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卫生教育

幼儿卫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卫生教育

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第1篇

自我教育是受教育者从接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技能的能力。他人监督是指通过他人的察看和督促,使自身的言行更加规范化。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卫生知识和技能日积月累地内化到人的心理,上升到自主意识,并同他人的察看和督促相结合,建构起一个严密、完整的统一体系。为培养幼儿自主意识,让幼儿参与班级管理,逐步形成自觉、民主、互助的班级氛围,进行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故选择了此课题。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幼儿卫生科学知识与经验的缺乏

幼儿的卫生态度、卫生行为和习惯,一般来说是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中班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往往是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不足与缺乏卫生科学知识所造成的。如,有的幼儿刷牙的方法不正确,是由于他们不懂得应该怎样刷牙;有的幼儿不愿意打预防针,是因为他们不明白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有的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沉默寡言、言行退缩,是因为他们不懂如何与别人交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无疑会对他们卫生行为和习惯的形成起积极的指导作用。

(二)卫生教育的特点与幼儿注意发展特征的影响

卫生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卫生教育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过程,而是一种螺旋式的反复实践认识的过程。良好卫生习惯的形成及不良卫生习惯的改造都比较困难,并不是短时间内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反复提高、反复培养。

(三)家庭、社会等环境存在的不良现象的影响

我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很多农村家长只是一味地让幼儿掌握文化知识,忽略其他品质的培养;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良现象,如随地吐痰、乱扔废物,小区脏、乱、臭等现象对孩子的影响也非常大。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对所见的事情往往不能明辨。如果孩子接触的多为不利的因素,那么,他们的卫生习惯又会好到哪儿去呢?

三、实施的目的

自我教育和他人监督从丰富幼儿知识、给予机会商讨有关现象、相互提醒、监督他人入手,贯穿于幼儿卫生习惯培养内容的各个方面,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幼儿卫生习惯不再依赖成人的反复教育,幼儿的内部就能自主消化吸收。

四、实施的对象及时间

对象:中(1)班全体幼儿

时间:2013年2月--2013年6月

五、研究的方法与具体过程

一学期以来,我们按照制定的研究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自我教育和他人监督的途径,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路径,从自我教育与他人监督两个方面进行。

(一)自我教育,培养幼儿的卫生习惯

1.用观察法,了解本班幼儿卫生习惯的状况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观察法中的逸事记录,了解幼儿已有的卫生知识、态度和行为习惯水平。观察记录下:有些幼儿不注意个人卫生;有些幼儿缺乏保护身体器官方面的知识;有些幼儿有偏食现象,不注意营养和饮食卫生;还有个别幼儿胆小,社会性退缩行为较明显,存在心理卫生的问题;部分幼儿的日常行为习惯不良,如爱随地吐痰、玩具乱扔……

举一实例说明:

时间:2013年3月1日 班级:中(1)班

幼儿:石杰 朱泽辰

记录:

星期四下午,小朋友们看动画片时,发现石杰、朱泽辰两位小朋友拖着椅子,不断往电视机屏幕前靠近。老师提醒:“朱泽辰、石杰,请你们将小椅子往后挪一些”。他俩看了看老师,没动。仍坐在离电视机屏幕很近的地方。

解释:石杰、朱泽辰两位小朋友的行为在班上较典型,有些幼儿在观看电视节目时,会不由自主地朝电视机靠近。他们不知道看电视离屏幕近会伤害眼睛,有损眼睛的健康。

记录人:朱华香

轶事记录能够如实地记录幼儿卫生习惯的情况。通过记录,分析幼儿缺乏保护视力的意识。为了让幼儿懂得如何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开展谈话活动,师生共同商讨有关卫生习惯方面的问题,让幼儿参与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幼儿的自主意识,丰富幼儿用眼卫生的知识,促进幼儿自身卫生习惯的养成。

2.给予机会共同商讨,提高对卫生知识的认识

由上述轶事记录下的事件,有针对性地开展谈话活动,确定谈话主题――眼睛与电视。师生共同商讨,教师:我们眼睛可以干什么?戴慧:用眼睛看电视。教师:看电视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请大家帮我想想。包益宁:不讲话,认真看,要不你就看不见电视里放的是什么。郭子昂:离电视远一点,不然眼睛会坏的。教师:有些小朋友,看电视喜欢靠近电视,这样做对吗?石杰:不对。教师:那我们怎样保护眼睛呢?赵云:不能看太长时间的电视,眼睛要休息。师生共同小结:眼睛的用处真大,我们要好好的保护眼睛。看电视时要注意用眼卫生,要离电视机稍微远一些,看半小时后要休息一下,要不眼睛太累就会形成近视眼,戴眼镜多不方便呀!

师生间的共同商讨,提高了幼儿积极参与、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让幼儿意识到,看电视时应注意用眼卫生。

3.设置情境,提高幼儿辨别是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幼儿正确认识卫生知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卫生意识,指导卫生行为,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师可采用设置情境的方法,训练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以实际行动表现自身的卫生行为,做到意行一致,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时间:3月8日下午 班级:中(1)班 幼儿:杜家鹏

记录:

组织幼儿观看动画片之前,教师安排幼儿坐在离电视屏幕不到1米的地方。刚打开电视机,杜家鹏嚷道:“老师,我有话要说。”他举起手,“上次,我们还说看电视时,要离电视远点儿呢,要不眼睛会受伤的,你怎么也犯啦!”

解释:通过情境设置,幼儿辨别出教师的刻意安排是不正确的,并说出了理由。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上,体现了幼儿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促进幼儿自身卫生习惯的培养。

记录人:朱华香

轶事记录如实地记录下幼儿培养后的情况,通过情境设置,幼儿的言行举止都能很好地反映出幼儿自我卫生习惯的养成。

关于幼儿卫生习惯的培养,经过上述三个过程的开展,采用自我教育的途径是有效的。只有具备自我教育的人,才能最终摆脱对学校教育的依赖,幼儿卫生习惯的形成,最终依靠自身解决。

(二)他人监督,培养幼儿卫生习惯

通过他人监督的途径,培养幼儿卫生习惯。在此研究过程中运用调查法,分三个阶段逐步展开活动。

第一阶段,形成良好的监督氛围,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关心帮助,提醒他人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开学初,从情感方面出发,运用同伴间的相互关心帮助,对不良的卫生习惯给予相互提醒、督促,形成良好的他人监督氛围,与他人共同进步。一段时间后,采用调查法,以谈话的手段收集资料。

谈话目的:调查幼儿自身需要讲卫生的意识程度,自身的卫生科学知识与行为,对不良卫生行为的辨别能力和监督他人的

现象。

谈话内容的设计:

(1)你喜欢讲卫生的小朋友吗?

(2)你是怎样讲卫生的?

(3)你认为哪些行为是不讲卫生的?为什么?

(4)当别人不讲卫生时,你该怎么做?

第一阶段调查结果:95%的幼儿自身需要讲卫生,74%的幼儿有卫生习惯的辨别能力,26%的幼儿具有自主监督他人的行为,还有9%的幼儿认为没有监督他人的必要。

第二阶段,建立班级卫生管理的监督机制――值日生的安排。上阶段是从幼儿的情感方面出发,幼儿没有一定的责任心,幼儿间的监督作用未能很好地发挥。在本阶段安排值日生在做好值日工作的同时,进行卫生监督。执行两周后,发现因值日生分工不明确,责任心不强,出现了要么不管、要么一起管的现象。如,玩区角游戏时,玩具掉在地上,几个值日生都在管,而书籍不整齐,却没有人管。调查结果如下:全部幼儿都喜欢讲卫生的孩子,说明幼儿自身讲卫生的意识已具备;91%的幼儿都能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自身是如何讲卫生的,幼儿自身卫生行为意识加强了,但卫生科学知识面较窄;86%的幼儿具备一定辨别卫生行为是非的能力。最后,43%的幼儿已具有监督他人的行为,剩下67%的幼儿认为监督他人是必要的,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上,为此还需要加强值日生监督的力度。

第三阶段,值日生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加强监督效能。根据上阶段值日生工作开展的情况看,其产生的监督效果不太明显。对存在的问题,组织课题组成员讨论:将值日生工作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具体做法:制作值日生牌,由色彩与标记明确值日生卫生监督工作的职责。值日生每天轮换一组幼儿,早晨来园后选择值日生牌,负责具体的卫生监督工作。

最后调查,100%的幼儿都能提醒他人讲卫生,并能很好地体现在具体的行为上。班级幼儿的卫生习惯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六、研究的结果与体会

自我教育与他人监督构起了一个由内到外的严密、完整的结构体系。具体实施过程又从知、情、意、行方面逐步的全面开展。一学期的研究表明,自我教育与他人监督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不仅在幼儿卫生习惯养成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而且促进了幼儿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幼儿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意识得到了加强。幼儿的年龄在增长,需要的卫生科学知识也在日益增多,幼儿的卫生行为还会有新的问题出现。在培养幼儿卫生习惯这一领域中,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探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第2篇

(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幼儿园,北京,100191)(2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摘要】研究者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为研究对象,从关注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运用行动研究法,尝试对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生命教育,重点是探索适合流动学前儿童实际需要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

关键词 生命教育;流动学前儿童;四环游戏小组;北京;家园互动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5)01/02-0074-04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扩大。与以往“单身外出”不同,现在许多进城务工人员是“举家迁徙”的。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加之户籍制度、经济条件等的限制,很多地方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学前儿童处于放养状态。已有研究表明,对幼儿开展适宜的生命教育,既有助于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更有助于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健康发展。〔1〕因为生命教育旨在帮助个体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并促进个体主动、积极、健康地生活,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为此,本研究从关注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出发,在北京四环游戏小组尝试开展了针对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实践,以探索适宜于流动学前儿童实际需要的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等,并注重发挥家庭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

北京四环游戏小组成立于2004年,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燕教授及其研究生在北京四环农贸市场创办的一个服务于0~6岁流动学前儿童的非正规学前教育组织。北京四环农贸市场的流动学前儿童较多,目前散居的学龄前儿童有80多名,绝大多数在四环游戏小组接受非正规学前教育。〔3〕

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重在探讨在流动学前儿童中开展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为更好地收集和分析资料,研究者还结合运用了观察法、访谈法。

二、生命教育实践

在研究开始阶段,研究者以志愿者身份进入北京四环游戏小组。研究者从对流动学前儿童及其父母的生存环境、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生活、生命的态度调查着手,以期为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生命教育实践提供基础资料。

研究者发现,北京四环农贸市场是流动学前儿童的“游乐场”和“天然学校”。因为平日里除了在四环游戏小组参加非正规的学前教育活动之外,孩子们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市场了。在这里,孩子们随意奔跑攀爬。不过,因为市场里人群熙攘,又临近马路,车流量大,所以存在不少安全隐患。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大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敢独自外出买东西,敢在车流中奔跑,敢到湖边玩耍,但安全和自我保护意识比较缺乏,卫生和生活习惯不太好,攻击行为较多。

观察同时发现,这些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整天忙于生意,对子女的关心和照顾非常有限。可以说,家长对子女采取的是粗放的教养方式。

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体系是根据流动学前儿童的发展特点及其生存环境特点,采用跨领域的综合教育形式,将科学、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的。〔4〕为保持与先前四环游戏小组所开展的教学活动的连贯和一致,研究者尝试将生命教育内容整合进四环游戏小组的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四环游戏小组一贯重视家长参与、家长互助的教育理念,在对幼儿开展生命教育的同时注重开展家长工作。

1.关注自我的教育

如上所述,因为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大半时间生活在人群熙攘的市场里,父母大多无暇顾及他们,孩子们“累了就往地上一坐,饿了拿起东西就吃”,安全意识薄弱,卫生习惯较差。为此,研究者在四环游戏小组设计实施了“认识我自己”“生活小卫士”“安全你我他”“健康饮食”等主题教育活动,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提高户外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除了每周固定的集体教学活动外,研究者还重视对这些流动儿童的常规培养和日常随机教育。家长工作的重点则是引导家长认识和关注自己的孩子,提高他们履行第一监护人责任的意识。研究者通过发放相关的宣传材料和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等方式,引导家长分析周围环境特点,唤起家长对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教育的重视。

经过一系列活动之后,幼儿的卫生和行为习惯有了很大改进,安全意识有所增强。多数家长认识到周围环境的确存在种种安全隐患,愿意配合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一起加强对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且能够及时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

珊珊的变化:珊珊刚来四环游戏小组时总忘记带水杯和手绢,后来看到老师经常表扬带水杯和手绢的小朋友,她也开始让妈妈提醒自己了,而且还会主动让老师检查自己的小手是否洗干净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丹丹的变化:丹丹最近在家里表现还不错,我们经常表扬她能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要在市场做生意,无法时刻盯着孩子,所以提高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能力是根本的办法。(家长心得分享)

2.关注他人的教育

生命教育在引导幼儿关注自身的同时,也强调要引导幼儿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有研究表明,流动学前儿童的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相对较弱,有些则攻击性较强。研究者为此开展了“游戏小组添了新朋友”“我是懂礼貌的好孩子”“我会说对不起”等活动,以引导幼儿学习礼貌待人,相互关心和帮助。四环游戏小组采取的是混龄教育方式,这一教育方式有利于激发孩子的责任意识,有助于孩子在相互照顾、相互帮助中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墨墨的变化:墨墨常与同伴发生争执,她还常以打人的方式吸引志愿者老师的注意。孩子大多不愿意跟她玩,有些家长还很排斥她。研究者为此一方面与墨墨的家长进行了沟通和交流,另一方面注意及时发现墨墨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鼓励。与此同时,研究者还重视引导其他家长多发现墨墨的优点。在多方努力下,墨墨逐渐能与同伴友好地相处了,接纳她的同伴和家长也越来越多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在面向流动学前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研究者非常重视对家长的指导。通常,在家长会上,研究者会通过游戏或互动,让家长和家长在愉快的气氛中增进彼此的了解。在组织大型活动时,研究者通常会采用结对子的方式,让家长在相互合作中增进感情。每周五晚上是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读书会活动时间。家长们经常会就所读书中的某一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进行深入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如前所述,四环游戏小组的家长大多要为了生计奔波,他们起早摸黑,生活压力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疏离。为此,研究者借助读书会活动,将生命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以期点燃家长关注生命质量的热情,也即学会关注自我,关心孩子,关爱他人。

家长的变化:不少家长在参与四环游戏小组的志愿者活动时,不再只盯着自己的孩子,而是能与更多的孩子互动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主动与其他家长聊天,对于其他家长遇到的一些困难,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了。(研究者观察记录)

3.亲近自然的教育

除了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外,生命教育还重视引导孩子关爱自然界的其他生命。为此,研究者和幼儿一起种植植物,饲养小动物,以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生命的多种存在形式。例如,孩子们在观察和照顾动植物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更加敬畏生命。

三、生命教育的目标、内容和途径

1.目标和内容

促使幼儿关注自己和他人,提升生命质量,是流动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根本目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流动学前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家庭环境特点,本研究从流动学前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了以下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1)了解和关爱自己

生命教育强调了解和认识生命,关爱和保护自己。围绕这一目标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懂得和掌握保护自己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能识别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标志并作出正确反应,具备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2)与他人友好相处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较多,同伴之间常会发生冲突。根据这一特点,围绕“与他人友好相处”这一目标,本研究确定了相关的生命教育内容,重在引导幼儿理解和宽容他人,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强调遵守社会规则,引导幼儿学习调节自己的情绪。

(3)尊重生命的多种存在形式

围绕这一目标,本研究注重引导幼儿从爱护身边的环境和动植物开始,引导幼儿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感受和经历四季变化、草木荣枯、花开花落的过程中,幼儿对生命的周而复始有了较真切的感受。

2.生命教育的实施途径

(1)注重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流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生命教育的契机,如能及时抓住这些机会进行相应教育,将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流动学前儿童因为各种客观不利因素时常会生病。这时,可以有意识引导其他幼儿帮忙照顾生病的小伙伴,使孩子感受到同伴的关心和集体的温暖,借此培养幼儿的爱心和同情心。

(2)发挥集体教学活动的作用

面向流动学前儿童的集体教学活动,一定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教育内容要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要注重为幼儿创设真实情境,让幼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5〕例如,在设计“我不认识你”的集体教学活动时,研究者发现四环游戏小组的孩子对陌生人的防范意识很强。为此,研究者改为针对这些孩子通常不太注意饮食卫生的问题,设计了“不乱吃东西”的集体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效果。

(3)重视家长的参与

观察发现,流动学前儿童的家长大多较关注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较忽视精神及其他方面的需求。为此,研究者充分挖掘家长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专家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充分认识自己的教育责任和重要作用,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生命观,既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也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从而将生命教育延伸到家庭中,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云峰,冯维.论幼儿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及实现途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11-15.

〔2〕杨月.我国生命教育面面观〔J〕.中国教师,2005,(2):12-15.

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第3篇

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个性差异的生命体。他们有自己的需要、追求,还有自己作为人的尊严、人格和自由。所以,教育必须面向生命,满足生命发展的需要,提升生命的质量。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地以人的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走进人内在的心理世界。这样,教育下的生命才能更加充盈、发展和完善,教育也才可能成为生命赖以成长之“根”,成为生命成长的乐园。

在幼儿园里,一日生活皆课程,教师如何让幼儿的翅膀自由地飞翔呢?下面来看两个案例:

案例一

在绘画活动中,教师让幼儿画天空,一名幼儿把太阳涂成绿色,老师看到后大声斥责道:“你看到的太阳是什么颜色的啊?用色不当,重新画。”该幼儿无奈只好重新照着老师的范画画了起来。

在幼儿园里,诸如此类的现象屡见不鲜。

案例二

下午离园时间到了,小恒问老师:“老师,今天是星期五吗?”老师回答:“是啊,怎么了?”小恒顿时欢呼雀跃:“今天终于可以什么兴趣班都不用上了。”

案例一中的幼儿因为与老师想的、画的不一样,遭到老师严厉的批评。那些出自天使之口的一个个奇妙的想法,因为不符合教师的要求而被制止。套用一句古话:“顺者昌,逆者亡。”为适应这个模式,幼儿不惜违背自己的本意去迎合模式的需要:按照老师说的去说,照着老师画的去画一模一样的太阳。

案例二中的幼儿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显现了自己的个性,但却不能适应教育机器的运转,最终只能被教育机器抛弃。刚入园时,幼儿对幼儿园里的“清规戒律”难以适应,每当他们做出一些“很好玩、很刺激”的事时,教师总会批评,甚至惩罚他们。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情感带来的不愉快,他们很快学会了不去做那些会受到教师惩罚的事情。但伴随着经验的增多,儿童逐渐形成“作业要按时完成”“不能乱讲话”这样一些规则;在教师的影响下,他们也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是非观念,当初为逃避惩罚而产生的那些行为逐渐内化为观念。这个过程使得儿童不断调节、主动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的要求逐步相适应。教学活动中的强势群体――教师通过物质鼓励、精神惩罚等手段诱惑、威胁儿童,致使儿童出现严重的“失语”现象。就这样,我们的幼儿园变成一个教育工厂,运用班级授课制进行着批量生产。

在教育家黄全愈的著作《素质教育在美国》中写到这样一件事情:在中国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中,外教史密斯小姐让孩子画出一幅名为“节日快乐”的图画。孩子们很快就画好了,但史密斯小姐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孩子们都画了和教室墙上一模一样的圣诞树!那是学校为了表示友好,专门为史密斯小姐贴上去的。史密斯小姐拿了一张不透明的纸把墙上的圣诞树遮了起来,继续让孩子们画。可是这些孩子却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是我们的儿童不会创造、不敢想象?笔者认为,责任不在儿童而在于教育者,儿童从小就跟着家长、老师的步伐在走,他们的学习只是纯粹的模仿。也许孩子的画画技巧和画面布局并不是很优秀,但是只要他能画出自己的想法,就说明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很杰出的。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非常宝贵,我们不能为了统一的标准而忽视它们的存在。

生命是独特的。先天遗传素质的差异,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成就了不同的生命体。怎么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每个个体呢?促进生命的成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的任务就是让幼儿觉悟生命的尊贵,体验生命交流的愉悦,收获生命成长的幸福。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把自己定位为幼儿生命成长的引导者、支持者,和他们一同成长。不注重个性的划一教育,怎么能说这种教育把人当成了“人”呢!我们需要反思!我们祈求生命的回归!

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幼儿园;生活化;科学教育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强调幼儿的科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基于此,幼儿教师在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中,就需要推动科学启蒙教育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引发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相关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探究欲望。

一、加强对科学探究氛围的创设

1.创设有观察及探索价值的物质环境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活化科学教育,教师需要加强对生活的观察及有探索价值的物质环境的建设,继而让幼儿在实际的观察过程中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以及研究的欲望。

以“可鄣男《物”主题科学活动为例,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各种小动物的图片,并带领幼儿在教室中进行教学。事实上,这种方式能够高效促进幼儿对动物这一类别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了解,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

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小动物拼图等教学用具加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并由此加强幼儿对动物外形认知的巩固。再者就是在教室的一角进行金鱼、蝌蚪等小型水生动物的饲养,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对这些动物的生长过程以及生活特征的了解,带动科学教育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

2.营造和谐交流的心理环境

相关的教育实践显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能够推动幼儿对自我想法的大胆表述。基于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营造出良好的交流氛围,加强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在与幼儿交流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身体接触,诸如摸孩子的头、背等,或者对孩子采用鼓励的眼神。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对自身想法的表述,并由此推动其对于相关知识的了解,而教师也能够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到教学效果的取得。

二、提供生活中具有可探究性的操作材料,实现科学教育生活化

事实上,幼儿园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加强对幼儿的引导,继而使其在实际的探索过程中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经验的总结。基于此,幼儿教师在推动生活化科学教育的过程中需加强对生活中具有可探究性操作材料的使用,由此实现活动效果的提升。

1.选择特近生活且具有探究性的操作材料

事实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往往具有很强的科学研究性。以幼儿园的相关研究活动“有趣的镜子”为例,进行相关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一则谜语,将镜子这一教学用具引出,其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幼儿的引导,使其观察到镜子的外形差异以及结构特点。然后教师再引导孩子去照镜子,切身感受一下镜子平面反射成像的过程。此后,教师需要加强相关教学的难度。让孩子观察各类事物在镜子中的样子,启发幼儿对镜子成像会呈现左右颠倒现象的认识。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到户外的阳光下感受镜子反射的特点。事实上,这一过程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幼儿进行生活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2.操作材料提供应具有层次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并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确保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对此,根据幼儿差异性的特点,教师在进行材料的选择上应加强层次性的选择。

以科学活动“怎样使小铁块不下沉”为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材料引导幼儿进行相关的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纸片、橡皮泥、塑料盒、泡沫块、棉花片、积木等材料,并让幼儿自选。事实上,由于这些材料在生活中都较为常见,幼儿在进行相关的科学实验的过程中都敢于尝试,并由此使幼儿感知到成功的喜悦。

随着我国教育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进行了诸多的改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逐渐朝着生活化的方向发展。我相信,随着相关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措施的落实,我国的幼儿教育必将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婷婷.浅谈幼儿园科学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2):175-177.

幼儿卫生教育范文第5篇

根据一份旨在控制钠摄入量的研究报告称,世界6家最大的快餐公司所提供的食物中盐的含量普遍偏高。以在澳大利亚销售的快餐为例,尽管澳大利亚的快餐含盐量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但一个汉堡就足以打破食盐摄入量的每日上限。

来自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法国、新西兰和美国的研究者研究了6家快餐联营公司出售的2124种食物中盐的含量。研究的食物包括汉堡、鸡块、比萨、沙拉、三明治和炸薯条。在食物含盐量排名中,汉堡被评为最糟糕,有一款汉堡含有6.3克盐;排名第二差的是来自美国的一款培根奶酪汉堡,含有5.2克盐。

根据澳大利亚食物标签中的营养参考值,食盐平均摄入量是每天4克,最多不能超过6克。研究表明,高盐食品带来的主要后果是高血压,而高血压又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和中风的最主要因素。

常吃奶酪有助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常吃奶酪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危险。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多脂肪食物会增加各种健康危险,但是牛奶、黄油、奶酪和酸奶等奶制品对健康的危险却一直不确定。英国和荷兰研究人员完成的最新研究涉及欧洲8个国家的16800名健康成年人和1240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这项大规模研究发现,每天吃55克奶酪(大约两片)可以使与肥胖症有关的2型糖尿病危险降低大约12%。但是,除了酸奶之外,其他奶制品并不具有类似奶酪的降低糖尿病风险的功效。

科学家分析指出,奶酪之所以能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可能是因为其发酵过程的某些反应能起到防止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的作用。一种理论认为,奶酪中的益生菌会降低胆固醇,产生可以防治糖尿病的某些维生素。另外,奶酪、牛奶和酸奶还富含维生素D、钙和镁,这些都有助于防治糖尿病。

生活态度积极者寿命长

芬兰医学会就人们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研究了大量有关资料,得出的结论称,生活态度积极者寿命长且收入更高。此外,研究还发现,生活态度积极者不仅对生活的满意度更高,工作更顺利,而且抗压能力更强。消极者中的45%经常或持续遭受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同样情况在积极者中仅占15%。

研究还显示,积极或消极的生活态度与学校文凭高低关系不大,收入高低对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影响甚微。芬兰专家认为,积极的生活态度与运动、健康饮食习惯及远离烟酒和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满意的夫妻关系和社会关系有关。生活态度越积极,对未来越充满信心,生活越幸福。

睡眠充足能促进大脑发育

研究显示,睡眠越充足的孩子,其大脑中与记忆和感情有关的海马区的体积越大,大脑发育得越好。

海马区是大脑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日本科学家对290名5~18岁的未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和海马区体积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与只睡6小时的孩子相比,每天睡眠达10小时以上的孩子海马区的体积要大10%左右。研究人员指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改善生活习惯,使睡眠更充分,将更有利大脑发育。

啤酒花有助遏制肌肉萎缩

日本一项研究发现,啤酒原料啤酒花中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有遏制肌肉萎缩的作用。

研究小组介绍说,他们利用腿部实验鼠进行实验,一组实验鼠用混有1克干燥啤酒花粉末的食物喂食两周,另一组只喂一般食物,结果发现前一组实验鼠的肌肉萎缩症状受到遏制。科学家解释说,这主要因为啤酒花中含有丰富的异戊烯基黄酮类化合物,这种物质能抑制促使肌肉蛋白质分解的酶发挥作用,有助抑制肌肉进一步萎缩。

教育部为幼儿成长设标准

日前,教育部网站公布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给学龄前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的成长设定了一个“阶梯”状的标准。有关部门希望通过这部《指南》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

在《指南》中,根据为幼儿成长的不同阶段,着重于孩子的社会学习能力,如3岁学会不跟陌生人走;4岁学会体谅父母辛劳;5岁学会说出家庭住址;6岁学会接受不同意见等。《指南》还为幼儿设定了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如每天睡眠要达11~12小时;每天户外活动不少于2小时;连续看电视不能超过30分钟等。

不过,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人指出,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蜂蜜止咳效果好

以色列研究人员对300名年龄在1~5岁的儿童进行研究,当时这些孩子都得了感冒,并持续了几天。研究人员给一部分孩子每人一茶匙(10克)蜂蜜,而给其他孩子一茶匙止咳糖浆。结果发现,喝了蜂蜜的孩子,感冒症状普遍好转,咳嗽以及睡眠质量都有所改善。研究中采用的蜂蜜主要有桉树蜜、柑橘蜜、香草蜜等。

对此,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科学家指出,蜂蜜含有丰富的抗氧化剂,可以帮助对抗感冒引起的感染,蜂蜜越浓稠,其抗氧化成分越丰富。对于蜂蜜的止咳作用,主要是因为蜂蜜可以增加唾液的分泌,帮助化痰和呼吸道。

不过,专家也提醒,蜂蜜虽好,但不是任何年龄的孩子都可以服用。一岁以下的孩子应避免饮用蜂蜜,因为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免疫力对抗可能存在的少量肉毒杆菌。

堵车也会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据英国媒体报道,即使是堵车时产生的少量一氧化碳,也会扰乱人的心跳节奏,从而使人中毒,带来致命伤害。

我们知道,劣质煤燃烧、吸烟、汽车排放尾气是一氧化碳气体的主要来源。当空气中一氧化碳浓度较高时,就将血液中的氧气挤出体内,使得人体缺氧,从而给生命带来危害。研究表明,即使是吸入少量的一氧化碳量也存在危险。一些大城市严重堵塞的交通,就是较大的隐患,因为堵车产生的一氧化碳量会影响心跳的速度,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危及生命。

每天少坐3小时寿命可延长2年

现代人经常坐在电脑前办公,肩膀、颈部和背部会因此被连累,导致肌肉紧张等不适。据调查,成年人每天坐着的时间约为7.7小时,占全天的近三分之一。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研究显示,每天少坐3小时,寿命就可延长2年。然而,上班、出行等不得不坐着时,要怎样保证身体健康呢?

专家建议,上班族应采用“20~20原则”,即每坐20分钟就站立20秒。此外,每隔2个小时,还要做一些矫正姿势的伸展运动,锻炼肌肉,提高身体的氧气利用效率。

抬胸运动 坐在椅子上,双臂放两边,双脚平放。慢慢将胸部朝天花板方向抬高,但是头部不要上扬,保持下巴平行于地面。坚持10秒钟,然后放松,重复5~10次。

收缩肩胛 回到上个动作的准备姿势,这一次双手放在臀部,收缩两个肩胛骨,让胸部有拉紧的感觉。保持10秒钟后,慢慢放松,重复5~1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