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暑假实习论文

暑假实习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暑假实习论文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信息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易用给教育学带来生机和繁荣。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正在进入新的阶段,人机对话的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需,作为教师掌握教育信息技术走进课堂,渐渐的成为教学中的重要辅助手段,同时也是未来教育的重要形成之一。

信息技术以其图文并茂、声像具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认识,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把枯燥的课堂说教变成直观生动的演示,将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尤其是使完成教学难点更省力、更有效,而且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教学效果。与体育教学相比,其他学科在教学中已经比较广泛的采用信息化辅助教学,但有些教师把多媒体当成教学的灵丹妙药,认为一堂好的讲课关系在于课件,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的,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也发现了不少弊端。体育教学因其学科的特点,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还不够广泛,但在其他学科中使用时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同程度的反映在体育教学中,有时甚至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而影响到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及分析

现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和追求教学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同意和协调发展。就这些而言,多媒体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实施启发式教学。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智能的开发培养不够: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多,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少。这使得培养的学生思维上属再现型,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不但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提出问题并应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增大信息量,打破因信息狭窄而形成的思维瓶颈。传统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在承载和传递信息数量和质量方面,比起多媒体技术,已明显不足。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讲授效率高,课堂信息量大。据观察,在保证授课质量的前提下,利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大约能提高25%的效率。传统教学在课堂上能做的演示实验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只能口头讲述一些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但是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力极强,集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等于一身,具有只能力、数字化的功能,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甚至可以显示一些不易看清楚的技术动作。很多重要的信息和精彩的图片及音像资料都可以及时编入电子教案,引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课堂气氛更活跃。

例如:本人在《足球规则简介》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曾做过比较。有两个班采用常规口授加板书的形式,另外的班级则采用幻灯片结合视频剪辑的多媒体教学方法。结果采用常规教学的班级各种图示、规则只需要鼠标轻轻一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与学生胡动讨论。在期末进行的《足球规则简介》笔试中发现两种不同方法教学的班级成绩差别并不大,然而在临场比赛担任小裁判方面则显示出明显的差距。究其原因本人认为采用多媒体教学的班级课堂上就有通过观看比赛录象担任裁判的练习,而且老师还通过慢镜头讲解分析,与规则联系密切,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传统教学法仅仅依靠老师在讲台上比划,学生获得的直观感受较少,虽然效果要差许多,以至于临场使用顾此失彼。

3、多媒体教学虽然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不少优势,但是,具体问题还需要具体分析,在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中,还需要根据授课的具体内容来决定取舍。

例如:本人在“篮球训练之跳投”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也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一种采用常规的示范讲解、分组练习、然后集中讲评等方法,另一种采用多媒体教学,先观看精彩的“篮球训练之跳投”片段,然后慢镜头讲解投篮动作,师生共同分析技术特点等。学生兴趣倒是很高,动作要领基本都能表述,然而练习效果却不怎么样,给人以“纸上谈兵”的感觉,教学时间还多了一个课时。反之常规教学的效果要好许多,不仅能讲,还能做。究其原因本人认为该内容宜边讲、边练、边体会,脱离了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

二、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发挥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信息技术的教学时代。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选择使用多媒体,不要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不要一味地追赶时髦,应该让多媒体与其他常规教学手段有机配合,“和平共处”,像辅相成,这样才能到达最佳的教学效果。正如人们所说,听不如看,看不如做,听得明白,看得清楚,做时才理解。因此无论多媒体的演示多精彩,蚕毕竟只是看和听,学生没有动手去做,就谈不上理解得有多深了。所以,利用了多媒体演示,还更要指导学生自己动手练习。

⒉多媒体有它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如能够化静为动,变难为易。在教学中模拟一些不易观察的、快速的、比较抽象的知识或技术动作的确有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并不等于教学最优化,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是教学共组,教书才是驾驭媒体的主人。因此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实施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何种媒体手段,以及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量,该用则用,不需要用就坚决不用。针对体育教学而言,一般情况是,多媒体技术应着重运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如各种规则介绍、健廉知识、体育欣赏以及部分技术动作复杂不易看清或师范讲解困难的教学内容,而对那些比较感性,难度不大的内容,边师范边讲解更能主观体现的教学内容,比如大多数的技术练习、素质练习等,更适宜让学生通过观察师范、协同配合、组织练习来领会,这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现代化的脚步越来越快了,现代信息技术已走进了校门,进入了课堂。只有明确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与传统体育教学的关系,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才能在体育教学中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手段,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是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对教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我们只有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正视传统教学手段中的实用价值,才能合理、正确的使用它,从而真正进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教学时代。

参考文献: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第2篇

STEP的基本内容

Dinkmeser等认为,对父母的教养行为应进行系统的训练,以有计划、系统地预防、矫正不良的教养行为。训练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训练STEP模式认为,所有的教养行为,其效果都取决于亲子关系,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提高教养效能、促进儿童发展、提高父母满意度的前提。Dinkmeyer等人(Dinkmeseretal,1990)认为,建立有效的、积极的亲子关系有四个主要条件[4]:1.相互尊重(mutualrespect)。Dinkmeyer等人认为,亲子间多数问题都起因于缺乏相互尊重。父母不尊重孩子经常唠叨、吼叫、打骂、贬损孩子,不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和时间,既不利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也无法让孩子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会相互尊重。因此,父母首先要先尊重孩子,给予适度的关心,减少对孩子的批评和唠叨,并在友善的环境中与孩子交流;2.共享欢乐时光(takingtimeforfun)。建立关系需要时间,STEP模式非常注重家庭共享时间,该模式认为,为了建立良好、积极的亲子关系,父母每天都应该与孩子有一段共享的欢乐时光,在此段时间内双方(尤其是父母)都不会强迫对方做如何事情。对年幼的孩子而言,上床睡觉前如能有段与父母独处的时间非常重要。STEP模式建议父母轮流单独与孩子共享欢乐时光,以增进亲子情感。3.鼓励(encouragement)。STEP模式强调儿童有成长的内部动力。为了培养孩子的信任感、价值感,父母要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内部力量和成长。鼓励孩子还有利于积极亲子关系的建立,有利于亲子间的合作关系,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与特长。4.传达爱(communicatinglove)。儿童的安全感和价值感来源于爱与被爱,父母应随时将爱•198•传达给子女,付诸行动的爱的表达,如说出爱、抚摸、拥抱、亲吻等对孩子的成长、对积极的情感体验、自我价值感、相互尊重以及发展责任感与独立性等都是非常重要的(Dinkmeyer&McKay,1989[5])。

(二)有效的亲子沟通训练STEP模式的另一重点是训练父母有效地与孩子沟通。亲子间的沟通模式本身就是一种非语言的符号系统,向孩子传递着父母对孩子的情感、态度、评价等。积极的沟通,使父母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孩子,表现对孩子的接纳、理解和欣赏,减少孩子的逆反和防御,对孩子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具体的沟通训练包括:1.积极倾听训练。父母首先必须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感觉,了解孩子的真实意图,才可能使孩子敞开心扉,并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发展信任、理解,感受支持和爱。积极倾听的训练内容包括:表现出对孩子的谈话感兴趣;放下判断与批评;察觉非语言线索;让孩子把话说完;反映孩子的感受。2.清楚的自我表达训练。在讨论孩子面临的困扰时,父母要用倾听来表达父母的接纳,以帮助孩子认识、应对或解决其困扰,让孩子有机会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学会人际沟通的技巧。

(三)检查、消除孩子不良行为目标的训练1.检查孩子的不良行为目标。儿童的不良行为目标主要在于获得注意、争取权力、进行报复与表现自己的不适应。从这四个角度入手,就可以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标所在,所以,消除这些不良行为目标是STEP的另一个核心问题。2.消除不良行为目标。首先要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selfdirection)的人。STEP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面对挑战的资源。父母的职责是要为儿童提供挑战,使儿童获得挑战的经验,并发展自我资源。鼓励儿童成为“自我导向”的人,以向儿童传递这样的信息: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令人尊重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对家庭社会有贡献的一员,从而获得自我的力量,在此基础上,再教导他们责任、自主、正义、公平等作为他们的行为目标。同时家庭还要满足孩子的“附属感”,父母应该给儿童提供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机会,尤其是自我负责的机会,容许所有的成员自我表达,每个人在家中有平等的权力。这样,儿童才能产生“附属感”,感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价值在于自己的贡献。此外,减少“权力斗争”也是减少不良行为的重要环节。不良行为有时是“权力斗争”(powerstruggle)的一种反映,是儿童向父母争权(“谁能主宰我”)的一种形式。如果儿童的不良行为起因于赢得父母的注意和争取权力,那么,除非这种情况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就难以消除。尤其当儿童争权失败,儿童会增加对父母的抗拒,进而放弃表现适宜行为的机会。改变儿童不良的行为关键在于亲子关系,尤其是儿童被父母的接纳程度(Dreikurs&Soltz.1964)。

STEP的有效性研究

STEP也常利用团体方式通常最多十几个人编一组,进行STEP相关的学习活动与演练,相关的实验研究也表明,这种模式有其可取之处(Berger,1995)。Nystul(1982)研究STEP对父母教养态度的影响,他们对70位母亲进行了训练,结果表明,参加训练的实验组母亲比没有参加训练的控制组母亲在教养态度上更为民主;实验组母亲也更多地口头表扬孩子。而Burnett(1988)在对STEP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后发现,参加STEP方案显著改善了父母的教养观念,使他们明显地减少了权威、增加民主、感受自尊、自信和自我接纳与自我了解;在教养方式上则倾向于减少严格的管教、增加口头鼓励;而孩子在行为的责任感、自尊水平等方面有明显变化;被试的家庭气氛、亲子互动也都更积极(Schultz&Nystul,1980;Tavormina&Hampson,1980).台湾学者也基于STEP方案做了很多实证研究。刘姿吟[6](1992)以台北县秀朗小学23位五、六年级学生及其母亲为研究对象,采用“等組前后测实验设计”实验研究,对实验组家长进行了为期八周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并分别在训练一周后和八周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了“父母教养态度”、“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满意度”测量,结果发现,实验组父母在教养态度上的总分及“自信程度”、“接纳程度”、“了解程度”等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控制组,八周后两组差异仍然显著;实验组被试在教养方式总分及“接受—拒绝”维度上的得分也明显高于控制组,但八周后两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在亲子关系的满意度上没有即刻效果,但八周后实验组高于控制组;接受训练的实验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生活常规、责任性、亲子关系、抱怨行为上有明显改善,八周后除“生活常规”外,依然有效。张爱华(1986)[7]也发现,STEP方案对改善母亲的教养态度(如民主vs权威)和教养行为有影响。曾家炎(2005)[8]STEP方案明显改善了父母的“教养态度”,他们在自信、归因、接纳、了解四个维度上都有明显进步;“亲子关系满意度”也明显提高,在“认知”和“情绪”两个维度明显提高;提高最为显著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了解以及自我反省及觉察能力,以上改变在一个月以后的测试中仍然有效。国内赵阿勐(2006)研究指出在亲子沟通水平和教养态度上都发生了积极正向的改变,可以达到改善家庭环境和促进子女成长的目的。潘子彦和伍新春(2008)运用STEP模式对改善亲子关系的效果做了实证研究,对天津两所小学中11名家长进行了父母效能系统训练,通过对父母和孩子进行访谈证实,他们所感受到的亲子关系有所改善;通过前后测结果发现在亲子关系类型中,家长报告中严格型、不安型达到显著差异;孩子报告亲子关系在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型方面有了显著变化。

STEP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启发

作为一套协助父母增强教养能力的方案,STEP方案在美国约有200万人以上的受益者(PaulW.Robinsonetal.2003)。对该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我们认为,指向于儿童成长、家庭健康幸福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关注儿童内在的行为目标和成长目标该父母训练模式重视对儿童行为的内在目标和成长的内部动力的分析和引导,认为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行为目标,所有儿童都有内在的向上成长的动力。当儿童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儿童的自我受到威胁,如儿童被注意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儿童感到被挑剔、被控制、被拒绝等的时候,就可能激活儿童的防御机制,导致错误行为目标的产生,进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儿童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暴躁、易激惹、挑衅、逆反,以及表现无能、依赖、情绪低落等,大都与不良的行为目标有关。这些问题行为是儿童对这些情境的应对策略,是问题情境所导致的。所以,父母敏锐的感知、判断孩子的问题及不良行为原因及行为目标,帮助孩子发展积极的行为目标,强化内在的成长动力,培养成就感和价值感,消除错误的行为目标。此外,该模式认为,孩子的自尊来自于被尊重的经历。父母对孩子天性的尊重和接受、对孩子良好行为的欣赏,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和积极引导,对孩子错误行为目标的分析和处理方式,都能影响孩子的自尊水平、影响孩子与父母的情感背景和合作关系、影响孩子的责任感和成熟水平以及对学业的积极态度、成就取向以及对挑战和压力事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进而影响孩子的社会适应。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家庭疏离

中图分类号:C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25-D3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其独特的家庭结构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与人伦情感

严格定义留守儿童需要确定三方面主要因素:外出父母数量、父母外出时间、子女年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上述三方面因素的界定标准尚不统一:一是大部分学者针对外出父母数量,认为父母双方只要有一方外出打工,其子女就被界定为留守儿童;--是针对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大多数学者认为以半年为界限;三是针对子女年龄的界定,认为应该限定于义务教育年龄段。综合现有文献,笔者采用上述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界定标准,对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

人伦情感主要是指子女与父母及其他长辈之间与生俱来的亲情。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或其中一方长期在外打工,无法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体会父母的疼爱与家庭的温暖,在父母长期缺位的生活环境中,其人伦情感明显缺失。

(二)独特的家庭结构分析

调查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共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属监护、同辈监护、自我监护”五类。调查数据显示:隔代监护最为普遍,所占比例为55.7%,子女大多与祖辈生活在一起;其次是单亲监护(父母一方在家中照顾子女),所占比例为23.1%,且留在家中的大多为母亲;亲属监护占比例为17.7%,同辈监护与自我监护比较少见。与正常家庭相比较,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无疑是比较特殊的,父母缺位造成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家庭结构方面,还表现在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方面。

二、农村留守儿童人伦情感缺失导致的家庭疏离问题

(一)人伦情感缺失致使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出现差异

在家庭里,父母扮演着至关重要且无可替代的角色,子女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家庭的依赖是非常强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文化教养、行为方式、观念态度”都将给子女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子女也是通过对父母的观察模仿逐步形成与之类似的基本价值观与行为态度。而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多数情况下是从身边个体或群体的模仿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外出打工的父母无法完整、系统地将自身的生活知识和经验传递给子女,更无法教化子女认同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随着子女的成长,其人生观、价值观等已经基本形成,但这些贯穿于子女生命历程中的重要思想理念却是在人伦情感缺失的状况下产生并形成的,子女通过模仿其他人所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与行为规范必然会与父母产生强烈的冲突。

个案:(小张,13岁,父母外出打工)我从小学习成绩就好,在班级里担任班长,我很重视这个职务,同学们都巴结我,因为我是老师眼前的红人,像我村的人都巴结村干部小刘哥哥一样。刚入初三时,我外出打工的妈妈怕这个职务影响我学习,就找班主任撤销我班长的职务,因此,我特烦她,就算她是为我成绩着想,可是她都不知道同学现在都很势力,我自从不当班长后再也没有人巴结、奉承我了,真讨厌我妈妈什么都不懂还瞎操心。

从上述个案中明显看出,农村留守儿童因父母外出打工、人伦情感缺失所形成的价值观与父母不同,行为处事方面也存在很大差异,尽管碍于家长的权威听从了父母的安排,但这种接受是被迫的,孩子“口服心不服”,对父母产生强烈反感。

(二)人伦情感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

良好的人伦情感关系伴随着“深刻的情感体验、彼此的亲切接触”,子女感受父母的爱能够产生安全感与责任感。良好的人伦情感关系还能够保障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和谐。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行为是子女模仿的对象,父母会以直接的形式向子女传递道德知识与价值观,在社会交往中帮助子女形成正确的社会态度与良好的同伴关系,最终促成子女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内化。家庭是个互动群体,家庭中每个成员既是施动者也是受动者,子女在互动中“身心的发展、品德、个性”都得以完成。然而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无法陪伴在子女身旁,不可能有这种互动。

个案:(一个外出打工的父亲,39岁)我在外打工,妻子已经过世,有一个儿子在上初中,我把儿子寄养在父母那,因为是男孩子,父母都比较疼他。我平时因忙碌工作很少给他打电话,现在孩子和我也不像以前那么亲了。过年回家的时候看到儿子吃饭挑食就说了他几句,他就很不耐烦。看到儿子总是看电视却不学习,我就让他好好学习,他却说:“你谁啊,有什么资格管我?”我听了很伤心,长时间不与儿子在一起生活,我们之间感情越来越冷淡了,儿子对我外出打工一点都不理解。我也想好好与儿子相处,但是没办法啊,我总得出来赚钱养活他啊!

从上述个案中能够明显看出,该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子女因人伦情感缺失导致亲子关系的失谐与道德情感的变异。农村留守儿童因与父母长期分离而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子女因父母外出打工、人伦情感缺失而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从而很难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情感品质。调查发现,许多农村留守儿童因人伦情感缺失仅仅片面接受爱却不施爱,缺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一些孩子表现出“冷漠、自负”等情感障碍,甚至具有严重的攻击。

(三)人伦情感缺失导致隔代抚养中的教育偏离

父母外出打工后,隔代监护是最为普遍的抚养方式。调查发现,目前我国60岁左右的人口中有40%没有受过教育,而且这部分人中95%都聚集在农村。农村留守儿童的祖辈因自身成长环境、经历、受教育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价值观与时代相去甚远,祖辈的受教育程度从客观上决定了对孙辈的监护抚养只能停留在温饱式抚育的水平上。

个案:据新华网报道,小王,14岁,在上初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将其寄养在孩子的祖父母家中。小王花钱大手大脚并迷恋网络游戏,两位老人对其劝说,小王不仅不听,并威胁说“再管我,我就离家出走”。两位老人在与其父母通电话时总是报喜不报忧,对小王的变化遮遮掩掩,无形中纵容了小王的堕落。最后小王因没钱去抢劫同校学生,最终落入法网。

祖辈对孙辈因天然的血缘关系对孙辈相对溺爱,在相处中对孙辈听之任之,有的甚至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在监护和施教时偏重于对孩子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乏道德与精神上的管束和引导。由于文化层次的差异,祖辈对孙辈不能科学合理辅导其功课并对其学习进行有效监督。这就容易使孩子的道德心理发展出现偏差,即以自我为中心,在道德认知上往往只考虑到自己的观点,而不能将自己的观

点与别人的观点相协调。在农村,大多数祖辈的观念与教育方式相对比较陈旧,祖孙之间的隔阂比较严重,话题大多是唠叨生活琐事,当孩子遇到一些情况时,在家庭中往往缺乏具有共同语言的交流对象(与祖辈交流困难且又无法及时与父母沟通),这就无法有效满足子女成长中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加之老年人因身心的衰老与退化,在情绪上通常表现出明显的“空虚感、孤独感、焦虑感、怀旧感”等消极特征,这些消极特征通过日常生活潜移默化地传染给儿童,并使之形成“沮丧、孤独、焦虑”等不良情绪情感特征。

三、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疏离问题的有效措施

(一)父母应为孩子提供相对熟悉、稳定的家庭环境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一旦父母离开子女,很容易导致子女对“父母角色认同”出现疑问,让子女很难对父母产生依恋,加之叛逆期与父母意见不同,出现矛盾时因缺乏交流一时得不到解决会使其隔阂不断加深,可以说任何抚养方式都无法完全替代父母对子女的抚养。笔者认为,除非家庭发生重大突然变故等情况,否则父母应尽量在子女身边进行抚养并为之提供相对熟悉、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选择外出打工并将子女留在家中,这本身对子女的成长就是不利的。父母外出打工应尽量选择将子女带在身边。或者父母双方留一方在家中陪伴子女,外出的另一方则需要经常与子女联系,最大限度地减少一方外出对子女的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这种陪伴,能够有效帮助子女建立稳定的“家庭认同意识”,避免子女因感情投向过于单一而将原本家庭中“父、母、子”三方共同分享的“家庭之爱”将外出打工的父母排除在子女的“家庭认同意识”之外,让孩子出现“恋母”、“恋父”或对父母双方都不依赖的情况。

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去适应不断变动的生活环境能够提升孩子的适应能力,但是,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一个缺乏稳定的家庭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不利的,孩子被频繁寄养于不同的家庭中,很难建立稳定的“家庭认同意识”且家庭社会化功能也无法有效实现。农村一些父母外出打工时,选择将子女寄养在亲戚家中,这就要求父母尽量选择让孩子在相对熟悉、稳定且有一定感情基础的家庭中(曾经共同生活过且保持着密切的交往的祖辈家庭或亲戚家庭),家庭是子女“过渡时间最长、建立最持久、最有影响力关系”的环境,稳定且适当的环境对于子女的成长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子女对被寄养家庭的“生活习惯、成员间相处方式、管教期望值”比较熟悉,能够保证子女较快融入并适应新的家庭生活,且寄养家庭也能较快适应其加入,可以有效防止与避免子女出现“寄人篱下”、“局外人”的不良情感感受。

(二)父母应增加与孩子生活家庭的交流机会

1.父母应增加与子女的交流

子女被寄养后,出于对父母的依恋与思念,使其对寄养家庭中的抚养者产生一定逆反心理,寄养儿童往往性格中存在“疑惑、过敏、世故”。一些父母外出打工后将孩子托付给父母或亲戚照顾就不再理会,认为子女有人照顾就万事大吉了,这类潜意识中将子女视为一种负担并将与子女分离的期限模糊化将给子女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让子女产生一种“被抛弃”的心理且亲子之间极易产生隔阂。一旦子女在被托付的家庭中无法很好地适应,子女会很容易产生凄苦的感受。父母外出打工后,其家庭中与子女交流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四大特点,这就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影响功效降低到最弱,也是形成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其家庭社会化不足的主要原因。对此,笔者认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应通过各种方式及时了解子女的情况并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例如电话),以帮助子女尽快适应新的家庭生活,且能够有助于子女克服“寄人篱下”的心理,有条件的父母应通过各种方式增加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例如孩子放假时把孩子接到父母打工的地方或者回家看望孩子),通过与子女多沟通、多联系,尽量缩短亲子分离的时间并将亲子分离的期限明确化。

2.父母应增加与子女寄养家庭的交流

父母外出打工一般会选择将子女寄养在祖辈家庭或亲戚家庭中,当子女在与父母相处或回到自己原本的家庭生活时,已经不再适应父母对自己的管教方式。寄养在祖辈家庭中,祖辈对孙辈太过溺爱。寄养在亲戚家庭中,寄养家长往往考虑到与孩子父母的关系,对其管教时存在多方面顾虑,毕竟管教的是别人家的孩子,担心管教太严格孩子会有可能误解并向其父母“告状”,于是在管教过程中因无原则地迁就、顺从而导致监管不力。对此,笔者认为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寄养子女时应与寄养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的“管教、期望、教养方式”等多方面尽量达成一致,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子女面对新家庭的生活形态时产生心理冲突,还能让子女在寄养家庭中较快地去融入、适应,保证子女在不同家庭生活中的前后一致性,避免子女对当前家庭生活与管理人因存在不满情绪难以建立认同问题。父母在与子女寄养家庭的交流中要多关注子女的心理需要与情感需求。将子女的思想动态及其前因后果都了解清楚后,与寄养家庭家长进行沟通,帮助子女与寄养家庭家长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并进行最大限度的交流与理解,让子女在新的家庭中感受家庭的温暖。

(三)构建学校监护体系,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辅导

学校在留守儿童人校时应对其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并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库。作为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学校,应为留守儿童构建学校监护体系,通过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与健全相应配套措施,安排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设立“代管家长制”,实施“一对一”的帮扶机制,以保障“代管家长”真正有效担负临时家长的相应责任。强化教师的责任心,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与心理进行及时有效的相关辅导,以促进其生理与心理健康发展。通过电话、信件等联系方式,加强与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沟通,以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帮扶措施。

(四)改革教育体制,有效加强社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

作为农村留守儿童重要的生活场所――农村社区,应为其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通过在农村社区建立“健康服务中心、抚养人支持小组、被抚养儿童心理治疗小组、信息公告服务中心”等机构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各类心理与健康问题,让被抚养儿童能够得到更好的照顾。同时应在社区中建立相应的“社会互助网络、农村留守家庭互助组织”,呼吁社区各界志愿者结对帮助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以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与关爱。

参考文献:

[1]徐爱东.家庭功能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与对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4)

[2]周洁,钱金超.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发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9,(35)

[3]李孜,李燕.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教育实践性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陈

蓉.需要理论视野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探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报告[J].陇东学院学报,2010,(3)

[6]董士昙,李梅.农村留守儿童监护问题与犯罪实证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7]贾婀娜,毕经华,贾潇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钦州学院学报,2010,(4)

[8]王新云.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的问题探析[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2010,(4)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第4篇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的产物,其培养模式和人才定位不同于研究型的本科院校和体现技能特征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独立学院的特色,适应市场对高素质应用型营销人才的能力因素要求和岗位需求,搭建专业基本素养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三步培养框架,形成相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育交叉融合的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中要体现基本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符合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岗位需求划分的三种路线,即市场助理、市场经理、市场主管、市场总监;或客户代表、客户经理、销售主管、销售总监;或营销策划助理、策划策划员、营销策划主管、营销策划总监。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是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和市场对营销本科人才职业能力的要求,单纯强调专业课程的系统化和广博与精深,或者片面强调某项技能的熟练,不符合面向未来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框架,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包括:一个目标和三个层次。“一个目标”,即培养一个专业核心能力(指营销实战能力);“三个层次”,即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综合技能层次。

1.基本技能层次培养基本能力。具备政治人文素养、人际沟通与组织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自然科学素养等基本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营销本科人才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其胜任市场助理、客户代表等初级岗位的前提。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技能层次设计了寒暑假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假期支农支教活动、日常的社区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掌握如何认识和了解当前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何发现企业现有产品的不足和寻找尚未满足的市场需求的能力。通过广泛的校内社团活动,以及院内、省内甚至全国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比赛等竞赛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于日后从事产品销售和营销策划相关工作的营销专业学生来说,高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与客户沟通的基本素质。

2.专业技能训练培养专业能力。市场营销专业的最大特点实践性特点,学生的营销实战能力高低决定了其就业竞争力的大小。所以,学生对一个地区的制造业、销售业、物流业中的典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销售等营销实践活动要有清晰的了解,这一能力要通过专业认识实习环节来实现。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提高专业技能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模拟训练环节和角色扮演训练学生的某些营销技能。

3.综合技能环节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市场营销高级岗位所需的一种革新能力,这种能力通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市场营销仿真模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参加校内外各种创业竞赛和校内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等综合技能环节得到锻炼。毕业设计(论文)是对高素质应用型本科营销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学生在选题、写作和答辩等环节中充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采取学生在校外的实习基地与校内大学生创业中心顶岗实习的环节,使学生熟悉特定岗位的工作环境和业务流程,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和岗位适应性。参加创业大赛与建立大学生创业中心,通过写作创业计划书,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核心环节的实施与考核

1.社会调查与实践环节。社会调查与实践是营销专业学生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深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全面认识社会的重要方法。基本技能环节中制定前两年学生实践训练计划,安排一年级学生参加寒假社会调查、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二年级安排寒假进行专业调查、暑假进行专业认识实习。学生利用假期或者就某选题完成调查任务,或者选择一个单位深入下去进行实践体验,结束后撰写实践报告,在新学期开学4周内以班为单位进行交流、答辩,评定成绩,推荐优秀报告。

2.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环节。市场营销学、服务营销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案例教学的组织方式是每门课程选择5-8个典型案例,精心设计讨论话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采用大班交流与点评以及分组对抗辩论等形式深入和共享讨论成果;案例讨论的成绩以20%计入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

3.顶岗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是对毕业生专业实践能力检查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毕业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并能否运用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过程。利用培养计划中的半年(甚至一年)时间,通过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知名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理解论文任务、项目调研、资料查阅、方案设计、技术实现等具体要求方面能得到好于或相当于校内毕业设计所能得到的锻炼和提高,而且对于在企业环境下如何系统地进行产品销售能得到亲身体验,实现顶岗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就业”一条龙。毕业设计的考核采用现场答辩与实习表现相结合的5级评价制。

4.市场营销仿真实验环节。为了在校内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锻炼学生根据市场环境运作企业的能力。市场营销仿真实验室配置因纳特市场营销模拟平台,在电脑上全程模拟企业的运转过程,从企业的建立、市场调研、产品研发和设计、产品促销与销售、企业资金的运用与管理等方面提高创新能力,通过学生的实战模拟成绩和市场报告核定每个企业的成绩,其中每个学生建立的企业其实战成绩通过企业的资本额、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市场区域和市场份额等指标衡量。

5.创业竞赛环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竞赛、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市场调查分析专业竞赛等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是锻炼营销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又一综合实践环节。各项竞赛比赛内容包括写作创业计划书、ERP软件模拟和项目答辩等环节。各团队通过创作计划书,模拟真实企业运行过程,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成员群策群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答辩环节思维缜密,口若悬河,锻炼学生一流表达能力。

暑假实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化学化工 毕业论文(设计) 高校转型发展

在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实践教学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作为综合性实践教学中最重要一环的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科学研究及训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然而,现阶段高校的毕业论文都安排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个学期,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及就业冲突,严重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为此,我们对2011级和2012级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取得了―些卓有成效的效果。

一、目前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一般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有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实力突出,学生选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有些教师有较深的工科背景及横向研究经历,学生选题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和深入研究的潜力。毕业论文(设计)所在的第八学期恰恰是学生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学生往往忙于就业,无心论文,时间短、任务重,并且与考研复试、资格证考试、公务员考试冲突[2]。化学化工类毕业论文往往依托实验,需要大量的实验数据支撑,实验实践时间需求较大,导致很多课题刚刚获得突破就急于结题,有些课题还未优化结果就要撰写最终结论,一些很有潜力的课题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就随着毕业而被束之高阁。学生为了突击应付毕业论文工作,只好假题假做,甚至有些学生进行网上抄袭或者使用百度百科等网络文章拼凑成论文,有的学生找人论文,还有的学生直接改用本专业往届学长的合格毕业论文上交等[2]。这些做法不但使得学校安排学生写作毕业论文(设计)的培养计划失去应该的作用和意义,还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败坏学术风气。

二、针对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所做的探索

针对目前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所面临的困境,我院经过大量研讨和调查后,对毕业论文工作进行了探究。

1.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

因为毕业论文环节放在第八学期,就业等原因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所以我院尝试对毕业论文(设计)灵活化处理,允许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至第七学期开学前三周的时间段内申请提前选题,部分学生暑假即可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相关工作。考研深造的学生可以利用长达一年的毕业论文系统的进行系统的学术训练,化工设计类的学生可以将毕业论文工作和化工设计竞赛的准备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于就业的学生则避开联系就业的关键时间。

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化学专业的学生已经修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及相应的化学实验,已经基本具备处理化学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3];文献检索、专业英语、毕业论文写作及学年论文更是为毕业论文工作的提前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第六学期结束时,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完全具备实现的基础。

2.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

高校本科实习工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进行,将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提前至第六学期结束的暑期的话与实习工作并无太大冲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学生提前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时间是第七学期开始,同时是本科实习开始的时间。这得益于我院的另一项探索即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我院与实习单位达成校外毕业论文(设计)合作教育协议,针对确定从事该行业的同学提供顶岗实习岗位。合作培养,共同指导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学生可以在实习单位参与一线生产的同时,完成第七、第八学期的相关学业。

三、毕业论文(设计)所取得的成效以及问题

针对毕业论文(设计)施行的一系列的举措,我院很好地缓解了毕业季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毕业论文期间本科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2011级和2012级毕业生共有241名成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李全良老师等指导的毕业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荣获二等奖,两届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均取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总之,根据化学化工学院的实际情况,毕业论文(设计)提前进行的探索和毕业论文(设计)与实习相结合的探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效缓解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一些迫在眉睫的问题,较明显地提升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肖鹏,康爱红,吴正光.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0):7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