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put forward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defined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za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means the moder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use of computer, multi-media, and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 terms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learning, management, logistics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for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information society, creating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environment, integrating education resources, promoting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realiz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t lays a foundation for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urther defin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grasps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go into a scientific plann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育改革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reform in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191-02

0 引言

今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发展速度很快,同时,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也加快了步伐。我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促进现代化教育的形成,并从根本上提高职业院校的教学水平。

1 提高认识,统一规划,科学发展

首先,要从思想上对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学校领导通过对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并将院校的信息化建设纳入学校未来发展规划之中,在根据本校的资金等情况,采取分时间段进行落实,并最终形成全校的信息化模式。信息化建设的设计方案要进行可行性的分析,尤其是对院校的需求进行详细的分析,并论证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好处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可以说,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仅是学校领导的事情,而是全校师生需要共同重视的大事,都应该在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并切身支持院校的信息化建设。

2 发挥自身优势,体现职教特色

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要体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要盲目的照搬其他院校的经验和方式,从自身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出发,探索适合自身院校发展的信息化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是高职院校的显著特点,无论是在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要突出其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的信息化建设同样不能脱离职业教育的特点,要重视实践性教学。对高职院校来说,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对院校本身专业的建设,例如建设校内的实训室,仿真工厂等实践性教育基地。高职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就在于针对对实践要求较高的专业,通过模拟实训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与真实工作相似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的教学更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3 注重管理队伍建设

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支强有力的管理团队,具体来说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走出去学习国内外的优秀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范例,但是也不要完全照搬他人的模式,要懂得利用对自身有利的措施。要积极的组织行业专家对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出谋献策,并对这些建议进行分析和研究,作为学院进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依据。②作为一种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事前做好完善的发展规划,专业的规划研究部门通过对院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的建设进程进行设计,并逐步的进行落实,保障信息化建设在有序,协调下稳步推进。③有了发展规划还需要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来保证计划的有序实施。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筹备建立学院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和整体的运作管理工作,由领导小组带动全院师生员工共建学院的信息化工程。

4 加快集成整合,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

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统一的系统是无法形成强大信息资源的核心问题,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系统平台很是关键。在选择时应该本着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积极稳妥的进行选择,要采取严格的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方法切实有效的提出一些有创造性地探索方案,使我院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总之,高职院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从教学的特点出发,坚持需求性、系统性、规范性、开放性、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突出实用性,凸现特色,制定切实可行的共享平台建设规划,保障教学资源的整合建设能够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5 强调应用建设,注重应用实施

应用是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灵魂,信息化建设的魅力只有在丰富多彩的应用中才能体现出来。在应用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我们以前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利用现有的资源积极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在信息化建设应用的过程中,学院领导应该起到积极的模范带头作用,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规划和管理,并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软硬件资源进行现代化管理;教师要按照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开发和利用好教育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和科研;学生要培养现代化的学习观念,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机房、实验室等进行综合性的学习。这样才能实现对信息化的最好应用,这样才能肯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育部已经明确提出了实施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的要求,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概念,为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涵,全面把握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才能促使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步入一个科学规划、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海英.浅析如何加快高职院校校园网络的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0(36).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管理观念;规范;创新;完善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025-02

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相比发达国家稍微晚了一些,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信息化也在快速推进,并且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都通过购买或自主研发等方式初步进行了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但在这个过程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各高职院校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如何更新教学管理观念,建立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的管理机制也就成为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根植于地方并为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的地方高职院校,受到当地政府政策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制约,规模又不是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生存、求发展,必须跟紧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而为了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配套的符合地方高职院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具有特色的教学管理机制,促进院校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适合院校自身特点并能促进院校发展的信息化管理机制,在这个探索过程中自然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沙洲职业工学院(简称沙工)为例,通过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实践,对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的管理现状分析

(一)管理观念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制度不完善

地方高职院校要受地方政策和经济发展情况的制约,往往院校的规模、资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都要受到影响,管理机构少,办学条件和管理力量相对也较弱。随着教学信息化的大力开展,领导容易重视教学并在积极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极度重视一线教学信息化、各类技能竞赛,对教学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管理观念陈旧。有的沿用原有的传统的教学管理方法,根本就没认识到需要教学信息化管理;有的也引进了一些教学信息化管理方式,就觉得已经是达到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完好程度,实际上根本不符合高职职业院校的特点,无法满足高职院校的个性化需求。因为这种现象的长期积压,导致教学管理工作杂乱无章。

(二)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不高

教学质量对学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很多院校都只重视教学质量,轻教学管理,很多院校认为只要稍微懂一点电脑操作就可以做好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地方高职院校,人事编制、建设资金等都要受地方政策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制约,在有限的条件下自然所有分配都倾向于一线教师,导致管理人员在校内相对低位不高,发展前景不乐观。管理人员长期从事繁杂的日常管理工作,工作时间长,没有精力实现自我提高,个人价值也无从体现,所以在地方高职院校里几乎没人愿意做管理人员,即使因为各种原因做了管理人员,也会尽力调换岗位,造成管理人员变换快,管理队伍不稳定,这也就导致了管理工作都无法正常延续,就更不会出现创新了,使得整个教学管理陷入恶性循环。

(三)缺乏有效的考核监督和激励措施

地方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等问题的约束,以及对信息化教学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等原因,对信息化教学管理就没有合理有效的考核监督及激励机制。实际工作中,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对教师各种形势的各个时段上的考核,工作量计算办法,专门的监督体系,职称评定机制,进修培训方案等等。但是对于管理人员就是做多做少一个样,做与不做一个样,做了多少年还是一个样,大大挫伤了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管理人员消极懒散、部门间或者工作人员间不能通力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进而导致很多管理工作混乱无章。

二、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改革策略

(一)更新观念,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

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要求领导者应该更新观念,在现代化教育理念指导下,完善教学管理机制,统一规范管理,使各部门间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沙工自2003年开始通过购买和自主研发相结合的方式建立教务系统,实现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在学工、财务管理等各个方便都开始使用信息化管理,并逐渐完善。而今,沙工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逐步建立合理的信息化教学管理机制,有分管院长指导,现教中心负责,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协助,成立专门的工作组,梳理学院原有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情况、管理制度与监控体系,以点带面,逐步展开,对信息化教学及信息化教学管理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避免了重复建设等问题、实现各部门协同合作资源共享,效果显著。

教学信息化管理不是一个领导或一个部门的事,需要学院领导及各个部门负责人都要加以重视并予以支持,也要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更新观念,提升自身信息素养,积极配合教学信息化管理各项工作,保障信息化管理的有序进行。自2013年开始沙工由新校区筹建组、研发中心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负责全院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及技术支持,打通各部门间的“围墙”,推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各部门间通力合作,建立全院的统一的管理机制,注重自上而下的总体监控管理,促使各个部门紧密合作,减少了管理人员的大量重复劳动。制定独立的管理人员职称评定机制,激励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加强管理模式创新,使教学信息化管理更加规范。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信息技术水平

提高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在领导者更新观念加强管理的同时,也要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信息化教学管理者要具有现代化教育理念,管理队伍稳定,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熟练掌握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具有教学信息化管理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复杂的变化,符合地方高职院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需要。沙工从2010年开始采用“请进来”和“送出去”的培养方式的同时,还积极鼓励全体教师及管理人员积极自主学习提高,大大提高了教师和管理队伍的信息技术水平。

(三)创新管理机制,完善监督考核、激励体系

地方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管理机制,完善激励体制,提高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沙工专门设置信息化教学管理的各个部门的考核体制,建立管理人员独立的职称评定、考评、培训机制,让管理人员也有评优争先、升职称等自我提高的机会,管理人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管理者的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加。为了大力推动沙工教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为了鼓励全院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2013针对教学信息化建设开展课题研究立项工作,确立6个院级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的课题,大大推进了院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四)加强培养,注重整体,全面提升

学校的信息化教学管理,不是单纯管理者或者教师的事情,而是要求全体师生都要有一定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信息化教学理念,适应新的信息化管理模式。沙工为了提高全院师生整体的信息化能力,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等方式,拓宽培训渠道,拓展培训内容,校内外结合,根据教师的具体需要细化培训方式和内容。对学生除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程外,在学院统一指导下,由各相关部门具体负责根据学生需要,制定合理培养方案。

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全院师生的信息化水平有效提升。学院加强了信息化的教学评估,积极开展院级信息化教学设计、技能大赛等,积极参与省级乃至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等。学院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各类赛事,通过两年的实践,学院在各类赛事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学院整体的信息化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能力。以赛促建,以赛促学,效果显著。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多校区;公共选修课;信息化

作者简介:邵业沛(1978-),女,河南泌阳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教学服务中心主任,助理研究员;吉波(1971-),男,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工程师。(北京 1001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多校区大学教学组织运行模式创新与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编号:PHR2011073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93-02

一、典型的多校区大学——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建立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30多所大学的分校。现有校区12个,分布于北京市朝阳、海淀、西城、丰台、平谷、昌平等区县,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格局。

二、公共选修课的特殊性

1.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不确定性

公共选修课在我校所有本科专业中均有明确的最低学分修读要求,但对课程本身,专业计划中不进行具体规定,实际属于计划外课程,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自由选择课程。

2.面向对象的普适性

公共选修课与普通课程不同,它不以某专业为面向对象,一般都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年级修读。教学班由各专业学生组成,属于学年制教学中具有学分制特点的教学形式。

3.课程分类

虽然培养方案不对公共选修课做具体课程规定,但是为了让学生文理兼修、丰富知识结构和层次,以便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各高校会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分类,并规定修读学分。比如人文社科类、艺术类、科技类、计算机类、沟通类、经管类等等。我校在2011版培养方案中,将公共选修课分为人文艺术类、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和沟通交流类等四类。同时规定,本科生在校期间每类课程至少需修读2学分。

4.教学管理的复杂性

公共选修课作为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以教学班为组成形式,学生来自各个专业,因此在教学管理方面较其他课程有更大的难度。首先,要统筹安排好各轮次选课时间。一般实行三轮选课制,第一轮为抽签制,第二轮为抢选制,即先选选得。第三轮为退改选制,一般为开课第一周以后,学生听课后如果觉得不满意,可以退掉改选其他课程。其次,要设置好选课规则。为了满足高年级学生的毕业需要,一般在第一轮抽签制下设置高年级学生的优先级,同时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任课教师需要承担较重的课堂管理责任和课业管理责任。

三、北京联合大学公共选修课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我校的公共选修课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初建、试用、发展等不同历史阶段,逐渐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其本身所具备的学分制选课的特点,在我校的教学管理改革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金安桥教务系统时期

我校2002年第一次引进了金安桥教务系统,这是学校第一次通过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教学进行管理。

金安桥系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开展校本部四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学校从2002年引进该系统后,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筹备,于2004年首次进行学生网上选课,采取的模式是两轮选课制。第一轮采用抽签制,第二轮采取抢选制。该种选课模式比较成功地避免了服务器压力过大的问题,基本上满足了校本部四学院的选课要求。从2004~2005学年到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金安桥系统共进行了6学年11学期的选课工作,共开设公共选修课超过900门次,选课学生约30000人次。

金安桥教务系统作为我校首次引进并使用的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从性能上还处于初级阶段。该系统的开发公司规模有限,技术能力不足,对于校公共选修课的建设仅仅起到了从无到有的作用。随着学校规模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比较落后的技术手段与我校日益发展的现代化教学管理制度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无法实现跨校区选课。我校校本部(2009年以前)四学院分布在北四环校区(信息学院、自动化学院、管理学院)和白家庄校区(机电学院),上述四学院的基础课开课部门由五个直属教学单位负担。但金安桥系统只能实现本校区学生选课,因此不得不为白家庄校区的学生单独开设部分公共选修课程。同时,机电学院比较有特色的公共选修课程,北四环校区学生无法通过系统实现选课,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严重削弱了教师开课的积极性。

(2)无法实现“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金安桥系统只能承担校本部四学院的公共选修课任务,无法解决我校整体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工作。北京联合大学拥有12个学院,分处多个不同校区。早在2007年学校就提出了“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而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鉴于自身的技术实力,无法实现资源共享、集中选课的教学管理形式。

(3)无法使用更加灵活的选课形式。金安桥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实现两轮选课,无法进一步实现更多轮选课。面对北京联合大学越来越复杂的生源情况和参差不齐的学生水平,很难再有进一步的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从2009年开始引进正方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以取代金安桥教务系统。正方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作为行业内比较先进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与金安桥系统相比较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系统功能完善,技术手段灵活,充分满足了北京联合大学公共选修课建设的需要。

因此从2009~2010学年开始,北京联合大学公共选修课的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正方教务系统试用初期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首先在校本部四学院进行了正方教务系统公共选修课选课试运行。正方教务系统的公共选修课可以采用多轮选课,并且可以用抽签或者抢选两种手段进行选课规则的设置,效率较金安桥系统有了明显提高。

2010~2011学年,北京联合大学的其他学院开始被纳入系统的统一管理,通过院系选修课功能,首次在全校范围内实现了各自比较独立的公共选修课管理。

3.正方教务系统发展时期

2011年,北京联合大学2011版培养方案完成了制修订工作后开始实施。2011版培养方案重点加强了公共选修课建设,强调了全校教学资源共享,并强调通过新的信息化手段在全校范围进行公共选修课的推广。

2011~2012学年开始,北京联合大学取消院系选修课的开设,将全校各学院的公共选修课全部纳入统一管理。统一全校的选课时间、选课规则,开放跨校区选课,第一次在全校大范围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分散办学、集中管理的办学理念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正方教务系统比较灵活的选课规则设置方式,满足了北京联合大学专业设置广,不同专业的学生专业知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公共选修课开设可以按照相应的体系进行开设,并设置相应的选课专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证。

从2011级新生开始,公共选修课的选课类型重新进行了规定,要求本科生按照不同的课程类别分别进行选课,这就为各教学部门提出了更高的开课要求,公共选修课的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011~2012学年,全校公共选修课选择部分课程试行远程视频教学。在相应的视频教室安排教室上课,同时通过正方教务系统中公共选修课任务设置相同任务,设置不同的面向对象、限制对象,用冲突排课的方式,成功解决了外校区、本校区视频课程人员限制问题。

四、结束语

北京联合大学自1978年建校以来,各学院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条块分割、各自为战的办学形式多年来得不到彻底的改变。随着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引进,公共选修课作为各学院同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课程,成为全校学资源、实现集中管理的排头兵,不仅为教师、学生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使北京联合大学的每名师生意识到先进的教学管理手段在学校发展中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为北京联合大学未来的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北京联合大学公共选修课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是多校区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典型案例,对其他多校区大学的信息化建设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希望通过公共选修课信息化的发展,达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云计算;虚拟化;企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信息化建设已逐渐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传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主要是软件供应商为企业开发各类管理软件,每家企业内部独立部署所需的IT资源,这种建设模式已不能很好地动态适应企业的要求。

1 云计算

1.1 定义

云计算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是集中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和网格计算的发展,是适合于目前商业需求和技术可行性的一种IT资源使用模式。

NIST(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给云计算的定义较为权威:[1]Cloud computing is a model for enabling ubiquitous, convenient, on-demand network access to a shared pool of configurable computing resources (e.g., networks, servers, storage,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 that can be rapidly provisioned and released with minimal management effort or service provider interaction.即云计算是对共享的可配置的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提供无所不在、方便的、随需的网络访问。

1.2 分类[2]

1.2.1 根据云的部署模式和云的使用范围进行分类

根据云的部署模式和云的使用范围可以将云分为3类:公共云(Public cloud)、私有云(Private cloud)和混合云(Hybrid cloud)。当云以服务方式提供给大众时,称为公共云。公共云由云提供商运行,可以提供从应用程序、软件运行环境,到物理基础设施等方方面面的IT资源的安装、管理、部署和维护。私有云是指企业自己使用的云,它所有的服务和设施不是供别人使用,而是供自己内部人员或分支机构使用。混合云,是把“公共云”和“私有云”结合到一起的方式。

1.2.2 针对云计算的服务层次进行分类

根据NIST定义,云计算主要分为三种服务层次:基础架构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SaaS(软件即服务),是指用户获取软件服务的一种新形式。它不需要用户将软件产品安装在自己的电脑或服务器上,而是按某种服务水平协议(SLA)直接通过网络向专门的提供商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带有相应软件功能的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是指将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平台,包括应用设计、开发、测试和应用部署,都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是指企业或个人可以使用云计算技术来远程访问计算资源,这包括计算、存储以及应用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相关功能。

2 国内企业信息化现状

我国企业信息化总体水平比较低,特别是很多中小型企业和老企业,原因是多方面的。

(1)企业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够。主要是信息化建设投资成本较高,存在风险。

(2)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业务流程调查分析不够详细,造成系统脱离业务实际。系统使用过程中可扩展能力和灵活性差。

(3)企业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各信息系统之间集成性差,数据共享性差。

1)信息化建设模式的转变。使用云计算,可以让企业根据自己需要租用应用程序服务和基础设施服务,进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建设模式。

2)减轻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投资风险。在传统的信息化实现方式下,企业部署应用程序,需要自行购买服务器等基础设施,工作负荷尖峰情况其规模、数量都难以确定。

3)降低信息化资金的支出。云计算的按需租用特征有助于降低企业信息化资金的支出。尤其是信息系统的后期维护成本。

3 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系统

3.1 基于云计算的企业信息化基本框架

企业应用云计算模式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可以在信息化建设流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3]:详细需求分析(包括自身现状的分析和云计算特征匹配分析);云计算信息化的选择策略(包括供应商和产品的选择策略);云计算服务模式的采用(IaaS、PaaS和SaaS服务模式的分析与选择);云计算的实施和运行操作(平台设计、运行和维护);以及云计算的支持项目如:安全性、网络稳定性、计费方式等。

3.2 具体实施步骤

第一步要进行需求分析。要对当前的企业使用的IT路线图进行细致的了解,对企业的业务现状和目前IT环境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讨论,查找需求中能够利用到云计算特点的地方。这一步完成之后,应该可以明确是否需要采用云计算,是采用公共云计算资源还是建立私有云,以及要使用或提供哪一层的服务。

第二步要对云计算的整体方案进行选择与设计。包括采用什么样的硬件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用户访问模式、安全系统设计和自动化流程设计等。这一步结束后,应该可以得到云计算的实施方案,方案中各种软硬件、服务的组成,以及实施计划。

第三步是云计算方案的实施。根据云计算的方案逐步将硬件、软件等计算资源部署到位,全面管理,建立服务系统等。

通过对该企业信息系统现状及网络基础设施的分析,对其云平台的总体规划:构建混合云服务模式来实现系统整体部署。公共云平台部署方案基于对外宣传网站的信息安全性不高的特点,以及降低企业信息服务维护成本的考虑,把对外门户网站、SMTP服务以及企业协作办公系统放在公共云的平台。基于原有企业IT设施构建私有云平台,主要包括:采用标准的业务流程、应用和软件SaaS模式实现安全信息较高的人力信息、财务信息、业务分析管理服务;采用标准化的软件平台PaaS模式提供共享中间件、开发工具、共享Web资源和共享数据库等;采用标准化的、虚拟化的基础架构资源服务IaaS提供服务器资源池、存储资源池、桌面云等服务;同时提供云服务管理与支撑服务如服务供应、服务受理、服务保障、服务计量等。

4 结语

云计算技术的兴起,提供了一种适应于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具体方式。目前,云计算技术在国内企业应用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企业只有充分了解云计算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信息化的创新。

参考文献:

[1]Peter Mell,Timothy Grance. The NIST Definition of Cloud Computing [EB/OL].http://csrc.nist.gov/publications/nistpubs/800-145/SP800-145.pdf,2012 September

[2]朱进之.智慧的云计算[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第二版:59-63.

[3]杨振东.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6.

作者简介:杨素霞(1979-),女,江苏靖江人,工程师,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单位:江苏省煤炭地质物测队,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顾云锋(1979-),男,江苏靖江人,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理学硕士,工作单位:金陵科技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系统、数据库技术。

学院信息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自信息化理念被提出以后,信息化管理便成为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和重要发展方向,高校、中职学校等各种教育机构都在积极致力于教学的信息化管理之中。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现状进行了一定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提高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有效对策,希望能够对中职学校信息化管理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

信息化管理;中职学校;教学;对策

前言:

不仅同行企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教育领域同样存在着竞争,且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设备配备、师资力量建设、教学管理这些都是竞争的对象。面对这种竞争,中职学校要想在其中赢得发展空间,在教育市场上占据一定地位,就必须针对各个方面不断予以强化。就教学管理而言,其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教学信息化管理水平,这也是现代教育给中职学校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1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自教育机构投入到现代化建设工作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中职学校在现代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绝大部分中职学校都已开始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并专门设置了计算机实验室。对于教学信息资料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教师评教、选课等也都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操作,即通过构建相应的系统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教学各方面的管理[1]。但相比于高校,中职学校在教学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当中,平均每16名学生拥有一台电脑,65%以上的中职学校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仅有32%的中职学校建成了校园网,但这些中职学校当前的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管理还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

2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对策

2.1建立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

教学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需从全局角度出发,着眼于整个中职学校,从教学管理的各相关方面入手来进行,以确保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的完整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可以满足各环节信息化管理建设需要。首先,依据中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对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充分考虑信息化建设环境、各种影响因素以及学校未来的发展,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对信息化建设内容规划方案的制定进行指导指正,对多套方案进行科学评估、有效评估,从中选出一套最优规划方案[2]。在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根据出现的变化及时对规划方案作出适当的调整,确保信息化建设工程正常顺利进行。同时,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包括安全保护技术与安全管理制度两部分,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旨在为校园网提供一个安全的运行环境,防止因黑客、木马等病毒入侵,威胁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使用安全,影响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正常进行。其次,规范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且必须依赖于信息技术的使用,但只有信息技术得到正确规范的使用,才能真正发挥效用,为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教学管理信息化程度。中职学校引进的信息技术应有利于促进学校自身长远发展,并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当地教育行政机构应积极发挥组织引导作用,建立一套信息技术操作规范与数据规范,让各中职学校按照同一标准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构建信息资源库,存储各类数据信息,促进教学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为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营造有利环境[3]。

2.2重视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建设:

在保留原有教学管理基层架构与数据库基础上,构建适应于中职学校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具体从三个方面进行:建立信息共享机制、整合信息资源和建立中职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信息资源整合重点在于数据库的建立和完善,学校应对自身当前拥有的全部信息资源进行统筹管理,并存储到系统数据库之中,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标准、动态化的管理,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数据资源中心。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应在信息资源整合基础上,嵌入数据共享中间件,统一数据库技术标准,搭建数据库共享平台,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制度,保证资源共享的合理性与高效性,保证新旧数据库内部信息可以正常交换、共享[4]。学校信息化门户网站的建立既是教学信息化管理的核心与重点,是学校为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平台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向社会展示自身科研成果与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渠道。中职学校应将自身形成的精品课程、科学高效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重大科研成果,就业指导等全部纳入到该门户网站中,对教师教学、实践活动设置等提供资料,促进信息化建设。

2.3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

教学信息化管理的建设与实现离不开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的投入,更离不开完善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5]。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计划对中职学校提出的明确要求,即中职学校后勤保障工作需加大在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设备上的资金投入力度,中职学校应加大在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购进最新硬件设施与先进网络设备,对自身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进行不断的完善,为教学信息化管理建设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夯实信息化管理基础。

总结:

总之,在信息化时代中,中职学校必须要高度重视起教学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努力克服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通过整体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规范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与信息化管理考评制度,完善硬件设施与网络设备配备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作者:陈柳 王迎 单位:长春市第二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贾宇.浅析中职学校教学信息化管理[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No.17211:119-121.

[2]文祝青.基于B/S模式的商贸中职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

[3]裴宇奇.试论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的规范创新与信息化建设[J].办公室业务,2012,No.15114: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