯地依赖老师去教授知识。因此,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教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程的考核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可以继续采用任务驱动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实施实验教学,制定出具有真实性、开放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不仅能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系部组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开发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网上考试平台,软件技术专业技能抽查平台等应用系统,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完成了从需求分析、数据模型设计、模块设计、界面设计、运行部署、软件测试等软件开发所必须面对的所有问题,不仅提高了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积累了开发经验,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5改革传统考试模式,考核着重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动手能力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考查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选择考核方式上必须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将平时三个阶段的考核和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将学生自己考核与教师考核相结合。学生课堂参与情况和平时作业占10%,由教师和学生共同考核评分,主要考核学生组织纪律、人际交往、学习方法、团队协作等。平时阶段性考核占总分30%,根据平时上机及设备配置操作完成情况由教师评定,主要由设计思路,程序完成情况,内容总结等组成,每个实训项目按照标准打分,再把每个项目成绩累加求平均值就是平时阶段性考核成绩。期末笔试,期末上机考核分别占总分30%,根据学生普遍基础不好的特点,笔试试题的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程序改错,程序填空等题型,上机考核主要为程序分析和程序设计。在考核过程中尽量不限定语言,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最熟悉的语言平台,尽量做到能客观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

3结束语

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信息技术;整合教学

教育领域的整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的,是指将教学系统中的相关要素与成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过程。而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主要涉及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等,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起来,就是在先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借助于信息技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师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营造师生情感激励的氛围,实现教学要素与环节的相互融合,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目的。本文主要探讨将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的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推动市场营销实践的开展。

一、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

市场营销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对课程进行整合教学首先要认清该课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融合到课程教学中。

1.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软科学课程

市场营销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理论性。

2.市场营销课程的真正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应变与创新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需要学生通过理解力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消化吸收,但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进行直观感受,它只能通过信息技术采集到的案例信息进行分析才能领悟要点。另外,市场营销课程与其他管理类课程之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呈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二、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现状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可以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带来根本性的转变。近几年,我国不少学校已经尝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整合,但在整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现讨论如下。

1.教师对于课程整合教学的认识较肤浅

(1)相当一部分教师对于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就可以了,只是为了信息技术而信息技术。甚至有些教师硬是将市场营销课程中的一些图片与文字加入幻灯片中,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反而分散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2)有些学校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也构建了在线学习平台,却只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上网、打字,而忽视了学生对营销管理信息的分析、加工与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

2.课程整合过分注重网络资源与素材资源

网络技术为课程整合提供了诸多便利,但不能完全替代现实情景中的教学。有些教师在进行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网页资源,只是将大量素材罗列给学生,根本没有体现层次化、系统化与针对性,这样势必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因为网络资源与素材资源中多少会有一些垃圾信息或者无用信息,如果教师不进行规范化的引导与过滤工作,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让学生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

三、市场营销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学

1.设计思路

(1)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多样化的教学组织模式,比如:单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集体学习等。且一定要处理好课堂学习、课后作业、课程实践以及课程考核之间的关系,可考虑模块制与导学制相结合,以加强教学改革力度。

(2)根据学校的多媒体硬件条件,借助于校园网实现网上Bulletin Board System(BBS)答疑、在线学习平台等,让学生更加便利、更加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对于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一些国内外成功的营销案例,增加本课程前沿知识与现实相关知识的讲授,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使用营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整合对策

(1)教师在整合教学时一定要认清市场营销课程的特点,可以将一些营销案例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进行完整的演示,从市场调研、产品策略、价格定位、营销渠道、促销对策等方面进行展示,让学生对市场营销这门课程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市场营销课程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让学生领悟到市场营销管理的真谛。教师可以借助于DV拍摄实际的商场环境、商品布局、营销人员态度、顾客心理调查等场景,置学生于现实情景中,再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加强营销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

此外,还需正确定位教师与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加强教师对于市场营销课程整合教学的技能培训,根据学生的适应性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使用状况,不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高武.论信息技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0.

课程整合教学范文第5篇

[摘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展学生主体性、他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这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而信息技术与课程合教学中很大的一部分用到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中起着一个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整合 信息技术 网络环境 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建构出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可以支持真实的情境创设、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以及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究。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研究性学习与合作式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不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它重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双重目的。研究性的学习具有探究性、创新性、主体性、交互性、开放性、过程性、综合性及社会性的等特征。其教学模式多样,课题研究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课题研究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探究为基础,以创新为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

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课程,也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它也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而这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进行整合,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媒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资料的整理,研究成果的制作和展示,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各种能力。

一、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特点

(1)、重视问题的提出和解决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拓展延伸课堂内教材内容,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研究性学习主要不是学习书本知识,而是强调学生的动脑的实践过程,它不能依靠教师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在研究性学习中,正是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的探究、实践、发展的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协作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学生面临的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学生的供应价格智慧和分工协作。这时,协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作学习和研究,学生可以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与此同时,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了解不同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协作。这种交流、协作包括交流、协作的精神与交流、协作的能力,例如彼此尊重、理解以及容忍的态度,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法,制定并执行合作研究方案的能力等。

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1、获得新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的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发现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在学习中,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学会整理与归纳信息,学会判断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地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4、学会分享与合作。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5、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磨练不怕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和意志品质。

6、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社会实践和调查研究,学生要深入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要求

为了保证教学试验的有效实施,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1、“激发兴趣,主动参与”。每个学生都是处于运动发展状态地,在学生作品展示中,要注意“闪光点”激励和“榜样”激励地作用,培养学生地研究学习兴趣,扬长避短,树立信心,充分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有学会、会学、成功、创新的主动,从而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每一个学生潜能都得到进一步发展。

2、“整合指导,扶放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验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有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单元计划的具体情况,引导小组成员的分工,引导学生正确上网查找,从易到难,根据学生各个阶段、各个学习内容及各自最近发展等方面情况进行教学。

四、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

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与研究性学习课程整合,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和一定的集体合作精神。首先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需要学生初步掌握word的排版、幻灯片的制作和简单的网页制作,并且能够上网搜集资料,上论坛进行讨论。所以我认为五年级的学生最适合于进行整合下的研究性学习。

五、研究性学习具体实施策略

1、确定教材,确定教学内容

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意把对文献资料的利用和对现实生活中“活”资料的利用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充分关注当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与现实的生产、生活,关注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乡土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从中发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把学生身边的事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有助于提高各地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地可行性,有利于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保持较强的探索动机和创造欲望。

2、建立网站,提供论坛

整合教学需要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学校2001年建立了一个拥有52想(赛扬900、内存128M、硬盘20G及带光驱和软驱)电脑的学生机房。2002年又把原来的ADSL上网方式改成LAN上网方式,确保了学生和教师的上网速度,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快速的在网上进行资料的查询。软件体现在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的

安装,她全面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联想因特网电子教室——传奇2000兼具因特网概念、协同教学概念、教学反馈概念和安全教室概念,是学校和教师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好帮手!通过构造协同教学平台,适当增强学生端软件的功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教学与互动学习。

学校网站的开通,资源库的建设,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常识的整合,特别是网站论坛的建设,提供了一个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的好场所。学生可以在论坛里进行自由的讨论,把问题提出,大家共同讨论,制定单元计划。

3、确定学习方式,具体操作

研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课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以下是单元计划实施具体流程图:

通过上面的流程图我们对单元学习计划有了一个概括的了解,下面对这个流程图作详细的介绍。

A、指导确定单元计划

通过教师的讲解、课件的出示等形式为学生作为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选题范围,诱发探究动机,然后通过学校论坛,师生合作或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则依据学生的选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能。

B、搜集资料,制定计划

根据课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单元计划,搜集资料。一般包括:组内成员的分工,资料的收集,学生上网查询。

C、分析资料,实施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数据等进行分析、整理、加工,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课题研究,得出结论,制作形式的研究效果。

D、展示研究成果及评价

学生将研究结果以电了报刊、幻灯片或网页等形式展示出来,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进行思维碰撞,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4、研究性学习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有多种角度,由于人们所选用的参照标准不同,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设计有不同的表述,这里我主要从学习目标、学习评价这两方面,对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加以设计。

1)学习目标的设计

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设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考虑:

首先,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互补性。信息技术学科教学重视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则不以系统信息技术学科知识的传授为追求,它是以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欠缺和研究性学习自身所长为主要追求。

其次,是学习目标自身的根本性。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是十分相似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时选择的内容是以知识的基础性为生根标准的,愈是能够成为今后学习基础的,就愈有选择的价值;同样,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也是愈具有根本性、一般性,就愈具有广泛迁移的价值。所以,在确定课程整合研究性学习的目标时,除了上面所说补充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不足外,在不足之中更要突出这种根本性,即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所必需的因素。

2)学习评价的设计

评价是为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指,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信息,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对学习中所引起的学生认知行为上的变化,在定性、定量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为研究性学习的决策提供信息的过程。

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总是呈现出种种阶段性结果,它们既是总结果的分支,同时又是学生在学习中预测总结果的反馈体。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就非常重视阶段性结果评价,即在研究性学习的各个阶段,设定考查学生的不同能力:

(1)课题设定阶段,考查学习设定课题的能力;

(2)在收集相关资料、调整研究方案阶段,考查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

(3)在开展课题研究阶段,考查学生课题探究能力;

(4)在自我评价阶段,考查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5)总结、汇报、交流阶段,考查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等等。

六、思考与讨论

整合的成功与否来说,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最为关键。对在职教师,当然最适当的方法是接受培训,或者说是继续教育。对于师范教育,要加强各学科学生的信息技术素质培养。对于师范院校的计算机或教育技术专业学生来说,他们本身也有课程整合的问题。同时,他们迫切需要在苦难 他学科方面拓宽知识面,以适应将来在中小学的课程整合。否则,在未来的信息技术与各课程进一步整合并且信息技术日益变得易用的环境中,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可能在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域中竞争不过主修其他学科的学生。

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近几年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涉及到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很多复杂的深层次问题。教学资源开发、师资水平、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等都有可能成为影响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

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课程整合无疑是将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谨:“纵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克抗教授专访”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9期

2、张燕青:“网络学习:能给教育带来什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第9期

3、刘向永:“解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3期

4、李节:“链接教育未来——‘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评介”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7期

5、马宏丽:“课程整合:用到无心方为真”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第10期

6、金云琼:“ ‘脊椎动物’”单元教学计划

《中小学信息技术》2002年10期

7、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du.cn

8、王治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体现更完整意义的目标价值”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