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格教育体系

品格教育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格教育体系

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学生品格;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6-0011-02

【作者简介】潘志琴,江苏省常熟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江苏常熟,215500)英语教研员,高级教师。

语言的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发展相融合,同样,语言教学也总是包含着学生对社会、文化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感悟。所以,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更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控制情绪,积极面对挫折,这才是成功的英语教育。学生的交流能力涉及人的品格、情感和思维方式,有优良品格的人,即使语言能力稍差,也能顺畅地与人交往,包括与外国人交往。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施行,从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可以看出,教师除了关注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也开始慢慢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其对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品格培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往往只是抓住教材中一些显性的情感教育因素,然后进行简单、机械和形式化的处理,这无法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也没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

一、教学活动中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现象

1.话题讨论不够深入。

教材中的故事往往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关注故事本身,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解读故事,体会编者的意图。

以译林新版《英语》四上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为例,故事主要讲了Liu Tao的同学都会打篮球,但是他不会,于是,同学鼓励他试一试,结果真的进球了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和学生展开了这样的对话。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last?

S:Yes.

T:Can Liu Tao play basketball at first?

S:No.

T:Boys and girls,if you can’t do something,you can have a try.

从教师的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尝试的重要性。但是,本课教材展示的是比较顺利的结果,如果一次尝试不成功,学生该如何面对?且这个情况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当同学碰到困难时,除了鼓励别人尝试,你能为他人做些什么呢?教师并没有根据教材进行深入解读。

2.情感互动缺少过程。

一些教师为了达成预设的情感目标,在课堂结尾,仅以几句对话或一句名人名言作为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该课用现在进行时讲述了Mike一家的周六和孩子们帮助父母做家务的事。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之后,和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T:Are Mike and Helen good children?

S:Yes.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S: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We should....

T:We should help our parents.

很显然,这样的对话是为了对学生进行一次劳动教育,学生的回答很流畅,知道应该做什么。但是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学生的回答都是从故事中得来的。这样的对话缺少真实的交流,能否触动学生的内心不得而知。课文中Mike兄妹帮妈妈做饭,帮爸爸洗车,主动打扫家庭卫生……文章不仅仅体现了孩子们帮忙做家务,更多的是体现了不同的家庭教育背景。

3.教材本意缺少发现。

教师备课时会从文本的某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或者思想方面的教育。但是,一些教师关注了细节,却忽略了故事整体所要表达的内容。

译林新版《英语》五下Unit 6 In the kitchen,描述的是Liu Tao回家,看到父母在厨房做菜,然后一起吃饭的事。故事围绕父母做饭、一起吃饭两个场景开展对话。对话中,Liu Tao不断地表达喜欢和感谢之情。一位教师在故事教学结尾,展示了教材中的最后一幅插图,并提问。

T:What does Liu Tao eat?

S:Vegetables,meat,tomatoes and potatoes.

教师在屏幕上输入句子:Eating vegetables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从总结可以看出,教师关注了课文中提到的蔬菜,看到了Mike非常好的饮食习惯,所以提醒学生要多吃蔬菜。教师将关注点放在了蔬菜上,而Liu Tao对父母表达的感谢之情,教师却没有提及。

应该说,以上三种现象只是学生品格培养缺失的部分表现。译林新版《英语》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增加了体现时代特色和时展的新话题及语言学习内容,如:环保绿化、劳动教育、朋友亲情、生活习惯、困难挫折、饮食营养、中外文化等内容,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语言学习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何将这些新变化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减少形式化、标签化的情感教育,需要教师更新观念,从培养学生的品格、提高学生素养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活动。

二、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品格的策略

英语教学中的品格培养,应该在学生和教材对话、学生和教师对话、学生和学生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渗透。所以,我们的对话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学生生活。

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情感态度等,往往都是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所以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对话,也要立于儿童立场,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对话。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的案例中,Liu Tao是比较顺利的,一次尝试就成功了,而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并不多。所以面对这样的故事,教师要抓住契机,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尝试,也许不一定成功,但是勇于尝试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除了鼓励Liu Tao,还可以为Liu Tao做什么?以此引导学生主动帮助同学。因为用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积极帮助他人才是学生所需要的态度。

2.触动学生内心。

好的活动应该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真实的互动应该触动学生的内心,让学生有话想说。只有当学生走进故事,才能真正体会故事所传达的情意。以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为例,如果教师在课堂结尾,询问学生:妈妈做饭时,你在做什么?爸爸洗车时,你在做什么?如果你也和Mike他们一样去帮忙,父母心里会怎么样?如果你帮助父母洗车、拖地、做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教师放慢了对话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做家务不仅仅是为了帮助父母,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融洽家庭的氛围,相信学生的感受会更深。这样的讨论,相信每个学生都会有所触动。

3.挖掘教育素材。

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食品科学与工程;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7-0077-02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该计划,将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工科专业,属于工程教育范畴,肩负着为食品企业培养食品工程师的重任,是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之一[1]。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过程中,许多高校以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目标,对高校工程教育过程中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认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围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参照工程教育认证中对课程体系的要求,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以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状

2013年6月19日,在韩国首尔召开的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该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和工程教育标准的互认实现工程学位互认,为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奠定基础。目前该协议组织共有15个正式成员、7个预备成员,我国是第21个成员。该协议要求各正式成员采用实质等效的工程专业认证标准、政策和程序,这对促进我国按照国际标准培养工程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2]。目前,已经有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南昌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和郑州轻工业学院10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认证,其中江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已经完成第二轮认证[3],大连工业大学、南昌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4所高校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参加2014年度专业认证。因此,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和导向性作用。

二、工程教育认证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要求

根据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规定,对工科人才在课程体系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4]:

(一)课程体系方面

数学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自然科学类课程包括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基础课程应包括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等。

1.工程基础类课程。各校可自行设置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工程制图基础知识,食品机械工程基础知识、食品加工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术等。

2.专业基础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与贮藏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变化、微生物变化、物性变化、组织变化;食品各种危害因素及其检测和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等;食品原料与成品中各种成分的化学性质、营养特性、生理功能、体内代谢机制。

3.专业类课程。可自行设置专业类课程,但必须包含以下知识领域:食品加工工艺与技术、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技术、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食品生产车间与工厂设计、食品产品开发、食品管理、食品法规、食品贸易、食品流通、营养与健康、加工与环境等。

(二)实践环节方面

必须包含的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或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

(三)毕业设计(论文)方面

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工作量应在12周以上;毕业设计应有反映工业化生产规模与水平的食品工厂、设备、工艺设计图纸;以产品开发为主的毕业设计,应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毕业论文应以解决工业化生产问题需求为目的。

毕业设计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技术方案选择,工艺计算,典型设备的选型和计算,工程图纸绘制,设计说明书,结题答辩等。毕业论文内容应包括:资料搜集,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数据采集和处理,论文撰写,结题答辩等。

三、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工程相关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不足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工科专业,因此要求学生掌握食品科学及食品工程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5],但是很多学校存在重工艺、轻工程,重论文、轻设计,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表现在工程制图、金工实践、工程设计方面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较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专业课教师自身工程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高学历却无工程背景,既有工程背景,学术水平又高的教师严重缺乏。很多学校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缺乏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缺少食品企业生产技术、工程及工厂设计的实际经验,有的甚至无工程专业教育背景[6]。由于顶层设计的问题,近几年高校注重SCI论文的发表,将教师的职称、评优、考核等与挂钩,重科研,轻教学,青年教师更愿意扎根实验室,而不愿意到企业一线指导。甚至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不负责任,敷衍了事。这些都严重影响工程教学质量。

(三)考核体系不健全,难以体现学生工程教育水平

高校大部分课程的成绩均以期末考试为主,实践环节特别是工程相关实践在学生综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比例很低,学生的课程实践、毕业实践在考核中的比例较低,造成教师和学生对实践环节不重视。

四、以课程体系改革带动学生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加大工程类相关课程设置

在现有专业课程体系中,保留《食品工程原理》、《食品工程设计基础》、《食品机械与设备》、《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新增工程类课程如《工程制图》、《机械工程基础》、《计算机绘图》、《C语言程序设计》、《化工仪表与自动化》、《食品工程高新技术》等课程。在实践课程方面,删除课程论文类实践如《食品工艺学》课程论文,新增《机械工程基础》课程设计,工程训练(金工实习)、《食品新产品开发设计》、《食品工厂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工程类相关的实践环节。

(二)加强青年教师专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专家进校讲课

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针对现今所招聘青年教师学历高,实践经验较为匮乏的问题,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锻炼与职称考核、评优等挂钩,要求申报高一级职称晋升的青年教师,至少有半年企业或生产基地实践的经历。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积极引进企业专家进校,除为本科生授课外,实施“双师制”,请企业专家担任本科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鼓励学生在企业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

(三)提高毕业设计(论文)学时,加强课程考核的过程管理

将原先毕业设计(论文)的学时从4.0学时提高到6.0学时,周数从8周提高到12周。针对之前毕业学生主要以毕业论文为主,规定每位教师所带的学生中必须有50%以上做毕业设计。鼓励专任教师参加课程考试改革,将课程考核从过去的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加大平时作业、课堂练习、课堂小测、实践等环节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最后期末考试成绩在总成绩所占的比例不超过50%。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加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减轻学生期末压力,避免考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

五、结语

课程体系改革仅仅是人才培养环节中的一项,要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还需要其他多个方面的持续改进,比如师资队伍建设、毕业条件、支持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今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努力,力争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备工程领域专业素质,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屠康,马龙.美国和德国食品科学与工程高等工程教育的特色及启示[J].中国农业教育,2013,(3):49-52,65.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质量要求与工程教育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49-61.

[3]任海伟,陈晓前,张轶,等.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粮油加工,2014,(8):71-77.

[4]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网站[DB/OL].http:///column.php?cid=18&ccid=36.

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素质培养;综合型人才

与普通教育体系不同,中等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但需要注意的是就当前社会而言,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教育课题。只有将培养人的素质作为第一要务,注重学生的综合全面培养,这样才能为社会和企业输送更加符合发展需求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一、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是为我国培养基层技术型人才。一直以来,中职业教育都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无论是在针对困难学生的助学财政支持方面,还是针对优秀毕业生的就业导向方面,都提供了极大的支持。而中职教育自身也取得了极大的发展,毕业生就业率一直都处在95%以上。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依然存在一些困境和不足,偏重于实践教育,较为忽视理论知识的全面构建和综合道德素养的培养。长此以往,这样将不利于中职教育体系下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能更加适应社会和企业的新时代需求。

二、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下的学生是承担着未来基层建设的社会重任,而成为能满

足社会和企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对口专业的职业技能素质,更需要建立自身全面的人文素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针对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而言,需要注重职业化和人文化并重,市场价值化和品格德育化并重。教育的本真是育人,因此健全的人格,科学的思维能力,完善的认知能力,专业的职业技能都是中职教育体系中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素质。

三、学生综合素质的专项培养对策

1.学生心理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关于中职学生心理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需要注重三方面的内容,包括中职学生的情感心理层面,个性心理层面以及自我心理层面。就中职学生而言,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在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面临着求学和求职的双重压力,因此在这个阶段较容易出现极端情绪或是偏激想法。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接受心理教育,了解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并擅于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排解方式来加强自身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在这个重要阶段逐渐形成独立自主的健康型人格,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不畏艰险的坚强品格。

2.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了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同时还有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道德观的培养。这可以通过中等职业院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学习来帮助中职学生建立自我修养提高的能力,同时还能通过校园广播关于思想道德素质的宣传,学校定期开展的优秀学生榜样事迹宣讲等活动以及健全的相应激励和监督机制的构建来帮助营造良好的校园治学文化,引导学生形成能够自我严格自律的约束机制,培养自身良好的行为习惯,从根本上提高自身优秀的思想道德素质。

3.学生专业技能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单位的教学目标便是为社会和企业输送符合其发展需求的实用技术型专业人才。首先学校需要开设真正能够与企业发展需求相接轨的专业课程,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自身的教学体系和目标,让学生所学到的专业技能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能够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真正具备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实践工作,不会出现知识层面上的断层现象。另外,学校也需要构建与企业相互协作的合作办学平台,引导专业对口的知名企业走入校园进行文化宣讲,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走向企业,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两者之间的无缝对接,积极培养具备极高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储备。

4.学生创新意识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对于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年轻人来说,顺利接受新事物,同时能够理智辨别新事物中的利弊方面能力是极为重要的,这要求学生具备极高的创新意识,能够不拘泥于当前固有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这需要中等职业教育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无论是在理论学习课堂上,还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和假设,擅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不断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企业打造具备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

综上所述,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是有其特殊性的。一方面,中职教育需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能够直接创造经济价值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而另一方面,中职教育又承担着培养青少年成才成人的育才重责。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不仅需要注重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包括心理层面、思想道德层面以及创新意识层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具备更高素质的综合型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张学丽,郝李娟.浅谈如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J]. 现代农村科技,2015,03:65-66.

[2]黄艳琴.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0.

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第4篇

一、教育的逻辑起点:“大教育观”

课程改革首先吁求教师教育观念的升华。课改中的教师必须树立“大教育”观念,以保证自己的教育活动融入到现代化的“大教育”之中。“大教育”要求打破“课堂中心”、课本中心、“教师中心”模式,打破游离于社会生活的、非现实的、复制的“学院式教育”、;要求教育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学习与实践结合;要求扩大学生的学习视界,使教育形成一个能动、整体、开放的系统。

“大教育”之大在于它面向全体(每一个体都接受教育)、面向全程(包容了学前、学校、后续各阶段的终身教育)和全面教育(知识、技能、情感、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教育)。“大教育”之大还在于教育变革了“精英化”取向,实现了“大众教育”。课改不仅是“改课”,更在于推进区域教育的民主化、大众化与现代化进程(一如如皋教育公平化、均衡化、和谐化建设)。

以“大教育”观念作为教育的逻辑起点,使传统的教育由“知识本位”或“能力本位”教育体系转向培养人的“生活教育体系”、“生命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生态教育体系”,这是课程改革的必然取向,也是让教育回归教育(指本真意义上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教育的核心理念: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适应并且超越现实的、有个性的、完整的“人”。因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统整优化教育中的知识传授、智力开发与技能培养,让学生得到可持续性(指主动的、充满积极潜能的)发展。

只有以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才能实现对教育中所谓“预设”的超越,激活师生的创新精神;才会共同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爱护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尊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才能消解教育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实现本真意义上的“对话”与“交往”。可以说,教育的本义和真义就是要促进和保障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

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我们除必须的基本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外,必须把主导目标定位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习方法的启迪、学习情感态度的体验以及教育教学文化的熏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等等。这些思想、品质、精神、价值取向等应具备普适性和发展可能性,可以持续“创造”知识,而不是教学大量“肢解式”的知识,因为“仓库保管员式”的人才已不是社会的需求。

三、教育的归真路途:学生的“生活世界”

伴随课程设置的日渐丰富,素质教育的渐入人心,开拓多种教育途径已日渐彰显。“多元化”的教育途径成为解决素质教育之共识。教育决不能囿于教材、锁定于课堂,若如此,教育必然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

这一多元化教育途径的特点表征为:(1)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2)不受课程标准限制,内容和进度均可因师因生而异;(3)紧密联系实际,利于磨炼学生的意志和品格;(4)学生独立活动和小集体合作结合,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5)灵活而富于弹性,利于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大类:一是学习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二是学科活动,以浏览或讲座等形式为载体,其内容非常广泛,从微观世界到生活中常识,从名人的成长故事到他们的伟大成就,从童话到史话……;三是综合实践活动,包含学具、教具、玩具等的制作;四是研究性学术活动,包括专题活动、学习沙龙,等等。在活动过程中,应依据具体条件和阶段目标,因地制宜、灵活安排。根据笔者的实践与思考,比较有效的形式有:(1)组织形式:班集体;(2)社团形式:兴趣组、爱好者协会、俱乐部;(3)系列化集中活动形式:活动周(月)、夏令营(冬令营);(4)主题形式:讲座、智能竞赛或操作竞赛、“小论文”;(5)其它形式:橱窗画廊、板报小报、校园广播宣传、专题调查研究。多元化的教育途径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校本化、草根化特质!

品格教育体系范文第5篇

所谓素质就是指一个人的品格、学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特性的总和。

首先,从品格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个人品格魅力。有全局观、不谋私利和良好的民主作风的品质以及很强的亲和力、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和创新的性格。现代物流追求的是供应链上的利益共赢,也就是说现代物流施行“1+1>2”的模式。供应链上各角色之间的物流经营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处于一个系统上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因此,一个合格的物流管理人员必须有很好的品格素质,才能较为妥善地处理在商品流动过程中出现的业务合作伙伴利益上的矛盾。物流管理人员的品格必须是可以让人信任的,也就是说,物流管理人员个人的品格魅力直接影响供应链上其他组织角色对于该物流管理人员所代表公司的尊敬和信赖,进而影响整体供应链的运行效果。同时,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及不断开拓创新的性格是一个物流管理人才能够在物流行业成长的必备性格,是在物流行业立足和前进的动力所在。

其次,从学识方面看,物流管理人员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所谓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涉及到多种运输方式和手段的专业知识;涉及到满足物流个性化服务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仓储管理专业知识;涉及到境外采购结算和通关的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涉及到各种费用发生原因和数量以及各种成本分析的财务成本和经济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作业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处理的安全管理知识;涉及到物流服务供需双方各种物流服务合同合法性的法律知识;涉及到物流经营过程中各种主要元素和衔接环节控制的管理知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证境内外物流业务的顺利开展而应具备的外语知识;为保证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及信息平台应用于物流活动中而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再次,从能力方面看,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专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和管理能力。其中基本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适应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和奉献精神。管理能力包括:前瞻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划控制能力、组织管理和协调管理能力、专业指导能力、异常事故处理能力、物流实践能力以及物流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以上能力有与前两个方面交叉的地方,但又从不同角度规定了物流管理人才的必备能力。具体来讲,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的能力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适应物流行业的工作节奏,不需要过长的实习过渡期;能够很快地熟悉整个企业的物流运行状况,能够发现其中的物流运营问题,给予建设性意见,能够带领基层物流工作人员进行工作流程优化;在工作过程中,熟悉物流的基本运营程序,能够知晓各种物流机械最前沿的应用,能够用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本企业的物流营运。

最后,从体质方面看,物流管理的工作性质对管理人员的身心素质都提出了特殊要求。作为物流管理人员,首先,面对任何事情都要有积极的心态、宽宏的度量;面对极具竞争力的对手时,要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从而激励身边的人,赢得业务合作伙伴的尊重和信赖。其次,物流行业是一个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物流管理者必须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更好地带领自己的团队完成经营运作。

二、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物流管理人才的学校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人才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状态。目前,我国物流高等学校教育体系包括职业技术教育、专科教育、本科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及工学)、硕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工学及专业硕士)、博士教育(隶属于管理学)。各层次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清晰,尤其本、专、职业教育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需要进一步确立。物流专业设置的课程内容陈旧、不合理,教学方式、方法缺少创新。

(二)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市场需求接轨不良。伴随着我国经济及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格局对物流管理人员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物流人才的培养虽然在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但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的教育体制还没有健全起来。物流人才培养院校缺少与各用人单位合作培养的良好机制,不能彻底解决供需接轨不良的问题。

(三)物流培训市场及企业物流培训不健全。我国目前现有的职业培训主要有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实施的国家物流职业资格认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颁布的“物流师”资格认证,还有其他类似于国际物流职业资格认证(ILT)的培训项目。但目前这些认证在物流企业的认可率并不高,这和认证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及培训体系还不能与高校相比有关,另外也存在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有偏差的情况。

三、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一)完善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各培养层次。从总体上讲,目前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流仍是高等院校,而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扎实、全面的经济与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适应能力,掌握信息科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具备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物流活动的能力,从事现代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将成为向社会提供物流管理人才的主要渠道,因此,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不同层次的符合要求的人才。不断尝试教学方式创新,充分发挥高校内实训室、实验室的作用,增大教学环节中实验课、实习环节的比重,构建立体化教学体系。

(二)产学研联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可考虑本专科教育“3+1”或者“3+2”的模式,即本专科教育三年加企业培训一至二年。事实证明,企业急需吸纳按照自身要求培养的人才,如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可直接输送到企业,解决了人才供需矛盾。或者企业出资建立培训中心甚至是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培养进入该企业和其他企业的待就业人才。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可以项目合作的方式培养物流管理人才,同时做研发。产学研联动的需求及动力已经较为明朗,但存在合作模式问题,即出资、风险共担及利益分配问题不易解决。在企业自身规模较大、对物流人才需求量较大的情况下,由企业主导构建产学研联动模式才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