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居家养老优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村居家养老的必要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增加的速度达到了每年600万,数据显示,2009年年底,我国65岁以上老人人口占据我国总人口数的8.5%,60岁以上人数占据总人数的13%,可以看到,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不断加大,社会已经成为老龄化社会,三分之一的农村家庭缺少子女照顾,老年人不仅物质生活水平低下,还缺少精神寄托。
相对于城市家庭来说,亲情关怀是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优点,但是近几年城市化速度越来越快,很多农村年轻人都到城市务工,很多年轻人都是农村家庭的“顶梁柱”,这种情况给农村家庭带来了不利影响,例如严重的“空巢老人”现象。笔者调查了195位农村老人,其中没有和子女同住的老人数量将近一半,这些老人没有子女照顾和陪伴,缺少精神慰藉和身体照料,这种情况体现出农村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的弱化,也反映出现今亟待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
(二)农村居家养老的可行性
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乏完善性,这是由社会发展、经济水平等方面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因此,要建立和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相符的养老制度,需要综合考虑人文、经济、资源等多方面因素,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可以从几个方面得以体现:首先,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费用较低,虽然现在敬老院、老年福利院数量较多,但是这种机构养老模式不论是前期投入还是后期维持,都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并不适用于农村养老,农村老人如果身体健康状况尚可,会最大限度地为子女减小负担,实际上是降低了养老费用和成本;第二,当今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实施居家养老模式,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大量有关民生的政策和项目,体现出国家和政府对于改善农村民生的极大重视,而现今农村空巢率和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对完善农村养老提出了要求,因此,农村居家养老面临着有利的机遇和环境;第三,农村老人对养老服务的要求不高,调查显示,70%左右的老人需要的养老服务是家政服务,主要包括清洁、做饭和打扫卫生等,这些项目简单、传统,因此提高了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二、农村居家养老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缺乏专业人员
目前,农村居家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委会干部兼职,这些干部缺乏关于居家养老管理的专业知识,给农村居家养老发展带来了阻碍;其次,居家养老缺乏专业服务人员,很多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人员都由村里的老人自行承担,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服务技能培训,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二)设施水平落后
主要是服务设施分布不合理,例如服务设施分布在行政区域,但是大多数老人居住地距离较远,因此无法满足老人实际需求,也降低了服务设施的利用率。
三、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措施
(一)完善资金投入
确保居家养老服务顺利发展的基础因素就是充足且稳定的资金,农村居家养老需要社会、家庭、政府等多方面共同承担责任,政府职责固然重要,企业、家庭和民间组织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要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政府还应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趋向产业化,发挥企业和民间组织的重要作用,为农村居家养老提供经济支持;对于政府来说,可以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以提高企业和民间组织的积极性,这样不仅让政府的负担减轻了,还增加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主体,为提供更高质量、更加可靠的服务打下基础。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问题;对策
一、社区居家养老
(一)社区居家养老的内涵及优点。社区居家养老是立足于国内养老服务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机构养老形成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其发展做到了与时俱进。社区居家养老是在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在社区建立一系列养老服务体系的,以社区老年人为对象根据实际情况分无偿、低偿、有偿服务三个层次的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的包含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心理慰藉等主要内容的新型老年服务模式。
社区养老的特点:社区内的老人在经济上以家庭供养和自养为主;社区发展处于起步极端,资金严重缺乏;社区要根据老年人的实际情况提供从物质、精神上的不同服务;社区要逐步做到信息化养老。
(二)社区养老同其他养老的对比。社区养老同家庭养老的对比:从传统观念上讲,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养儿防老”更是中国人主要的生育观和家庭观。从法律角度讲,《婚姻法》和《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家庭养老是养老的前提乃至基调。家庭养老就是在家中养老,由子女承担大部分赡养费用的一种方式。我国目前的家庭结构转变为“421”,子女的尽孝必然会力不从心;因人口流动无限制,就业形势严峻、城市化导致年轻人集中到大城市拼搏,每年回家的次数和天数十分有限,家庭养老就没办法实现。
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或其家庭按月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享受住养、生活护理等多种服务的机构。提供的床位、服务根据交纳费用的高低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机构养老可以使老年人得到专业的、科学地、及时的护理,但会增加政府和社会的负担,最重要的是与我国的尊老爱老的传统观念及现状是不相符的。而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高效化的服务网络,可它使老年人在不必离开自己熟悉环境的同时就可获得专业化的及时的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现状
(一)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目前太原市的养老现状是:2010年12月份开展对无证擅自执业的养老院进行清理整顿,此后保证每年都要在10月10日至11月底期间对辖区进行一次清理,动态掌握辖区内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确保养老机构的合法、合理、有效。2011年又对有资格的养老机构实行新增床位补贴每张床位500元,但每个养老机构新增床位不得低于30张。
2010年10月11日太原市开始实施社区虚拟养老服务。即“以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社区服务,虚拟养老为主体”为老年人提供周到、便捷、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提高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水平。将老人分类给与不同的政策安排。同时在2010年12月开始针对社区内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开展志愿亲情服务。
(二)太原市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首先,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缺乏系统性,政府、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如何做到有效、快捷的处理是一个大问题。其次,大量缺乏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志愿者队伍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第三,社区居家养老的资金没有同意管理,资金来源也各不相同。太原市社区活动资金大部分依靠街道没有拨付的2000元和自助筹资只占一少部分。资金的缺乏、管理使得社区养老很难具体的落实。第五,社区地位低权力小但职责多,社区没有全面理解到社区居家养老的重要性,缺乏有效的宣传和管理、实施经验,且同时需要处理太多的行政事务。第六,缺乏有效的监督。社区居家养老试点在2010年开始实施,总结经验后没有的到很好的推广和落实。
三、建立符合太原实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
通过分析太原市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为:首先,重新定位政府角色,做好主导和监督。太原市政府应大力宣传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使广大群众对新型事物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政策扶持要做到把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作为本市下一个五年规划中,将其列为一个重大项目;在摸清老龄人数量、居住区域、实际需求和支付能力、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后建设不同层次的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本身的福利性质就决定政府应给与财政支持,要作出与五年规划相匹配的财政预算;政府购买使用券、拨付资金建设社区养老设施、对参与社区居家养老商家的服务、社区的落实程度等都应该进行有效的考核和监督。
第二,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运作。政府应该放宽民间资本的投资面,鼓励社会资金的投入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做成专业化、社会化。只有在政府主导、监管下,由市场进行运作才能保证高效率、人性化服务。
第三,做好城市社区服务的运作与管理。一是,提高社区服务人员关于养老方面的素质,并进行专业化培训。二是,构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把老年人的需求同信息服务平台紧紧联系起来,并且建立老年人的实际情况信息的电子档案。
第四,完善专业人才与志愿服务工作队伍的建设。政府主导开班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护理。心理学等相关服务的培训基地;政府引进社区养老相关方面的人才;与医院、理发店、餐厅灯服务组织合作;充分利用充满爱心大学生,完善社区养老的服务。
最后,多渠道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太原市形成表扬养老、抨击不孝的社会风气;增强老年人对社区养老的认同感;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养老补助,保障老年人在养老上的经济独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 居家养老 大学生 志愿服务
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只有3.1人。随着老龄化加剧、人口因工作、学习而流动性增强及人们观念的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在家庭小型化趋势日渐明显的现代社会有所弱化,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将改变养老方式。
一、居家养老实施背景
当前我国老年人口迅速增多,高龄人群比例日益增加,而我国有很多家庭人口结构模式属于“四二一”模式,即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赡养四位老人,这种家庭压力让年轻夫妇无太多时间陪伴老人。针对我国空前养老压力,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峻,养老问题正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居家养老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2008年1月,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提出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全面推进新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尽快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老人创造幸福的晚年生活。自2002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以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一直积极响应,发动全院广大共青团员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建立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2013年在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建立服务基地,拟长期共同开展社区居家养老志愿服务活动,此项活动以居家养老工作室为媒介,联系着政府、社区、高校大学生及老人。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个人,他们与子女缺少面对面的沟通,在城市里寂寞地生活,成为城市里的孤独守望者。”常州首家私人创办的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主任陆美方这样描述城市里的独居老人。在2012年她做的问卷调查中,80%以上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他们说:“金窝窝银窝窝,不如自家的草窝窝。”我国老年人习惯长期住在一个地方,普遍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如养老院养老。居家养老服务具有方便、灵活、自由等诸多优点,可以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老志愿服务时存在的问题
1.节日志愿服务出现扎堆现象
纵观全国各地大学生的关老服务实践,可以发现,大学生走进社区参与的为老服务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每当学雷锋活动日、重阳节等节假日,便会出现“扎堆”开展为老服务的现象,此类新闻频频曝出。“学生有这份爱老之心十分难得。以前也有过一天接待三拨志愿者的情况,拒绝不好,不拒绝吧,来的人多了,有的老人会觉得有点吵。”
2.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存在漏洞
为让大学生能积极地投入到社会公益志愿服务活动中,不少大学将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活动次数和时间记录下来,作为评判学院班团工作的一个指标。因此,不少志愿者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时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有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玩手机、嬉笑打闹、说话不注意,甚至把工作人员已经打扫干净的地板弄得脏兮兮的。部分大学生志愿者纪律散漫、没有积极性,经常无故不参加,造成中后期志愿者流失严重,只有极少数志愿者坚持长期服务,使得服务基地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意义和性质产生质疑。
3.大学生关老服务对象难觅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在寻求关老对象过程中发现许多社区、老年人对大学生参与关老服务存在些许顾虑。主要原因有:(1)在接受过大学生关老服务的老人之中,多数老年人担心大学生“缺乏耐心”。而“娇生惯养,怕吃苦”和“与老人有代沟”也占一定比例;(2)大多数老人对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新事物还不太接受,不愿意让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3)志愿者的主要活动场所是老人的家里,部分老人的子女对志愿者不够信任,不愿意让陌生人进入家中;(4)寻找关老服务对象的方法成效不大。大学生志愿者寻找老年服务对象主要是通过居委会提供空巢老人的信息,而很多居委会担心大学生志愿者进入老人家中服务后期会出现问题,存在隐患,因此不愿透露需要帮助老人的信息。此外,志愿者在社区设点宣传并现场报名,但成效不大。
三、大学生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径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立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志愿服务基地后,每月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前往工作室联系的社区开展关老服务,解决了政府、社区、大学生、老人之前存在的困惑和疑虑。通过广泛将大学生志愿者纳入居家养老服务中在极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资金不足的状况,社区也因有大学生志愿者的加入使居家养老活动开展更有效,大学生从居家养老服务中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道德风尚,在活动中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意义,社区老人因有专业机构的介入而放下思想包袱,更易接受志愿服务对象的帮助和关心。
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丑丑真情服务团与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合作个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构建路径从原来的五大主体,即政府、高校、大学生、社区及老人,增加了新主体——居家养老社会组织。
1.政府
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让老人们快乐幸福地安享晚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政府带动社区、社会机构、高校一起摸索、创新最佳的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发展,促进政府职能转移,凸显志愿服务获社工特色。制定支持性保障政策,为机制的高效持续运行提供坚强后盾。
居家养老是近年来才出现的新鲜事物,如金晚霞居家养老工作室是常州武进地区首家社会组织。老人及其子女从认识到认可需要一定的时间,仅靠大学生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办法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让更多人了解居家养老,参与到居家养老中,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
2.高校
高校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起到监督和指导的作用。许多高校也将志愿服务作为人才培养的内容之一,学校联系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基地,鼓励大学生自愿参加服务,体验式教育,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关老服务搭建了良好平台。
志愿服务内容的提供要重视老年人的接纳性,要对老人的需求进行调查。在志愿服务中,要考虑老人对服务的可接受性,以老人为本,尽最大可能满足老人的实际需要。此外,高校可以开设关爱老人专业技能方面选修课程,以更好地提供关老志愿服务。
3.大学生
根据一项在高校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更倾向于“多对一”关老服务,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服务,而关老服务也不会断链。这种做法易于得到及老人信任,同时也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易于获得社会资源支持。因此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时,可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小分队等,依靠团体力量为老人提供服务。
针对大学生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对每位志愿者参与活动进行登记注册,发放志愿者证。活动前填写登记表,策划好每次志愿服务活动,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活动结束时请服务对象给予评价,作为注册时重要依据。以严密的规划和管理保证志愿服务的稳定和高水平。
4.老人及其家庭
子女在照顾老人过程中,因为工作、经济等各种原因无法给老人关爱的情况很多。大学生参与关老服务活动一方面可以宣传敬老文化,并通过自身实践做出榜样,感染鼓励老人子女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照顾家中的老人,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做志愿服务活动时对己也起着教育意义,自己在回到家中时能关心家里的老人,主动做家务,减轻父母负担。
5.社区
大学生作为主要志愿服务者,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社会力量。社区应积极接纳大学生作为服务力量,共同合作开展关老服务项目,为大学生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创造良好地社区环境,更好地为社区需要帮助的老人服务。同时,可以让工作人员挂靠几个老人家庭,做好老人与大学生志愿者协调工作。
6.居家养老社会组织
老龄化人口增多,老年人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居家养老社会组织逐渐兴起,政府对这类组织也给予很大支持,有政府给予资金签订协议的,也有私家工作室。有了这一社会组织,高校与居家养老组织结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参与关老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让老人得到贴心服务,并毫无顾虑地接受大学生志愿者,这样,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参加有意义的志愿服务活动,献出自己的爱心。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区;社区养老;十分钟养老圈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03402
在我国生育率低、人口结构老化、社保制度滞后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也已经被写入“十二五”规划建议。但目前我国养老服务还存在总量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如何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新型养老模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武汉人口老龄化趋势及特点
1.1 武汉市基本人口情况(2009年数据)
武汉市2009年户籍人口有835.55万人,其中老龄人口有121.86万人,约占总数的14.58%国际上认定一个地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10%。即为老龄化。武汉老龄人口14.58%的比例已经远远超过10%,再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整体背景,老龄化形势的严峻性不言而喻。
1.2 武汉市近10年户籍人口中老龄人口情况
武汉市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2000年,武汉市老龄人口为86.01万人,占武汉市户籍人口11.5%;2009年老龄人口121.86万人,占户籍人口14.6%。近10年来,老龄人口占户籍人口比重呈上升状态。
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31%。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老龄化的问题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2 武汉市社区养老现状
武汉市各类养老机构只有220多家,每百名老人拥有床位2.23个,也就是说只有2.23%的老人能够到市区养老机构享受养老服务。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帮助家庭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既符合我国老年人心理特征,又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养老难的问题。
武汉市就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提出了按照“养老服务中心+居家养老”的模式,利用5年时间建成300多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以社区为基础,辐射街道的“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发展思路。
3 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武汉市社区养老服务依然处在起步阶段,是缺乏系统支撑和成熟运营模式下开展的探索,我们可以看到现阶段已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存在职能缺失、效用低下、运营困难等问题。
3.1 政府角度:政府的职能不明确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是由政府提出并主导建设的,然而随着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不断深入,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政府在养老服务领域出现了职责不明确的状况,承担过多事务性工作及费用,开支巨大。目前呈现的弊端是政府过度 “亲力亲为”,这很大程度上造成人们对政府的依赖。有些家庭本来有能力进行自我照料但由于政府买单,很多人开始搭便车,这就无形增加了政府的负担,而本来应该去自行购买养老服务的人,不仅没有自己去消费,而且转移到政府开支。这从根本上违背了开展社区养老服务的本质:家庭、社会、政府等多方共同承担责任的一种新机制。政府在进行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不是总揽全局,也不可能做到单方运营。所以明确职责不是放任不管,而是为居家养老注入了持续发展的新活力。
3.2 市场角度:运行机制发育滞后
尽管在发达地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已取得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但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相比,持续扩张的需求远远超前于现有的经验和能够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市场的自由能动性和价格竞争导向,很多机制目前是迟滞的、不健全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政策扶持不到位,民间资本参与动力不足。
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机制的形成,第一推动力仍然来自于政府。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政府在政策扶持和配套设施支持等方面,力度还明显不足。明显存在地区资源分配失衡,资源利用的效率、效益不高,存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在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对居家照料的困难给予应有的重视,不仅影响了政府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更削弱了民间资本参与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积极性。
(2)有效需求不足,缺乏规模效应。
养老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才能从容应对。目前,我国居家养老服务的理念还未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社保制度滞后于老龄人口对养老服务的有效需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有效需求能直接促进产品、服务的提供,形成规模直至形成一个健全的市场。不仅如此,现有的一些市场运作雏形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由于缺乏事先整体规划,布局零碎,能以整合,辐射范围超过一两个社区,能够服务的老龄人也相对分散居住,在经济上缺乏规模效益,难以正常运作。由此造成了两个现实的难题:一是养老服务及产品的价格高,老年人承受不起,市场范围有限,无法继续扩大。二是机构的运营收入不足以弥补成本,长期亏损经营,违反市场经济规律,不能长久。
4 对策与建议
4.1 明确政府职责
居家养老是以公共服务为前提的。作为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有责任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运营监督、评估改良等方面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制度的保障。通过建立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对各方投入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使用效果、服务内容、服务人员和服务质量等,实施全员和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政府不需要亲力亲为但必须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地持续、有序运营。
4.2 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调动民间组织的积极性
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由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社区、服务人员、老年人等元素构成,缺一不可。其中,民间组织和企业受政府委托、作为具体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的市场主体,对整个养老体制的有效运行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效调动民间组织和企业的积极性,是建立良好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运行机制的前提条件。
(1)为民间资本留足空间。
第一,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应建立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准入制度及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形式,鼓励支持各类民间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第二要积极探索建立公共财政拨付机制,通过多渠道向社会筹集资金,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民间组织和企业提供比较宽松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三要建立奖励机制,通过对社会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规模、服务内容和运营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后,以奖代补,一定的奖惩制度能够更好地激励支持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
(2)要积极培育民间组织。
在政府和市场这两个主体同时失灵的情况下,此时非营利组织的民间组织往往被视为政府和市场失灵之后的辅衍生物,因为非营利组织(NPO)具有灵活、成本低、效率高、贴近市场的优势,在解决诸多社会问题上具有政府与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培育作为政府和市场有益补充的民间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特殊作用。
(3)扩大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
关键词:社会工作;居家养老;增能;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13)01-0056-06
一、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近年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许多城市得到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一些基本养老需求,缓解了家庭和社会养老的压力。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经济强省,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其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水平如何?能否满足居家老人的需求?存在哪些问题?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居家养老服务?这一系列问题成为本课题研究的起点。
本课题以山东省40个城市社区为研究对象,这40个城市社区分别分布在济南、青岛、烟台、淄博、潍坊、临沂、菏泽、聊城等8个城市,这些城市从地区分布上看它们分布在全省东、中、西地区,既有省会城市,也有沿海发达城市,还有内地城市,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上说涵盖了经济上发达、比较发达和相对欠发达三种地区。为了全面了解山东省社区居家养老的现状和老年人的需求,我们还针对社区中的居家养老的老人进行了调查,并对部分老人进行了个别访谈。
本课题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以40个社区的居委会及部分居家养老老人为调查对象,发放两种问卷:一种是针对社区居委会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共4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另一种是针对居家养老的老人设计的问卷——《山东省城市老人生活现状调查问卷》,共6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545份,有效率90.83%,问卷的发放率和回收率均能满足社会学分析、统计学分析及统计学样本量的要求。对所有数据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相关数理统计。
二、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偏低
1.从服务内容上看,存在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照料服务为主要内容,也涉及一定的医疗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
生活照料服务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基本生活设施的维护等一些生活上的最基本照顾服务。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都提供一定的生活照料服务,图1是对山东省城市社区为居家养老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服务的统计。
在医疗服务方面,我们所调查的40个城市社区中有27个社区建有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占调查总数的67.5%。针对医疗卫生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我们主要了解了5种服务类型,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45%的社区能提供基本的常见病、慢性病以及多发病的诊疗服务,42.5%的社区举办过定期义诊活动,25%的社区开展过健康教育讲座,35%的社区能提供医疗陪护服务,17.5%的社区开办了心理咨询服务。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大多仅限于对老人基本疾病的诊治,更深层次的医疗服务如健康讲座、精神辅导、医疗陪护等开展还不多。在对居家养老老人的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希望能够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医疗水平,能实现疾病就近诊治、就近治疗,能提供医疗陪护、疾病护理这样的服务。
在精神慰藉服务方面,调查了解到山东省城市初步建立了区、街道、社区三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精神文化服务方面开展了以不同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的“走出来”(老人到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接收服务)与“走进去”(服务人员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针对此类服务,我们调查了四种服务类型所占的比例(见表1)。
但是,老年人的需求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除生活照料、医疗服务、精神慰藉需求外,老年人还有自我实现需求、服务社会的需求等等。笔者认为老年人既是一个需要照顾的群体,也是一个蕴藏着丰富的人力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群体,尤其随着我国人均寿命的延长,大批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正面临着即将退出工作岗位,他们中一部分人身体健康,年龄相对较轻,如何开发和利用这一群体所蕴藏的资源,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
2.从从业人员的素质上看,存在素质偏低、文化层次不高的问题
目前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人员大多是下岗失业或赋闲在家的中老年妇女。她们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没有医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方面知识,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训练,只能从事一些低端的照料服务。
从表2可以得知,目前山东省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主要来源于社区志愿者,在拥有社区志愿者的20个社区中,10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下岗再就业人员组成,有6个社区志愿者由社区老年居民组成,只有4个社区的志愿者主要由社区青年居民组成。拥有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只有13个社区,还未达到调查总数的一半。专职养老服务人员的文化程度一般是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其中初中文化程度约占38%,高中文化程度占46%。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不高,又普遍缺少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这必然影响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的提升。
3.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管理上看,社区居家养老缺少专业的管理人员
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一般是居委会主任。居委会主任本身承担着大量的社区事务性工作,他们在居家养老的服务方面的投入十分有限。
社区普遍缺少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专职的居家养老护理人员,尤其是缺少专职的社会工作者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策划和统筹。在服务中缺少现代服务业应有的管理方法和理念,这势必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建立服务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经营连锁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资金投入不足
开展社区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为保证,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存在着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发展起来的,政府购买服务以财政拨款和福利彩票公益金为主渠道,但是政府的经费投入有限,服务对象只能限于经济困难的老人。资金缺乏、资金来源渠道少成为制约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同时“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降低或补贴范围缩小,部分经济困难老人难以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从而使居家养老的福利性严重不足。”[1]
调查结果显示:山东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由政府出资支持的社区占总社区数的37.5%,资金来源主要依靠社区服务自身“造血”产生的社区则占15%,而资金主要依靠社会捐赠及其他渠道的社区占到10%。由此可见,用于养老服务的专项资金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投入。
(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体单一,供给严重不足
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承担主体是居委会。居委会作为群众性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开展社区服务上有其独特的优势,也容易为群众和居民所接受和信赖。李颖奕的研究证实,居委会“服务有政府的背景,服务员的行为规范,有时甚至涉及到金钱和安全的方面也足以信任。”[2]但是居委会人员有限、工作任务繁重,无法包揽居民所需要的一切服务。我国民间组织不发达,加之政府扶植政策不到位,民间资本参与社区居家养老事业的动力和信心不足。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说明,非政府组织可以提供多种社会服务,非政府组织以其灵活性和贴近生活而著称,必然也会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社会工作主张发展多种类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和健康维护服务,满足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就医等基本需求。生活照料服务包括帮助老年人洗衣、做饭、购物等;健康维护服务包括健康风险评估、例行体检、营养咨询、健康教育、推行体育锻炼等等。按着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基本生活保障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满足老年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保障老年人生命能够延续、生活得到照料、健康得到维护。这些服务首先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能缓解家庭和社会的养老压力,基本可以实现老有所养的社会目标。但总体上说,这是一种较低水平的养老服务,这也是目前我国开展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服务内容。
(二)建设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在保障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如何建设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是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保证老年人身体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健康,要为老年人建立精神家园,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心灵仰慕,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心情,对社会的公正追求,对美好人生的情感寄托。”[3]建设型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社会学中“活动理论”和“延续理论”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运用,它包括多种服务内容,主要包括:
1.实现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老年人享有平等的社会参与权,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诉求权、表达权,老年人的这些权利不因退休或年老而丧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代表着老年人不因年老而被社会边缘化和被社会排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的机会,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上多征求社区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又如,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开展老年人再就业服务,为身体健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的低龄老年人找到一份可以发挥余热,并可获得一定报酬的职业,以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感,实现“老有所为”的目标。
2.恢复和重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老年人本身拥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同学、朋友、同事、领导等等,这些人际关系常常因年老而疏离。人际关系网络的恢复和重建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至关重要,这些人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认知支持和行动支持。“国外研究表明,社会隔离是给老年人身心带来最大伤害的因素,而强有力的支持网络是老年人进行良好的心理调适的重要因素。”[4]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的建设性方案帮助老年人恢复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并重新建立一些新的社会支持网络,这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
3.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对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极为重要,这是实现“老有所乐”的关键。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首先,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志愿活动。如:组织退休的医生开展健康知识讲座或为居民义诊;组织退休的教师举办各种培训班或各种文化辅导班;组织退休人员参加志愿等。老年人能在服务和奉献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其次,组织各种兴趣学习班,如老年绘画、音乐、太极拳、读书、信息网络等各种兴趣班,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帮助老年人实现精神的享受和精神的幸福。
4.组织老年人协会。老年人协会是老年人的自治组织,协会可以帮助老年人表达各种诉求和愿望,维护老年人的权益,帮助老年群体中需要帮助的人,反对对老年人歧视等等。协会还可以成为老年人之家,满足老年人的归属需求。
这些建设性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会使老年人高层次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帮助老年人解决因退休所导致的社会关系疏离、社会参与机会减少、社会角色丧失等问题,增强老年人的归属感,帮助老年人树立生活信心、学习新的技能,更好地安度晚年。这是老年人精神家园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其目标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路径
(一)宣传社区居家养老
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需要进行广泛的宣传,使这种养老方式为广大居民所接受。社会工作者介入居家养老服务,首先承担着宣传居家养老这样一种责任和使命,让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积极地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1.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
社区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日间照料、医疗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服务为主要形式,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的养老服务体系。[5]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依然居住在家,对大多数老人而言经济支持依然主要由老年人自己和其子女承担,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服务等服务工作主要由社区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既可以提供上门服务,也可以让老年人到社区服务中心接受服务。这样的养老方式既可以实现养老不离家,又能减轻子女的养老照料负担,这是一种能为中国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同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摆脱家庭养老模式中因老年人社会参与度低、社会疏离所带来的孤独感、寂寞感。总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既可以减轻子女养老的压力,又可以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使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2.宣传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
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开展之初,社会工作者可以印发关于社区居家养老的宣传手册,免费向社区居民尤其是家有老人的社区居民发放,让广大居民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意义和价值,了解社区所举办的养老服务的内容、类型、服务标准、收费标准以及免费服务项目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带领广大居民和老年人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进行参观访问,以充分了解社区居家养老的环境和服务方式,让老年人体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便利和好处等。
(二)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和对社区居家养老进行评估
1.参与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规和政策
从职业角色上说,社会工作者不但是社会服务福利的传递者、提供者,同时也是社会政策的倡议者、制定者。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要想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必须要在一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下运行,要有一定的规章和制度,制定一系列的行业规范,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资质、服务的内容、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从业人员的专业资质等都要有详细的制度设计,对各种主体的权利、义务、责任等都需要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要对服务中运行的环节和步骤都需要进行规范化和量化管理。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就要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助人者和政策的倡议者,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法规、政策的建设和制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资金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民间资本的投入,这也需要政府制定有关资金投入的政策和民间资本准入和运营的政策。另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专业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老年人的需要设计一些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多种养老需要;同时也可以开发老年人资源,发展老年事业,全面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居家养老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培养、准入、薪酬、待遇等,这也需要相应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这一系列政策和制度的制定都离不开社会工作者的参与。
2.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评估
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需要从软件、硬件两个方面来考察,硬件主要包括服务设施、人员配备、服务对象等;软件包括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水平如何,机构的服务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社会满意度如何,老年人的满意度如何,需要改善的方面,机构所作的服务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经费使用是否合理合法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有一个评估指标体系,这个评估指标体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来设计。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人员可以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估,并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
(三)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进行培训
1.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论
目前在中国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基本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培训,一般也都不具备养老服务的专业资质。这必然影响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也影响居家养老服务业的信誉和发展。社会工作者作为取得资格认证的专业人员,他们经过专业的学习或者培训,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观和服务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首先要担负起培训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责任,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传授社会工作的理念、价值、伦理,让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尊重老年人、平等地对待老年人、体贴老年人,从老年人的需要出发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质量,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
2.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传授社会工作技术和方法
社会工作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是社会工作专业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工作的技术和方法体现着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关怀和爱护。社会工作者在沟通、咨询、治疗、服务方案设计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方法和技术,社会工作者可以把这些技术和方法传授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如倾听的技术、询问的技术、同感的技术,还有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独特疗法,如缅怀往事疗法,人生回顾疗法等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使用会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能更好地服务老年人,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3.把“增能”的理念引入居家养老服务
增能(empowerment),其基本含义为:得到力量,发展能力。增能取向下的社会工作实践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6年所罗门(Solomon)出版了《黑人增权:受压迫社区中的社会工作》一书,标志着“增能”取向的社会工作的诞生。在增能视角下,社会工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社会工作者不再把服务对象看成是有问题的人,而是将目光聚焦在服务对象的优点上,相信服务对象的优势和能力,并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的能力,通过服务对象自身的力量来解决问题。“老人是有能力的,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解决他们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每个老人的不同能力,并着重挖掘老人的潜能。我们要尊重老人的权益,更要尊重老人的应有权利。”[6]在增能理念的指导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首先要认识到老年人的潜能,老年人是自己问题的专家,老年人能够把握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其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者在提供服务时要考虑老年人的需要,是老年人需要什么服务,而不是我们想为老年人提供什么服务,所以要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老年人一起参与服务方案的设计,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老年人的主体地位。第三,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社会工作者和服务人员要鼓励老年人建立起自己的同辈网络群体。老年同辈支持网络的建立可以帮助老年人形成老年集体意识,同辈群体可以获得情感和心理的支持,降低老年人的疏离感和孤独感,还可以一起争取老年人的权利和社会的平等对待。
(四)参与居家养老的直接服务工作
1.为老年人提供心理辅导
老年人一般心理比较脆弱,尤其当老年人面对疾病的困扰、死亡的恐惧时,容易产生比较大的心理压力。研究表明,抑郁是老年时期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社会工作者可以从老年人的心理、情感出发,为老年人舒缓心理压力,用积极心理替代消极心理。在咨询和治疗中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老年人的困惑,抚慰他们的情感,用缅怀往事和生命回顾等方法和技巧,帮助老年人重新体验生命中的往事,探索和寻找自己一生的意义,弥补生命中的缺陷,完成未了的心愿,能与自己的局限和失败和解。[7]从而实现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完美”这一人生任务。通过回忆一生中的主要成就和美好体验,能够增加老年人的自尊,增加老年人的完美感。在咨询和服务中,社会工作者也可以帮助老年人实现一些未了的心愿,使老年人减轻心理的压力和舒缓心理的矛盾,比如表达对亲人的爱,跟自己有矛盾的人和解,等等,这些服务都有利于舒缓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坦然面对未来。
2.实现资源的连接和有效整合
首先,帮助老年人连接福利服务资源。老年人需要多种服务,社会上也有各种面向老年人服务的福利政策、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而老年人及其家人可能不了解这些服务以及得到这些服务所需要的条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可以细心地向老年人及其家人介绍,如老年人可享受的医疗救助、临时救济、老年福利津贴、老年福利服务等等,社会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老年人的了解,针对老年人的需求把具体的服务项目引入老年人家庭。
其次,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整合社会多种资源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如联系通信部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安装“一线通”,让老年人可以随时联系到服务机构或服务人员;社会工作者可以联系各种群众性志愿性团体如青年志愿者等团体为老年人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积极争取政府或各种基金会对社区养老的资金支持,等等。
3.帮助老年人实现沟通和交往
社会工作者可以用个案或小组的工作方法,促进老年人与其家人之间或老年人之间的沟通,协助老年人理解子女,减少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心理;让老年人学会及时地与亲人或者知心朋友谈心,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使老年人更好地投入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家庭工作坊等工作方法,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了解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情感需求,使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老年人,更多地关心老年人,以此实现家庭的和谐和美好。
参考文献:
[1]冯晓娟.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社会科学家,2012,(4).
[2]李颖奕.居家养老服务使用观念与行为及社会工作的介入空间——基于广州市D区的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5).
[3]袁光亮.社区教育与老年社会工作研讨会综述[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3).
[4]许爱花.社会工作视阈下的机构养老服务[J].江淮论坛,2010,(1).
[5] 成伟等.中国传统养老模式面临的挑战及多元化养老方式的探索[J].理论与现代化,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