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反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发行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单一教师主体观影响的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往往只注重强调教育者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的羁绊。
1.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结构的范畴。从广义上讲教学结构主要是指教师、学生、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组合关系。从狭义上讲,教学结构指的是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步骤诸要素的组合关系。体育教学模式就是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和框架。
传统的体育教学一直遵循的是凯洛夫的五环教学模式,其教学程序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知识――布置课外练习。世界教育史上,不管夸美纽斯,还是赫尔巴,是凯洛夫,还是布鲁纳,这些教育家们提出的教学结构,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在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禁锢下,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一直处于被动、消极、受压制的地位,许多课外生气勃勃的学生课内却变得死气沉沉,学生的智能不仅得不到发展,就以表现自己的机会也争取不到。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教师讲学生听为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格局,构建适应时展的能够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许多学校创造了不少可以借鉴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发现教学模式,情境――陶冶教学模式,目标――调控模式,碰壁――点拨教学模式,自练习――指导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主体作用,教师独占讲台的格局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一个探索中的课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首先是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作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思想、科学的教学原则、正确的教学方法为前提;其次是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再次是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有效地评价反馈教学效果。另外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要大力加强对体育教学设计原理的研究,努力实现由传统备课型 向课堂教学设计型的转变。同时在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时也应注意:一是以教师为主导,二是以学生为主体,三是以身心为基础,四是以训练为主线,五是以能力为目标。总之,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体育教学模式,一不是为了赶时髦,地不是图形式,而是为了改变旧的教学模式,为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寻找一条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新途径。
2.初中体育教学设计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2.1 学生参与体育课内容的选择、器材的制作。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学生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初中生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在体育课教学设计阶段可以听听他们的想法,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以促使他们广泛了解体育项目及相关的知识,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使体育课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一些带有娱乐性的体育项目,还可以叫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特点的比赛方法及规则,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自己制定的规则下进行比赛,收获别样的快乐。一些可以自制的简单体育器材,体育教师可安排给学生动手制作,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且也是重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
2.2 让学生参与体育游戏设计。初中体育教师多用游戏内容来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学习体育技能的兴趣。一些符合初中生年龄特点的游戏运动是学生特别乐于参加的,对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设计体育游戏的能力,让他们参与到体育游戏的选择、设计中来。要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实践的空间,让他们完成体育课游戏内容的设计,在游戏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好体育课是体育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只有用最新教育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掌握体育课的特点,把握上好体育课的基本要素,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让学生快乐地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在体育课中体验运动参与的乐趣,增进健康,并掌握一定的技能是主要任务。所以在上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身体现状和心理需要,让儿童在富有情景的环境中学习体育,参加锻炼。本课将一年级投掷教材的教学以游戏形式展开,融娱乐、趣味、知识、教学、评价于一体,使教材内容更具人文化,更贴近学生的年龄、情感,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在愉快的40分钟学习活动后,身体、技能、心里、意志等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发展,体会到参与体育活动的乐趣。
二、教材内容分析
投掷是义务教育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水平一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一年级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一内容从动作方式到所用教材,都很接近儿童生活,其游戏性和趣味性很浓。通过各种投掷物的投掷练习,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自然快速的挥臂投掷方法将投掷物迅速地投向指定方向,发展学生上肢肩带、关节、韧带、腰腹肌肉力量,同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运动和心理体验,感受活动的乐趣,学习各种基本活动的动作方法和简单的动作技能,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
三、学生分析
体质。
关键词:高中体育;快乐教学;高效;竞争意识
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营造快乐的体育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和谐、开放的体育课堂环境下学习体育知识、锻炼身体,达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快乐体育教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课堂,通过快乐体育课堂的引导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体育的乐趣。体育课程中的快乐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掌握体育的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体育学习,学生在快乐教学法的体育课堂上能够自由发表意见,能够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获得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
间,因此能够积极创新和提高。快乐教学法满足了新课改的需要,满足了社会对创新人才、全面人才的需要,符合社会人才需要的培养体系,快乐教学法在我国体育课堂中得以广泛实施和开展。
一、开展分类教学
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统一的教学安排并不能够真正使学生得到锻炼,反而会使学生因为固定的模式和内容感到厌倦,既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使体育课的教与学陷入僵局。相比之下,分类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师生的个性,充分发挥师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兴趣。开展有选择的专项化学习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使学生在符合自己兴趣的情况下又可以择优而学,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遵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打好基础,同时也使教学的安排和组织更加灵活多变。体育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在运动中体验乐趣,逐渐形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而长期以来旧的教学设计和练习方法使体育课变成了学生被动的在老师的指示下统一练习的固定模式,这种模式虽然能够使学生的锻炼得到一定的保证、便于管理,但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压抑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仅仅是为上课而上课,并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相比,分类教学的模式更加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安排,能够更好地顺应学生的个体需要和兴趣,从而调动他们的上课积极性,并逐渐培养他们对体育和锻炼的爱好。
二、抓住学生兴趣,营造快乐的体育课堂氛围
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学生在教师单调的理论讲解和死板的体育体操影响下失去了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因此,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不高,要在高中体育课堂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教师首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入手,传授学生渴望获得的体育知识,同时穿插一定的体育游戏,快乐课堂可轻松获得。例如,许多高中生热爱篮球,体育教师应该从篮球入手,传授学生在平时打篮球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上篮、定点跳投、急停跳投、篮下脚步技术等问题,并现场实际演示,通过这些专业的技术表演使学生们意识到原来体育课中还有这么多技巧,篮球教学原来这么有用。此后,上体育课请假、缺席的人数越来越少,大家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因为在欢乐的体育课程中学生不仅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获得了体育的快乐,更能够收获平时学不到的体育技术,改变了体育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通过竞技比拼,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强,体育课程的教学效率也获得了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可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来进行,让学生在循序渐进基础上形成积极向上、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例如,在体育课堂中教学短跑,教师应该教育学生脚踏实地付诸行动,空谈空想将永远无法实现,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培养能力的必要性及真正目的和现实意义,还要让学生了解影响竞技意识的诸多因素和相互关系等。还有就是利用竞争合作法培养竞技意识。合作与竞争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才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而合作之间有竞争,竞争之中也有合作,两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如此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但不论是竞争还是合作,都是以学生个人能力为起点的,能力在竞争与合作中既是上级目标又是起点,如大部分田径项目。而群体性项目需要通力合作才能获胜,如篮球、排球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自我竞争也同样重要,而自我竞争的本质是战胜
自我。
高中体育教学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体育教师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课堂教学的首要位置,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丰富的教学内容等多项措施,实现学生健康与能力的提升,全面促进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军.多措并举,提升高中体育训练教学成效[J].体育世界,2012.
关键词:高中女生;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指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获得实实在在的进步、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余文森教授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和老师获得发展”。
针对高中女生的特点,为了提高她们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进行了如下的探讨:
一、合理设计教学
提到教学设计,大家就会想到教案。李义香教授在讨论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时直说道:“我想确切地讲,最起码离不开教师的
‘认真备课’。”仅仅四个字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怎样的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教学内容,运用怎样的教学方法,这些都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提。
1.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有效
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要科学合理,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目标的设定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程度,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发挥其激励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达到目标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同时,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分层次”,要保证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目标,保证较差的学生“吃得了”,也保证能力强的学生“吃得饱”。针对每个人不同的能力水平,因人而异地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因此,制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灵魂,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
2.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
学期初笔者对所教高中的女生就“体育课上,你最喜欢的三个体育项目”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游戏特别的热衷,其次为乒乓球、羽毛球。比较前三个项目都深受学生的喜欢,尤其是女生喜欢的。
■
在保证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精选合理的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将教学内容分解、分层,让学生选择练习,让不同的学生在实践过后都有小小的“成就感”,也就是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3.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最核心的作用,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教学方法的实质就是把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教材的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使这些教学的基本要素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和谐一致,要符合现代教学思想,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符合体育教学特点,符合学校教学环境的实际。
4.节奏要和谐
课堂教学节奏,是指教学过程中各种教学因素,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教学是个动态运作的过程。通过教学节奏的调控,教师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的注意力。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内容的难与易、详与略、展与收、教学速度的快与慢等,要统筹考虑,精心安排,力争做到节奏和谐,张弛有道。
二、体验成功,激发运动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在学习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兴趣。”因此,要想使学生产生体育兴趣,就必须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
怎样才能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呢?比如,高中女生多不喜欢长跑,但如果改成在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在生理负荷同等条件下仍然情绪高涨,感觉不到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很好。体育教学中可以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教学引趣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苦学”实现到“乐学”的转变。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三、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强大动力
有效的教学评价对学生具有点拨导向、解惑释疑、激励表扬等功能,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使课堂更具有活力。学生必须具有学习的动机才能专心学习,动机有两种:一是对教材(教学内容)本身感兴趣的内在动机;二是表扬、评价鼓励等外部动机,学生对教材本身的内在动机依赖于教材内容与教学设计,课堂评价对体育课的学习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课堂评价的方式可以是赞赏、批评或者是点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可以揭示学生在学习中的错误或遇到的困难,让学生了解自己完成动作的情况,改正错误的动作环节,然后提供正确的帮助,合理地确定后续学习的任务与速度,将教与学进行对接与检验,必要的激励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也有助于未掌握者及时发现问题,树立信心,强化学习动机。
四、师生共成长
徐仲书教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这样一副对联,上联:学生乐学、会学、学好、学有所得;下联:教师喜教、善教、教精、教有所长。横批:师生共成长。这形象地说明了教学的双边过程,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有所“长”。这似乎也和“共娱式”的教学方法不谋而合,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结论与建议
通过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以上方法及措施的运用、积累与总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有了较为明显的改变,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特别是一些装病、偷懒的学生已经没有了,学生能够在融融的教学中享受体育锻炼带给他们的欢乐,并且能非常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教师要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多作一些务实的探究。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再学习。这样的话,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会真正得到发展,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季浏,汪晓赞.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学忠.学校体育教学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3]姜红.浅谈对高中女生运动兴趣的培养[J].教学札记,2006(4):46
关键词:行进间上篮;分解;步骤
作者简介:徐霞琴(1978―),女,江苏溧阳人,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星湾学校初中体育组教师,研究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一、前言
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篮球技术的多样性、多变性以及组合性,为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同时,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趋向于教学的整体性,缺乏对学生的差异化教学,这样就容易削弱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采用适宜学生实际的篮球教学方法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实质上各种篮球技术都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技术环节所组成的,因此,立足这一思考,依据程序教学原理,借鉴分解教学方法,对“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的动作结构顺序及各技术环节的内在联系进行细致剖析,设计了“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旨在为篮球教学探寻适宜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二、篮球技术教学分解步骤设计的指导思想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积极提倡程序教学法以后,引起了广大心理学界、教育界人士的重视。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和强化理论,其核心是:人类行为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可以借助自然科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通过有序地选择教学信息,改善学生的学习活动,能有效地控制学生学习的过程。
程序教学是根据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预先设想,把学习内容由浅入深地直线地编排,并把这些学习材料分成许多连续的步子,然后呈现给学生。
在呈现每一个步子学习时,要求学生进行回答(行为)反应。如果学生按照要求回答(行为)正确了,再进入下一步的学习。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和目标,则继续进行这一步子内容的学习。每个学生都要按照规定顺序的内容学习,不能随意跳越任何步子和内容。
根据斯金纳提出的程序教学思想,在篮球教学中,教师要依据认知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在仔细剖析篮球技术动作结构的基础上,把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篮球技术内容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步骤内容,并编制出学习顺序,让学生按既定的程序进行每一步骤内容的学习。经过及时的练习考查获得学生在某一步骤内容上的学习反馈信息。如果学生按要求完成了学习任务,则继续下一个单元学习,否则,就继续学习和练习当前步骤内容的技术动作,从而逐渐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
这种教学设想把篮球技术练习中的反馈、强化和每个小步骤内容的练习效果联系起来,从而及时对学生形成刺激,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更进一步强化了技术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这样保障了教学效果。
三、“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分解与步骤设计的基本思路
“运球行进间上篮”是篮球技术教学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内容,这项技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运球能力、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力、脚步动作、身体平衡能力以及手臂投篮技巧,因此,它是篮球技术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
从整个技术环节和动作顺序看,“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包括了“运球―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投篮”这几个环节。完成该技术时的手脚协调配合、脚步动作连贯性以及投篮时的身体平衡与手法用力是最核心的技术环节,也是初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球―跨步拿球” 需要学生上下肢配合一致;“跨步(拿球)―上步―起跳”是行进间上篮的核心技术动作,需要掌握好步幅、步数、速度和制动;“起跳―投篮”一方面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身体平衡能力,另一方面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投篮手法和控制好手臂用力。
在“分解步骤式” 教学设计时把学习内容分解成 “原地抬腿起跳投篮―上一步起跳投篮―上二步起跳投篮―原地运球上篮―行进间运球上篮” 这五个步骤学习内容(图1)。“原地起跳投篮”主要让学生练习投篮手法和空中平衡;“上步起跳投篮”主要练习脚步动作及其与起跳的衔接;“原地运球上篮”主要练习跨步拿球时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行进间运球上篮”则主要练习运球和上篮整体动作的衔接。教师为每个步骤内容都设置了练习目标和要求,学生按照这些步骤的顺序进行每一内容的练习,每一步骤练习结束后教师对学习结果进行考评,并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达到要求的学生就可以进入下一步骤的内容练习,没有达到的则继续在这站练习。这样,学习快的学生就能继续学习后续新的内容,而学习慢的学生则可以继续提高巩固现学内容,满足了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需要。
图1 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
“分解步骤式”教学方法设计
在常规教学法中,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只是做一些简单的分解,并不会如“分解步骤式”般分成若干联系的小步子,即便教师也同样为学生设计了如上五个学习步骤和内容,但却是在每一步骤内容练习结束后,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地要进入下一站练习(图2)。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学习快、水平好的学生感到现有内容难度太低,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感到后续的练习难度大或完成不了的现象,最终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了教学效果。
图2 运球行进间上篮常规教学设计
四、“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的效能机理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解步骤式”教学,学生基本都能在一次课时中较好地初步完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动作。产生如此良好的教学效果,与该设计的特点密切相关。概括而言,“分解步骤式”教学设计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效能机理表现在以下方面:
1.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反应
一个好的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通过这一设计思路,保证了每个阶段都能使学生产生反应,然后通过强化或奖励来巩固这些反应,并促使学生做出进一步的学习反应。这些积极的反应组合形成一条积极的学习反应链贯穿于整个篮球课堂教学之中,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2.合理地预设小步骤学习内容
在教学中,所呈示给学生的学习内容是在认真剖析“运球行进间上篮”技术环节和结构基础上,合理地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技术学习是后一步技术学习的铺垫,后一步的学习又是前一步学习的延续,通过这些关联的、逐阶性的内容,来促使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完整的运球上篮技术。并且,由于相临的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且每进入下一步骤的学习都意味着对前一步骤内容的较好掌握,因此,学生既能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自信,也使得学生很容易地完成完整技术动作的学习。
3.及时有效地进行学习反馈
斯金纳等人把每一反应的及时反馈作为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分解步骤式”教学特别强调及时反馈,即在技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个正确的学习反应必须立刻反馈。这个反馈的结果就是学生是否能够进行下一步子的学习,这也从侧面使学生知道了自己掌握技术的进度。任何一个学生只要对上一步(前一技术动作)能按照要求完成,便可立即进行下一步(下一技术)的学习,这种进阶本身便是一种积极的反馈:告诉学生,你已经掌握前面的技术了,可以开始第二步的学习了。
4.自定步调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
“分解步骤式”教学时,按照学生对每一步骤技术的学习情况来决定该学生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骤学习,因此学生可以按照各人自身的情况来决定学习的进度和速率。这与常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一般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参照点的教学法不同,常规教学法会使技术掌握较快、水平较好的学生被拖住,而学习慢、水平差的学生又跟不上,致使学生之间学习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并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解步骤式”教学则相对关注到了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可以按自己最适宜的速度进行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学习中个体差异的问题。
五、结论
(1)提高中学篮球课程教学效果,需要加强对符合中学篮球教学需要的适宜的教学方法的研究设计。根据篮球技术结构特征和环节进行合理的分解划分,不能破坏完整技术。
(2)教师要根据学生水平与场地情况,合理安排小步骤的站点与数量,合理调整和安排队形分布。同时,由于小步子学习呈分散状态,教师更要加强对整个课堂的监控,了解每步子学习内容中学生的练习进程。
参考文献:
[1]马 毅.普修课篮球小步子教学结合反馈调节的实验研究[A].国家体委科教司编.全国体育学院教学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