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十五”期间,全国残联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呈快速发展趋势。技术应用环境覆盖全国,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队伍扩大。

--80%的省级残联完成了局域网和互联网网站建设;85%的省级残联积极推广使用业务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全国已有200余个不同形式的残疾人网站,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宣传平台和信息资源集合地;80%的省级残联实现统计数据到县,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管理。为进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设工作,依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制定本方案

二、任务目标

--逐步健全和完善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工作基层服务体系。

--连接现有省级残联局域网,建立覆盖全国省级残联的广域网。

--建立和完善统一的残疾人工作业务数据管理系统。

--建立中国残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残疾人事业信息资源共享。

--制定网站建设指标体系,进一步推动残联系统互联网网站建设。

--优化完善残疾人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统计制度管理和统计台帐建设。

--组织和推广信息无障碍技术与应用。

三、主要措施

--加强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省级残联至少配备3-5名专职技术人员,地市级残联至少配备1-2名专职技术人员;加强各级残联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的普及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和考核标准,切实有效地提高残联系统计算机应用整体水平,保障各级残联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应用需求。

--中国残联制定全国残联系统电子政务网络平台的技术规范与标准,负责整个网络平台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省级残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逐步完善适应残联业务需求的骨干网,积极推进地(市)以下残联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完成局域网建设的省级残联应尽快实现与中国残联网络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未完成的省级残联,应加快局域网建设,尽早实现与中国残联的网络互联。

--整合残联系统现有业务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全国残联综合业务数据管理平台;继续做好"十五"期间业务数据库的推广应用与维护;制定残联系统数据和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保证各级残联与中国残联之间的数据正常交换。

--配合重点业务领域做好信息化技术保障工作,完成2010年残奥会残疾人体育综合数据库建设。

--继续推进残疾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经济发达地区基本形成覆盖市、区、街的信息网络;欠发达地区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网络,并努力向基层延伸。定点城市要建立残疾人求职、招聘信息网络数据库,并负责向上级网络提供数据。

--积极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与信息资源共享,充分开发利用残联信息资源。中国残联规划制定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整体框架、管理目录和管理办法,承建全国残联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各省残联负责本省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落实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与。

--建立残联系统互联网网站建设指标体系,规范各级残联互联网网站建设,丰富网站信息内容,增强网站服务功能;加强各级残联互联网网站的自身宣传与推广,增强网站与媒体的合作与联系。

--省级残联要建立一支熟悉残联业务、具备统计上岗资格、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业统计队伍;地市和县级残联要在综合部门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统计人员从事基层统计工作,统计人员要加强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提高统计工作水平,配合残联重点业务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做好统计辅助决策服务工作。

--中国残联负责制定基层统计台帐指标和基层统计台帐制度,开发统计台帐管理软件,逐步实现省、地(市)和有条件的县级残联统计台帐电子化管理,条件不成熟的县级残联首先实现纸介质统计台帐并逐步过渡;各省残联要加强统计部门的管理职能, 健全基层统计管理制度,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实施本省基层统计台帐的建设,定期做好培训、检查、监督、管理工作,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积极推动信息无障碍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的制定,协调国内外相关单位和技术部门开展信息无障碍技术交流、业务研讨、产品及其它计算机辅助设备的考察、研发、推广等,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四、经费

1.中央经费:用于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规范的制定;全国残联系统广域网、信息平台的基础性建设与维护;省级以上残联信息、统计人员的培训;中国残联互联网网站的建设与宣传;信息化建设相关课题的研究;信息、统计资料的编辑及应用软件的开发等。

2.地方经费:各级残联要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当地政府发展规划,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本地网络平台和网站的基础性建设,以及数据库的维护、基层统计工作和信息、统计人员的培训等。

五、检查及总结

1.各地须根据残疾人事业信息化建设"十一五"实施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发展规划。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选题背景、意义以及研究价值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在发达地区硬件设施建设与“校校通”工程方面的成果比较显著,但是,在实际应用层面却遇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重硬轻软(重硬件建设,轻实际应用);表面轰轰烈烈,实际效果(效益)不知如何;地区发展极不平衡;优质资源缺乏的同时却没有得到共享,而且低水平重复开发严重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引发了“区域推进”的动因。“区域推进”的目标聚焦在信息技术在教学全过程的广泛应用,并在应用上有所创新,善于发现和培育一批有效应用的典型,充分发挥其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以点带面,以面促点”,最终达到整个地区教育信息化的广泛应用和均衡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具有民族特色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如何结合地方实际,加快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迎接信息化时代的挑战,是迫切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前,国内一些学者和机构已经开始关注并进行了本领域的初步研究。如,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与我国首个教育技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出的“教育技术应用实验区”行动计划中,以“区域推进”为核心内容,对实验区进行区域推进的计划与实施操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 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优势互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也采用了以点带面、区域推进的策略,通过课题研究实验区,全面推动了整个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但是,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策略的全面系统研究,从区域发展模式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研究,目前在国内外还十分欠缺。由此可见,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选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内驱力来源于一个地区对经济社会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前瞻与追求,是对教育挑战的回应,它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与教育的互动过程。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既是信息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根据区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才能促进国家整体教育信息化健康、协调地发展。

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是实现区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从而达到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增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推动我国宏观教育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促进与教育政策、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相关的学科建设和研究队伍建设,大大丰富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表现在:

从关注技术教育应用的表面转向关注各学科的渗透,使不同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得以实际提高,从而克服信息技术应用的表面现象,通过以点带面,实现真正的应用普及与提高。

实现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共享。

从关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关注实际应用的效益和效能,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益,特别是规模效益。

从关注短期行为转向关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教育信息化的短期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关注个别学校的实验转向关注成片的联动,产生区域的规模和质量效益。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剖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

(2)分析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

(3)建立适合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

(4)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

(5)建立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成本效益模型。

(6)健全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

2.研究内容

(1)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实质与内涵研究。

(2)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对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的影响研究。

(3)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研究。

(4)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模式构建研究。

(5)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和效益研究。

(6)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保障机制研究。

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是: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以实际广泛应用作为区域推进的前提,以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基石,以规模效益为抓手,以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对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全面研究,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实施方案,构建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模式,建设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成本效益和保障机制研究。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区域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第一线教师为主体,以智能数字化平台为研究工具,以专家指导为纽带,强化过程研究,注重阶段成果;借鉴国外同类课题研究的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本课题遵循的研究路线是: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即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区域实验――模式构建――总结实践,使研究逐级深入,螺旋上升。

2.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将综合运用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学、社会学、未来学、比较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实行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及区域实验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研究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综合运用文献调研、统计数据分析、模式研究法、专题研讨、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多种研究方法,选择不同地区进行实验研究,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1)有关理论依据的研讨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

(2)外出调研及研讨等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

(3)模式建立主要采用模式研究法。

(4)方案等的制定和完善及是否和实际相吻合,主要用案例分析法、调查法。

3.技术路线

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应用为依据,紧密跟踪国内外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性研究,发展新的理论与技术,持续不断地将新成果及时地融入到对于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的策略研究中来,使该研究不断丰富、完善。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案为:

(1)制定科学完善的课题实施方案。

(2)综合集成我国教育信息化区域推进已有的研究成果。

(3)课题组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汇集阶段性研究成果,确定下一步研究重点。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广州联奕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简称联奕)成立于2004年7月,致力于教育信息化事业,总部位于广州,内设战略研究中心、产品开发中心、工程技术中心、运营管理中心、销售部、市场部等部门,并在全国多个省市设立分公司及销售、服务网点,现有员工近300人。

作为国内领先的教育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联奕致力于为中国高校打造数字化教学、科研、管理、生活一体化环境,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的综合服务型数字校园。联奕一直以“开放·共享”为研发思路,稳健快速地发展着包括数字校园系列产品、系统集成综合解决方案等核心业务,项目建设实力水平在国内名列前茅。

联奕属“高新技术企业”及“双软企业”,具有“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连年获得“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示范单位”称号,并通过了ISO质量管理体系、CMMI3软件成熟度认证。

产品及科研成果

联奕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立志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应用软件和更专业的解决方案。目前产品业务已覆盖数字校园、数字监控、实训室、动漫、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多个领域,拥有软件著作权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逾40项,并有多项科研成果获得政府扶持和奖励,其中包括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广东省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服务业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重大专项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技术创新基金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科技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项目、广州市越秀区省市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项目等。

作为公司核心业务的联奕数字校园,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科学规范的管理对校园内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集成和全面的数字化,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统一的资源管理和统一的权限控制;通过组织和业务流程再造,推动学校进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范化。它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及社会大众为服务对象,通过校园数字化实现资源高度共享、信息高速流动,建设数字化教学、科研与管理环境。联奕数字校园整体解决方案,涵盖了信息化标准建设解决方案、应用整合解决方案、电子校务解决方案、学生服务解决方案、数据分析解决方案、移动校园解决方案、云计算数字校园解决方案等,使学校在开展教学、科研、管理及对外服务全过程中实现办学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学校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综合信息服务。

企业文化

激情、专业、诚信、友好是联奕的个性化标签。联奕坚持“激情演绎人生,专业铸就未来”的企业文化理念,注重团队建设和人性化管理,缔造学习型组织,为员工营造一个真诚、友爱、和谐、快乐的工作环境。平时定期举办培训班和专题讲座,以“传帮带”形式建设骨干梯队,培养员工终生学习的观念,形成员工个人不断进步,带动企业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和共赢模式。

社会效益

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伟大事业,也是联奕为之奋斗的核心事业。近年来,联奕在全国范围内多次发起“教育信息化技术及发展趋势”高峰论坛,组织众多优秀同行和专家成功举办“中国信息化建设技术交流会”、“广东省教育行业数字媒体交流峰会”、“四川省高校信息化工作会议”、“云南地区教育信息化年会”、“湖南教育网络协会年会”、“江西教育教育信息技术年会”、“ORACLE INTEL云计算助力联奕数字校园技术研讨会”、“济南信息化协会·联奕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西安高校数字校园建设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在交流与碰撞中为中国的教育信息化事业开辟出崭新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校企合作,建设知识共享与人才培育的平台。联奕与华南师范大学等多所杰出高校签署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成为高校教学实践基地。通过产学研合作,双方加强优势互补,可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学校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精神,同时为企业塑造专业严谨的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双方共赢。

典型案例

时至今日,联奕的高校用户遍布全国各地。承担数字校园建设和系统集成项目逾1000项,始终保持100%的验收通过率。其中,联奕与广州大学深度合作,以开放软件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了云计算应用型数字校园综合服务体系,涵盖了教学、管理、生活三大方面,用40余项信息化应用服务帮助用户真正实现了“数字广大”。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广东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国内医药类院校中的翘楚。在数字校园建设的合作过程中,联奕依托其“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来拓展信息化建设思路,从云计算资源平台构建入手,通过实施数字校园基础平台,对学校信息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数据管理,建设统一的应用平台,消除校园内信息孤岛,实现了教学、管理等各种资源的互通共享。项目通过验收后,广州中医药大学迅速成为数字校园建设的示范院校,多所同类院校慕名前往学习考察。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李忠: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基地,既是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目标之一,也是中国电信履行央企责任、推动社会发展的体现。这次成立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基地,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市场化的创新机制,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服务的市场规则,满足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需求,通过打造中国电信教育行业应用的自有核心能力,促进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快速、规模发展,助推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

万维从2005年开始跟踪、研究教育行业,我们研发了一些面向不同客户的信息化产品,例如面向全国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类学校,在“三通两平台”政策指引下,开发了教育云和智慧校园解决方案;面向教师、学生和家长,我们提供移动教务、翼校通、教育资源应用及电子书包等服务,研发这些应用及产品其目的就是借助中国电信的网络、渠道等优势助推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便捷的办公和有效沟通手段,推进家校共育。另外,我们通过与教育行业专家的合作,共同进行政策研究及整体规划,开发的产品更贴近教育行业的使用需求;通过与一线教师的合作,让一线教师参与产品体验,不断完善和优化产品功能,使得这些产品真正能够使用起来,发挥作用;通过与全国6大高校的广泛合作,共建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等措施,将高校科研成果成功转化。

《中国教育信息化》:作为一名多年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实践者,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哪些问题?哪些困难急需解决?

李忠: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先实现教育信息化。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我认为,目前在信息化推进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面临很大挑战。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中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人员,还是学校校长、教师,都应在观念上转变,广大的教职工首先要接受信息技术,才能进而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我们要通过宣传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理论学习讲座等多种形式,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推动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重要性、乃至推动整个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性。

其次,近几年建设的信息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当中,往往缺少及时解答用户使用问题的渠道,使用人员无法及时有效地获得支持,造成很多系统已经投资建设,但是没有很好的应用起来,普遍存在着“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另外,基层教职员工的信息技术水平也有待提高,存在“不会用、不能用”的问题。因此,在加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构建完善的售后服务支撑体系迫在眉睫。教职工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通过服务体系随时获得使用帮助是关键所在,整个服务团队支撑服务的技能提升是使用好系统的基础。比如说某教师正在使用某系统,在系统界面上是否有教师随时能够和服务中心及时联系的方式,并能够快捷地通过服务中心提供的远程支撑系统接管教师的桌面,提供操作帮助,使得教师能够顺畅地使用系统。

第三,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全面形成,发展的关键在于个性、灵活。

第四,目前教育行业网络接入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网络带宽有待提升,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

作为中国电信的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基地,有义务、有责任为教育信息化提供更加完善的、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将积极为各级各类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提供智慧校园解决方案,借助领先的云计算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造领先的教育综合服务平台,打破目前的困局。

《中国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信息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您有怎样的思考?其中有哪些挑战需要去面对?

李忠: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等,教育资源像水、电、空气一样方便地广泛共享。教师是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协作者,而不是简单的“传道者”;学生不用再在课堂啃书本而是可以通过周围的社区、网络资源等载体学习;管理者自主管理;学习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成为常态,最终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终身学习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我认为未来将进入全面融合及创新阶段。随着云计算和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将会促进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教育行业信息化产品的发展趋势为通过网络以按需、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服务及资源,终端趋于移动化、多样化,轻松实现资源共享。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目前的教育类信息产品,从技术角度考虑的多,而从教育角度考虑的少,问题主要在于企业对教育的不了解,产品自然也就难以被教育市场认可了。另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覆盖不足,整体发展失衡,区域、城乡差距较大;教育信息资源仍显不足,优质适用的资源严重缺乏,资源的有效利用共享水平低;技术与教育的融合亟待深入,应用水平亟待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尚未形成有效的业务系统数据资源整合、交换、共享体系,数据集中程度低等都成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教育信息化》:您对教育部门实施信息化项目的具体建议是什么?凭借您的经验,教育部门在选择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核?

李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进步带动各行各业逐步走向信息化。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需要各教育主管单位、学校从自身所处的实际现状认真考虑,贴合实际,找准定位,根据区域、经济、人文等个性化因素,找准真正需要的信息化落脚点,统一领导、统一规划、有序布局、稳步推进,避免重复建设、无序建设、过度建设,避免对资源投入的浪费。

教育局等教育主管单位应更多的从所管辖学校综合实力入手,在国家教育总方针政策的指引下,吸取行业教育信息化成功经验、实地考察、专家论证,出具切实可行的方案规划,统一建设有口碑、长效型教育信息化项目。学校首先也需要对自身的各项实力有深刻认识,知道自己在教育信息化中所处的阶段,哪些和实际提高教学能力、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息息相关,在教育主管单位的统一规划下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

无论对哪种类型教育单位,信息化建设最终都需要被用起来,只有真正使用后,信息系统才能体现出自身价值,才能不断改进,才能逐步推进实施单位教育信息化水平和氛围,进而促进国家教育信息化整体进步。因此除了建立有价值、实用好用的信息化平台外,做好教职工及教师、家长用户信息化平台使用操作水平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和前提。

在教育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供应商的售后服务支撑能力,是否有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能提供长期的服务保障,解决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后顾之忧;其次是选择成型早、具有前瞻性的产品,成型早的产品在理念、功能、稳定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可以避免因产品缺陷导致无法正常使用,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第三是要考查企业行业经验,主要包括对教育政策及行业环境的理解、在业界的品牌影响力和口碑等。信息化产品供应商的选型,需要综合考量,同时供应商的综合实力、项目管理能力、地域成本等都是考量因素。

《中国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中国电信的核心竞争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贵公司会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和优势来推进教育信息化?

李忠: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拥有覆盖全国城乡、通达世界各地的通信信息服务网络,建成了全球规模大、国内商用早、覆盖广的CDMA 3G网络,为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行业提供了网络基础保障。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在全国31个省(区、市)和美洲、欧洲、中国香港、中国澳门等地设有分支机构,可配合各省教育系统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地办公占地13000多平方米,拥有高新技术人才600多人。基地拥有8年行业研究经验、51人专职研究团队,目前已与西北师大等6所高校、36位教师展开全面合作。

基地凭借中国电信无处不在的固网、宽带、3G移动网络等基础优势,推陈出新,探索结合点,以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校园监控、移动办公等切合实际的电信特色服务深度融合,带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借助中国电信所特有的、可深入县乡的维护支撑体系,为教育行业普及全民信息化,减少教育区域差异化营造有力条件;此外通过教育部合作、参与各类教育信息化规范讨论及标准制定、各类信息化领先技术及应用在教育行业的尝试应用,教育基地扎根教育、深入了解,实现同教育行业信息化共同成长,进一步实现巩固在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实力和竞争力。

基地作为中国电信内部单位,有效秉承中国电信各项竞争优势,同时作为多年从事教育行业专业化策划、研发、运营、支撑团队,已积累并形成兰州基地特有的竞争优势。

首先,基地始终坚持在国家各项教育政策实行的第一时间深入学习领悟,通过持续的政策解读,积极探索电信同教育行业的融合契机。在8年的教育信息化探索和发展过程中,教育兰州基地从无到有、尝试创新,陆续形成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沟通信息化、资源信息化的平台及产品。长期的创新、研发、积累、合作,使得基地在教育行业和电信行业都颇具影响,成为国内同类企业的领先者,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和口碑。

其次,基地始终以教育信息化一线需求作为创新及研发重心,从教育主管单位、教育专家、一线教职工、家长、学生群体广泛采集,结合先进科技,解决最迫切、最实际的教育信息化需求,找准定位、夯实基础,以先进、实用、好用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及应用进一步扩大自身竞争实力。

最后,基地在多年的教育行业信息化产品、平台研发运营以及解决方案提供的经验基础上形成完整的运营、支撑、维护体系。作为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进一步增强自身差异化特质,拉大同其他教育信息化企业差距,突显竞争力。

《中国教育信息化》:中国电信在众多行业信息化领域都有成功足迹,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在您看来,中国电信布局教育行业的长远意义是什么?下一步有什么规划?

李忠:中国电信布局教育行业,首先是作为国有企业的责任,其次是企业盈利和发展的需要。

作为国有企业,为教育行业提供服务,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们应尽的社会责任。国务院近期的《“十二五”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规划》中就以很大的篇幅明确的把教育信息化列为一项重要任务,并强调将“三通两平台”作为建设重点。作为运营商,中国电信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将充分发挥中国电信自身优势,对当前教育信息化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而独特的支撑能力,与国家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各市教育局及区县教育局协同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创新,打造领先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深入教育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推广和规模化的发展,努力成为行业的引领者,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贡献力量。

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校园 办公自动化

一、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背景

衡水技师学院是市政府投资,于2011年由原市直属八所中职学校合并而成。学校占地面积650亩,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教职工587人。学校特点是建筑面积大,教职工人数多,原各校区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师资水平等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

为了促进学校高起点、快速度地发展,学校将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提速平台,紧紧抓住合校初期,市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方案,给予指导和专项经费支持的时机,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设定为建成本地区一流、全省领先的中职数字化校园。

在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学校始终贯彻设施是基础、资源是核心、应用是目的、管理是保障这一指导方针,边建设、边应用,建用结合、以用促建。

二、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创新点

1.校园信息化建设新路径

学校积极引进企业参与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来,本着“企业投资建平台,学校按需买服务”理念,先后与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等4家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中国联通衡水分公司投资120多万元,为学校所有楼宇进行布线,共布设信息点1021个,布设光纤2300米;中国建设银行河北衡水分行投资30多万元为学校安装了一卡通系统。企业的参与,打破了“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维护管理难,服务能力弱”这一制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从“建设者”向“应用者”转型,加快了学校数字化建设的进程。

2.以“创新应用”彰显信息化特色

学校以信息化教学资源为载体,推动教学各方面的深入改革。以项目导向、任务引领的模拟仿真软件,再现了现场操作过程,优化了教学资源,推动了教学改革。构建了与真实环境互补的虚拟仿真技能教室,形成了前课堂后车间的格局,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三通”全通、“三用”常态

“三通”是指宽带网络学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学校网络实现全覆盖,学校网站系统、教学资源库共享系统、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全部部署在校内6台服务器上,实现了宽带网络学校通;所有教室都安装有微机及多媒体投影仪,教师及学生能够直接即时访问互联网及校内教学资源库中的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主要体现在学校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允许所有教师及学生注册登录,每个教师在服务器中有200M的个人空间,可以上传课件、电子教案、微课视频、课程素材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师个人空间的同时,也可以推送到资源中心。学生登录到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可以选择网络学习的课程,实现网上做作业、答疑、考试、课程评价、学习统计等。

“三用”是指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成熟化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接入、软硬件平台具备、信息化人才培养到位、信息技术水平达到要求,这些教育信息化应用要件的准备完成让“三用”在学校成为常态化。这种常态化的形成还得益于各种评比、竞赛、奖励等激励手段的使用和引导。

三、校园信息化建设内容

根据学校校园信息化建设任务书,学校主要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校园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信息化管理制度四个方面进行建设。

学校通过多方考察,专题调研,完成了校园网平台升级建设方案及教学信息化系统支撑平台建设方案的制订和论证,制订了实施步骤和建设具体细则。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基础硬件设施升级建设,校园主干网建设完成,校园达到网络全覆盖。此外还对校园网中心机房进行了升级改造,建成了一个现代化、规范化的中心机房,为学校网络的可靠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使校园网络设施达到了预期目标。

通过与北京汇众融成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洽谈,最后与江苏金智教育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建设协议。采用校企联合开发的模式,成功开发了数字化校园校务管理ERP系统、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教学资源库平台。

完成了学校网站升级改版,将学校网站迁移到了校内服务器,完成了学校网站中文域名的申请和备案工作,并制定了“学校网站信息管理制度”。

购置了录播教室,可实现对课程全自动录制,具有编辑、自动跟踪定位、场景自动切换、网络直播点播等功能,很好地承担了精品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学观摩课及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成、传播和管理,现已录制微课93节。

学校也购置了1054 台学生用高配置计算机和211套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了教学和安保监控系统,建设了205个标准化考场,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使学生用上了“一卡通”。

四、校园信息化建设条件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稳步开展,达到“建网、建库、建队伍、建数字校园”的规划目标,学校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组员由中层领导担任。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工作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商讨信息化推进工作,制订发展规划,落实推进方案。

为保证建设质量,所有建设项目都按照方案的要求组织实施;软硬件系统建成后要通过测试;各技术文档和验收材料要完备,符合方案要求的其他验收条件。

为配合金智公司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校园网信息平台的开发,学校成立了工程实施组、测试验证组、系统维护组。在编码实现、人员培训、项目需求分析、平台程序设计、服务器安装调试、安装及运行测试等方面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

为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及教学资源库平台的应用,学校共进行了8次大型的技术培训,42次以科室、系部为单位的小型培训,保证每个教职工都能熟练地应用校园网信息平台。

学校通过制定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站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教学资源库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数字化校园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关于推动校园网信息平台深入应用的安排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培养教职工“应用习惯”的养成。目前,从学校信息平台系统、教学资源库平台登录记录上来看,教职工每天在平台上备课、下载、学习、上传资料的人次达到三百多人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教职工基本养成了使用信息平台的习惯。

五、实际成果、成效及推广情况

1.造就了一批创新型的教师

通过信息化应用和培训,提高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提升了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水平的运用能力,推进了校内办公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能力,促进了网络教学教研。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培养研究型教师,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2.培养了一群富有信息素养和新型学习方式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