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盐津,自秦开“五尺道”以来,即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境内人文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雄奇。人文资源有:豆沙关唐袁兹摩崖、秦开五尺道、隋古城堡、夷都山乌蒙王遗址、僰人悬棺、东汉岩墓群等历史人文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劳作民歌“打鼓草”、古朴独特的草龙、独具匠心的牛灯、扣人心弦的高杆狮舞、气壮山河的关河号子等民俗文化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雄镇滇川的石门关、巍峨俊美的老黎山、百态千姿的长胜溶洞、飞流直下的三股水瀑布、古树参天的大佛山、延绵百里的方竹等奇观绝景。
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大力提升旅游的思想文化内涵,使文化繁荣和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中国·桢楠之乡”、“云南旅游强县”、“云南省生态文明县”等称号。2019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09.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5.66亿元。
二、主要做法
(一)抓规划促融合。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景区景点具体规划,按照“规划引领、优化布局”的工作思路,编制完成《盐津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盐津县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期发展目标确定了“两核引爆、一带延伸、四片联动、一环串联”的文化旅游发展布局,近三年目标确定了豆沙特色小镇、牛寨田园综合体和黄草美食小镇项目。统筹编制完善豆沙关5A级景区、落雁龙塘峡谷湿地4A级景区、夷都山乌蒙迷城景区、安农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等专项规划,形成了县、乡、村较为完善的旅游规划体系。
(二)抓项目促融合。按照工作目标化、目标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成果化的“四化”管理要求。结合盐津县育好“黑凤凰”、养好“致富牛”、种好“摇钱竹”的三大富民产业发展,加上沿河沿路种植槐花,竹子套种槐花等项目,最终实现半县槐花满县香,在产业发展中讲好文化故事,做好全域旅游面上的工作。围绕“两核引爆”,用“第一景区”的理念重点打造水田新区和豆沙关旅游特色小镇;围绕“一带延伸”,以乌蒙峡国家地质公园为引领,以大佛山、夷都山文化体验带作为补充进行整体打造进行延展;围绕“四片联动”,以特色集镇、特色村庄,并结合优势产业和人文资源进行联动打造,用“乡村驿站”的理念打造农村;围绕“一环串联”,用“景观长廊”的理念打造主干线,着力提升全县景区品质;在景观节点打造中挖掘好文化资源,全面做好全域旅游点上的工作。
通过推进豆沙关景区、水淹池花乡酒谷、云药花乡小镇、盐碘温泉旅游度假中心、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兴隆万亩茶花等骨架支撑性景区建设。相继建成豆沙关3A级国家旅游景区1处及南丝路特色小镇1个,花乡酒谷3A级景区1个,牛寨安家村“农文旅兼容”示范项目和落雁万亩农业主题公园乡村振兴示范项目2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豆沙万古、中和上村),省级民族特色旅游村寨1处(兴隆大坪),国家旅游扶贫试点村1处(滩头生基),三星级旅游酒店1个,二星级旅游酒店2个,县级旅游定点接待单位11家,旅游要素企业43家,旅游分社1家,旅行社门市部3家。
(三)抓资本促融合。全县旅游发展在一张蓝图描绘,多项规划融合,项目全面布局下。为解决政府建设资金不足,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政府配置资源辅助,出台优惠政策帮助,分节点分项目引进社会资本逐一推进项目建设。目前正在与昭通航旅集团进行合作将豆沙关提挡升级。
(四)抓产品促融合。深入挖掘全县历史文化特色和文旅产业特色,实施“旅游+”“文化+”战略,推动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一是着力于文创产品打造。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金丽剪纸、王青烙画创意产品,编排《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雄关倩影》等一批反映盐津特色舞台艺术作品,深受观众喜欢。其中《背山的女人》获省群众文化“彩云奖”并在省内巡回演出,《背山的女人》《关河船工号子》还参加CCTV-3大型群众文艺展示栏目《群英汇》展演。二是着力于活动品牌打造。结合传统节日和法定节假日,积极打造盐津文化旅游活动品牌。先后组织开展“五尺道杯”全国象棋公开赛、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庙坝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牛寨玫瑰花文化旅游节、兴隆茶花文化旅游节、豆沙美食文化节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盐津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得到有效提升。三是着力于特色产品开发。立足于盐津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打造茶叶、乌骨鸡、竹笋、白酒、石门三粑等文化旅游商品,召开旅游商品推介认定会议,认定旅游商品11种。着眼于盐津特色饮食文化,举办盐津厨艺大赛,评选出花生豆花、清炖乌骨鸡、酸菜米豆汤等“盐津十大名菜”。
(五)抓服务促融合。协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为居民服务和为游客服务,发挥好综合效益,深化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一是统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景区景点,加大停车场、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旅游厕所、书店(书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到在建设中增加文化内涵、彰显地方特色,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截至目前,建成景区停车场4个、游客接待服务中心1个(在建4个)、旅游厕所24个、书店32个、豆沙乡愁书院1个,文化活动广场20余个。二是统筹公共服务功能设置。开通“盐津旅游”微信公众号、“盐津全域旅游”微博公众号。加快智慧旅游建设步伐,大力宣传推介“一部手机游云南”APP服务平台,上线百度地图APP旅游厕所24个,旅游特色商品店4家。
(六)抓管理促融合。县委政府按照“三个一”工作法,在全县一盘棋布局,一根指挥棒指挥下,选派86名副科级以上的优秀年轻干部驻村指挥。坚持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为契机,推动文化和旅游市场培育监管工作一体部署、一体推进。一是推动市场执法队伍整合。深入推动《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关于深化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指导意见》贯彻落实,整合成立盐津县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全面落实文化文物、出版、广播电视、电影、旅游市场领域的行政执法职能。二是推动市场主体联合。鼓励文化机构和旅游企业对接合作,支持文化和旅游跨业企业做优做强,推动形成一批以文化和旅游为主业、以融合发展为特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推动市场监管融合。加大融合发展新业态的关注、引导,不断更新监管理念。建设信用体系,上传涉旅企业诚信评价500余家,畅通文化和旅游市场“12315”举报电话,积极开展重大案件评选、举报投诉受理、证件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到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一并考虑、一并研究。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旅服务基础薄弱。全县旅游公路数量不足、等级不高,通达条件较差,在建旅游公路推进缓慢;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示牌匾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缺乏游客接待服务中心,景区免费WIFI覆盖不足,大数据平台建设迟缓,缺乏旅游信息公共服务网上咨询平台,旅游公共服务不健全。
四月的仁怀,春和景明。
茅台镇酒香四溢,1915庆典广场、杨柳湾街等重大项目建设如火如荼;赤水河旅游公路上车来车往,道路两旁工人们正忙碌着装扮绿色新妆;坛厂镇神采八卦园花香扑鼻,典雅民居错落有致……
距全省第十一届旅发大会在茅台镇召开不到一个月时间,仁怀市正快马加鞭,鏖战正酣。
遵义市委常委、仁怀市委书记张翊皓表示,要抢抓省十一届旅发大会召开机遇,加快把旅游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战略性支柱产业,推进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
做“大”旅游品牌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这是清代大儒郑珍路过仁怀的咏叹,道出了仁怀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和厚重文化。
仁怀地处赤水河中游,大娄山脉西段北侧,是长江上游的绿色生态走廊,是驰名中外的国酒茅台产地,历史上川盐入黔的重要通道,也是“四渡赤水”三渡之地,国酒文化、文化、盐商文化、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云帱山森林公园、山森林公园、盐津河大峡谷等自然景观相映成趣。
在众多的人文景观中,国酒文化犹如赤水河畔一颗璀璨明星,煞是惹眼。
“风来隔壁三家醉,雨过开瓶十里香。”堪称“活化石”的传统酿造技艺,加之不可复制的气候和得天独厚的健康品质,成就了享誉世界的国酒茅台和特色鲜明的酱香仁怀。
在仁怀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陶制酒器和疑似宋代酒窖池等文物,无声地诉说酿酒业悠久历史。清道光《遵义府志》载:“茅台酒,仁怀城西茅台村制酒,黔省称第一……茅台烧房不下二十家,所费山粮不下二万石。”描绘了当年茅台酒的品牌、酒质及生产规模。
从1915年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到建国后成为规格最高、彰显高贵的国宴酒、外交礼仪酒,再到如今“仁怀酱香酒”品牌价值位列全国区域品牌榜首,无不彰显国酒茅台的高贵气质和独特“身份”。
2015年4月,知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刚到仁怀把脉仁怀市旅游产业发展时表示,一个地方旅游产业发展,要紧紧围绕唯一性“找魂”,并延展产业链支撑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茅台品牌的唯一性,使其潜力价值巨大!
依托酱香白酒的品牌影响力,仁怀把“酒”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在“酒”文化旅游上做足功夫。
“十二五”期间,仁怀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把“酒”始终列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速发展国酒茅台工业旅游、白酒文化旅游和红色文化旅游,并将农业旅游、乡村旅游相结合,为旅游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实现旅游产品从单一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的结构转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数据显示,“十二五”时期,仁怀累计接待游客1593万人次,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0亿元,年均增长23.2%。
乘着第十一届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在仁怀举办的东风,仁怀按照“全景域体验、全过程消费、全产业融合、全民化共享”要求,加快构建“一心两带三区四游”(茅台镇国酒之心;赤水河酒文化旅游体验带和仁赤高速休闲产业经济带;盐津河度假区、空港生态旅游度假区和五马河、九仓河流域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区;国酒之心探秘游、文化体验游、酱香名酒品鉴游、美丽乡村度假游)旅游体系,努力建成一批以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和度假养生为主题的景区景点,精心培育山地旅游业态,促进酒旅、农旅、文旅、商旅、城旅深度融合,建设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
仁怀的雄心,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突破100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600万人次,旅游业占全市GDP的6%,占服务业的20%,力争把茅台酒文化打造成世界酒文化第一品牌,把茅台古镇打造成国酒之心,仁怀市打造成国酒文化之都、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做“精”旅游产品
在茅台镇中心的赤水河畔,一座具备游客接待、酒文化体验、赛事活动办公及集散场所等功能的茅台驿站已经建成,这个赤水河旅游公路慢行线的起点站将在旅发大会召开之际投入使用。
从茅台驿站顺着赤水河沿岸往北,一条红色橡胶沥青铺设的自行车道途经仁怀二合镇、合马镇、沙滩乡以及习水县部分乡镇,止于赤水市复兴镇,全长160公里。与慢行系统几乎并行的赤水河旅游公路全长154公里。在仁怀境内,旅游公路沿线设有景观带2个、驿站4个、赤水河低空飞行和房车露营地1个。
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祖彬介绍,赤水河旅游公路是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赤水河流域“四河四带”战略部署的实际行动,目的是将赤水河打造成休闲、度假、体验式的旅游目的地,带动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等全方位协调发展,将赤水河流域打造成千亿级的旅游产业带。旅游公路按照“贵州第一、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最美旅游精品线要求,充分结合沿线的自然景观、地形地貌以及丰富的酒、盐、古镇、文化等资源,系统打造旅游线景观景点和配套服务设施,着力提高旅游吸引力和吸附力,达到休养、健身、养生、体验、探险的目的,最终实现因地制宜、标准适度、休闲体验漫游的目标。
这是仁怀市为实现旅游业“井喷式”增长所打造的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仁怀市委副书记、市长梁铮说,仁怀将以打造赤水河国际旅游精品线和打造茅台工业旅游创新示范区为统领,推动旅游提速取得关键性成效。
2012年8月,省委省政府提出:“把茅台镇打造成为‘贵州第一、全国一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名镇。”
围绕这一目标,2013年,仁怀市以工业旅游为主抓手,打造形成酒文化旅游体验环线,南北游客接待中心,国酒生态度假体验区、国酒红色文化传承区、国酒历史生态展示区、国酒现代生态展示区的“一环两点四区”功能布局,建设茅台古镇文化产业园,倾力打造5A级景区,着力打造全景域旅游,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旅游名镇。
如今,走进茅台镇,入口牌坊、南坳立交、茅台酒厂新大门、白酒一条街、1915庆典广场、杨柳湾商业街,灰色飞檐和砖墙、深色雕花门窗、青石板路,独特的人文景观让人目不暇接;祭酒台上,世代传承的酒道礼仪庄重肃穆;酒文化城中,千年光阴凝结于酒的智慧让人感慨;茅台酒厂内,神秘的生产工艺让人流连忘返……当游客进入茅台酒厂工业旅游区,便可以从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上领略国酒茅台的无穷魅力。
茅台古镇的建设,打破了仁怀景区景点“群龙无首”的局面。
在做大做强工业旅游的同时,仁怀积极转变思路,聚焦现代农业园区主阵地,通过实施“农旅一体化”战略,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走进喜头镇云乐新村,青瓦、灰墙、雕窗的黔北民居鳞次栉比,屋舍前后绿树成荫,娱乐小广场上村民悠然自得,俨然一处“宜居、宜游”的世外桃源。
“新村建成后,来这里玩的人多了起来,每逢节假日更是挤满了人。”村民胡自胜告诉记者。
云乐新村是仁怀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鲁班生界“苗山人家”乡村旅游以及九仓三星坝等美丽乡村度假游逐步兴起,仁怀・台湾生态农业园、苍龙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等项目相继建成。正着力打造的坛厂“神采八卦・醉美乡村”、苍龙花木年华等乡村旅游项目也将在全省第十一届旅游发展大会上精彩亮相。
一张张靓丽的旅游名片,展现了仁怀市旅游业提速发展的缤纷与活力。
做“优”旅游配套
从仁赤高速仁怀站驱车往仁怀市区行驶,一条长6.7公里的中茅大道两旁花繁叶茂、层林尽染。这是2015年由茅台集团和仁怀市政府共同斥资4.3亿元打造的中茅生态旅游文化走廊。
产业增绿、公园添绿、乡村透绿。为了给旅游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仁怀实施“一城一心四线”(即中心城区,茅台镇,遵赤高速仁怀段及中茅快线、原S208线中茅段、坛茅一级公路、赤水河谷旅游公路)绿化工程,在2015年打造园林式景观1.5万余亩、造林15.5万亩基础上,今年又完成种植花草3000多亩、乔灌木栽植500多万株。
“把丰碑刻在青山上、把政绩融进碧水里。”仁怀市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气魄,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成为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
为了给游客营造舒适良好的旅游环境,仁怀市委市政府打出旅游配套服务的“组合拳”,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
让游客游得顺心。
在贵阳工作的仁怀人熊俊深说,前几年,他陪一位广东朋友来仁怀旅游,两人坐了6个多小时的大巴车才抵达仁怀,舟车劳顿,还没玩尽兴就累得不行,而今只需要两个多小时。
如今,随着仁赤高速、茅坛快线建成通车,昔日三不沿的内陆县市,形成了连接周边县市的1小时交通圈,茅台机场建设加快推进,预计2016年6月首航。大交通的改善,成为仁怀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
让游客住得安心。
目前,全市范围内共有酒店、宾馆、客栈50余家。仁怀高端打造了茅台国际大酒店、星辰尊悦大酒店,建设“杨柳湾”、“茅台人家”、“茅台印象”等一批主题客栈,全面提升天豪、国酒门等现有酒店,客房达到1800间,床位达到3000个。不同的住宿条件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需要。
让游客购得称心。
位于遵赤高速公路的仁怀服务区,一个名为“中国酒都名酒汇”的商铺里面,白酒商品琳琅满目,前来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
“中国酒都名酒汇”负责人告诉记者,自2015年10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以来,已吸引并精选了仁怀境内茅台、国台、钓鱼台、酒中酒等30家名优白酒企业600余款品牌加盟入驻,交易额近2000万元,吸引消费者10万人次。
为让游客带回一份有意义的纪念品,仁怀打造了集交易、品鉴、观光等为一体的全套式商业综合体,并综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商业模式,精心设计打造了集白酒文化体验、名酒品鉴、线上线下销售为一体的白酒营销平台,真正实现“黔货出山、名酒先行”。
让游客玩得开心。
一、村情基本情况
**村国土面积42.29平方公里,辖 5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434户1947人,其中贫困户99户37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居住布依族、汉族等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9%,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服务业(餐饮及便民店)、养牛、猪、禽和种植西瓜、芒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体经济189万元。
**村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望谟南大门”之称,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相互交汇点,依托珠江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以“港”为核心,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力争把以**港为代表的港口(码头)群建设成为集内陆现代港口,临港有旅游、产业、工业3个园区功能和滨水居住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试验区,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生态移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试验区,建成内陆山区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青柠檬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融合的现代特色村寨。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围绕“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补强公共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抓实抓细**村环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及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对闲杂乱地进行清理,配套种植青柠檬、三角梅、芒果等,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种植池300平方,种植池回填土800m3,36个种植池开挖及池基夯实和档土墙建设,青柠檬种植、三角梅等绿化1000㎡,累计完成120万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实产业兴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实实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青柠檬产业的丰富经验,立足本土、联结群众,合作规划开发“贵柠田园综合体”,倾力打造集青柠檬种植、旅游等融合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落实好贵柠田园综合体石漠化配套项目建设,创建“农业观光区、鱼家博览区、红色文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养生区、民俗风情区”的六大主题功能园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型产业链,引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目前已完成4600亩青柠檬种植,配套的柠檬加工厂、道路设施、灌溉设施等已完成建设或启动建设。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推进**村中志柠檬种植园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有效拓宽周边移民群众创收渠道和壮大村集体收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目前产业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计完成141万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1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
播州区都市农业以“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融合型”农业为载体,立足资源和地域优势,凭借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不断进行农业科技创新,都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攀升。
1.1 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播州区都市农业紧紧把住市场脉搏,以建设产业链长、综合效益高、市场需求旺盛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核心,一方面可以快速提升现代农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扩宽农产品市场的可开发空间。目前,播州区已发展经济作物种植超过73万亩,其中辣椒30万亩、商品蔬菜28万亩、经果15万亩。
1.2 现代都市农业实现初步融合
一是“以农促旅”、农旅文融合,播州区通过举办“旅发大会”、洪关乡“斗牛节”、泮水镇“蜜柚文化节”等旅游活动,不断宣传和推广境内乡村旅游业,2015年全区共接待游客67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80亿元。二是农产品生产与加工融合发展,全区立足猕猴桃、辣椒、大米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了“枫香黄金奇异果”、“贵三红”、“白果贡米”等品牌,农产品附加值得到显著提升,新型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实惠。三是农产业销售与电商有机融合,“乡亲淘”、“爱特购”等电商平台兴起,将本地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3 农村经营体制逐步完善
播州区近年来,始终坚持以先进理念发展农业,用工业化思路建设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农业,用市场思路推广农业,不断推陈出新,探索出了“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农户”、“三社融合”等新型经营主体,进一步激发了都市农业活力,农民积极性得到很大提升。
1.4 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迅猛,2016年底共有农业龙头企业65家,农业企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长的能力得到增强,农业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如播州区枫香九丰蔬菜园区,通过发展智能观光大棚旅游业,带动周围镇乡发展蔬菜种植1万亩,带动300余人就业,农民人均收入增长2万元。
2 播州区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是播州区目前还没有农产品交易市场,缺乏农产品信息权威机构。二是都市农业发展受到自然和市场两方面的双重制约,农民素质偏低,农业生产环境下降,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城乡二元制结构制约因素依旧长期存在。三是农业集约化水平低,播州区地形破碎,土地分散,没有发展集约化农业的基础。四是都市农业依旧以乡镇为单位,现在的都市农业多为小型种养农业,农业生产规模较小。
3 发展播州区都市农业的建议和对策
3.1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
大力发展城郊型农业,首先要着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市场联结机制,调整农业结构,淘汰附加值低的农产业,培育和提升传统优势特色产业。其次要优化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蔬菜、精品水果和旅游观光农业等。最后,播州区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的落脚点还是需要流转土地,建设城市保供基地,保障市民的食品安全。
3.2 扩展科技型农业规模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与农业科研机构开展合作,发展农业“产学研”体系,培育当地优势农产品,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二是大力推广农业“321工程”,发展林下经济、稻+工程、精品水果等,实行无土栽培、吊蔓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让科技创新与新型农业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三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农村地区可以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对农村污染环境进行整治,减少化肥、农药用量,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
3.3 强化推广效益型农业
都市农业要强化农产品品牌建设,提高农产业附加值。播州区下一步要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培育大型农业企业,创造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的标准化建设,保证农业生产效益。
3.4 着力建设带动型农业
播州区都市农业当前发展的最大短板在于没有农业龙头企业带动,所以,播州区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要进行农业企业技改升级,重点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加强农业企业招商,引进优质农业企业带动;三是加强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提高农民收入;四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三合镇“三社融合”试点工作。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