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集体经济倍增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现状与问题
对__区纯农业村进行梳理分析后可以发现,它们大多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地处相对偏远,交通或多不便。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公路虽然已经全部实现通村,但相对蜿蜒狭窄的道路,还是给与外界的沟通带来了一定的不便;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大多远离交通主干线,工业延伸的触角对纯农业村工业化步伐的影响相对较弱,加之本村的绝大部分土地都纳入了更新的红线农保地保护范围,引进企业的难度相对较大。
(2)发展集体经济的先天条件缺失。对于山区、半山区的农业村,对村原有的山林、果园往往平均分配到每个农户,或者对果园只采取简单的承包收取租金的方式进行管理,收入甚微,资源优势没有成为经济优势,集体经济发展缺乏物质基础,而今再对分配到户的生产资料重新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操作,还存在不小的难度;对于平原地区的村庄,这类村长期以来工业基础薄弱,村级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他们由于在80年代到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适时发展乡镇企业而落伍。在目前情况下,发展乡镇工业难度较大,而且又没有新的发展思路,同样他们也存在产业化的难题。资源的相对匮乏,面对着强烈的致富心愿,也就成了无米之炊。
(3)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处于山区、半山区的纯农业村,基本农田面积远少于山林面积,土壤多贫瘠,主要用于农民自足,且因地理原因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难度较大,农业基础设施较差,发展农业的先天条件不足;处于平原稻区的纯农业村,通过前几年的标准农田建设,沟、渠、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但也有很大比例基础设施因年久失修或损坏,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发展多种经营同样缺乏有力的基础条件支撑。
(4)农民发展农业经济信心不足。现在在农村中,尚存在着一些错误倾向,认为“种地没钱赚”、“坚持耕地就是在维护贫穷”,甚至有些“精明”的农民说,现在农民缺的是现金收入,而不是粮食,粮食安全更多的是为了城里人的安全,农民为什么要为了保障城里人的吃饭安全而苦守着耕地不放?他们希望土地被征用或者干脆将土地弃之去打工,这些倾向足以彰显出农民对发展农业的信心不足。
(5)发展现代农业的人才紧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就少不了人才。但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一些年轻人和有能力的人纷纷外出就业、创业,造成了农村的人才大量流失,农村缺乏了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和后备军,从而出现了目前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是年龄偏大、缺乏转岗能力且又科学文化水平偏低的农民的状况,使得发展现代农业缺乏优质人力资源的支撑。
(6)土地流转难而贵。土地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更多的财富,只有把土地向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种植大户或企业转移,才能使土地收益成倍增值。但近年来纯农业村的实际情况给土地流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一方面,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来源的农户担心流转土地会失去生活的依靠,认为自己种田吃粮,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市场风险,兼职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对土地流转意愿不强,靠几分田吃饭,靠企业赚钱,稳稳当当,加上土地承包三十年不变等政策,给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了巨大的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转价格逐年上升,由原先250元一亩逐步升到700元一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土地流转的难度。
二、思考与对策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有针对性的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定格发展模式
不同的农业村有着不同的村情,其发展对应的路子也就不同,或工,或农、或三产,关键是要认真分析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统筹协调好各类规划,理清发展思路,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路子。
对于__各个纯农业村而言,按照“保护、保障、挖潜、集约、统筹”的原则,主动争取建设、发改、国土、农林、水利、交通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弄清本村自然资源、气象、水系、地质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而完善总体规划,制定专项规划,提高规划的协调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村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
这些规划既要延续村庄原有的特色,保护整体环境,体现生态的原则,又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体现发展和集聚的原则,指导产业布局调整,集中规划生产、生活用地,科学规划土地的空间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益,进而定格适合自己村情的发展模式。
(二)深度挖掘各类资源并激活成为现实生产要素
目前情况下,对于__区纯农业村而言,很多潜在的资源还在睡梦中,其潜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才能够进一步转变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为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提供基础。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区、镇(街道)两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扶持纯农业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及时修复年久失修或已损坏的基础设施;加快标准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增加农业投入,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特别要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修复山塘水库、除险加固,清理淤沙、扩建增容,实行渠系配套,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增强防灾抗灾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于__区纯农业村来说,其生态环境保持相对较好,这是一个非常大优势。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符合生态农业的发展要求,因为优质的农产品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很有必要保护山林水体不被破坏,使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环境。从长远来看,守住一方绿色,更是建立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培育了自己的“后劲”财源。
做好产业化配套建设。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为耕地、水面、园地、林地的规模化经营、集约化铺平道路;加快农机结构多样化、农机技术高新化,农机服务产业化,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证。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认识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大好前途,增强依靠农业致富的信心。
(三)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主攻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发展路子
当前人们对农业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最近几年所爆发的“红心鸭蛋”等食品问题,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方向的认识: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优质高效、资源节约、品牌响亮,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纯农业村大力发展科技和绿色农产品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现代生态农业这一明确的发展方向摆在了我们面前,所需做的是利用所处的区位优势,脚踏实地、加快发展的步伐,缩短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对于纯农业村而言,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需要扎实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培育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带领农民致富的新产业,在名、特、优、新上做足做好文章。对于农业产业基地而言,要切实推行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管理,提高农业企业农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生产这个源头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控制。农业等部门对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有显著促进作用的新举措、新技术,也要给予力度较大的补助进行引导。
(四)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业档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同样的品质、同样的品种,有没有品牌,以及品牌的知名度如何,在市场直接体现在售价上,有时价格相差许多倍。拿一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普通的水蜜桃在市场的售价在两元左右,而奉化的水蜜桃售价则可以达到四五元左右,品质好一点的则更贵,这足以看出品牌对农产品的作用,因此,实施农业品牌战略,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一条有效途径。
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要通过相关政策的引领,推行绿色农业计划的实施,创出自己的品牌。在选种、培育、管理等环节上很下功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农产品生产档案、产地编码等制度,加快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认真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农业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农产品开发,建立起绿色农产品产业,建立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显示农业龙头在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产品安全性等方面的积极带动作用。同时,利用长三角发达的物流体系和销售渠道,积极做好流通、销售工作,面向上海、杭州、__等省内外经济发达城市等中高档市场,树立本地农产品的精品形象,不断满足人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需要。
(五)谋求工农、农商、农贸紧密合作,积极探索联合经营发展路子
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体系,符合贸工农一体化龙型经济的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纯农业村依靠发展现代农业致富的有效之路。
有关部门顺势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社兴办农产品流通企业,鼓励与大型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努力提高农产品在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零售业态中的经营比重。组织开展“农商对接”,探索和推广贸工农一体化、内外贸相结合的经营模式。支持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支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建设。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发展“订单农业”,发挥流通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形成覆盖__、联通全省、辐射全国的农产品连锁配送体系和电子商务网络。
(六)实施人才兴农战略,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闯市场的新型农民
从根本上改变务农农民文化技能素质低的状况,培养一批有较强市场意识、有较高生产技能、有较好管理能力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是纯农业村建设高效生态农业的根本保证。
——**同志在全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今天在这里召开全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布置和落实今年农业农村工作任
务,动员和组织全镇农村干部群众认真统一思想,明确任务,理清思路,落实责任,进一步抢抓机遇,克难奋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为提前一年实现小康镇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现在,我根据镇党委、政府研究的意见,讲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把握机遇,树立信心,切实增强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
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经济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的大背景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积极进取,真抓实干,突出以高效有机农业为重点,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是“三资利用”成效明显。积极整合区域资源优势、农产品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专业招商、借“节”招商、以企引商等方式,加强招商信息跟踪落实。同时,广泛组织村企挂钩、村企互动,动员和引导工商企业投资现代高效农业,加快民资投资农业,促进社会资源涌向农业。2008年共完成农业招商引资项目7个,招商引资总额1.35亿元,其中,外资到账500万美元。醉翁园生态农业、浙江花卉苗木、大湖子有机稻米转换等一批体量大、带动性强的农业项目纷纷落户高效农业园区,为促进农业加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增长点。
六是班子建设显著增强。充实调整了村级干部队伍,坚持从农村一线选拔任用
年轻有为、热爱农村事业、政治文化等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同志担任村级班子领导岗位。经组织考察,先后调整了9名村的支部书记,副职干部30人次,村级班子基本达到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四化”要求,进一步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有效推进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开展。
2008年,我镇农业农村工作虽然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矛盾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较好成绩,连续五年在全县农业条线考核中荣获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镇党委、政府正确领导,更是各部门单位共同努力,广大农村条线干部群众艰苦拼搏,奋力进取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镇党委、镇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镇广大农业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们也应该看到,我镇农业农村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发展高效有机农业的制约因素还较多,农业产业化发展缺乏新的突破,龙头农业项目和企业的拉动作用还有待加强,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仍很薄弱,统筹城乡发展还待进一步加强。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对我国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农业农村发展带来的冲击不断显现的新形势下,我们要辩证地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诸多有利因素。一是全镇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县委十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全社会关注“三农”的浓烈正在形成;二是中央和省、市、县各级都把“三农”作为扩大公共财政支出的优先领域,把增加农民收入、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扩大内需、启动消费的重要内容,还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三是经过多年的探索,新时期“三农”发展的思路日趋完善农业特色化、规模化、产业化具备了一定工作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全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我们在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方面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这为我们应对挑战、化解风险、促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因此,我们要正视困难和挑战,准确把握形势,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机遇,进一步坚定信心,抢抓先机,乘势而上,牢固确立做好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进一步开拓创新,团结拼搏,务实奋进,奋力开创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为加快实现小康镇目标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突出重点,狠抓关键,扎实推进全年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一)、突出高效农业建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二)突出强村富民工程,在加快小康创建上求突破
大力推进强村富民,是实现全面小康达标的关键。强村富民的前提是致富农民,“要致富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一要积极开展农民就业、创业培训。利用镇成人校、职业学校、村党校和人口学校等阵地,加强对农民群众劳动技能、创业知识、文化科技知识、健康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培育和打造现代新型农民。今年要确保举办各类培训班40期以上,参加培训学习农民达3500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1500人,努力为广大农民就业、创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加强科技培训。通过听讲座、看电教片,召开现场会,举办科技展览等多种形式,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让农民群众掌握新技术、新农艺,不断提高粮食种植、水产畜禽养殖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培育更多的种养大户和科技示范典型。加强劳动技能培训。围绕就地就近转移,加强企业订单、订定培训,缓解企业劳动用工矛盾,抓好农民外出打工和出国劳务培训,促进劳动力境外转移。加强创业培训。增强农民群众的创业本领。二是引导农民创业致富。加强教育引导,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农民群众的创业欲望,让有一定技能和经济实力的农民,大胆走上创业之路,尽快通过创业富裕起来。尤其是要积极鼓励和扶持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联合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三是大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要着力培强水晶玻璃工艺、服装纺织、乱针刺锈、电子装配、出国劳务等特色行业,扩大农民就业面。进一步做大建筑业产业。加快发展农业技术服务、农机作业、农资经营等生产服务业,开辟文化娱乐、休闲、购物等生活服务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业。努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今年要确保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4800元。
壮大村级经济是推动农民致富,加快实现小康目标的有力保障。一要发挥临城优势,发展三产服务业,盘活存量资,通过土地招、拍、挂,加快经营城市,搞好城市开发,不断增加集体积累。二要搞好土地流转。通过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土地承包权长期不变的情况,加速土地流转,为引进项目,解决项目用地瓶颈制约创造条件。确保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增收。三要配合园区建设。镇党委、政府决定将逐步对基础条件差,经济薄弱村的政策补贴,鼓励经济薄弱村通过加强招商引资,配合园区建设,吸引项目入住工业园区、创业园,在房屋租金和收益上向村返还,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四要加强资产管理。积极通过明晰河道、林地及闲散土地权属,再返租收益,增加集体收入。今年要力争每个村减免达20%以上,要争取实现 个无债村。
(三)突出农村改革发展,在推进制度创新上求突破
要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重点,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要大力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按照“扩面、拓展、规范、提升、扶持”的总体要求,加快扩面增效。要因地制宜,加强引导,狠抓建设,着力抓好组建工作。今年全镇要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3家以上。要注重规范,正常运营,发挥效能。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在发展中注重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继续开展“四有”合作组织创建活动,提升合作组织发展层次,今年力争创成省级“四有”合作组织1家、市级3家。要大力扶持,加快推进,整体提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县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合作经济知识培训,提供登记辅导、产业发展、市场营销、运行管理等服务。二要深化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前前提下,积极探索建立镇级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三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建立适应农业发展新要求的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强化植物病虫害防治、动物防疫、共性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等公益性职能。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专业化服务。大力发展农村各类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提高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四)突出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上求突破
三、团结奋进,创新突破,努力提升农业农村工作组织程度
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我们不断提高驾驭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各村(场)、居委会、各部门单位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拓创新,务实工作,努力把今年全镇农业农村工作推上新台阶。
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三农”工作的地位,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每个党员干部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1号文件精神,认真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要通过广泛宣传发动,动员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真正营造起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要细化任务,加强考核。镇三个文明总结表彰大会上,镇党委、政府已经与各村(场)、相关社区居委会签订了目标责任状。在今天的会议上,我们又对农业农村主要工作任务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各村(场)、社区居委会、各有关部门单位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解、细化,要及早订计划,拿措施、排序时、抓进度,确保早谋划、早落实。要进一步明确分工,加强考核,要按照镇党委[2009]3号(**镇2009年农村经济工作暨干部目标考核奖励意见)和政府[2009]9号(**镇2009年农业条线目标考核细则)要求,牢固树立争先创优意识、求真务实、努力工作,取更大成绩。
三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围绕新农村建设要求,尤其是农村“十大工程”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既要各司其职,更要同心协力,协调配合,真正形成合力推进,加快发展的良好氛围。
关键词:城乡统筹;美丽乡村;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12.030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n Nanjing
MA Lu
(Jiangshu Nanjing Institute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Nanjing, Jiangsu 210042, China)
Abstract: To find the balanc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metropolis to drive new rural roads, explor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conic city beautiful real path, closely with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Nanjing cities, rural and urban and rural gap is still large,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beau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ral reality conditions, constraints, and put forward the planning guide, interactive, pilot demonstration area,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farmers subject cultivation,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effective investment agglomeration an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beautiful ru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南京市作为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型城市,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已经显著增强。2012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 202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超过1.4万美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6∶44.0∶53.4,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接近80%。建设美丽乡村成为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现实需求和战略选择。
1 南京郊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区划人口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中部富庶地区,江苏省西南部,全市行政区域总面积6 587.02 km2,共辖11个区。全市户籍总人口636万人。包括栖霞、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6区,面积6 322 km2,占市域总面积94%,耕地面积24万hm2,涉农镇街56个,行政村707个,7 300个自然村,农户64万,乡村人口203万人,农村劳动力120万人。
1.2 经济发展
在以区县为单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郊区正在奋力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2012年,郊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589.99亿元,与2007年相比,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从37.5%提高到49.9%,实现从“三分天下有其一”到“半壁江山”的跨越。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78亿元,占全市的比重达到51.5%。完成工业投资超过2 000亿元,占全市比重由72.7%升至91.9%,郊区县作为全市经济主战场的地位更加凸显,南京经济发展慢在郊县、弱在农村的格局正在发生趋势性改变。
1.3 都市农业
全面落实总面积超过23.3万hm2的“1115”农业布局规划,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高标准农田占耕地总面积的47.6%,建成各类农业园区171个,有一定接待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区)200多个,都市型现代农业初显雏形。5年来全市新改建农村公路近2 000 km;完成近4万hm2农田水利连片治理。涉农镇街建成区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99.3%。“绿色南京”深入推进,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1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27.6%。郊区生态本底良好,后发优势逐步显现,涌现出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一批景色秀美、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新农村典范,初显美丽乡村现实模样[1]。
1.4 人民生活
2010年以来,南京大力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不断拓宽就业、创业、社保和帮扶等增收渠道,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 000元左右,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以2007年为基数,基本实现了5年倍增。201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9年的2.59∶1缩小为2.4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趋势已经逐步得到遏制和扭转[2]。
2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难点
2.1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
目前,郊区农业生产仍呈小规模和弱质化态势,农民人均承包耕地只有0.08 hm2,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农业抵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能力还不强,农业效益难以大幅提高。对照江苏省定指标,南京2011年农业基本现代化水平为76.61分,虽然排名全省第三,但与目标值差距较大,特别是少数指标完成进度较慢、部分指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一些区县实现进度不快。2011年,全市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例为57.8%,而目标值是80%;持证农民占比为11.68%,与目标值35%差距很大;农业增加值、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指标低于江苏省平均水平,粮食亩产和高效农业保险占比排名省内靠后。
2.2 生态承载能力不强
郊区是全市工业和农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以及生态建设主阵地,承担着保发展和保环境双重责任。郊区土地空间不足、自然资源稀缺、环境容量受限,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很大。目前郊区工业集聚度和产业层次仍然不高,传统产业仍占主导地位,单位GDP能耗较高。做大郊区经济总量,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和严控单位GDP建设用地耗用量的双重压力;推进郊区新型工业化进程,面临着产业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等环保指标倒闭的双重压力。
2.3 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农村基础设施在建设水平、功能配套等方面与城市差距较大。目前,全市农村公路等级普遍不高,农村公交化程度偏低,农村水利建设欠账较多。郊县供水、供电、供气和农村生活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溧水、高淳和六合北部地区还有数10万人口未喝上长江水,涉农镇街建成区污水处理率只有50%。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农民只占到城市居民的一半左右。全市城市化率80.81%,江宁和浦口区不足70%,六合、溧水和高淳刚过50%,人口城镇化远远滞后于产业非农化水平(全市经济非农化水平达到97.4%,就业非农化水平超过90%)。
2.4 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不健全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体,但受宏观经济和就业形势影响,农民进一步转移就业空间有限,难以支撑农民收入的高平台增长。财产性收入和创业型收入是南京农民收入的短板,2011年,南京市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仅占3.8%,而苏州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含投资物业收入)占比超过35%。由于郊县农民普遍缺乏资金资本的原始积累、缺乏自主创业所需素质能力、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胆识,创业富民路径尚未完全打通。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为14.4%,未能达到新一轮倍增计划序时进度要求。
3 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思想
美丽乡村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的、统领新农村建设工作全局的新提法。当前和今后的指导思想至少要突出以下几点。
(1)美丽乡村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工程、新载体,是统筹城乡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的又一重大创新。
(2)美丽乡村建设在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方面做出探索,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设人文绿都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开辟“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道路,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安排,加快形成城乡空间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资源利用高效、设施功能完善、经济实力倍增、农民生活安康、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新局面。
(3)美丽乡村建设要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要尊重自然美,以生态为背景,彰显山水灵秀和人文特色;侧重现代美,把生产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活富裕作为前提,把开放理念全部融入;注重个性美,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构建整体美,城乡联动、产业相融、示范带动、覆盖全域。最终成为都市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
(4)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综合评估实力和潜力,贯彻落实上级精神、借鉴外地做法、倾听基层心声,统筹兼顾工作传承和思路创新,努力做到结对共建、握指成拳、互融互利、共同推进,建成一批顺应生态文明发展潮流、彰显南京城乡特质、体现宜居品质的美丽中国示范区,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市人民的现代化建设,形成美丽中国建设的“南京乡村模式”。
4 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4.1 以城乡一体规划统领美丽乡村建设
当前,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为主要特征的“新三农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的相对落后与城市的繁荣繁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美丽乡村规划起点要高、布局要优、功能要完善。坚持“全域统筹、一体规划”,统筹城市和乡村,统筹农村、农业和农民,统筹生态、生产、生活,统筹产业结构、城镇布局、人口居住及基础设施等,统筹城乡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以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为导向,做到城乡布局更科学,美丽乡村和城区之间功能各有区分,产业发展各有侧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覆盖,把城市消费引入农村,把中心城市人口向郊区、农村疏散。系统设计、因地制宜,培育特点特色特质,精雕细琢。聘请设计师进行一村一规划、一家一美景的设计,形成各具韵味的建设格局,把“家园”与“田园”结合好,让自然人文环境和人工雕琢相互协调。决不能是现有试点,包括城镇化试点、“1115”试点、土地整治试点等的简单拼凑和叠加,需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抓手。
4.2 以新型城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相伴相生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新型城镇化以新市镇建设为核心,美丽乡村建设以新社区为龙头,二者互为促进、互为依托,共同构建起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框架和承载平台。新型城镇化可以带动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为新型城镇化拓展空间、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只有同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才能实现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凸显农村地域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促进农村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缩小城乡差距,让人民群众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美丽乡村建设内涵的丰富性还决定了新农村建设载体抓手的不断创新发展,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抓手和载体就是新型城镇化。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积极研究苏南现代化示范区、江北新市区、溧水高淳县改区等一系列重大决定政策的背景下的新型城镇化[3]。
4.3 以示范区建设探索美丽乡村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南京市已经在在高淳“慢城”200多km2、江宁谷里-横溪、高淳桠溪-漆桥、浦口汤泉-老山、六合竹镇-金牛湖、溧水白马-无想山等5个片区规划了1 000多km2的美丽乡村建设区域,大部分区县都已经开始编制建设规划,先做好试点,分类分步推进。研究启动生态人居建设工程,重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农村人口集聚、生态家园建设、农村节能节材、基础设施配套等工作;研究启动乡村生态环境提升行动,重点建设农村环保设施,推进连线成片整治,建立长效管护制度;研究启动乡村产业腾飞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农村服务业,加快发展物业经济、合作经济等新型机体经济,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研究启动乡村田园文化培育工程,重点培育特色文化村,开展宣传教育,转变生产方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4-5]。
4.4 以农业现代化夯实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生活保供、生态涵养、都市休闲3大功能定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加工流通、基础设施、生产组织和支持保护体系,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2015年农业现代化实现分值达90分以上。落实农业“1115”布局。建设6.67万hm2高标准粮田、6.67万hm2经济林果、6.67万hm2高效养殖和3.33万hm2标准化菜地,对纳入规划的农田和水面实行永久保护。深入整合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资源,开展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推动农业高效规模集约发展,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强化农业科技引领。以白马国家农业科技园等18个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促进人才、科技、资金要素向园区集聚,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科技创业。大力发展生物农业、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贡献率。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加快发展都市型休闲旅游农业,打造郊区“春赏梅花、夏摘葡萄、秋品螃蟹、冬购年货”四季品牌,提升高淳国际慢城、江宁“五朵金花”等10条精品线路,建设一批农家乐村,带动“百万市民下郊县”活动深入开展。
4.4 以培育现代农民保障新农村建设
从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实事入手,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参与建设,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一是尊重农民意愿。坚持群众自愿,始终把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放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首位。二是真正让农民获益。三是让居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并轨,加快推动城乡居民享受同等社会保障待遇。
4.5 以资金有效投入支撑美丽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公共性强、周期长,在现有市场体系下,资源要素很难主动配置到生态建设领域,需要政府集中要素配置,通过财政补助、贴息、税收返还等办法,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资源向乡村集聚。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捐资,增强共建共享的美丽乡村的合力。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为基础,探索经营品牌(生态品牌、旅游品牌)、经营村庄(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运作,盘活生态资源)、经营资本(以生态项目为抓手),实现生态资源的资本化。
参考文献:
[1]张蕾,史佳林,张明亮.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3,19(1):63-67.
[2]李建华.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和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2,18(3):83-86.
[3]宁淼,邹秀萍,叶文虎.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科技论坛,2008(10):102-106.
【关键词】统筹城乡;就地城镇化;建设
新型城镇化应该因地制宜,建设个性鲜明的城镇化,实现城市和乡镇和谐发展,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地城镇化就是指在人口无有大的迁移的情况下,农村人口在当地从事非农二、三产业,实现角色的转换,迁村腾地,引导农民向城镇集聚,促进农民就地创业发展。就地城镇化是解决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村问题的一个途径,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 武汉市江夏区就地城镇化建设现状
江夏区原是一个农业大县,工业发展不够,城镇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北边毗陵武汉光谷,西面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接,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破除传统城镇发展认识藩篱,在传统农业区,以乡镇企业发展作为最初的推动力,以地生财,滚动发展,以乡村工业化作为市镇新建和扩建的重要基础,促进乡村人口在职业上向非农转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出现大批失地农民,区委、区政府妥善做好失地农民征地拆迁安置工作,在集镇建设高标准拆迁还建楼,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农民就业基地,广泛发展村级工业公司、企业,实现农民变居民,村变社区,农村变城市。以武汉市实施“退二进三”战略为契机,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强化招商引资,引进世界500强和国内500强共计13家,走上企业――园区――城镇发展道路。省、市党政领导对江夏发展给予高度重视,通用汽车、南车集团等重大项目布局于江夏金港新区、大桥新区等地,以产业为支撑,建设一个个工业、商业人口密集点,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江夏区自2008年至今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评比第一名。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7%上升到55%。目前虽然存在南北差距,南部乡镇仍然是农业区,北部城乡融合地带,已经模糊城乡界限,逐步走上特大城市郊区就地城镇化道路。
“十一五”以来,全区累计投入65亿元,用于新建和改善城乡道路交通、供排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新建了文化大道、天子山大道、阿尔斯通大件通道等一批骨干道路,建成江夏市民休闲活动中心、世纪广场、谭鑫培公园等一批市政亮点工程,打造出政务一条街、联投广场、联投龙湾、新长江香榭湾、汤逊湖水岸公馆、江郡华府高端住宅小区等一批标志性建筑群,在全市率先建成纸坊污水处理厂,加快推进了金口深水码头、长山口垃圾卫生填埋场、郑店垃圾焚烧发电厂等一批配套工程。全区公路通车里程2131公里,人均道路面积18.7平方米,供排水管网总长度980公里,城镇绿化面积293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7.43平方米。目前,纸坊主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逐步提升,秉承独立成市的理念,坚持走就地城镇化道路,主城区纸坊按照规划将由目前的30多万人扩展为80多万人,由纸坊西延至长江之滨的金港,金港新区全面铺开上海通用武汉基地建设蓝图,一个20万人口的现代化汽车新城即将崛起,纸坊和金港终将连为一城,摒弃摊大饼式的发展方式,通过密集的路网连接,纸坊和金港中间保留广阔的绿化带。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座新城,产业发展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实现了江夏与武汉中心城区的对接,五里界伊托邦小城镇、郑店欧式风格的泰晤士小城镇、安山森林小城镇等一批特色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全市小城镇建设的亮点。以107国道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成为全市农村新社区的样板。
二、推进武汉市江夏区就地城镇化建设的途径
(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推进城镇建设。
坚持事先规划着眼大局理念,高度重视相关规划方案的制定工作,精心编制完善的规划方案,其内容主要包括:首先,对于重点发展街镇,科学合理进行城镇化建设布局,合理规划,根据各个区域的不同地理位置、功能和资源禀赋进行合理的定位改造,建设各具特色的金口“历史文化名镇”、郑店“区域中心镇”、五里界“绿色小城镇”、山坡“南部地区中心镇”、安山“生态小城镇”等;其次,加强重点区域规划,在这些重点区域率先发展制造业、物流产业和小商贸产业,此外制定好山体、重点森林地区、重要水域例如梁子湖湿地等生态区域和农民基本农田的保护措施,为建设生态友好型的宜居新城创造条件;再次,对城区重点区域进行科学规划,打造城区9平方公里纸坊城市客厅、60平方公里的江夏新城核心区和458平方公里的江夏新城及其“一主两翼”;最后,注重中心社区的规划,根据当地农村的人口数量、产业类型、生产要素以及经济发展的潜力,重点规划一批中心村和社区。
(二)以旧城改造为突破推进城镇建设。
通过对旧城进行改造,改变老城区土地利用效率低下、人居环境差和规划滞后的状况,大幅度提升城市的各项功能,改善群众居住的环境。依据老城区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尊重历史,建设文化厚重,宜居宜业宜游的武汉南部新城。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和谐农村,以城区外沿为纽带,大力实施工业园改造、“城中村”改造和老城区改造。工业园改造、老城区改造实行市场化运作,“城中村”改造由政府主导,分类推进。做到成熟一片、拆迁一片、改造一片。
(三)以产城融合为支撑推进城镇建设。
秉承“工业立区”的理念,坚持主攻工业不动摇。始终把“工业倍增、新城崛起、统筹城乡”作为富强江夏的三件大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互联网五大主导产业。超常规打造工业发展平台,老园区实行腾笼换鸟、提档升级策略,新园区坚持“搭大台,唱大戏”的办法,形成工业倍增发展示范区。重点对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企业相对较多的城镇和园区进行改造,不断地招商引资,引进一批大企业和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通过他们的介入,开发出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品质高端和生态良好的全国小城镇建设样板镇和建设示范镇。
(四)以新农村建设为纽带推进城镇建设。
突破传统城乡改造模式,把城镇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统一起来,通过项目集中建设、资金集中回笼、村庄集中改造等方式,以当地的特色产业如蔬菜、瓜果、苗木种植为依托,以绿色产品为增收渠道,自然环保生态为主要特色,以简朴独特的建筑设计风格为民居特色,计划用不到三年的时间,将沿国道两侧的城镇打造成全国一流、全省示范、全市对外展示的窗口。
(五)以经营土地为依托推进城镇建设。
牢固树立土地经营理念,加快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对城市可经营性的土地在拍卖时按照严格的竞标标准进行招投标,以公共土地的收益来弥补城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的不足,加快江夏的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街镇两级财政分成体制,各街镇和相关单位积极利用公共土地的收益,加大对城镇改造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强水、电、路、气和通信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硬件和软件建设,对于吸引企业落户、改善投资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
(六)以文明创建为契机推进城镇建设。
最近几年,江夏区把创建文明工作纳入到了城镇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来谋划,在各街镇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市民的文明程度和城市的整体形象,而且又为探寻科学管理城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主要的措施有:首先,城市实施整洁美容工程,给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其次,实施畅通工程,尽量疏通交通阻塞,营造一个良好的道路运行环境,加大对违反交通规则的处罚力度,同时对行人违反交通规则给予了更加严厉的处罚,明确交通顺畅的作用,通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交通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最后,实施满意工程,营造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在城市和城乡广泛开展各种争创活动和评比活动,不断开展创建文明行业活动。通过这种方式窗口单位和职能部门的服务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群众对于工作人员开展的各项工作的满意度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城市环境和形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三、推进武汉市江夏区就地城镇化建设几点建议
(一)领导重视,形成部门合力是有序推进城镇建设的关键
全区上下各级领导应该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其作为一项头等大事来抓,要定期举办各种听证会议,对不同时期的建设成果以及工作中的问题和难点进行集中的讨论研究,并在会议上对问题进行重点解决。同时,各级领导部门应该组成相应检查小组,对不同时期的工作进行检查和总结,主要检查的内容包括城乡规划是否合理、建设资金使用是否适当、相关执法流程是否有据可依,不断加强对项目监督检查的力度,同时加大资金的筹措力度和保障力度。
(二)规划先行,搞好项目策划是高质量建设城镇的前提
按照全域江夏的理念,谋划城乡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以一个新城为中心,十个左右的特色中心镇为依托,100个左右的中心村和社区为基础的三位一体城乡空间格局。城镇化改造和建设应有完善的规划方案,首先将工作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具有一定发达的产业和经济实力雄厚的街镇,并突出其主体地位。规划要求高标准高水平,规划的设计和制定一定要经过充分的论证之后才能最终确定,以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一个综合配套,有科学依据,经得起检验的总规划。以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四规合一”引领城镇化建设。
(三)创新机制,坚持市场化运作是有效推进城镇建设的保障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按照市场规律和资源配置的原则,从项目融资、项目投资、项目管理以及效益等方面重点构建城镇建设的市场化机制。在旧城改造中,相关的融资和投资应该在有从业资质的投资公司在场的情况下进行,在一些经济建设较为发达的街镇分别引入一些大型企业和国有集团进行投资和建设。政府方面,不仅土地出让实行零收益,而且在财政上还应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扶持,优先保证改造过程中的土地的开发、审批和使用,实现与开发商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欧阳志宏. 走绿色、生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对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建设信息. 2010(16)
[2]中国城镇化建设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J]. 中国建设教育. 2010(11)
[3]宁国用,韦威. 自治区政府召开城镇化跨越发展新闻会[J]. 广西城镇建设. 2011(02)
[4]李肇娥. 坚持科学发展观走符合旬阳实际的城镇化道路[J]. 陕西建筑. 2010(09)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基础设施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倍增计划,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园区化,全面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努力把平明打造成全县转型升级示范区、高效设施农业样板区。
二、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转型升级为主线,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综合竞争力,在更高水平上加快现代农业步伐,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发展。围绕壮大优势产业,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围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围绕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提升农业集约化水平;围绕提高农业产业层次,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注重农业产出效益、注重科技进步、注重农业产业化经营、注重农业物质装备、注重农业生态环境、注重农业支持保障。突出提质增效、突出科技应用、突出规模经营。
三、总体目标
通过全镇上下共同努力,根据县会议精神,考虑到平明现有的发展基础以及未来五年高速度、高质量的发展要求,全镇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总体目标:力争到2014年,确保到2015年,对照省农业现代化21项综合指标体系,基本达到“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2012年平明镇农业现代化目标任务:
(1)农林牧渔增加值:34344万元,(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农经、水利)。
(2)粮食亩产:501千克(责任单位:统计办、各村、农技、农经、水利)。
(3)新增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2500(200)亩,(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水利)。
(4)农民人均纯收入:11074元(责任单位:各村、农经、统计办)。
(5)持专业证书农业劳动力人数:1740人,(责任单位:各村、劳动所)。
(6)乡镇或区域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87.8%,(责任单位:农技、财政、国土、建管、水利)。
(7)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86%,(责任单位:农技、农经、统计办、财政)。
(8)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户数:0.95万户,(责任单位:农经)。
(9)新增农业适度规模经营:1.9万亩,(责任单位:农经、农技)。
(10)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与农业总产值之比:1.7倍,(工业办、统计办)。
(11)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75%,(责任单位:各村、农技)。
(12)农田水利现代化水平:80.8%,(责任单位:各村、水利、统计办)。
(13)新增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面积(农业/渔业):1.01万亩。(责任单位:各村、统计办、农技、农经、水利)
(14)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92.8%,(责任单位:各村、农技)。
(15)绿化造林面积:2500亩,(责任单位:各村、农技、水利)。
(16)财政支农增幅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之比:1.1倍,(责任单位:财政所)。
(17)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800亩,(责任单位:各村、农经)。
四、建设重点及推进措施
为加快推进我镇农业现代化建设,重点实施农民增收、粮食高产增效、高效设施农业提档、现代农业产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生态农业培育、农合组织壮大、农业科技创新、新农村建设推进等农业现代化工程。
(一)农民增收工程。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是扎实做好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工作,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专款专用,确保补贴资金足额发放到农民手中,宣传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二是扎实做好机关人员帮扶增收入户工作,对筛选出的有创业能力的低收入户,采取机关人员结对帮扶,对口帮扶种植、养殖等创业项目。
(二)粮食高产增效工程。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各项政策,稳定种植面积,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成国家级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片,建设规模4.2万亩;建成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增效创建示范片4个,建设规模4.1万亩。2012年实现单产650公斤。实施良种工程,到2012年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高效设施农业提档工程。
1、全力推进平明镇万亩农场建设,王烈千亩甜瓜基地建设,纪荡盛明西瓜大棚基地建设。2012年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新增2500亩,突出连片建设,实施规模生产,形成地域优势和规模优势。狠抓结构调整,扩大高效农业面积,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和种植效益,狠抓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加大高效农业保险工作力度,增加保险覆盖面,到2012年全乡高效农业保险覆盖面达800亩。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工程。
加快建设市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建设盛明农业、天谷米业加工基地,与企业签订合同农户数力争达到2000户,建成企业订单基地2.4万亩;可安置98名劳动力就业。
(五)生态农业培育工程。
积极实施秸秆综合利用及机械化还田项目。到2012年基本实现秸秆综合利用全覆盖。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品牌创建。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工程。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应免密度应达到100%,免疫抗体合格率全年保持在85%以上;牲畜免疫标识佩戴率达100%,免疫档案建档率、免疫证持证率达100%;及时规范报送免疫信息,准确率100%。
(六)农合组织壮大工程。
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50个,入社农户达0.75万户。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土地流转。加强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加快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明确有关扶持、激励政策。为土地流转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2012年全镇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28万亩。
(七)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信息农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一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培育引进麦稻新品种2-3个推广配套成熟轻简栽培技术1-2项、高效作物种植新模式1-2个。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农民实用技术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加快培育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职业农民,同时,完善持证劳动力统计渠道,到2012年持证农业劳动力达到1740人。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
二是强化基层农经综合服务阵地建设,推行农村政策咨询、农民负担监督、农村土地流转、农村集体财务资产委托等综合一站式“窗口”服务。
三是加强农业网站与农村信息化建设。开展农技“110”为农服务热线。2012年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到86%。
(八)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
一是以环境整治为抓手,加大对镇驻地和沿线重点村的集中整治,小城镇脏乱差的形象初步改观。二是完善村民建房管理机制,建立农民建房审批制度,逐步规范和提高农民建房水平,不断提高小城镇形象;三是加强环境综合整治示范村建设,2012年全部达省级验收。
五、组织领导
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镇上下齐心协力,锐意进取,破解难题,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镇党委政府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镇财政所、农技、农经、水利、国土、建管、信用社、统计办负责人及各村支部书记等为成员的农业现代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镇农技站,黄生元任办公室主任,牵头负责规划编制、组织协调、督查考核和整体推进等工作。力争在全县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加强舆论宣传。通过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印发学习材料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及各项指标、节点进度、推进措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全镇上下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政策落实。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积极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扶持高效农业发展。充分调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