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第1篇

2014年11月29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主持召开2014年第二十二次工委会,听取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督查工作汇报。从11月18日至28日,委厅领导分7个小组到各设区市教育局和高校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取得了丰富的调研成果。通过深入市县教育局和高校调研、座谈,收集了各方面对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全省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入更细致的了解,对于推动明年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有重要意义。

调研之前,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科学谋划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从2014年11月11日至13日,委厅还邀请部分设区市和县级教育行政部门,部分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校、幼儿园代表分别召开了三次座谈会,即本科院校座谈会、职业教育座谈会和基础教育座谈会,广泛听取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教师代表、专家学者对2014年教育工作的评价,重点征求对2015年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摸实情 求实招 集中群众的智慧

2014年是江西省深化教育改革的攻坚年。为系统总结我省的教育改革经验,11月18日至20日,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带领委厅有关处室负责人,就全省高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情况先后深入到南昌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学院调研督查,听取高校关于省教育厅做好2015年工作的意见建议。

南昌大学从1993年到2013年走过了三校融合、建设发展的两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学校获批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为学校科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个十年,学校建成了环境优美的前湖新校区,并成功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这20年,学校办学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为江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今年8月,南昌大学启动了教育综合改革。在座谈中,虞国庆对《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南昌大学改革方案比较成熟,办学定位比较合理,坚持了问题导向,明确了具体责任部门,并表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南昌大学的改革发展,为学校做好服务工作。调研督查工作组还对《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修改情况及省政府办公厅的反馈意见进行了通报。

11月19日至24日,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史蓉蓉率调研督查组一行4人先后深入江西师范大学、抚州市教育局、抚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南昌市教育局和安义县教育局调研督查,并听取了各地各校对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做好2015年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史蓉蓉在南昌市调研时指出,南昌市作为省会城市,积极落实国家、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我省《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精神,勇于开拓,大胆探索,稳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很多工作走在全省的前面,成绩有目共睹。希望南昌市教育工作始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将教育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努力当好全省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做出应有的努力。

与此同时,按照委厅的统一安排,由委厅领导带队的另外几个调研督查组也分别赴全省各地及高校,深入部分县(市、区)同基层的干部、群众座谈。每到一处,调研督查组集中听取工作汇报,查阅相关文件,召开座谈会,深入课堂、实验室察看,掌握第一手材料,为委厅的工作决策部署提供依据。

接地气 问良策 破解改革发展难题

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是这次委厅领导调研督查的主题。谋发展、思发展、议发展,问计于基层,旨在总结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破解教育改革发展难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江西师范大学通过制定出台《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办法》,进一步激发学院办学自,发挥学院办学主动性。史蓉蓉对江西师范大学积极推动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座谈会上,调研督查组对江西师范大学与会代表提出的部分问题作出了适当解释和说明,对有关工作提出了要求。

在安义县万埠中学会议室,史蓉蓉一行听取了安义县的教育改革情况汇报以及与会人员就教育改革情况及基层困难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随后,史蓉蓉先后察看了万埠中学、万埠幼儿园教育硬件设施情况。

根据委厅的安排和部署,11月25日至27日,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喻晓社率调研督查组一行5人赴萍乡、宜春两地进行了教育改革发展情况调研督查。

调研督查组一行先后实地察看了萍乡学院、萍乡中学、江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樟树市滨江新区小学、樟树市第二幼儿园等8所大中小学校,分别在萍乡市教育局、宜春市教育局、江西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召开了3个调研督查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员既有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又有部分本科院校、高中职院校和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

各地各校也结合工作实际,就教师编制、准入、培训、待遇等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以及中职学生免费问题、普通高中收费问题、地方应用型大学建设问题、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学校安全责任问题等提了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喻晓社表示,省教育厅将积极梳理相关问题和建议,认真加以研究,逐步完善、解决,同时也希望各级教育部门主动作为,积极争取当地党政和其他各部门对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立足本职岗位,认真履职尽责,积极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1月17日至21日,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奕珊率领第四调研督察组,先后来到赣州市、大余县、寻乌县和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调研督查,并听取对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调研督察组在实地考察了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理工大学、赣南师范学院后,还听取了省教育厅定点帮扶的大余县吉村镇上村村三年工作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省教育厅“文明生态村”帮扶点――寻乌县桂竹帽镇华星村帮扶项目进展情况。

11月24日至26日,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副厅长杨慧文率委厅第五调研督查组深入鹰潭市、上饶市、鄱阳县和上饶师范学院、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鹰潭职业技术学院、上饶职业技术学院调研督查。在调研督查中,杨慧文认真听取了市、县和高校2014年工作情况汇报,广泛听取基层反映的困难和建议,并就推进教育改革、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与基层面对面进行交流。

针对市、县和高校在调研座谈中提到的推进教育改革方面的困难和建议,杨慧文与他们深入交流,作出积极回应,表示委厅会认真吸纳和研究,鼓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坚持改革创新。

11月24日至26日,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先后来到共青城市、九江市、景德镇市、江西财经职业学院、九江学院、景德镇学院、景德镇陶瓷学院,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查看等方式,就各地各校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和2014年度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情况进行调研督查,并听取了各地各校对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素质教育

“矫枉过正”出自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逮至清世,则复入矫枉过正之检。”,指的是把弯的东西扳正,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偏贬义。在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此改革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一直以来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极端化现象,有着“矫枉过正”的倾向,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后果。而对这种“矫枉过正”倾向进行理性解读,不仅可以调整人们对待基础教育改革的不当态度,而且能够对接下来的改革工作以指导。

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矫枉过正”倾向的主要表现

现从以下四个突出方面反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正”倾向,当然这种倾向的表现还有很多,恕不一一列举。

1,“轻视知识”倾向

我国传统的基础教育中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即所谓的“应试教育”或者“知识本位”、“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为了更正这种现象,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素质教育”一词,出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提法,这一提法以及在课程改革中反对“知识本位”的说法,认为教育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出发,贴近实际,走进生活,激发学生从现实中思考和探索知识的动机;认为学习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更在于加深对知识思想文化内涵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形成。但是在这种思潮“过度化”的影响下不管是在理论或是实践中都反映了一股“轻视知识”的教育现象。从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借用到到片面强调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借鉴到过分推崇生成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些倾向过分强调了直接经验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间接经验的高效性;没有正确理解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说”,没有结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学习特点,片面强调学生在发现学习、生产性学习和探究学习中学生的主体性,而忽视了教师的知识传授作用和传统教学中接受学习学生主动建构的主体性。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知识传授和传授各种形式的知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过分强调学生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的偏激的做法不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和教学效率的降低,而且使得学生不能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谈及新知识的“生成”,如何能谈及问题解决的“发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2、否认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倾向

在我国传统基础教育中出现了“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期以此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但在这个基本思想的影响下却出现了过分强调学生地位而否定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这一事实的倾向。这种倾向没能正视教育诸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忽视了教育是诸要素之间有机联系而成的整体,片面的以受教育者这一要素为中心,甚至于忽视教育者这一要素的地位。有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关系,也有学者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双主体即教师是“施教”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影响是他们的共同客体,不管是哪种说法,教育者作为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主导性的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更不会有相应的教育影响,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即使是在“发现学习”或者“探究性学习”这些十分强调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和主导性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

3、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轻率化倾向

为了完善课标和教材,使课程标准和教材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我国开展了基础教育改革课程改革。但是在此过程中却表现出了许多问题,据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提到了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存在严重问题,认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课标制定和教材编写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在知识的编排上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虽然表面强调教究但是在此过程中急功近利,较少进行改革实验,缺乏实证研究,不注重改革试点,盲目推行,使得课标的制定和教材编写越发轻率,教材版本繁多,教材编写质量良莠不齐,新教材边编写、边出版、边推行,缺乏教育研究的严谨性,违背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本意。

4、教育生活化倾向

由于对传统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与儿童的生活相脱离等现象的批判和改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强调“生活教育”,但是无论是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都是从一种广义的角度来讲,强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以及儿童成长相结合,强调“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统一的科学实践观。而有很多学者对这些思想极端化,他们认为的“生活教育”是将教育完全等同于生活,带有浓重的去知识化、去学校化倾向。以德育为例,有部分学者偏激的提出“生活德育”,冯文全教授在《关于“生活德育”的反思与重构》一文中对这种提法从多学科视角作出了批判和反思,认为这种提法是从一种极端跳入另一种极端,具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否定学校教育在青少年品德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

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矫枉过正”倾向的原因分析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出现的这种“矫枉过正”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就哲学和现实两个角度对此进行解读。

1、哲学的辩证法角度

(1)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

老子认为“道”也指规律,而事物变化的一大规律是一事物若发达至于极点,则必一变而为其反面,即其所谓之“反”、“复”。《老子》云:“反者,道之动”(第四十章)、“大日逝,逝日远,远日反”(第二十五章),惟“反”为道之动,故当事物的一方面过于强大那么就会变为其相反的另一方面,而当一方面过于压抑、弱小那么它的发展潜力是最大的,这一方面必然得到最大化的发展,故“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而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矫枉过正”倾向正是老子这一思想的很好论证,当学生主体性过分压抑那么就会变化为学生主体性的过分扩张;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太过强大就会变化为对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忽视;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就会变化为对知识的“轻视”。

(2)辩证的发展观

哲学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存在否定之否定规律即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前进过程,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发展是上升性或前进性,周期性或曲折性,回复性或回归性的统一的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不是形而上学的循环论或直线论。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前途是光明的,过程是曲折的,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这种“矫枉过正”倾向,甚至“反复矫枉过正”形成的“摆钟现象”都是符合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的。

2、现实的批判角度

(1)急功近利

在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这么一些所谓的改革者,他们急功近利,为了佐证自己所谓的“改革”,不惜胡乱的批判现有的学校教学工作,扭曲事实,片面夸大一些不良现象,有的甚至随意践踏教育规律。他们甚至没有弄清楚我国的基础教育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就举起“改革”的大旗,盲目的为了改革而改革。就算找到了问题所在,他们又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重视能力,知识就不重要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将课堂变成学生的“一言堂”等,当然当受到质疑时他们也尽力的为自己的改革辩驳,说是教育工作者对他们的理论和改革存在误解,但是难道他们不应该为自己的这种对人们的某种程度上的误导负一定的责吗?在改革过程中,一些改革的新理念并没有通过在其适用程度、实用程度以及各方面的权衡的验证,只是根据个别人的主观臆断就盲目的制定改革措施,然后全面推广下去。这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是导致此“矫枉过正”倾向的重要现实原因。

(2)拿来主义

回顾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史,从学习日、德、美到后来的全面模仿苏联,引进凯洛夫、巴班斯基、维果斯基、杜威、布卢姆、加涅等国外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似乎中国的近代教育属于“舶来品”。因此总是要以西方的理论和西方学者的言论为依据,来论证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教研,形成了“西方中心”的思维定势。诚然西方的部分教育思想和言论已得到广泛引证,但是也有部分思想是存在偏激的嫌疑的,尤其是有些被引进的西方的学者的言论在国外都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即便这些理论和言论在国外得到了论证,也不见得在中国是行得通的。因此,在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的这种不加批判的引进国外教育思想与国外学者言论的“拿来主义”是值得商榷的。在这种“西方中心”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仿佛遗忘了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视线聚焦到了中国,希望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得到启发,而我们自己却忽视了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源泉,这种做法也似乎带有“舍近求远”之嫌。因此,这种没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加批判的引进和机械的套用一些偏激的西方教育理论思想,当这种理论思想行不通时又转而引进和套用另一些偏激西方教育理论思想的做法,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iE'’现象。

三、小结

根据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的“矫枉过正”现象及其原因的解读,建议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多做试点和实验考查,做到实事求是;总结国内外的基础教育改革经验,取其精髓,取其糟粕,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改良创新;要避免急功近利,做到戒骄戒躁,稳步前进;要对各种教育改革思想进行多方吸收,融会贯通,做到多样综合;要协调好基础教育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关系,追求和谐。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新理念

【中国分类号】G633.8

众所周知,化学课程是高中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能力构成起到了相当关键的作用和影响。高中化学课程主要分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两个部分,从目前课程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不管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都存在一定问题。

一、高中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化学理论课程教学部分主要是奠定学生的知识基础,为实验教学以及学生实际应用奠定有效基础;而实验教学的部分主要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最终对学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进行有效构建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从两部分教学内容的开展现状来看,依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教学比重过重

理论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一,并且在现阶段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使用得较为普遍。从新课程教育改革对高中化学课程的要求来看,对学生实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有更多的要求,但是从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依然超过标准所要求的比重。

(二)实验课程过于按部就班

就现阶段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来说,除了理论教学比重过重之外,实验教学过于按部就班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加大实验教学的成功率,教师通常采用示范教学或者步骤是实验的方式来展开实验环节。所谓示范教学指的是教师在讲台上进行实验示范,而学生在课堂下进行观察,将化学现象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对相应的实验结果进行论证;步骤实验指的是教师将实验的步骤明确的告诉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学生实验的每一步都要跟随教师的步骤和节奏。在这两种模式中,学生完全没有探索发掘的机会和空间,主体地位完全被忽视,不仅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课程教育改革的进行,同时对于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来看,也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甚至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新理念融入的必要性及有效措施

从前文论述中,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了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新教学理念的引入和应用,不仅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的重要措施,同时更是对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进行转变,促进课程教育改革发展,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理论进行合理的转变,将理论实践教学分离的教学模式转变成为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尽量以学生的知识熟练程度以及能力结构为基本出发点;除此之外,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示范教学进行充分应用,在化学原理讲解的过程中,尽量通过示范教学的方式为学生展示整个化学原理的经过,提升学生理解程度的基础上,为化学课程氛围营造创造有利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模式,争取将实验教学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比如,针对一些定结果的实验过程,建议教师可以适当采取自由实验的方式,即要求学生不管采用什么样的实验途径,只要能够满足实验结果的标准即可。在这样一种模式中,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积极性,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除了自由实验模式的有效开展之外,教师还应结合课程教学的具体内容,适当采取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合作教学模式中,教师应以任务达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指标,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将实验合作小组的人数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管是自由实验还是合作实验,除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加强之外,还能对学生的自由思维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培养,提升课程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最后,作为教师来说,新理念的融入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为了充分满足新理念下化学课程的具体需求,建议教师应树立有效的学习意识,对自身的知识漏洞进行不断的完善和补充,为高中化学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出个人的努力;其次,作为学校方面来说,应加大新理念应用的宣传力度,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提升的空间和条件,完善实验基地,提供更好的教学硬件。

三、总结

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需要学生对基本的知识点进行牢固的掌握,同时还要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实际的运用,但是从目前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开展的现状来看,教学质量及教学效率似乎依然不能满足课程教育改革的标准和要求。针对现阶段高中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议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高中化学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变革:首先是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体现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贯彻落实生本教学理念;其次,在理论教学中,建议教师将理论教学与示范教学进行有效结合,争取通过实验过程向学生展示相关化学原理,提高学生对理论教学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奠定基础;最后是自由命题实验课程的有效开展,旨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操作环境以及能力提升环境。在新理念融入的过程中,教师作为重要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在充分落实课程教育改革要求的基础上,应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进行生本教学设计,争取为学生个人发展的有效实现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对高中化学教育新理念的思考[J].新课程(下),2013,08:60-61

[2]秦凤.高中化学学科能力表现标准开发[D].曲阜师范大学,2012

[3]刘晓丹.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史教育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学生核心素养;构建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的时代 背景下也应该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如下就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联系我国课程标准改革面临的挑战,探究如何构建课程体系。

一、我国推进课程标准改革所面临的挑战

1.由于缺乏核心素养、能力方面的内容,使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出现教育能力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混淆。在我国现行的课程标准中,受到欧美教育学者的推崇和赞同的是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科学性和完备性,并注意更加详细全面地诠释课程内容。这种学科知识体系使得教学内容从难到易,循序渐进的编排课本知识,符合教育规律和实际学情,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形成牢固的学科基础。也正因课程标准过于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使得课程标准多以学科知识为导向,过分强调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教学内容多为抽象的学科知识,忽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

2.国内现行课程标准中缺乏质量、表现标准。质量标准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学科具体学段的具体体现,是学生在经过一定教育阶段后应该或必须达到的基本能力水平。国内课程标准虽然从内容、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说明,但在能力维度方面却缺乏明确具体且可操作化的能力表现标准;

各国都开始重视课程标准中的质量标准或表现标准,这是因为作为学生核心素养在学科当中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可以用来监测学生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达到的程度,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此同时,在课程标准中添加质量标准,为教育质量的提供了评价依据,促进教育权利的下放和教育问责制度的完善。

3.国内现行课程标准当中缺乏明确的教学与课程资源建议。教育界一般⒔萄в肟纬探ㄒ槎ㄒ逦课程机会标准,是关于教育教学的过程性支持系统的标准。课程机会标准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教学安排、课程设置、课堂组织等方面的支持,从而帮助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质量标准,培养相应的核心素养。

在我国现行课程标准中,关于教学建议与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方面的规定较为模糊和简单,学科特色体现的不够充分,在实现具体学科能力方面缺乏有效地建议和措施,不利于指导教师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因此,国内课程标准应在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详细制定教学建议和课程资源使用建议等相关内容,指导和帮助教师科学合理的使用教材,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等。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关系

纵观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历程,其改革的基础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建构起的课程体系。而当下国内的课程改革也应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顺应教育发展规律,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现代课程体系应包含如下部分:首先是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具体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掌握何种核心能力和核心素养。其次是内容标准,它是指在某些核心学科领域(如数学、阅读、科学等),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再次是教学建议,即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提供的教育经验和资源,通过提供相应的资源来保证受教育者的学习质量。教学建议的外延较为广泛,既包括课堂教学内容的结构体系、组织安排、重点处理和传授方式,也包括学校公平性、教师专业发展、教育资源的分配,被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即在经过一段时间教学后,学生在知识技能、继续受教育的基本准备和基本能力以及学生在适应未来社会等方面的能力上需要达到的基本水平。

根据国际现有改革经验和国内现有课程体系的特点,上述四个部分与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应呈现如下关系:学生核心素养通过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和质量标准来体现和反映;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则是为了通过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质量标准是对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一方面,过程标准有利于帮助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另一方面,结果标准也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只有将过程标准和结果标准有机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各部分基本要求的具体体现:

首先,作为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应该在指导和统领本学科其他内容编排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各个学科应根据学情特点,结合学科内容,设置充分体现学科特色且能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应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

其次,内容标准和教学建议应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传授学科知识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学科的内容标准和学科教学形式成为学生形成核心素养的基本保障。与传统课程标准相比,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要求内容标准应以形成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而不是将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作为根本依据。在教学设计时,应结合实际学情和核心素养目标来安排具体的学科知识。

最后则是质量标准,它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种宽泛的能力,它指的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与核心素质。质量标准反映的是学生在某学科中的核心素养水平,有利于教育活动的理性判断和科学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相比,质量标准更加符合课程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有利于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有机结合后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四、结语

因此,应顺应教育发展规律,结合实际学情和学科特点,立足核心素养问题,探究课程体系的建构问题,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建构起一个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现代科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小驹;李跃;沈晓红;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构成和特点[J];教育导刊;2015年05期.

教育改革方面的建议范文第5篇

这次论坛学术报告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方面。其一,在教育方法的改革上,上海电大校本部法律与行政系的王霄兰老师为了提高教育的开放性提出“四个增加、一个减少”: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网上教学课时、网上自学时间和网上资源,减少面授课时。她的想法很实际,做法也很细腻,对于营造一个生动有效的学习环境很有好处。信息与工程系的杨焕宇老师认真了解不同学习者的需求并据此进行专业指导,最终达成因材施教的目的。浦东分校的章涵老师为了活化课程教育模式,初步创建了精彩的面授课堂,丰富了网上资源,设计了多样化的网上教学活动,这些做法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他比一般高校的本科教师想得更深、做得更多。闵行一分校的高凌云老师阐释了对不同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学生采取分层教育和项目教育相结合的办法,给同一层次的不同学生组成的小组安排不同的项目,引导其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学习,很有新意。其二,在开放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方面,外语系的张轶斌老师结合国外名校经验提出了将精品课程变成精品开放课程的想法,他特别强调了课程建设的开放性和实施的开放性,这些建议都很有远见,很有现实意义。管理系的刘玉梅老师,为了增强网络课程的情感关怀,采用多边互动机制,从学习生态观的视角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设性思路。其三,开放教育改革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内涵建设。管理系的张颖华老师从打造团队、大力建设优质资源的角度,提出了好用、管用、实用的原则,对推动物流专业内涵建设和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如何加强文科实践教育,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问题,金融和会计系的祝小兵老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一些具体建议,他们的工作若能坚持下去,一定会对文科教育实践产生很好的影响。

这次论坛的第二部分是在讨论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资源建设。管理系系主任袁蔚老师的报告侧重教育改革团队的建设,他们结合“人才资源管理概论”课程和工商模拟实践教学,体现了对于团队作用的深刻理解和思考,更使我感受到,他们多年来采取的建设措施是合理的、有力的和有效的,提升了教师教学科研的能力,这方面的工作难能可贵。

这次论坛还谈到了教育管理当中一些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如,松江分校藏鸿雁老师谈到了在“电子政务”这门课里如何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到位率的问题,很有特点。外语系刘苏景老师也基于课程实践讨论了教学测评一体化在课程主持中的实现,他们对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进行规范性设计,采取将学生英语学习中视听说能力的提高和掌握知识内容相互呼应的方法,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作为课程主持老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来促进教学,值得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