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各地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信息化设备在学校的大量装备和日益普及,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层次融合的应用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回顾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所走过的历程,结合教育领域随着信息技术已发展到“云”计算和新一代“物联网”技术的大背景,充分发挥区域政策优势,遵循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律,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不断夯实教育信息化基础,努力创优区域“教育云”高端应用基础,突破信息应用中的“孤岛”现象,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是我们对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价值考量和追求。在此,选取我们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几个粗浅认识与思考片段,以资探讨。
一、把握政策支撑,科学规划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范有序地实现区域教育信息化各类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的新突破
2007年以前,由于受当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装备一直处于低层次发展阶段,据当年的装备数据统计显示:全系统生机比不足25:1,师机比不足10:1,多媒体班套比不足11:1,区域内不仅没有教学所必需的教育骨干城域网,就连建有比较标准校园网的学校也寥若晨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极差。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敢懈怠,于2007年借龙泉驿区区委、区政府出台“富民兴教”十大政策的东风,通过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规划的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并制定了我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各阶段工作目标,按“先开主渠后放支流”的网络建设规划思想,明确了以教育城域网络建设为突破口,以学校有线、无线校园网络“双覆盖”建设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通过努力,至2012年,我区先后完成了龙泉教育城域网、龙泉驿区所有独立建制中小学校标准的有线和无线校园网络建设工程,实现了教育城域网基础平台下的区域双网“满覆盖”。通过厚积薄发,结束了我区长期无校园网络的落后局面,使一直制约区域教育信息化水平难以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瓶颈得以打破,形成了以城域网为“主动脉”骨干,以区域“满覆盖”的双校园网为“毛细血管”末梢的完善的网络拓扑结构体系,突破了信息“孤岛”现象,为下一步实现“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应用条件下的“泛在学习”空间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网络链路基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完善的网络系统仅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前提,大量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装备则是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关键所在,更是教育信息化向高品质方向发展的基石。从2008年起,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和相关转移支付项目,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满覆盖”工程、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以及区域高中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等一系列项目支撑和区域政策的优势,加大了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条件建设工作力度。在短时间内迅速提升了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基础环境和条件,使我区教育信息化装备建设工作发生了质的蜕变。据2012年最新教育信息化装备统计数据显示:区域内生机比达9:1,师机比基本达1:1,多媒体班套比基本达3:1,较2007年分别翻了几番,整个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不仅完成了历史欠账,且在装备发展态势上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既夯实和创优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更使我区有了向 “教育云”和“物联网”条件下高端应用的硬件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积极、规范、稳妥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提升了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水平,创优了区域借力新技术、新媒体的高端应用基础
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往往由于涉及面广,免不了会有一系列的重大建设工程项目。为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这些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在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流程基础上,我们因地制宜地制定了“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建设管理原则和机制:“四个定位”即工程建设应用的功能定位、工程监督的工作定位、系统集成技术与工艺的标准定位和系统测试的方法定位;“一个方法”即以论证、试验或现场会等方法对工程前期的规划设计、工程中期系统集成过程的管理和工程后期使用、培训以及维护的指导等关键环节进行切实把控。在这个工作机制下,用“三个统一”(统一装备建设、统一技术标准和统一集成工艺)来实现城乡教育信息化装备高位均衡发展的总要求,以项目负责制为基础,依靠区域技术骨干所组成“中心组”来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使近年来区域教育信息化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均积极、规范、稳妥地推进,创优了下一步借力以“教育云”和“物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落地区域后的高端应用基础。
梳理历年我区重大项目建设工程,主要有以下几个片段值得一提:(1)在教育城域网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以“资源”换“资本”的工作机制,按适用、够用、适当超前、分阶段实施的建设原则,以租赁方式完成了项目建设。这不仅大大减轻了当时的资金压力,同时使工程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2)在2011年进行的无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我们尤其重视了技术方案的设计和试验,多次邀请区域学校技术骨干进行反复论证,并将技术论证试验部署在了一些学校,最终形成了科学的区域无线校园网技术组网建设方案,确保了建设工程质量和后期的应用效果。(3)在2012年全区中小学有线校园网建设工程中,由于涉及面广、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编制了《龙泉驿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工作手册》,理清了工程建设管理的方式和思路,并在实际工作中由工程监理人员严格执行,既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和压力,更从制度上规范了商家的建设行为,使校园网建设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三、以活动项目为载体,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为先导,通过示范引领,不断提升区域内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实和终极目的都是各种教育信息化手段在师生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广泛和深度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教育信息化划分为起步、应用、融合、创新四个发展阶段,其中后三个阶段都在着力描述应用的层次问题。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全面进入融合、创新阶段,而我国还处于初步应用阶段。因此教育信息化重中之重的工作在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理清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的基本思路。就我区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工作中的粗浅实践来看,我们的思路是:以用促建,边建边用,以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为催化剂,在活动项目中探索学科与教育信息化手段融合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区域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广并转化具有实践操作性质的各种应用成果,借力新技术、新媒体,努力提升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信息化高端应用品质。
正如内容一定需要相应的形式去表达一样,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体必须落实到有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项目活动中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和效益。因此,在我们着力提升师生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层次的工作中,借力了所有可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活动和可供辐射示范的教育信息化优质资源。归纳起来有三类:(1)常规工作中的各级项目活动,如学生电脑制作大赛、现代教育技术成果评选活动、现代教育技术的全员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代教育技术研讨会等。(2)具有实验性质的专题项目活动,如戴尔“青少年互联创未来”项目和区县教育信息化互动联盟等。(3)具有整体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和应用水平的创建项目活动,如省、市、区三级的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和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等创建项目。截至2012年,我区已创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共6所。
同时,我们在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实践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应用层次的深入和突破离不开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的引领和指导。因为这类课题不仅与学科结合紧密,还因其有认识、操作和资源三类研究成果的特质而具备相当的可实践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和可推广性。如果研究过程能紧紧把握师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科为载体,以教育信息化为手段,并围绕与学科融合这一根本目的而群策群力来实施,则其应用价值的取得是不言而喻的。虽然对一个学校的主研人员而言,课题本身的研究过程可能会是迷惘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但只有通过这种凤凰涅式的痛苦蜕变,才能使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应用氛围营造起来、意识提升起来、水平和能力锻炼起来。
基于此,我区很早就开展了各级别的以学校为主体独立承担的教育技术科研课题研究工作。通过不断的引导和示范效益的辐射,“十二五”我区教育信息化科研课题已立项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主研课题1个、参研1个,省级主研3个,市级主研2个,实现了学校和主要学科类别的全覆盖。
四、引入新技术、新媒体,抓管理促应用,加强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
按“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的总要求,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由龙泉驿区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以“三建”(建机制、建装备、建队伍)为手段,以“三个应用满覆盖” (校校应用满覆盖、班班应用满覆盖、学科应用满覆盖)为工作目标,坚持工程建设管理的“四个定位”和“一个方法”相结合的原则和机制,解放思想,借力新技术、新媒体,以学科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修为提升为核心增长极,为教育信息化的高品质应用提供强有力的物力和人力资源保障,不断加强制度与应用、管理建设,保障区域信息化装备正常、高效、常态运行,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装备效益。
总结过去,提炼经验,我们紧紧围绕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两大主题,以“创教育强区,建读书之城”为区域总目标,遵循“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全面贯彻执行区域“四精”“四抓”的管理理念,以“整体创一流,单项争第一”工作思路为指导,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础、历练内功,助推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冷静思考,按“加强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要求和遵循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我区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尚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过去的道路虽然略有亮色,但今后的任务却是更加招人。2013年,首先,我们将持续加大投入,进一步创优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基础:2013年区域生机比将达8:1,师机比将达1:1,交互式多媒体班套比将达1:1。其次,引入“云”计算技术,不断扮靓区域信息化高品质应用的教育“云”彩。在充分利用公有“教育云”资源的基础上,适时落地区域自建私有“教育云”,以满足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多网“学习空间”建设。第三,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在信息、网络和传感技术条件下着力打造“智慧型”学科功能室和能满足区域教学所需的“全仿真”学科数字实验室,使学科功能室(或实验室)的应用和管理逐步具备“智慧”特征。
关键字:教育信息化,物联网,云计算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教育信息化定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主管部门相关政策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既需要党和国家及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还需要制定教育信息化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措施,或在相关的文件中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内容涉及现代远程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教育信息化发展纲要、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管理、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的管理、软件学院等教育信息化的各个方面。
在教育信息化的规划方面,在21世纪头10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将从三个层面推进:第一个层面是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第二个层面是网络的普及和应用,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上资源;第三个层面是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特别要重点扶持和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对于教育改革的支持政策一直在推进,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议上,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手段和方向,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全国统考减少客户、部分文理科;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的学分转换,并拓宽终生学习通道等。这些优化教育资源、增加学习机会的改革途径都需要IT系统支撑。
二、近几年教育信息化产业市场规模及投资特点分析
教育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开始进入收官阶段,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IT投资总规模为571.9亿元,2014年中国教育行业信息化的投入呈持续增长态势,同比增长率达到9.5%。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及《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等规划的出台,为教育行业的发展设立了科学的建设目标,同时也为教育行业信息化投资经费提供了稳定可持续性的保障。2014年,教育行业大型信息化项目建设发展平稳,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通工程等都取得了良好进展。
2014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达到824.9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年将达到965.2亿元人民币。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市场学生数量和需求相对稳定,未来市场份额波动较小;K-12未来增长速度明显;语言培训占比位居第三位;企业E-learning占比最小。
三、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教育的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学校信息化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在高校的正规教育里,信息化使以教师为中心、面对面、“黑板+粉笔”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很大的冲击。
首先,信息技术进入传统的课堂,多媒体、网络等新技术手段取代了“黑板+粉笔”,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更加有效。除此之外,信息化还带来大量网络数字教学的新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模式相比,不仅形式新颖,还引进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等个性化的教育方式。信息化从各个方面影响了高校的教育,无论从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开始逐渐紧密围绕“智慧”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慧校园”。通过基于智慧校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信息服务和应用的质量与水平,建立一个开放的、协作的和智能的信息服务平台。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不仅承载了教育行业自身的需求,还承载了整个社会进步对教育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层次需求。因此,其整体的信息化需求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具体到教育行业用户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用户对先进性的、性能突出并易于管理维护的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有着较为明确的需求。众所周知,无论是云计算、物联网,抑或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始终都是重中之重,再好的架构如果没有可靠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不仅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有可能事倍功半。此外,教育信息化建设中不断扩大的系统应用、不断增加的IT负载,也带来了系统复杂性以及对基础设施可用性要求的提升。
(一)无论从硬件系统、软件系统,还是从教育资源方面来看,都要从重视教,重视管理转到重视学生学。以前我们搞的教育信息管理系统或教育资源库,软件建设都大量集中在支持老师管理,支持老师教学,逐步要支持学生学习,从教师教到学生学,这是我们教育界的普遍规律;
(二)要从IT(信息技术)向教育回归。教育信息化的产业价值链还要逐步上移,而不应该只停留在倒金字塔的形式;
关键词:区域;教育云;系统功能;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9-0012-04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明确提出:“充分整合现有资源,采用云计算技术,形成资源配置与服务的集约化发展途径,构建稳定可靠、低成本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面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公共存储、计算、共享带宽、安全认证及各种支撑工具等通用基础服务,支撑优质资源全国共享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自此之后,建设“教育云”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就逐步成为业内的共识。但是,在教育云的建设与运营模式上,由于各自的出发点或商业利益不同,提出的解决方案也五花八门。归结起来,可能是源于《十年规划》中教育云的三个平台的提法,关于教育基础云、教育资源云、教育管理云的解决方案比较多,而以学校和师生这些主要服务对象为中心的解决方案却很少有人研究。因此,本文试图从服务一个区域的学校和师生的视角出发,探讨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功能、以及建设与运营模式。此外,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本文探讨的内容不包括高校信息化部分。
二、区域教育云功能定位
1.云服务的特点
云服务指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它是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一般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服务具有如下特点:
(1)透明使用:多个客户可共享一个服务提供商的资源与服务,他们毋须架设任何设备及配备管理人员,便可享有专业的IT服务;
(2)按需服务:客户可根据业务发展的规模、需求,随时向服务提供商提出升级要求,调配所需的服务组合;
(3)低成本:由于云服务遵循一对多的模型,客户通常是“租用”,与单独的桌面程序部署相比,极大地降低了拥有成本;
(4)免运维:云服务的后台系统部署在“云”中,客户可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免却客户在系统管理和IT支持方面的烦恼。
2.教育云要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力度空前提升,在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和软件系统的建设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
(1)学校和教师欠缺开展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推动力,但是,除了简单的视频课件和基于PPT的讲授,学校及教师大都不清楚如何利用IT支持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师生交互、以及家校沟通,没有可以直接参考、引用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与工具,也缺乏自我探索创新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能力。
(2)“数字鸿沟”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当前阶段,一个学校的信息化实施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学校校长的重视与IT学科教师的兴趣与能力,并且越是大校名校,信息化条件越好成效越显著,而一些传统的薄弱校在信息化方面则更显薄弱,“数字鸿沟”问题有扩大趋势,这对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带来了严重的挑战。
(3)学校缺乏信息化支持能力:由于信息化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信息化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尤其是中小学和幼儿园,因为没有专职的信息化技术人员的岗位,信息化工作大多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老师兼职担任,多数兼职教师都是凭兴趣开展工作,无法成为长久的职业,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4)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信息化工作协同性差:各级各类学校的信息化工作主要关注对教育教学和日常事务管理的支持,而教育行政部门主要关注的则是各种基础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业务审批的支持。当前已建的信息系统,不管是学校主导还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大多只考虑了各自的关注点,致使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业务管理关系因为信息孤岛的问题出现严重不协调。
这些问题在传统方式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一直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这也是区域教育云建设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3.区域教育云的定位
根据前面的分析,区域教育云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种新模式,承担了统筹解决一个区域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行政部门管理信息化的责任,其功能定位必须明确以下几点:
(1)是一个区域的教育信息化综合平台,能够极大降低学校在IT经费和人员方面的投入,并能够促进区域的教育均衡发展;
(2)能够支撑学校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3)能够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所属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
(4)面向师生提供学习、教研与交流协作等信息化支持;
(5)面向公众提供教育信息公共服务。
三、区域教育云应该提供的业务服务
根据区域教育云的定位,它既需要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服务、师生的学习和教研服务,又需要为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服务,还需要为教育相关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
1.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就应该是为教育教学服务,这也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核心所在。具体地,可以分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课后交流、教研合作、家校沟通、校企协作等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信息化与学科紧密相关,不同学科的教学模式不同其信息化支撑工具也不同,因此,各种特色教学模式的信息化支持主要是通过专门的软硬件工具来实现,如基于手持设备、移动互联开展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学习等,这类学科的工具软件将会随着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越来越丰富多彩。其中,教育云主要为工具软件的应用提供相应的基础服务支持,如计算、存储、协同等。
同时,教育云在课堂教学从线下教学到线上教学的融合和过渡方面,则发挥着主要支撑作用,其中“优质资源班班通”的“三个课堂”,就是教育云必须建设的课堂教学支持服务功能:
・“专递课堂”服务:提供网上同步上课的方式,使边远地区开齐开好课程有困难的农村学校与拥有相对丰富教育资源的城镇学校同上一堂课;
・“名师课堂”服务:支持特级教师、教学名师开设网络课堂,形成更多更好的优质网络教育资源,使名师资源得到更大范围的共享;
・“名校网络课堂”服务:采用网络课堂的形式,使名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更多更广地扩散,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此外,帮助学校和老师建设和管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包括资源的存储、展示、、共享等,并提供网络考试、网上作业、课堂教学评价等服务,都可以纳入教育云对于课堂教学的支持。
(2)自主学习
教育云要为师生建立个人网络学习空间,支持师生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存储资料、管理个人知识、和分享各类信息,尝试信息化条件下个人知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
教育云还要提供网络教辅、课后拓展阅读、网上自测、网络选修课等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云还可以为师生提供日程管理、成长记录等个人事务管理功能,支持学生开展自评与互评等,帮助师生掌握信息化条件下个人时间管理的新方法,促进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良好素养。
(3)课后交流
教育云要提供博客、微博、论坛、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交流工具,支持师生课后的网络答疑与教学讨论,推动形成学生网络学习社区,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协作,形成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的创新学习模式。
(4)教研合作
教育云要为教师提供网络教研、网络备课和教学资源开发工具,支持教师开展基于云平台的教学研究、交流协作和集体备课,支持跨校协同备课,帮助教师快捷获取优质资源、高效备课和有效教学。
教育云还要为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信息化支持与服务,包括课题管理、知识管理、成果管理和辅助工具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5)家校沟通
教育云要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的信息查询和沟通交流渠道,方便家长随时了解学生在校学习和成长情况,支持家长和学生、教师的互动交流,形成便捷、畅通的家校互动机制。
(6)校企协作
教育云要为中职学生的顶岗实习等提供基于网络的校企交流协作支持,创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校企合作成效。
2.学校管理服务
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信息化,这是教育云的又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育云要提供满足幼儿园、中小学校和中职学校日常业务管理要求的电子校务管理服务,包括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与实训管理、教研管理、资助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等功能,支持学校管理全面信息化。
对于学校管理服务功能,需要细致地分析学校各项业务的业务管理过程,实现对各项业务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持,不能只是为了上级部门数据统计分析目的而仅提供简单的基础数据填报功能。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如普通中学的教学管理应该包括学籍管理、班级管理、师资管理、课程管理、教室管理、排课、考勤、考试管理、考试分析、成绩管理、成绩查询、教学评价等业务管理与服务功能。
3.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服务
教育云必须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各类学校的管理,主要包括各类学校及其师生的基本信息管理、直接管理业务的审核审批、特定业务监管、以及本级教育发展状况的统计分析等。
(1)基本信息管理
教育行政部门需要管理各类学校的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这三个业务主体的基本信息管理,这是教育行政部门掌握本区域教育发展状况,拟订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的基础。
具体地,学校基本信息一般包括机构设置信息、教育经费信息、校舍信息、仪器设备信息等;学生信息一般包括注册信息、学籍信息、资助信息、体质健康信息、学历学位信息、就业信息等;教师信息一般包括人事信息、劳资信息、教师资格信息等。
(2)业务审核审批
业务审核审批一般针对学校的直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如教学机构变动审批(新设、合并、裁撤)、招生计划与结果的审核、学生转学审批、学生毕业审批、教师职称评定与资格认证审批、教师调动与奖惩审核、仪器设备购置审批、教育经费审核等。
(3)业务监管
业务监管一般指某一特定时期对某个特定对象或方面的监管,如校舍安全管理、校车管理、营养餐管理、学生流动管理、以及教学评估、教育督导等。
(4)发展状况统计分析
根据管理需要,对教育基础信息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准确掌握区域教育发展状况,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服务。
4.教育公共服务
教育云还需要提供教育公共服务,集中各类教育信息,如为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和本区域教育政策、教育发展状况、升学就业等提供服务。
四、建设与运营模式探讨
1.存在的问题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很特殊的领域,其政策性和商业性都很强,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如何协调政策性和商业性,的确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这也是当前阶段教育信息化的最大困惑之一。
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承载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太多内容,任何教育改革都须小心谨慎。而教育信息化不仅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强大动力,其本身就是教育发展的一次深层次变革。因此,在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国家已经确定了“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原则”。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却一直没有很好地处理好政府、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普遍存在如下两方面问题:
(1)政府的责任主体和引导作用之间平衡不好
在前期的教育信息化推进中,不少地方政府没有有效担负起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责任,把教育信息化工作推给了学校和市场,使得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工作缺乏有效动力,因此《十年规划》明确“各级政府是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主体”。
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政府明确担负起了区域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但同时也完全采用“政府主导”的模式推进,不仅在政策与规划制定上主导,而且直接主持教育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的项目建设,甚至大包大揽了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日常运营与维护。
(2)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未建立
建立一个有序运转的开放合作机制需要多方特别是政府的努力。但现阶段,中央政府在制定标准规范方面动作缓慢,并且在诸如允许财政经费购买服务等政策方面推动不力;地方政府未能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协同配合的有效机制,以致很多地方的教育信息化市场仍处于小企业凭关系揽项目的低水平重复状态。
由于政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定位不准、平衡不好,开放合作机制未能有效建立,导致学校、企业这两大重要主体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以致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缓慢,绩效不彰。
2.开发合作机制探讨
教育信息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一个基于开放合作机制的教育信息化生态环境非常重要。作为这个生态环境的主要活动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以及关心支持教育信息化的非盈利组织如学会等,都应该在一个协同配合的合作架构下的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协调、快速发展。一个合理的教育信息化开放合作框架建议如下:
(1)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规划,制定全局性政策,建立标准规范,提出发展目标与要求;
(2)地方政府:制定地方政策,建立合作机制,负责组织、推动、落实和监管;
(3)学校:作为最终用户,推动学校和师生广泛而深入地开展教育信息化应用,注重教育信息化工作绩效;
(4)企业:根据用户需求,遵循政策法规,按照市场机制,提供有偿服务;
(5)非盈利组织:负责战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做好决策支持和咨询评估。
3.建设与运营模式建议
根据云服务的特点和《十年规划》确定的原则,区域教育云不应鼓励地方政府自建自运营,而应该在政府的指导下,采取市场化的方法,由专业化的企业提供有偿服务。具体模式建议如下:
(1)由专业化企业投资建设能够提供教育信息化各种业务服务的教育云平台,采用云服务模式为学校、师生、教育行政部门、乃至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具体的建设模式还可以采用教育信息化软件服务公司和提供云计算基础设施的电信运营商之间分工协作的商业合作模式);
(2)由地方政府统一出资购买教育云平台中满足本地教育信息化需求的基本服务,区域内学校和师生可以免费使用这些基本服务(具体的付费模式还可以采用按年度购买、按使用量付费等不同商业服务模式);
(3)允许学校使用公用经费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特色信息化服务;
(4)师生及学生家长可以自主购买教育云平台提供的各种增值服务;
(5)企业通过教育云平台为学校和师生提供的特色与增值服务,要接受当地政府的监管;对于一些与教学规范相关的服务内容,政府可以建立准入机制。
当然,这是一个基于教育信息化商业发展比较充分条件下的建设与运营模式,而当前阶段还没有出现一家专业化教育信息化企业能够提供这样全面的服务。因此,还要允许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模式,建设属于本区域的教育云平台为区域内学校、师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公众提供服务,这也是探索、促进区域教育云系统平台走向成熟的必要途径。
一、重要意义
“智慧城市”是按照科学的城市发展理念,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有效整合,实现人、物、城市功能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和协同联动,从而对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商务活动等多种城市需求做出智能响应,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形态,进而创造幸福美好的城市生活。
建设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是各个城市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机遇,推动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信息社会迈进的必然趋势。智慧城市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城市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建设智慧城市,对于加快建设省内一流县城,推进“八个”,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改进和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八个”建设为目标,以提高全民福利为核心,坚持以需求和应用为导向,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资源共享和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公共平台和各类社会服务为突破口,加快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为公众提供更加便利的工作生活环境,为政府各部门构建更加高效运行的管理平台,为社会各领域创造更加良好的信息化基础环境。
(二)基本原则
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建设内容多,资金需求量大,必须统筹规划建设,合理布局,科学安排建设项目,提高信息化资金使用效率。要选择社会公众急需、受益面广、信息密集的重点项目优先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全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进程。
2、整合资源,协作共享。依托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现有资源,建设集中统一、部门共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跨部门业务信息系统互联、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服务协作,走集约、高效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3、统一标准,规范建设。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建设和管理全县智慧城市公共设施、基础网络和支撑平台,规避各自为政、分散建设带来的巨大浪费和潜在风险。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相关标准规范,遵守有关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和管理规定,建立规范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4、政府主导,合力推动。强化政府规划引领、统筹协调、优化环境、应用示范等方面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与导向性作用,鼓励通信运营商、企业、公众等社会多方参与,努力形成建设智慧城市,打造幸福的整体合力。
5、以人为本,深化应用。把贴近百姓、服务发展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群众用得起、用得好作为深化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要求,不断缩小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积极适应政府、企业和公众日益提高的实际要求,确定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给公众带来的便捷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争取到“十二五”末,全县建成完善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互联网普及率居于全市前列,实现城市宽带进楼入户、农村所有行政村能宽带上网,建成信息化网络全覆盖的光网城市。加快电子政务、电子商务、行业信息化建设,确保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应用取得明显进展。大力推动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和服务的应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智慧产业健康发展。建成我县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实现60%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创新、信息资源深度开发、信息广泛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及社会信息化普及应用水平,初步形成智慧城市基本框架。
三、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及资金筹措
(一)主要任务
根据市上要求和县“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部署,“十二五”期间,我县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应用,重点抓好九大应用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县智慧城市的基本框架,打造幸福。建设县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基本实现县级部门无纸化办公;建设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视频会议系统,节约会议开支,提高政府办公效率;建设综合应急指挥系统,提高政府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提高全县医疗管理水平;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良好的服务;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形成“数字农业”的基础框架;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提高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二)重点项目
1、建设县电子政务系统
2012年建成包括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电子政务内外网和标准化中心机房的县电子政务系统,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管理体制创新。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2、建设县农业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2012年建设县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包括农业监测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信息系统、专家咨询服务系统、农产品供求服务系统、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系统,逐步形成“数字农业”基础框架,建成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应用和服务三大体系。该项目由县农业局负责实施。
3、建设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2012年建成县洪水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全县11个镇、3个社区和重点水库、湖坝、河道建成视频监控系统,对洪水灾害险情进行实时监控。该项目由县水利局负责实施。
4、建设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
2013年建设连接县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业务数据,整合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系统,实现医疗、医保、新农合系统“三位一体”的运营平台。该项目由县卫生局负责实施。
5、建设县视频会议系统
2013年建成连接县政府及各镇、社区的视频会议系统,提高办公效率,节省会议费用。该项目由县信息办负责实施。
6、建设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
2014年建成县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并与省、市对接,提高各级对各类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处理的保障能力。该项目由县应急办负责实施。
7、建设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
2015年建成县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管理咨询、科技、创业、市场开拓、法律维权、培训、融资服务平台,并实现与市上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系统对接。该项目由县工发局牵头负责实施。
8、建设特殊车辆卫星定位系统
2015年建设出租车、客运车、危险品车辆卫星定位系统和运煤车辆治超监测系统,对特殊车辆进行实时管理、监控和调度。该项目由县交通局负责实施。
9、建设教育信息化系统及“平安校园”
2013年建设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系统;2014年建设中、小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2015年建设中、小学、幼儿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校园安全的全面有效监控。建设自动感应式学生到校、离校短信实时通知的信息化系统和覆盖全县教职工的短信互动平台,实现教育管理部门、教职工、家长互动沟通平台。该项目由县教育局负责建设。
(三)资金筹措及建设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负责的建设项目,提早计划,加大上省跑市力度,争取项目资金,确保项目建设资金落实到位。一要加大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将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资金及运行维护费用列入县级年度财政预算,支撑推进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要抢抓机遇,申报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在信息化项目资金等方面对我县的倾斜支持帮助。三要运用市场机制,采取企业投入、政府分期偿还等方式,鼓励和吸引各通信运营商和社会资本参与信息化建设,拓宽多元化投资融资渠道,努力解决建设资金不足问题。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政府办、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监察局、县工发局、县交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教育局、县卫生局、县交警大队、县信息办、县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智慧城市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政府办,县政府办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县信息办主任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全面负责智慧城市建设方案的编制、项目组织实施等工作。
(二)加大宣传普及。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积极宣传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和工作部署,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知识普及工作,切实提高全民科技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调动全社会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增强全社会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认同感和参与度,提高全县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打造高品质智慧城市,实现幸福创新发展。
(三)建立共享机制。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制度规则的创新能力和保障能力,积极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制度化、规范化。要加强调查研究,抓紧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和符合标准规范、统一的信息交换接口,推进全县各相关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智慧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我们这次会议的目的主要是进一步明确当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细化部署和推进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13年的各项重点工作,以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应用驱动,机制创新,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步伐,也借此向教育部领导汇报一下我省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一、教育信息化工作发展态势良好,取得明显成效
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长足发展。全省高等学校基本建成功能完备的宽带校园网,应用系统建设初见成效,满足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的需要,部分高校正积极推进数字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90%的中等职业学校接入了互联网;“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小学校基本配备了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初步构建了惠及全省农村中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72%的中小学接入了互联网,44%的中小学建成了网络条件下的基本教学环境,中小学已将工作重点放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上,数字教学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教育管理信息化初见成效。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将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列为重大发展项目之一。省政府各相关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共同研究制定相关政策,联合转发了《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在建设经费、项目设定等方面全力保障,形成了各方联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形成了较为健全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体系。早在2000年,省教育厅就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设立了远程教育处,后更名为教育信息化处,负责统筹规划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各地、各高校均成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全省所有地市和70%的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实现了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管理和协同推进,为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是制定了全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为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科学推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结合我省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制定了2013~2020年黑龙江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规划了五项重点工程,这是指导我省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指明了方向。
四是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
(1)加快推进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在国家提供的142万元建设经费基础上,我省又筹集了415万元,为所有教学点各配备了一套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及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为每个教学点培训了1名骨干教师,指定专门机构由专业人员统一接收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并进行分类和编排,将在今年秋季开学前上传到“龙学网”资源应用平台供教学点使用。
(2)制定了以“三通两平台”为核心的我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龙学网”建设方案。各项基础性工作正稳步推进,省教育厅与黑龙江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龙学网”建设项目已列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项试点项目和省工信委信息化重点推进项目。
(3)科学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我省育龙教育信息网资源库的作用,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通过优质教育资源征集、优质课评比、自制教育软件讲评等形式,深入推动一线教师教育资源的应用;依托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确立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研究项目”,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课题组开展“融合”的研究。
(4)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刻领会教育部试点工作精神,安排部署全省试点工作,总结和推广鸡西市“建设为基础、管理为重点、应用为核心”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哈尔滨市阿城区“三网联动,全员参与”的教研信息化模式和哈尔滨市香滨小学“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尝试性地实施了试点高校与试点区域结对子帮扶,黑龙江大学与哈尔滨香坊区结对,哈尔滨理工大学与哈尔滨阿城区结对,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实力帮助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还采取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课题牵动、专家指导等多种形式,推动试点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力度。省、市、县(区)举办不同层级的专题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三年来共培训教师10万人次。近期刚刚结束的全省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骨干教师培训班,共培训省级骨干教师1400名,培训视频全部放在“龙学网”师资研修服务平台上全省共享,这些骨干教师正在进行各自区域及校本培训,预计将培训教师近4万人。
二、教育信息化工作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必须加快推进
党的十明确提出了“新四化”的要求,国家要推进信息化,教育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肩负的责任非常重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并深刻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去年9月,国家组织召开了首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作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进行了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明确了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思路、发展任务和推进措施,展现了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可以说,教育信息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抓住这个机遇呢?
一是提高认识。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是当前影响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最大障碍之一。我省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指标也是基本标志之一,所以,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革命性影响,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思想、理念、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甚至办学形态等的全方位创新和深刻变革,引领各级各类教育走向现代化之路,这个任务非常艰巨,时间非常紧迫,必须加快推进。
二是加强领导。切实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位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要健全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要切实发挥作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归口统筹负责,行政职能部门归口统筹落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部门协调、创新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本地发改、财政、工信、科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建立跨部门的教育信息化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相关部门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三是加大投入。各地要把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转、维护、升级等费用纳入部门预算,在学校公用经费中予以保证。2013年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资金已下拨到各地,各地要在薄改资金使用上以及教育投入的增量资金上向“三通工程”倾斜,以保证“三通工程”任务如期完成。
四是完善队伍。各地要建立建设工作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设备(系统)有专门部门和专人维护的长效机制。每所学校应有专人负责信息化建设工作,有专人负责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和升级,省及各市、县(市、区)应组成由电教部门和信息中心工作人员为核心团队的运行维护队伍,负责对本地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以此为基础建设我省的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体系。
五是督导评估。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政府督导评估,各地要认真自查,省里将在年底前对各地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并公布督查结果。
当前,还有个别地方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工作积极性不高、推进不力、进展缓慢,必须及时加以改进,迅速行动,迎头赶上,至少要赶上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总体步伐,不能拖全省的后腿,更不能因为个别地方工作没有做好,影响全省整个教育信息化的进程,甚至影响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质量。
三、教育信息化各项重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务要真抓实干
我省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明确了今后几年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战略、发展任务和重点工作。今年是落实行动计划的第一年,必须要开好头,起好步,要进一步细化工作部署并加以督促推进,把各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要完成全省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目前,全省342个教学点已完成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安装工作,秋季开学前,各地要完成所辖教学点宽带接入工作,以保证国家、省及地方资源能及时传送到教学点。省电教馆要做好国家针对教学点传送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接收、编排和网络传输工作,各地要组织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到教学点,基本实现每个教学点至少能够利用数字资源开好1门此前无法开好的国家规定课程,尽快实现开齐课、开好课的目标,提高教学点教育教学质量。
二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宽带接入与网络条件下的教学环境建设。各地要采取与国有电信企业合作等多种方式,将5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接入宽带网络,使全省接入宽带的义务教育学校比例达到80%。为已接入宽带网络的45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同步建设网络条件下的基础教学环境,完成“宽带网络校校通”建设目标。
三要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总结推广“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活动优秀成果,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各地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组织名师,通过网络教研等形式,培训提高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组织名师开办网络课堂,广泛共享名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探索教学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覆盖5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有效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完成 “优质资源班班通”建设目标。
四要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普及应用。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探索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的有效机制,重点推动职业教育、中小学校机构空间和教师空间建设,带动学生空间建设,使我省网络学习空间数量达到84万个左右。各地和各学校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组织教师开展网上研修活动,使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研修活动的中小学教师不少于20%,农村学校教师应占有一定比例。进一步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方面的应用力度,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模式研究,探索利用空间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变革的有效途径,完成“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目标。
五要开展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我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满足当前需求,面向未来需要的教育资源中心存储和服务能力,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按照“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原则,探索数字教育资源与服务的审查、评价、免费与有偿使用等共建共享机制,初步形成相关办法、规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数据中心建设,中央、省、市(地)、县和学校五级应用的基本思路,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秋季开学前,完成省级数据中心建设和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部署,实现全省100%中小学生数据入库。建立覆盖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的系统应用体系和运行维护体系,培训技术及应用骨干,保障系统长期应用和数据的及时更新。
六要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逐步纳入教师资格认定体系。采取集中培训、网上培训、校本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专项培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作为培训出发点,将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提升其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省教育厅拟在今年9月底前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资源放在“龙学网”教师培训平台上,供全省教师在网上随时查阅,自我培训。教师培训要向已完成项目建设的学校倾斜,确保硬件设施与教师能力同步到位,重点完成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和实现宽带网络接入中小学70%以上的教师培训,使已实现宽带接入的义务教育学校30%以上的教师具备利用网络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