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1篇

老挝人民共和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老挝在过去近30年的农业经济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本文试图通过探析老挝农业的发展阶段、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战略措施,对老挝农业发展进行全面的了解,以利对中国有所借鉴,更好地促进中国农业经济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

老挝;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发展战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工业和服务业等其他国民经济部门发展的基础保障。老挝是以农业为主导经济的国家,其农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可借鉴范本。老挝的农业生产可以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农业生态区,其中北部农业生态区有7个省市、中部农业生态区有6个省市,南部农业生态区有4个省。北部地区人口较多,工业发达,但劳动力流失比较严重,农村土地耕作面积减少,农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中部地区是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地区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国最高。南部依靠湄公河航运优势,农业发展水平次于中部地区。不同地区农业发展面临情况不同,因此老挝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了不同的农业区域发展战略。

1老挝农业发展的历史

老挝农业历史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老挝人民共和国成立(1975—1985年),第二阶段是老挝第二次改革之后(1986年至今)。1975年,老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政府遵循自愿、互利及民主管理的原则,建立农业合作社,将生产资料归入国家所有,农户实行按劳分配。除此之外,老挝在万象地区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对外农业贸易和推广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新型农业工具,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该项政策的出台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985年,相比老挝成立之初(1975年),烟草、棉花、甘蔗和咖啡分别增长了18.5%、30.4%、329.4%和117.9%。第一次改革由于政府在政策的实际操作中没有很好地维护农民的利益,农业改革陷入了危机。1986年,老挝召开第四次党代会,会议决定废除农业合作社制度,实行家庭农业承包合作制,农业生产资料再一次被重新分配,或转卖给农户,或将经营权转移给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农业,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产量也有所上升。农业改革的第二阶段,政府注重吸引外资来发展本国农业和实现现代农业的市场化目标。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农业经济以年均4%~5%的速度实现稳步增长,各项农业生产总值实现了质的提高。农林业生产总值在1990、1995、1999年分别达到3718.4亿基普(100基普约合0.08元人民币,2016)、4536.8亿基普和5562.0亿基普。国家不断加强农业投资力度,2002—2003年,国内投资达到10790亿基普,国外直接投资9570亿基普[1]。

2老挝农业发展现状

2.1老挝农业发展战略及前景

老挝政府明确了在“五五”(2001—2005年)规划以及10年(2001—2010年)和20年(2001—2020年)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农业经济的重要地位。2001年开始,政府致力于各项农村经济的发展工作,确立了重点把农村建成开发基础单元的目标。10年和20年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则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到2020年,要实现完全消除贫困的总目标。与此同时,政府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政策,主要做法有:①参与性计划。该项计划旨在削减中央政府对农业发展项目的过度操控,实现行政权力下放,基层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展各项科学合理的支持农业发展的措施。②实施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改变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模式,转变成为绿色生态有机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争取扩大平原和丘陵地带的农作物灌溉面积,增加该地区的农产品出口,改进农作物的耕作模式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引进经济效益高的新品种,开展农林牧副渔业的产品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一体化服务。③出台有利于生态环境发展的管理制度,设立专门行政机构进行管理。④注重科学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开发,为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⑤营造科学良好的商业发展环境,政府可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出及时的调整,制定出更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2]。

2.2老挝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2.1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

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农业,且农业在其产业经济结构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比例。自独立以来,老挝的农业经济贡献比例占全国总产值的90%~95%。在政府实施新计划政策后的1986—2012年,老挝GDP年均增长6.4%,2012年国民收入达到94.2亿美元。但老挝的城市化水平较低,2002年城市化率还不足10%,到了2010年才上升到约33.2%。经历了近10年的发展,3大产业的产值已经有了比较均衡的发展,2010年3大产业产值分别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31.06%、26.96%和41.91%。但老挝的工业仍处于不发达阶段,主要以传统的手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发展也不突出,主要以餐饮业和小额贸易为支撑。

2.2.2周边国家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威胁

近年来,中国、泰国、缅甸、越南、柬埔寨等周边国家农业的迅速发展也为老挝带来一定的威胁。与周边农业大国相比,老挝的农业资源、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农业发展远远不及周边国家,尤其与中国的差距更为明显。老挝周围接壤的农业大国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特别是水稻、玉米、薯类、咖啡、烟叶、花生、棉花等农产品在地域市场上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2.2.3地区安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制约,比如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等,具体表现在政局动荡、经济危机、恐怖活动、气候异常等不可控因素。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的变化,老挝农业必须顺应时展的潮流,加入国际贸易竞争中。由于与外界的贸易联系业务频繁,摩擦也不断增加,地区的安全性遭受到了挑战。老挝若要在世界贸易经济一体化中保持竞争优势,还需要努力解决好国际贸易的纷争以及维护地区的安全[3]。

3老挝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老挝农业发展主要受到了其经济的发展水平、科技人才队伍、资金投入、家庭经济结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农业发展的进程,其中国家对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障。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支撑,人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人才资源建设和科技的投入将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包括了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气象基础设施、农业防护林设施等,都是农业发展的关键保障,可以抵御一定的农业灾害风险。

3.1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

老挝自成立以来经历几十年的发展,老挝国民经济呈现出可喜的增长势头。仅在2003—2012年,老挝GDP总量增长了3.6倍,人均GDP也翻了两番。加入东盟自由贸易区更为老挝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由于老挝实行对外开放,国外资金不断融入,刺激了经济的发展,此外国民收入的增加也为其农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国民拥有更多资金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或者拉动农产品贸易经济。老挝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农业,农业为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支持。老挝经济要想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投入。

3.2科技人才队伍薄弱和资金不足

老挝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由于缺乏专业的生产技能培训和专业的技术人才,产品在市场发展中有可能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加大专业技术和人才队伍的投入。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经济的发展需要人才的支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离不开专门农业人才的支持。另外,资本的短缺也是一个关键的要素,老挝农业基础设施短缺,可以用于农业运转的资金投入相当有限。一旦出现基金链的断裂,农业生产会遭受到巨大影响,因此必须加大国家对农业建设资金的投入,出台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和银行信贷支持,并且充分利用境外资本,吸引外来资本的投资并用于发展本国农业。

3.3家庭经济结构制约

虽然大多数老挝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维持收入,但农业收入所占比例并不高。老挝多数家庭中的人力通常是通过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来增加收入。老挝农村家庭中的青壮年多数倾向于外出打工,年老体弱的家庭成员则留守家庭,从事农业的青壮劳动力的缺失导致农村耕作土地的大量荒废,因而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需要劳动力的投入,缺失了这个生产要素,农业发展必然会受到阻碍。

3.4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缺失

老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经营规模小等弱点都有赖资金对农业的投入。由于老挝农村经济结构单一,无法吸引企业或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使得老挝的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农村经济结构和金融机构是目前影响其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必须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并努力予以完善。

3.5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中关键的生产要素有耕种土地,水利设施、肥料和资金,这方面农业生产要素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程度。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农田水利建设、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护林建设等。水利设施是影响农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据有关部门统计,将近53%的老挝农村地区缺乏相关配套的水利设施,由于缺乏水利灌溉,耕作的次数必然减少,从而影响农作物的收成。公路是打开农产品市场的基础设施,如果受到交通不便的限制,一些时令新鲜水果就无法及时运到市场,农产品销售通道不畅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从而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

4老挝农业经济的发展战略

由于老挝本土北部、中部、南部受到不同的地形、环境、气候、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科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农业耕作品种以及农业发展战略也有所不同。老挝因地制宜,根据北部、中部、南部各自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

4.1北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从全国看,老挝北部从事农业的人员相对比较多,但是其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其他地区。由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北部地区劳动力流失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了农村土地耕作面积的减少,农户需要雇佣外部劳动力进行农业耕作。北部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发展极不平衡,难以实现农业的集约规模化经营。北部乡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以至于交通、水利灌溉、用电、机械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都比较突出。北部地区相对于全国而言,降水量比较少,因此适宜种植甘蔗和橡胶作物。北部背靠中国,地缘优势明显,农作物市场比较大。北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人口密集,土地分散,基础设施不足,不利于农产品的机械化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北部地区与境外市场,比如中国、缅甸、泰国、越南均有接壤,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应该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政府在北部地区实施的农业经济发展战略为政府主导,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加大帮扶力度和增加信贷支持,建设规模的旱季水稻生产基地、甘蔗生产基地和橡胶生产基地。

4.2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中部地区是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区域,该地区的农业现代机械化水平全国最高。中部地区农作物人均种植面积最大,大多数实行农业规模化生产。随着老挝国民经济的发展,中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也最为完善。健全和完善的农村信用机构使得农户可以及时高效地获得相应贷款用于抵御农业风险,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中沙湾拿吉省则是全国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中部地区还大规模种植木薯和发展养殖业。中部地区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利用高机械化,借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农户将产品推向多元化的市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农产品交易,保持农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优势。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农业打开一个新的契机。现在,老挝正致力于发展网络化农业和精细农业,利用科技力量来实现劳动成果的最大经济利益化。中部地区善于利用科技,培养高端知识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与国外交流,借鉴相关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老挝中部地区农业经济战略为实现产业一体化,利用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对农民的科学生产技术培训,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农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4.3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南部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优于北部,但又不及中部,其交通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得益于湄公河航运的优势,该地区可以利用航运资源发展外向型农业。南部地区农产品自给自足程度比较高,所以农产品在有剩余的情况下,农户一般倾向于将其投入市场,因此南部地区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于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南部地区大多发展订单农业、客户与农户签订农作物种植合同,主要以种植湿季水稻为主,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水稻产量也在逐年提高。老挝南部适宜种植咖啡,约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90%,产品远销国内外。老挝政府在南部地区发展农业经济的主要做法是利用水运资源优势,发展集约化现代农业模式,建立与国外市场贸易联系的外向型经济[5]。

5结语

老挝在农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善于根据实际地区情况,分别在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战略,战略视野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虽然老挝农业经济发展与其他农业大国相比,仍有差距,但老挝政府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使得本国农业正朝着稳定良好的方向前进。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比例,因此要积极向国外先进经验学习,利用优势更好地反思与发展本国经济。

作者:江丽 单位:荆楚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潘明.云南-老挝农业合作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6.

[2]方芸.老挝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东南亚,2005(1):39-43.

[3]郑一省,王建坤.老挝经济发展及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J].亚太经济,2012(5):106-110.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2篇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开展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两方面:1、环境会计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环境方面的核算不但有利于合理核算企业成本,增强企业的危机感与警觉性,而且还有利于抑制企业短期行为,引导企业从长远利益出发;有利于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把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协调起来;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社会总成本,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潜力,有利于促使企业关注环境问题,加大环保投入。2、环境会计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宏观控制和管理提供信息。环境会计以具体的企业为核算单位,它收集了有关企业经济活动在环境支出等方面的第一手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统计、汇总、分类等,宏观管理部门能够对社会生产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大小,以及国家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与维护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等做出合理的估计。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遏制国外高“环境成本”产业向我国的转移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世界各国对环境问题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发达的工业国家从行政上、法律上对危害环境的产业与企业进行了限制,并且民间的环保呼声也相当高,民众的环保意识根深蒂固。于是,他们中间的很大一部分选择了转移到国外发展中国家这一方式,利用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忽视以及发展经济的迫切要求来获取短期的经济利益。国外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向我国的转移无非具有三方面的动机’一是为了降低成本;二是为了减轻从社会公众方面而来的压力,避免企业形象的损害;三是为了避开政府对他们的限制。我国开展环境会计的核算,环境成本方面的内容将被集中起来进行反映。这样公众就可通过环境会计信息较清楚地、较容易地获得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环境方面的信息,意识到它们环境方面的问题,有利于社会公众对环境的监督;政府机构对于进入我国的这些高“环境成本”企业与产业,可以依据环境会计的信息,对其征取较高的排污费用和税收,或者减少对其优惠,也可制订相应的法规对其进行限制。

进行环境会计研究有助于正确认识和解决我国GDP增长模式

国内生产总值(GDP)长期以来被视为政府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计量与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20世纪60年代后,随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等问题给人类带来空前的挑战,一些经济学家开始意识到使用GDP来表达一个家或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增长具有明显的缺陷。传统意义上的GDP增长模式包含了很大一部分虚假价值,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GDP”在计量上对环境成本的忽视。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经济持续发展 财务持续发展 财务战略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人类社会自爆发工业革命以来,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便成为各国的主要目标,但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并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资源、环境、社会等问题,不仅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就连人类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已势在必行。那究竟什么样的经济发展之路才算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之路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认识。英国经济学家巴比尔认为:“在保持自然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经济学家皮尔斯的则认为:“自然资本不变前提下的经济发展,或今天的资源使用不应减少末来的实际收入”。而我国著名的财务学专家郭复出教授认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既是―个时间的概念,又是一个空间概念。从时间概念讲,要求前一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一代人的发展;同一代人前一时期的发展不影响后一时期的发展;同一时期,前一任领导者对经济的发展不影响继任领导者对经济的发展。从空间概念讲,某一经济区域(如我国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影响另一地区(如中部、西部地区)的发展”。

总之,在肯定了发展的必要性以及环境限度的基础上,关注资源的代际配置,关注福利的代际公平和保护经济增长的源泉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共同特点。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现代财务间关系分析

社会再生产过程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与交换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形成和实现过程。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使用价值生产与交换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价值的形成实现活动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财务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收益)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体系,是价值的形成与实现活动的核心。所以经济可持续发必然要求现代财务的可持续发展,现代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之一,二者有密切的关系: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为财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前提。首先,企业以消费者为本,不断提供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商品与服务,使企业资本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个断得到增值,形成资本良性循环,保证财务活动的持续发展;其次,企业搞好能源与资源消耗的节约,做好循环使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增加盈利,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内部资金积累;再次,企业做好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从短期看需要付出一定成本,但从长远看,可以减少或避免环保部门的罚款损失,使企业保持良好的财务发展浴力。

(二)财务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现代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形成资本市场一体化,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跨国投资、跨国筹资、国际结算、国际纳税、跨国分配的财务活动也迅速发展起来。资本的筹资规模制约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资本的投资方向与结构制约着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与结构,目标成本制约着生产经营消耗水平,财务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发挥着综合规划、综合平衡、综合控制、综合监督的作用。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以财务的可持续筹资、可持续投资、可持续盈利、可持续支付为保障。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财务战略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知道,若想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得实现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保障,财务的可持续发展又包括:微观层面的企业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宏观层面的国家财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微观层面上来讲,任何一个国家,其国民经济的基础都是由一家一家的企业个体所组成,没有个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谈不上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国家也同样进行着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方面的财务活动。国家的筹资活动主要包括税收、发行国债及国际市场债务融资三种;国家的投资活动主要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付;国家的收益分配活动主要指国家对国内各阶层的收入分配政策。然而,不论是企业财务可持续发展还是国家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其关键所在都是财务战略的正确制定和执行。

(一)企业财务战略类型

企业可持续发展实现,须具备相应财务战略的指导和支撑。

(二)国家财务战略的类型

(三)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财务战略

1、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筹资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企业的筹资战略,不但要重视当前的筹资能力,还要协调未来的筹资能力,这是企业筹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进行筹资战略选择时,除了考虑资本结构外,关键是提高资本的筹措效率,要综合考虑影响财务可持续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经济周期的波动、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企业的增长模式、企业环境保护因素等。财务的可持续发展让企业更具有竞争力,从而具有更多的资金来源选择。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国家的筹资战略,不但要关注长短期资金的筹集、资金成本大小等方面因素,更要考虑特定时期经济调控目标的实现,以及全社会的税负公平、公民的承受能力、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因素。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健康、可持续地增长,并最终完成国家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

2、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投资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企业的投资战略,不但要考虑合理配置企业资源,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预期的资本报酬率等方面,更应该考虑经济、环境和社会因素,以及平衡短期优先和长期需要,来提高资本投资的效率,建立一种企业与它赖以生存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要求国家的投资战略,不但要考虑投资的收益和实现短期的经济目标,更应该关注国民经济长期健康均衡地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形成等方面,并以此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下的收益分配战略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企业的收益分配战略,不但要关注企业当前的现金流量状况,还应考虑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状况,努力提高企业收益的分配效率,提高股东价值,全面考虑企业长、中、短期的资金收入需求状况,并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持续增长。

从国家的角度来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国家的收益分配战略,不但要关注社会效率的实现,还应该多考虑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防止贫富进一步拉大,保持社会稳定,防止道德风险,取实现全社会的和谐发展,并最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郭复出,郑亚光.经济可持续发展财务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王锋.发展财务战略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3]樊行健,郭晓数.企业可持续增长模型的重构研究及启示[J].会计研究,2007

[4]阎达五,陆正飞.论财务战略的相对独立――兼论财务战略及财务战略管理的基本特征[J].会计研究,2000

[5]刘志远.企业财务战略[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钟陆文.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内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7]张延波.企业集团财务战略与财务政策[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对人类社会的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生存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发展应基于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其实施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改变。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代表了从工业文明向生态经济文明的巨大进步,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我国企业如何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1、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

充分认识并重视企业在低碳经济中的积极带动作用,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也是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力量,所以要积极鼓励企业建立“低碳文化”。

同时利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确立企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发展低碳经济为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首先,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性的气候事件,将会改变企业所面临的要素市场环境和产品市场环境,影响到企业包括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在内的运营状况,影响到企业的资产价格以及信贷和保险等金融运作,最终影响到企业的财务、市场、业绩及其可持续发展。其次,发展低碳经济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为企业和消费者的成本,会对企业的营商环境带来巨大变革。此外,消费者对于企业声誉的关注,特别是关注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是否发挥领导力量,也迫切要求企业采取切实措施承担社会责任。

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认清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实现生产运营方式和产品服务市场战略转型的重大机遇,并且也是企业顺应未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获取巨大商业利润的重大机遇。首先,企业应当前瞻性地识别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并且创新性地为未来市场做好低碳技术和产品服务的准备,能够成长为中国低碳发展道路上的巨大赢家。

其次,通过调整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投资战略,投资于迅猛增长并且获利丰厚的低碳经济产业,能够使得企业分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成果。此外,通过投资碳市场,或者利用碳市场为企业的低碳转型获取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实践。

2、培养低碳优势企业文化

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管理,一流企业卖文化。企业文化不仅仅是崇高的使命宣言,它是通过自觉的努力,引导规范员工的行为,一天一天不断积累起来的。

文化形成需要企业要用“硬”的规则和标准,来鼓励员工提高难以度量的创新性等“软”技能。吉姆·格林斯在《从优秀到卓越》一书中以飞轮比喻企业文化建设一它移动得很慢,但只要不断朝着正确方向推进,最终会获得建设和力量。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软”实力,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他是一长期积累过程,“厚积而薄发”。如果我们有一支“上下同欲、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敬业爱岗、责任感很强”的职工队伍,那么,我们就是不可战胜的。

3、促进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主要是指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产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改善表现为产业的协调发展和结构的提升。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对于地处西部的甘肃而言,以高耗能工业为支柱的经济结构与低效的能源利用率,更是迫切需要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在产业发展中切实考虑行业的低碳效益与减排成本,积极采用最新的低碳科技成果,探索符合省情,因地制宜的低碳能源产业升级策略,实现产业的低碳、高效、可持续发展。

促进产业升级主要有四项措施:一是严格市场准入。提高能源消耗、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准入门槛。二是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强化投资监管,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协调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三是积极开展信息。加强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及时向社会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四是推进行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组织行业开展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

4、精准定位,实现突破式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资本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技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特别是当前我国劳动力人民币双双涨价的情况下,转制企业的必须找准定位,坚持以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为指导,调研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努力在细分市场上寻求客户资源,才能为企业找到发展空间。如对于传统的制造企业,根据客户需求,一方面要更加专业化,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特色产品,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客户企业的需要,提供相关行业的技术咨询等服务,这样,在增加了收入来源的基础上,可以推动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满足低碳发展的要求。

5、苦练内功,增强自身竞争力

研究表明,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30年,美国企业40年,全球500强或与之相当的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在40-50年之间。转制企业要获得可持续的发展,需苦练内功。一是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成本控制,推行精细化管理,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实现节能降耗。二是要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从而使企业全员具备“低碳”理念,实现和谐持续发展。三是加强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行为。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对外公布的《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未来》称中国实现未来低碳经济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而在60多种技术里面,有42种技术中国目前不掌握核心技术。因此,转制企业可以抢抓战略机遇,积极引进这些先进适用技术,从而在壮大自身的同时获得政府“低碳”支持,推动企业的做精做强。

可持续经济发展战略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1)生态农业是以过去传统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基础,和现代化生态环境保护思想观念充分结合并且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教训和经验吸取而得到发展。生态农业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态农业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可以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有利于我国更好的转移农业发展策略,还能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有效提升。2)生态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生产提升综合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加强我国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以及优化配置,还可以更好的实现增值效应和环保,使生态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得到加速,使良好的生态效益还有社会经济效益得到实现。不仅如此,发展生态农业还可以创造出质量更好并且数量更多的具有多样化品种的农产品,更好的满意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过程中在生活生产方面对于农产品越来越高的需求。因此,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既可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还可以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得到有效提升。3)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更好的推动优化保护以及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推动我国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都得到协调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针对无法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会进行严格的保护工作,而对可以更新再生的自然资源则更注重使用增值的相关措施,有效预防滥用、浪费以及掠夺式经营自然资源,更好的推动我国生态系统能良性循环下去,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应用的同时创建良好的生态条件环境,保障我国农业生产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

2生态农业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2.1创建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的基础前提是生态农业

要想创建好我国农业生产上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前提基础就是生态农业的发展,出发点是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以及质量水平,发展目标则是改进完善并且保护好生产环境,再使用一些有效的农业措施和生物工程措施使我国农业综合的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将农产品的一些问题例如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等协调好,合理的调整好农业生产经理结构,进而提升农业的生产以及收入。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怎样更好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消费,减少农产品的污染情况还有使农产品在经济市场的竞争力得到提高。例如我国现今生态农业粮食生产上重点建设的就是无公害粮食生产,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应用自然资源的实现以及创建起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技术体系。除此之外还要以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前提来不断发展和创新生态农业相关技术,不断采取有效措施来完善改进农产品的管理认证体系、农产品的改良技术和生态农业的评价指标等,构建出更加全面的农业生产科学管理技术体系,促进全方位的生态农业产品标准体系和生产技术标准体系,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进程得到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农业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

要想更好的发展我国的生态农业,人们必须注重不能使用错误的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经济效益,例如使环境质量降低或者是破坏农业生产中的可再生资源,浪费损坏不可再生资源等。而是需要采取有效策论来更好的协调人们发展需要和环保、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之间的和关系,同时将农业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现代化发展理论充分结合在一起,建设出一种经济高效的、具有生态合理性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样才能在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基础上来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生态农业上的发展目标:农业生产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三者的统一。

2.3生态农业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农村、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由于一些企业或市场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利润,我国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出现了越来越严峻的问题,这对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而生态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可以有效的防止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因为生态农业是一种以保护环境和高效使用自然资源为前提基础的对过去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转变的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体系。生态农业不但可以更好的满足我国经济市场越来越多样化和多层次的发展需要,还能够提高我国农民的经济收入,进一步优化完善农村的经济结构。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不断的生产出有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再通过农村经济活动和农业生产活动,充分结合农业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地区优势等,将各个不同地区的主导农村、农业发展经济的产业确定下来,进而形成了导向是市场经济,发展龙头是加工业的全方位的发展格局,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我国农村、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相关期刊更多

证券导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大学

桥梁建设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出国与就业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