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陈光海 韩晋川 汪 应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江津 402260
基金项目: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项目名: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机制与应用模式探索,项目编号:1202086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项目名:基于云技术的SPOCs 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及实践,项目编号:JG141008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改课题,项目名: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基础网络设计与实践,项目编号:JG142028
【文章摘要】
本文从实例出发,对如何实施信息化教学,从前端多媒体教室建设到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发、资源建设思路以及后台云计算服务平台的搭建,提出了具体的整体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云计算;虚拟化;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针对教育信息化,教育部制订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其目的是改革中国传统的传授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教育模式的改革,必然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系统,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构建云计算服务硬件平台和以仿真实训软件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库软件平台,配合前端多媒体教室中教师授课空间设备和学生互动设备,形成实施信息化教学整体方案, 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1 教室建设方案
以前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计算机+ 投影,因有线话筒、键盘和鼠标的限制,教师离不开讲台,成了课件的放映员和讲解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气氛呆板、生硬。
为解决目前教学手段中存在的问题, 用多点触控电子白板替影幕布,同时,它必须具备键盘和鼠标的功能,无线话筒取代有线话筒,让老师远离讲台,超短焦投影仪方便老师回归“黑板+ 粉笔” 的原生讲课姿态而又使用现代“电教平台”。多点触控电子白板既可以像传统的黑板一样,用手指书写、批注,又可以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同时配备一块同等大小和材质、无互动功能的笔写白板,兼顾传统书写习惯。
触控技术的选择是涉及整个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只有对投影对象的放大、缩小、旋转等手势的判断精准无误,才能替代键盘和鼠标,否则达不到预期效果。目前的触控技术主要有电阻、电容、压感、声波、光学、红外、表面光波、纳米电路等多种技术,表面光波基本原理是在白板表面形成纵横交错、不可见的光网,当手指触碰时,阻断了光线,从而判断出触点的位置,它能够真正实现4 点、10 点、16 点、32 点、48 点触控,触控点越多,对手势判断越精准,使用操作更轻松。
2 教学资源库提供教与学的互动平台
教学资源库是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教师是教学和教育改革的主体,要使网上教学资源真正建好、用好,教师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教学资源的建设应以教师自己收集、整理和制作的课件及其相关资源为主,制作难度较大的仿真软件、成套的视频教程主要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得。立足于课堂教学, 构建一个开放的、共享的、富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资源库。要建成这样一个师生广泛使用的优秀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的开发是必须的,功能不一定要多么强大,主要要求是操作、使用简单,能实现各类文档的在线播放,要方便教师上传资源和学生上传作业,方便教师和学生查找和播放, 要集成仿真实训平台和远程辅导功能。
“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云综合平台”,教师采用工号、学生用学号登录,系统采用“学院——专业——课程——教师”的基本架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空间,教师本人对自己的空间拥有完全控制权,其他人只有下载、播放权,教师在自己的空间中建立什么样的文件夹?如何存储自己上课要用到的资源等,完全由自己做主,对某些文件夹也可以屏蔽他人的下载和播放,对如“作业”之类的文件夹可以对自己任课班级的学生开放上传权、屏蔽下载权。
教师自己上传的资源更有针对性和适用性,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更符合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和使用习惯,必然会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广泛应用。
对于制作难度大、成本较高的成套视频教程,可以购买专业公司制作的产品, 分学院存放,共同使用,不放在教师个人空间中。
虚拟仿真技术是当今非常流行的新型教学媒体,它解决了实操实训进不去、看不见、难再现、多污染、高消耗、不安全、设施设备不足、实训指导教师不足等众多难题,而且将趣味性、现场氛围、个性化导训、智能化考核、分层次实训等先进的教育思想融人其中,创造出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实训环境。各类专业仿真实训软件的开发难度是很大的,可以购买专业开发公司的成熟产品,集成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中。
远程辅导是除作业提交、作业批改以外,师生课后互动交流的主要场所,远方的老师通过笔记本电脑或带摄像头和话筒的台式计算机,在规定的辅导日期和时间内,进入教师姓名对应的辅导室,学生可以在教室参与辅导,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笔记本或手机在其它地方参与辅导,“白板共享”可以让老师和学生在同一块白板上书写,配合语音进行远程辅导,同时书写的人太多、太乱的话,老师可以取消任意学生的书写权。同时说话的人太多,也可以取消任意学生的话语权。“文档共享” 或“网页共享”,老师可以在远方打开一个任意类型的文档或网页让学生观看,同时配合语音讲解,可以更加清楚地解答学生的问题。“程序共享”,可以在远方打开任意的应用软件,如:auto cad、excel 等,并可以一边操作一边讲解,这对软件类课程的远程辅导非常有效。
3 云计算保障教学资源库的高密度访问
供全校师生大规模使用的教学资源库和仿真实训软件的应用,用过去的方式,把应用系统安装在某台物理服务器上,访问规模必然受限,数千人同时使用某一应用系统要么服务器崩溃,要么根本就登录不了。同一应用系统装在多台物理服务器上,数据的统一性、完整性存在很大问题,管理也复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应用服务器虚拟化集群技术是必然的选择,所有应用系统部署在若干虚拟机上, 一个虚拟机总是依赖于某台物理服务器, 当某台服务器超负荷时,云计算平台会复制一台虚拟机从另一台物理服务器上启动,供更多人使用,而对用户来讲好象没有区别,用户提交的数据必须使用统一的云存储,而不放在服务器的本地,这就解决了数据的完整性和统一性,系统结构如图1 所示。 4 应用虚拟化构建虚拟实训平台
云计算中的应用虚拟化,可以将应用软件变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器使用的服务,因此应用软件不再需要安装在本地,而是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虚拟服务器可以建立很多,有冲突的应用软件可以分开安装,永远不会冲突。特别是对于单机版的仿真实训软件,不需要一台计算机购买一套,只要一套安装在虚拟服务器上,通过应用虚拟化后就自然成为了“网络版”,可供多人同时使用。当某一应用软件访问人数过多时,云计算平台会自动实现虚拟机的跳转,但许多仿真实训软件都有加密狗,加密狗是物理设备无法跳转,可以用一台物理服务器和若干USB HUB 作为USB 服务器,所有加密狗都插在它上面,虚拟机的应用程序都访问该服务器的加密狗,保证了虚拟机在动态迁移过程中的正常运行,系统结构如图2 所示。
5 结论
云计算可以解决过去许多无法解决的难题,是互联网产业中最具生命力的一项技术,在发展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先进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水平才能走向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
[1] 胡亚梅.《建设高等学校优质教学资源库》[J]. 江苏高教.2004(4):70-72
[2] 张莹,张兴.《以虚拟仿真资源为抓手,打造湖铁特色教学资源平台》[J]. 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13):47- 49
[3] 张鑫.《浅谈基于应用程序虚拙化的实验室管理》[J]. 科技信息.2011(6):251-252
【作者简介】
陈光海(1964-),男,研究生,教授. 研究领域:现代教育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defined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z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mean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use of computer, multi-media,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earning, management, logistics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creat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aliz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rther defin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sps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o into a scientific plann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育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reform i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91-02
0 引言
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很快,同时,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加快了步伐。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形成,并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
1 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科学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学校领导通过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之中,在根据本校的资金等情况,采取分时间段进行落实,并最终形成全校的信息化模式。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方案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尤其是对院校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论证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需要共同重视的大事,都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切身支持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2 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要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要盲目的照搬其他院校的经验和方式,从自身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出发,探索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要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对院校本身专业的建设,例如建设校内的实训室,仿真工厂等实践性教育基地。高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针对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通过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与真实工作相似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 注重管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内外的优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范例,但是也不要完全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懂得利用对自身有利的措施。要积极的组织行业专家对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出谋献策,并对这些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为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依据。②作为一种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事前做好完善的发展规划,专业的规划研究部门通过对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设进程进行设计,并逐步的进行落实,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有序,协调下稳步推进。③有了发展规划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来保证计划的有序实施。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筹备建立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的运作管理工作,由领导小组带动全院师生员工共建学院的信息化工程。
4 加快集成整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
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统一的系统是无法形成强大信息资源的核心问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平台很是关键。在选择时应该本着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积极稳妥的进行选择,要采取严格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出一些有创造性地探索方案,使我院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总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从教学的特点出发,坚持需求性、系统性、规范性、开放性、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凸现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共享平台建设规划,保障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5 强调应用建设,注重应用实施
应用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信息化建设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在应用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们以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应该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规划和管理,并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进行现代化管理;教师要按照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开发和利用好教育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学生要培养现代化的学习观念,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机房、实验室等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对信息化的最好应用,这样才能肯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要求,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才能促使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浅析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一、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从法学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方面进行研究。吴志攀(2004)[1]早在十年前就提出法学教师应该重视信息化建设,加强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刘茂林(2014)[2]提出法律实验教学应信息化、智能化与集成化,应该充分利用法学实验教学软进行教学。徐忠明、丁利(2012)[3]在反思目前法学实践教育的缺陷的基础上,指出传统的法学实践教育效率低成本高不能适应大规模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出要加强高等院校法律实验课的教学,信息化的建设势在必行。王均平、鲍必功(2012)[4]从法学实验教学的缘起、法学实验教学的定义出发,探讨了信息化应用于法学实验课的价值、可行性。
其二,从法学实验中信息化的具体应用模式方面进行研究。杨建广、骆敏芬(2012)[5]将信息化在具体的法律实验虚拟立法实验中进行运用,详细介绍立法信息支持系统的设计、应用、实现,以及如何知道学生使用该信息系统。田洪鋆、李乐平(2014)对传统的模拟实验法庭教学进行分析,针对问题提出信息化在模拟法庭中运用可以弥补模拟法庭无法显示前期准备和庭审结束后的法律活动的缺陷。宋蕾、倪晟、金炳尧,王璟瑶(2013)[6]对法学实验中心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进行了研究,对信息化应用于法学实验室管理平台的可行性和基本设计进行了研究。其三,从高校信息化应用有效性方面进行研究。孙宙、李世牧、姚敏(2013)对高校信息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对高校信息化进行了定量研究,指出高校信息化建设差异明显,但是都有利用信息化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强烈愿望和决心,信息化建设关键在其应用效果。郝兆杰,赵阳,王开(2011)认为高校信息化有效应用是指信息运用到教学科研中去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针对性提出有效应用的具体做法。
因为法学教育模式的差别,国外有关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建设的研究资料不多见,但对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集中体现在美国的信息化校园计划中(TheCampusComput-ingProject),[7]其定期美国各级各类大学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报告,该计划在对美国大学校园信息技术应用问题进行详细调查和研究的同时,还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许多建议。以及亚洲的校园信息化研究项目组(TheAsiaCampusComputingSurvey)[8]获得了亚洲各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最新数据和资料,并指出目前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学者们对于法学实验教学与信息化的结合已达成了共识,并在如何实现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毋庸置疑,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研究的深入,也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和参考的文献资料。但是,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的前期建设方面,比如信息化与法学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研究、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信息技术在法学实验中如何具体设计构建等,对目前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尚缺乏深入思考,对影响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尚未进行深入分析,对法学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如何具体操作尚缺乏深入研究。有鉴于此,本项目拟以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为研究主题,通过规范的项目考察和实证调研,分析目前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探讨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具体操作模式。
二、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意义
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是指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在现有三种法学实验——虚拟实验、模拟实验、操作实验中对已建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数字资源、智能软件等进行充分利用并产生良好效果的过程。法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的重要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不仅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为理解疑难概念铺设台阶,而且是整个学习的一部分,与理论教育密不可分,实验教学对于高校文理科各专业建设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随着对文科专业实验室认识的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的文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已取得明显的进展。文科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正在成为当前文科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就法学来说,法学实践教学创新的主要途径是建立法学教学实验室。在我国,由于缺乏特定阶段的实践性职业培训过程,这就有必要在高等院校法学教育中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引入法学实验课,组建法学实验室,建立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践性教学平台,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充分应用教育资源,达到教育信息化目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初期强调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在发展完善时期更应关注现有资源的充分应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率,如果忽视该问题很有可能造成资源闲置浪费阻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进行研究,既可以避免法学专业教育领域资源的浪费,又可以尝试探寻适用我校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普适性方案,以期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第二,有利于教师掌握信息化实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当前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法律实务经验,实践指导能力有限。信息化建设下的法学实验教学高度模拟实务操作环境,教师对此进行应用可以弥补自身法学实践的不足,且在频繁应用过程中掌握新的实验教学方法、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法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第三,有利于锻炼学生法律实践能力,提升法律职业素养。传统法学教育下毕业生的实际执业技能与法律执业要求能力之间的差距较大。信息化建设下的法学实验教学利用情景模拟的原理搭建传统课堂与司法实务之间的桥梁,有助于学生在反复运用过程中锻炼法律实践能力,提升法律职业素养。第四、有利于增强法学实验课吸引力,提升法学实验课教学效果。信息化建设下的法学实验教学使得学习更直观、更具有吸引力,具有驱动力,在应用过程中能激发老师教学的创造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可以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从而提高法学实验课教学效果。
三、法学专业实验教学信息化应用的构建
对已经完成法学实验室信息化建设的兄弟院校、本校其他已经完成信息化建设的实验室、进行走访、调研、发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本院师生进行座谈,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本院师生对法学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的需求和建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从应用者(高校教学主管、实验室管理者、教师、学生)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影响法学实验课程中信息化应用的因素,为实施方案的设计奠定基础。以法学专业实验课程中信息化的有效应用为最终目标,拟定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教学过程组织方案,编制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手册、制定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综合评价体系。围绕法学专业实验课程信息化建设应用做好配套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计划、培训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用合格师资、建立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激励机制、拟定实验课程信息化应用反馈改进方案。具体构建方案如下:
(一)通过法学实验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全校教育信息管理平台的对接达到优质资源共享目的。
(二)在法学模拟性实验教学中通过建立案件资源库、共享全程法律文书资料、开放视频资源和运用综合评价系统等达到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的目的。
(三)在法学虚拟性实验教学中通过对教师进行软件使用培训、对学生加强课内实验指导并鼓励课外自主实验和对实验成绩动态管理等达到对软件的有效利用的目的。
(四)在法学操作性实验教学中通过对实验设备、实验项目、实验环境、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进行全面信息化管理以达到信息化有效应用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化 成本效益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55-02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
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除此之外,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可以有效的管理与控制、具有隐藏网络内部体系以及抵御各种病毒的攻击的独立的、从无边界的网络环境中独立出来的网络体系是校园网络建设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董黎明.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价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7
2.蒋洁.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分析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8(12)
3.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4.安婧.美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5.姜培培,刘冠勤.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今日科苑,2009
6.段宝霞.基础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J].教育与经济,2009(6)
7.黄晓宇.黑龙江省高校网络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
摘要:本文针对近几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学生知识体系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对该专业的知识结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合行业发展需要的知识体系模式。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知识体系;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主要问题
1.1专业定位模糊
由于国家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上的高度概括性,不仅仅是学生对专业发展方向感到迷茫,甚至相当多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相当大的模糊性。以至于部分教师和同学干脆把管理和计算机割裂开来,简单地分为管理发展方向和计算机发展方向,而把对于管理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完全忽略掉,但这恰恰是本专业的精华。
1.2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和现实性
对于专业的知识结构问题,目前我国相当多院校在该专业的培养计划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基础素质知识模块+文献信息科学知识模块+计算机与数据库知识模块+专业学科知识与相关学科知识模块;
(2) 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语言工具知识模块+经济学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专业化课与专门化课模块+学科背景知识模块;
(3) 政治课及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专业延伸课+背景知识课;
(4) 数学物理基础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应用模块+信息管理理论与方法模块+经济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模块;
(5) 信息管理理论及技能层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及应用能力层知识模块+应用领域知识信息开发技能层的知识模块。
对这些不同的提法归纳起来看,在基础素质知识模块、现代信息技术模块、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模块、专业学科背景知识模块这四个方面基本上达成共识。然而,最早由官方权威公布且最具影响力的方案是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确定的,即: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计算机系统与系统软件、数据结构与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学、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这一方案如果用模块分割的话,可以将它分解为经济学知识模块+管理学知识模块+计算机知识模块+信息管理知识块。对这一方案,各高校反响强烈,意见分歧很大。
1998年10月,经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部门同意,由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发起的“全国高校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经过反复讨论、选择、比较和协商,最后一致同意把管理原理、经济学、信息管理学、数据结构与数据库、信息组织、信息存储与检索、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等8门课确定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还强调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背景、条件及地区或行业的需要,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基础课、通识课和一些面向急需发展的专业方向的课程,以便办出自己的特色。应该说,这次会议取得了显著成果,但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这次会议的最终影响力大受影响。
1999年4月,受教育部高教司的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五家联合组成专门课题组进行专门研究与讨论。最终的研究报告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骨干课程定为6门: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这一方案只是比1998年河北大学会议上讨论制定的8门核心课程少了2门(即经济学和信息存贮与检索),实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仔细分析,这一方案实际上是各校“平衡取其中”的做法。去掉“经济学”课程,实际上是把原经济信息管理背景的课程体系减掉一门核心课;而去掉“信息存贮与检索”课程,则是把原图书情报背景的课程体系删去一门核心课程。实事求是地说,这一方案基本上照顾了方方面面,在本专业未颁布权威的专业规范之前,首先确立核心课程是完全必要的。
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课程体系应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公共课――包括各高校所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如政治(含“两课”)、数学、外语、体育、思想修养、计算机基础等。
学科基础课(或称学科背景课)――我们认为信息管理必将面向某一特定的行业或专业领域,尤其是一些专业性院校,必须开设学科背景课。比如,财经类学校就必须开设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医药类学校必须开设医药科学的基础知识课程。
专业课――主要包括专业通识骨干课和专业特色核心课两大块。
第一,专业通识骨干课程。即各高校公认要开设的体现信息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包括信息管理概论、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管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
第二,专业特色核心课程。即体现各校学科背景特色的有关专业课程。比如医卫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必须开设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图像信息处理、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远程医疗等课程。
综合以上观点,解决专业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尤其是实现的现实性对于专业培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1.3师资队伍尴尬
专业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性强的性质,然而高校教师无论是具有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相当大比例没有参与实际的信息化工程实施,因此他们只能从理论上进行传教,无法领会信息化实施方法的本质,更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信息化的重要性、艰巨性和技术的关键性。老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新教师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当前存在的严峻问题。
2行业背景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总是忽视具体的行业背景,因此毕业生就业时就表现不出竞争力和专业性优势。行业背景培养模式就是以同学先自我进行行业背景定位为前提,根据行业背景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知识技能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该行业背景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实行行业细化培养。
2.1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面向某特定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在此所说的某特定行业是指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所选择的未来从事的行业,如电信、金融等。
同学们以此为背景,逐渐积累和学习相关的业务知识,结合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和思考,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逐渐构建起该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方案模型。
(2) 培养具备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专门技能和战略思维与能力的高级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
(3) 培养具备强烈的信息化意识的高级商业人才。
2.2知识结构设计
在知识结构设计方面,行业背景培养模式是以同学所选择的行业为中心进行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式的知识结构设计。主要由“行业背景知识模块+该行业所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该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四大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体系的最终目标为能够在大学毕业前构建起所选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案模型。下面以国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举例说明。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2007年受广东军区委托培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国防生。在针对他们进行教学计划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了我国国防信息化建设的行业特殊性,在行业背景知识模块增加了党建理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防现状等基础课程。由于他们未来的工作将必然会跟机器设备接触紧密,因此在行业必备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模块方面增加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单片机等面向硬件的课程。由于国防相关的特殊保密性,在行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信息安全、密码学等课程,并在信息开发与管理的技能知识模块中增加了面向硬件开发的嵌入式开发等选修课程。
在尽量保留原有的核心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通过上述课程的调整,使得面向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体系更加适合现实的需要,适合国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而整个目标就是围绕培养具有构建国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模型的高级国防信息化高级专业人才。
2.3加强产学研合作增强师资力量
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学生的基础。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教师应该在专业领域具有广泛的知识,包括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系统开发、管理及信息系统的政策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另外,专业教师必须定期地修改教学内容,特别是注重把学科前沿知识和交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专业的发展。此外,由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属于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因此对于该专业的师资力量而言,就必须具备非常强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因此,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对于提高教师在实践方面的经验与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M]. 北京:高教出版社,1998.
[2].胡昌平. 面向21世纪的中国信息管理类专业教育[J]. 情报学报,1999,(1).
[3].李后卿. 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