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动物学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动物学 试题 思考
动物学作为生物科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它包含动物形态结构、动物分类、动物生态、动物进化等内容。传统的动物学考试客观题多,主观题少,考前学生通常死记硬背,考后易忘。针对以上弊端,我们从2006年开始对动物学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注重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采取平时段考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在环节动物门学完后,我们在段考时出了这样一道题:请提出与蚯蚓有关的20个问题,并作解释。题目看似简单,但相对灵活,且无标准答案,从学生答题的情况分析,值得我们思考。
1.试题立意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环节动物门代表动物蚯蚓的有关基础性、综合性知识,学生可联系实际,从形态、结构、适应、经济价值、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等方面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作解释。题目不要求从哪方面回答,学生答题时不局限于书本知识,可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并作解释。由于无严格意义上的标准答案,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加广阔。另外,该题与学生在中学阶段所接触到的试题有明显的区别,更注重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归纳和对常见动物的观察,并能用已学过的动物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学会对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另外试题的变化对学生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也是一种锻炼和考验。
2.试题特色
试题立意新颖,符合高校考试改革的趋势:从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从一题一解向一题多解转变,从知识性命题向能力性命题转变,使课程成绩能够真正地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状况。试题内容灵活,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际等知识的结合,并能延伸到动物学科新的研究成果。试题的变化给师生营造了一种良好的教与学的氛围,给教师创造了一个施展教学个性、大胆进行教改实践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有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汲取新知识、探索新课题的学习热情。
3.答题分析
本次考试参加人数为38人,学生答题情况如下:55%的学生能够提出20个问题并作出相关的解释;13%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低于10个,最少的仅提出5个问题,全班平均每人提出了16个问题。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对动物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对课堂知识没有及时巩固和总结;二是一些学生只停留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课外知识的积累,以及知识的实际应用;三是学生对该类试题接触较少,只能想到一些简单的问题,难的问题即使想到了也怕回答不出来,干脆就不写,而对于特别简单的问题又不敢写;四是少数学生的思维方法有一定的问题,想到一个写一个,缺乏系统性的思考。因此,45%的学生没能够达到提出20个问题并作出解释的要求。
从学生答题的质量来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一是问题过于简单化,如“蚯蚓属于哪个门?哪个纲?”“运动器官是什么?分节属于哪种?”二是提出的问题和解释有科学性错误,如怎样区分蚯蚓的头部和尾部?蚯蚓的头部有哪些结构?“蚯蚓只分布在陆地上吗?”“蚯蚓的寿命一般为多少年,哪一阶段为幼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对蚯蚓的再生个别学生解释为体内有某种细胞具有保持原来形状的基因。三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表述不当,如“蚯蚓为什么能钻泥土?”应改成“蚯蚓适应土壤生活的特征有哪些?”“蚯蚓的肠道中有什么?”应改成“蚯蚓的消化道具有哪些特点?”这样的提问更为确切。四是学生对提出的较复杂问题回答不全面,如“蚯蚓有哪些经济意义?蚯蚓神经系统的特征是什么?”少数学生只提不答,如“蚯蚓之间如何交换信息?”“蚯蚓是怎样逃避敌害的?”
4.学生评价
考试后,参加考试的学生以书面的形式对本次段考进行了小结,从学生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该类试题接触较少,课后又没有及时进行归纳和总结,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生在答题时仅停留在面上,无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虽然学生的提问和解释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普遍认为这样的试题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从以往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对转变学习方式、思维方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普遍欢迎这样的段考,对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课外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应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希望在其它科目的考试中多出现此类试题,增加锻炼的机会。
5.启发思考
这次段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习惯于死读书、读死书,对学习缺乏主动性,缺乏思考,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热衷于教师划重点,考前死记硬背。因此,课程考试的成绩往往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试想,如果我们把这道动物学试题改为:请提出与蚯蚓有关的50个问题,并作回答和解释或者规定学生必须从蚯蚓的某一方面或某一结构提出相关的20个问题,并作回答和解释,学生又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呢?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教学质量,高校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特有的评定、检测、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是其它教学环节所不能代替的。我们应改革现有的考试模式,要从考试方式、考试题型、考试内容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我们会通过考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灵活应变和综合应用等能力,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得到较好的发展,使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卢祥云,韩曜平,勾影波,张燕萍.动物学课程考试改革的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7,(12).
[2]卢康,荣姜勇.关于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33).
[3]杨继昌.改革考试模式促进学风建设[J].高教论坛,2007,(6).
[4]黄惠.高等学校考试的弊端和对策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05,(4).
[5]曾名勇,李巍然.构建多样化的考试模式,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5,(10).
[6]朱中华.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5).
[关键词]免疫血清;免疫;免疫学试验;效价
[中图分类号]R39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12(b)-139-02
动物免疫血清的制备是一项常用的免疫学实验技术,广泛用于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中,为教学、科研、检验之常用。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形象、直观、简易的直接凝集反应有助于学生了解抗原、抗体及抗原抗体间的免疫反应等抽象的概念,免疫血清的质量直接影响实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制备高质量的免疫血清是建立高水平检测方法的前提条件。但免疫血清的制备较复杂,且需学生动手操作,用量较大,为达到这一目的,除了具备理想的免疫原外,还需要选择适宜的动物和设计有效可行的免疫程序或方案。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制备了高效价、高特异性、高亲和性的动物免疫血清,既经济又方便,供教学、科研所用,提高了实验的开出率。
1 方法与结果
1.1 动物的选择及饲养
制备抗血清的动物主要是哺乳类和禽类。羊、马、豚鼠、兔都是常用的动物,在实验中,选择动物时应考虑抗原与动物的种属关系、抗原性质与动物种类、免疫血清的需要量、要求以及动物个体等因素。因不同动物对同一抗原的敏感性不同,免疫时至少取用2只以上动物。选择制备免疫血清的动物必须是适龄、健壮、无感染的正常动物,体重最好在2~3 kg,年龄6个月以上,因雌性动物在性周期的不同阶段和怀孕、授乳时机体对抗原的敏感性有较大改变,所以一般挑取雄性动物。动物免疫后要认真做好动物的编号、标记、管理和记录,本实验用的动物是健康家兔。
1.2 抗原的制备
1.2.1 抗原稀释
用灭菌生理盐水将抗原稀释为2mg/ml,放置4℃过夜,次日取出,与佐剂混合制成乳剂后用于动物免疫。免疫原的注射剂量随抗原的性质有较大差异。一般考虑抗原的免疫原性的强弱、分子量大小、抗原的纯度、有无毒性及动物个体状态、免疫途径和时间、佐剂的使用与否等。对于纯的可溶性抗原,免疫时需与等量的弗氏完全佐剂混合,其免疫剂量以动物体重计算,一次注入的总剂量以0.5 mg/kg为宜。通常免为100~1000μg/次。另外免疫周期长者可少量多次注射,免疫周期短者可大量少次注射制备高度特异性的抗血清,选用低剂量抗原短程免疫法。
免疫周期随抗原和免疫方法的不同以及是否使用佐剂而变化。单次注射抗体产生缓慢,效价低,维持时间短,但抗体特异性高;多次注射无以上缺点,但抗体特异性有所降低,一般以3~4次较合适。注射间隔时间一般以1~2周为宜。间隔时间短,起不到再次免疫的作用;太长,则免疫过程延长,从而影响血清的特异性,如无佐剂时间隔2~4d,加用佐剂时可间隔10~30d。初次免疫与第二次免疫的间隔时间多为2~4周,此后,每次加强免疫的间隔时间为2~3周。
1.2.2 佐剂和抗原乳剂的配制
1.2.2.1 佐剂的配制。弗氏完全佐剂,各实验室的配方不尽相同,我室采用的配方如下:医用液体石腊20 ml与羊毛脂12g混匀加热溶化,分装于青霉素小瓶,用纱布、线绳扎紧瓶塞。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于免疫前准备抗原乳剂制备时,以活卡介苗代替死结核菌,每毫升试剂中加入10mg活卡介苗,即为弗氏完全佐剂。
1.2.2.2 抗原乳剂的制备。本实验选用注射器推注法:将抗原溶液和等量的完全佐剂(注意佐剂必须先加热融化。不超过50℃)分别吸入两个5 ml注射器内,在两个注射器的12号针头间用一根长约8-12 cm的医用无毒塑料管。将两个注射器连接在一起(塑料管必须浸泡消毒与注射器针头相连接)。针头塑料管1~2 cm然后两人相对而坐。缓缓推动针栓,使管内溶液进入塑料管道至对侧注射器内,每次必须把管内容物全部推出,另一侧同样操作,使管内液体往返混合直至形成油包水乳剂为止。
制成的乳剂是否形成油包水乳剂直接影响免疫效果,因此,必须进行质量检查。检查的方法:将制成的乳剂滴在凉的自来水表面,质量合格的乳剂滴入水面保持乳滴珠完整而不分散;如进入水面后立即扩散,水面油花逐渐扩大即不合格,应继续乳化至合格为止。
1.3 免疫途径、注射时间、部位及剂量
不同的免疫途径,抗原在体内的的代谢速度不同,对免疫系统的刺激强弱也就不同,因而产生抗体的水平也就不同。抗原的注射途径可根据免疫动物个体的大小、抗原及抗体制备目的或要求不同,选用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或腹腔等不同途径免疫。本实验对家兔使用皮内和皮下多点注射。第1周在足、掌皮内注射含佐剂抗原0.1ml,第2周在腹部皮下注射含佐剂抗原0.5 ml,第3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剂抗原0.5 ml,第4周在腹部皮下注射不含佐剂抗原0.5 ml。
1.4 试血及测定抗体效价
末次注射10 d后于耳静脉采血2 ml,分离血清进行试血。笔者选用免疫双扩散法在56℃条件下加热30 min灭活补体。在琼脂板中间孔加稀释的抗原10μl( mg/ml),周围孔依顺时针方向,分别加入用生理盐水或PBS按1:2,1:4,1:8,1:16,1:32和1:64的比例稀释的动物免疫血清。经37℃保温24 h后观察结果,效价在1:16以上即可决定采血。选用环状沉淀试验将一定浓度的抗原200μl加入到环状沉淀管中,然后在抗原液面上加入稀释的免疫血清,如在20 min内,抗原与血清的交界面能出现“++”的沉淀环,以沉淀环的直径、大小来判断效价的高低。一般效价高达1:2040以上才可放血。
1.5 取血、分离、分装及保存
免疫动物经效价检测合格后即可考虑取血。为减少血清中的脂肪含量,放血前可考虑停食12 h。本实验采用心脏穿刺取血,无菌技术进行操作,动物于仰卧位固定,用食指探明心脏博动量高部位,剪去少许毛。用2.5%碘酒和75%酒精消毒后,以9号针头在预定位置与胸部呈45。角刺入心脏,微微上下移动针头,待血液进入针筒后,即将注射器位置固定取血。2.5kg体重的家兔一次可取血20~30ml。取血后由静脉缓缓注入等量5%葡萄糖液以补足失血量。取血的兔子经2~3个月休息。可再次加强免疫后取血。
1.6 分离血清及免疫血清的保存
无菌条件下将平皿或三角瓶内的血液凝固血块收缩后,用无菌滴管吸取血清,于3 000 rpm离心15 min。取上清液。合格后的抗血清以1:100比例加入1%的硫柳汞或5%的叠氮钠,最后浓度分别为0.01%或0.05%,用无菌滴管将抗血清分装小管,每管装1ml左右。-20℃以下保存,可保存2年以上。如有条件可将血清冷冻干燥保存于4℃以下冰箱。保存时间更久。
1 动物的选择
1.1 动物来源确定 动物来源要选择国家、省相关部门确定的医学动物实验室,其中包括《实验动物管理条件》、《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并取得医学动物实验条件的合格证明书。 其要求实验动物的同种属、同品系、同月龄、性别雌雄比例。
1.2 熟悉并了解实验动物 在实验前,准备阶段要到相应动物实验室对参加实验的动物进行初步的观察、了解,主要观察其生活习性、了解饲养要求等,重点掌握实验的组织、器官等生理解剖部位、特点、并作初步评估。
2 预实验
预实验是对研究技术、方法的训练,对设计方案的实践评估,同时可以了解实验动物对各种处理因素的反应情况,以及在试验过程中,动物在生理、精神状态、饲养等方面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以了解,以便在正式实验过程中作好提前的预防、分析,保证实验过程的顺利实施。
3 实验方法
3.1 保证动物或预行实验静脉的随机分组 采用抽签法,在正式实验前1周对动编号、打印分组,并保证实验静脉的完好。
3.2 设置对照组 实验组、对照组应具有可比性,包括对象、饲养环境与方法,操作、处理因素等。
3.3 设计方案 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设计方案。
3.4 做好观察指标的管理 选择必要的观察指标,如实验室检查、X线、病理、细菌 培养等,记录结果要拟订专用表格,必要时建立实验动物病 历与档案,具体项目包括日期、时间、实验者、取标本者以及样本的编号排序等要逐一详实记录并签字。
4 实验效果
动物实验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对整个实验过程必须周密布置,诸如以上各项做法,尽最大限度地保 障动物实验的质量。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5 讨论与分析
动物实验尽管有一定的不足,但在人体实验之前,动物实验是很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因此,从事医疗科研人员应该更多熟悉、了解和掌握有关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为临床科研工作做好基础。
赵霏,王青林
(大连育明高级中学,辽宁 大连 116023)
摘 要 运动学问题通常有许多不同的解法,如可采用运动叠加原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伽利略的速度变化关系、矢量和微分运算等方法求解。本文针对运动学中的一个典型模型,进行了“一模多解”的探讨。“一模多解”不但可以融会贯通运动学的相关知识且能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 物理模型;一模多解;物理学习
“一模多解”是针对所给的物理模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求解决模型的不同思路。事实上“一模多解”就是一种等效思想的体现。通过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可以达到同样的目的,延伸由基本概念所衍生的基本技巧,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激发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针对运动学中一个物理模型,对模型的感悟程度、认知水平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各种各样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反映出思维上的差异。一个好的物理问题往往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即便是最简单的物理模型,它也蕴含着基本的物理概念和物理方法。对模型的多角度的思考,有利于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对物理学中基本研究方法的掌握。
下面我们对运动学中的一个物理模型进行“一模多解”,来体会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方法。
物理模型:现有一长度为L、质量均匀的细棒,其下端点A以速率?自沿垂直并指向墙面的方向运动,试求细棒上另一端点 B的速度。我们采用了四种方法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
解法1:如图1所示,建立一个直角坐标系,将细棒上A点和B点的速度分别沿着细棒和垂直于细棒分解:
将(4)式代入(5)式即可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解法3也应用了位置矢量与速度的微分关系,利用模型中 和 两个方向的位移方程来求速度,解题思路源于对速度概念的理解,但解题过程与解法2相比,解法2更简洁。
解法4:如图3所示。设细棒上的B点相对A点的速度为vB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A,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为vB。由相对运动的关系式得
vB=vBA+vA(6)
进一步根据几何关系可得
vB=vAtan?兹=?自tan?兹
同样可以得到式(1)所示的B点相对于地面的速度。
【关键词】叙事医学;平行病历;任务驱动教学法;传统教学法;人文关怀;临床实习带教
人文关怀的缺失是造成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医生的人文精神缺乏会导致医患沟通不畅,医患矛盾加深,要解决患关系紧张这一问题必须从医学生教育入手[1]。“叙事医学”指的是:具有叙事能力的医生提供的具有人道主义,而且有效的诊断和治疗的医疗模式。叙事能力最简单的理解就是对于故事的描述,指有能力认知、消化吸收、理解他人的故事和困境,而且采取相应行动的能力[2]。通过对叙事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优化医生诊疗思维,使医生不断反省自我诊疗工作中的不足,改进医疗服务质量。平行病历:要求医学生在书写临床标准病历之外,用非技术性语言书写患者的疾苦和体验。以促使医学生理解患者的真实感受及遭遇,而且能清晰地审视医务工作者自身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自1992年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就将文学叙事纳入医学教育之中[3]。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目前比较提倡的新型互动式教学方式,其主要是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目的进行学习,区别以往填鸭式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查阅质料、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其结合任务的教学方式,使实习医学生可以主动投身于临床实践学习中,结合教师的指导,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目前该教学方法已经涉及多个学科[4]。现代医学教育更加注重医学生的能力、知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而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医学生除了临床业务能力之外,还要求能耐心的聆听患者叙述、具有一颗悲悯之心及广阔的视野[5]。本研究将叙事医学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内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做了初步的探索。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于2017年10月—2018年7月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教学查房的90名昆明医科大学2015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教学模式的不同,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叙事医学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组(N组)和传统教学对照组(T组),每组各45名。N组中,女30例,男15例;年龄(21.464±0.3331)岁,平时成绩(83.73±3.881)分。T组中,女31例,男14例;年龄(21.471±0.3368)岁,平时成绩(83.89±3.921)分。实习时间1月,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及平时成绩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T组)采用传统的临床带教法。即老师指导学生管理和治疗患者。
1.22实验组采用叙事医学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具体流程如下:①教学前准备:在教学前,集中对带教老师和学生进行该模式相关的理论知识讲座。介绍叙事医学的产生、哲学背景、基本理论、价值取向,与相关学科间的关系。②教师准备: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带教老师,课前制定学生完成的任务。同时准备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基础知识、新进展,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临床病例。③设学习目标:设置的学习任务与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应一致,实习前一周提出预习目标,要求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和资料收集。④临床实践:老师提出与真实病例有关的任务并带领学生至病房接触患者。老师将叙事医学教学模式导入其中,指导学生与患者进行交流。学生以制定的任务为线索通过向患者及家属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阅读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主动解决问题,分析和总结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初步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诊疗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对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就患者或部分医学影视作品及医疗叙事作品进行课堂观摩与讨论。课后让医学生学习书写平行病历。安排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心得。
1.3教学评价方法
1.3.1主观指标。采用课后提问的方法方式,对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设计相关的问题,对患者问诊及查体后立刻提问,共计10分。
1.3.2客观指标。采用出科考试的方式,对传统教学对照组(T组)和叙事医学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组(N组)进行理论测试,从题库随机抽取试题,题型包括:单选、多选题和问答题,总分100分。
1.3.3教学讨论。老师带教后,讨论对比两种教学方式效果,评价两组学生的教学反应。两组学生也分别讨论见习感受,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评价两组学生对见习的反映及收获。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传统教学对照组(T组)和叙事医学背景下的任务驱动教学实验组(N组)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问卷调查表结果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完全随机设计两独立样本的比较,首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当总体方差齐同时,采用t检验;当总体方差不齐时,采用矫正t检验,以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固定问题提问和理论测试成绩比较
两组固定问题提问和理论测试成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两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实验组在提高教师、患者、学生满意度、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提高沟通协作能力、增加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提高分析问题能力的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