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472-01
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的伟大发明。不懂的问题"百度一下",下载软件"迅雷一下",听听音乐"千千静听",买买东西"淘宝一下",交个朋友"QQ一下"。 21世纪网络的迅猛发展预示着人类新的全球性文明。网络以其全球性、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综合性等独特魅力,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同时新技术的猛烈冲击之下,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兴传播形式开始成为人们的新宠,这类传播形式由于使用起来更加方便便快捷,获取信息更加精准直接,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而传统的电视传播是单向传播,与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相比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劣势,传统的有线电视媒体面临着十分紧迫的发展现状。那么,应当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下发展好有线电视媒体,增强有线电视媒体的竞争力呢?
1.建立平台型网站
建立平台型网站是扩大传统有线电视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影响力度的有效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平台型网站并不是作为有线电视媒体附属存在于网络上的一个平台,平台上展示的内容并不仅仅是电视媒体的内容,我们应当将平台型网站完全看做成一个独立的,内容丰富的新媒体平台,让网站发挥将有线电视的传播平台拓宽的基本性质。
总而言之,传统电视媒体的平台型网站应当被看作是一个新的平台,即在有线电视媒体的影响力之下,为有线电视的经济效益努力着,还旨在发展成为更加容易被新媒体时代,被观众所接受的,有自身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媒体。在进行平台型网站的设计时,应当注意三个原则,也就是双向交互、非线性传播,以及海量专业三原则。
首先,双向交互。也就是说不再是传统的单向传播,而是点对点的多向传播,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的分享,让更多人接收到所要传播的信息。网站不是由一个人或者是团队所控制,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用户开始逐渐成为了传播中的一份子,成为了作者。这也是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的优势。
其次,非线性传输。非线性传输能够最大限度的打破传统电视带给人们的局限性,让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爱好,跟随着自己的心意,自由的在平台上进行下载和点播等活动。这样就让电视节目的传播更加有价值。
最后,海量专业。由于平台型网站的用户量巨大并且用户类型很多,所以,平台型网站需要进行海量信息库的建设,才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平台型网站无论是自信息检索上还是检索分类上,都要做到绝对的细致和专业。
2.改进数字化频道
近几年来,数字电视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在数字化频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数字频道的咨询品种内容不丰富。传媒业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就不能进行好的传播,尤其是人们的审美水平日益提升的当下,观众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将数字平台上的内容从质量上提升上来才是根本决策,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上来看,这点并没有做到。并且,我国绝大部分的数字化频道都没有进行足够的网络互动,仅仅只是浅显的进行互动点播业务等,但是也没有发展的十分透彻。再比如,现如今数字电视频道业务渠道十分单一,不重视市场的发展,没有随着时代的要求向新媒体业务进行拓展。
3.拓展网络视频业务
有线电视媒体在内容的创造上是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的,也使传统电视人在新媒体时代得以生存的制胜法宝。在网络视频用户数量不断激增的新媒体时代,有线电视媒体人应当重视起视频业务的力量,积极将视频业务向网络进行拓展,扬长避短,用内容吸引受众。
数字电视的平台就可以进行网络视频业务的扩张,因为现如今电视机已经进行了很深度的普及,数字电视也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将视频资源查找到,十分方便,也可以满足绝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有着很深的发展潜力。不仅如此,数字电视平台可以和网络进行互补,最大限度的将传统电视的内容传播出去。
4.建立起数据库
要说起数据库的概念,其产生的时间已经有五十年了,在这五十年中,数据库的概念被不断的完善,数据库也不断的走进人们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升级,数据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开发出一个全能的数据库,成为媒介能够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浪潮中得以生存的关键武器。
全能数据库以数据为基础,其中包含着各个领域、各个专业乃至于各种形态的信息集合。全能数据库必须要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打破传统的思维,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最好的资源配置,经过分析和重组,进行新的产品线设计,保证电视媒介信息的最优化配置,从而让电视媒体能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实现资源增值。
5.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互联网出现并迅速以其强大的功能和超越优势对所有传统媒体提出了挑战,被人们称为第四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媒体。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传统的有线电视媒体的地位似乎的岌岌可危。实际上,传统有线电视媒体仍然有则自己本身独特的优势,也不会在短时间内被网络电视媒体等取代,在新媒体的时代背景之下,找准传统有线电视媒体的定位,发挥好有线电视媒体的优势,并且结合目前新媒体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好有线电视媒体从内容上到形式上的创新工作,就一定可以在新媒体的背景之下实现有线电视媒体的增值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志红,李佳路. 走向崭新的传媒时代[J]. 中国新闻科技. 2010(01)
[2]executor. 从宽带概念看中国有线电视网的发展--兼论有线板块的上市公司[J]. Internet信息世界. 2011(05)
主持人的心理素质
专业素养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形象的核心内容,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能否得到公众认同的关键,而专业素养的核心部分就是非智力因素。因此探讨非智力因素对主持人的影响,有助于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主持人,有助于提高主持人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
1.主持人应具备移情的能力
移情是心理学概念,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感情的相互作用,能设身处地地感受和理解对方的心情。善于移情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能力,体现在交际双方用语言和非语言手段进行情感交流。移情有利于与他人共享感情,容易引起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友爱、亲善的人际关系,因此,主持人应当具备善于移情的能力,主持人代表媒体同受众“见面”,承担起媒体与受众之间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称职的、善于移情的主持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设身处地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里的思想情感和体验以及受众对新闻稿件的心理需求;二是主持人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受众,实现作品的二次创作和升华。
2.主持人应具备应变的能力
应变能力在心理学中称作反应时,反应时的快慢直接影响着主持人的应变能力。反应时是指人的反应潜伏期,即从刺激出现到人做出明显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反应时的长短与应变能力的强弱成反比,反应时长应变能力就弱,反应时短应变能力就强。例如有的主持人拿到急稿、乱稿都能镇定自若、准确无误地播出。例如在央视直播汶川地震的时候,主持人康辉进入演播室前手里只有两页纸,后续的稿件、内容什么时候能来,时长是多少等等这些事情都不知道,都是未知数,可以说是到了主持人常说的最无底的状态了,就是这样,康辉都能面对电视观众圆满的完成了直播任务。
3.主持人应具备人格魅力
作为一名主持人应具备的人格要素有知性、智性、感性、社会性和德行。知性是指作为主持人应具有一定的新闻素质及专业才能,对新闻事件有敏感,对新闻报道有感觉,传递信息能准确,语言表达要幽默。智性是指主持人在应对新闻事件时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及历史的责任感和推动力。感性是指主持人面对新闻事件,能够把新闻事件当时的情绪状态准确的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社会性是指主持人要对社会有相当的理解力和社会责任感。
主持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电视传播中各种信息都是通过主持人向受众传播的,主持人处在节目传播的前台,直接面对受众,是显在的、最后的把关人。主持人在再创造过程中体现制片人的把关,主持人声音的强弱、语调的高低、表情变化、手势动作无不体现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和态度。
1.突出个性风格,塑造电视节目主持人形象
在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并以主持人个性为主要特征的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个性风格直接影响到主持人形象的优劣,影响到主持人形象的生命与感染力,因此,主持人个性魅力的展示是主持人形象的核心。个性魅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的和外在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吸引力,如崔永元的平民心态、真诚幽默;朱军的大气、真诚、宽厚等。主持人的形象只有被受众所接受,才能实现其价值。在“以受众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只有把握“个性”,确立自己的主持风格,才能使节目满足受众多元化的信息需求,才能使自己的主持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专业素养,全面塑造节目主持人形象
>>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路径优化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传播理念 论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新媒体时代民间舆论的传播路径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理念转变与实践创新 新媒体时代高校德育的创新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路径 论新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编辑的创新路径 新媒体时代高校形象传播的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灾害信息的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传播与文化建设研究 论新媒体时代的品牌传播策略及启示 论大众媒介传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功能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创新策略 新媒体时代体育院校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微传播时代新媒体实务教学创新路径分析 新媒体时代高校广播的发展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胡百精.健康传播观念创新与范式转换:兼论新媒体时代公共传播的困境与解决方案[J].国际新闻界,2012(6):6-10.
[3]人民W评:打通“两个舆论场”――善待网民和网络舆论[EB/OL].[2011-07-11]..
[4]张洪忠.社交媒体的关系重构:从社会属性传播到价值观传播[J].教育传媒研究,2016(3):28-30.
一、传统期刊发展的优势资源
期刊作为传播信息的渠道之一,以其深度的内容策划及品牌价值而拥有一定的读者群,这也是期刊可以且应在“互联网+”时代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
1.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精心策划
传统期刊的制作周期较长,偏重于内容的深度挖掘与策划,致力于为受众提供完整、严谨的信息。同时,传统期刊有专业的制作和把关流程,内容在质量与权威性方面独具优势。传统期刊领域的媒体人以资历较深者居多,均有着较高的专业素质,确保了传统期刊高水平的内容生产制造,为进一步提升传统期刊内容生产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时代的用户需要面对大量冗杂的新媒体信息,而新媒体所具备的及时性与海量性的特征使得人们筛选和辨别信息的能力日益下降。在这种情形下,传统期刊在内容生产方面的优势就显得难得可贵。
2.品牌价值和市场口碑占据优势
传统期刊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沿袭,其巨大的品牌价值优势也是新兴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传统期刊也正是凭借其品牌价值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受众群体和广告投资商,虽身处网络大潮之中,但品牌价值以及读者口碑仍是其立足的强大基础。
二、传统期刊发展面临的挑战
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改变和丰富了用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媒体已从精英阶层走向民间。随着媒介发展环境的变化,新的竞争态势和新的读者需求使得传统期刊的后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1.载体形式单一,信息承载量有限
“互联网+”时代层出不穷的新兴媒体为读者提供了空前多样的信息渠道和信息检索平台,读者转化为主动搜寻或者,尤以自媒体的兴起最为瞩目,真正使得“人人皆是信息源”这句话成为现实。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往往以单一介质出现,以纸质为载体,所有内容在规定的版面内以有限的字数和图片数量向读者呈现信息。不仅内容版面受限,“读者被动接收”也无法与网络媒体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相比拟,读者只能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获取有限的信息,无法对其进行下一步扩展和深化。
2.呈现方式有限,急需可视化传播
“互联网+”时代带来媒介融合,视频、互动直播等多媒体形式结合文字、图片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生动的信息场景。相比于网络媒体的可视化交互,传统期刊在内容呈现方面则处于不利地位。传统纸质期刊的内容呈现方式较为单一且不方便携带,此外,“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阅读”使得阅读时间已分散在生活的各个场景中,传统期刊的大篇幅、深度报道无法适应读者对于内容“微、小、浅”的需求。
3.内容生产方式精准性有待提升
“互联网+”时代带领用户进入一个精确化传播的时代,不仅可以提供满足多数群体需求的“大众传播”,也以主张个性化的“分众传播”备受关注。网络媒体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信息种类,读者对信息的选择空间大大提升,这就要求媒体无限贴近和满足读者的使用需求,以“定制”“定向”“圈子化”为特色的信息成为主流。传统期刊虽为各类读者群提供了不同的内容,但读者不仅仅满足于大方向上的“志趣相投”,更需要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心情下接收到更贴切的信息。在传统的纸质载体条件下,期刊在满足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面临着挑战。
4.面临体制机制等诸多发展瓶颈
“互联网+”时代形成了媒介融合趋势,各不同媒介间的界限进一步模糊,媒介组织必须率先重组内部组织结构。传统期刊体制机制主要是服务于传统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媒体融合所要求的资源与业务的全方位整合实际上很难实现,承担媒体融合重任的创新部门则可能受制于管理体制及机制。此外,传统期刊的转型也面临着技术、人才、资本等诸多现实瓶颈和挑战。
三、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期刊转型发展策略
时代的发展必然带来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亡或变迁,传统期刊若想打赢这场生存之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与转型。
1.新媒体精准投放打造立体传播效应
传统期刊在认识到与网络媒体相比之下的时效性滞后问题后,也尝试过在期刊主业内部孵化出自我主导的新媒体产品,但从大多数最终成果来看,多以偃旗息鼓收场。传统期刊的平台转型仅仅将纸媒上的内容复制到网络或屏幕上的做法是远远不够且不成熟的,应以向读者提供多样化、多媒体化、个性化服务的目标转型。真正需要做到的则是以网络为基础,以多媒体为载体,形成有效的立体传播效应。在选择不同的媒体平台进行内容推送时,需考虑到各个平台的传播特性、用户属性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投放。
“互联网+”时代注重信息的鲜活、生动与直观。传统期刊编辑在信息内容展示上必须突破“重内容、轻设计”的观念,探索适合自身期刊特色的设计理念,以符合目标受众群的审美习惯。传统期刊的内容展示要求文字、摄影、美学设计兼备,将内容移至网络平台则对编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熟练应用新媒体技术,根据不同的传播平台对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优化,主动适应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传统期刊内容的“静”如何转换成“动”也是编辑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制作出具有良好互动特性的内容,不仅让信息“动起来”,也让读者“动起来”,从而提升阅读体验。
3.坚持“内容为王”,发挥长尾效应
传统期刊虽然在信息的制作流程和展现方面不及新媒体,但其内容制作和质量水平的优势资源则是新媒体无法企及的。传统期刊的转型必须继续发挥内容质量优势,坚持“内容为王”,以质取胜,从而将传统期刊在内容方面的“长尾效应”发挥到位。所谓“长尾”即为差异化、需求少的产品在需求量上形成一条长长的“尾巴”,而长尾效应就在于其长度,这些需求虽少但差异化明显的产品市场累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比主流市场还大的市场。
4.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创建一体化采编团队
传统期刊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内容、平台、表现形式上进行改革,对于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也应适时调整和完善。期刊社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适应网络发展的节奏与传播需要,推动编采一体、组织一体化再造。在组织架构上,要加快理顺关系、消除部门间的壁垒,以适应发展为目标创建一体化的采编团队,推进信息制作过程的数字化改造和全媒体采编系统升级,将不同介质媒体融合成为共同体,搭建“全媒体运行框架”;在经营机制上,将主要载体转换为新兴媒体,加快打造优质的市场主体,让新兴媒体平台融入市场竞争中,将母刊的内容优势于网络平台的传播优势相结合,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反思公益广告
传播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播主体僵化。首先,由于我国的公益广告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其落实更依赖于政府的强制命令,很难调动媒体的积极性;其次,由于公益广告的营销传播效果有限,企业因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很难将经济利益让位于社会责任;另外,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较为缓慢,对公益广告的传播力不从心。
2.传播内容空泛化。我国公益广告传播内容一般与公众的日常生活没有直接联系,甚少给出有实践意义的建议,且通常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极少与受众进行情感沟通,难以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共鸣,甚至会激起受众的厌烦和逆反心理。
3.传播渠道单一化。公益广告传播大多遵照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所谓的“网络公益广告”大多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加以利用,将公益广告分成传统的平面、广播、视频的类别,原封不动地上传到公益门户网站,没有发挥互联网的传播特点,无法整合其渠道优势实现传播效果。
二、数字媒体时代传播的新景观
1.高度组织化传播向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包括互联网Web1.0时代),大众传播渠道稀缺,传播主体具有高度组织化、专业化的特点,个体及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局限在人际传播层面。数字媒体时代,随着Web2.0技术的产生,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展,个体通过发现彼此一致的兴趣或意见形成聚集,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互联网自组织。相对于传统媒体组织,互联网自组织能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自由的聚集,还能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自组织传播的兴起让信息传播主体走向多元化,传统高度组织化传播主体的地位随之弱化,信息传播的高度组织化传播与自组织传播共存的景观形成。
2.传受关系向交流关系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存在着明确的传者与受者的区分,传者在这种传播图景下拥有绝对主导的优势,绝大多数人对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只能听之任之。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打破了这种局面。数字媒体以其“海量性”和“共享性”的特点,让每个个体都可以平等地获取海量的信息,消解了传统媒体时代传者的信息资源优势;数字媒体“交互性”的特点让个体拥有了信息的权利,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兴起,这种权利以UGC(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得到体现,传者的优势亦被消解,信息传播不再存在明确的主动传播和被动接受关系,而是转变为双向交流、相互转化的关系。
3.分割式传播向整合传播转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数量较少且形式较为单一,受众没有太多选择,就将大块、完整的时间投入到某个喜闻乐见的媒体当中。传播者只需简单分割目标受众的媒体选择倾向,选择相应的媒体信息,就能获得规模化的受众。然而,随着各类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呈现出碎片化的媒体接触景观,传统分割式的渠道选择方式再难覆盖自己的目标受众。这促使了整合营销传播的产生,其核心思想是整合各种传播手段塑造一致性形象。
三、数字媒体时代公益广告传播的新路径
1.传播主体布局自组织,引导社会化传播的长尾效应。随着Web2.0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媒体的应运而生,自组织公益广告传播的潜力开始显现。一方面,自组织的信息传播大多源自个体的表达需要,这就能避免传统公益广告的呆板与单调,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和多样;另一方面,自组织传播累积的长尾效应可以形成难以估量的传播体量,改变公益广告边缘化的尴尬局面,也可以促使线下公益团体的产生,放大公益广告传播的现实影响力。由此看来,不管是政府、传统媒体、企业还是社会公益组织,都应该与互联网自组织合作,利用其社会化传播的经验和影响力,逐步积累社会化传播势能,进而引爆某个公益主题活动;也可自行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设立公益账号,并联合新浪微公益、腾讯公益等数字媒体公益平台发起公益主题,让每一个接触到自组织公益广告的客体转变为下一个生产和传播主体,形成“病毒式”的传播。
2.推广体验式公益广告,在平等交流中教化受众。数字媒体的交互性和共享性特点,迫使传播者放下传统媒体时代的传播姿态,与受众进行平等交流。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为这种交流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体验式公益广告就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形式。体验是指人类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对体验物进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并在大脑中留有印象的全过程。③它不囿于语言文字,而是立足于多种感官的沟通。公益广告可营造两个层面的体验:一是内容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内容要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使其能从内容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体验;二是形式的体验,即公益广告的表现形式要能让受众参与其中。公益广告应该挑选与受众生活相关的广告主题,利用数字媒体技术设置交互场景,让受众融入到广告所设置的情境中去,进而传达公益理念,最终影响受众的态度和行为。
3.整合多种渠道优势,最大限度覆盖媒体接触场景。面对受众注意力的稀缺,若要增强传播效果,就必须告别过去割裂的媒体传播方式,整合传统媒体、数字媒体和其他媒体渠道并传达具有一致性的信息,通过各类渠道之间的优势互补,形成渠道合力,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的媒体接触场景,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公益广告的整合传播可采用以下思路:首先,整合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高公信力优势,塑造形象,引导舆论。其次,整合数字媒体的社会化传播优势,持续发酵,引爆话题。再次,整合其它媒体的多样化传播优势,如户外广告、车载电视、楼宇电视、电梯海报、灯箱广告等,不放过任何与目标受众的接触点,最大限度覆盖目标受众可能的媒体接触场景,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其观念和行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