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卫生教育

饮食卫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卫生教育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饮食习惯;饮行为;乳制品;对比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G 4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7-0582-03

中学生的饮食行为包括不健康饮食行为(主要指可导致超重、肥胖的饮食行为,包括喝软饮料、吃甜点和西式快餐)和健康饮食行为(主要包括喝牛奶和吃早餐)[1]。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过多而健康饮食行为过少的形势不仅在发达国家流行,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地区也不少见[2]。这种变化随我国经济增长和都市化速度加快,已引发城市中学生一系列的健康问题[3],如超重与肥胖、营养缺乏症、不良饮食习惯[3-5]等。近年来,我国城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的相关研究日益增多[6],本文对北京市和河北省城市中学生的饮食行为进行比较,探讨不同发展水平地区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差别,为制订相应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2005年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调查”。在北京市及河北省分别分层随机整群抽取共18 259名城市中学生,不记名自填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城市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主要指标包括不健康饮食行为(喝软饮料、吃甜点心、进出西式快餐店的频次)、健康饮食行为(喝牛奶、吃早餐的频次)、社会人口学指标(性别、年级、母亲文化程度等)。其中北京10 233人,河北8 026人;母亲文化程度为文盲或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学及以上的分别为1 592,4 762,7 597,4 193人。

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X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

2 结果

2.1 中学生饮食行为比较 见表1,2。

北京中学生每天喝饮料1次以上、每天吃甜点1次以上、每周吃快餐1次以上不健康饮食行为和每天喝牛奶1次以上的报告率都高于河北城市中学生(P值均

2.2 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 母亲教育程度不同,中学生各种饮食行为报告率也不同(P

3 讨论

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高于河北省,但在地理-生态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两地差别不大。对比研究北京市和河北省城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状况,可大致了解我国北方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差异。

本研究结果提示,北京市中学生早餐行为与河北报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其他饮食行为报告率北京均高于河北。这与发达国家研究结果相反,与其他经济转型期国家一致。国外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中学生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少,健康饮食行为多[7]。在经济转型期国家,发达地区无论不健康饮食行为还是健康饮食行为发生率都高于欠发达地区[8],这种差异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造成[9]。在发达国家,市场化商品生产链使得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种食物都很丰富,价格相对较低,易导致超重肥胖的饮食行为泛滥[8]。这种情况下,健康饮食意识对人们的饮食行为影响非常明显。而在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人们饮食行为的制约作用更为直接。西式快餐、牛奶等伴随社会经济发展起来的食物价格相对当地收入仍较高,各种饮食行为在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人群更常见[10]。虽然这部分人群各种食物的总体摄入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但增幅很快,尤其是易导致超重肥胖的饮食行为更为明显。但与此同时,健康意识没有同步提高,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不健康饮食行为不断增加的同时每天吃早餐等健康饮食行为却没有得到强化。社会优势群体的这些行为通过榜样作用对欠发达地区人群产生影响[11],使不良饮食行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向更多的人群蔓延。这种形势下,在转型期国家全社会开展健康饮食干预,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工作非常迫切;否则,不健康饮食行为的泛滥将影响人们的健康。

本研究还发现,母亲文化程度越高,中学生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饮食行为也越多。按母亲文化程度分层,北京中学生各种饮食行为报告率高于河北(早餐除外)。这与发达国家研究结果不同,但与其他转型期国家一致[12]。母亲文化程度对孩子饮食行为的正面影响作用已经得到很多研究证实[7],在发达国家表现尤其明显,如在哥斯达黎加,母亲文化程度越高,中学生健康饮食行为越多[13]。但是在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发现,在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中学生群体中,母亲文化水平的影响力变小,甜点、软饮料等饮食行为普遍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中学生多,健康饮食行为少[12]。母亲高文化水平与高社会经济地位有一定关联,但母亲文化程度对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不如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大[12]。这再次提醒我们,在发展中国家,单纯针对中学生或家庭的饮食干预是不够的;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才能从根本上防止随社会经济发展而致的不健康饮食行为增多。

值得注意的是,具体的饮食干预应结合目标人群的特征进行,目标人群为中学生的干预措施尤其如此。研究提示,初高中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比较普遍,都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但在不同地区,重点干预的对象应有所不同。在河北,城市初中男生无论健康还是不健康饮食行为都比高中常见;初中女生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报告率高于高中。河北城市初中生比高中生更应引起重视。北京的情况则不然,男生很多饮食行为都不存在初、高中之间的差别,女生不健康饮食行为也没有显著年级倾向性。北京初高中生饮食行为都应重点干预。这种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在不同社会环境影响下,社会化进程不同[14],而体现于不同的饮食行为。

综上所述,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增加,但健康饮食行为没有强化。在转型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对城市中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大于母亲文化程度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国家应该尤其注意加强对人们饮食健康知识的宣教工作,具体干预措施应结合目标人群的特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相应措施,以提高全民健康饮食意识。

4 参考文献

[1] 季成叶,主编. 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危险行为:2005调查综合报告.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1-62.

[2] SCHNEIDER D. International trends in adolescent nutrition. Soc Sci Med, 2000,51(6):955-967.

[3] DOAK C, ADAIR L, BENTLEY M, et al. The underweight/overweight household: An exploration of household sociodemographic and dietary factors in China. Public Health Nutr, 2002,5(1A):215-221.

[4] 陈春明. 对儿童肥胖问题不可坐失良机.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5-96.

[5] WANG YF, BENTLEY ME, ZHAI FY, et al. Tracking of dietary intake patterns of Chinese from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over a six-year follow-up Period. J Nutr,2002,132(3):430-438.

[6] LIEN N, JACOBS DR Jr, KLEPP KI. Exploring predictors of eating behaviour among adolescent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Public Health Nutr, 2002,5(5):671-681.

[7] SERRA-MAJEM L,RIBAS L,PéREZ-RODRIGO C, et al. Determinants of nutrient intake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Results from the enKid Study. Ann Nutr Metab, 2002,46 (Suppl 1):31-38.

[8] BARRY M, POPKIN. Urbanization, lifestyle changes and the nutrition transition. World Dev, 1999,27(11):1 905-1 916.

[9] KIM S, SYMONS M, POPKIN BM. Contrasting socioeconomic profiles related to healthier lifestyles i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m J Epidemiol, 2004,159(2):184-191.

[10]ADAIR LS, POPKIN BM. Are child eating patterns being transformed globally? Obes Res, 2005,13(7):1 281-1 299.

[11]PRTTL RS, GROTH MV, OLTERSDORF US, et al. Use of butter and cheese in 10 European countries: A case of contrasting educational differences. Eur J Public Health, 2003,13(2):124-132.

[12]da VEIGA GV, SICHIERI R. Correlation in food intake between parents and adolescents depends on socioeconomic level. Nutr Res, 2006,26(10):517-523.

[13]MONGE-ROJAS R,NUNEZ HP, GARITA C, et al.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Costa Rican adolescents' eating and physical activity patterns. J Adolesc Health, 2002,31(2):212-219.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第2篇

卫生法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卫生法的基本理论知识、相关的卫生法律制度、卫生法的专题性三个部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以及规范性。一般高校对卫生法学安排的课程较少,对于一些高职学生来讲,理解、接受知识的时间可能不够充足。有效的案例教学一定是基于研究的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前对案例有一定的认识,在课堂讨论讲解前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要将教师自身的观点带给学生,先入为主,客观上抑制学生的思考。

(一)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习惯将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教学的主体,用案例进行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其实不然,案例教学法讲究的是以案例作为教学的主体,以案例的方式组织同学们进行自主的学习。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定的认识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对老师的要求更高

案例教学法相应的需要大量的案例,对于用于教学的案例也有一定的要求,首先必须是当前人们所关心的问题,要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件,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兴趣。同时,案例教学法还要求老师不仅要熟悉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自身能做好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要善于在社会中发现问题,并且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对一些现实性的,社会性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敏锐性。教师除了要掌握法学、医学、伦理学等一些与之相关的知识外,还应对心理学、社会学等有所了解。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课堂讨论,因为各人的思想、观点往往会有很大的分歧,因此很容易在讨论的过程中出现场面混乱,不易掌控的局面。所以要求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对突发状况的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其典型性以及时效性

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案例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案例不仅可以成功的激发学生讨论研究的兴趣,还可以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理解大量的基础知识。在设计课程时,应当注重案例与理论知识的联系,根据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目的,以及学生自身的接受程度来进行案例的选择。所选择的案例最好是生活中真实发生过的,有一定的资料可以查询,造成的社会影响较大的,最好是一些比较有争议的案例。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紧跟着社会发展的形势,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二、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意义所在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色

首先,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性,并且较为生动,相对其他单一的教学方法也较为具体,在学习过程中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易于同学的学习和理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对于教师和学生都能起到促进作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准备课程以及教学的过程中,也能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且能促使同学们养成一个注重能力培养的好习惯,而不是拘泥于单一的专业知识。

(二)案例教学的效果

1.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切实的做到在课前就引导学生接触案例,了解案例,并且做一定的思考,有一个前期的准备工作,无形中养成一种预习的习惯。课前了解案例可以有效的节约课堂的时间,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充分的利用到交流讨论中,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掌握一些相关的基本概念,能够与实际结合,举一反三,提高教学的效果。

2. 活跃课堂教学的氛围。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换位思考的好习惯,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效的替代。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可以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能力。学生在学习时可以从案例的真实场景出发,设想出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障碍,通过思考与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再经过一系列的对比,在短时间内选择出最适用的方案。为以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同时在实践中也缩短了案例与生活的距离。

3. 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通常都缺乏一定的临床感知,通过案例法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的在教学阶段引入真实的情景,使得学生能够较早的了解临床状况,以及解决方法。在学习阶段就做好卫生法学与临床的有机结合,为之后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

4.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拿到一个案例,首先会在大脑中勾画出一个简单的情景,然后自发的对案例进行相关的分析、思考,最后在课堂中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探讨,在整个过程中,无疑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例如分析、思考、概括、陈述、语言表达、应变能力等,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真实的案例还可以供学生反省自我,在分析案例的同时,联系自身有哪些不足,避免以后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出现一些类似的错误。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阅读;品味;感悟

在现今的许多语文课堂中,已经产生了本位迷失的现象。语文课堂往往难觅那纯粹的“语文味”。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从而摸索语言规律呢?对于小学生而言,对生活与情感的体验尚不够深,散文语言往往是其较难理解与把握的。因此,本文就以人教版第六册第13课《和时间赛跑》为例,浅谈如何引领小学生品味散文的语言。

一、在互文阅读与对比阅读中品味语言魅力

林清玄的散文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的佛教背景使他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理解,这种理解往往化为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充满温情的目光中看到人生的智慧,给人以心灵的慰藉。因此,我阅读了林清玄的散文集,并从中选择了和《和时间赛跑》有关的篇章进行重点阅读,如,《与太阳赛跑》《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只鸟又飞走了》《快乐地活在当天》等。也与朱自清的《匆匆》进行了对比阅读。

林清玄的散文语言平易近人、自然质朴、感情真挚、很能打动人心。他在《一只鸟又飞走了》中提到一件趣事:年幼的儿子把“秒”听成了“鸟”,这样每过去一秒就是飞走了一只鸟,作者因此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每次想到时间宝贵,就会想起这件往事,生命里的每一秒都是一只宝贵的鸟,它不断张开翅膀飞去,仿佛天上的鹭鸶成行。”

他在《和时间赛跑》一文中说道:“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会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时间就像飞鸟,它不断地飞去,不为任何人停留。作者用飞鸟言说时间的飞逝,语言优美,独具特色,对学生来说又易于理解。

在《从光阴似箭到日月如梭》一文中,作者回忆老师不允许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这些不理解的现成的语句,而要用平常看得见的东西来形容,于是就出现了许多诸如“光阴似水,日月如云”“光阴似鱼,日月如鸟”之类的比喻。等人到中年,作者才知道光阴和日月都是快到无法形容和比喻的。这种感触只有在经历了人生的历练后才能获得。因此,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日历,日历,挂在墙壁,一天撕去一页,使我心里着急’。想起小学的一课课文,现在没有日历可撕了,心里才真的是着急。”如此质朴地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所产生的一种急迫与焦灼。

读完这些文章中关于时间飞逝的描述后,再读《和时间赛跑》一文就对作者的语言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真正体会到作者所谓的哀伤。不同于成年人的抽象思维,儿童总是要从身边最真切的东西来感受,于是林清玄写到了小时候看到太阳沉落、鸟儿飞翔而引发的时光流逝的感受。于是,他想到要与太阳赛跑。在《与太阳赛跑》一文中,他写道:“然后,我拔足狂奔,一刻也不停歇地跑回老家的三合院。我站在大厅的红门外时,夕阳还露出最后的一角,迷离的光影映着红门上的狮头钢扣。我安静地站在厅前,看夕阳一分一分地沉到山的背面,心里涨满了感动,跑进厨房对正在生火炊饭的母亲说:‘我跑赢太阳了,我跑赢太阳了。’”我的小学时代几乎都是在与太阳赛跑,在夕阳未落前返家,欣赏着蕉园上那绝美的落日。我对生命的美感就是从那时有的,我觉得如果不比时间跑快一步,就没有空间,也没有心情享受落日的美景了。”这样,对于《和时间赛跑》文中所说的“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我们就更容易理解了。作者跑赢太阳的画面与其当时的心情就不难想象了。在与太阳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就比时间快了一步。只有永远比时间快一步,才有机会去享受那些生命中最美好的瞬间。《和时间赛跑》中最后的一句话:“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我们就能更深刻地感悟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与意义了。

因此,教师必须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背景,并对作者作品进行全面的阅读,再将自己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应安排穿插阅读作者的其他文本,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语言的感悟。

二、在情境中体会语言含义

课文中第7自然段写作者如何和时间赛跑,这种充满孩子气的游戏给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快乐。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时间飞快,当跑赢了时间以后原先那种着急和紧张就被快乐所取代了,这样的经历多么富有童趣。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创设了不同的情境,从不同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逐层深入体会语言的含义。

师:可是有一天,他看太阳落山时的心情不一样了。谁来读?

生:(读PPT上的语段)

师:这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和快乐。

师:因为他――

生:那一天跑赢了时间,跑赢了太阳。

师:太阳下山就说明太阳回家了。我跑赢了太阳,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读得真好,再往下读!

生:(接着读PPT上的语段)

师:我和太阳赛跑,我赢了――

生:太阳。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西北风比赛――

生:我跑赢了西北风。

师:我跑在了时间的前面。我和暑假比赛――

生:别人一个暑假做完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

师:我跑赢了暑假,走在了时间的前面。我三年级做哥哥五年级的作业――

生:我走在了时间的前面。

师:我这是和谁比赛?

生:时间。

生:自己。

师:对,和自己比赛。原来的我要到五年级才能做五年级的作业,现在的我只要读三年级就能做五年级的作业。因为时间只是你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其实每个人和时间赛跑,就是和――

生:自己比赛!

师:原来我是――

生:走着回家的。

师:现在――

生:跑着回家。

师:原来一个小时的作业要花两个小时,现在――

生: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的作业要一个暑假才能完成,现在只要――

生:十天就能完成。

师:原来我做作业速度比较慢。现在――

生:比较快。

师:原来我比较拖拉,现在――

生:超前完成。

师:原来我常常睡懒觉,现在――

生:很早就起来了。

师:原来我浪费时间,现在――

生:我节约时间。

师:原来我糟蹋时间,现在――

生:我利用时间。

师:明白了吗?原来我是看着时间从我眼前跑过。现在――

生:我跑到时间的前面。

师:我常常和时间赛跑。所以课文的作者说我们要和时间赛跑,跑到时间的前面去。记住,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超越自己!一直和时间赛跑的人,就能战胜自己,就能超越自己,就能赢!于是他的心情就――

生:高兴,快乐。

师:如果一个人老是看着时间从眼前跑过,他的心情就――

生:忧伤,着急。

师:甚至――

生:哀痛。

师:你想要哪个心情,一起告诉老师!

生:(齐)高兴,快乐!

师:那就和时间赛跑吧。这是作者三年级时一段经历。通过这段经历他还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一个哲理,这个哲理就明明白白地写在了课文的结尾。

三、在朗读中感悟语言蕴意

散文语言优美、清新、自然、流畅,也有许多精妙之处,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加强情感体验,深入感受语言深层的蕴意。教师可以用“朗读”这条主线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朗读入手,通过人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器官,让课文中语句的音韵、节奏、语调及所附情感色彩的变化,直接刺激学生大脑,将一个个语言符号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从而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境界中,进而感受它的情感、意境,体味作品的音乐美、绘画美。在《和时间赛跑》中我就挑出了一些课文中的重点语段、作者其他文本的一些精彩语段以及《珍惜时间》的名言出示在PPT上,课堂中通过不同的形式一层一层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与其说是在用声读课文,不如说是用心在品味语言,感悟语言。这时,许多语言背后的内涵通过诵读全然悟出,语言品味和朗读训练浑然一体。

总之,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喜爱,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语文味,使学生爱上文学阅读。

参考文献: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音乐 理科生 性格 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38-01

1 传统高中音乐教育的理念与弊端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这种传统思想在中国已经是根深蒂固了,文科生常因为数理化不好而受到人们的歧视。而被排除在高考大纲之外的音乐课程更加不会受到学生和家长们的重视。高中音乐老师也常常有反应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毫无学习积极性、课堂秩序混乱、自己教学毫无成就感等课堂反馈。

传统的高中音乐课就是一堂放松课,学生常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上课的时候,老师对学生讲解一些初级的乐理与乐器常识,而高中理科教师也经常这样教育自己的学生:平时学习时,少听点音乐,这样高考成绩可以提高几十分。不管学生是在学校还是在家,无论学生是否在学习,都不允许有任何的响动,哪怕是音乐也不行。从AQ学的角度来分析,若在有声响的环境中能够集中思维进行考试、研究的话。在没有声响的环境中,人往往能够更加集中精神。从实际角度出发,没有任何人能够保证在以后的学习、考试、研究、工作过程中,周围的环境不会出现任何响动。因此,上述一些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十分片面的。

此外,很多专业的教育学家也没有看到音乐教育对培养学生、特别是理科生性格与思维的重要作用。对此,笔者从培养高中理科生性格与思维能力的两个方面来阐述未来高中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2 音乐教育对理科生性格的培养

2.1 音乐与性格的形成

音乐是人类生活当中一项主要的娱乐活动,其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音乐发展到今天不仅作为一种给人们娱乐、休闲的形式而存在,它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对人的品质形成、情感培养、人格完美、审美能力的提高、自信心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当今,让孩子5岁左右就开始学习钢琴的家长已经逐渐增多,这就说明部分家长已经看到音乐教育在培养一个人性格中的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接受音乐教育的学生在自信、自制力等方面较同龄人出众。

2.2 理科生的性格特点

中国的文理分班使得校园中、社会中出现两类性格的人。有调查显示,对于高考,理科生比的压力要远高于文科生。另外,理科生虽然拥有较为自主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优势,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爱钻牛角尖”,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性格。有研究显示,具有性格缺陷的学生,理科生也明显要多于文科生,尤其是在平和心态、自信心、自我情感调节方面,理科生的能力要明显低于文科生。而这些性格的特点会随着学历的提高会越发的表现出来,使这些学生在人才竞争的时候处于下风,有甚者可能会出现犯罪、自杀等极端的现象。每年高考前后的学生自杀或杀害亲生父母、老师等就是的案件屡见不鲜,而这种犯罪事件的出现大部分是因为学生性格缺陷所导致的。

2.3 音乐教育与理科生性格

根据上文的论述,笔者确定了高中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性格方面最最重要的是在:(1)平和的心态;(2)面对困境时的斗志等两个方面。因此,高中音乐教师应主要把这两种性格的培养作为音乐课堂的教学重点,但这并不表示笔者否定当今的高中音乐课程教学大纲。只是应在音乐鉴赏方面,笔者认为应当多选择适当的、有益于培养学生上述两种性格的乐曲介绍给他们。并应在讲述乐曲、乐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此乐曲的创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以及想表达的意境,并应重点向学生渗透此乐曲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作用。

3 音乐教育对理科生思维的培养

高中音乐课程除了在培养理科生性格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培养理科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3.1 中国传统理科生思维培养方式的弊病

外国教育家常说中国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抹杀人类创新思维的教育。这种看法的主要原因是:(1)中国传统的学校教育就是听老师的话,去完成大量的作业,然后去参加“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考试;(2)音乐、美术、体育等培养学生性格和个性的课程,不仅不列入高考评分的范围之内,而且课时极少。此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特别是理科生全部都是一种“老师至上、课本至上、考试至上”的思想,是一种极为可怕的同化型教育。这使得中国的高中生、大学生、乃至研究生都在世界同等级人才竞争中处于下风。

3.2 对创新思维的培养

音乐、美术课程是培养人形象思维的教学科目,数理化等理科课程是培养学生逻辑性思维能力的科目。那么,两类学科是否毫不相干呢?答案是否定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小提琴演奏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经常对朋友说能够在小提琴的演奏中找到研究的灵感。热爱音乐的人,可以从音乐中找到理科研究的灵感的这句话表面看来好像是没有根据的,其实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理科的研究很多时候都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一个问题长久未能有突破的时候会让人异常疲倦。而这时欣赏音乐恰恰可以使人得到放松,转移人的思维,让研究者从刚才的“研究死角”中解脱出来,更换另一个思考角度与方式,而这个时候往往能让人有所突破。所以,从音乐中寻找理科研究的灵感并非言过其实。

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左脑是语言脑(意识),右脑是形象脑(潜意识)。由于左右脑分工的不同所以功能也就有差异。左脑跟右脑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人在阅读、写作、思考、记忆等的时候有没有用大脑把你所以看到的,所想的东西用图片来描绘。采用右脑去记忆就是把所要记忆的东西转换成图片保存在大脑里。但一些有关逻辑的、推理的、判断的东西是用左脑来思考的。

对于一个理科生,严谨的逻辑思维与推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从长远来看,若今后想成为一个有创新能力的研究者或是工程师来说,右脑的训练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而在学校中,音乐、美术等学科正是培养人的右脑的主要课程。因此,有科学家认为:一切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都必须以开启学生的右脑为前提。而笔者也非常认同此理念。

参考文献

[1] 尹红,张友刚.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使用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6-37.

饮食卫生教育范文第5篇

College Students Guid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QIN Bo KANG Hong-bo

(School of Automation,Xi'an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Xi'an 710121,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double") is now the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cross the country to actively carry out teaching activities, many schools have set up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ase of college students, but affected by the market, capital and other factors, goal and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clear, no long-term planning, poor effect, and out of touch, and education the contents of the other isolated; put forward practica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of education, the practice teaching as the guidance, take the market a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anagement mode of education, the two mutual promotion and common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ttempt, a certain effect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Goal and orientation; Practical teaching; Education model

0 前言

大?W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是高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成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具,在各大学全面展开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

1 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以教育部2010年下发的“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2012年印发的“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为标志,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据统计,全国约八成以上的高校都开展了双创必修或选修课程。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产业孵化器基地,许多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了双创活动当中,但实际的效果良莠不济,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是形式与内容不一致。许多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雷声大,雨点小,只注重形式,无实际效果。很多都由学校领导亲自主管,选拔优秀教员担任导师,分配了专用办公场所,还成立了各种相关的协会,但学生并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老师也只挂名,最终并无实际的创业思路,更谈不上什么项目。

其次是学校的创新创业研究成果往往与市场需求不统一。双创小组在项目立项的时候主要是基于学生的兴趣点或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并未做充分的调研。学生的研究成果很难与当地经济建设结合起来,有成果但无市场,尽管有创新,算不上创业。

第三个问题是学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计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理解僵化。在国家层面及教育部门的倡导和引领下,很多学校都在开设双创教育课程,基本都是1个学分课时量。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界定过于死板,以为双创教育是不同于学校其他课程的单独的一门课程,我认为这种理解并不正确。实际上双创教育与其他课程内容是有相关性的,而且是可以协调统一和相互促进的。

2 以实践教学为引导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探索

创新创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需要贯穿大学实践教育始终[3],尤其对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计划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课程设计、课内实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设计等都是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阶段。而既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当前各高校积极开展的教学内容,因此应在这两者间找到契合点,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以实践教育为引导,同步穿插开展双创教育;同时以和社会需求为方向,将双创教育实际落地,为社会创造价值,而不是流于形式。

大胆尝试教学改革,调整培养方案,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学校现有的培养方案都是根据各学校专业特色设计,每过几年都会做一些调整,但基本调整幅度不大,甚至有些学校的培养方案很多年没变过。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但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一成不变的东西最终一定会被社会淘汰。在坚持专业特色不变的基本原则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双创教育与实践教学结合,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成业活动,二者相互促进,而不是将双创教育单独孤立起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整个大学教学活动之中。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反过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方向,进而促进实践教学环节不断完善。

另外,学校的学科竞赛也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契机,学科竞赛使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充实和完善,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由之路[4]。现在学科竞赛逐渐成为高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每年都?M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相比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学科竞赛更容易与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共鸣。学科竞赛不受学生专业的限制,参加的往往是动手能力较强,思维活跃的同学,如果再辅以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部分学生的角色更有机会转变成创新创业者。

3 教学案例分析

近年来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有较深刻的认识,不断加强理论教育,尤其是近 5 年以来,文献总数及核心文献数增加显著[5]。以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例,作为电子通信类的工科学校,实践教学内容占了整个大学四年教学内容很大的一部分比例,涵盖了从大一到大四的整个过程,很多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学校的创新创业活动之中。我们在以实践教学为引导开展双创教育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比如课程设计的选题结合我校双创基地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子课题;同时将课程设计、金工实习以及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过程只表现突出的学生推选进双创基地,这些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的成绩,已初步形成一套成熟的培养机制,近几年以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显较以往明显增强,学科竞赛成绩和双创基地项目开展较以往都有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