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多能源;能源网;智能

中图分类号:TK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12302

1 引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如何在确保人类社会能源可持续供应的同时减少用能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通过电、气、热多种能源系统的一体化规划设计和运行优化,构建由分布式终端综合能源单元和与之相耦合的集中式能源供应网络共同构成的区域综合能源系统,成为适应人类社会能源领域变革,确保人类社会用能安全和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2 项目背景

随着《关于推进“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建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目标引导制度的指导意见》、电改9号文件及6个配套文件(《关于推进输配电价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实施意见》、《关于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和规范运行的实施意见》、《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售电侧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规范燃煤自备电厂监督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光伏发电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落地,发展能源互联网和区域综合能源网供能系统是一个大趋势。

3 构建思路

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示范项目能源输入端主要有光伏电站、风力发电系统、分布式能源、储能系统等,具有多能源多种类输入的特点。负荷侧主要有电负荷、热负荷和冷负荷,且一般负荷需求稳定(图1)。可以考虑的节能方案主要有节能改造、冰蓄冷、冷热电三联供等。因此,建设区域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是一项具有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示范工程。

区域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是利用风、光、天然气、地热等可再生能源及其他清洁能源的分布式能源站。在现有能源供给系统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互联网信息以及先进储能等技术的基础上,以电能为主体形式,并与智能气网、智能热网具有互联开放特性的能源共享网络网络设施,基于区域建设的风、光、天然气、地热等各类分布式能源多能互补,具备较高新能源接入比例,可通过能量存储和优化配置实现本地能源生产与用能负荷基本平衡,可根据需要与公共电网灵活互动且相对独立运行的智慧型能源综合利用局域网。基于智能综合能量管理系统,实现冷热电负荷的动态平衡及与大电网的灵活互动;在用户侧应用能量管理系统,指导用户避开用电高峰,优先使用本地可再生能源或大电网低谷电力,并鼓励新能源接入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具备足够容量和反应速度的储能系统,包括储电、蓄热(冷)等。

区域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可以实现各个微能源网之间的能源互补和协调控制,降低发电成本达到优化社会效益的目的,是推进能源发展及经营管理方式变革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创新性应用,对推进节能减排和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 能源网智能运营和管理

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管理平台是一个具备完善安全策略且具有互联开放特性的综合信息处理平台。在此平台下,互联信息网络通过在电网、燃气网、热网、负荷网等能源系统范围内装设海量信息采集和传感设备,采集各种能源设备运行状态及各能源系统的实时运转状况等海量信息,并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进而搭建能源交易平台支持各项能源交易。

4.1 智能管理

售能公司的主要业务包括系统运行、生产管理和交易等几个部分,如图2所示,以便于进行系统的运行管理和交易。售能公司、电网公司、用能对象的交易是通过终端设备和需求侧响应功能来计量和产生,通过能量交易平成的。系统运行业务直接关系到售能公司的安全生产,负责售能公司系统运行的监控、调度、故障处理以及操作票的生成等工作。生产管理业务包括生产计划管理、资产管理、运行维护检修等工作。系统运行业务、生产管理业务和交易业务之间进行相关数据的交换,包括实时共享电量数据、电网状态数据、开关状态数据、地理数据以及资产数据等等,以确保售能公司的安全生产以及生产管理部门的高效运行和正常交易。

4.2 智能运维

智能运维的主要功能包括设备在线监视、设备运行管理、设备管理、统计分析、生产计划、辅助决策、办公管理、移动平台应用等多项内容,图3是生产管理平台及其主要功能。

智能运维的主要功能都建立在生产管理平台上。设备状态监视包括:设备在线状态、故障预警、设备运行趋势分析、设备运行的区域监视。运行管理包括停电管理、工单管理、值班管理和设备的缺陷管理。设备管理包括设备状态检测、检修维护记录、台帐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生产计划包括微电网年/月生产计划、停电计划、维护计划。辅助决策包括设备的故障库管理、应急预案管理、专家在线支持、系统运营效益分析。移动管理包括移动生产管理、移动监视管理、移动应急管理、移动分析应用等内容。

4.3 生产管理平台

生产管理平台是基于云计算打造的面向未来能量管理需求的云端运维管理系统。云平台包括资源池、云服务以及云管理几个部分。资源池是对硬件资源、软件资源、网络资源以及数据资源的各类物理基础设施的池化管理,以提高设备利用率与简化管理为目标,以预集成、标准化的云部署单元为单位进行部署于管理。示例见图4。

5 能源网关键技术

在需求侧根据用户对能源的不同需求和负荷分析,将能源供给端和终端能源用户进行分析优化和改造,采用智能协调控制和管理技术,最终通过技术研究打造可靠性要求的综合供能和智能管理系统。

5.1 区域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技术

系统采用分布式能源、光伏发电系统、储能系统、风电发电系统等多能源方式,通过对多种不同能源的输入进行集成、控制、检测、和调节,结合智能管理和控制技术,实现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体的高效综合能量供能系统技术。

5.2 多能源协调控制和智能调度管理技术

多能源协调控制和智能调度管理系统是将智能电网、非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储能系统、电负荷、热负荷结合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对不同能源供给侧、转换侧、需求侧的管理和控制,使系统运行达到最经济、最合理和最安全可靠等目标(图5)。

5.3 智能配电网技术

未来智能电网的核心是智能配电网,而智能微网将是智能配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虚拟电站(VPP)技术研究,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灵活的软件调度系统,实现DG、ESS、PV、可控符合等DER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以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实现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和减少用户电力消耗。虚拟电站(Virtual Power Plant VPP)是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灵活的软件调度系统,实现DG、ESS、PV、可控负荷等DER的聚合和协调优化,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厂参与电力市场和电网运行的电源协调管理系统。对机端潮流、受端负荷以及储能系统进行统一调度,最终降低发电损耗,降低电网峰值负荷,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优化资源利用,提高电能质量以及供电可靠性。虚拟电站可以实现个体负载将多余电量反哺电网的可能,是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一个创新模式,可以在达到建设常规电厂和相应输配电系统的同时,提高电能使用效率和减少用户电力消耗。

5.4 终端耗能分析和优化技术

通过用能情况统计和分析,建立不同气候、不同习惯与方式、不同功能下用户侧的能耗水平数据,提出节能和用能管理优化方案,并采用节能技术(如冰蓄冷供能系统),在削峰填谷降低电费支出,提升系统需求侧响应能力方面的技术和经济收益。

6 技术特点

区域多能源智能能源网供能系统示范项目具有以下特点。

(1)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耦合技术。微能源网与火电的热网的协同,对多种不同能源的输入进行集成、控制、检测和调节,再通过智能管理和控制技术,实现非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体的高效综合能量供能系统。

(2)负荷预测、分析和优化技术。针对园区负荷用量大、节能改造空间大,通过负荷智能预测技术建立区域内工业厂房、办公楼、住宅等建筑能耗模型,根据围护结构和空调系统情况,通过动态模拟,智能预测区域全年逐时冷、热、电等多种负荷,并根据实际负荷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整个区域供能系统的建设以及运行策略的制定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与理论参考。

(3)智能微能源网及能量管理技术。通过技术研究可以实现各个微能源网之间的能源互补和协调控制,降低发电成本达到优化社会效益的目的。在用户侧应用能量管理系统,指导用户避开用电高峰,优先使用本地可再生能源或大电网低谷电力,并鼓励可再生能源优先接入本地区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具备足够容量和反应速度的储能系统,包括储电、蓄热(冷)不同技术的研究,联网型多能源互补能源网优先选择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渗透率较高或具备多能互补条件下运行。

(4)推动不同能源网络接口设施的标准化、模块化建设,支持各种能源生产、消费设施的“即插即用”与“双向传输”,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及多元化负荷的接纳能力。推动支撑电、冷、热、气等多种能源形态灵活转化、高效存储、智能协同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覆盖电网、气网、热网等智能网络的协同控制基础设施。

(5)以智能微能源网为基础,与热力管网、天然气管网、负荷网络等多种类型网络互联互通,多种能源形态协同转化、集中式与分布式能源协调运行的综合能源网络。

(6)能源市场交易体系研究。研究售能公司、综合能源运营商和第三方增值服务供应商等新型市场主体。逐步建设以能量、辅助服务、新能源配额、虚拟能源货币等为目的的多元交易体系。研发支持多元交易主体、多元能源商品和复杂交易类型的售能平台。

(7)建设柔性能源网络,保证能源传输的灵活可控和安全稳定,建设接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促进灵活互动用能行为和支持分布式能源交易的综合能源微网。

参考文献:

[1]田世明,栾文鹏,张东霞,等. 能源互联网技术形态与关键技术[J].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35(14):3482~3493.

[2]黄文焘,邰能灵,范春菊.微电网结构特性分析与设计[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40(18):149~155.

[3]张连芹,邰能灵.微网能量管理方案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2013,31(4):183~186.

[4]汪少勇.基于分布式电源的微网的设计与运行[J].电力自动化设备,2011,31(4):120~123.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第2篇

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培育发展新动能

培育发展新动能,必须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重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多措并举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简政放权方面,公布各级政府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施网上并联审批,加大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力度,继续推进省直管县改革试点。国企改革方面,出台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实施意见,继续推进10户试点企业开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向社会再集中推出40个PPP示范项目。金融体制改革方面,争取国家投贷联动试点,积极推进县域金融综合改革试点,引导推动“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农村体制改革方面,继续推进县镇综合改革试点,完成镇村综合改革任务,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统筹城乡改革方面,抓好高陵等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眉县等11个县开展省级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开展大柳塔等小城市培育试点。商事制度改革方面,探索“证照分离”改革,研究“双告知”制度落实措施,出台简易注销程序有关改革政策,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改革。价格体制改革方面,制定出台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抓好电力、医疗服务、公办高校等价格改革,全面落实居民生活用水、用气阶梯价格制度。

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动管理创新,选择30家科研院所推广复制西安光机所、西北有色研究院科技创新模式,加快西安交大科技创新港建设,打造一批院所引领型的创新产业集群和孵化基地。深入推进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以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和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为主攻方向,开展管理、模式、体制、机制等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采取“核心区+托管区”发展模式,构建关中区域创新示范带。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再组建5个左右产业技术联盟。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持园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建设孵化创新平台,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办好“双创周”,促进“创途在西安”、西安北航科技园众创空间、西安众创示范街区等发展,把西安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

三是着力开创“一带一路”建设新局面。抓好西安港、航空城和新筑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完善口岸基础设施,落实国际航线补贴政策。加快整合优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争取自贸试验区早日获批。推动陕韩产业合作园区、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中吉空港经济产业园、中意航空谷、中以创新示范园等建设,波音“绿飞机”完工中心落地。以打造“五个中心”为引领,加快建设“一带一路”项目库、人才库、数据库建设。按照“内引外联、东进西拓、南下北上”的思路,全面拓展开放广度和深度。联合东部产业园区开展共建、托管等连锁经营,积极申请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分类推进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10个领域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海外陕西”发展空间。实施名牌地产品出口孵化振兴工程,新增进出口企业1500家。

四是着力做好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防风险等重点工作。多措并举化解过剩产能。抓紧制定并实施产业重组、“僵尸企业”处置方案,出台化解过剩产能实施意见,通过严格环保、能耗、技术标准,加大过剩产能化解力度。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重点包括降低制度易成本、人工成本、企业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企业财务成本、电力价格、物流成本等。积极化解房地产等库存。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鼓励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举家落户,扩大有效需求,以西安、榆林、铜川为重点,消化房地产库存。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注意积极消化煤炭、有色金属、粮食等库存。同时,重视防范局部政府债务风险,对互联网金融加强风险预测预警,妥善处理风险案件。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全力打造经济升级版

坚持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重塑陕西产业新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继续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口粮安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4600万亩、总产量1200万吨左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组织实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经营体系发展。在猕猴桃、苹果、茶叶等优势领域,依托龙头企业和示范园区,实施“互联网+农业”行动计划。发挥杨凌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倡导者、先进经营模式引领者、农业走出去开拓者的作用,促进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二是促进工业稳产升级。开展消费品供给、降企业成本、制造业升级三个专项行动。科学合理确定石油、煤炭产量,不断开拓销售市场。扩大天然气产能和下游产业。加快建设神华榆林循环经济煤炭综合利用、华电榆横煤制芳烃等一批深度转化项目,加速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稳住基本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食品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推进一批千亿元产业集群建设。稳住基本盘,实施150个技改项目,对技改项目按税收贡献增量以奖代补。抓住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重大机遇,支持钢材、水泥等建材企业加大对接力度。继续推进省内直供电、直供气应用,做好300个新增产能重大项目跟踪服务。

三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扩大三星项目效应,加快推进我省集成电路、高纯度电子级硅材料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中兴、酷派智能手机、8.6代液晶面板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强生全球供应链项目建设,构建全国高水平针剂和疫苗生产基地。以新舟700、通用飞机、无人机、北斗卫星导航应用平台项目为牵引,推进国家民机试飞基地、汉中航空智慧城等建设。加快3D打印及智能制造研发和产业化,在数字化设计、快速成型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发展钛及钛合金、镁锂合金等新材料,加快构建核心产业链条。

四是推动服务业上档升级。积极发展研发设计、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服务化等生产业。出台促进生活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加快培育新供给新动力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支持航空运输、文化创意、品牌服务、众创众筹等十大服务业新业态。全力打造“三网两港”核心骨干物流体系,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陆路物流大通道,建成国内一流陆路口岸,支持西安航空城试验区发展航空服务业,构建货运航线网络,打造中国“孟菲斯”,支持安康建设综合交通物流枢纽,打造“秦巴明珠”。加快推动物流信息化发展,构建便捷高效的物流配送网络。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机遇,加快丝绸之路风情城、岐山周文化景区、黄河壶口文化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积极构建以西安为起点的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走廊。启动渭北旅游小火车轨道项目建设。支持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中心加快建设。大力发展网络经济,实施“互联网+”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网络经济示范区。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 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抓住国家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的重大机遇,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

一是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建成黄陵至延安、韦庄至罗敷等高速公路,确保西安地铁3号线通车运营。加快建设宝鸡至汉中等7条高速公路和西成高铁等7条铁路,抓紧西安地铁4、5号线、西安北至机场轻轨及延安、安康新机场建设,开工绥德至延川等高速公路和一批县城过境、干线及贫困县道路改造,启动西安地铁6号线、临潼市域轨道以及西包高铁西铜段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丹凤飞行小镇等一批通用机场。抓紧西安至韩城等城际铁路、西安咸阳机场三期扩建、榆林机场改扩建等重大工程前期工作。

二是完善水利骨干网络。全力推进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加快受水区输配水干线工程进度;积极实施西咸新区斗门、咸阳亭口等水库及延安黄河引水、渭南抽黄供水等重点水源工程,年内建成延安南沟门水库、西安辋川李家河引水等重点工程;编制完成关中水系规划,启动以打造渭河生态区为核心的新一轮渭河综合整治,实施好渭河全线整治主体工程,大力推进汉江、丹江、延河、千河等重点河流综合治理,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成果。推进引嘉济汉前期工作。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实现我县2012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3%的预期目标,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工业保增长工作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全县工业保增长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旬快报和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切实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对全县13个乡镇(管理区、街道办)和县属规模以上企业及县境内各级各类企业的监测。由县统计局与县经济发展局共同建立工业经济运行旬快报和月度分析报告制度,增强及时性、前瞻性和预见性,为县委、县政府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以便及时协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切实做好工业企业生产要素的保障工作。电力、交通、石油等相关部门,要切实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加强公路运力协调,最大限度地保证工业产品的运输畅通,进一步促进石油等产品销售和市场供应。

三、继续做好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工作。今年省、市对产品市场前景好、但流动资金贷款不足的企业按照省、市财政各负担50%的比例给予贷款贴息,最近又将期限延长到2012年6月底。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积极组织相关企业认真做好申报工作,尽可能多的争取资金贷款,促进工业企业快速发展。

四、做好重要生产、建设物资的储备工作。抓住当前部分原燃材料、建设物资市场价格较低的机遇,引导和支持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钢材、有色金属、建材和原材料。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县、乡政府对重点建设项目的物资储备,为后续发展创造条件。

五、大力促进工业产品销售。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认真研究和落实扩大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的政策措施,组织企业积极参加各类产品推介、贸易洽谈活动,帮助企业扩大对外销售,不断开拓县外、市外、省外市场。同时,要加强县内企业之间、企业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对接,积极促进永宁采油厂、西区采油厂、糜子黄酒厂、羊绒精梳厂等企业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县内相关配套产业的对接,在同等条件下鼓励优先采购使用本地产品,提高工业产品的县内采购率,支持地方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六、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由县经济发展局牵头,加快研究和制订推进全县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纲要;加快编制和实施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计划。

七、强力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抓住国家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机遇,按计划分批次、有重点地加大对先进装备的使用,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使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和提高。要突出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切实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八、积极促进银企合作,加大多渠道融资力度。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同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通过召开推介会、对接会等形式,采取多种办法加强银企交流、促进银企合作;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加快对我县工业企业贷款的核报进度。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第4篇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协调、集约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总体要求,积极组织开展区域、次区域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完善城乡空间布局,有力地推进了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并以联镇带村和成片连线推进为重点,扎实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1、重点次区域规划进一步深入完善

以*市城市总体规划和余慈地区城镇空间布局规划为指导,组织编制了《余慈中心城核心区城市设计》、《姚周片分区规划》、《余慈中心城综合交通规划》和《东钱湖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前三个规划已通过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审查。加强区域规划研究,完成了《*市*-鄞南地区规划前期研究》方案,启动了《*市区域空间管制规划对策》等课题研究。

2、县市(域)总体规划工作扎实推进

为进一步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根据省、市政府关于加强“两规衔接”的要求,各县(市)都开展了县(市)域总体规划的编制。目前,*、*、*、*等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其中*市域总体规划已通过审批。在规划编制中,各地普遍加强了县(市)域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衔接,增强了规划实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指导完成了*县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参与了各县(市)相关规划方案技术审查。

3、村镇规划进一步细化。积极做好“联镇带村”、“成片连线推进新农村”的规划工作。在完成村庄布点规划、示范村、整治村规划的基础上,以“联镇带村”和“成片连线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进行了镇域总体规划的编制探索,加强了镇域规划的编制和指导,市领导联镇带村的9个镇(街道)的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完成,成片连线推进的8个镇(街道)的规划已完成了编制初稿,为发挥镇的辐射、集聚功能,促进镇村互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实施依据。全市已经完成了275个示范村(含示范创建村)的村庄建设规划和超过1500个整治村的村庄整治规划,超额完成“百千工程”预定任务。对部分重点小城镇开展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工作。

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工作也稳步推进,组织完成了东钱湖沙山村改扩建、韩岭村新村建设、南湖岸线、田螺山等景区和东钱湖游艇俱乐部等项目的选址审查、报批工作,指导各风景区、旅游区及历史文化名镇的规划管理工作。

二、围绕中提升和构建和谐*,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步伐

为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全面提升中心城区发展水平,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确定的建设重点,以建设“十大功能区块”为载体、以完善“系统”为抓手,进一步创新城市发展模式,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为有序推进*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夯实了基础。

1、加强规划的前瞻性和基础性研究。阶段性地完成了竞技体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西部地区研究成果。组织开展了城市功能分区研究、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研究、城市规划管理控制单元研究及城市老小区情况调研,进行三江片城市色彩研究等。为加强城市功能性规划研究,经市编委批准,成立了*市城乡规划研究中心,并于7月份开始运作,半年来,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此外还与北仑区政府联合开展了北仑区发展战略研究;配合*保税港区开展了相关规划研究,并指导*保税港区总体规划编制。由于在*保税港区申报工作中成绩突出,被市政府评为申报工作“杰出贡献单位”。

2、全面推进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按照年初确定的加快推进中心城区控规全覆盖的目标,中心城区在对控规编制动态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合理划分控规编制单元,确定需要新编和修改的项目,把控规编制工作作为年度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研究制定《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程(试行)》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的基础上,今年下达控规项目27个,覆盖城区用地面积约62平方公里。已完成湾头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方案等近20个项目,预计年底可完成绝大部分成果会审及审批。

3、继续深化完善专项规划和分区规划。与镇海规划分局共同组织编制了《*(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空间布局规划》并向市政府汇报。按时间节点完成了《*市住房建设规划(20*-2012)》并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通报表彰,年度住房建设计划也及时制定并公布。召开了社区布局、电力设施等专项规划的联席会议并通过审议,报市政府审批。组织了快速路网系统及主干道系统的规划技术审查。对教育设施、商业网点、医疗卫生、农贸市场、可再生资源回收设施等专项规划进行了实施评估并报市政府备案,启动了公共停车场、城市加油站实施评估及规划调整。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编制完成南塘河历史街区保护性详细规划和郁家巷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详细规划。编制了镇海分区、国家高新区分区规划并经批准实施。

三、创新规划管理机制,着力提高规划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分规划,七分管理”,在加强规划编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规划服务经济发展这一主题,按照适应市场经济和依法行政的要求,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努力形成符合现代化和市场体制管理要求,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运转协调、灵活高效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

1、积极探索高效顺畅的审批机制。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做好行政审批职能归并的有关工作,成立了行政审批处,整合了行政审批职能,行政审批处已整体进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办公,进一步提高了行政审批效率。按照“批管分离”的要求,建立审批和监管相互制约、职责清晰、沟通顺畅、衔接紧密的审批管理制度,真正做到流程规范、快速高效、公正廉洁。自今年8月份进驻审批中心办公以来,行政审批处共审批、许可各类事项379件,提高了规划审批工作的公开性、客观性和规范性。

2、加强规划法规制度与标准建设。为认真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抓紧做好相关法规制度建设,草拟并由市政府颁布了《关于贯彻落实〈城乡规划法〉的实施意见》,为我市进一步做好城乡规划工作明确了工作要求和目标。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我局《*市工程管线信息管理办法》,为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线信息管理提供了依据。会同市工商局完成了《*市户外广告设置导则》成果会审及颁布实施,制订了《*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和《*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暂行规定》等一批规范性文件并报市政府备案。针对目前上报的建设项目设计方案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制订了《关于建筑报批总平面图绘制及输出暂行规定》。组织召开了全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暨工作会议,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1-10月份共处理群众来信32件,接待群众来访13批95人次。

3、强化规划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积极做好年度城市土地收储出让、城中村改造及非成套房改造的规划管理与服务工作,对郁家巷地块、莲桥街地块、惊驾安置地块、江北鸿毛巷地块、新星商业地块等涉及“中提升”的项目出具了相关规划条件。完成了宁镇公路燃气管、孔浦片区排水管改造、江北变电力线路径等多个方案。对*书城、渔轮厂地块等17个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估方案进行会审,完成了中心城快速路网规划等。工业街区设计方案初步确定,组织了永丰库遗址公园、宁动5号地块、渔轮厂地块等16个项目技术审查。

4、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测绘和规划工作。四川发生“5·12”特大地震后,我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为灾区群众重建家园踊跃捐款,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先后共捐款37万多元(其中党员自愿交纳“特殊党费”16万多元)。根据省、市援建指挥部的部署,局系统先后共选派规划与测绘二支援建小分队,共57人次参加了援建工作。完成了青川县“一镇三乡”(乔庄镇、瓦砾乡、茶坝乡、黄坪乡)13000余套过渡安置房选址、4.5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和编制“一镇三乡”重建总体规划等援建工作任务,并且派出两位同志到市支援青川县部分乡镇灾后重建指挥部工作。由于援建工作成绩出色,我局被市政府授予集体二等功,20多人立功受奖。

四、加强基础测绘和信息化工作,积极推进“数字*”建设

地理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资源,在城乡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局进一步加强基础测绘,大力推进测绘信息化,不断提高测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加大测绘成果开发力度,不断扩展成果应用领域,充分拓展测绘保障支持领域。以健全完善制度为抓手,切实加强了基础测绘行业管理。20*年,我局被评为“全国市县测绘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市地下空间信息资源管理与共享工程”建设项目获得全国测绘科技进步三等奖。

1、深入推进基础测绘项目的实施。全年下达了两批共21项基础测绘项目。截止10月底,三江片控制网(一级)扩建与复测、江北区24平方公里1︰500数字地形测量修测、西南山区1︰10000数字地形图入库等项目已基本完成。*市区社区地图编制、城市三维地理模型建设等项目进展顺利。其他基础测绘项目按计划稳步推进。

2、完善测绘法规制度。为促进工程管线共建共享,破解工程管线信息各自为战的难题,我局在做好综合管线信息平台建设工作的基础是,制订了《*市工程管线信息管理办法》,并由市政府转发。制定了《*市基础测绘成果提供使用管理规定》,进行测绘市场信用调研,起草了《*市测绘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现正征求意见。进行《*市测绘管理办法》实施一年来的评估工作,并根据评估情况对“*市测绘项目备案管理系统”进行改造。

3、大力加强行业管理与执法检查。一是完成测绘资质注册工作,对全市49家丙、丁级测绘单位进行年度审查、注册,其中43家予以注册。二是做好测绘成果保密检查,会同市保密局开展了测绘成果与计算机网络专项检查。三是开展测绘成果目录整理与汇交工作,及时向省测绘局汇交全市基本地形图和控制测量成果及目录。四是开展地理信息从业单位测绘资质监督检查工作,经过全面摸底,基本掌握了全市从事地理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及提供的单位情况。五是开展网络地图监督检查,检查涉及地图的网站80余家,实地检查6家,对不符合要求的网站地图依法进行了处理,发放整改意见通知20份。

五、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狠抓机关作风建设

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今年是“狠抓落实之年”、“创新突破之年”,我局以创业创新为引领,以“树新形象、创新业绩”和“干部进企业,服务促发展”为主线,以民主评议机关为契机,以“规划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为抓手,优化服务质量,严格落实责任,扎实推进作风建设上台阶、上水平。

1、认真组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为进一步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文明机关创建和城乡规划效能监察等工作成效,切实增强宗旨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水平。我局专题印发了《关于开展“规划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活动的实施意见》,组成六个结对联系工作组,由局领导带队,分别与部分街道(乡镇)、社区(农村)联系结对,不定期地到结对联系社区(农村)走访,了解社情民意,宣传城乡规划工作,帮助解决社区(农村)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活动受到各界一致好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加强督促检查。为加强对全市规划系统监督考核,我局研究制订了《*市规划局系统目标绩效考核暂行办法》,并出台了实施细则。市民主评议机关和创建第六轮文明机关工作部署后,我局召开了局系统动员大会,对做好民主评议机关工作和文明机关创建做了具体的动员部署,并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起草了实施意见和工作计划。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对局机关和各分局作风进行了检查。全面推行以规划公示为重点的“阳光规划”工作,调整职能分工,增强工作透明度。

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的实施意见范文第5篇

会议认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对于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有了很大发展,一些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逐步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和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正确引导,及时规范。会议认为制定《关于鼓励和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是完全必要的。为了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机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稳妥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会议强调:(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二)加强政策引导,统筹协调,规范秩序,合理布局,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国家利益。(三)完善决策机制,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科学论证,审慎决策,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四)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健全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建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成本核算制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五)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坚持工程项目承包公开公正透明,重信守诺,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保障当地员工合法权益,注重环境资源保护,关心和支持当地社会民生事业。(六)提高境外工程承包建设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七)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人员和财产安全。(八)加快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能力。(九)营造友好的舆论环境,宣传我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政策主张,维护我国的良好形象和企业的良好声誉。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1月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认为,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发电领域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新型电力监管体制初步建立,电力工业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会议指出,“十一五”时期要抓住电力供需矛盾缓解的有利时机,巩固已有改革成果,把电力体制改革继续推向深入,重点解决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建设相对滞后、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等突出问题。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法制建设,转变电力工业增长方式,促使电力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改善服务,促进电力行业稳定、健康、协调发展和安全运行,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会议指出,“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主要任务是:(一)抓紧处理厂网分开遗留问题,逐步推进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二)加快电力市场建设,着力构建符合国情的统一开放的电力市场体系,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电价机制,实行有利于节能环保的电价政策。(三)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坚持政企分开,健全电力市场监管体制。

会议强调,电力工作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群众生活,电力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处理好发挥市场在电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与加强改善市场监管的关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安全的关系,处理好电力建设与电网建设的关系,处理好电源、调度、售电之间的关系。要切实加强对电力体制改革的领导,精心组织,稳妥推进,毫不放松安全生产,确保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确保人民群众得到质优价廉的电力服务。

会议认为,为了规范公安机关组织管理,保障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依法履行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制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十分必要。《条例》对公安机关的机构设置、警察职务、编制经费、管理和待遇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会议决定,《公安机关组织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会议还研究了其他事项。

11月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工作,审议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草案)》。

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议指出,实行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坚持加强监管,严格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坚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职工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的积极性;坚持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慎重决策,稳妥推进,维护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会议提出,要通过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进一步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为此,一要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二要加快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三要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促进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四要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统筹使用好国有资本收益,促进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

会议认为,为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对外资银行的监督管理,促进银行业稳健运行,有必要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会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草案)》经进一步修改后,由国务院公布施行。

11月15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会议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各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职能逐步完善,社会管理职能得到强化,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行政监督机制进一步健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

会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当前重点要抓好:(一)完善宏观调控体制、机制和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二)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完善社会政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群众办实事,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防止滥用权力,坚决惩治、商业贿赂等腐败行为,塑造政府良好形象,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