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是: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采取本科生入学导师制,教学体系从大二到大四增设科研技能训练环节,采用研究型、案例型相结合改革传统理论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授课模式,积极鼓励大学生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和国家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等多种改革方式和方法来提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1导师制实施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自2009年开始实行导师制管理模式,本科生入学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导师,教师根据科研课题情况,每年吸收2~3个本科生参与课题研究,保证每位学生都有导师,导师可通过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和课题组的日常活动,激发学生在大一期间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产生兴趣,大二、大三可动手配合研究生开展基础性实验和部分科研课题,大四可根据创新课题要求独立开展感兴趣的实验。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学生能很快进入专业知识学习阶段,能够和专业课教师、研究生交流沟通,通过日常的课题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避免了传统教育过程中学生在大三时才开始接触专业教师,大一、大二期间对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出现对未来从事专业前景比较迷茫的状态,通过导师的日常引导、鼓励和讲解,可大大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科研技能训练体系建立

2009年环境工程教学计划改革中的特色就是在传统教学体系中除了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规定的课程外加入了科研技能训练教学体系,该体系分为三个部分:专业基础部分、专业部分科技技能训练单元、各类社会竞赛科技技能训练单元,专业基础科技技能训练单元设置在大二、大三两年,主要围绕环境流体力学、环境微生物、环境化学、化工原理4门课开展课题申报,专业课科技技能训练单元设置在大三、四两年,主要围绕水质工程学、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环境检测4门课开展课题申报,各类社会竞赛主要包括学校和全国的大学生科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每个单元均为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必选环节,各设置1学分,各单元均由教师根据自己课程、科研及创新实验等多渠道立项研究课题,要求学生至少参与每个单元中的一项科研技能训练活动,可按照5人一组进行团队学习,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研发出的创新成果参与到后期的竞赛中,课题研究形式和成果分为前沿动态检索、社会环境问题调研报告、创新性实验研究、处理设备开发、软件模拟等多种形式,任务书需要具有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目标、解决问题、成果形式,待学生自行拟定题目后须由相应课程教师签字确认方可开始研究,待成果完成后,学期末需交到指导教师和教学科进行分数评定和学分认定。科研技能体系建立和实施,提高了学生在基础理论与实践教学基础上自主开拓创新等综合能力,科研实施阶段可以锻炼学生自行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查阅和撰写及整理科技文献、团队协作学习等能力,鼓励参加各类竞赛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竞争意识、社会实践能力。

3专业课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

2009年在北京交通大学研究型案例型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下,环境工程专业采用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及案例型教学模式两种方法相结合,针对水质工程学专业主干课进行示范,具体实施过程与办法如下:

3.1前沿学术动态研究型教学

针对理论课授课内容,布置学生查找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研动态文献,利用学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期刊、环保局网站、专业科研技术网站报道等知识总结整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查阅整理文献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开阔学生视野。该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参与,每人至少上交1份研究报告,根据情况期末抽查30%~40%学生按照水处理技术和污泥处理技术两个主题开展课堂讲解和答辩,该部分成绩占该门课平时成绩的40%。感兴趣的学生可参加2~3个技术动态检索,每多参加1次,根据报告质量在综合平时成绩上加1~2分进行鼓励。

3.2案例型教学

以水质工程学教学模式为例进行论述,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际工程设计观念和能力,课程组教师提出边上理论课边进行课程设计的案例型教学指导思路,授课教师根据课程设计教学内容要求,按照现有国家建设水处理厂可行性研究报告撰写的模式,采用按学生所在长江、黄河、珠江、辽河、海河、淮河、松花江等水系进行分组,30人1班,通常将学生分为6~7组,以组为单位,组长负责调研、撰写报告、设计计算、绘图、汇报等多项工作分配、协调,组员根据具体分配的任务开展相关工作,定期讨论,撰写讨论记录,根据初期调研结果,总结出选择组内需要建设水处理厂的城市水量和水质并给出理由,按照设计院设计的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模板进行依次撰写,其中设计水量根据地方实际需求调研确定,设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要根据国家环保局年、月、周等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并参考国家和地方水质标准及相关报道材料进行总结,工艺流程比选、单元处理构筑物参数选择、管道系统布置方式等内容进行详细撰写,教师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同步设计答疑,及时解决学生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传统的集中1~2周课程设计相比,具有教师指导次数多、学生设计时间充裕、可系统地收集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特点,有多人参与讨论比选过程,同时也能进一步加大理论与课程设计紧密结合的程度,大大提高学生对家乡及国内外环境的关注度和研究兴趣,调动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真实地了解实际工程科研报告的编写过程,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查阅、整理、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学习的精神,为将来的毕业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根据每组汇报和上交的报告及组员在质疑过程中的表现给出综合评分,占水质工程学平时成绩的60%。经设计论证后,每个学生需要根据自己家乡水质水量进行3~5张图纸设计作为课程设计成绩。

4大学生创新实验及各类环境类竞赛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如何将课堂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更好的促进学生发展呢?

下面结合“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课的教学实例,谈一谈关于地理研究性学习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的尝试。

1.课题选择

(1)提出问题。研究性学习是以课题为学习对象,以课题的研究为学习过程的一种学习方式,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首先是问题的提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并非让学生去追求研究成果,而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应用知识,同时培养他们质疑、求异、批判和创造的思维品质,得到积极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观体验,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以及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科学精神。所以研究的课题一定是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通过课堂基础知识学习,同学们提出了以下问题:

1.当前,我们所居住的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什么问题?

2.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有害影响?

3.我们居住的城市在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和失业方面的问题严重吗?

4.除以课本中提到的,还有哪些城市问题应值得我们高度的重视呢?

5.城市化过程中,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问题呢?

6.解决城市化问题,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应该采取哪些有力的措施呢?

7.既然城市化会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标志正在我国东部许多城市积极的推进呢?

(2)问题评价

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4这四个问题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5、7这两个问题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问题6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了解问题是有层次和结构的,不同层次的问题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主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概括的途径,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作业布置给学生,并组织他们分头完成,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主要依靠比较、分析和验证等更高级的研究途径和手段;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是在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探究。一般来说,研究性课题是这个层面上的问题经过大脑思维的提炼与转化的结果,因而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

(3)课题确定

探究的课题需要符合可行性、安全性、兴趣性等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结合自己的兴趣确立了“城市热污染”、“城市绿地”、“住宅小区服务设施”、“城市水资源利用”、“城市光污染”等几个研究方向,而课本中“城市环境质量下降问题”的内容仅涉及到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的知识。从兴趣出发的探究更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拓宽思路,发展能力。

2.课题设计

学生制定课题研究的行动计划,对课题研究的整体构想进行具体安排,绘制出实现研究目标的具体、明确、科学可行的实施蓝图。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方法。例如,同学们根据所选择课题的特点设计出实地调查、人物专访(专业人士、当事人)、走访专业部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等一系列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是课堂教学所无法实施的。

3.课题实施

这一阶段,同学们走出校门,围绕所选择的课题,采用多种方法,对相关材料的进行收集和整理工作。如:“城市热污染调查小组”的同学,为了摸清唐山市热污染的现状,首先走访了唐山市气象台,获得了唐山市20多年来的气温观测资料,经过分析整理得出唐山市年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高温天数,都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这种现象是完全由热污染负责还是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呢?他们查阅了大量专业材料,综合分析得出;唐山气温升高与全球变暖的大趋势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是最主要原因,城市居民在生产、生活中排放出来的废热也就是热污染才是城市气候变暖的主要罪魁祸首。那么热污染的来源何在呢?同学们查阅有关资料并走访了唐山市环保局,确定了工业生产过程、汽车尾气、空调散热等几个方面,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唐山钢铁公司、交警指挥中心车辆管理处、唐山市的各大家电商场和居民小区,实施了实地考察,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测量等各种方式掌握了大量翔实可靠的资料。热污染有何危害呢?同学们通过邀请专家讲座,查阅资料,走访医院等方式,了解到热污染对水体、气候、人体健康、地球环境等几方面造成的影响,从而深刻认识到热污染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那么如何解决热污染问题呢?同学们上网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资料,积极思考,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4.结题答辩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体验;参与;有效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07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17-02 收稿日期:2012-01-12

我园在全国“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生态体验幼儿德育模式实验研究”圆满结题的情况下,课题滚动发展为“生态体验家长培训模式案例与理论研究”,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验式活动,让家长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掌握有效家庭教育的策略,让幼儿、家长、教师在新《纲要》背景下共同成长,以高效的培训活动促进家庭和幼儿园教育和谐发展。

只有先感动自己的生命,才可以谈论和实施教育,也是生命最动人的节拍,是教育得以发生的精神引线,有句教育名言:“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颗心灵唤醒另一颗心灵”,只有感动生命,教育才有魅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流互动中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生态体验的真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和研究总结,我们课题组取得了各项阶段性实验成果,现将我们的课题实验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 课题研究与背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而不可代替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可见,幼儿园教育要特别重视家长培训模式,充分挖掘家长资源,以促进家园的互动。

家庭作为人类文化孕育的摇篮,是人类最早的学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主要不是养育而是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引人注目的教育定向目标体系:要在自然状态中,让孩子率性发展,在至善至美的体系中,成为聪明和善良的人。作为父母要从小在子女心灵上撒播理智和善良的种子,让他们具有爱己爱人之心。只有童年时代有善良的同情心和优良的品质,长大之后,才有仁慈的品质,才能成为富有道德情感、行为规范的正直的公民。这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根,也是家庭教育之本。毫无疑问,一个心地善良,从小富有同情心的人,一定是一位爱真、爱善、爱美的人,既是有利于他人的人,同时也是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这样的人,正是父母所期望的,也是社会所需要的。

二、 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意义

在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之三重生态和谐存在与互动体验为进路反思和构建家长培训新模式,从而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帮助家长了解幼儿身心特点,掌握科学育儿的方法,帮助家长纠正家教中存在的误区。《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研究家长培训新模式的途径和方法是我们的任务,为幼儿一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负责,为满足家长的需求,为教师和幼儿园的工作做宣传,并整合家长这一教育资源,为社会文明做贡献。

三、 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引入“生态体验”新观念,提升家长育儿新观念

“生态体验教育”把“教育者”称为 “引导者”,把受”教育者”称为“体验者”,导引者才是体验者,它

把知识学习与体验者的生命意义关联站起来,从感性生命个体与生存实践出发,教育的实践性,享用性和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教育是双方都拥有健康人格,师生的生命质量,在互惠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不断创新。“生态体验教育”以自然生态、类生态和内生态的三重生态和谐与互动体验为培训模式研究与创新的进路,强调在生态体验中提升家长育儿新观念。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庭配合,共同担负起教育幼儿的任务”。为了使家园合作真正落到实处,本学年,我园确立了“以课题为导向,进一步提高家长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的思路,做到平等对待、真诚沟通,合理利用家长资源,不断丰富家园联系方式,正确引导科学育儿,使家园教育进一步形成合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位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健康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生态体验是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如何把这一新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和我们一起学习、领悟、提升,是我们开展生态体验模式家长培训的要务。

生态体验的实践环节包括:营造体验场+开放式对话+反思性表达。生态体验作为一种全新的培训模式,改变以往空洞说教式教育为家长参与沉浸的体验活动,家长由被动者变为主动者,又要从“要我参加”到“我要参加”角色的转变,形式的多样,势必调动家长参与积极性,因此生态体验培训受到家长们的喜爱。体验式生活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开:

1.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家教沙龙;

2.开展家访活动,随即向家长进行指导活动;

3.召开主题家长会;

4.开放式家教咨询阅览室;

5.邀请家长观看并参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

6.愉快的“心灵之旅”。

总之,新颖的活动,灵活的方法,寓教于乐的游戏震撼了每一位家长的心灵,在家长中产生了很大的轰动,调动了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达到教育的一致性,形成教育合力,加大教育的影响成效。

(二)丰富生态体验内涵,打造家园共育新模式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体验活动,生动有趣,吸引了家长主动参与体验,开拓了家长教育幼儿的时空视野,家长从亲身体验中从分张扬,从而让家长和幼儿的人格共同到完善,真正起到课题育人功能。

活动一:环保小卫士

我们开展了“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孩子和家长共同走向街头,保护鲜花、捡拾垃圾,并回园后给垃圾分类。通过体验活动,让家长督促孩子在生活中争当“环保小卫士”。

活动二:亲近大自然

组织家长孩子走进大自然。大自然这所蓝天下的学校是增长知识得天独厚的课堂,在与大自然的交互作用中,让孩子和家长不仅获得了大量的知识,而且能养成积极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习惯,使家长对生态知识获得深刻的理解,改变生命样态,靓丽人格魅力!

活动三:多彩的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是孩子们和家长最开心的事情,幼儿园邀请家长参加,和孩子们同玩同乐。家长们往往会被孩子们的生机与活力所感染,家长们也积极参与到趣味盎然的游戏当中。“袋鼠跳”“脚踏圈”“滑板车”“过电网”等亲子活动仿佛把家长们带到了童年时代,欢笑声不绝于耳,亲子活动场上呈现出其乐融融的景象,别开生面的亲子活动,拉近了孩子们、老师和家长的距离,和谐而快乐的活动场面给家长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活动四:开展大型“献爱心”活动

让生态体验活动走向公益,这是开展活动的又一主题,每次公益活动,我们请家长们做义工,孩子和家长们共同向许昌市福利院捐助衣物、玩具、图书、书包等3400余件,共同向受灾地区捐献“爱心币”等,一次次的爱心活动拉近了幼儿园与家长的距离,让家长们体验到了感动、感恩、感谢,使他们的内心受到触动和震撼。

(三) 家园携手,共同打造名园特色

目前,家园共育作为扩展时空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一种手段,越来越受到家长们的关注。因此我们积极引导建立新型的家园关系,即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首先,成立了以园长为组长的家长委员会,并召开座谈会,让家长为幼儿园的发展献计献策,请他们对幼儿园的工作“评头论足”,对幼儿园的整体运作本着理解、支持的态度进行督导,同时组合各种力量和资源协助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及职能。通过介绍国内外一些先进幼儿园管理的实例来做一些普及宣传,让家长了解当今幼儿管理的最新趋势,以使家长对幼儿园管理提出有价值的改进建议,幼儿园的现代管理离不开家长的有效参与,为了让家长理解和支持幼儿教育的工作,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应对家长敞开大门,让每一位家长有效参与幼儿园的管理。

1.拓展家庭资源,参与幼儿园、班级教育管理;

2.请家长参与幼儿及教师的评估;

3.请家长参与卫生保健管理;

4.请家长参与饮食、环境的安全。

四、 课题研究的成效

1.家长教育理念的转换,注重在体验中,关注幼儿全面成长,培养幼儿的生态智慧;

2.培养了家长的理论思维,提升了家长的道德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优化了家――园、师――生、家――家之间的和谐关系,携手共创和谐育人环境。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普通高中;办学特色;绿色学校;特色发展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6-006-2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多样化办学是我国普通高中未来发展的基本任务,鼓励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它为今后十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更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创办特色学校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它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学校品位,打造学校品牌的重要举措。

二、基于学校内涵发展之办学特色初探

“特色”是衡量一所学校发展水平的要素之一,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特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是在长期的文化积淀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种文化会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学校特色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特色,形成一个“标志”,而在于享受挖掘、建设“特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各种资源得以优化组合,各种不适应学校发展的因素会被摒弃,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因素获得提升。

(一)对“办学特色”的理解和认识

所谓“办学特色”是指,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

从其发展的层次表现上看,办学特色由低到高存在着三种形态: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学校特色经特色化过程后可发展成为特色学校,而名牌学校则是办学特色达到社会知名的最高境界。不同层次之间的提升,其关键是学校特色的逐步积累与不断辐射拓展,其前提是学校必须脚踏实地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对于办学特色的认识,目前存在着一些误区。一是认为学校拥有一批特长学生或者办了“特长班”就是有了办学特色,二是认为办学特色就是追求全校学生发展同一特长,三是认为有特色的学校就等于特色学校。这些认识是片面的。一方面,“办学特色”的形成,是针对大多数甚至是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受益,而非限于少数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强调“一校一品”,但不能要求全校所有学生训练同一项目,发展同一特长,不应排斥学生个性的张扬。此外,“有特色学校”与“特色学校”是两个概念。“特色学校”指的是将特色渗透于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独特的整体风格与出众的办学成果。特色学校必然是有特色的学校,但有特色的学校并不一定就是特色学校。从有特色学校提升为特色学校,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由局部向整体升华的过程,是动态的特色化过程。因此,要想创建特色学校,就必须脚踏实地走以课程建设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构建办学特色的基本原则

1.先进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先进性是指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学校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学校的某项工作或某一方面的教育科学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有一定的超前性和创造性,对其它学校起着重要的导向、示范与辐射作用。科学性是指学校办学符合教育方针、教育规律和教育实际,顺应教育发展趋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满足社会发展与家长需求,有推广价值。办学特色的形成应是构想的前瞻性与论证的严密性和实践的长期性有机结合的产物。任何实验项目都须视学校实际可行性条件而定,不能盲目跟风。

2.独特性与整体性统一的原则。有特色的学校在具有一般学校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形成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但学校特色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战略性课题,必须立足于教育的整体改革,着眼于学校的整体发展,真正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独特性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领域,并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最求和自觉行动,最终逐步发展为整体性。而整体性是凸显独创性的,两者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3.发展性与稳定性统一的原则。发展性是指按照现代化学校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从整体上、全局上对特色建设进行长期规划,并把学校特色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举措上,促使学校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稳定性是指办学的鲜明个性与成果能长期地保持,并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学校的传统,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办学思想和经验,具有较深的社会影响。特色是在相对稳定中创新与发展,没有创新发展,特色只能始终停留于初始水平并日渐湮没;没有相对的稳定,就无所谓特色的传承、延续与发展。

三、我校特色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结合我校创建“全国绿色学校”及特色学校的实际,笔者就普通高色办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环境教育为基础,传承创新,找准定位

建设普通高色学校必须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找准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及“核心点”,选择发展方向,逐渐形成学校的独立风格。学校特色不仅是一所学校以往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特色也可以说是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产物,它既凝聚着本校办学传统的精华,又包含符合时代价值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内容。所以特色学校建设既要继承传统,又要超越传统,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使学校特色不断得到发展。

我校继承学校办学传统以及学校管理、科研优势,多年前就开始了创建特色学校的探索,组织全校教职工认真学习特色学校的理论,弄清特色学校的内涵,明确创建特色学校的重要价值,并按照“优势项目――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的步骤,指导学校创建特色学校工作,确立了“以环境教育为基础,打造绿色课堂,培育绿色文化”的特色发展思路。

(二)以“一体两翼”为核心,强化特色课程建设

“绿色夯基,和谐共进,以人为本,在教育中丰富生命的内涵”是我校师生对新课程理念的个性化表达,绿色文化是课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校的特色表达。我校以“环境教育”为主体,以“体育”及“生命教育”为两翼,积极开展学校特色创建。围绕和谐绿色文化的课程视角,开展校本研究,努力拓展校本范畴,并着力关注三方面的发展,即学校的科学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终生发展。

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平台。学校建构了持续改进的八版《汇龙中学环境质量手册》、《汇龙中学绿色行动》等环境教育校本教材,其中《绿色行为》荣获江苏省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二等奖。先后编写了《环境与发展》、《高中环境教育》等校本教材,并公开出版发行。

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结合学校教师和学生特点,实施“大体育教学模式”,在各年级成立体育兴趣小组,在完成体育必修内容的同时开设体育选修课,按照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跆拳道、棋类等选修项目分组上课,使每一位同学在我校都能学会1~2个体育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对教育本质的追问与思考,学校在校本课程《青春期健康教育》扎实实施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策略,实施生命教育的立体课程,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培养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生命教育的实施使教育回归了生命的本真,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以“绿色课堂”为入口,重构课堂教学特色

课堂是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创建学校特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打造课堂教学的特色。在构建课堂教学特色时,要依据学校的特色教育来确定课堂教学的特色。

绿色课堂不是我们独创,但是我们赋予其个性和新的内涵。我们试图创新建构学校特色――绿色的隐喻模型:一是“适”的中庸隐喻;二是黄金分割特征,有科学、高效、和谐、优雅、审美隐喻;三是可能性、差异性、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构成的生命隐喻。绿色隐喻引发教育对生命、差异、个别化教育的常态回归和本真追求。课堂与绿色“联姻”生成三重和谐世界:丰富优雅的物理环境、和谐安全的心理世界、建构认知工具探索结构化世界。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课堂教学的底色,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教育的神圣使命。课堂是师生共度的一段生命历程,对于课堂,我们的态度应该是肃然起敬。绿色成为课堂教学的底色,这是教育的应然。绿色课堂的内核应是“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可以扩展为一组关键词:活力、动力、张力、魅力……。绿色课堂是突破以知识为唯一线索的线性教学方式,打造多维性、立体式的生命时空。

(四)以教科研为先导,催生特色创建动力

树立科研先导和科研兴校意识,坚持特色实验项目,是创建学校特色不竭的力量源泉。因此学校在构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习、研究,充分发挥科研先导的作用。创造学习型的领导集体和校园,以研究的态度对待特色创建工作,以校本研究的方式来推进特色办学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保证其科学、有序地进行。

2001年起,我校站在两个发展(学生主体发展、学校特色发展)的高度,将环境教育与教育科研结合,成功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学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构建了由环境标准化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机制组成的环境教育机制;构建了环境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独特的绿色文化群落;成立了学生环保协会,从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上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2005年荣膺全国绿色学校。2008年该课题成功结题。

接着,我们着手探讨如何将绿色学校管理的成功经验通过转接、延展、放大,引入学校整个质量管理领域,使学校质量管理有特色、有效益。于是江苏省“十一五”课题《中学整合型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的课题凸现成型。这是学校顺应新形势、新要求,达成“去同质化、特色发展、质量强校”的重要举措。

实践证明,学校特色建设工作必须依靠教育科研的全程指导和引领,按照“课题带动”策略,从校情入手,树立问题意识,实行工作项目化、项目课题化,推进课题研究,力求理论与实践并进,研究与探索同行。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学校把特色项目不断做大做强,并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与总结,凝练成学校的文化与精神,这样,学校才可能成为特色学校。

四、结语与启示

总而言之,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学校在选择什么特色、怎样建设特色等问题上,都要考虑到如何充分体现出育人这个本质特征,以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如下五大关系:1.处理好全面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既要重视共性,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素质;又要注意个性特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努力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2.处理好常规教育与特色教育的关系。使学校构建的特色教育孕育于学校的各项常规工作之中,要以特色教育的精神实质来指导学校的常规工作。3.处理好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需要之间的关系,作出适当的选择。4.处理好学校发展与教育要求之间的关系,找到合适的结合点。5.处理好教育理想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关系,协调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摆脱过于围绕“高考”办学的束缚,调整思路,不断探索学校特色建设的价值追求与实践途径。

“特色”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任何一所学校,都有它潜在的优势,都会找到形成特色的突破口。只要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就能走上特色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刘秀梅,刘国彩.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6(10).

[2]林卉,苏艳芳.从学校内涵发展的视角看办学特色及形成策略[J].江西教育,2007.

[3]王尚志.对学校“特色建设”和“多样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教育(普教),2011(7).

[4]孙涛.立足校情,谋求学校特色发展[J].宁夏教育科研,2011(2).

[5]闫维祯.普通高色学校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教育,2011(9).

关于环保的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外科技活动 毕业设计 质量

[作者简介]严洁(1977- ),女,上海人,中国计量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余晓霞(1976- ),女,浙江衢州人,中国计量学院,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6-0166-02

本科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工科的毕业设计要求学生综合应用大学期间所学的各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针对某一课题深入系统的研究,得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或结论。其目的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和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科研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毕业设计的质量也是评定学生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师资力量增加相对滞后,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了毕业生毕业设计质量不高这一现状。

一、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

毕业设计通常包含选题、项目分析、设计、答辩等几个环节。从选题开始到最后的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贯穿了整个大四第二学期,其中每一个细节都会直接影响毕业设计的质量。

影响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由以下两方面组成:

1.学生主观原因。一是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精力不够,积极性不高,态度不认真。随着大学生扩招逐年增长,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因此他们在考研、就业上投入的时间精力也随之增多。大四是学生毕业设计的规定时间(目前多数高校的培养计划都将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大四的第二学期),也是考研和就业的集中期,时间上的重叠,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正常进程。部分学生因此敷衍对待毕业设计,草草完成毕业设计。二是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差。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出现了大幅的增长,整体素质却逐年下降,学生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综合水平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扩招加剧了师资不足、教育资源紧张的状况,这些现状影响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影响了毕业设计的完成质量。

2.客观原因。一是毕业设计选题不合理。选题是毕业设计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学生能否顺利完成毕业设计的必要条件。毕业设计的题目决定了毕业设计的内容,题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目前学生毕业设计的选题基本上是在教师指定的题目里选择。由于高校的大幅度扩招,导致师生比例急剧扩大,出现一个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带多个甚至十多个本科毕业设计的现象。于是导师给出的选题很容易出现偏小单一,题目难度较大,同学之间的题目接近,或者上下届毕业生之间的选题类似等情况。二是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松散。虽然毕业设计过程中规定了检查环节,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把关不严或难以监控的现象。一方面,由于师生比例的扩大,一位导师指导多名学生,精力上的限制使导师无法对每一位学生都做到很好的监控;另一方面,大四阶段多数学生分散在各个企业进行毕业实习,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导致指导老师无法很好地监控学生毕业设计情况;在学校组织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时,部分学生无法按时到校,仅通过邮件的形式将开题报告、文献综述等上交指导老师,其实验记录及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均无法查验,使得毕业论文的检查流于形式。三是教师工作量过多,重视程度不够。由于高校的扩招,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些学校的教师在指导本科毕业的同时,还承担大量的理论教学工作,再加上研究生的指导和科研任务的要求,使得教师很难投入足够的精力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有所下降。还有一些教师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抱着“走过场”的态度,因此在无形中放松了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二、毕业设计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可行性

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是大学生群体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外从事学习、研讨、实践、创造的活动。课外科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探索性、创新性的实践过程,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等特点。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和种类多种多样,有科技竞赛、、参加讲座、申报专利、参加科研课题,等等。科技竞赛以及科研课题往往是针对一个实际项目或一个产品开展研究和开发,流程通常包含选题(开题)、项目分析(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老师指导学生执行)、结题答辩4个环节。这在流程和形式上与毕业设计基本相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三、毕业设计结合课外科技活动的优势

1.毕业设计时间前移,准备充分。结合课外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在大二、大三期间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实际上让学生提前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无疑延长了准备毕业设计的时间,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毕业设计,同时可以缓解就业和考研对学生毕业设计带来的冲击。

2.自主选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积极性。由于采用了项目驱动的学习方式,学生自觉自愿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实践中边干边学,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以团队方式,按照一定的标准实际完成一个产品由构思、分析、设计、实现到交付的完整过程,工作中的每一个过程都让学生对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也锻炼了协作能力。

3.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素质得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参与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很多学生的专业知识来源仅限于课本知识以及任课教师的传授,受这些因素的限制,学生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不多,知识结构不够完善。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的课外科技活动,他所要面对的、要解决的问题可能不仅包含专业知识,还可能涉及其他学科知识,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更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内容,从而弥补其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的不足。另外,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必须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充分利用参考资料、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运用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而且随着项目的深入开展,团队会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科研素质和实践能力量。

[摘要]文章立足于调查,在实证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学生的主体诉求,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做事+做人”的理性定位,目的在于凸显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关键词]高职教育 高职学生 主体诉求

[作者简介]周军(1973- ),男,江苏徐州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德育理论。(江苏 徐州 221116)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8-0029-02

为了做好江苏省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院校专业伦理教育的缺失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设计了一个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力图从学生个人及家庭的基本情况、学生的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专业(技术)伦理素质、法制观念、学生自我定位、理想信念、情感意识、良好习惯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层面,立体地对高职学生的生存生态、综合素质、整体的价值倾向等方面进行把握,力争搜集和掌握第一手资料。调查对象包括东部、中部、西部的6所高职院校的2844名学生,行业分布上覆盖了建筑、信息、纺织、畜牧等多个方向。

一、高职学生的生存生态及主体诉求

在被调查的2844名高职学生中,绝大多数学生来自于中小城镇和农村,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6.5%。其中家庭月平均收入在1200元以下的学生家庭占55.47%。父亲的教育程度在中学以下的占64.17%,母亲的教育程度在中学以下的占69.94%;在中专以上学历中,父亲占总人数的比例为27.53%,母亲仅占其总数的17.68%,父亲的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母亲。在父母的职业分布上,父亲是工人或农民的所占比例为55.4%,母亲处在这两个阶级(阶层)的比例为54.68%;父母无固定工作者,父亲所占比例为3.91%,母亲所占比例为5.33%,母亲比例高于父亲。

调查结果显示,基于高职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环境都相对较差的中小城镇和农村家庭这样的生存生态,在被调查的2844名学生中,有61.14%的被调查学生认为高职学生最重要的能力是专业技术能力,这是其自身生存立命、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你最崇拜的人物”一项的调查中,百分比超过20%的选项依次是军事家(29.08%)、政治家(28.65%)、实业家(24.94%)、父母(21.75%);而“影响你职业选择的因素”(见表1)选“经济收入”项目的比例高达68.59%,其次是“充分体现自我价值”,比例是45.13%。

调查结果还显示,高职学生的生存生态对于学生的价值倾(取)向、主体诉求等的影响是深刻的。如表2,在“你目前最迫切的需要是”的有关选项中,有32.5%的学生选择了“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有22.84%的学生选择了“多掌握实用技术”,有13.49%的学生选择了“赢得别人尊重”。可见,大多数学生从家庭状况出发,对于高职教育最重要的诉求是使其获得改变其家庭状况、自身生存状况和前途命运的生存技能,而非其他。

通过对高职学生家庭基本状况及其人生价值和人生意向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第一,高职院校的特性之一是经济性。它是职业教育的普遍和基本特征,也是职业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职业院校办学和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高等职业院校没有经济性,我们就很难再称之为职业教育①。第二,高等职业学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这是学校区别于研究机构、企业、培训机构的根本原因。如果学校不育人,那它一定不是真正的学校。学校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要实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学校之崇高,教育之伟大所在。这也是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期盼,是对教育改革的要求,对职业院校未来发展的强烈呼声②。

二、高等职业教育的缺失

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与就业的双重压力。招生方面,由于生源下降、生源多元化,全国许多省份、城市和有条件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采取措施,竞相发展,前所未有的“招生战争”将会持续3~5年。就业方面,虽然近两年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实现较快的增长,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也实现了两届连续上升,但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院校之间在生源数量与质量、就业质量、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后月薪资以及不同专业应届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后月薪资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所以,高职院校能否以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来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就成为高职院校坚定不移的追求目标和办学宗旨。

由于高职院校在巨大的招生就业双重压力下,往往过多注重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侧重技能性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所以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能力一般都比较强。但是,正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职与高专教育处处长范唯在《高职学校:让每一个在学校里待过的人增值》一文中所说的: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人生态度是用人部门最关注的;只有把目光关注到人的身上,凝聚到人的身上,并且去思考人、重视人、服务人,高职教育的发展才能真正回归教育的本质,才能够找到办学的根本。

在就业市场跟踪调研中我们发现,让几乎所有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最为头痛的就是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与“高等”二字极不相称。他们虽然大都毕业后即能上岗,即能“做事”,但是在“做人”方面,诸如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吃苦耐劳、奉献意识、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方面比较欠缺,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行业领域的行为规范、技术伦理要求等观念淡薄,如学环境工程的,环保意识淡薄;学计算机的,却成了“黑客”,制造网络病毒,网络道德素养低下,等等。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反思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