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环境安全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血液透析属于血液净化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及较高的技术含量[1]。为确保医疗卫生的安全,必须制定相关护理管理制度并积极落实到位,对于护理人员要加强其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的培训工作,使其与患者做好沟通交流,对患者及其家属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加强风险预防管理,是保证透析者的安全及保障工作人员的身心安全的重要环节。
1 临床资料
2012年7月―2013年6月该院有200例各种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及药物中毒患者共进行了602次血液透析治疗。患者在透析时均采用一次性动静脉穿刺针,采用动静脉造瘘进行血管通路操作,也可采用动静脉直穿和双腔管置管。
2 血液透析中潜在的安全隐患
2.1 血透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患者并发展的发生:尿毒症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及消化系统出血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容易发生低血压、高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恶心呕吐及发热等并发症。在透析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由于体重制定不够精准、不按医嘱定时定量进行服药,部分患者血透前的血压不高也应用降压药等造成噱头中生命体征不够稳定,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②患者心理因素:大部分患者由于长期依赖透析以维持生命,给患者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及精神负担,来自于自身、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均能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患者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状态,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患者往往会由于各种原因而不遵医嘱按时服药,透析中隐瞒病情不及时向医生反映自身出现的状况,甚至会出现拔针的念头。
2.2 工作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
①工作人员疾病感染:在进行透析时,如工作人员在对某些患有肝炎病原学、艾滋病等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进行操作时稍有差池则会造成工作人员的疾病感染;工作人员在进行操作时不小心被消毒液等化学物质损伤到皮肤或眼睛等;透析室较差的通风效果造成工作人员与患者产生呼吸道传染病的交叉感染等,均能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威胁着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②护理人员的失误: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透析治疗时,自身知识储备不多,操作技术不够熟练,操作不够规范,临床对于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认真仔细,应急能力不高等均能造成医疗事故的发生,存在着极大的护理失误风险。
2.3 设备故障
在进行透析治疗过程中突然停电,或出现透析机短路、电线老化等现象[2],均能直接导致整个血液管路和透析器发生凝血,造成患者血液极大的浪费,促使医患之间发生难以调节的矛盾;在进行透析时发生驱水泵故障、输水管道发生断裂、水源缺失及水处理机等出现障碍也会造成透析的失败;反渗机发生故障,预处理机系统未按时进行反冲消毒及维护,会造成患者出现血压下降、痴呆、心律不齐、贫血、骨软化、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
2.4 其他故障
①不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护理人员之间不按照规定的交接班制度、规范的消毒隔离制度、手消毒制度等核心制度进行护理操作,造成了在血液透析中出现较难弥补的护理缺陷,这在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为较常见上的、损害较大且后果较为严重的一种风险。②护患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患者由于其病程较长,治疗时间较长且治疗费用相对较昂贵导致患者及其家属不太和善,给护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做好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沟通交流,做好透析相关知识介绍,取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提高患者依从性,从而提高临床透析配合度,提高护理效率。
3 血液透析风险防范
3.1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风险意识
在对患者进行透析前,制定相应的血液透析护理风险预案,组织讨论分析血液透析存在的潜在风险、造成风险的原因及后果,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研究制定透析治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的临床紧急处理措施,制定在不同风险如透析器破膜、热原反应、透析器首次使用综合征、停电、停水等情况下的应对方案,要根据实际工作量对护理人员进行弹性排班,对工作人员进行上下机操作规程强化培训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防护意识,做好相关防护工作,避免职业危害。
3.2 加强护患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安全管理意识
除加强护理人员的理论及业务的学习外,还应提高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加强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有效沟通交流,是护理人员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具体情况,因人而异进行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增进护患之间的感情,消除患者疑虑及紧张的情绪,取得患者信赖,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3.3 完善各种透析制度及操作流程
建立常见的较为规范的专科护理流程,可根据血液透析室固有特点,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患者入室流程、消毒隔离制度、规范交接班的基本内容和程序等。制定双休日、国家特定节假日的血液透析中心护理安全管理规范。
3.4 加强血透室环境及设备的管理
良好的透析环境能够保证患者得到高质量的治疗,因此医院要做好透析环境的有效检测工作,每月定时进行空气细菌培养、透析液细菌及肉毒素、透析用水化学污染物等的检测工作,积极预防透析室的感染[3]。在进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以免发生交叉感染的事件。在血透室内要做好一次性的透析器及管路等医疗废物的处理,防止造成环境的污染以及医疗废物的流失。
关键词: 精神科 开放病区 安全隐患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传统的精神科封闭式管理已不能满足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的需求,精神病人有选择地实行开放式管理成为必然趋势。开放式管理病房,使病区设置趋向家庭化、社会化,让患者享受正常的生活,是精神科治疗与护理管理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多的患者愿意在开放式病房接受治疗和康复(1)。我院从2009年12月成立了临床心理科,进行开放式病房管理的尝试,其中,病人的安全管理一直被视为临床护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现将管理中的安全隐患及对策作一总结,以确保护理安全。
1 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1环境方面的因素:由于病房是开放式模式,大部分患者都有家属陪伴,患者和家属可自由出入病房,患者乘外出机会,带入比如刀、剪、玻璃、绳带等危险品,或患者外出时发生自杀、逃跑、肇事、车祸等意外。病区的电源插座,地面不防滑,卫生间无扶手,病床高度不适合等。
1.2 病人及家属的因素
1.2.1由于社会舆论的歧视,病人及家属觉得住关闭病房是件很丢人的事,从而使一些精神症状较重如严重抑郁、有幻觉、妄想的病人住开放病房,给安全带来隐患。
1.2.2 躯体疾病多、病种复杂,许多病人原有躯体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塞等,加重了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1.2.3 病人的饮食情况,抑郁症的病人食欲减退,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受妄想支配,均可导致营养摄入不足,加重了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1.2.4 病人及家属不合作 患者有家属陪伴,虽方便生活照料,但由于家属对疾病认识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重视,或有的家属认为自己的患者病情较轻,私自将危险品带人病房,并躲避护理人员的检查,给病房安全带来隐患。此外,不少家属存在迷信观念,擅自到院外求神拜佛,存在干扰治疗、导致治疗中断等不遵医行为。
1.3 医护人员自身因素:①.对病人消极危险性的评估不全面,病种收治把关不严,而开放的管理模式使得病人的出走、自伤及伤人等意外的发生几率增高。②.健康教育没有做到位,如入院介绍、服药注意事项等没有告知患者,精神药物的毒性较大,护理人员不细心观察或发现不及时,易造成事故的发生,如性低血压,心脏毒性等(2)。③个别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强,未严格执行给药制度,在给病人口服药发药过程中,造成病人漏服药或蓄药。④.有的护士安全意识欠缺,责任心不足,过于依赖家属,忽视了对患者的监护。⑤护理文件书写不及时,护士的法律意识淡薄,一旦发生医患纠纷,即限于被动。⑥病人的外出请假制度不完善,手续不健全⑦缺乏耐心、爱心,缺乏沟通技巧,护患沟通障碍
2.护理对策
1.2.1建立和完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强化护理人员的安全和风险意识,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根据病情特点及开放病区特殊的病房环境,对日常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持续改进。规范安全护理的每个环节,时刻将安全二字渗透到护理工作的点点滴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确保“三安全”(环境、危险品、病区人员的安全)(3)落实到位。
2.2 与门诊医生沟通,把好入院收治关,严格按病种收治,有过消极行为或有严重消极观念的病人,强攻击行为和高度抗拒者,有大量幻觉\妄想的精神分裂症病人不适宜住开放病区..
2.2.3 改造基础实施,.创造安全、整洁的病房环境。病区走廊、卫生间、病房要有醒目的标识、病房设置宽敞明亮、无障碍物,门窗柜安全牢固,卫生间地面铺设防滑胶,病房内电器均采用悬挂式或嵌入式并有保护性插头,完善开放病房各种基础设施,减少不安全隐患。
2.4 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让家属掌握病人病情的发展阶段,心理状况,积极配合护士做好管理。定期组织家属学习关于治疗、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安全护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和家属在情感上、知识上的长期互动,得到家属配合和信赖,保障了家属对患者的安全监控。.
2.5 病区的严格交接,并专柜加锁..
2.6 加强专科基础理论学习,熟练掌握一般内科疾病护理常规,加强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医院举办各种培训班,传授护理新知识新技能,特别是心理学知识,与病人的沟通技巧的学习培训,
2.7 提升护士素质,加强责任心,严格服药制度,做到看服下肚,杜绝让家属拿药现象。对因外出或做检查未能按时服药的病入,应做好交接班。
2.8 嘱病人服药后适当休息,起床时动作要慢,防止发生性低血压。
2.9 饮食护理,进餐环境宽敞、明亮、清洁,食物注意色香味全。进食量不够的病入,应按照医嘱给予鼻饲混合奶或静脉输液,防止衰竭。
2.10 睡眠护理:睡眠的质量可预示病人病情的好转与波动,应给病人创造一个好的睡眠环境。教会病人一些易于入睡的好办法。对入睡确有困难者,可按医嘱给药,对夜间睡眠不佳及夜间曾给安眠药的病入,应记录并交班。白天应让病人遵守作息时间,参加工娱乐活动,避免多卧床。()
2.11 健全请假制度:病人外出要履行正规的请假手续,告知注意事项,并如实在护理记录上记录病人离院及返院时间。
2.12 护理文件管理:病历车应加锁,防止遗失或病人抢夺病历。护理记录的内容要真实,字迹清晰、无涂改,书写及时、规范并签全名。
2.13 心理护理:利用沟通技巧,给予病人肯定、支持与鼓励,了解病人动态心理状况,杜绝意外事故。
2.14加强患者的行为管理,做好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如何真确面对压力、紧张、恐惧和无助感,教会患者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保持乐观情绪、正确处理不良生活事件的技巧,增强患者的自控力。
【1】.李小麟,黄雪花,王启会,等,精神科开发式病房患者自杀危险因素调查J,华西医学,2006.21(2):374-376
【2】晏成芳。精神科的护理风险与对策,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05.435-436。
【关键词】石油;井下;安全事故;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众所周知石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石油,同时石油行业的发展也促进着人类的不断前进。人们在享受石油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关注石油井下操作的安全性问题,并且努力寻求相应的保证安全的措施。
二、石油井下作业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
1、运行体系欠落实,执行能力不够强。由于国有企业的优越性和员工本身的素质等问题,导致其各项安全体系在执行过程常出现落实程度不够,安全管理重效益轻安全,导致执行能力不强,最终各种管理理念和措施成为摆设。
2、岗位责任制的量化、科学化需加强。结合井下作业方面来看缺少大量的专业安全管理人员,目前在岗的安全管理人员很多都是一人兼职数个职位,既抓安全又搞生产,这就导致在安全管理方面的精力受到限制。
3、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素质不够。目前,从井下作业公司内部人员构成来看,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很低,而且在一线从事具体井下作业的员工学历更低。
4、相关安全标准化方案的不足。尽管,当前井下作业中建立各项制度、标准、方案来保证安全生产,但是在某些环节还是缺少足够的标准化。从宏观上看,安全标准化方案分为四大主体结构:人员素质标准化建设、设备设施标准化建设、作业条件标准化建设、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
三、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
在石油井下作业中,造成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安全意识的淡薄、专职安全员缺乏、安全培训不完善和安全管理不到位四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内容如下:
1、安全意识的淡薄
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在石油企业中,有些基层干部,一味地强调生产实效,注重企业利益,忽视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得石油井下作业存在着安全隐患。在对于石油井下工作的安全投入方面,由于对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投入不足,一方面对于安全带、安全帽等基本的安全设施配备不到位,另一方面不能狠抓隐患的治理、整改,使得高空作业时井下作业的工作人员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2、专职安全员缺乏
在石油井下作业的施工过程中,专职安全员的缺乏也是导致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分析的重要原因。目前,很多井队忽视了专职安全员的重要性,没有设置专职安全员,使得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缺乏保障。有些井队即使有设置安全员,但所设置的安全员并不是专职的,而是兼职的安全员,这些安全员自身素质较低,不能较好地管理石油井下作业安全,还有些安全人员没有讲资料管理和现场管理结合起来,要么把重点放在资料管理上,要么单纯地进行现场管理,这样都无法保障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
3、安全培训不完善
安全培训不完善,也是制约石油井下作业安全运行的因素之一。在石油企业内部,虽然很多企业制订了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法规,但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展开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工作,井下作业员工没有经过安全培训直接上岗。
4、安全管理不到位
安全管理工作是石油井下作业安全运行的基础工作。随着油田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石油井下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使得石油井下作业安全事故频发。在石油井下作业工作中,存在着安全管理和实施上的差距,有些井队在具体的安全管理实施工作中,没有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四、油田井下作业安全防范及对策
要想油田井下安全作业得以实现,国家和企业必须从以下几点做起:
1、加强油田井下作业人员的安全工作意识,严抓管理、教育和监督工作
2、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改变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认真落实油田井下安全责任制度改变石油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模式,将被迫型的安全管理转变为内部激励型的安全目标管理。将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向全体员工完整传输。企业的效益由员工创造,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的保护工作要求石油企业对员工进行健康安全管理,为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保驾护航。不管是油田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技术指导人员还是基层员工本人在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的全员责任制度落实上都有一定的责任。
3、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化制度建设立,执行长效的安全管理机制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相关的安全标准化工作,是进行基础性、前瞻性、根本性、战略性的一项工作,也是对企业安全素质进行提升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更是企业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五、石油井下作业安全标准化建设
1、设备设施标准化建设方案
(1)设备采购规范化方案;解决因为采购环节中造成的设备出现故障无法维修,售后服务无法保证,导致设备性能较差,设备不能正常运行等情况。
(2)资产质量和结构优化方案;进行资产质量和结构优化能解决企业设备资产总体质量较差、性能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3)设备更新现代化方案;目的是解决企业目前设备超期服役和性
能不优问题,为实现生产技术先进化、“科技井下”提供硬件保证。
(4)设备检测专业化方案;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仪器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测、监控,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及时掌握设备的性能和安全状态。
(5)改进安全设施装置保障水平;强化对设备、车辆等的安全管理,并且借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设备跟踪管理。
(6)生产辅助设施完善方案;完备的生产辅助设施能降低搬迁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7)改善安全防护用品方案;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即使发生事故也能够使事故的损失最小化。
(8)设备防爆化方案;实施设备防爆化方案可避免气体达到爆炸极限导致的爆炸事故,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
(9)生产工艺技术可靠化方案;目的是降低技术风险,减少事故的发生。
(10)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化方案;使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及时解决设备问题,“防微杜渐”,防止突发设备事故的发生。
(11)建立设备管理科学化系统化模式;准确地掌握设备的状态、设备故障初期信息和劣化趋势,及时地采取措施,将故障消灭在萌芽阶段。
2、作业条件标准化建设方案
(1)生产自然条件标准化建设方案;按照地区或者作业现场所在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作业形式等制定作业现场自然条件要求表,说明何种自然条件下生产作业具有危险,不宜进行何种生产作业。
(2)作业现场人工环境标准化建设方案;良好的作业现场人工环境能够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规范员工行为。
(3)严格执行作业现场安全条件标准方案;提高作业现场安全条件标准的执行力度,方法是提高认识、保障投入、强化监管,提高标准执行力。
(4)作业现场健康条件标准化工程;避免因环境污染或不良导致的各种疾病,防止职业病的发生,对于某些突发疾病能够采取及时、有效的现场救助,保证员工身体及心理的健康。
3、安全管理标准化建设方案
(1)优化安全管理机制方案;通过对企业安全管理机制进行优化,采取先进的安全管理模式,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优化安全监察机制方案;目的是强化 HSE的监察力度。
(3)HSE管理体系优化及推进;在管理模式上,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落实和实现从“事后管理到事中控制、事前管理”的科学规律。
(4)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方案;实行安全目标管理,将充分启发、激励、调动全体员工在安全生产中的责任感和创造力,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现代安全管理水平。
(5)建设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方案;实时地掌握各个生产环节中的能量状态信息及流动情况,利用信息对能量进行管理,使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6)事故管理规范化方案;从事故的调查研究、统计报告和数据分析中掌握事故的发生情况、原因和规律,针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采取避免事故的对策。
(7)优化交通安全管理机制与模式方案;从企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通安全管理是企业安全生产形势实现根本好转的关键。
(8)完善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方案;目的是将紧急事故局部化,并尽可能予以消除;尽量缩小事故对人和财产的影响。
(9)制定科学的作业基准方案;在客观因素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制定允许进行生产和作业的“红色警戒线”,为生产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
(10)治理相关方的协调机制方案;目的是强化现场交叉作业管理,明确各方责任,强化现场作业协作。
(11)推进体系整合(QHSE)方案;随着企业质量意识、环境意识和职业安全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建立和推行 ISO900l 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 HSE管理体系,对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具有很好的作用。
(12)完善 HSE业绩考评体系方案;目的是全面提升企业的 HSE绩效科学管理水平。
六、结束语
石油井下操作是我们时候开发的重要操作之一,但是是有井下操作经常存在安全问题,不仅影响着石油的开发,而且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石油井下操作的安全意识,努力寻求是有井下安全的方法,使井下操作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吴大鹏.石油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分析[J].当代化工,2012.
[2]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J].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
[3]高藏英.钻井工程事故的预防与处理方法[J].地质装备,2009(03).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一、影响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的因素
(一)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主要指领导者的安全观念,操作人员的安全操作水平和安全意识。领导者的安全观念强,就会加大安全方面的投入,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工程安全性就好。操作人员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较好的安全操作水平,就会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自觉抵制违章作业及冒险施工。因此,工程施工安全涉及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工程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他们是影响工程施工安全的决定因素。
(二)材料及施工机械的因素
材料是工程施工的物质条件,与施工安全相关材料的质量是安全施工的基础。由于建筑施工中所需的与安全有关的材料种类较多,用量较大,采取全数检查难于实现的,但采用抽检的方法,往往又会产生遗漏。加之有些承包商在工程中标后,为追求利益最大化不按安全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品种、规格、技术参数采购相关的成品或半成品。监理人员对进场的材料控制不严或未按有关规定对应进行现场见证取样复试的材料不进行复试,致使不合格的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工程施工中,留下了安全隐患。
施工机械的质量对安全的影响很大,由于建筑工程所需的施工机械的种类多,流动性大,采取全面检查是难以实现的,但采取抽查的方法往往会产生遗漏。一些施工单位对施工机械的维护保养不到位,重使用,轻管理,导致机械设备带病作业,加之部分安装人员素质不高,不按安装技术规程进行安装,使安装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留下了安全隐患。
(三)方法因素
施工工程中的方法,指在工程项目建设中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组织措施和施工组织设计。在方法上出现的问题往往较多,如制定安全施工方案,不能严格执行,不注意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不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四)环境因素
影响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众多,工程的自然环境,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如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管理制度等;劳动环境,如劳动工具、劳动组合、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施工安全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特点。
二、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管理、施工及操作人员的素质
第一,提高管理、操作人员素质及加强安全教育管理,管理及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的高低对安全施工起决定性的作用。第二,提高所有参与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观念以及“社会效益与企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效益观念,从而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重视安全的良好氛围。第三,搞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安全意识。定期对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施工技术、安全知识等方面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对危险作业过程严格按作业指导说明组织施工,施工人员需经培训并取得资格。一般工种也要求施工人员熟悉环境,做好自身的安全防范,坚决杜绝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违章操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
(二)加强原材料进场及施工机械的管理
首先,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和质量鉴定水平,选择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责任心强的人员来担当该项工作。其次,采购材料要掌握材料信息,综合比较,择优进货,施工企业应定期对供货商进行评审、考核。再次,材料进场时,工地负责人应会同业主方、监理方等有关人员进行联合验收。检查说明书、合格证、检测报告、生产许可证等书面材料和实物的质量,对安全帽、钢管、扣件等应进行见证取样及复试,复试合格后,材料方可用于工程。
施工机械设备进场时须提供合格证、质量证明书、说明书,起重机械设备安装时,须有安装资质的单位来安装,安装完毕后由具有资质的专业检测单位进行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设备投入使用前,施工单位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管理制度,落实加强日常维护保养工作,监理人员定期检查安全保险装置、防护装置,消除安全隐患,保证设备正常运转。
(三)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
施工单位在开工前必须针对本工程的特点,对本工程施工全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根据现场情况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公司、项目部、班组均有人负责安全,责任明确,层层把关。对危险较大的部位编制专项安全方案,对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地方应有应对措施。方案须经监理单位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整个项目工程应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安全责任层层落实到人。
监理人员要仔细审查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是否有相应的安全施工技术标准,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施工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施工方案及安全管理制度,并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方案施工。
(四)提高施工的安全管理水平
对基坑工程、模板工程等危险性较大的分项工程应有安全施工方案,并且安全施工方案必须实行分级审批制度,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调整,力求方案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操作方便,针对性强,有利于保证安全,提高工程质量,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五)加强施工过程的安全管理
施工单位要建立严格的安全交底及日常检查制度,在施工前对每个操作人员做好交底工作。施工时,安全员要加强现场巡查。监理人员加强日常巡视,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处理安全隐患,确保工程施工的安全。
参考文献:
1.1重视对农民工的安全管理
(1)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关心农民工,使农民工更愿意配合安全管理工作。对工人违规行为处罚固然能起到约束作用,但如果拖欠工资越多,这种约束作用越小,并且让农民工对安全管理更加抵触,因此要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发放。农民工工作强度大,建议为农民工提供良好的休息环境,可以像中铁隧某项目部在夏天为隧道作业人员提供空调房集中休息。维护农民工权益不仅影响农民工配合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也关系到综治维稳和工程进度,因此建设单位应关注农民工的工资发放情况并根据欠薪程度对施工单位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向施工单位发出预警信息、对施工单位进行经济处罚、通报施工单位或约见法人代表、记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用工资保障金和履约担保支付农民工工资等等。(2)必须始终坚持对工人进行安全宣传和安全教育。宣传、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应力求简洁有效。例如安全宣传不仅面向项目管理人员更要面向工人,在工人住宿区或人员较多的工点张贴宣传画,现在一些项目部把宣传画全部张贴在项目办公区,而工人很少到办公区。(3)想方设法稳定施工队伍,降低临时工比例,可以有效降低违章作业。(4)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通过改进施工工艺和使用先进设备来逐步取代“人海”战术,这样做会更安全更经济。
1.2加强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
(1)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必须有所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具有责任心,对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待遇要进一步提高,只有进一步提高待遇才能吸收高层次的人才加入到专职安全管理队伍中来。(2)加强对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建设单位安全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人员集中培训考核,各参建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彼此交流学习。(3)对安全管理人员充分授权,安全管理人员应有安全管理方面的裁决权、处罚权,领导层应对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充分支持。同时对安全管理人员实行奖惩激励,激励可以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以是物质奖励、精神鼓励、职位晋升等。(4)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效率,对此建议如下:在系统中设立类似OA系统的公文管理:如在这里基层可以直接看到上级的安全文件,减少一级一级转发,这样可以提高效率;设立安全管理影像资料板块,将安全生产管理的有关影像资料上传到系统中;设立施工技术板块,将严格禁止的和鼓励推广的设备、工法、做法等上传到安全管理系统中;在系统中设立交流平台,可以通过平台进行交流、讨论,通过交流学习取长补短。运用信息化系统的目的是为人服务,因此应不断改进、优化系统的功能并多咨询基层安全管理人员的意见。(5)重视上级安全管理部门的统筹规划工作。上级公司应该鼓励安全生产创新工作,发现并推广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推动下属企业/项目设备升级改造,实现物的本质安全。
1.3建立高效的部门岗位间安全管理协调机制
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理清内部安全管理体系,重点是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权责,建立高效的协调机制,各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现在很多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设置了工程部和安全部,如果权责清晰,并有高效的协调机制,则能更好地推动安全管理工作,否则将会扯皮推诿。
2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2.1勘察设计阶段
在勘察设计阶段,应强化地勘管理、风险评估、方案咨询。设计应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性,设计方案注重安全耐久,选择更安全的结构型式,确保技术上的本质安全,加强设计阶段的安全风险管理,扎实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设计评审时应邀请安全管理专家参与对设计的评审,以实现技术上的本质安全或更利于施工安全。
2.2招投标及合同签署阶段
招投标及合同签署阶段,可以考虑诸如以下几点建议的一些措施来对公路工程安全生产产生有利影响:对于复杂工程,应请安全专家,特别是在施工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中的施工方案或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审,考虑进具体的安全技术评分标准;将安全规范化管理和一些硬性要求纳入招标文件和合同当中;在招标文件或资格预审文件最低设备要求中加入一些已经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设备。
2.3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是安全管理的重要阶段,应采取一系列管理手段和措施保证安全生产。首先,安全管理应分级管理、针对性管理,通过风险识别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分级别,相应地投入对应的人力物力等资源,高效运用参建各方的安全管理资源。其次,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和秩序,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和秩序:建立良好的施工环境: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工地建设,做好作业区的安全防护;推行施工现场标识标志管理。在特殊环境加设安全警示标志,如在隧道中所有作业台车均悬挂霓虹灯,危险设备上贴反光膜。始终确保施工过程井然有序:推行定置管理、分区作业,尽量避免施工中作业相互干扰;积极推行文明施工、作业标准化、规范化。第三,以实现物的本质安全为目标,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来实现安全生产。通过以下两点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1)提高安全生产的科技含量,采用四新,尤其是对风险性较大的关键工程,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案和机械设备,提高其机械化程度,减少劳动力人数;公路施工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新技术必然取代旧技术,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施工单位从成本考虑,往往会用落后的施工方案和设备,而建设单位应当对技术、设备、材料、工艺等更新换代这一过程发挥推动促进作用,可以考虑从以下几点发挥这样的作用:在施工专项方案评审时可以要求承包人采用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等;在招标文件或资格预审文件最低设备要求中加入一些已经正在推广使用的新设备(如隧道施工的三臂台车),施工阶段承包人严格按照投标承诺投入这些设备;在安全生产评比中,给予在关键工程中较多采用四新的施工单位奖励,从而激励施工单位采用四新,如在盖梁施工中采用整体化盖梁施工操作平台。(2)建立完善的设备使用、维修、保养制度并严格执行,加强现场巡查,消除装置性违章。
2.4项目后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