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1篇

云南“数字乡村”项目完成了全云南省“省、州市、县、乡、行政村、自然村”六级共计13万余个信息网站的建设,是全国首个覆盖“省、市州、县区、乡镇、行政村、自然村”六级的农村信息系统,是以信息化手段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性举措,《人民日报》在头版刊登了“云南数字乡村”建设的相关报道。

多级网站集群技术同时在正在建设的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网平台中得到良好的运用,全省所有科级及以上政府部门(共1万余个单位)用于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等项目。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的开发基于B/S结构,充分运用门户应用集成(EAI)技术、门户技术、内容管理技术、搜索引擎技术、元数据管理技术等进行网站群的建设。系统主要由站群管理平台、站点管理平台、信息交换平台、多级数据采集分析平台和数据库平台构成,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经济、社会价值。

东讯科技网站集群电子政务解决方案具备以下优势:

・通过门户网站集群的建设,政府部门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信息孤岛的产生,促进政府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满足国家制订的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和政策的要求。

・采用网站集群技术统一建设政府部门信息化门户,可节省大量政府信息化投资经费,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

・有利于统一管理网站集群,实现规范、一致、有效的管理,显著降低网站的运维成本。

・有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化应用水平,极大推动政府信息化建设。

云南数字乡村工程是云南省迄今为止最大的信息化项目,第一期项目投资1.2亿元,主管副省长任项目组组长,是我国的第一个数字乡村工程项目,为我国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008年云南“数字乡村”工程建设荣获了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农业部共同举办的“中国数字化创新奖”。

2009年度

中国电子政务信息化优秀解决方案奖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涉农期刊 数字化传播 新农民 发行模式

科技更新换代频率的加快,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视听体验、阅读方式。数字化交互方式的运用使信息传播的方式和载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颠覆了传统的期刊发行模式。而这种数字化发行模式的出现,对出版者、读者及其相关者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一、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迅速崛起

数字化发行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新方式,是借助二进制数字的方式把期刊所要传达的信息包括文字、照片、视频、语音等,存放在特定的服务器中,通过网页、通讯运营商、手机类APP 运用、电子阅读器等媒介传播的出版发行形式。

涉农期刊数字化以易得性、及时性、全面性、低成本等优点,填补了农户与市场、农户与技术资源之间的交流空白,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形式,加速了信息传播的进程,给农业期刊的制作与传播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我国目前尚处于期刊数字化的初级阶段,传统期刊纷纷组建以现有品牌为中心的数字化信息平台,实现传统平台与数字化平台的相互推进、相互补充。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2013 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数字出版业实现营业总收入2540.4 亿元,而其中,期刊数字化销售与数字报纸收入增长仅为7%,远低于数字出版整体增速,这说明期刊出版物的数字化平台尚需进一步加强,①同时也表明当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业的抗衡、甚至是取代传统出版依旧有巨大的困难。

纵观国内市场,传统期刊数字化的崛起只是迫于市场和科技的压力,将传统期刊文本数字化成网络信息,用管理期刊编辑发行的方法来打造数字化平台;而少有期刊能够大刀阔斧的改革,按照互联网思维建设期刊的数字化平台,从崛起的“百度”、“新浪”、“网易”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的手中夺取市场份额。

二、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的必然性

1、国家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

2013 年8 月,国务院印发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首次成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方案》指出:到2015 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入村,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行政村通宽带(有线或无线接入方式)比例达到95%。②

2、农村信息化对涉农期刊的冲击

宽带农村是宽带中国的重要组成,也是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在以宽带为载体的数字化信息进入农村后,传统涉农期刊的功能逐渐式微,期刊已不是农村农业生产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昔日,期刊、电台、电视“三足鼎立”的农村信息的大众传媒时代以被集三者于一身的互联网所打破。互联网以自身的独特性造就了其他大众传媒不可匹及的影响力。

同时,涉农期刊读者群发生了变化,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进入21 世纪以来,我国网民的数量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急剧增长。尤其是随着全国免费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现今农村的20—40 岁的主力人群,都能很好的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与此同时,互联网的便捷性也使农村居民更倾向于接受这种无纸化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

3、涉农期刊的传统发行模式面临的问题

邮政发行系统的矛盾日益突出。国有邮政系统独揽天下,邮递成本也不断提高,涉农期刊的发行成本已经高达40%。我国农村有6 亿多人口,有阅读杂志能力的人群至少有3.6 亿。但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偏低,真正有阅读期刊习惯的连2%都不到。此外,进城务工人口的快速增加,农村常住人口减少,涉农期刊面向的受众群不断缩小。2013 年,乡村常住人口62961 万人,比上年减少1261 万人。况且,进城务工人口中95%以上初中以上学历。③农村常住人口要么是儿童、要么是老人,均不是涉农期刊可拓展的受众群体。近年来,城市最低保障工资不断上涨,就业岗位的不断增加,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也在不断提升。按照2014 年深圳市最低保障工资计算,个人年内最低收入在20000 元,而现今粗放型的农业生产,农村收入的相对减少,导致了大量的用户放弃了涉农期刊的阅读。

涉农期刊的内外困境,将其数字化、信息化改革推上了日程。如何借助数字化,使期刊重新赢回受众,更好地为三农服务,成为所有涉农期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涉农期刊数字化发行模式的着力点

从信息化发展的历程看,未来农村信息化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网络化,以互联网为主的网络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农村,用于传递文本、图片、音频、动画和视频等信息。二是专业化,专业化服务将进一步突出“, 小而精”将成为农业活动中的重要表征,将农业活动分解为无数的细节、过程和阶段,每个单元都要形成专业化服务。三是傻瓜化,即农村用户使用信息简单方便,实用性、模仿性强。④根据未来农村社会的特点及其要求,涉农期刊应与时俱进,平步于甚至是超前于农村的发展,为健康农业的建设保驾护航。

1、涉农期刊内容的转变,由综合性向专业化或情感化方向分散

传统期刊大都是综合性期刊,既有专业性的科普知识,也有怀乡念故的诗歌散文。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加快了信息的传播与接收速度,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性也日益增强。

首先,增强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打造专业的数字化期刊。《农村百事通》从创刊以来,坚持以“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为读者经营致富当顾问”的办刊宗旨,以“服务大农业”为己任,以“传科技,授知识、教方法”为内容特色。开门见山地引导农村群众“做什么、怎么做”。

其次,贴近“新农民”,挖掘乡土特色,拓展潜在读者。2006 年1 月,《读者·乡村版》作了重大调整,更名为《读者·乡土人文版》。该期刊,进一步明确了自身内容的定位,主要传播情感类要素,获得了城乡读者的欢迎。

2、涉农期刊宣传方式应主动、积极,由之前单靠邮政代为推广的方式转变为全方位推广方式

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的推广方式,一是涉农期刊数字化应依托互联网,要想期刊进入人们视野、走进农村并得到可观的经济效益,利于互联网自身的宣传是不可缺少的;二是手机平台的运用,运营商短信、WAP 网页及APP 客户端运用。相对于互联网的普及来讲,手机的便利性、易学性使其在农村得到了很好的普及。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已经开通农村服务平台,为农村群众提供技术服务。

利用杂志自身的准确定位和参考价值,借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书屋工程”、“送书下乡工程”、“科技下乡活动”等政府服务项目,有选择性地免费向农民赠送期刊杂志,并推广数字化杂志。参加各类农业展览会,改变“靠天吃饭”的观念,宣扬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由单纯的技术支持拓展为农业生产全过程支持,延伸服务广度与深度,打造生产预测、疾病控制及产品市场的拓展等一体化信息提供服务,赢得受众的信赖。《农村百事通》自1992 年成立读者服务部以来,每年都为读者邮购农产品,培训实用技术,这也受到了全国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从而实现杂志的口碑效应,打造了自身的品牌。

3、涉农期刊数字化合作对象的多样化选择

高等院校、农业企业、政府农业部门,独立在各自领域为农民服务,服务虽然专业化但并没有为农民带来全面效益。各类农业机构单位一直经由涉农期刊,向农村提供生产生活的重要信息。涉农期刊应借助自身在农村的优势和地位,打造信息的数据库体系,减少搜索和应用的难度。

不能把期刊的销售作为期刊寿命的终结,而应以期刊的销售为开端,带动农业市场、农业科研机构的一体化;经由期刊提供更多的咨询渠道,读者可与技术人员、产品厂家咨询与反馈,建立农业虚拟产业链。而借助于互联网数字化的优势,虚拟产业链的建设也更为简单和迫切。农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发展方式都迫切需要进行转变。期刊的数字化发行可借助网络自己检索功能,形成不同的板块和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期刊的关注点,而应更多的关注“生态农业”、“幸福农村”的时代要求。

近年来,“三农”服务的力度不断增大,农村生产资料的集中,高层次农业从业群体的出现,为农业期刊及其数字化的发行模式提供了更为专业和广阔的市场。农业逐渐摒弃以往的“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像工业和第三产业一样,需要市场信息、技术信息的指导;而且,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量的庞大,决定着农村杂志市场的广阔,也决定着农业信息的数字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城乡一体化传播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4B140】

参考文献

①《2013 年新闻产业分析报告》,2014-09-17

②《宽带中国战略及其实施方案》,2013-08-17

③《2013 国民经济发展稳中向好》,2014-01-20

④张向红,《顺应信息化趋势发展农村科技期刊》[]]《. 企业科技与发展》,2013(18):9-11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电商助农;宜号甄选

数字经济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重要增长极。随着农村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和数字化农业发展总体水平快速提升,为农村电商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电商规模大幅增长,农村电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电商形态日益丰富,电商主体日益活跃,但农村电商在高速增长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短板和瓶颈问题。数字技术与电子商务成为推动线上电子商务平台与线下传统产业、供应链配套资源融合发展的引擎动力。因此,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推动建设数字乡村战略是发展农村电商、助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农村电商发展模式

——电商扶助农村模式。主要指以电子商务进入农村市场为目标,结合相应优待政策,让电子商务平台企业能够跨越中间商直接对接农村地区。入驻的电商企业要提供相应的电商平台、农产品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的管理控制、产品质量的控制、产品仓储、产品营销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务。——电商全产业链运营模式。主要指农村电子商务相关企业自己创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农产品物流及仓储中心,通过自创电商平台对农产品进行销售。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营销、物流配送等全部生产链由企业自主经营。——“平台+商家店铺”运营模式。主要指农产品电商企业或销售方在第三方(例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进行网店销售模式。此模式由于进入门槛低、流量大等优势,成为当今农产品进入电商平台的一种快捷模式,也是时下最常见的模式。其最主要的业务包括寻找货源、把控品质、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网络营销,而流通则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

农村电商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村电商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目前,我国仍存在农产品标准制定交叉重复、时间滞后、普及率低等突出问题,导致整个农产品市场标准化程度过低,进而让“产品质量”“产品安全”成为薄弱环节,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因此,依托于农村市场的电商尚未达到专业化、标准化,消费者信任度低、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龙头缺乏等因素制约着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不力。虽然农村有着丰富的地方特色农业资源和初级产品,但大多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淡薄,普遍分散粗放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加之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规模化、品牌化效应。同时,一些农业生产经营者只注重商标的注册,缺乏品牌的培育提升,无法实现品牌溢价,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的质效提升。——农村电商人才匮乏。目前,农村电商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不高,高素质人才更是屈指可数。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大部分中青年外出务工,农业生产经营“无人”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政府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职业培训、激励农村青年返乡创业,但短期来看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引进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进乡村困难,虽然高校培养的电商人才逐年增长,但大多数不愿选择农村地区发展。——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村电商是新时代数字化经济形式的一种新业态,但它除了依托虚拟的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外,更离不开现实中的交通、通信、物流、仓储等基础设施。目前,很多地区尚未建成完整的农村电商运输体系和现代农业生产加工体系,导致电商运营单位运输成本、生产成本较高,拉低了整个电商市场的平均利润率。

屏山县农村电商助农创新模式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城乡;教学信息化;教学信息化能力;教学

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不容忽视,认清城乡教育发展水平和信息化差异的现实需要我们以客观现实为基础逐渐减小差异,推动城乡教育体系协调发展。同时,乡镇地区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教学水平的提高一定要根据现有条件,自发地探求并研究出拥有乡村特点的数字化教学模式,乡村教育从业者不可以等到教学水平提高了再来增强自身信息化教学水平,而应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农村信息化教育水平。

1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信息化发展水平深层次的研究越来越透彻,促进了信息化教育水平内涵的深入探讨。当今,常见的狭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含义是由陕西师范大学李天龙教授给定的,主要表现在老师基于信息化教育氛围中进行授课,并在学生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上课,并在各种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等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能力。上述能力与实际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因此,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技术和课程融合水平、信息化教育设计水平、信息化教育资源设计与挖掘水平、信息化教学实际操作水平、信息化教学品评水平、信息化教学控制水平等主要方面。

2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2.1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

针对发展滞后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我们常常关注制约原因:(1)相对于城市学校,乡村学校的数字化软硬件环境较差,教育者们不能开拓数字化教育模式;(2)乡村学校数字化资源的欠缺,对教育人员通过数字科技进行授课和提升教育水平也是一种制约;(3)乡村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相对较差,而且对信息技能的训练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2.2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瓶颈

影响乡村教师信息化教育水平低下的因素包括两方面:教师个体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而内部原因包括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认知以及信息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制约乡村教育体系信息数字化教育水平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其中,内部原因中的教学理念方面是增强乡村教育者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最主要限制因素。而且,乡村老师也没能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积极性来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在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方面的态度不够坚决,而且信心不足导致主动探究的实际行为跟不上,这也阻碍了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

3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协同发展的路径依赖

3.1送教下乡

为了积极展现骨干教育力量的标杆功能,共同利用高品质的教学资料和教育力量,同时加强城市教育资源面对乡村学校的融汇。市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协调并部署重点初高中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下乡任教。这不仅是城市教育力量支持乡村教学工作的关键,而且应该成为教育工作长期坚持的工作核心。这一工作实行的方式包括:示范教学、专家点评及报告、校内培训等方式,而且应该努力做到有效、实际、实惠。

3.2加强城乡学校的互助合作,为培养乡镇教师的信息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城市学校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毫无疑问在乡村老师之上,而乡村老师大多都是民办转公办的。大多数的民转公教育者长时间驻扎于穷困地区辛苦工作,为乡村的教育工作奉献自己的一生。然而,随着年龄的慢慢变大这些教师也暴露出观念陈旧、知识欠缺等不足,难以跟上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所以,强化城市与农村学校和睦关系,促进城市与农村老师的沟通,完善城市农村教育人员的协作机制,既有利于促进城乡学校协调与合作,也有利于教育人员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水平方面进行交流,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沟通,可以促进老师们互相学习,也可以促进教育人员自我信息教学水平,也可以提升学校的全面发展水平。而且,对于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不足等情况,构建城市农村校际兄弟关系有利于让农村教育人员得到到城市学校培训的机遇,而且经过沟通和互动有利于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教学水平。由于社会的进步国家越来越关注学生的受教育水平,农村地区学校早晚要完善基础设施,因此,农村地区的教育人员一定要增强信息技术水平,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

3.3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培训技巧

(1)加大培训力度和针对性。对培训内容而言,应该关注连续性和针对性。在教育人员的信息技术的搜索水平、数据整理能力、对各种软件的掌握上提高培训的强度,努力弱化乡村老师在这些方面的不足之处,增强乡村老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2)培训方式多样化。以现有培训形式为基准,丰富培训方式,将多个教学形式融合在一起,例如:信息技术平台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形式,根据乡村教师的自身特点以及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力度等计划出最适合的培训方案。培训人员要起到督促作用,通过与受培训者面对面的交流,或采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受培训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4提高应用综合效益

为增强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必须构建“城乡学校共同体”,促进城市农村教学工作一体化,并提高数字化设备的完善以及利用,重点强化信息化教学建设的综合效益。同时提高自主参与意识,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增强教育人员的信息敏感度,将学用融会贯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多种模式培训,增强乡村地区教育力量的信息教学技能及水平,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3.5紧贴教学服务师生

紧跟教学,直接为一线教师和学生服务。丰富的资源是网络的生命,在资源建设中,紧贴教学实际,一方面融合现有资源,对现存资源库群进行整合,建成教育信息管理数据库。另一方面,发掘与开发各种优秀资源,开辟“名师在线”专栏,组织特级教师讲学,拍摄新课改示范课及中考、高考考前专家辅导讲座等,使农村、山区的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享受和城里一样的优质教育。

4结语

乡村地区教育人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在增强乡村地区教育数字化、减小城乡信息化差异以及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会长时间受到阻碍一定是多方面复杂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同时需要多方面协调共同促进城乡教师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熊才平,吴瑞华.以信息技术促进教师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J].教育研究,2007(3):83-86.

[2]王陆.信息化教育研究中的新内容:互动关系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1):11-17.

乡村数字化建设方案范文第5篇

目前,世界各国电信公司普遍把发展接入网作为主要的经营策略之一,倾注了很大的力量。设备制造商也积极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开发了各种各样的接入网设备产品。

接入网概念的出现,使电信运营者能够综合考虑用户环路的设备配置问题,既着眼于现在的需求又放眼于网络未来的发展。但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服务水平都存在巨大差异。在现阶段接入网发展建设过程中,普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在电信欠发达地区缺乏配套的用户线问题,另一个是电信发达地区用户环路的数字化与宽带化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和乡村普遍存在着因没有用户线而造成的大量待装用户无法及时装机。

许多国家的电信运营公司认为,采用无线用户环路解决电话网的机线矛盾是见效最快的方法,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和山区,效果更明显。因为目前的农村电话用户基本是固定用户,不存在不同无线技术之间的互通问题,也基本不考虑漫游问题,所以原则上可以不对采用的技术加以限制。

另外,SDH/SONET已大规模推广,ATM也已经从实验室走向公用网,开始商用。因此用户环路也需要相应宽带化以支持各种宽带业务。现在,电信运营公司已经认识到用户环路宽带化刻不容缓,纷纷提出改造或重建用户网络的计划。

用户环路宽带化的方案有很多,如FTTB、FTTC、FTTH、HFC、HDSL、ADSL、WLL等等,并且有可能不断推出更新的接入技术。

对于新的各种接入技术,FTTB、FTTC、FTTZ将在近期内占有较大市场;国外电信界普遍认为FTTH是未来的发展方向;HFC是目前较看好的提供CATV等宽带业务的方法;HDSL在利用现有用户线对提供基群速率业务方面技术相对比较成熟;WLL还限于提供基本电话业务,与有线技术相比很具竞争力。但无论采用什么技术,运营公司最关心的是每线成本及商用的时间。

无线用户环路(WLL)目前主要用于提供基本电信业务,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以数字/模拟蜂窝为基础的技术、数字微波技术和毫米波(28GHz)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目前,无线用户环路在发展中国家应用较多,想以此加快提高和发展电信业务。一些发达国家新的运营公司也用WLL作为竞争手段,在日本,已把发展无线接入技术作为今后通信发展的主要技术政策之一。日本NTT公司将从1998年开始在人口密度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光纤接入和固定无线接入方式或有线无线混合接入等方式正式商用PHS-WLL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并把这种技术推向国外。一些国家在局部高密度用户区域也开始应用无线接入技术(PHS等)以扩大业务。

二、我国接入发展状况

自“八五”、“九五”规划期以来,我国电信网建设获得了巨大成绩,综合通信能力明显增强,通信网正向全数字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电话网网络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交换机总容量达1.1亿门)。全国县城以上城市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交换机,程控化比重达到99.7%,长途话路中数字电路占99.2%以上,据ITU统计,1995年美国电信网数字化率达73%。应当说我国通信网路装备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从网络整体看,我国处于网络末端的用户线路短缺问题在一些地区和农村地区十分突出,传统的模拟铜缆为主要的用户线传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制约着通信新业务的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化电信网的瓶颈。随着经济发展,高速数据、高质量视频业务等宽带业务的需求日趋迫切,作为交换局与用户终端间的连接纽带,用户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也被提到重要日程。我国农村通信市场迅速启动,将成为电信业务发展新的增长点。因此,农村用户接入网的建设也十分迫切。农村用户接入网建设受农村用户分散、地形条件复杂,山区、水网、用户线路超长,再加上农村经济条件差,这些特点,使得农村地区的用户接入网建设难度比城市用户接入网建设的难度更大。

目前,接入网的许多技术仍不够成熟,或成本太高,离大规模商用化还有一定距离。我国有关接入网的体制、标准正在抓紧制定中,相关的接入网试验也在几种交接上进行实用化试验工作。因此,在确定各地区接入网发展途径和建设中,一定要根据城市和农村地区具体情况,根据不同特点和条件,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发展接入网。

三、接入网的定义和定界

国际电信联盟ITU-T已通过关于用户接入网定义、定界和功能的G·902建议,以及接入网的接口建议G·904、G965,我国已制订了接入网的相关标准。

接入网(AN)是由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UNI)之间的一系列传送实体所组成的,为传送电信业务提供所需传送承载能力的实施系统,可经由Q3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传送实体提供必要的传送承载能力,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不作处理。换言之,接入网是由网络侧V或Z参考点与用户测T或Z参考点之间的所有机线设备所构成。

接入网所覆盖的范围由三个接口定界,即网络侧经由SNI与业务节点(SN)相连,用户侧经由UNI与用户相连,管理方面则经Q3接口与电信管理网(TMN)相连。其中SN是提供业务的实体,是一种可以接入各种交换型和/或永久连接型电信业务的网元,而SNI即是AN与SN之间的接口。可提供规定业务的SN有本地交换机、租用线业务节点或特定配置情况下的点播电视和广播电视业务节点等。

四、接入网的功能、位置及标准化接口

根据接入网的定义,接入网为本地交换机与用户端设备之间的实施系统,它可以部分或全部代替传统的用户本地线路网,可含复用、交叉连接和传输功能。接入网可支持包括窄带和宽带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为了支持不同的业务,接入网需要有不同的接口。交换侧和用户侧的接口根据具体的应用情况配置,两侧的接口可以是不对称的。目前ITU-T规范接口版本交换侧采用的为V5.1和V5.2接口,将来接口类型还要向前发展,例如宽带V接口,如VB5.1,VB5.2,SDH接口和租用线接口等。

V5接口的诞生对接入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推动作用。

直到不久前,音频(VF)接口仍是电话用户与本地交换机之间的唯一接口。超过铜线用户电缆的覆盖范围时,只有采用远端模块或音频转接的用户环路载波设备(SLC)来实现接入。这两种技术目前都存在严重的缺陷。SLC设备在交换机侧需要进行一次A/D和D/A转换,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技术上都极不合理,而且无法解决数据业务的接入问题,因为数据要求透明传输,不能转换。远端模块在技术上和经济上都比较合理,然而,交换机与远端模块之间的数字接口没有统一规范,不同厂家的设备不能互通,给网络的规划和建设造成一定困难。交换机局间中继的数字接口则由于不能支持用户线信令而不能用于接入网。

V5.1和V5.2建立在2.048Mbit/s接口基础上,除了帧同步时隙外,使用一个或多个时隙作为通信控制信道来传送信令,其它时隙作为承载信道,可以传送64Kbit/s数字话音信号或ISDN的B通道信号。V5·1支持1个2Mbit/s链路,1个位于TS16时隙的通信控制信道,其余各时隙固定分配给各承载信道。V5·2支持1~16个2Mbit/s链路,1个或多个通信控制信道,承载信道时隙动态分配,且具有集线功能。

V5链路接入协议定义了V5的所有功能,内容包括:电话网用户信令信号的双向传递、用户端口的状态和控制信息的双向传递、ISDN的D通道信息的双向传递、V5.2承载信道的动态分配和集线控制、V5.2的多个控制信道的倒换功能和承载信道连接功能、V5.2的多个2Mbit/s链路的管理功能等。

V5接口支持的接入类型包括:模拟电话、ISDN基本速率接口、ISDN基群速率接口(仅V5·2)及半永久连接租用线路。

V5接口的问世推动了接入网的技术和产业的发展。

(1)由于V5规范了数字化的用户接口,从而使接入网的引入变得既经济又有效,使得用户环路中音频转换接技术SLC作为一种应用技术将被取代。

(2)由于V5支持多种业务以及它们的综合接入,使得从此在接入网上能够实现模拟和数字多种业务的综合接入。

(3)由于V5接口将交换机的数字接口标准化,故为开放式接口,打破了交换机远端模块的专有性,交换机与接入网设备可由不同厂家提供。大批的厂家加入到接入网行业中竞争,大量的生产降低了设备的成本。各本地网所处地理位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齐,对接入网的业务需求差异较大,广大农村地区拉入网的发展相对滞后,但随着交换机数字化,ISDN的引入,多种接入网组网方式的应用,迟早要在农村地区实现。

五、接入网的组网技术选用

1、有线接入技术

当前比较实用的有线接入方案中,除了传统的铜线接入方式外,有以下四种接入技术:

(1)光纤接入(FTTB、FTTC、FTTZ、FTTH等)。FTTB、FTTC、FTTZ、FTTH等接入方案是按光纤敷设到那里来区分的,即以接入网主干系统与配线系统的交界点—光网络单元(ONU)的位置进行划分的。FTTB是指光纤敷设到办公大楼,FTTC是指光纤敷设到路边,FTTZ是指光纤敷设到用户小区,FTTH是光纤直接到每个家庭。从技术的角度看,FTTB、FTTC、TFFZ基本相近,没有实质性区别。

从运营角度看,当前业务量最大,用户需求最迫切的是FTTB。FTTB的特点是全数字化接入与传输,主干系统的传输媒介是光纤,各种业务以时分复用方式接入,传输速率为155Mb/s或140Mb/s;配线系统使用星型结构的铜绞线作为传输媒介,根据终端设备的种类,配线系统可以使用二线连接或四线连接结构;FTTB与交换局之间应使用V5接口。可实现多种业务的综合服务(包括宽带业务),容易向环型光纤网过渡。

目前发达地区农村接入网已广泛采用了架空光缆,今后在地形条件适宜的农村地区,光缆到乡、镇、村是发展的方向,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应敷设光缆,接入技术仍可优选远端模块。模块服务半径7~10公里。光缆应备有传送CATV信号的单独光纤为实现共缆分纤综合传输电话和CATV提供基础装备。虽然目前农村普及率水平很低,但近几年农村电话发展速度持续高涨,农村通信水平将有大幅度增长,因此建设农村的光缆接入网应有长远规划来指导建设。

(2)光纤同轴混合接入(HFC)。它的基本特征是以模拟传输方式,综合接入多种业务信息。HFC的主干系统使用光纤,采取频分复用方式传输多种信息;配线部分使用树状拓扑结构的同轴电缆系统,传输和分配用户信息。在HFC网上传输数字语音和数字图像信息时,必须经过宽带调制器(64QAM)将数字信号调制到模拟信道中传输。

HFC可用于解决CATV、电话、数据等业务的综合接入问题。

(3)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为了充分发挥现有市话电缆的作用,解决用户线不足和高速业务的需求的矛盾,国外研制开发了高速数字用户环路HDSL技术。使用两对用户线传输2.048Mb/s信息的能力。HDSL可充当用户接入网的主干传输系统。

HDSL的优点是充分利用现有铜缆实现扩容,也可以解决少量用户传输384Kbps和2Mbps宽带信号的需求;安装HDSL设备时基本不改变原有设备,施工方便迅速;当更大容量用户环路建成后,HDSL设备可以转到异地使用。对于原来已铺设有铜缆到乡、镇及村的农村地区,HDSL方式对迅速扩容和开放数据业务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2、多种固定无线接入技术

在有线通信不断发展的同时,无线通信技术以其灵活方便、建设速度快、维护费用低、受环境限制少、适合于远距离分散用户等功能特点,成为接入网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其中,固定无线接入是解决我国目前机线矛盾等问题的主要方式。地、县到乡镇之间地理环境不允许敷设光缆,接入技术应优选多终端固定无线接入。服务半径10~30公里。

在城、乡用户线紧张的地区,用户的扩容也可采用无线技术接入手段,日本已大量采用无线接入手段、PHS-WLL。

无线接入大体上可分为:

(1)现有移动技术的固定应用,如蜂窝技术和无绳技术;

(2)专为固定无线接入设计的技术;

(3)微波技术(一点多址技术)。

从技术的角度上讲,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均适用。上海市区已应用一点多址无线接入系统开通电话、传真、数据等业务,农村地区也有较多应用。

采用移动技术或专用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的系统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有两种系统结构:与移动混合组网;单独组网。

(1)基于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即固定无线终端接入到移动交换机MSC。此方式可使运营者以同一系统结构服务于移动和固定的不同用户群;

(2)典型的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结构,即直接接入到PSTN/ISDN,而不接入到移动交换机。

这种结构是由PSTN/ISDN本地交换机来进行呼叫处理、计费和编号识别等。

当固定无线接入系统与PSTN或ISDN连接时,固定无线接入系统应能透明地支持;

(1)PSTN的电话业务、电话新服务项目及非话业务。

(2)ISDN的用户综合(电信)业务、承载业务以及补充业务。

(3)微波一点多址技术是提供中低容量大范围覆盖(几十公里到几百公里)的用户环路技术。它的技术特点决定了它适合在水网地区和山区,每到夏季汛期,通信紧张的矛盾极为突出,但受地理条件限制无法采用有线技术的农村使用,从目前的商用情况看,它的确是解决农村通信的一种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