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贾建平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杨晓宏,郝建华,杨平

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王丽珍,马存根,林海

"以学生为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刘婷,阳德华

基于认知工具的中学科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万菲

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郑燕林,李卢

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隗开云,孙奎元

"农远工程"光盘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杨彬,李翠旗

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李明山,马秀梅,张兴志

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林贵台

网络游戏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借鉴作用谭伟

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步骤郝学玉

农村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初探赵春林,石志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思考谢忠新,卫红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张晓伟,马延国

计算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徐丹芳

信息技术让历史新课程绽放光芒徐继宽

使用几何画板准确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设计方法路凤敏

基于PowerPoint的高品质演示型课件开发技巧鲁松

用Flash制作选择题课件刘春志,袁桂平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基础数据库建设内容研究——以云南省中小学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例郑淑英,李章

浅谈学校德育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及优化策略宰华平

校园网络ARP病毒的防治陈伟康

统筹兼顾优化结构以信息化促进集团化学校协调发展王贤灿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李正超

哈佛TFU网络课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分析研究及启示陈红敏,张龙革

利用网络教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王丽,玉,王嘉琦

教师体态语言对远程网络教学的促进作用探究赵思邈,彭立

游戏教学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蒋璐

试论儿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经验的"双向迁移"胡金艳,冯小燕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闫志琴,刘行芳

谈虚拟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付小林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写作方法研究张世君

让主题引领课堂——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余惠珍

浅析开源软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解利

浅谈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杨运琼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王卫全,陈仕洪

浅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吕伏兵,刘锦淮

为小学生作文起步导航——浅谈现代网络下的习作评改胡金凤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付广英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王东升

Wiki在美术教学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应用金丽丽,方学兵

配套光盘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王九红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张玉红

小学数学课件"亚健康"的症状剖析及对策竺柏明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海英HtTp://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韦国

组建简单实用的校园有线广播系统熊劲

基于B/S模式的中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构建陈奕飞

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和反思姚有满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为例方顾,沈永翔,蒋先华

禁止网络用户擅自更改IP地址的方法严江涟

互联网教育舆情服务实践探索罗维源

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一线三点"培训模式的探索沈建军

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杨建军

瘦客户机:安全与便捷的选择刘慧瑾

方正颐和A400全面打造安全商用解决方案刘海永

创新管理服务社会努力建好"大连教育"网站闫翀

沈阳市教育局召开201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黄艳

打造行业品牌服务山城教育——本溪教育网发展建设八年回顾邢福奎

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罗敏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设计设想邹小宁

浅议以校为本的中学物理实验信息化建设吕岚

对信息技术支撑下抛锚式教学设计的一点思考王晓玲

提高中等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探讨彭强

让服务性学习走进信息技术课程方顾,沈永翔

合理"游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霍斌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王亚梅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王相瑞,袁华莉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王朋

基于计算机的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于清荣

"项目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张雪萍

WiKi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陈艳

巧用VBA拓展EXCEL的求和函数功能张秀虎

运用Flash制作各类交互题型的方法关玉兵,孙崴

PPT课件中基于VBA的文本交互的实现范利利,张祖芹,刘延华

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纵横码打字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苏仰娜

甘南州教育城域网现状与发展研究范景行

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简兆麟

基于WiKi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平台设计谌亮,戴心来,任丽燕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一)调研的方式 2011年3月到9月,由课题组成员与所指导的学生成立三个调研小组,向东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东莞市中小企业局、东莞市工商联等政府、团体学习调研,走访知名的管理软件公司(如东莞用友、东莞金蝶、甲骨文广州分公司)、广东中诚安泰会计师事务所、东莞德正会计师事务所、东莞民营企业(以下简称:民企)50强及东莞中小型民企。共随机发放调查问卷450份,回收问卷282份,回收率为62.67%,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6.45%。调研涉及的企业行业类型包括: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家具、化工、造纸及纸制品、玩具、宾馆、餐饮、建筑与房产、咨询服务、其他行业。调查形式包括:问卷调查、座谈会、电话传真、电子邮件、QQ在线、信函调查等方式。

(二)问卷设计 经过多次论证研究,调查问卷的设计首先要保证对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情况的整体判断,并且具有长效作用,形成基础性指标和相对稳定的工作机制。问卷共设计了52个问题,其中3个开放式问题,49个封闭式问题。在具体设计封闭式问题上,又分为肯定否定式、多项选择式、等级评分式等多种题型。通过本问卷调研可以全方位立体化考察了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状况。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企业基本状况分析 具体包括:

(1)产业结构。本次调研只涉及第二、第三产业企业,第二产业占58.09%,第三产业占41.91%。

(2)企业类型和形式。本次调研中,现代公司制企业占69.49%,是民企主要的企业类型;其次是合伙制民企,占16.54%;业主制民企占13.97%。

(3)出口/内销。在调研的企业中,出口为主,内销为辅的企业占17.65%;内销为主,出口为辅的企业占30.88%;只做出口业务的企业占9.19%;只做内销业务的企业占42.28%。说明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民企出口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有从外向型出口为主转为拓展内地市场的趋势。

(4)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在调研的企业中,采取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6.62%,分散式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81.99%,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财务管理模式的企业占11.39%。在企业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企业中,设置了内部银行机构或类似机构的企业占5.56%,设置了财务结算中心的企业占27.78%,设置了财务公司的企业占5.56%,选择其他方式的企业占61.10%。

(5)企业内部控制。在调研的企业中,有55.88%的企业表示建立并实施了基本的内部控制措施,有36.40%的企业表示仅部分岗位设置遵循了内部控制原则,有7.72%的企业表示大部分内部控制处于缺失状态,企业仅凭“老板”或者管理者的意志、命令来维持运转。说明东莞民企内部控制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大部分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帝王情结”与法人治理结构缺失,风险意识不强,信息流通不畅,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控制乏力。

(二)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状况分析 具体表现在:

(1)财务管理信息化战略地位。一是是否设置独立的IT部门和首席信息官(CIO)。在调研的企业中,仅有18.01%的企业表示设置了独立的IT部门,有81.99%的企业表示尚未建立独立的IT部门,只是聘请了少数的IT维护人员。有9.19%的企业表示设置了CIO,有90.81%的企业表示未设置CIO。这说明东莞大部民企规模较小,信息化程度较低。二是CIO在企业中的地位。CIO在企业中所处的地位越高,资源调配权越大,越有利于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在设置CIO的企业中,表示CIO处于企业高层领导地位的占36%,处于企业中层领导地位的占64%。这说明仍然有很多企业信息化领导力偏弱,未将信息化管理工作提升到公司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三是财务信息化规划的制定情况。在调查的企业中,有12.13%的企业专门制定了信息化战略规划,有32.35%的企业在制定企业总体规划中包含了信息化规划的内容,有55.52%的企业尚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这说明信息化战略规划尚未普遍得到企业的充分重视,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有待提高。四是财务信息化预算的制定情况。调查统计发现,单列财务信息化预算的企业占18.38%,财务信息化预算分散在总体预算中的企业占36.03%,无成文的信息化预算的企业比重最高,达45.59%,其中包括尚未实现财务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五是全面预算管理。在受访人群中,认为自己企业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17.65%,认为自己企业部分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占33.82%,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占48.53%。这说明,东莞大多数民企没有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即使在17.65%的自认为实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企业中,也不一定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因此,民企如何运用基于多维数据模型的专业预算软件、ERP软件、Excel等工具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具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六是精细化管理。在本次调研中,认为自己企业已经实现了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8.09%,认为自己企业正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29.04%,认为自己企业尚未开始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占62.87%。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仍停留在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和传统经验管理模式,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一些企业举步维艰,甚至关门大吉。因此,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以及由传统经验管理向科学化管理的转变是民企必须跨越的一道门槛,也是适应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七是业务流程重组。企业在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必然遇到原有工作流程与信息化系统要求之间的冲突,对此,有50.00%的企业表示依照新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原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和重整,有26.47%的企业表示大部分业务沿用过去的流程和规范,没有进行大规模的业务流程重构和规划。有23.53%的企业选择其他。八是管理决策层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被调查的企业中,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态度分为:给予高度重视并予以充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4.19%,重视并予以相关的资金支持的企业占37.87%;比较重视,但资金不是很充沛,偶尔有少部分资金拖欠的企业占19.49%;不重视、资金不到位的企业占8.45%。说明经过30多年会计电算化的普及,民企对财务信息化普遍重视。九是基层业务人员对财务信息化的态度。在所调研的企业中,有63.60%的企业员工渴望实现信息化,积极参与信息化实施;有33.09%的企业员工有信息化的愿望,但不是很主动参与信息化实施;有18.75%的员工习惯了传统的手工方式,但由于上级部门的要求,不得不实施信息化;有6.99%的员工对信息系统有严重的抵触情绪,持保守态度,经常发牢骚,埋怨新系统不如老系统好用。这说明绝大部分员工能积极配合信息系统的实施。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实施对企业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有75.37%的企业表示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后,企业的战略转型、管理水平、成本控制、经营业绩、市场竞争力、员工的业务素质等取得了明显成效;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只是用计算机替代手工劳动,在上述方面没有实质性进展;只有1.47%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给企业添乱,使企业管理更糟糕,增加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

(2)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一是因特网接入能力。在调研企业中,96.69%的企业具有因特网接入能力;52.57%的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网站,48.53%的企业实现公司门户网站应用。这说明,企业都非常重视通过网络手段来宣传自己,推广业务。规模小的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没能建立自己的网站。二是因特网应用现状。在调研企业中,有24.63%的企业表示远程登录税局官网开具发票,95.96%的企业实现了网上报税,68.01%的企业开通网上银行并进行网上支付,32.72%的企业通过网上采购,32.72%的企业运用网络进行销售,36.76%的企业通过网络开展售后服务,73.53%的企业利用网络收集客户与供应商信息。这说明,网络已与现代企业的日常运作息息相关,甚至离开了网络,企业就无法正常经营下去。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应用程度。调研数据显示,没有建立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企业占25.00%,在具备基于Intranet/Extranet的企业网的基础上,实现信息流程的跟踪与监控的企业占26.47%,实现面向外部的电子公文交换的企业占48.53%。这说明,东莞民企大部分已建立企业内部网,提高了办公效率。四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硬件现状。在受访的企业中,表示财务部门仅有几台孤立的电脑占7.36%;财务部门建立局域网,但没有专用服务器占8.82%;建立局域网,并有专用服务器(C/S结构)占27.94%;建立局域网并有服务器且与INTERNET连接(C/S与B/S混合结构)是当前财务管理系统的主流模式,占50.00%,该模式既保证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安全,也使系统维护扩展更方便,降低总成本;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一般选用B/S架构,占受访企业中的5.88%。这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硬件配置总体水平较低,跨省跨国的上规模民企数量偏少。五是企业财务信息化的软件现状。调研结果显示,没有全面实施ERP系统,只是使用独立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的企业占48.53%;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使用ERP或MRPII的财务管理模组的企业占25.00%;未实现会计电算化,仅使用Excel、Word等办公软件处理会计核算工作的企业占26.47%。说明东莞的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和部分私营企业会计核算仍处于半手工处理状态。六是原有网络、硬件、软件能否适应新系统的要求。有70.22%的企业对此持肯定态度,有29.78%的企业持否定意见。说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网络、硬件、软件平台的要求不高,即使是ERP系统,大部分企业现有硬件配置也都基本能满足其正常运行。然而,当现有硬件环境不能满足新系统的配置要求时,有35.80%的企业管理层非常乐意购建先进的硬件设施,有7.41%的企业硬件建设审批慢、周期长,有56.79%的企业只要旧硬件能凑合用,就不会换新设备。说明民企在资金使用方面控制很严,设备利用率很高。

(3)电子商务。一是电子商务是网络营销的重要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东莞民企逐步意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战略地位,从实际需要出发,不断加强电子商务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调查数据表明,在采购、销售业务中运用了电子商务手段的企业达32.72%,其中,电子商务贸易额占该类企业市场营销方式贸易额的比重为13.67%;未采用了电子商务的进行采购和市场营销的企业占67.28%。这一结果说明,目前东莞民企开展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潜力很大。二是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影响。有23.16%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整合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产生的大部分无纸化电子凭证可在经济业务发生的同时通过网络进入财务管理系统,提高会计数据处理的时效性。有76.84%的企业表示电子商务生成的数据尚不能自动进入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这说明,东莞大部分民企尚未实现真正的网络财务管理,财务管理系统仅限于局域网,不能完全支持远程应用。

(4)核心业务与决策信息化水平。一是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在本次问卷设计中,将企业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分为三层。一是初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部分主要业务流程,业务流程自身及业务流程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在主要业务流程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孤岛现象。二是中级水平,即信息化覆盖80%以上的主要业务流程,并能实现及时充分的数据共享。三是高级水平,即主要业务流程全部实现最优控制。在受访的对象中,自认为处于初级水平的企业占42.65%,处于中级水平的企业占48.53%,处于高级水平的企业占8.82%。二是决策信息化水平。本问卷调查表中,将财务决策信息化水平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初级水平:即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为财务决策提供初步支持。二是中级水平:即能开展数据分析处理,对各种决策方案进行优选,为财务决策提供有力的辅助支持。三是高级水平:即采用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进行财务决策智能化。在被调查的人群中,自认为企业处于初级水平的占64.71%,处于中级水平的占33.82%,达到高级水平的仅占1.47%。

(5)系统实施。一是系统实施方式。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购买商品化软件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6.76%;选用自行开发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1. 48%,通过委托开发方式来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达8.82%,通过联合开发方式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企业占2.94%。说明购买通用商品化软件方式是一般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首选,只有特殊需求的企业才考虑其他方式。二是选购了哪个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统计数据显示,实施ERP或财务管理系统的企业中使用用友公司产品的占22.43%,金蝶公司产品的占61.03%,SAP公司产品的占4.41%,Oracle公司产品的占1.47%,其他公司产品(如神州数码的易飞等)的占10.66%。这说明在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方面,国内软件公司所占份额超过85%,国外ERP系统虽然有先进的管理思想、成熟软件技术和完整的服务体系,但由于对我国税制、国情等方面还有待深入研究,本土化还需要一个过程,而且价格也是国内软件所不能相提并论的,一般只有资金雄厚的跨国大型企事业单位才考虑购买国外的ERP系统。三是软件系统是否能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在被问及软件系统能否满足企业的个性化业务处理的需求时,26.47%的受访者表示现有的商品化解决方案能够满足企业自身的需要,51.47%的受访者表示服务商的通用方案不能拿来就上线,需要经过客户化个性改造后才能适合业务处理的要求,22.06%的企业表示大多数信息化产品不能满足企业个性化业务的需求,必须通过业务流程重组、软件二次开发,甚至采用自行开发、联合开发、委托开发等方式量身订做信息系统。四是售后服务的满意度。在对软件提供商的售后服务是否满意的调研中发现,表示很满意的企业占19.13%,表示基本满意的企业占61.76%,表示不太满意的企业占11.76%,表示不满意的企业占7.35%。这反映了软件供应商的售后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五是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层次。根据调研统计,处于会计事务处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72.79%,处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21.33%,处于财务决策支持系统阶段的企业占5.88%,处于财务经理信息系统阶段的企业占0%。说明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仍主要处于初中级水平阶段。六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的模组。在问卷中,使用会计事务处理系统全套模块(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企业占92.65%,使用成本核算、财务分析、控制模组的占企业19.12%,使用财务预测、决策模组的企业占16.18%,使用其他模组的企业占1.47%。七是企业是否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调查发现,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5.59%,尚未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的企业占44.12%,有10.29%企业选择其他。八是新旧系统数据接口。在新旧系统切换的调查中,有17.65%的企业表示“全部数据均能通过公共的数据接口自动导入”,有51.10%的企业表示“大部分数据可自动导入,但有些数据仍然需要手工输入”,有19.12%的企业表示“无法自动导入,全部靠手工重新录入新系统”,有12.13%的企业选择其他。这说明《信息技术 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公司开发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的数据自动交换提供了条件。九是财务管理模组与ERP其他模组的信息集成。在问及财务管理模组与供应链管理模组SCM、人力资源管理模组HRM、生产制造等模组、办公自动化系统OA能否实现无缝集成、数据全程共享时,有13.24%的企业选择“完全可以”,有54.78%的企业选择“基本可以,有些环节需要人工辅助”,有23.16%的企业选择“不可以”,有8.82%的企业选择“其他”。十是财务管理信息化期望带来的效益。在受访企业中,期望通过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实现流程优化的占64.71%;实现信息集成共享占75%,实现快速决策占34.93%,提高效率占67.65%,其他方面占1.47%。

(6)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调研数据显示,61.76%的企业制定了严格的信息安全制度并重视员工安全意识的培养;38.24%的企业采取本地实时备份;83.09%的企业采取本地定时备份;10.29%的企业采取异地实时备份;13.24%的企业采取异地定时备份; 89.71%的企业安装防火墙;13.24%的企业采用防入侵检测技术;29.41%的企业采用身份认证、识别系统;32.35%的企业安装企业级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59.93%安装单机版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26.47%的企业安装邮件加密系统;19.12%的企业建立虚拟专用网;32.35%的企业对网络流量相关的设备(包括:档案服务器、网络服务器、防火墙)等有备份。可见,企业采取了以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技术为主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措施,但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安全体系。

(7)财务管理人员培训。83.82%的企业表示对于不能胜任信息化工作的财务人员组织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没有对财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业务培训。一是培训形式。20.59%的企业采用专业教师进行信息系统操作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通过考核者方能上岗。77.57%的企业采用“师傅带徒弟”形式,财务人员在工作中边学边做。这种方式不影响工作的正常进行,也不需要企业额外的培训支出,所以是大部分民企对新员工培训的主要途径。1.84%的企业选用其他方式。二是培训内容。统计调查发现,根据岗位要求确定每个员工培训模块的企业最多,占58.82%,既灌输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又全面培训软件使用方法和技能企业次之,占27.94%,全面培训软件相关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但忽视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的企业占13.24%。这说明民企在人才培训方面非常务实,讲究实效,目的是让员工做好本职工作,却不知灌输先进管理思想和理念才能使员工更好发挥信息化工具的作用,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任务。

(8)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在问及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时,18.01%的企业表示领导重视不够,18.01%的企业表示资金缺乏,15.44%的企业表示缺乏政府支持,23.16%的企业表示企业信息基础设施落后,25.00%的企业表示缺乏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持,29.04%的企业表示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不足,33.82%的企业表示信息人员缺乏专业培训,16.18%的企业表示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由此可见,东莞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少,需要政府、市场、股东、管理当局、员工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三、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

(一)建设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服务体系 民企信息化建设存在小生产与大社会的矛盾,需要依靠政府、行业龙头企业、第三方服务商搭建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均摊集群协调费用,降低信息化建设成本。服务商要以中小企业需求为导向,提供适用、低价、简单的系统解决方案,实现互利双赢。

(二)营造良好的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政策环境 民企期望改善政策环境。包括: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扶植、规范服务、人才培育、咨询服务等。建议市政府设立民企信息化发展基金,通过资金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对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示范项目、产学研项目、人才培训项目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促进民企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科技学院等本土高校开展产学研项目并设立培训基地。为民企信息化建设营造良好融资环境,支持信息化社会服务平台的建设。

(三)建设网络安全环境与信用体系 很多民企通过网络实现采购、营销、生产调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因此网络安全环境和信用体系成为民企信息化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

(四)民企信息化宣传普及 政府、新闻媒体、职业团体通过成果展览、交流研讨、技术推介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普及教育方式,向民企宣传信息化知识和企业成功案例。营造有利于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使企业管理者和员工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促进东莞民企信息化建设的提升,加快推进东莞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五)民企财务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 由政府搭台,发动全社会力量,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民企信息化培训,特别要重视对企业决策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同时,引导企业通过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使信息化人才来得快,留得住。条件好的企业要加快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信息化专业人才,建立一支稳定、高水平的信息化团队。

(六)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适应新业务及中小民企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和事项,软件供应商应与时俱进,对系统不断升级更新,扩充软件功能,增强软件性能,以适应新业务处理的需要。另外,中小民企将成为市场中数量最庞大的实体,是软件供应商争夺竞争的重点。

(七)建立健全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制度 民企要根据企业实际管理和业务的需求,按照最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实现控制流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明确职责分工,解决企业治理结构问题,完善绩效管理控制。

(八)业务流程重组 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再造与重组,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吸收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摒弃只会增加成本,不会带来效益的不合理的,与企业战略目标不符的流程及环节,进一步优化能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并使企业获得竞争力的关键业务以及关键流程。

(九)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 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要根据管理需求和业务特点完善公司的预算编制体系,统一预算格式,提高编报效率,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十)资金集中管控模式 按照软件资源规划,通过流程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构建资金集中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实现资金集中、实时、全程监控。

参考文献:

[1]黄孟复、全哲洙:《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初中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TPACK;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4-0012-06

一、引言

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改变了我们生存的社会环境。信息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教育、生活、工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未来学生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环境中,将面临的是知识爆炸的社会,要学会生存,必须以一种新的人机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认知世界,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将扩展人的感觉频谱,使人脑与外脑(智能工具)合二为一。人大附中西山分校的校长舒大军曾说“今天的教育和老师不生活在未来,未来的学生将生活在过去。”[1]面对未来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该如何培养?这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重要课题,也是高师院校职前教师教育面临的挑战。

2010年7月颁布的《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清楚地阐明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同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布署教育信息网络。强调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要使技术与教育整合,教师是关键因素,教师必须具备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是近年来国外(尤其是美国)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最新发展,强调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者、实施者,教学过程的引导者、监控者。TPACK整合模式坚持Blended Learning为标志的教育思想,兼取“传递—接受”和“自主—探究”二者之所长,形成了强调“有意义的传递和教师主导下的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与学教学活动的新教学理念[2]。

我校是一所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这门课程是该专业师范生必修的学科教学知识学习课程,主要是培养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通过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素养,形成了一定信息技术能力,在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中我们在TPACK整合模式启发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以期探索提升师范生TPACK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TPACK的内涵与特征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ehler,从教师知识的角度出发,对技术与教学整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将技术整合到教师专业知识之内的新框架——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TPACK框架如图l所示,包含三个核心知识元素:学科内容CK(Content Knowledge)、教学法PK(Pedagogical Knowledge),技术TK(Technological Knowledge),该框架建立在Shulman的学科教学知识(PCK)基础之上,增加了技术元素(包括了传统技术和数字技术),在技术使用时注重学科内容和教学法的角色,以及考虑技术对它们产生的反作用,同时强调了三个核心元素的平等性和统一性,克服了以往把技术作为孤立、外在的中立元素来思考整合技术的教学的局限。Punya Mishra和Matthew J.Koehler强调教学过程中关注三个核心元素交互形成的新知识形态,即图1中的学科教学法知识PCK(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CK(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技术教学知识TP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技术教学内容知识TPACK(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还有知识应用的情境脉络Contexts。[3] Mishra和Koehler认为,TPACK是在具体学科内容的教学策略以及具体主题之表征的情境脉络中,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三者之间交互的知识,它需要教师具备对使用技术表征概念的认识;具备以建构主义的方式使用技术教授内容的教学技术;需要知道什么使概念难学或易学,而又如何借助技术调整学生面对的问题;需要知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识论,以及如何使用技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的认识论或者强化已有的认识论。[4]

TPACK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师知识,具备以下特征:[2][4][5]

第一,TPACK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具有实践性和动态发展性。它强调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亲自参与设计技术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实施者、监控者。教师经过不断学习与反思,随着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的丰富和对自己及他人实践的系统化总结,就会获得并持续增长TPACK新知识。

第二,TPACK是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关于学习者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的融合体,不是这几种知识的简单组合,具有知识融合性。TPACK中技术与教学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一旦把技术剥离出来,教学质量会受到损害。对TPACK的学习、应用,不能只强调技术,而是更多关注信息化环境下应具有的教学信念、知识观、教学观、教与学的理论方法。

第三,TPACK具有境脉性,是一种“结构不良”(ILL-Structured)知识,不仅包含具体的教学情境知识,而且不能脱离具体情景而孤立地被应用。TPACK要解决的问题属于“劣性问题”(Wicked Problem)。劣性问题的解决方案只能依赖教师的认知灵活性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技术知识的结合与交叉中去解决。

由TPACK的内涵和特征可知,这种信息化教育系统下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形态所依托的学习理论不同于传统良构知识的学习理论,学习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在实践中自主建构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感知、领悟和发展TPACK复杂知识。教师作为教学活动设计者,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同时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信息化教学示范。

信息技术教学论作为教学论课程,应该给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提供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决策依据,同时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就能以本课程所提倡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期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真正的感知和领悟。所以,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发展师范生们的TPACK知识形态,是我们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核心问题。

三、TPACK视阈下信息技术教学论教学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理论,我们从学习者分析、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学习评价几方面,以课程设计和实践设计为两条主线来对信息技术教学论的教学进行设计。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尝试中,以课程设计和实践设计为两条主线来展开教学设计。

1.学习者分析

在我校,信息技术教学论是针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置的具体学科教学法,是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在大三后半学年开设的必修课程,主要是培养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具备了一定的技术素养和信息素养,而且已经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来进行学习。

从TPACK知识形态来分析,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生具备了一定技术知识(TK)和学科内容知识(CK),这两部分知识有许多重叠交叉。但在学习教学论课程之前,师范生对教学的认识,局限在多年的学生经历上,这种经历可以看作未来教师的“学徒观察”。师范生经过长期的“学徒观察”容易对教学产生单纯的理解,只看到教师的外部行为,而没有对行为的思考和对理论的理解建构。我们把这种受师范生各自成长历史影响而形成的教学知识加上引号(图2中学前初始状态所示的“PK”),用来代表教学论学习前形成的“前概念”或“先前信念”。

计算机专业师范生TPACK发展历程如图2所示,从下到上的箭头方向代表TPACK各要素和综合知识形态的发展方向,粗黑色波折箭头线表示IT-TPACK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①②③④⑤分别代表对TPACK的认知、理解、探索、应用和提升阶段。①认知:师范生认识到将技术和教学内容相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还不了解如何将技术和教学有效整合;②理解:师范生能够理解适当使用技术的原则和方法,对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有了理性的认识;③探索:师范生参与教学活动设计,探索如何在教与学中使用适当的技术,并在模拟教学中开始探索实践TPACK知识;④应用:师范生积极地在真实的教学实习环境中实践并发展自己的TPACK知识;⑤提升:师范生具有一定的对TPACK教学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根据TPACK要素在学习教学论前的初始状态可以看到IT-TK与IT-CK内容大部分是重叠的,但这部分内容是师范生学习形成的大学成人知识结构,还需要进行知识转换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另外,PK知识相对缺乏,几乎没有与其它要素有融合部分。通过信息技术教学论的理论学习过程、课程设计实践和学生在真实教学情境中的实践,师范生应逐步学会对一般教学法、学科内容、学生特征和学习情境等知识的综合理解和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经验,最终将建构一定的IT-TPACK知识,可以直接胜任一定的教学工作。

2.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内容设计

信息技术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培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课程内容必须围绕培养目标,遵循教与学基本原理来设计,从单一的总结性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技能体系与方法体系,注意将IT-TK学习渗透于课程内容的学习任务中,逐步使师范生形成TPACK各种要素动态融合的知识。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认识和理论基础、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分析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方案设计等几大部分,如图3所示。“对学科的认识和理论基础”的学习是基础知识学习,师范生应该了解学科的背景知识,学科产生的信息时代对人的信息素养的要求,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师范生应从信息技术课程价值和新课程教学理念出发,认识到课程的知识价值——人的生存意义;认识到课程的能力价值——人的发展意义;认识到课程的和谐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意义。引导师范生从信息社会的文化变革中,感悟到信息技术课程所承载的信息文化教育意义、文化传承的载体意义、信息伦理道德建设意义,[6]进而激发师范生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热爱和从业的激情,修正对学科的模糊或错误认识。教与学理论学习将为师范生在后期学习中提供理论依据,学习内容包括多元智能理论、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认知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等。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以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准绳来开展各项教学工作。计算机专业师范生应熟悉课程标准并关注标准的发展,要熟悉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课程开设要求、课程内容整体知识框架,不同学段对课程的不同目标要求及不同学段间如何衔接等内容。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持续提升的过程。在不同学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内容各不相同,在信息素养的培养水平上各有侧重。[7]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的目标体系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构成。知识与技能代表了学习的知识内容,过程与方法代表了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代表了学习知识的动力机制。三维目标反映知识不同方面,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整体学习目标。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7] 师范生应掌握从整体知识观角度去理解“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掌握从三维目标角度去分析课程目标的方法及从“科学——技术——社会”(science-technology-society,STS)角度来分析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结构。

教材分析能力是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是让师范生学会教材分析方法、学科知识向教学内容知识的转换方法,重点在于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对知识进行多元化的表征以适应不同教学对象的需要。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分小学、初中、高中学段选取当地学校使用的教材分析,明确教学目标、内容知识点、难点、重点等。聘请优秀教师作教材分析的示范,并指导师范生具体进行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法是让师范生对本学科教学方法进行较全面的认识。这些方法是在对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合理扬弃的基础上,联系学科教学实际总结出来的,包括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WebQuest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计算机游戏教学法等。每种方法的学习都有不同学段的案例分析。[8]

教学方案设计是让师范生学习课程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原理,师范生结合前期学习的教与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材分析方法以及教材分析成果进行教学设计,学会编写教案和学案。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是教师专业化的标志。我们把教学技能理解为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一系列操作步骤,是具体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创设适当和适合的教育情境的复杂技能,是一种灵活、开放、具有创造性的高级技能。从当前教育研究领域公认的教学技能中选取提炼出9种课堂教学技能,即课堂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活动变化技能、课堂组织调控技能、反馈强化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9]另外,教学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师的教学技能,我们把该技能渗透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去学习,有意识地放在教学情境中去实际演练,没有单独列出。

3.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来设计,从单一的传统讲授转变为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信息化教学方法是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而灵活选取的并设计有相应的实践活动。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课堂与E-learning相结合的混合学习模式。为支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环境从传统的普通教室改变为多媒体可无线上网教室或多媒体网络教室,课堂教学技能学习设在多媒体微格教室。师范生每4到5人组成一个协作学习小组,每组基本保证至少一台笔记本电脑,可进行网上学习,如进入学习网站获取学习资源,上传作业、与教师同步或异步交流等。

课程首先学习的内容是“对学科的认识和教与学理论基础”,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及自主学习等教学法,通过视频、典型案例让师范生感悟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责任,领悟教与学的基本理论。师范生的实践活动有:师范生注册进入信息技术教学论学习网站,以学号姓名建立电子学档,用来记录、组织和管理平时的学习及成果;建立学习协作小组,每组要设计本组的LOGO和特色名称,制作演示文稿介绍本组及组员特点,在课堂上要作介绍演讲;每位师范生以教育叙事方式描述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愿景、自己学生经历中有深刻印象的教学事件,并发到网上交流空间;每位师范生都必须写对教与学理论的学习心得,叙写自己学生经历中对应于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事件,并以协作小组为单位交流,形成学习报告或学习概念图,记录进学习档案。

第二部分内容是对“信息技术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学习,目的是让计算机专业师范生熟悉基础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开设要求、课程整体知识结构。教师提供有关课程标准的学习资源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网站。师范生主要通过协作探究方式学习,首先阅读课程标准,找出其中理解的关键词,对关键词的选定与理解要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协商,形成信息技术课程关键词表;然后根据教师设计的学习专题进行分任务学习,例如从教学三维目标出发分析知识模块,写出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双向细目表,各小组选取一个学段一个模块进行,并在全班展示学习成果。

基础教育教材分析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内容实践性很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合理利用文本、光盘、网络精品课程等各种资源,注重校内学习、演练与校外实习基地见习、教育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做中学”,亲身体验教材分析方法、教学方法、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的运用,让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TPACK,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第一阶段,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参考当地中小学使用教材选取一套教材内容作为信息技术教材内容,指导师范生进行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设计,积累和建构自己的TPACK知识,从个人、小组、全班不同层次来交流反思TPACK知识结构学习过程,每人都要形成TPACK学习电子档案。伴随认知、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汇集成学习问题集记录在学习问题档案里,问题可通过师范生协作学习、通过混合学习方式相互交流来解决,解决方案也记录进学习问题档案里。第二阶段,聘请优秀中小学教师作课堂示范,示范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教学方法的研讨、教学方案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运用技巧等;组织师范生分批进入当地中小学实验基地进行观摩听课;组织师范生对比反思专家教师与自己在课堂教学技能、教学方法、教材处理等各方面的不同,建构TPACK知识学习的提升档案。第三阶段,师范生要在信息化微格教室进行模拟课堂教学训练,课堂教学过程有录像,可用来进行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交流,不断促进学生改进自己的教学。另外,计算机专业师范生还将有半年时间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他们将以真正的教师身份参与所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全程体验和实践教学过程,这将进一步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能力。

4.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习评价

评价是为了更好地改进学习与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学习评价从评价主体单一的总结性考试评价改进为评价主体多元化、过程性学习评价和总结性考评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

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期末笔试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测试,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理论,考后能回忆的知识所剩无几,不利于学生在平时对理论知识的认真学习。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在笔试中加入主观分析和理论应用的题目,如给出一节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的原始教材内容,让学生根据课程标准进行教材分析,写出这节内容的教学活动与学生活动的设计并阐明设计的教与学理论依据。这样,将客观题和主观题结合起来,不让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概念原理的记忆上,而注重对其灵活运用。

过程性评价是教改中探索的一个重点。过程性评价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应起到引导、督促、指导的作用。引导学习者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督促和激励学习者按照要求完成学业。同时,借助计算机技术进行评价数据处理的方法,也给师范生起到示范作用,让他们学会过程性评价的运用。课程学习之初就建立了学生学习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纸质档案放有学生手工制作的教具、教学绘画等学习作品,电子档案中汇集学习活动的各种数字化成果及对这些成果的评价,评价主体有学生本人、学习同伴、中小学教师、大学教学论教师等。课程学习中每次学习活动都有具体的要求任务,学生完成的时间、完成的情况、完成的作品等都将记录进学习档案。每次学习活动结束时,学生需要填写一份TPACK量表,并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分,到课程结束时,我们将这些分数进行加权处理,获得一个过程性评价综合成绩。

另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技能测评,我们采用的办法是让每位学生先准备三份教案和学案;然后聘请基础教育一线优秀教师作评委,当场抽取一份教案和学案,学生依据抽取的教案和学案进行20分钟课堂教学,一线教师进行现场打分,取平均分作为最终成绩。

我们本着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原则,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学业成绩按照下列公式计算:信息技术教学论成绩=(过程性评价综合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70%+课堂教学技能测评成绩×30%。这个公式的合理性还有待我们继续在教学中改进。

结束语

学界对学科教学知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20世纪80年代教师知识的专业化转向为特征,第二阶段以20世纪90年代学科教学知识的动态提升为特征,第三阶段以20世纪末至今的多元化、学科化研究为特征。[10] TPACK的核心是学科教学知识,当技术被广泛接受而逐步淡出为一种背景时,TPACK也将变成PCK。高校计算机专业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门课程改革,但触动了教学系统的各个环节。教师和学生各自工作和学习方式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从纸质文本教材演变为以文本、光盘和网络课件为资源的信息化立体教材;教学内容从抽象的理论阐述扩充为具有丰富案例支撑的实践技能与方法体系;教学方法从单一传统讲授转变为现代教与学理念指导下的多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教学环境转变为现代信息技术装备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从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变为过程性学习档案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这些需要教学团队持续的共同努力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支持。我们期望通过探索计算机专业师范生TPACK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未来教师培养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技术革新教育.2010年10月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上的发言.

[2]何克抗.TPACK——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途径与方法研究的新发展(下)[J].电化教育研究,2012,(6):50-56.

[3]詹艺.培养师范生“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8-16.

[4]焦建利,钟洪蕊.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研究议题及其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0,(1):9-45.

[5]陈静.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视阈下师范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9,(6):29-32.

[6]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7,(3):8-13

[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S].

[8]李艺,李冬梅.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继承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