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 of 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Anactionplan for 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联网传感器

一、物联网概念与定义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是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05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是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Anactionplanfor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

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

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是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是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是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是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是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是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是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是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8.ME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是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是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是人造卫星上。

12.视觉传感器:能从一整幅图像捕获光线数以千计的像素,工业应用包括检验、计量、测量、定向、瑕疵检测和分捡。

虽然,物联网的产业供应链包括传感器和芯片供应商、应用设备提供商、网络运营及服务提供商、软件与应用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但是,作为“金字塔”的塔座,传感器将会是整个链条需求总量最大和最基础的环节。“传感器是物联网技术的支撑、应用的支撑和未来泛在网的支撑,传感器感知了物体的信息,RFID赋予它电子编码,传感网到物联网的演变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阶段表征。”

参考文献:

[1]张应福.物联网技术与应用[J].通信与信息技术,2010,(1).

[2]张群.对物联网的深度剖析[J].通信企业管理,2010,(1).

[3]孔晓波.物联网概念与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12).

[4]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12).

[5]赵茂泰.智能仪器原理及应用[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6]陈艾.敏感材料与传感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第3篇

针对物联网与数据挖掘,在简述物联网和数据挖掘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物联网中数据挖掘面临的难题,并分别从感知层、传输层与服务层探究物联网与数据挖掘所对应的云服务,通过一系列分析得出云服务是未来物联网数据挖掘发展主要趋势的结论,旨在为物联网的不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物联网;数据挖掘;云服务

如今,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正从初期研究不断深入到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当中,众多基于物联网的应用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物联网无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还需对其实施进一步的探究。对于物联网而言,其数据具有海量性、异构性等特点,虽然这样的特点会使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挖掘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数据挖掘依旧是物联网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1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是信息网络的下一代,包罗万亿余个节点,数据量十分庞大,可对各种对象进行表达,小到细微的传感设备,大到服务器与超级计算机群。物联网的出现刮起了继互联网后的又一次革命风潮。物联网不仅囊括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还提出了网络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关研究专家对物联网做出了如下定义:“它可以将各种物理对象通过无缝集成汇集到网络当中,同时也可变成业务流程的主要参与者。其所能提供的具体服务可基于网络对各类对象造成一定影响,找出所属国家及其相关联的所有问题,并兼顾信息安全与隐私[1]。”研究发现,物联网主要具备以下特点:①具备全面感知特点,借助现有的技术手段获取事物的基本信息;②信息传递具备良好的可靠性,此特点在信息输出层面有所体现,比如依靠通信网络传递事物基本信息;③信息处理智能化特点,物联网需充分利用云计算等手段对庞大的数据进行处理,并确保信息处理效率,实现整合与共享目标,进而做到信息的综合智能控制。

2数据挖掘与物联网

2.1数据挖掘技术概述虽然数据挖掘技术出现时间不长,但人们对其的重视度有增无减。数据挖掘实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不同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对它进行统一的定义,不同领域根据自身的服务对象与研究重点,对数据挖掘提出了与自身实际一一对应的定义,比如SAS(StatisticalAnalysis-System)将数据挖掘定义为探索数据与创建模型的有效方法;而我国通过多年的研究,对于数据挖掘给出了多数人认可的定义,即为:“是一种可以在海量、异构数据中找出具有一定价值和意义信息的方法[2]”。该定义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数据源必须要庞大、真实;(2)数据挖掘结果必须有一定价值或意义;(3)从结果中发掘的知识必须易于人们理解、接受和采纳。

2.2物联网中数据挖掘面临的难题(1)物联网中的海量异构数据贮存于不同位置,以此仅依靠中央模式是难以有效挖掘广泛分布的数据信息的。(2)物联网数据数量繁多,存在大量节点,而且大多需进行实时处理,对中央节点的实际硬件水平提出了极高的要求。(3)物联网的节点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通常而言,中心节点无需全部数据,但要对部分参数实施评估,所以数据挖掘很难从中寻求平衡。(4)物联网数据会受到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比如信息安全、隐私以及法律规定等。由此可见,将全部数据储存在同一仓库中是不合理的。

3物联网与数据挖掘云服务

3.1感知层感知层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在目标范围中设置的多处数据采集节点,对物联网相对应的数据信息进行表达,具体的表达方式包括传感设备、摄像装置等。这些数据信息在表达的过程中还会进行通信,也就是形成一个无线传输网络,然后再将数据汇集至节点,最后通过汇总、存储,借助传输渠道将处理后的数据信息传输到云中心。

3.2传输层传输层是由传感器、有无线等网络构成的集成网络,具有高速、无缝等特点,可十分灵活的将数据信息传输至云中心,进而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与互通。此外,还可通过联网对监测设备实施传输,从而在物联网中完成监测设备的快速传输,具有极大的推广与使用价值。

3.3服务层服务层主要面向于数据挖掘,具体包括三个基本模块,分别为准备模块、用户模块与引擎模块。其中,准备模块用于对数据进行清理、变换与规约;用户模块用于数据信息的表达,通常采取可视化方法;引擎模块用于算法选择与模块的评价。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引擎模块可提供一下基本功能:区分、关联与演化等[3]。发挥功能的核心为各种算法,在相关服务平台中,需对以往较为传统的算法实施改进和与优化,从而实现算法的并行化处理。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数据挖掘对当前物联网的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基于物联网的数据挖掘还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为有效处理这些问题,还需对云计算等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同时结合先进的服务平台,通过实践证明物联网与数据挖掘云服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海江,赵建民,朱信忠,徐慧英.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数据挖掘[J].微型电脑应用,2012,06:10~13.

[2]何清.物联网与数据挖掘云服务[J].智能系统学报,2012,03:189~194.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物联网;物流

1物联网技术的概念

1.1.物联网的定义

从渊源上看,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概念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设想的“联网可乐售卖机”,这种机器与常见的自动售卖机最大的区别是其通过自身的联网功能使得其销售情况可以被厂商实时监控并以此为基础及时配货。9年之后,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第一次被明确定义(麻省理工大学auto-ID中心版)。

今天,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物联网的概念已经得到了很大的丰富。以下,笔者引用了一个比较常用的版本:物联网是一个基于联网的物品的网络,它使得其中的物品能够通过物联网相互作用,并包含了RFID技术、感应器与智能终端等具体技术。

1.2.物联网的应用

正如上段定义所言,物联网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系列相关技术的统称。以下,笔者将分别回顾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技术:

RFID技术。RFID是“射频识别技术”的缩写。RFID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可通过无线电信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需识别系统与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其中,常用的技术包括低频、高频、超高频、以及无缘技术等。

传感器(sensors)技术。传感技术同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一起被称为信息技术的三大支柱。从仿生学观点,如果把计算机看成处理和识别信息的“大脑”,把通信系统看成传递信息的“神经系统”的话,那么传感器就是“感觉器官”。传感技术是关于从自然信源获取信息,并对之进行处理(变换)和识别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现代科学与工程技术,它涉及传感器(又称换能器)、信息处理和识别的规划设计、开发、建造、测试、应用及评价改进等活动。

后台系统(backgroundsystem)技术。后台系统是指分析处理各物联网终端收集上来的数据,加以分析,使之真正可以为决策所用的一门技术。

2物联网技术在一般物流问题中的应用

2.1.货物定位

货物定位问题是物流学科里的一项比较困难又比较重要的问题。通过GPS技术与传感器技术,“我们在哪里有多少货物”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满意的解答。通过GPS技术,运输企业可以得知运输工具的具置,而通过传感器技术,运输企业又可以得知在途货物的具体情况,包括:货物的现质量、空余运输空间等。这为动态的运输任务分配提供了基础。

2.2.快速识别技术

在传统物流时代,信息识别几乎等同于纸质标签的识别,这种识别方式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错。对于这个问题,RFID系统可以提供解决之道。所谓RFID系统,包括识别器,标签以及后台处理系统。在此系统中,识别器可以识别出标签所含信息,并将之发送给后台处理系统,以备后续使用,而在整个过程中,被识别的货物都没有与识别器进行物理接触,这也使得接触时的停顿的以避免。

2.3.智能时间表

在物流领域,传统方式下时间表的制订通常是基于已知的订单与经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一家企业可以大致知道一些行业的物流状况与变化方向,并通过这些情况安排工作。最直观的例子莫过于公交车的安排,基于历史情况,公交公司可以很有效率的安排车次,并能通过经验在一些特定时刻进行微调。然而,这样的传统时间表并不足以应对一些有征兆并有反应时间的特别情况。例如,公交公司很难获知其线路上一家大商场进行大促销的情况,并进行增班,而这类情况正是智能时间表可以解决的。通过感应器技术,公交公司可以实现对人流情况的监控,进而可以预测与本线路有关的人流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增减车辆班次。

参考文献:

[1]邵华.关于我国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思考[J].网络财富,2009,(20):19-20

[2]刘秉镰,林坦.国际多式联运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12):17-20

[3]沈苏彬,范曲立,宗平,毛燕琴,黄维.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1-11

物联网工程的定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交通;相同点;不同点;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5)06-0-02

0 引 言

2010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物联网”,并专门对“物联网”的概念进行了诠释。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示范应用。”2010年1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环境保护部、交通运输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标准委召开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作会议”,明确将交通运输领域作为物联网推广应用的重点领域。

但是,究竟什么是智能交通(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和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发展物联网与我们以往的信息化系统建设究竟有什么关系?对这些问题行业内还缺乏充分认识。因此,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出现了“热”、“冷”并存的现象。一部分单位、群体开始积极“涉足”物联网,由此涌现出大量以物联网名义申报的科研课题、设备研制、系统开发、宣传报道,一时间事事与物联网相关,炙手可热。但另一部分单位、群体则对发展物联网持怀疑态度,认为物联网遥不可及,甚至认为物联网更多是炒概念。由此可见,正确认识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准确把握物联网与ITS的异同,对促进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ITS的产生及内涵

1.1 ITS的产生背景

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已经基本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国家道路网,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路网通行能力已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交通需求,交通拥挤、交通事故、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短缺等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寻求解决以上问题的有效途径,提高交通运营的安全与效率是发达国家最先研究ITS的主要动机,而通讯传输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电子传感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又为ITS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1.2 ITS的定义及内涵

在世界道路协会编写的《智能交通系统手册》中,ITS的定义为对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技术在运输系统中集成应用的通称。这种集成应用产生的综合效益主要体现在挽救生命、节省时间和金钱、降低能耗以及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等方面。ITS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交通运输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异同

2.1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相同点

从物联网与ITS的基本概念及内涵分析,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ITS的相同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和传统ITS的终极发展目标是一致的。特别是对交通行业而言,二者都是要应用通讯传输、控制、信息、电子传感等先进技术重构传统系统,实现交通的智能化,达到交通的高效、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支撑技术和ITS的支撑技术有很多是相同的。例如,各类感知技术、网络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

2.2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的区别

物联网的形成与发展在ITS之后,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主要存在三方面差异:

(1)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和ITS的着眼点不尽相同。ITS的着眼点是交通领域自身的智能化,而物联网的核心理念是建立整个物理世界的感知网络,对整个物理世界进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目标就不止局限于智能交通,还要考虑交通与其他行业的互联互通。特别是在感知识别网络平台搭建过程中,不仅要考虑交通的需求,还要考虑其他相关领域、部门的需求,不仅包含交通行业关注的信息,还要包含大量非交通行业需求的信息。例如,在考虑交通领域发展需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制造、商业、公安、海关、金融、保险等领域的需求。2010年国家发改委在重庆开展的RFID试点工程中搭建的“车联网”,不光探索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还着力探索其在金融、保险、公安等领域的关联与应用。因此,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发展过程必须更加开放。

(2)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路线不尽相同。传统ITS强调从交通业务领域功能需求出发,搭建交通智能应用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围绕特定应用需求开发,通过子系统的集成形成综合系统,系统功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物联网强调从基础物理世界感知识别网络建设入手,其在交通领域的应用强调构建交通要素身份识别体系,搭建统一、标准的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以逐步扩展的交通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从而达到不断丰富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平台应用的目的。以我国二代居民身份证为例,二代居民身份证系统可视为搭建了“人的身份感知识别网络平台”。在二代身份证发放之初,主要是为了公安部门户籍管理服务,但后来,二代身份证陆续被旅馆、银行、民航、高铁等行业业务管理和经营中使用。迄今为止,新的应用仍在不断出现。

(3)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ITS的技术需求不尽相同。物联网应用要求发展新一代网络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物联网的定义告诉我们:物联网的发展目标是要实现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因此,物联网对感知的时空范围、精细化程度和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认知程度要求是空前的。所以,虽然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与传统ITS采用的技术类似,都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但是由于物联网应用与传统ITS相比,采集的信息量呈指数增长,网络接入时间和控制响应时间要求达到毫秒级,所以要求相关技术升级换代。以通信技术为例,现有通信基站网络的布局及通信组网技术还难以完全适应传感设备在道路、车辆上的大规模布设和高速行驶车辆与道路的实时信息交换要求,需要升级换代。

3 物联网与传统ITS发展的相互关系

3.1 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将给ITS发展带来质的飞跃

目前,许多已经建设的智能交通应用系统针对特定需要进行开发,并已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在管理体制条块分割的现实环境中,以往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重复建设,不同主体独立开发的应用系统基础业务指标内涵、核心技术不统一,导致系统集成共享困难,系统集合效率和效益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强调建立交通要素感知识别基础网络和更加开放的应用模式,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以往的信息孤岛,突破传统ITS发展中的瓶颈,促进ITS的发展在深度、广度上产生质的飞跃,为交通运输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地贡献。

特别是日前国家已将物联网列入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举措,这意味着国家将调动各种资源,向与物联网相关的感知、传输和智能处理等技术产业集中投入,加快推进。轻型、多模、低成本、长寿命、高可靠、自适应芯片的诞生,不仅能感知信号、标识物体,还同时具有处理控制功能的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高速、带宽、高频谱利用率、高智能的各类信息传输网络的应用,将为交通运输要素深度感知和海量信息采集创造条件;分布式协同处理、云计算、群集智能等技术将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智能化服务与管理再上一个新台阶。

3.2 ITS的发展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对交通运输业而言,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目标之一与ITS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应用通讯、控制、信息等先进技术改变交通运输体系的运行方式、运行机制,重构传统的交通运输系统。因此,ITS的发展首先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培养了人们借助信息化等先进技术手段工作、生活,从而引发更多新的需求等;其次为物联网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装备等物质与技术储备。

4 结 语

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传统的ITS不是“复制”关系,也不是前者为工具或技术手段,后者为理想目标的关系。物联网在交通领域的应用与发展ITS相辅相成。当把物联网“构建智慧地球”的理念和物联网技术有机融入到ITS具体建设技术路线中时,他们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交通行业智能化是ITS发展的理想,在交通智能化的同时,为国家智能化奠定充分的基础则是物联网在交通领域应用的理想。

参考文献

[1]陆键,项乔君. 关于我国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 产业化发展方向的思考[J].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2(3):488- 494.

[2]彭晓珊. 关于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应用前景研究[J]. 科技与区域经济,2010(1):25- 30.

[3]颜志国, 唐前进.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J]. 警察技术,2010(6):22- 24.

[4]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