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媒体时代

网络媒体时代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媒体时代

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第1篇

作为新媒体家族的主要媒体形态,手机媒体因3G技术的应用而具有网络媒体的许多特征,从而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3G对于媒体发展的意义普遍被业界热评为“新媒体革命的大幅提速”,那么,这一“里程碑式事件”将会给现有的媒体格局带来怎样的冲击?3G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态势将面临怎样的变局?为了讨论的方便,本文谈论的网络媒体主要指依托电脑终端的、以信息传播为主的商业网站和媒体网站。

融合:“三屏合一”呼之欲出

当业界还在为“三网合一”(即电信网、广电网和互联网)的利益之争一筹莫展时,这种传输渠道的整合看起来还面临着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但是3G网络及其基于3G技术的应用无疑将带来终端融合的实现可能性,具体说来,就是电视、电脑、手机屏幕“三屏合一”的趋势呼之欲出,终将成为新媒体融合的一个突破口。而融合的主要载体,就是作为移动互联网信息终端的手机媒体。

手机媒体与网络媒体,在传播特性上均具有交互性、丰富性、实时性、多样性等相同点,不同的是,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还具有离散性、随身性、消费性和低成本等突出优势。尤其是3G技术的应用使手机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通信工具,而是向着信息传播和内容服务的媒体平台转变。

新媒体时代,受众(或称用户)接收信息的方式和内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接受方式来看,受众已从被动、单向的信息接受和消费,转变为主动、双向的获取和生产信息;从接受内容来看,受众不仅仅具有语音、短信、上网等个人接受和处理信息的需求,而且还希望得到无线上网、视频通话、移动广播电视乃至小到时时掌握股市行情、气象预报、行车定位等多种信息服务功能的满足。从媒体市场的发展来看,用户需求决定着媒体形态及其功能的变化。比如,iPhone在国外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市场普及率,目前在国内尽管尚未正式投入市场,但相关统计数据表明,iPhone在中国已经拥有超过100万的用户。这足以表明,融合了多种功能的终端能够满足新媒体时代用户的多样化需求,必将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生命力。融合尤其是终端的融合,将成为新媒体发展不可逆转的大势。

如果说当初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刷新了用户获取信息的速度和容量,今天3G手机则大大提升了数据传输速度(基本速度是384kps,最高可达到2.8M/秒以上),使得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广告、视频会议等传播方式大大突破2G时代的传播障碍,从而实现了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的多种功能。显然,3G时代手机上网将比传统互联网上网享有更快速更便捷的突出优势。同时,相比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拥有更广泛的用户群。2009年2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最新数据,中国手机用户达到6.4亿,手机上网用户已经达到1.176亿。由此可以预期的是,未来手机上网的用户将远远超过通过电脑上网的网民。实际上,这在日本早已成为现实。可见,3G时代手机媒体的勃兴不能不给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冲击。

有业内人士预言,为了争取这部分被转移过去的手机网络用户,网络媒体要想继续保持当前蓬勃的发展态势,必须考虑向手机网络平台的延伸,而开办自己的手机版网站将成为现实的选择。其实,这种借助手机终端发展网络媒体的策略开启的是融合整合的序幕――从终端的融合到功能的整合。未来的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视频通话等无疑都是手机互联网的应用,而手机互联网实际上就是以手机终端代替电脑和电视终端,即所谓“三屏合一”在实现终端归一的同时必将带来媒介形态及其功能的大融合,比如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媒体传播形式融为一体,同时兼具了通信工具和移动媒体功能。实践将证明,“三屏合一”是网络媒体融合手机终端的产物,也是网络媒体应对3G时代的必然选择,从而最终实现网络移动化和移动网络化。

多元:“共存共荣”和谐生态

随着“三屏合一”的实现,传统以电脑为终端的网络媒体是否会渐渐消逝在媒体发展的历史舞台上?这是伴随着3G的出现媒体界一直在热议的话题。3G时代,以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格局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技术决定论者”认为,3G技术的应用将会给新媒体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影响,网络媒体在新技术潮流的冲击下必将渐渐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生命力。纵观媒体发展的历史,这种“消亡论”无疑忽略了新旧媒体发展的逻辑和内在规律。正如电视的出现给报业的发展带来恐慌一样,网络媒体的勃兴也曾给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生存的危机,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新媒体革命尽管在传播形态、方式和观念上给旧媒体的发展带来颠覆性影响,但是“互补”、“共荣”终究决定了媒体生态的格局。这种媒介生态的多样化格局是由受众需求的特定性和多样性以及新旧媒体功能的互补性决定的。

首先从受众需求的惯性来看,通常我们都习惯了在家看电视、出门用手机、办公室电脑上网,这种使用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受众需求的特定性和多样息相关。正如网上阅读的现代感无法取代翻动书页的古典怀旧气息一样,在手机上小心拨弄手指的感觉终究无法取代在电脑键盘上尽情挥洒的畅快,而全家围坐在一起看电视则带给家人熟悉的亲情和温馨感,可见电视这种带来较强公众性的“聚媒体”也不是具有强烈私密性和个人化的“自媒体”―手机所能取而代之的。另外,对于手机用户来看,手机一直作为人与人交流的通讯工具来使用,而手机上网则是人与机器的交流,操作不便容易产生排斥心理,因而用户群的使用习惯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网络、电视和手机的不同传播特性满足了受众多样化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共存共荣,共同构建和谐的媒体生态。

其次从新旧媒体功能的互补性来看,网络媒体具有信息海量、交互实时、易于检索和复制、操作方便等特点,但不能实现移动互联;手机媒体具有随身性、分众性、消费性,可实现随时随地获取网络信息,但手机屏幕小的问题制约着用户使用,据统计,至今手机报用户仅占全部手机用户的百分之二三。因此,从信息传播角度看,网络媒体仍 存在着其独特的使用价值,尤其适宜大型的数据搜索和处理以及长期固定办公的用户使用,比如从事学术研究和公共事务管理的用户群;而手机媒体因其形态灵巧、便携性等特点尤其适宜经常外出的商务人士或满足人出行时的娱乐需要。可见,两者在功能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有差异意味着有互补的空间,因此3G手机媒体的出现并不能取代现有媒体的多元化格局,网络媒体仍将成为未来新媒体队列中的主流。

另外,从3G手机媒体的技术现状来看,最高每秒可达2.8M的传输速度还远远不及互联网主干道的速度,因此基于3G技术的手机电视、手机广播仍然存在着因速度问题而影响传播效果的技术瓶颈障碍。可见,3G技术要大大满足手机媒体的需求还需假以时日,在相当长~段时间内,手机媒体还难以对网络媒体产生颠覆性影响,至多成为网络媒体的补充。

创新:“内容为王”唱主旋律

3G时代网络媒体依然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体说来,不外乎存在两种发展路径:一是“固守城池”,继续发展以电脑为终端的互联网站,拓展已有的市场;二是“移植平台”,网络媒体要从互联网移植进手机平台,重新打造新的发展空间。无论采取哪种发展路径,网络媒体必须以创新为核心竞争力,“内容为王”依然是发展的主旋律,置身于新技术革命条件下,显然,第二种路径对于网络媒体的发展无疑更具积极的现实意义。

技术是一种革新力量,内容则决定着新媒体的可持续性发展。网络媒体要在手机平台上延续传播奇迹,唯有依据手机的传播特性,在内容上致力于原创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创新。所谓原创性,就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容产品,使之具有内容资源上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如此,才能真正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网络媒体欲打造出原创性的内容产品,必须超越传统的复制加粘贴的简单整合方式,做出新的调整和创造。比如,手机电视业务在日本推出后,许多电视台专门开辟了手机频道,各家制作公司也纷纷推出了大量适合手机播出的专题、娱乐、影视、动漫节目,结果这些节目迅速风靡日本,各家电视台和电视频道也因此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交互性是手机媒体相比其他媒体表现得最为突出的特征,因此网络媒体可将web2,0模式延伸到手机平台上加以应用和改造,充分调动用户的积极性,从新闻传播转向新闻社区的建设,可以通过博客、论坛等形成民意舆情的快速集散地和反馈区。并且,依据其交互性强的特性,多开发些付费性的点播交互性节目或内容,由此探索出一种成熟的移动互联网赢利模式。

同时,由于手机媒体具有个人化、随身性、移动性和快速传输的传播优势,网络媒体应结合自身的市场定位、用户群需求等,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特征提供定制内容服务,再将广告有针对性地投放给特定用户群。同时,由于手机通常被定位为个人手持移动多媒体信息终端,因此网络媒体可将提供即时多媒体信息服务,作为面向手机用户的主要业务内容。

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媒体 网络新闻 新闻消费行为 嬗变

引言

新闻是信息传播主体的一部分,它既是媒体的重头戏,也是现代人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新闻消费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消费生活方式。新闻消费成为人们关注的渐热的新领域,新闻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学术研究方向的重要地位已经引起关注,对媒体与消费主义的互动方面的研究,学者主要从传播学、文化批判、经济学等视角进行了考察。①

随着网络持续快速的发展,网络新闻的普及,网络媒体站到了主流媒体行列,网络新闻已经成为新闻消费的主流。那么,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行为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嬗变,基于这个问题,在文中,笔者在对网络新闻论述的基础上,试图寻找网络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行为的嬗变过程。

网络新闻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腾飞、信息化健康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优化,中国的网络普及率快速增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年1月公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②在网络应用使用行为中,2008年中国的网络新闻得到快速发展,网络新闻的使用率较去年提升了近5个百分点,网络新闻用户达23400万人。③占据网民总体74%的中小学生、大学生、办公室职员、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群体,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5%,④仅次于网络音乐的使用行为,位居第二。从上述调查数据发现,近年来,网民的网络使用行为中最多的就是网络新闻。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新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因此,研究网络媒体时代网民的新闻消费行为存在可能性和必要性。

网络新闻的优势分析

传统的媒体新闻传播指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通过纸张、声音、音像等进行新闻传播方式,传统媒体新闻传播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劣势。传播主体是专门的新闻机构和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呈现单一化现象。在传播形式上,报纸利用文字、图片表现新闻,强调的表现元素是字体、色彩、字号、版式、尺幅和空间等;电视借助声画播放节目,强调的表现元素是时段、场景、背景、光线、色彩、长度和风格等;广播以声音发送信息,强调的表现元素与电视相比,只缺乏视觉元素。在传受关系上,传统媒体将信息单向地传给受众,遵循的是“魔弹论”的效果论,受众很少利用同样的渠道反馈信息。在新闻接收上,传统媒体新闻信息接收方式呈现大众化。在新闻传播速度上,传统媒体尽管有着自己各自的特点,但在速度上却不占任何优势。就传播内容来说,传统媒体受到版面、播出时间的限制,信息承载量具有有限性。从传播范围来看,传统媒体往往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有着本地化的局限。

网络新闻传播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新闻的行为,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板、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指首发)、转发者既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⑤笔者对网络新闻优势的分析,是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较而言的。与传统媒体新闻相比,网络新闻优势集中表现在:

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包括上网传统媒体(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非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的网络自生媒体以及形形的个人传播形式共同构成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网络新闻媒体则兼容文字、图表、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具有很强的表现性。网络新闻传播具有传受关系交互性的优势,网络新闻传播则提供了一种双向传输的信息渠道,使受众得以随时与传者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的传播操作环境。网络受众可以随时自由地寻找新闻信息,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媒体表现形式取出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信息,从而实现新闻接收方式的个性化。网络新闻传播在时效性方面可谓得天独厚,集计算机、通信等多种现代信息技术于一体的互联网络能够在第一时间向受众传播最新的新闻信息。互联网具有巨大的信息容纳和信息存储能力,它可以为传者提供近乎无限的版面和表现空间,所以网络新闻传播内容很丰富,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信息仓库。网络新闻传播的范围则是网络所能到达的全球范围,网络新闻传播不受时间、地点、频道、国界、气候等的影响,新闻信息可以传送到网络任一连接处。综合考虑网络新闻与传统媒体新闻之间的异同,对网络新闻优势的分析,是为研究新闻消费行为的嬗变提供一种合理的环境。

新闻消费行为的嬗变

当下,媒体具有公共服务和工业生产的两重性,媒体的工业生产运作,使新闻成为一种产品形态出现,新闻产品与其他商品一样经历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流程,存在着消费的环节。从这种意义上说,新闻消费行为概念亦可运用消费行为的话语体系,只是消费行为中的“商品和劳务”变成了“新闻”。

本文对他们的消费行为嬗变的叙述,落脚点在于寻找、选择、使用、评价商品和劳务的活动本身,以及消费者在不同的情景下的角色体现,并把它放在网络媒体时代下考量。

寻找:由“难寻”转向“快捷”。以往,人们要想得到新闻信息,受时空限制因素很多。如买报纸,要么打开电视、广播寻找、收听新闻信息,或在特定时段才能获取信息。因此,新闻消费的寻找过程是比较困难的。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加上传播内容有限、传播范围基本是本土化,若受众(消费者)要想寻找历史发展中的新闻文献、整个世界新近发生的事情,有一定难度。

处在资讯爆炸年代的新闻受众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直接的方法去获取新闻信息,特别是想寻找历史中的浩瀚文献、想了解自己生存的整个世界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契合了消费者(受众)⑥的这种欲望和需求,消费者只要打开一个新闻网页就可以高速获取最新信息,快速地寻找到自己需要的各类信息。进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消费者,省却了买报纸的烦恼,没有等待特定时段电视、广播新闻信息的难受,享受的是“足不出户,快捷知晓天下事”的消费乐趣,回顾了历史的发展,并开拓了全球化的视野。

选择:由“受限”转向“自由”。以往我国报纸、电视、广播新闻媒体由于受到版面、时间、空间的限制,尽管也是强调最大程度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信息,但其条件的限制,因而在新闻的内容种类、新闻“享受”的时间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传统媒体下,新闻信息接收选择方式呈现大众化特点。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消费者选择新闻不受时空的局限,在选择网络新闻中,比以前更加自由,在网络媒体下,新闻网站都是纵横链接结构,消费者对新闻的内容种类、浏览新闻的时长和顺序完全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接收,对接收新闻的过程是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消费者是采用自己喜欢的媒体表现形式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信息。“网络新闻的受众,能时刻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这在他们用鼠标和键盘操作屏幕显示、自由地在Web页面上移动、随心所欲地开关、利用主动的寻找和搜索等行为中显现无遗。自由地拉(pull)出自己想要的个性化信息,而不像以往那样,只是被动地接受由别人推(push)给的信息。”⑦

使用:由“细致”转向“扫描”。报纸的逐字逐句,电视、广播特定时段、场景、背景、光线、色彩、长度的设定,使消费者对新闻的获得是细致阅读并跟随设定好的模式去完成视听。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对信息需高度集中并被动地接收。

但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信息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消费者阅读信息的速度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已经变成扫描式阅读。扫描式阅读是指用较短的时间快速浏览文章,查找到具体信息或相关事实与细节。

评价:由“单向”转向“多向”。网络媒体新闻的出现,将传统媒体与消费者的单向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消费者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这一切使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消费者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受众进行讨论,消费者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消费者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消费者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⑧目前流行的微博把这种网络互动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角色:由“明确”转向“模糊”。在以前,我们一直把新闻消费者作为新闻被消费者(传播者)⑨的一种相对独立明确的形态。在新闻传播消费过程中,当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后,整个新闻消费模式都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从报纸媒体发展到了网络媒体,其中的变数是不言而喻的。在网络媒体时代,消费者的角色由“明确化”转变成“模糊化”。

网络媒体的发展,给新闻的传播、表达、接收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空间,同时也给新闻消费提供了一个没有时空限制的便利。新闻被消费者在传出新闻信息后,新闻消费者在收到信息后,经过译码,把自己的想法与意见又传达出去,开始的新闻被消费者看到开始的受者反馈回来的信息,又给予回应,这样,新闻被消费者成了新闻消费者,新闻消费者成了新闻被消费者。在网络媒体环境下,消费者角色定位越来越模糊。

结语

新闻成为一种产品,其消费环节不是一个终结环节。霍尔在《编码/译码》中认为:“传播过程一种结构,使几个相互联系但各不相同的环节——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再生产——之间的接合。”⑩在他看来,传播过程在消费环节后,还有一个再生产环节,这样生产、消费和再生产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那么,再生产环节指什么呢?笔者认为,对于新闻消费来说,指的是新闻消费是从新闻中获得“意义”,“如果人们不获得任何‘意义’,就不可能有‘消费’”?輥?輯?訛。

那新闻消费的“意义”是什么?是本能需求,是满足猎奇心理?是某一阶级的阶级斗争需要,还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如果单从某一点去回答这个问题,是有失偏颇的。笔者认为,新闻消费的“意义”在于从新闻信息中获得一种为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的准备。另外,在网络媒体时代新闻消费行为中,消费者在购买前、购买中和购买后的心理历程也是有一个嬗变的过程。这两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杨魁:《近年来我国新闻消费主义研究述评》,《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②③④《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cnnic.net.cn/uploadfiles/doc/2009/1/13/92209.doc

⑤程超群:《网络与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发展关系浅析》,《东南传播》,2007(8)。

⑥本文中所说的消费者,指的是新闻传播的受众,出于方便,下文中都一律用消费者。

⑦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转引自杜俊飞《网络新闻学》,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79页。

⑧任晓雯:《网络时代的写作——探讨与展望》,《新闻大学》,2003(2)。

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共生教育 网络媒体

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前进的重要保证。然而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开始迈入全新的网络信息时代,网络文化的普及和网络信息的传播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既改善了高校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便利,也给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带来消极影响,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展开。因此,如何让网络媒体和网络信息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共同进步、共同生存的目的,是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追溯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目前,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3105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尤其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认为,以人为本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诉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总的指导思想。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手段。我国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特定的发展阶段。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以“政治”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教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陈秉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政治目标和任务而进行的,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与重点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综合教育实践。”这就明确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一定阶级或政治集团的政治目标和任务。其内容是以政治思想教育为核心,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综合教育。其目的与内容规定了其作用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为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3.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任何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个由相应要素构成的系统,都具备相同的基本要素,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五大要素。这五大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一不可。思想政治教育者总是依据社会的要求制定教育目标,并要求受教育者能按社会的要求接受教育,以实现最终目标。然而,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受教育者的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往往不一致,二者间必然形成一对矛盾。只有当这一矛盾得到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才能实现。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社会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目标性,并为一定的目标服务。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和知能结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再次,思想政治教育也总是具备一定的功能,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发展关键期,有必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最终实现大学生的人格和知能的全面发展。

二、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性,深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喜爱,已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媒体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和良好的机遇。但网络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加之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浮躁心理蔓延,若对一些社会现象缺乏理性思考的话,就不能正确地鉴别和把握其本质。针对网络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思考,认真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网络媒体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模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议程设置 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力

传播环境的变迁导致议程设置主体的多元化

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M.E.麦库姆斯和D.L.肖认为,大众传媒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理论诞生在传统媒体背景之下――在社会系统中,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的制约,传播权集中在少数专业媒介组织手中,媒介组织及其背后的控制力量操控着信息的选择和,在传播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受众则相对被动,缺乏同时接触多个媒介的有效渠道,其主动性的发挥也只是从常接触的媒介中去选择。在传统的信息封闭、传播因受管制而不发达的社会中,社会公众的认知范围被限制在相对狭隘的空间中,使得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议题对社会舆论能够发挥较大的主导作用。

在网络时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和手机短信、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受众具有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任何社会公众团体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议题者。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公众意见是否反映以及怎样反映完全由传者把握,大众传媒也正是通过这种特权地位实现了对舆论的引导与控制。而当舆论传播环境趋于相对宽松时,尤其是渠道容量异常丰富的网络媒体勃兴时,传统媒体议程的设置能力就会受到网络媒体的较大影响。由于任何社会公众团体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议题者,议程设置的主体出现多元化,传统媒体对舆论的控制和引导变得更加困难。

网友个人的经历或偶然发现,通过博客等形式上传到网络,很快通过转帖、转发等方式大面积传播,进而形成受到普遍关注的事件。如“出国考察门”、“局长抽天价烟”等便是这样产生的。开放的网络使“人人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成为可能。

当前形势下传统媒体舆论引导力亟待提高。舆论引导力,就是舆论引导的能力和水平。当前形势下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炒作化,乱设“议程”,搬弄“是非”。“议程设置”是媒体引导舆论的重要手段,也是媒体自我功能的体现。媒体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慎之又慎。然而,部分媒体甚至是主流媒体在设置议程时炒作化,乱设“议程”,搬弄“是非”,议题设置不合理,为追求轰动效应,肆意渲染,大炒特炒,盲目加温,头脑发热,盲目跟风。一个问题被某家媒体炒起来了,其他媒体亦不甘落后,这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2007年的“杨丽娟追星事件”最后演变成为杨父蹈海身亡的悲惨结局,这与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众多媒体甚至知名媒体的大肆炒作有着莫大的关系。在“抵制家乐福事件”中,一些媒体没有设置好“抵制家乐福事件”的议程,以至于有些地方出现对家乐福超市进行围攻的暴力场面,造成了事态的不可控制,对我国的国家形象和营造奥运会的祥和气氛产生了不利影响。

舆论引导在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结合实际策划和做深做透不够;舆论引导滞后、事前引导力度小;舆论引导有时被动,被网络媒体等其他媒体形式牵着鼻子走;主题宣传、成就报道方法比较生硬,反映鲜活的内容显得较少。

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陈旧。报道模式和报道手法过于陈旧,比如新闻报道质量不够高,特色性不强,精品佳作较少。同时,在新闻报道中,“说教”的痕迹太多;新闻写作模板化、脸谱化和程式化,有的混淆与行政公文的区别,难以让受众接受。

新形势下传统媒体提升舆论引导力的举措

在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可行的做法是:

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随着新兴媒体的快速扩张,议程设置主体多元化,社会舆论呈现多元化,传统媒体要想成为新闻舆论的主导者,单纯靠被动“防御”是不够的,必须用党和政府的主流声音主动引导,及时准确地把握舆情变化,主动设置议题,才能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所谓舆情,就是指公众舆论。新闻传媒了解和熟悉舆情变化,真实地反映舆情,这是正确实施舆论引导的前提。离开了对舆情的真实反映,新闻舆论引导也就失去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新闻媒介要有效地设置议程引导舆论,就应该面向群众,真实反映舆情。首先,要寻求和抓住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抓住了社会公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媒介设置的议题才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其次,要紧紧扣住受众的疑虑点。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科技冲击、全球性问题等,使现实世界日益复杂化,人们难免感到困惑、产生疑虑。正因为如此,更凸显了新闻媒介释疑解惑从而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性。紧扣公众的疑虑点是进行有效引导的重要途径。

确保传播渠道畅通,避免造成媒体失语。对社会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要积极主动介入,切忌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更不能够采取回避做法,知而不闻,闻而不报,无所作为,出现“失语”和“缺位”的情况,这样就会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同时也等于主动放弃了舆论阵地。

重大事件发生时,社会公众对事件的关注引发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如果大众传媒在这时失语或是信息的传播不够准确、充分,各种流言、便会甚嚣尘上,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另外,事件发生时,大众对信息饥不择食,并且失去了辨别力,即使是以讹传讹也深信不疑。这就意味着谁先信息谁就掌握了舆论主导权。谣言止于信息公开,也止于信息传播渠道的畅通。所以,大众传媒必须主动出击,在第一时间里权威信息,集中优势力量,密集传播,以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

注重塑造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在议程设置主题多元化的趋势下,由于谁都可以充当传者,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会导致信息的复杂化,使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因为受众很难判断什么信息是准确的,所以要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信息消费过程中的抉择。因此,虽然谁都可以充当传者,但受众对于具备权威性、可靠性的传播者的需要却是显而易见的,而传统媒体由于具有专业经验、专业规范,也有长期形成的职业道德的约束,在充当权威信息者方面具有优势。传统媒体应该利用自身优势,注重打造媒体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实现新闻的深度开发,寓思想性和指导性于新闻性之中。

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提高舆论引导艺术。传统媒体必须充分研究、准确把握大众传播规律、新闻宣传规律以及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立足时代特征、当下特点,持之以恒地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提高舆论引导艺术。创新形式应该力求形态新、包装新、风格新,使宣传别开生面、生机盎然,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舆论引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传统媒体应充分利用新媒体为自身服务,做到三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时提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这是基于媒体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闻舆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对新闻舆论引导工作提出的新命题。

当今世界,互联网、手机短信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舆论场。在“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的背景下,如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作用机制缺失或者缺位的话,必然会大大削减二者的合力,影响舆论引导力的发挥。传统媒体要开阔思路,善于应用先进技术、开拓新业务,实现与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良性互动,搭建传统媒体和网络、手机的互动平台,充分利用新闻热线、网上论坛、博客等,捕捉新闻线索,了解社会舆情的焦点和变化,为开展舆论引导服务,在此基础上构建舆论引导的新平台。传统媒体要与新媒体形式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构建舆论引导的合力,提升舆论引导力。(本文为“贵州民族学院2009年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梅潇、王丽:《网络公众自我议程设置》,《新闻爱好者》,2007(2)。

3.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4.蔡尚伟、唐丕跃:《从成都公交燃烧事件看政府网络舆论引导力的提升》,《今传媒》,2009(7)。

网络媒体时代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特点 成因

语言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在媒体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网络、手机新媒体迅速发展,网络语言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诞生、壮大,并逐渐丰富和成熟。青少年在使用网络语言进行信息传播时,有着与传统人际传播不同的感受和趣味。

随着网络语言的发展态势,网络语言在网络媒体的助推下恣意生长,成为中国本土新媒体世界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文化景观。网络语言反映了青年群体通过各种手段对主流文化和文化权力的抵抗,开拓了自己的文化领域,赢得了文化话语权。网络语言在新媒体上表现得异彩纷呈,并影响着人们的信息生活。

一、网络语言的界定

在《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如下表述:“‘网络语言’是互联网的产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虚拟空间里,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也应与实现生活中的表达习惯有所不同,于是有的人创造出令人新奇也令人愤怒和不懂的‘网络语言’。大部分‘网络语言’是网民为提高输入速度,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而形成。在网络中,它是深受网民喜爱的正宗语文。”由此可见,“网络语言”专指网络用户在网上交际中作为“工具”使用的,区别于“中国语言文字”的语言符号系统,即人们在网络中传播信息的一种语言符号载体。

目前,网络语言主要表现为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语,即“口头语”,如斑竹、筒子、酱子、沙发、大虾、有木有等。网络语言为网民们所熟悉和喜爱。其具有简洁省略性、方言性、粗俗性等特点,并且,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参与性强、虚拟性等特点。网络语言日益壮大,影响着人们的信息生活,并对传统主流文化进行颠覆。

二、网络语言的形成原因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国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网络充斥着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新媒体具有平等性、参与性、交互性、即时性、自由性等传播优势,这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提供了土壤。

(一)网络语言能促使交流双方采用简洁快速的表达。由于受限于计算机键盘输入的特点,计算机所安装的微软操作系统中的智能拼音输入系统正是网络语言出现的一大原因。鉴于使用者交流速度的要求,在输入时追求速度而大量使用同音字,直至被认可而形成公认的新词汇,即网络语言的形成。

交流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在交流时本着“理解第一”的原则,忽略输入的错别字,还会故意缩短语句,使表达尽量快速简单。如: “斑竹”一词,使用者在输入“banzhu”这组音节,电脑上首先出现的是“斑竹”,网民将错就错,既提高了输入速度,又增加了网络语言的趣味性;用数字、字母、符号等表示汉字,如“7456”表示气死我了。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简化了汉字表达,提高了输入速度。因此,普通的汉字输入法并不能将传统文化呈现在电脑平台上,追求规则准确的传统书面语言是无法适应快捷的网络交流的。

(二)网络监管制度与传统媒介平台存在着巨大差异。传统媒介由于考虑自身成本和社会效益的因素,为了保证自身的质量和口碑,对语言的审查较为严格,因此,新闻工作者对语言的使用比较严谨。而网络不同,网络是一个较宽松的交流平台,是一个大众化、平民化的舞台,是一种没有门槛儿的交际。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同世界任何角落的网络使用者交流,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空间。因此,缺乏规范和约束的网络媒体,在传播中必然会出现语言的变异,从而形成网络语言。

网络媒体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互联网中的博客、BBS论坛等等,人们不受身份、地位的制约在媒体平台上交流传播信息。青少年在网络媒体平台上有虚拟的名称、虚拟的角色,这使青少年能展现自我,突显个性,有了充分的话语权,从而促进了网络语言的形成和蔓延。

(三)满足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新媒体的个性、趣味化的语言符合了青少年求新、求异的心理特征,新媒体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与青少年宣扬独立的心理特征不谋而合。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媒体是多对多的传播,注重分众化、定制化、交互性的传播,而传统媒体则是一对多的传播,受众的反馈性和参与性弱化。多对多的传播方式使人们的交流内容广泛,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平等性、互动性等特点,为受众获取、传递信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这为各种文化的沟通和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自由空间。网络语言不仅代表了高效率,更是充满着一种求新求变、不断突破陈规的潮流感、前卫感。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一)简洁性。网络语言除了用字节俭外,还尽量突破原有书写符号的局限、改变现有语言中某些词语形音义方面的约定俗成,创制了新的形音义的结合体,青少年用最简单省略的“形”缩短信息交流的宝贵时间。

此外,句式的选用上也可以看出其简洁省略的特点。在聊天时,大家都采用长话短说的方式,字数均在10个字以内,并且都用短句,在QQ的聊天记录为随机选取10句话,如:“:)”,“啥子?”,“呵呵,晕~”,“哈哈哈,睡觉先,86”,“哦”,“?”,“嗯啦”,“ME TOO”,“出来FB”,“BT”。发现其中字数少于5个字的有8句;超过5个字少于10个字的有1句;标点符号2句;没有复句,甚至有时就直接一个图形符号。

(二)生活化。网络交际则不同,它是一种没有门槛儿的交际,任何人只要有一台可以上网的电脑,就能同世界任何角落的网络使用者交流,各地发生的事情也都可以在网络这个平台上汇聚、传播。由于获得信息的方便、快捷性,使网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挖掘生活中有趣的个性语言。如:“打酱油”一词最早出现在2008年广州电视台的一次街头采访中。记者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对“艳照门”事件的看法,一位男性市民从容应答:“关我什么事,我是出来打酱油的……”随即,这句话被各地的网民争相传播,“打酱油”一夜间成为网络流行语。

(四)浓重的地方色彩。网络交际虽然是虚拟的,但参与交际的每个主体却是实实在在生活在现实中的,因此,网民们在交际时,或多或少会带上一些方言的色彩。如:“你丫就是一菜鸟,还愣充什么大虾!”“你丫”这个词是典型的北京话,充满了京味儿的腔调儿。可见,网民们在交流的同时,也带来了各地的语言,来自各个地方的文化在网络上碰撞,使网络语言丰富多彩的同时也充满了地方特色。

(五)粗俗化。由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和随意性,语言的粗俗化日益呈现。如今,网络到处充斥着粗俗、轻桃的语言,像P(屁),QS(去死)等随处可见。这些严重地污染了网络,也严重地污染了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在给传统语言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网络语言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会以很快的速度流入传统媒体。如果不对其加以规范,势必会影响到媒体语言的发展和语言文字的应用。对我国主流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加强新媒体时代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形成和主流文化相融合的新文化形态。

参考文献:

[1]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