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卫生方向

职业卫生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职业卫生方向

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绿色发展理念和镇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精神要求,以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业生产和人居环境为目标,全力打造干净、无污染的绿色农业生产模式。

二、基本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大力宣传。通过宣传层面、政策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引导,加大对农业环境卫生的整治和宣传。让广大种养户自觉形成农业绿色发展、洁净发展的理念。

二是多措并举,严格防控。完善各类制度、强化监督管理,注重项目示范引领,从源头上减少和防控农业生产垃圾的产生。

三、行动目标

(一)日光温室蔬菜秸秆和尾菜得到有效处理。通过对日光温室蔬菜秸秆和尾菜的有效处理,减少在日光温室周边堆放废弃蔬菜秸秆和尾菜的情况,提升全镇日光温室生产形象,提高全镇设施蔬菜整体竞争力。

(二)设施养殖动物粪便得到妥善处理。切实改变村庄周边及个别巷道内动物粪便乱堆、乱排,严重影响人居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问题。

(三)地膜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有效解决废旧地膜直接翻入土地、焚烧处理等方式对土壤和环境造成的污染。

(四)玉米秸秆青黄贮得到大力推广。解决玉米秸秆饲喂牲畜利用率不高,在村庄周围和巷道内乱堆乱放造成的火灾隐患等安全问题。

四、工作措施

(一)建立设施农业生产台账。建立全镇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品种、定植时间、拉秧时间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生产管理台账,全面掌握各村日光温室种植茬口,为督促统一集中处理打下基础;全面建立对人居环境和地理环境有影响的没有建设化粪设施的养殖场和养殖户台账,掌握好各村养殖户养殖动态,存在的具体问题,对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养殖户督促进行整改。

(二)加大设施农业生产产生废弃物处理力度。在日光温室集中拉秧的时间一方面动员群众通过饲喂牲畜,发酵堆肥还田等方式加大对尾菜的处理利用力度,另一方面引导群众通过生物质能利用、沼气能利用、集中堆放统一处理等方式逐步提高蔬菜废弃秸秆的利用率;动物粪便主要通过修建化粪池的方式进行处理、病死畜禽通过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在全镇规划好设施养殖可建区和禁建区,建立避免造成农业环境污染的长效机制。积极协调区畜牧兽医局、区环保局对规模养殖户进行畜禽粪便污染处理专题培训,在培训后规模养殖户积极做好粪污处理,对不配合处理的养殖户,协调区环保局依法查处。

(三)提高地膜利用及回收率。一是推广一次覆膜使用两年的“一膜两用”免耕技术,提高地膜使用率。二是全面推广使用方便回收的高标准地膜,方便捡拾。三是配合工商、安监加大监管力度,对农资地膜经营单位开展检查,禁止销售厚度小于0.01mm的地膜。四是提高全镇地膜回收率,积极发动有意向的个人或合作社申报区级相关项目建立废旧地膜回收点,各村成立一个废旧地膜回收点,由专人负责回收和捡拾,动员回收点参与开展“交旧领新”、“以旧换新”等活动,并由回收点负责对辖区内农民未捡拾干净的地膜进行清理回收。

(四)提高玉米秸秆青黄贮。推广(引进)使用玉米秸秆青黄贮加工机械,向广大养殖户宣传青贮技术,提高养殖户对青贮饲料利用价值的认识,动员牛羊养殖大户积极建设青贮池进行青贮,小规模的养殖户利用袋贮的方法进行加工贮存饲喂。

五、组织实施

(一)建立台帐阶段(2017年10月底前)。摸清全镇日光温室集中拉秧时间,摸清全镇未建设化粪池和干粪堆积场的养殖暖棚,尤其是靠近村庄影响人居环境的和直接排污的养殖户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二)集中整治阶段(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全面对日光温室秸秆、尾菜、无化粪池的养殖棚、玉米秸秆、废旧地膜进行整治。

(三)总结提高阶段(2018年7月至8月)。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探索形成开展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成立工作机构。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所有农口干部为成员的农业环境卫生专项整治工作小组,根据涉农站所的业务分工切实做好此项工作。

(二)落实工作责任。各涉农站所根据自己的业务要求,承担相应范围内的农业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由农技站和农监站牵头做好日光温室蔬菜秸秆、尾菜处理、废旧地膜利用的技术指导;由畜牧站和农机站牵头做好设施养殖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玉米秸秆青黄贮的技术指导;农口其他站所根据工作和集中整治时期的需要做好此项工作。

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预防医学;教学改革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0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224-02

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1.1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现状[1] 目前我国实行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考生要在通过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后,方可进行综合笔试。因此,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也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部分:①病史采集和病例分析;②体质检查和操作技能考核;③技术诊断能力和医德医风测试。综合笔试包括基础医学,专业科目以及公共科目三个部分。根据近年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进行分析汇总发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考题量大,且分析应用类题目较多,着重考察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获得执业医师资格必将越来越困难。但近年来,报考执业医师的人数逐年增加,且总体通过率逐年下降。预防医学专业同样存在这一问题。

1.2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低的原因

1.2.1 医学类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2] 目前,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院校急剧扩招的时期,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但医学院校的软硬件设施并未赶上扩招的步伐,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已经逐渐显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教育质量必然会受到影响。

1.2.2 传统的考试方式 在医学院校,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通过传统的考试,这其中多为记忆性的内容,学生在临考前进行突击就会取得很好的成绩,这就导致了学生不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就很难通过综合笔试。

1.2.3 毕业实习工作 医学院校毕业实习的设置是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多的临床实践经验。但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许多医学毕业生在实习期间复习考研或者是跑招聘会,导致了其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习工作中去,导致学生临床实践经验掌握不足,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就不能通过综合实践技能考试,也就丧失了参加综合笔试的机会。

1.2.4 医学院校教师考核重科研 目前,医学院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侧重于科研,教师的晋升,奖励等都是根据科研成果来进行评定,这势必会导致教师不能全心全意的来准备教学,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2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2.1 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1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的教师在讲授预防医学专业知识时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需要做好笔记,课后进行记忆,没有了自己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由于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知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考试结束后学生很快就会忘记相关的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没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的预防专业知识,同时也没有锻炼到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提高。

2.1.2 专业知识理论性太强 目前,本专业的教材内容理论性往往较强,而缺乏具体案例的指导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花很多精力和时间来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进行阐述,但学生往往不能够完全吸收。董菊等对中医院校的723名学生进行预防医学教学状况调查与分析,其中有效问卷691份。调查发现:学生对于理论性的专业知识往往学习效果较差。调查结果汇总,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如统计学原理与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学生的学习效果很差。在学习统计学原理与方法课程中,甚至有61.4%(424/691*10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教学方法改进,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已经影响到了学生对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急需改革。

2.1.3 医患关系紧张 近年来,医患关系急剧紧张,临床教学中用于进行教学的病例减少,这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机会的减少,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理论学习不能和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

2.2 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措施

2.2.1 制定合理的培养标准 预防医学专业作为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培养目标应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合格医学人才。这些医学毕业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医德以及和谐的医患关系。

2.2.2 改革考试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分为综合实践技能考试和综合笔试两部分。而传统的医学院校中,预防医学专业的考试往往采用期终考试一考定乾坤的方式,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所以,在制定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大纲时,不仅要将理论教学的内容包括在内,也要提出对于学生的具体的实践技能的要求,防止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过程,尽量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所要求的实践内容包含在日常教学的考试范围之内,顺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体系,培养出合格的执业医师人才。

2.2.3 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 首先,改革教学方式,避免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应积极的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做到主动学习;其次,改革教学内容,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材内容可能不能够很好的体现新的预防医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指导,使学生了解最新,最全的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同时为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应积极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思想和内容渗透到在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针对性的掌握成为一名合格的执业医师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2.2.4 改革临床实践操作技能 预防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科学,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就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不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毕业实习中,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都应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实践操作,这就要求医学院校和教学医院的指导老师要具有规范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与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就预防医学专业来说,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与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建设合格的医师队伍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第3篇

为深入贯彻落实《区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开展危险化学品、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执法检查的通知》要求,为切实维护我单位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我单位立即组织、监督对馆内及养老院进行全方位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消防重点领域专项行动,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集中行动。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全面部署开展危化品、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检查行动

根据文件指示,单位高度重视,结合自身情况,要求各部门充分认识做好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重要性,强化措施,扎实抓好各项事故隐患的排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各负其责,狠抓隐患整改,以法律为准绳落实“四铁”要求,确保排查整改到位。

二.认真开展危化品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

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第4篇

近几年,社会学者、高校专家针对地方高校动漫专业人才能力培养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和研究,但较多集中在人才能力结构或大学生创新创业等问题方面。在如何将实践教学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紧密结合,利用有限的时间,面向产业生态,实现从专业实践能力到就业能力的递进式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方面讨论较少。本文以笔者工作的浙江万里学院动漫专业工作室制教学为例,结合社会学理论,从“社会关注、交往学习、反思学习”三层面着力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并提出依托工作室制实施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策略。

一、依托工作室制,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提出

浙江万里学院是典型的地方性本科高校,隶属于浙江省教育厅。动漫专业创办于2006年,作为典型的应用性专业,一直致力以就业力为导向,培养社会产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动漫专业经过一系列的社会产业调研后,结合专业发展和长三角地区的动漫产业生态现实情况,认为传统的以课堂、教师、教材为轴线的教学是不能满足现有的人才能力培养需求,为提升专业就业率,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院动漫专业于201 1年构作室制教学。“工作室制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最早源于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坊”,形成集“科学研究、教学服务、产业实践”三位一体理念。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师、教材为轴线的教学模式,“工作室”构建面向产业的社会实践窗口,协同校企关系,整合场地、设备、人才、项目等资源,形成具有自主性、开放性的实践教学平台。这种多边结构将实践教学环境和社会就业环境紧密衔接,弥补了传统课堂式教学系统的功能不足。

经过二年改革完善,于2013年开始,动漫专业在继承经典工作室制教学理念基础上,以“社会关注、交往学习、反思学习” 三层次构建多维度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实施“课程实训实践、行业项目实践、就业能力实践”递进式的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力图将课堂教学、实训实验、社会实践、就业指导,融合贯穿本科人才能力培养的始终,最终形成面向产业生态,以就业为导向,依托工作室制三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解决动漫人才能力培养与社会产业、就业需求的衔接问题。

二、内涵构建

实践是人类独具的对象性物质活动,是人类生存状态和存在的方式。人类的思维活动在实践的过程中从不自觉走向自觉,从浅层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全面的延伸,根据自身的理想价值观改造现状,进而形成能力并迭代。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实践能力生成于实践思维动态的实践过程,在社会性的场域内,主客体间和主体间性中遵循着否定性自我超越的轨迹,具有主体性、多维关系性、动态性特征。因此,个体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在相应的实践环境中展开有效率的实践思维活动,并侧重把握实践思维活动过程中的派生关系。

就业能力是个体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并形成社会性素质。就业能力(Employ ability)的概念最早出现在二十世纪初的英国,由英国经济学家贝弗里奇于1909年首先提出。就业能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包含“群体性、人际交互、利他性”三方面含义。个体通过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获得生存、生活经验,进而建立个体的社会性素质,实现个体本质的复杂性和多面性能力。反映在动漫人才能力培养中,动漫产业规模化后,动漫职业化行为从个体艺术活动转变为群体性生产的社会性、商业性行为,人际交互和利他性成为重要的生产资源。因此,就业能力就不止限于专业性知识和技术的实践能力培养,而是个体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多维度与社会化融合程度。

因此,依托工作室制教学平台,将实践的主体“学生”培养置于动态性、多维关系性的环境中,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化过程从盲从性自然的过渡到自觉性。

三、策略的实施

(一)社会关注——实践教学的社会化

工作室制实践教学创造环境条件,引导学生以社会性个体的视角主动关注产业经济、动漫职业化与个体实践能力社会化的关系,体验动漫设计服务的人文价值,反思个体学习实践的过程,培养正确的实践能力观念。工作室在大学一、二年级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中,创建校企协同实训教学授课方式,打破传统的封闭式课程实训模式,聘请动漫产业精英和教师组成工作室教学团队,将课程教学实践的能力培养点建立在设计服务社会化的语境中。通过社会关注,即通过认知体验的“外向性学习”[1]激发师生个体的反思学习体验,即学习者历经充分的实践思维和行动后,感性的体验“实践事件”和所发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及过程,即“内向性学习”[2],以自身为对象寻求内化的反思性学习,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力,并形成实践经验、能力的积累。

(二)交往学习——社会性素质培养

交往学习区别于一般性的以间接经验为直观对象的知识学习,而是以“互动、对话”的方式在实践思维及行动层面构成相互理解、合作共存、共同创造的“能力培养方式”。“互动、对话”建构了群体性、利他性的实践思维活动过程中达成理解和意义生成,是社会性实践能力和素质形成的重要手段。工作室制教学在高校专业学习环境和社会产业环境间构建了能力培养的“中间地带”,以“交往学习”为手段,在大学三年级开展“行业项目实践“教学,既保护学生主体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免受功利性的社会负面因素冲击,又能让学生感性的体验到群体性和利他性环境中“工作”并生成意义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性素质。实践项目选择与设置需要谨慎,首先教学立项要具有群体性协作的特征,师生团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激发、诱导,可以创发性的产生新的视角、问题、思路及解决方案,促进发散性思维创新。其次,项目式教学建立激励与竞争机制,群体性的实践活动需要存在激励和竞争才能产生效能,触发师生群体在交往学习过程中形成协调与合作,进而生成利他性意义。交往学习培养学生个体社会性素质,区别于工具性能力,如沟通能力、自律性能力、群体性适应力、观察理解力,民主平等等能力意识。因此,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不具备唯一性,而是关注二个层面,一是项目实践的团队性成果评价,二是个体实践思维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三)反思学习——经验、反思与能力生成

反思学习是指学习主体以自身的实践经历、经验,能力结构为对象,以反身性的方式自我审视、分析、评估、改进,寻求内化并自我重构的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能力社会化过程中自我平衡主体性与社会性的关系,能动的处理自身及自身面临的对象和环境的能力。反思性学习必须建立在实践主体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行动力”的基础上,通过经验与思维活动的互动生成能力。工作室制教学在大学四年级制定以“就业能力实践”为策略,将毕业设计、实习指导统筹以就业能力实践为内容,依据学生个体的能力特点,为学生提供就业能力实践单位,并组建由教师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就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在就业能力实践中“反思学习”,促进学生个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的自我完善能力建构,自觉融入社会环境。依托工作室聚合社会就业性资源,为学生就业能力实践提供条件保障。工作室根据地方区域性产业经济特色,主动寻找设计服务地方产业经济的机会,扩展动漫设计服务的领域,构建与地方政府、企业间合作关系,聚合社会性资源,积累相关就业信息,为学生就业开启了方便之门。

四、实践与成果

动漫专业依托工作室制实施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策略至今三年有余,取得丰硕的成果。例如,2015年,动漫专业联合视觉传达专业组建设计团队,通过工作室制平台,主动联系浙江省宁波市松岙镇政府,围绕松岙镇政府“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规划,展开视觉设计服务。工作室聘请宁波市鄞州区锐典动画有限公司设计总监郑明杰先生的设计团队担任项目指导,组成以学生为主体,校企协同指导的项目设计团队。依据“乡村休闲旅游”主题规划,构建了四十组视觉设计子项目,经过六个月的实践活动,顺利完成设计项目,其中十八组子项目设计成果被松岙镇政府收购,成功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得到政府和企业人员的好评。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充分体验了从“社会关注、交往学习、反思学习”三层次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专业设计服务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实际工作检验,同时验证了工作室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策略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职业卫生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 VOCSCUM 课程开发方法 职业标准 “双证课程”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33-02

一、“VOCSCUM”的涵义

“VOCSCUM”是“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的简称,《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及其开发方法》是由北京联合大学高林教授牵头,北京联合大学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等十个研究所、学院和部门相关同志共同组成课题组,承担了《高职高专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系原则的研究》课题的成果。

“VOCSCUM”的基本思想是以综合职业能力(包括关键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为主线,将职业所需知识、技能、态度按不同的单项职业能力进行系统化;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由通识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双证课程”(认证课程)、专业任务课程(实训课程)等类型的课程系统组合而成。

“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是“双证”融通的载体。从宏观上看,“双证课程”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双证课程”是某专业设置的与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的相关职业(岗位)特定职业能力直接对应、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它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它需要解决好学生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及职业特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问题。

“双证课程”是我国高职院校重要的课程形式之一,具有标准的规范性、很强的针对性和较强的综合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院在2008-2010年间承担了省级课题《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在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借助“VOCSCUM”的开发思想及其所设计的“双证课程”模型构建了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体系。

二、以“VOCSCUM”方法构建“双证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按照VOCSCUM的基本思想,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如下:

先从职业分析入手,确定职业方向(领域)和每个职业方向(领域)适应的职业岗位;了解每个职业领域相关的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了解教育行政部门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本要求和相关职业标准;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领域知识、能力要求,按照“VOCSCUM”能力培养综合化的思想,设计难度逐步递增的学习项目或工作任务,并形成链式“双证课程”结构。

三、以“VOCSCUM”方法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体系的过程

(一)确定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职业岗位及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在我国已颁布的职业标准体系中, 国家职业标准给食品检验工的职业定义为:使用检测设备,用抽样检查方式对粮油及制品、糕点糖果、乳及乳制品、白酒、果酒、啤酒、饮料、罐头食品、肉蛋及制品、调味品、酱腌制品、茶叶等各类食品的感官、理化、卫生及食品内包装材料等指标进行检验的人员;给公共营养师的职业定义为:从事公众膳食营养状况的评价与指导,营养与食品知识传播,促进社会公众健康工作的专业人员。

关于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及“就业面向”,教育部给出的说明是:培养能从事食品营养、食品卫生检验、食品卫生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包括食品营养开发与保健、食品品质控制与检测。主要的就业面向是在食品工业企业从事食品检验监测、食品营养与开发等工作。

比照教育部对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基本要求和食品检验工与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要求,可以看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就业面向与食品检验工和公共营养师这两个职业工种基本一致。经综合分析,结合业内专家意见,确定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面向的职业领域主要有两个:食品检验方向和公共营养方向。

根据目前的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确定这两个职业领域高职职业岗位如下:

食品检验方向——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类物流企业、食品安全与卫生防疫部门、食品监督检验部门、食品与生物保健品分析与检验机构、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研究所、酒店等,从事食品质量检验、品质管理、食品生产研发、食品安全、卫生监督、餐饮管理、食品营销。

公共营养师方向——公共配餐业的营养师,学校、托幼机构等食堂营养管理,医院营养科营养师,社区营养顾问,私人营养顾问,社会机构中从事公共营养及营养咨询,保健食品营销等岗位。

与两个职业领域相对应的职业资格是食品检验工与公共营养师,学生完成本专业课程体系规定课程学习后通过考核应获得食品检验工职业资格证(必考)或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证(选考)。

(二)明确各职业领域的基本要求和能力要求

食品检验工和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对其各自的职业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都给予了明确,同时也明确了不同等级工的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具体见表1)。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对食品检验工和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等级的规定,适于高职职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分别是食品检验工(高级)、公共营养师(三级)(如表1所示),表1中所列的仅是这个等级的职业要求。

(三)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基本定位

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针对性很强,其所列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大都是针对某一确定职业或工种的,而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则认为,高职教育除了要满足社会需要外,还应该要考虑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职业要求,再结合现代职业教育思想,在综合考虑职业的针对性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适应职业变化的需要基础上,结合业内专家意见,综合分析,确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设置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

关于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VOCSCUM”方法是将综合职业能力按关键能力(核心能力,面向各行各业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面向一群工种或岗位)、职业特定能力(面向单个职业工种或岗位)三个层次分。而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则将综合职业能力分四个层次,即除“VOCSCUM”所述的三个层次外,还加了一个跨行业职业能力。在应用“VOCSCUM”方法时,笔者在遵循“VOCSCUM”方法的系统化和综合化的基本思想基础上,根据职教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适当改变。在应用“VOCSCUM”方法构建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课程体系时,笔者从职业需要和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并未完全按照“VOCSCUM”方法将综合职业能力按三层次来分层,而是借鉴国家职业标准体系的能力分层方法将综合职业能力分为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跨行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并以此能力框架来定位课程体系。

在此课程体系框架中,课程体系由职业方向课程、行业通用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和通识课程组成。职业方向课程主要是一些认证课程(“双证课程”),主要针对专业职业方向所对应的主要工作岗位需要来定位,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技能课程针对行业通用能力培养为基本定位。职业拓展课程包括职业纵向拓展课程和职业横向拓展课程,课程形式多样,可以是专业选修、跨专业选修、技能竞赛、研究型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权威机构的资格培训等,也可以参与教师的研究项目或社会服务项目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跨行业职业能力和延伸专业专长。通识课程包括文化课程、价值观教育课程以及各种社团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技能大赛等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主要针对核心能力(包括数字运算、外语应用、交流表达、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技能、自我提高等)培养来定位。

(四)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结构

“双证课程”(或认证课程)是与特定职业能力培养直接对应、紧密相关的一系列课程。虽然其仅是整个专业课程中的一部分,但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双证课程”具有关键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设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时,遵循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根据职业岗位需要,按照“VOCSCUM”能力培养综合化的基本思想,利用“VOCSCUM”的“双证课程”模型设计了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双证课程”。

在“双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主要以“必需、够用”为度,食品检验方向“双证课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卫生学、食品理化检验技术根据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授课。公共营养师方向“双证课程”公共营养学、食品卫生学、食品营养学采用技能鉴定教材,根据公共营养师职业标准授课。将职业技能的传授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中。

【参考文献】

[1]高林,许远,张方.职业院校“双证书”教学工作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3(05)

[2]许远.双证结合的职业院校课程结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6)

[3]马必学,刘晓欢,向丽.工学结合的三种课程形式在高职教育中的适应性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9,(9)

[4]鲍洁,高林,赵楠.高职课程开发中职业分析方法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0,27(4)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立项课题(2008B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