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校制度体系

学校制度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校制度体系

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

一、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现状

1.对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德育理念培养缺乏正确指引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中职学校只重视硬件的建设,而忽视了学生德育工作,片面认为德育工作是隐性工作,可抓可不抓。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日益加剧,再加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出现,中职教育的功利性彰显出来,很多职教工作者只重视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做人”的教育,忽视了关注一个健全的人应具有的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和完善,没有真正意识到学校的根本功能是“育人”,没有意识到学校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与意志这个核心竞争力。这种理念指导的必然结果就是放松甚至放弃了对学生的德育,必然导致受教育者人格的不健全。

2.现有的中职学校德育实践育人制度形成机制是自上而下的,缺乏师生参与

很多学校在制定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的过程中,并没有教师的实际参与。也就是说,学校的德育制度并没有完全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没有直观地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意愿。因此,作为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建设的主要力量,教师与学校德育制度的联系还不够密切。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只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学生施以的一种近似量化的管理,而在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处理社会关系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校的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并没有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践育人体系制度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组织制度的建立

中职学校应当进一步确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德育领导体制。在学校层面,首先要确定党委、行政主管领导,成立党、政一体的职能工作部门,把德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环节。各职能部门分解德育职责,明确德育内容和标准,履行德育职能,规范实施德育,制订科学合理、简单易行的评估检查办法,完善奖惩制度,加大学校对校内部门、单位和师生个人的检查评估力度,实现“三育人”的德育格局和德育机制。

“三育人”要体现出人文关怀,学校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既做管理者,又做教育者,要充当管理育人的主体。后勤服务工作人员要运用优质服务发挥育人效果,关心、爱护学生,使青年学生的身心受到良好的陶冶,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学校要突出人本思想,做到管人先管心,管心先知心,体现人文关怀,使德育管理人性化。

2.研究整体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框架,创新中职德育途径和方法

构建中职德育体系的总体框架主要包括中职学校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体制、规章制度、评价体系及德育运行机制、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及辅导员工作的教育模式的研究,研究出体现职业教育规律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方式,总结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好、整体化的德育体系。

创新中职德育方法体系研究的重点是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工作规律,抓住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积极进行德育课改革,加强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方式、德育实训活动、教育载体、建立德育实践基地等方面的研究和建设。针对中职生的特点,紧紧围绕中职生的基础知识、专业能力、就业观念及敬业精神的培养,通过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开展活动等有效方式,使中职德育增强主动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突显人文气息

形式多样、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

一是努力创建校园大型活动精品,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以民族精神感染和感召学生,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结合国家助学金政策,引导学生树立诚信观念。

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42-02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化的构建对大学生的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只有完善大学生思想教育,才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促使其为祖国的复兴繁荣奋斗。虽然,近几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较快,其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实践也在不断丰富。但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还存在一定的弊端问题,需要高校不断地深入研究。因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有效开展,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制跟社会主义理论结合紧密,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其理论构建根植于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中。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诉求

1.适应现代化教育客观需求。现代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变迁流程的概述,引领社会各个层面的变革。在新的教育视野下,现代化教育是传统的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过程,其思维方式和个人行为的转变就是现代化现象。我们在客观角度分析,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大学生的现代化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思想政治的教化、学习灌输其理念,才能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现代化理念,是其发展的趋势,因为这是时代与我们这个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其大学学科的现代需求。现代大学生教育是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学科同样地要与时俱进。而且,只有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才能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让教师更好地了解现代大学生思想,比如教师通过微博、微信等接受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反馈信息。

2.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思想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离不开良好的大学环境氛围,其环境氛围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大学环境氛围可以良好地保障政治教育体制的顺利开展,其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并且顺着时代的发展,制度在不断地改良,逐步地优化,新形势下的环境进程正在开展。只有顺应环境的变迁流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加地符合社会实际,其开展才能科学规范化。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衡量道德水平,常常在社交言行中判断,并不是根据道德规范制度为准则,由此可知,社会道德发展需要大众自我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人文理念发展,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环境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只有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才能弘扬正气,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

3.当代大学建设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制度建设的灵魂,其制度建设的要求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需要约束其道德素质。大学建设肩负重任,不但要履行培养社会人才的责任,还要完成自身存在的使命,所以大学的建设要跟社会联系紧密,从而适应于时展。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北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大学的建设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够及时地接受当代学术流派思想,适应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大学建设还要有先进的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大学文化培育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人才,其也是大学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4.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还比较分散,主要体现在高校内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现代化大学建设,一个有序、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能推动思想政治的教育发展。为此,要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构,高校需要定期开展教育会议,督促大学生思想教育内部体系的构建。还要积极开展教育工作,更好地凝聚大学生精神,促使其自我革新。从而让社会对其关注度更高,以此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来共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现状

1.制度不健全。体制是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的前提,也是规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依据。如果高校制度不够健全,那么其对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就不会明显。目前,高校的思想教育体制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制度存在漏洞,比如,没有相关的配套制度,让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的单一化。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过于的紧密,这种紧密虽然会让制度在细节问题上更加的具体,但是可能造成交叉制度的出现,最后造成思想教育制度权责混乱的现象。

2.执行力度不够。思想教育制度在执行时,要让其贯彻整个教育机制。制度的实行是为了更好地规范大学生行为,用制度弥补其自身的软弱性。所以制度的执行,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目前,执行制度的力度不够,主要是学校未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放在管理的首位,因为大学发展的重心问题主要是教学质量和科研问题,这就相应地忽视了学校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的开展。高校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原因,是其发挥的作用不明显,高校虽然设置了其科目,也在期末的时候进行考核,但是依然达到不到目标效果,学生学习这个科目的目的,更多地是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说,高校的执行力度不够,关注的思想政治角度也比较片面。

3.实效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体制流程是比较抽象的,虽然有相对的理论和原则指导,但是在执行中缺乏变革意识,也不能很好地跟进社会发展趋势,这样就不能明确地预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存在的问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并不多,针对性也不强。由于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就不能很好地贯彻这一教育理念。由此,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对大学生的影响并不深刻,所维持的教育时效短暂。

三、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现状原因

1.环境所限。思想政治教育是历史产物,有一定的统治烙印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转变巨大,各种思想观念在这个时代相互碰撞融洽,现在网络上的拜金现象严重,很多领域奉行金钱至上的思想观念,从而败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公德,这对高校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袭。虽然高校是大学生生活的主要阵地,但是社会对其影响是客观的。

2.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制度是要操作性强和时效性高的,但是目前来看,其教育主体还比较单一,高校在制定思想政治制度的时候,决策者往往是高校的领导,教师与学生没有参与到其中,这样的制度是不健全的。而且,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像是为教学服务的辅助工具。在这个教育氛围里,人们对知识才能的认可远远超过对品德道德的认可。

3.创新力度不够。创新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管理理念不够创新,其建设还局限在理论与发展的思路上。只有立足实际、着眼未来,才能建设出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的机制。

四、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措施

1.完善发展目标,坚持公正性与合法性。完善发展目标,坚持公正性与合法性,就是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评价标准。保证其目标构建更符合法律法规,适应大学生发展全面需求。这样的体系,大学生才会自觉遵从,也能得到社会的支持。高校在构建其体系的时候,要充分地认识确立目标的作用,因为目标具有一定的目的和指向性,可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展。高校在确立目标的时候,要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要以促进学校全面发展作为目标追求。

2.优化组织体系,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坚持人性化与生活化是高校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利于大学培养人才。制度来源于生活,最后也要回归于生活,只有这样制度才能切合实际符合现实需求。组织体系的优化有利于思想教育的开展,保证了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高校可以多鼓励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学生,广泛地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把学生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来,让学生在学校的人文关怀下,更好地规范自我。

3.健全体系,坚持实践性与灵活性。坚持实践性与灵活性,就是在处理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解决问题,因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健全体系,是大学生教育机制实行的关键所在,学校可以建设相应的监督机制,明确思想教育者的工作原则和权限,对高校生的思想道德水准做标准要求,有规划有策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结束语:

本文浅析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体系构建,明确了其体系化构建的紧迫性,高校只有正确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保证此制度的顺利实施。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对社会建设的意义重大,只有完善这一机制,才能健全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唐玉琴.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J].中国成人教育,2007,(7):30-31.

[2]权燕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建设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10):59-59.

[3]王海燕,吴絮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制度化研究刍议[J].高教论坛,2012,(11):69-72.

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第3篇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体育人口的时间、强度、频度三个维度解释了当代中小学生体质持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旨在为有关部门制定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人口;学生体质;社会问题;应试教育;边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4.03.017

1. 问题提出

“少年强则中国强”是梁启超先生《少年中国说》中的一句话,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成长是我们永远关注的话题,尤其是青少年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近年来学生体质与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社会问题。从1985年到2010年,我国共进行了6次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共同组织的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检测项目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个方面的24项指标。[1]

调查数据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然而体重增长幅度远大于身高,导致超重和肥胖学生大量出现。我国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与前5次调研相比,最近一次调研显示,身体素质下降幅度明显减小。同时新的问题出现,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龋齿患病率出现反弹;老年病年轻化趋势增强等等[2]。

关于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我国体育界进行了众多的研究,原因归纳离不开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本文主要针对学校这一层面,根据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三个维度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

2. 体育人口简述

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3]。直接参与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通过采用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提高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

卢元镇老师提出,体育人口由时间、强度、频度三个量化标准决定,三者缺一不可[4]。具体标准要求如下:

——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

——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

3. 体育人口三维度解析学生体质下降致因

3.1学生体质下降的时间维度致因

应试教育体制大背景下,评价学校优劣靠的是升学率,评价学生好坏靠的是分数,体育不是高考必考科目,学校、家长和学生个人便不会浪费太多的精力在体育锻炼上面。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文轻武”思想深深的影响着一代代华夏儿女,渗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造成对文化的推崇和对体育的抵触。体育课能够在课程设置中保留下来已属万幸,更不期待能够在课程中占据重要位置。

普通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形式主要是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体育课方面,一堂体育课45分钟,体育课上用于增强体质的时间主要指身体练习的时间,根据现在公认的40%练习密度来计算,仅占18分钟。[5]除去课堂常规部分和最后的整理活动环节,真正练习的时间便掐指可算了。课外体育方面,通过整理长春部分中小学(走读生)作息时间表,得到以下表格便于参考:

如表所示,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普遍较大,从小学开始就被各种家庭作业压着,平时上课期间,白天在学校上学,晚上回来做家庭作业。周末不上课,但是各种补课班蜂拥而来,家长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自己拼命的赚钱,让孩子拼命的补课,这就进入了一种循环误区,走不出来。造成孩子小小年纪,戴上了厚厚的镜片,孩子的脊背越来越弯曲。

课余体育活动只能在课间、午休和晚上放学后进行,分别思考一下,10分钟课间,是学生放松神经,准备下节课的调整时间,不能用于体育锻炼。午休期间,从中午放学到下午上课一般有90分钟时间,安排大概是:90分钟=吃饭(20分钟)+睡觉休息(30分钟)+自由活动(30分钟)+其他(10分钟),体育锻炼时间只能在自由活动模块,自由活动还有一些看书、聊天等活动,用于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就所剩无几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会越来越少,这是多位学者研究出来的成果,讨论晚上放学后这段时间的课余体育活动,就不用考虑高中各年级和初三年级了。有调查显示,放学后,80.4%的学生一般直接回家,12.3%的学生在进行一定的体育活动后在回家,4.6%的学生做完作业后回家,然而回家后能够再出来的学生比例却少之又少[6]。

通过上述分析,体育锻炼时间达到“每天运动一小时”,还差不少距离呢!

3.2学生体质下降的强度维度致因

真正的体育课在于通过教会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通过某种教育因素的作用,学生在知识体系形成后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及行为。如果要使学生喜爱体育课,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必须令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有兴趣才有动力,才能更多的参与体育锻炼,由量变到质变,最终达到终身体育。

先前的体育教学“达标考核”模式借鉴的是前苏联的“卫国体育健身制度”[7],其一是体育教学内容陈旧,教材虽多次修改,但仍未脱离田径、球类、武术、广播体操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其二是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程序多年来一成不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组织形式里过多的条条框框导致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是厌倦体育课,进而影响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其三是教学方法落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忽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剥夺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情感体验。

如今体育课引进了各种游戏活动和休闲娱乐运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提高了,然而学生的体质现象没有得到改善,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新形式体育课给学生情感体验的同时,降低了运动强度,不能达到运动健身的目的,以至于新课标实施以来学生体质不升反降现象出现。

旧课标与新课标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旧课标指导下的体育运动,能够保证学生参与运动的强度,但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却无能为力;新课标虽对学生的兴趣有促进作用,却忽视了运动技能的教学和运动强度的控制。

如果想让中小学生成为新一代的体育人口,运动强度必须控制在中等强度以上。强度控制与兴趣培养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一定能够找到一个共赢点,使控制运动强度的同时,培养学生参与的兴趣,进而使中小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习惯,最终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3.3学生体质下降的频度维度致因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三章课外体育活动。规定普通中小学校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8]教育部颁发的课程计划要求,小学一、二年级体育课每周4学时;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每周3学时;高中各年级每周2学时。[9]

“课外体育活动基本没有,体育课可有可无”现象明显,在中考和高考的压力下,学生除去每天在校时间,其他自由时间大部分在课外班度过。平时和周末课业负担一样沉重,来自学校和家长的压力,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生活。《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第5条规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习):小学不得超过6小时,中学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学校或者教师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增加授课时间和作业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10]。但是高考这根“指挥棒”,使得中小学看重升学率,学生看重分数;经常出现判定一个学生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的指标就是考试成绩。这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怎能让学校放松,让家长放松,让孩子放松呢?

体育课给文化课让步现象常见,尤其是中考班和高考班。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慢慢降低,体育课面临边缘化的危险,体育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工作。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及时得到解决,何来保证中小学生每周的锻炼次数。

高中与初中和小学相比,本来体育课时就少,由于学习压力增大,学生逐渐把体育课当成了自习课;各科老师把体育课当成了辅导课;体育老师则把体育课当成了休息课。这种自上而下不重视体育课教学的想法,使得高中体育课比初中和小学体育课,更早的步入边缘化。

体育人口的频度判定指标是每周三次以上,从上述分析可知,小学和初中学生体育活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次数保持在三次以上应该不是问题,但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活动次数却很难保持在三次以上。

4. 结论

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少年一代的体质健康关系着祖国未来的竞争力。针对现今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应该调动社会综合力量,群力群策,为学生体质健康做出正确的指导。本文仅对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直接原因进行分析,得出学生体质的增强必须依靠体育运动时间、强度、频度三者合而为一,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2] 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研究组编.201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4] 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8-40.

[5] 韩英灵.政府对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作用与局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113-117.

[6] 唐东辉,刘静,陈庆果,等.北京市中小学生体质下降原因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07):77-78.

[7] 洪晖,刘炜浩.我国高校学生体质下降原因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0.(09):117-120.

[8] 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76.

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第4篇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强调了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保证教育质量关乎国计民生。《纲要》中又指出:“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制度。”[1]因此,教学管理中的督导体系,对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至关重要。教育部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中也强调教育评价和督导的重要性。“建立课程管理和质量评估制度。”[2]这个文件把培养质量作为了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可见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管理中的重要性。

教学质量是各学校办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各学校不断探索的研究课题,学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保障教学质量并稳步提升。

沈阳大学师范学院在过去的几年中对教师备课、授课、学生出勤管理、课堂纪律、教师教学文件填写、归档等各环节的管理做了一些有效地建设,现在基本形成制度,形成一个体系,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体系的构建

体系的构建需要一个平台,师范学院的平台是“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都对教师的教学材料、课堂教学情况、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督与检查,起到了督导的作用。

师范学院教学质量督导体系主要包含着三个环节。督教,督学、督管,“实现以督教为指导,以督管为保障,督学为目的的一体化功能是今后高校督导工作运行的新走向。”[3]而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要保证管理理念的科学化。教学管理过程是客观存在的过程,是有规律可以利用的过程,他不是某个人可以左右的过程,因此必须建立在科学的理念之上。这种科学的理念就是制度化,各环节都要靠制度来管理,制定各种制度的组织机构是学院领导聘任的教学工作管理委员会。执行则是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和教务管理办公室,监督是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督导组。其次是确立各教学环节的制度:教案检查制度、教学进程管理制度等。在质量监控体系中,按照文件标准进行督导,做到有据可查,有据可依。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培训活动,使青年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高学历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再次,教学院长与同教务办公室干事根据这些制度及时检查、收取材料,并做必要的处理。对教学文件的检查,师范学院出台了各种标准,按照标准检查教师工作的完成情况。教案、试卷批阅、教学日历撰写采用学校的检查标准;而试题质量、细目表、参考答案等学院自己制定。每学期都按照比较固定的时间来检查。开学第一周,主要检查教案,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经过几轮的检查反馈,教案存在的问题已经不多;第一周的另一项内容是自查、互查上学期期末的考试试卷和教学日历的编写情况。第二周至十六周,主要针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督导。采用多渠道,全方位的方法:即专家听课(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分组听课,每位成员负责几个部门,定期轮换)、教师互相听课,一直坚持教师间互相听课,每位教师每学期听课2节,与学校要求一致。学生监督,采用学生反馈卡制度,每周由学习委员交学生反馈卡,对教师授课情况进行监督。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反馈。第十四周,期末考试命题,严格把关,按照学校的要求制定命题及与命题相关的文件标准,分工明确,要求严格。第二十周,成绩录入,材料归档。在这一周里,教师批阅试卷,整理成绩并按照学校教务处要求的时间里,登录成绩。学院教务办公室考务干事接收试卷等材料并归档,教务干事接收教师手册、听课记录等材料并归档。对检查结果及时公布,并做好记录,以便为考核教师做参考。完成了一个环形的督导制度。

三、质量督导的价值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构建教学督导体系的目的就是要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育质量,确保各教学环节始终处于被监督的状态。《纲要》明确指出了高等院校办学应该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为目标“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学质量督导的价值也正是针对教师和学生的。

1.开发教师潜能 使教师发挥最高水平

教学质量督导的价值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保证过程的规范性,又能在方法技巧上有所创新。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评价和督导,《纲要》中对完善督导制度也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制定教育督导条例,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我们的教学督导体系就是在国家大的背景下进行的。我们以师范学院的教学管理为核心,以实践为依托,在实践中实施督导,探索师范学院在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手段、方法的实效性。我们采取的督导方法是:专家、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师之间互相评价等多层次的评价方法,督导教师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定。采用平时正常教学与优秀课程评比,结合学校达标课程活动,对教师的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听课质量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督导,从而完善了我学院的教学质量督导体系。考核的目标是作为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在实践中,能实施量化管理,尽量做到量化管理,时时记录,认真核查,综合评价。对最难量化的课堂教学,采用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即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使教师的工作态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管理监督之下,以确保教学质量。专家评价主要是评价教学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同行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特点;而学生的评价主要看教师的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通过一个时期的建设,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明显的提高。

2.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有最大化的收获

目前,学风建设中,最难的工作是保证学生出勤。为此,师范学院制定了学生出勤情况奖惩办法。从教师的角度讲,要严格考勤,教师记录在手册上的数据,期末由专人统计,作为与学生办公室掌握的数据对照的依据:学生请假,必须有学办的请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旷课6次(含6次)以上,必须取消考试资格,旷课6次以下,教师课根据学生的态度自行决定是否取消考试资格。从学生的角度讲,出勤情况,要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手册,作为评优、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

学校制度体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阅读;指导;提高;学习;效率

少数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或是观念上的偏颇,忽视数学阅读,认为阅读是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事,数学只需多讲解、多做题即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也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这都要求我们应当重视阅读,数学也不能例外。为加强数学阅读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笔者尝试以下做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才会自觉地阅读,持久地阅读,收到应有的效果。

1.了解阅读需要。心理学表明: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来源于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中的生活和生活中的数学,数学从生活中来,必将服务于生活,而要让数学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必须学会阅读,力求让学生明确数学阅读的目的、意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阅读确实是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从而产生强烈而稳定的数学阅读动机和阅读欲望,如阅读存折、单价表和说明书等。

2.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创设的问题要精辟而具体,要有针对性,要有适当难度,要富有启发性。通过问题情境,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和解答,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从而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3.注意激励表扬。美国心理学家戴克斯说:“孩子需要鼓励,如同植物需要水一般。”激励,可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激励,可让学生放飞个性,展现自我。我一是通过“口头表扬”进行激励。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不足,我不是盯住缺点或错误不放,而是注意发现其优点,肯定其长处,哪怕只要有一点所得、一点好的态度、一个好的方法,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二是通过“评奖”进行鼓励。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组织多种有关数学阅读评奖活动,如班级和学校开展评选“数学预习能手”“数学故事大王”“数学知识小博士”“数学阅读日记之星”等活动。评奖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尽量扩大获奖面,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获奖。三是展示成果激励。在数学教学中,我为学生的数学阅读展示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如墙报上开辟“数学阅读心得园地”,演讲“数学故事”,举行“读书笔记展览”和“手抄报展览”等,让学生展示自我。这样,在多种激励中,学生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快乐,充满信心,调动了阅读的积极性。

二、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读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曾经说过:“问题不在于教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因此,我不仅仅是传授数学知识,也不仅仅是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数学阅读的方法。

1. 操作实践,帮助理解。在阅读时指导学生边看课本中的有关内容,边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通过学生亲自做一做、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等手段,观察、比较和体验,感悟新知,获得表象,帮助理解。如学生阅读预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自己在方格纸上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图中可以看出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把数据填入书上表中,通过观察和比较,感悟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抓关键词,准确理解。在数学里,关键词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否抓住关键词,关系到理解的准确性。在阅读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圈出关键词,并加以推敲理解。如阅读学习小数的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学生圈出关键词“小数”“末尾”“零”“不变”,然后对关键词进行推敲分析,明确这个性质的条件是“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者去掉零”,结论是“这个小数的大小不变”,如果改变条件这个性质就不成立。

3.质疑问难,深入理解。“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言简意赅地讲明了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质疑问难,如阅读《利率》这节内容时,抓住重点内容提问: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利息与利率有什么关系与区别?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然后再次认真细致地进行阅读、观察、思考、感悟和探究,从而深入理解利息、利率的概念、联系及其计算方法。又如阅读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时,学生抓住关键词提问:为什么要乘或除以相同的数?为什么“0”要除外?学生经过思考探究后,就更加深入更加明确地了解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4.转换语言,深化理解。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在数学阅读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其意义的深化理解,我们要求学生将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转换成文字语言,并用口头或书面叙述出来;或将文字语言转换成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学生不断思考、分析、概括、综合、归纳、整理和表达,最终达到对知识的内化。

5.比较阅读,鉴别理解。任何事物都是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在数学学习中,学了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比较地阅读教材,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后,可要求学生将课本中“长方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三角形面积”“梯形面积”等内容有比较地再次阅读,从中寻找异同,加以归类和比较,从而进一步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培养习惯,让学生真读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认真细致地读,真心实意地读,积极投入地读。

1.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理、符号、图表、术语和推理过程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地方,数学中的结论错对分明,不存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断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咬文嚼字认真阅读的习惯。

当学生阅读数学教材时,老师应要求他们逐句、逐字、逐符号、逐图表地推敲和剖析,直到弄懂其真正含义,准确地把握知识点,不能忽视或略去任何一个地方。

2.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数学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必须认读、感知、分析、理解阅读材料中的数学术语、符号和图表等,并能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形成知识结构,这中间要用到的逻辑推理思维特别多。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如教学《认识比》时,教师可先出示阅读提示:认真阅读教材,想一想,什么叫比?比和除法、分数什么关系?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可以在阅读思考中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养成读写结合的习惯。读写结合是指在数学阅读时一边读一边动笔,或圈点批注,或编写提纲,或制作卡片,或做读书笔记,或撰写心得等。在数学阅读实践中,应要求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复习性阅读,把主要知识点按若干类别加以归纳和整理,写成纲要或图表,可以更好地理清关系,加强记忆;把教材中出现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写在阅读笔记里,以加深对思想方法的认识;把对具有因果关系、隶属关系的数学对象归类成知识网络,以网状形式写出来,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再如尝试性阅读,把教材省略的一些数学推理或运算证明过程用纸笔演算推理出来,帮助学生明确数学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引导评价,让学生促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因此,在数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引领学生自主评价,让评价发挥其检查、诊断、甄别、反馈、导向、激励的功能,有效促进学生数学阅读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