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技术学的认识与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技术;本质;技术;主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9)02―0010―04
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都有着自己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或明晰或模糊,或系统或零散,或外显或内隐,但都确确实实地指导着各自的教育技术实践。对教育技术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整个教育技术实践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与每一个教育技术工作者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教育技术事业是由每一个个体的教育技术实践支撑的。对教育技术正确的认识会有力地促进教育技术领域的发展,而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则会损害教育技术领域的未来。鉴于对教育技术的深入认识集中体现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看法上,本文拟将着力点放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探析上。
一 把握教育技术本质的关键:对技术概念的理解
正像学者郑旭东[1]所说,“教育技术学作为技术与教育交叉形成的一个学科,其本质因‘技术’与‘教育’的双重作用而变得异常复杂。此外,教育技术实践活动涉及多个应用领域也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造成了困难,因而在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上存在着多重路径选择。”笔者认为,把握教育技术本质应从对“技术”的理解入手。因为“教育技术”的核心词、关键词是技术。
在教育技术的发源地美国,许多教育技术学者,如塞特勒、埃林顿、海涅克、伊利罗米斯佐斯基、瑞格鲁斯、杰恩瑞等,都是从技术的视角认识教育技术的,只不过在对“技术”的理解上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异,或者对技术的理解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2]。海涅克教授曾说:“任何事物的根本是要抓住它的根基,教育技术的根基是技术”[3]。伊利也坚持对教育技术本质的理解必须从“技术”自身入手,正是由于技术的存在才导致了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差异。[4]他还指出,“技术为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发展及其向一个学科的演进提供了一个最好的组织概念(Best Organizing Concept)”。[5]何克抗教授[6]也认为,“教育技术学科区别于教育学其他二级学科的质的规定性就是运用技术来优化教育、教学过程,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效率与效益。”可见,梳理技术的概念,搞清技术的涵义对于理解教育技术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
二 从技术的角度看: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
由于人类认识事物的成果首先是提出各种各样的概念,也由于概念是人们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7],因此,我们对技术的理解从其概念开始。
1 从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看教育技术的内涵
对于什么是“技术”,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不仅因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研究视角,还因为技术在不断发展之中,因而人们对它的理解和把握就在不断变动之中。[8]17世纪以前即早期技术时期,人们把技术定义为一种不能与主体相分离的技能、技巧、手段和方法;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即近代技术时期,技术的定义中突出了机器、设备等工具手段;20世纪至今是现代技术时期,随着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和技术出现一体化趋势,科学和技术互相促动、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成为现代技术时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现代技术时期技术的定义突出了技术知识化的特征。[9]
尽管在人类漫长的文明史中,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涵义在变化或更新。但构成技术的智慧经验、方法技能和工具手段这几大要素始终结合在一起。古代是在简单的劳动工具基础上,人们重在积累或产生实际操作经验和技巧,因而主要将非物质的经验、方法和技巧视为技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兴起,机器代替了手工艺和技巧。正如马克思所说“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了机器上面”。技术的涵义向物质工具转移,物质手段成为技术的重要标志。然而,对机器的操作使用的经验和方法技能等并未因此而消失,反而随机器的日渐复杂而发展,并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工业的发展,以高科技为代表的现代生产方式使我们从更高的层次上看到了自然物质与人类智慧(以知识为代表)高度密切地结合。
从技术概念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技术”的全面的概念应包括有形的东西(硬件)和无形的东西(软件)这两个方面。技术必须体现出物质的方面、知识与技艺的方面以及人类能动地改造自然的目的性活动。也就是说,技术既包括有形的物质的方面,也包含着无形的精神活动及方法的方面[10]。因此,教育技术的内涵应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教育技术的物质要素,主要是指用于教学活动的各种媒体。教育技术的精神要素主要包括经验形态的技术和知识形态的技术。经验形态的技术是指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总结和应用的经验、技能等主观性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主要是指以技术知识和技术理论为特征的主体化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是教育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对客观的教学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它的主要特征是以理论知识为中心,包括规则、原理、策略及方法等因素。[11]
2 从技术的本质出发看教育技术的本质
技术是什么与技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两者是不同的,回答了什么是技术或者技术是什么还并没有触及技术的本质,就像熟知未必真知一样,正确与真实是有区别的,正确只表述了一种不错的判断,但这种不错的判断并未触及真实的东西。正像海德格尔所言“唯有真实的东西才把我们带入一种自由的关系之中,即与那种从其本质上来看关涉于我们的关系中”。[12]“为了达到这本质,或至少达到接近这本质,我们必须穿过正确的东西而寻找真正的东西”[13]。如果无法触及真正的技术的本质,我们将不可能确切理解技术与人、与世界的本源性关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追问:“技术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始终从普遍联系、辩证发展的原理去考察技术,把技术与生产(特别是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密切结合起来,与现实的社会诸因素密切结合起来,从技术的依存性去考察它的产生、运用与发展,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讨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与方法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理解技术及相关的社会问题仍具有指导性意义。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本质的思想源于他对技术的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一致性的认识。他不把技术肤浅地看成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物,而是某种深层关系的体现[14]。马克思认为,技术作为人的创造物,它的本质不过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5]。马克思一方面把技术归结为劳动资料,另一方面又指出技术内涵中有理性因素。马克思强调“怎样生产”的重要性,他认为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至于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则是技术活动方式本身外在的表现形态。[16]笔者非常赞同李芒教授的论证:按照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本质是“怎样生产”的认识,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技术应该关注“怎样做”的问题,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本质应是“怎样教学”,使用什么教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教学。[17]
3 从技术的分类出发看教育技术的本质
从技术的分类出发,也可以比较深刻地理解技术的本质。[18]罗波尔在《技术系统论》中,从系统的角度把技术归类为三个方面:自然技术(科学的、工程学的、生态学的)、人类技术(人类学的、生理学的、心理学的、美学的)和社会技术(经济学的、政治学的、历史学的);米切姆在《技术的类型》一文中,从功能的角度提出技术的四种方式:作为对象的技术(装置、工具、机器);作为知识的技术(技能、规则、理论);作为过程的技术(发明、设计、制造、使用);作为意志的技术(意志、动机、需要、打算)。陈昌曙认为,对技术的大类划分,可区分为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19]所谓狭义技术就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技术,它包括具体的人造物质产品,并通过工程方法创造和使用的,如生产技术、工程技术、医疗技术等。我们一般所指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各种生产工具和物质设备等都属于狭义的技术。[20]所谓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段、方法、知识等活动方式的总和。具体来说,广义技术至少包括以下三个不同的内容:制造工具、机器、各种用途的货物和日常用品的生产技术,即与物质性、经济性的生产相关的技术。建立并规定社会关系和组织关系的组织技术或社会技术,如法律等。给人类提供处理问题模式的精神技术。[21]从各位学者就技术的分类来看,不同类型的技术应用的领域不同,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因而它所遵循的原理也不尽相同。比如改造自然的技术与改造人自身的技术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技术。前者是解决物质问题的,是“客体技术”,而后者是用于改变人的,是“主体技术”[22]。从这个角度来看,教育技术作为在教育中使用的技术,是为了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的,其作用的对象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富有个性的人,显然它是一种主体性技术,是一种用于改变人的思想、知识、道德和能力等方面的技术,它是帮助人发展的技术。
以上通过对技术概念、本质、分类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出教育技术的内涵及其本质。即教育技术的内涵应包括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其中精神要素是“魂”。教育技术的本质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笔者认为,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应当关注“怎样利用现代媒体教学”,而不应一味泛化。也就是说,作为学科的教育技术不应该过多关注那些不借助现代媒体设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三 由教育技术本质引发的思考
在探寻、分析教育技术本质的过程中,引发了笔者对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并同时为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找到了合理的解释。
1 当前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中应当关注“人”还是关注“物”?
技术是一种人对指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活动方式”。我们可以把技术视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之间的中介和纽带。关注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教育技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社会、与思维之间的中介。进一步讲,教育技术更多地体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但长期以来,在教育技术领域,由于人们过多地关注媒体而表现出对“人”的忽视。对此,伊利曾指出:“对‘技术’的片面理解导致了所谓的媒体短视(Media Myopia),即正是由于对机器设备的迷恋与狂热导致了视听教学专家们对媒体功能的盲目崇拜与追逐,不仅狂热地投入于媒体功效的比较研究,而且还一厢情愿而又不切实际地认为媒体可以解决所有的教育问题。在把“技术”化简为机器和设备的前提下,研究主体只见‘物’(things)而不见‘人’” [23]。“或许我们对某一媒体,甚至是对教育技术这一单一领域的过度关注导致了我们视野的狭隘,这种狭隘的视野不仅把教育技术之外的东西排斥在外,而且也影响到了我们对教育技术这一领域的认识。” [24] “或许我们过去总是把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人以及过程的重要性。” [25]
正如伊利所言,教育技术领域对“人”的忽视导致了我们视野的狭窄,从而也影响到了教育技术作用的有效发挥。我们搞了那么多年的教育技术,一浪胜似一浪地追逐了那么多年的新媒体,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应用,我们开发了那么多的课件、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为什么我们期待的教育改革并没有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涉及社会文化等宏观的方面,也与制度等中观层次的因素有关。但教育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忽视人的存在不能不算做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因为忽视了人的要素,就等于忽视了教育技术中作为灵魂的精神因素。忽视人的因素,就等于把用于改变人的技术当作制造工具的技术和改造客体的技术来理解,并因而抹煞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的区别和界限。“混淆主体技术与客体技术的对象,势必会将目光集中到物上,而忽视人的存在,也就是忽视鲜活生命和人类独有的思想、精神的存在,那么,主体技术自身的对象和目标就无法完成。”[26]因此,如果在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领域忽视了人的存在,纵然技术如何先进、如何发达恐怕对于提高教学效果也无济于事。因此,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应关注“人”,关注作为“人”的活动,而不应仅仅关注“物”。
2 为什么同样的教育技术会产生不同的应用效果?
在教育技术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目睹这样的怪状:同样的教育技术,其应用有时有效,有时无效,有时甚至负效!这在以往常常会令我们百思不得其解!假如用“教育技术是关于怎样教学的主体技术”这一本质特点去看待,此种现象的谜底就会迎刃而解。之所以会如此,具体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由于应用对象的复杂性,二是由于教育技术对使用主体的高度依赖性。
教育技术作为一种主体技术,由于其作用对象的特殊性,使得技术的应用不一定总能达到目的,所以教育技术的有效性总是那么不能令人十分信服。原因就在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存在物,是自由的、自觉自为的活动主体” [27],通过技术去改变具有如此特征的对象的过程本身就具有非常明显的不确定性,它绝对不可能像客体技术那样,对对象物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预期。“应用于无生命的‘物’的技术具有操作性强、可复制、可重复使用的特点,并且可以获得大体相同的结果, 其应用的实效性十分显著。” [28]而使用主体技术影响人或改变人时情况就不同了,同样的技术作用于学生,由于每个个体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动机水平、不同的学习风格、不同的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等要素, 会产生出不同的学习效果。
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灵魂的精神要素对使用主体具有高度的依赖性。我们常说技术要真正成为达到目的的手段, 不仅要在活动中有目的地使用, 而且要有适合于目的的正确的使用方法。正确的使用方法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也就是说,技术的合理使用对技术使用的主体具有极强的依赖性,因而常常造成:同样的媒体,同样的技术,不同的教师使用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即便是同样的学生。
由此看来,由于教育技术具有对使用主体的高度依赖性,教育技术中的精神因素无法与主体剥离,再加之教育技术的应用对象是人,因此其复杂性可想而知!
3 教育技术研究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论?
从以上对教育技术本质的论述可以看出,要产生和积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教育技术的实践既要涉及“人”又要涉及“物”,再加之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使用主体――人的依赖性以及其应用的情境性,使得产生和积累教育技术学科知识的研究方法显得非常重要。但长期以来,国内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的规范性一直存在着质疑。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领域的学者开始关注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及方法论的问题,有学者还提出了教育技术学应拥有自己独有的研究方法。张小红[29]先生认为,虽然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越来越趋于理性化和有序化,但目前研究方法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努力方向是对各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尚未形成一种完全必要的、自觉的行动, 专业研究人员还需要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的互动和渗透, 并适时摄取技术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当前教育技术研究领域不应该一味地追求对教育技术学独有研究方法的探讨和各种研究方法优劣的比较上,更应该关注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的问题,即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的适切性问题。教育技术学要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要想顺利、健康的发展,虽然不一定要有独特的研究方法,但必须有其适切的研究方法。目前对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的探讨已初见端倪,那么教育技术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方法论?对此,笔者将另行撰文论说,此处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4]郑旭东.技术是答案,但问题是什么――解读伊利的教育技术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2-16.
[2]刘美凤.教育技术的定位:美国学者的观点[J].中国电化教育,2003,(3):8-12.
[3]朱晔.海涅克教育技术观评析[J].外语电化教学,1995, (3):48-49.
[5]Donald P.Ely,Toward a philosoph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thirty years on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0(4), 305-310,1999.
[6]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11):3-19.
[7]常立农.技术哲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5.
[8]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
[9]杨瑛霞,田爱奎,夏天等.从技术哲学看教育技术的内涵与本质[J].电化教育研究,2007,(3):17-21.
[1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1.
[11]李芒.关于教育技术的哲学思考[J].教育研究,1998, (7):69-72.
[12][13]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3.
[14]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3.
[15]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4.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79.
[17][18]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19]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94.
[20]赵建军.追问技术悲观主义[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127.
[21]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7.
[22]李芒.论教育技术是“主体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7, (11):5-9.
[23][24][25]Donald Ely. Projections, Probes, andProblem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he Future[A]. Cochran, Lee Wed. Okoboji: A Twenty Year Review of Leadership 1955-1974[C].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1973:180-185.
通过12天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程》的培训学习,我认识到了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在未来教育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品德的示范者等。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者、引路人,又是朋友、伙伴。在现代和未来的教育中,教育不再是指学校教育,它包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教师的眼光不仅限于课堂,更要放眼社会。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学生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技能不可能满足学生终生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教育思想,认识到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一些现有的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学习,掌握不断获取知识、加工信息的能力,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使学生终身受益。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引入,在要求教师掌握这些新技术。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增加了教学法直观性。现代教育技术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以其直观可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变得更加形象,显示了与传统教学手段炯然各异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使用,对于教师来说,是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教师只须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于课堂教学的课件,课前在网上多使用“拿来主义”,将已有的东西用于自己的教学,只要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就应该说是所需的;如此一来,教师减少了因学校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或课件教学,而免去自制课件所需大量时间,从而间接地减轻了工作量,把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之中,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此的优势,对于教育教学和教师来说,无疑是有益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使用,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激发创造力,提高学习效果。
论文摘要:21世纪被称为信息时代,而教育也随之发展为信息化的教育。对高校而言,高校教师具备教育技术素养,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发展变革的关键因素。该文主要探讨了在信息化时代教育中,高校教师应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养,从而大力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一、教育技术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当代教育产生许多积极的影响,对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传统课堂教学与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教学内容上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育技术的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使我们的教材从原来传统文字形式的显示,变为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多种媒体、多种信息方式显示教学信息,极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加大了教学信息量的传输。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中,学生主动地组织建构自己的知识内容与知识体系,由被动变主动。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形式被打破,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得以实现。
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是关键。它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直接点,是教育信息化的技术支柱。那么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质,决定着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而高校教师又该具备怎样的教育技术素养,综合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从而实现教育信息化呢?
二、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素养
中国教育技术素养标准(LSETC)提出,教育技术素养是指一个人对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的掌握、运用和评价的总体水平,它包括对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运用教育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教育技术的意识、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理解。
(一)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素养
首先,高校教师应具备教育技术意识。意识是一切行为的先决条件,要让高校教师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教育技术技能,必须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教学中教育技术运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对于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第一应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教育技术是一门多学科、多技术相互交叉、渗透产生的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AECT''''94定义给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不是普通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而是指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教学设计、开发,从而优化教学效果。高校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技术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它。第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意识还包括,能够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教师的专业素质不仅包括专业知识、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应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教育技术能力不仅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更是教育实现信息化的关键。同时教育技术能力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满足当代教育教学需要的重要条件。作为高校教师,课堂的开放,教学的开放,更要求具备高的教育技术能力,以适应开放式学习环境的需要,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第三、高校教师应具备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作为高校教师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的高新技术与知识的发展,还应关注计算机新技术的前沿信息,认识到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让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不是一种强求与规定,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的使用。对于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的技术与手段可以大胆的使用与实践,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采用其他的方法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育技术基础知识,做到合理选择教学媒体与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校教师应具备的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方法、技能,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进行合理高效的教学设计;运把认知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与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组织教学;运用适合信息化教学环境的的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模式等,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当高校教师真正的熟练把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才能实现教育教学的信息化。而教师具备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技能就是教育技术技能素养。
首先,高校教师应能够掌握教学媒媒体设备的使用。现代教育教学媒体有很多,常用的媒体主要有,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幻灯机与电子白板等。高校教师要能熟练的使用各种常规教学媒体。熟悉他们的性能、优缺点,进而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教学媒体,组织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另外,教师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方法,在教学中遇到故障问题可以及时解决。
其次,教师应熟练掌握应用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出能有效提高教学的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Flash}PPT等。不需要教师对每一个软件都精通,至少有一个是自己的强项,还要熟悉常规应用软件PHOTISHOP、Dreamweaver等的操作使用。这些软件都为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另外,高校还应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海量”资源库,进行学习资源的搜集与扩充。可以建立一定的学科专业网站,或是网络课程、远程教学习系统,为学生的异时异地学习创造有利条件。通过这样多种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课堂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得学习时刻伴随学生左右。
关键词 数学应用题;现代教育技术;聋校;
中图分类号:G7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9-0133-02
1 前言
心理学研究表明:低年级聋生的思维发展和普通同龄孩子一样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课堂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状态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为生动的、具体形象的、形式新颖的、色彩鲜艳的刺激激动而兴奋起来,但他们的注意力不持久、不稳定。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可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更愿意去接受,进而主动学习。现代教育技术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将知识以图文、影音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形象,便于学生接收信息,激发其学习兴趣。
学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偏远的农村,家庭条件差,知识面窄,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可使聋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家庭以外的信息。如在数学课堂中经常创设一些像游乐场、公园、超市这样的动画情境,让他们了解更多学校、家庭以外的地方,告诉他们这些地方的功能,以后他们去到这些地方可以做什么。下面谈一谈在聋校低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些做法。
2 巧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聋生学习数学应用题的兴趣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经过它才能进来。”聋生由于先天缺陷,听力不如正常学生,由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他们无法通过听觉接收到,只能靠眼睛去注视、分析要注意的对象,而由于长时间专注一样事物,视觉容易疲劳。对于文字这样静止枯燥的东西,他们更难以长时间去注视。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认真审题,弄明白题意,是准确解答应用题的先决条件。由于自身语言缺陷,聋生很难理解题目,特别是应用题更是聋生学习的难点。由于不理解题意,解题无从下手,对于应用题的解答答案五花八门,文不对题。理解题意是解答应用题的关键,通过多媒体的动画视频来激发聋生对于应用题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空间里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
如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的应用题相对比较简单,但多数聋生在文字题方面的理解还是有些欠缺(如买了、剩下、来了等词的含义),字面上理解对他们来说可能有些困难,这时可以利用Flash表演向他们演示。如“来了”的含义,先展示几只小动物站在草地上,后来又有几只小动物来到草地上,向他们讲解“来了”的含义,很轻松地就可以使他们了解这些文字的意思。另外,认识这些文字可以帮助他们理解题目中的意思,也可以让他们自己表演,不仅激发兴趣,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实践所学的知识,在学习中运用起来就不会出错。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突破难点
低年级的聋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动的特点,总是对新鲜的事物十分好奇,但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则较弱。形象、直观、动态的演示总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应用题中许多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或不常碰到的情境,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给予直观展示,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帮助理解题意。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演示,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易懂的特点,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演变得简单易学。
在教授“10减几”时,由于刚开始接触减法,发现聋生对减法没有概念,理解起来也很困难。如教学“10-1=9”,笔者通过多媒体创设动画情境:喜羊羊邀请小朋友去家里做客,它端来装有10个苹果的盘子,请小朋友吃了一个,盘子里还有几个?动画演示拿走一个,出示剩下的个数,再拿走2个、3个、4个……学生很快就能对减法这个抽象的概念有个初步的了解。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大大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情境中进行了有效的知识衔接与转移。
4 运用多媒体互动平台发散学生的数学思维
学生的思维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帮助,以“动”的形式来促进其提高。如教学“角的认识”,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向学生演示角是如何形成的,如何比较角的大小,以及如何证明角的大小与两边线的长短无关。
“角的形成”:以任意一点开始,在这一个点上引出两条射线,学生就能从感观上认知“角的形成”是以一点上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比较角的大小”:在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时,先出示两个角,再利用动画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这个方法的使用非常立体直观。
“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通过多媒体,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角,然后以动态的形式将两边的线无限延长,此时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是否有变化。这种直观形象的演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线的长短没有关系。
由此可见,动态演示比静态演示更具有说服力,动态的画面更符合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发挥,拓宽了其思维空间,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
5 现代教育技术为数学应用题教学提供了方便、易于操作、交互性强的工作平台
一直以来,“教”与“学”都是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学工作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只有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才能得以实现。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课堂作业完成情况与某些行为(如拼图、剪、割等)结合在一起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以便更好地开展双边活动[1]。
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是一种开放自主的教学模式,既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可以将教学中涉及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呈现于课堂之上,通过事物的声、色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让教学和学习都变得容易许多,也帮助学生思维、能力和情感得到全面发展。小学生对于学是以兴趣和好奇为前提的,抓住这个特点,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带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被吸引,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并努力学好它。
6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以其他教学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在聋校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占据着重要地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在丰富课堂信息容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实现了课堂教学反馈信息的及时和有效,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为聋生提供了和谐放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这种空间内对学习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热情和不断思索的态度,真正地将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融合在一起[2]。也正是现代教育技术在聋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使聋校数学应用题教学课堂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并严格要求和发展自己,课堂教学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最为关键的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得到很好的解决,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资料
[1]钟启泉,崔允t,张华.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教师之友,2002(3):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效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要与时俱进,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设计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提高。在新课改的小学数学教学中,通常会涉及很多提高学生数学素质和动手能力的教学内容,要合理组织这些教学内容,离开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不能实现的,而且可以把电脑、电视、录音、录像、投影、幻灯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改善学生学习的环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把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用简单易懂的形象方式呈现出来,保证了教学效果,从而使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的提高。
一、现代教育技术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借鉴了包括哲学、信息科学、控制系统、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生物学、管理学、物理学、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现代教育技术是指为了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所使用的物化形态技术和智能形态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相比,现代教育技术以现代学与教的理论为依据,并用系统方法去调动、协调、处理好教学系统中各要素,使教育技术更有时代特色,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而系统方法是它的核心,其目的就是为了追求教育的最优化。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必要性
根据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小学数学注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训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形式,提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努力实现互动式的课堂教学环境。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要实现这个目标,单纯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个抽象、难懂的学科,而要让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其生动、活泼的一面,就必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所学的数学概念、法则,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能丰富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在观察中启发直觉思维;能使学生产生联想,从直觉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空间
兴趣可以帮学生从枯燥的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快乐,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是一件复杂而又极具挑战的事情。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师除了要努力发掘出数学中的闪光点外,还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如在课堂中通过播放动画影片、玩智力游戏、数学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在思路出现短路时放松身心,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理解到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就能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合理的环境和正确的时间,用最恰当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为学生营造出发散思维的学习空间。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教师要对教材的难重点有所突破,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中凌驾于教材的内容,但又不脱离教材,除了要合理处理和安排教法,还必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教材里一些难点内容用特殊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从而突出难点,突破重点。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
在新课改中,要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知识再创造,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实行知识的再创造,才能对学习的知识真正理解,才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学会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一个机会去理解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发现、探索,从而让学生可以用创新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交互式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数学教学环境。如在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小组,放手让每个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的拼摆,再由每组学生代表在展示台上展示,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相互合作,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最后居然有几十种拼法,有的像人,有的像变形金刚,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房子,有的像路标……学生在交流中获得了成就感,在互动中增强了合作意识。这种交流与合作在多媒体状态下得以呈现,彻底优化了教学结构与效果。
四、总结
把现代教育技术有效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加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气氛,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激发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总之,要最大化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就应该更加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更加合理地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