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差异化教学的心得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英语;差异教学;问题;策略
大学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1]。目前,我国基础教育已进入新一轮的改革,这对一线英语教师的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从总的情形来看,我国大城市基础英语教学由于其城市优势在教师发展方面起步早,英语的教学基本与时代保持同步;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英语教学则相对落后,严重影响了当地的英语教学水平,与一线城市地区之间的差距日渐拉大。这种英语教学水平的差异在英语语法知识方面的差异并没有明显地迹象,而是最集中地体现在英语口语教学上。这种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颇为深远,一直持续到学习者的高等教育阶段甚至以后。
一、大学英语差异教学存在问题
(一)教学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
(1)对学生的差异了解不够
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才能制定适合他们有差异的教学目标。在备课时,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差异,充分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智能优势、英语学习的态度、方法和习惯。
(2)教学目标缺乏多维性
教师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学目标指导和制约着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教学目标的多维性,就是改变原来刻板的、单一性的教学目标,呈现灵活的、有弹性的、层次性强的目标。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发现,老师大多都能按照《英语课堂教学标准》的要求设计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只有少部分教师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智能差异和学习风格的差异,大多数教师对全班学生制定统一的、同歩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缺乏多维性。
(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教师采用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没有考虑到学生间的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某一智能,却压抑了他们其他智能的发展。对于这种智能不占优势的学生,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英语,他们会感到学习很费力。
(2)课堂提问缺乏梯度性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如果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就能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连贯地表现为等待、探索和行动。”但是在现实中的很多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差异,不能引起所有学生的注意,提问缺少梯度,长期下去,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情、信心会大大减弱。
(3)教学过程的教学形式
在访谈和课堂观察中发现,只有少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采用合作学习、分组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形式,多数大学英语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边讲学生一边记,讲完后主要让学生独自背诵。
(三)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评价指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参与活动时所用的智能及其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多角度、多方位的评价。通过访谈和课堂观察发现,大学英语教学评价方法、手段单一,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一般都是"very good"等。而对于回答不出来的学生只是"sit down"等。
(四)教学结束后存在的问题
教学结束后,大多数教师并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智能差异、学习风格差异,而是对全班同学布置同样的作业。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就是经验和反思的有机结合[2],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与工作总结,也可以是分析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及对应的策略。
二、大学英语差异教学策略
(一)教学准备阶段教学策略
(1)备课的差异化策略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能,不同的智能组合,表现为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即不同学生的智能强弱和智能类型是不同的。如果教师按照统一的方式让所有学生都通过言语一语言智能来学习英语,而忽视其他七种智能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那么只有言语智能占优势的学生才能快速高效的学好英语,而其他智能占优势的学生英语学习就很费力,不利于培养全班学生的多种智能的发展。每个学生都具有八种智能,教师不应过多关注“学生的智商高低”,而应更多关注“学生的智能类型”[3]。备课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自身智能强项或个性特长,在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有意识地针对各项智能设计教学活动,改变过去单一的只靠机械记忆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发展自己多元智能的活动中快乐地学习英语。
从某个层面上看,应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多元智能理论最好表现为一种松散的、多种多样的教学策略的集合,最好的方式就是考虑从一种智能到其它的智能教学时,我们如何转变这些材料。就是我们如何处理像英语这样的语言符号系统,不仅仅是将英语翻译成汉语,而且应该把它们转变为其它智能的语言,即图片、身体的或音乐的表达、逻辑符号或概念、社会交往以及自我认识。
(二)教学目标的差异化策略
传统的教学目标能促进语言一言语智能或逻辑一数学智能占优势的大学生的成长,但不利于其他智能占优势的学生的快速发展,所以只能使很少一部分学生快速地掌握英语,而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英语学习是很痛苦且艰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依据学生的智能优势、智力结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智能偏好的、差异化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要结合《英语课程标准》,由低到高,由简到难,有层次地提出教学目标,尽力符合不同智能优势学生的需要。
(三)教学方法的差异化策略
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和谐发展,李建平先生说:“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可以在一天中某个时刻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如果学生都能从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智能或智能组合入手来自主学习英语,那么他们就会在愉快中的情境中掌握一门语言。教师要从大学生多元智能为出发点,确定大学英语差异教学策略,且要教给学生如何发现和运用自己8项智能中的智能强项或强项组合来高效地学学英语。
(四)教学评价的差异化策略
加德纳曾指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给孩子排序、贴标签,而是要通过评价为孩子今后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促进他们的发展……任何新的评价法都必须具有发展的眼光,不应用标准测验的方法将学生分类而限制他们的发展,他主张评价的观点要转向重视创造与思考技能的开发”。[4]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评价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然后利用自身的优势智能高效地学习英语,同时也要以优势智能带动和促进自身相对弱势智能的发展,从而达到全面发展,这是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差异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因此,对教学的评价是要看教师所施行的教学是否促进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智能的发展,即不仅要看学生的优势智能是否获得了进一歩的发展,还要看其相对的弱势智能是否也获得了应有的提升。
三、结束语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实验性地运用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策略,不断总结、开发新的教学策略,提炼、吸收和运用众多优秀教师的点滴实践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学策略,不断对其进行修正、深化和拓展。差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素养要求,差异教学需要的学业评价制度;差异教学需要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差异教学需要的硬件;差异教学所需要的教学环境等等问题将是本课题后续研究的重要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差异教学的意义。不仅要研究差异教学对于大学生成长的意义,还要研究差异教学对于整个教育、整个社会的意义。其中,差异教学对大学生成长意义的研究包括差异教学对学生学业成就、道德成长、创造力发展、个性发展、合作精神养成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长安.专门用途英语透视---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设计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套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4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考试只是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所谓大考大好耍,考完就完事。考生考完即不知错在哪里,发现问题也束手无策,毫无改进办法。面对此种问题,需要建立完整的教学体系评价,帮助学生发现错误,指导改进,让学生“知错能改”,提高教学质量。
1 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评价原则
原则是对过程的宏观性指导。《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学生技能教育,实践性强。所以,在教学体系评价中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1.1 动态原则。评价体系建立不是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应该根据学生发展水平,进行各时段的评价动态建设,注重学生发展过程。
1.2 全面原则。评价体系不能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差异、兴趣爱好,还要关注结果的全面进步。让每个学生在知识、情感、技术上得到应有回报。
1.3 客观原则。如果在单一的指标评价体系上进行教学评价,失去了具体分析性的指导,因为由于学生知识层面与学习认知能力差异,评价结果必然形成差异化的不公平。课程评价应以数量化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要与数学模型相对应。评价方式上避免机械与盲目评价,具体分析学生成绩资料,统筹结合,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公正合理客观性,抛弃教师以个人喜好进行的主观评价。
1.4 创新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评价不单方面关注学习效果,更要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表达独特想法。以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成熟的心理素质,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1.5 可行原则。教学评价体系要符合现实条件,做到学生、教师、大纲的综合分析,使评价体系方便可行有效。评价可行主要表现为针对学生情况差异进行的评价体系建设,使一双鞋适合一双脚。在评价同时,师生应该交流心得体会,做到关系融洽,气氛和谐。
1.6 科学原则。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评价要以国家教学大纲做参考,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使之在实践中自由发挥,设置的参考标准应真实反映学生水平教学情况。所以,教学体系评价建设应科学合理,积极借鉴教育学经典理论与统计学。
2 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体系评价建设举措
2.1 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地位。课堂应该围绕学生进行教学。课堂教学如果单靠教师教无法达到教学效果。现今教学体系评价大多是教师个人主观性猜测,缺乏与学生的交流。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评价应包含自我评价、师生评价、学生间评价。中职教学以任务驱动式教学占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自我评价是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的前提,也是任务圆满完成的保障。学生在自我评价过程中,明确了学习目标、解决问题后喜悦感油然而生,学生得到了实惠,极大激励参与性,综合能力也得到增强。教师在评价体系中发挥引导作用,学生间互评加深学生友谊,相互交流协同中提高教学质量。
2.2 评价体系分层形象化展示。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理论与技术,对其采取评价分层办法形象展示,为学生技能提高提供参考。理论方面:采用图形分析评价法―折线图,针对每一次考试数据统计分析,制作分数段。学生从中发现自己的位置,并为下次考试做冲刺努力;教师以此为参考,变动教学计划。技术方面:定期上机考试,模拟考试环境,学生根据要求完成测验。在测试过后,系统出示错误类型,并做图形演示,使计算机操作有形象化,信息反馈及时化。
2.3 试题库的建立。试题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依据,建立科学、有效、合理的试题库,是学生参照进步的有力保证。试题库的建设应该围绕课标与大纲进行,根据本班情况结合教学经验,以试题难度、易考度及实践重要性进行题库分层。建设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分布规范、难点突出的题库。对学生各个层面合理、全面的考察。也可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试题难易的综合。
2.4 学生档案建立。档案是历史的直接记录,更是现实进步的参考。学生情况档案化管理,记录学生每阶段的进步。学生回首往事能发现不足,同时更能看到自己优点,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方式引入网络化管理,学生把日常学习情况上传、提出问题、进行个人网站完善加深对学习情况的熟悉度,积极参与学习,而且认真主动加入教学评价。教学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学习偏好、学习态度、交际能力综合分析,做到教学效果与学生情况的及时掌握,以此为教学实践服务。
2.5 差异化个体评价。教学评价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学生个人差异。如以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等作为参考,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考察。就计算机基础知识,首先要求学生做好基础知识、操作方法等浅易的目标,每个学生都应该圆满达成要求;而对于难度大的专业例子、复杂命令、耗时的专题,如电子报等,应是提升要求,着重要求能力强的学生完成目标。实际操作应该可以题目分类进行,基础题与选做题,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茫茫碌碌,学生在完成基础题过后,发现题目简单,信心大增,对后面试题迫不及待。同时,在提高学生积极性与创新思维指导下,要求学生选作电子墙报,当然在个人无法完成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这也提高了个人交际与合作能力。课堂中鼓励学生相互帮助与进步,教师进行有目的撮合,可有效活跃课堂氛围。教师的定期辅导和检测评价,教师就可以从宏观上把握班上学生学习情况,制定更好的教学计划。像发现错误率大的题目,教师就应做好记录工作,并在以后上课进行集中讲解,逐步完善学生知识面;而对于重点与难点,单靠学生个人力量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教师就应该抽出时间,进行讲解,组成合作小组,提倡在合作讨论下集中发挥个人优势,完成教学目标。
3 结束语
中职学校是国家培育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认真做好中职教学工作,事关国家技术人才强国战略。计算机基础知识是中职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第一步。教学体系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个人情况,统筹大局,以课标、大纲为指导,综合运用多方面手段,提高教学水平。计算机教学体系评价应该贯穿始终,做到灵活多变,以科学化体系指导并反应教学信息。
计算机教学体系评价的建立是中职教学实践重要部分。教学参考反馈信息,不断完善教学水平,改善教学管理,在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学生自我评价,实时调整学习方法,做到实践有参考性,行动有指导性。所以,中职学校急需建立一套不断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王荣英.“做中学,做中教”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究――计算机基础教学体会[J].职业,2012(32):44.
[2]林宏康.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1(1):58-60.
[3]李美霞.探究《计算机基础》课程Excel的实训教学[J].海峡科学,2013(5):81-83.
[4]谭昕红.《计算机基础》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分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2):157-160.
一、实施差异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9年版《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为其提供多种学习选择。对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要进行补偿教学,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进行拓展教学,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全面了解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差异,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的差异,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他们的差异,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
什么是差异教学呢?美国学者汤姆林森在《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的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和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可见,差异教学不仅能较好地兼顾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基础、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以及英语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改变以往的“大统一”教学观念,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实施差异教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在英语方面的兴趣、素养和能力,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差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1承认差异,认清差异
学生在先天、后天、生理、心理以及英语基础知识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而且更直接地影响着教学活动。英语是中职学校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每周2~3课时,一般的任课老师任教班次达5个以上,每个班50多个学生,那就意味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要面对的是几百个不同的学生,同一个班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班与班之间同样也存在着差异。
传统的教育无视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相同的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导致学生身上的许多能力都得不到发展。所以,要求教师摒弃“大统一”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差异教学的理念。承认差异、认清差异,是我们开展有效教学的第一步。
了解学生的差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前提。学生差异何在?要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差异的测试和调查。
(1)问卷调查。主要从英语学习目的、态度、兴趣、学习习惯的差异,英语思维意识以及英语运用能力的强弱等方面着手。
(2)课堂观察。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地去观察每个学生的课堂反应,从而有助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性格、品质方面的差异。
(3)试卷考试。测试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英语运用能力方面的情况。
2尊重差异,保护自尊
为了便于实施差异教学,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对学生的英语基础、英语能力、兴趣、性格等差异特点,要做到心中有数,但又不能直接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以免让学困生形成自卑心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使差异教学不被学生察觉的关键在于两点:
一是教学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全班同学一起学习、结对子学习、独立学习等方式,以学习的需要来确定。
二是隐性分组。在教学中,学习小组的人数和成员随教学的需要不断变化,有时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分组,有时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分组或自愿组合。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教材中有很多儿童故事和英语儿歌,如在教学Three little pigs、The fox and the wolf等英语故事时,可以根据故事角色及学生性格特征确定每组人数和成员进行表演。
总之,如果一个学生经常被分到一个层次较低的组,教师就相当于在给他贴标签,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自卑心理,伤害学生的自尊。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学,反而会起副作用。
3共享差异,和谐课堂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那么,老师如何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呢?
(1)教师要满腔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用自己朝气蓬勃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精神状态。
(2)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造和谐、活跃的教学氛围的基础。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观点,尊重学生的创造。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才会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创新。
比如,学习dialogue部分时,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优等生特别想自己创设情境实践,中等生需要老师提供给他们一定的情境进行实践练习,而学困生就不想或不敢进行情境练习。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隐性地把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优等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参与,各自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能力承担不同任务,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氛围中进行创设实践。在展示的过程中,基础差的学生也能为自己的小组发光发热,获得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参与课堂、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可见,良好、宽松的和谐课堂是实施差异教学的重要保障。
4关注差异,积极评价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过:“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和赞美。”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体的中职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和同学的认可,所以对中职学生进行分层评价、积极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常以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对与错,并且“错误”总是与惭愧、失望、嘲笑、批评等消极的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联系在一起的。为了“面子”,学生就会选择少说少做甚至不说不做,若是非说非做不可时,也会选择循规蹈矩,不敢真实地展现自我。然而,在差异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对教材知识有个性化的理解,允许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心得体会,鼓励创新与实践,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和赞赏,多运用如“Good!”“Great!”“Wonderful!”“Well done!”“Youre clever!”“I believe you can.”等鼓励与评价语,才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情绪,增强自信心、胜任感,从而促进学生将被动的学习要求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动力,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努力。
5重视差异,发展个性
为了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在能力、兴趣、性格等方面的个性差异,激发其兴趣,发挥其潜力,并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论文摘要:针对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中理论课时不断被压缩的情况,采用多媒体教学、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讲座式教学及优化考核制度等方法,对水生生物学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水生生物学是农业院校水产养殖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涉及面广、内容繁多,主要介绍除鱼类和微生物以外的各类水生植物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的形态、分类及其生态分布和经济价值等内容,是一门实验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专业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学生选修课程逐渐增多,水生生物学等专业课的教学课时被一再压缩。而且,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以及创新和研究能力,目前,各高校的实验课程大多已经独立设课,由多门课程组合成综合性的实验课,并安排在理论课时之后。由于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水生生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觉得没有实际与真切的体会,处于被动接受的过程,从而,对学习不太感兴趣。因此,对理论课的教学实际上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再适应目前的教学形需要。笔者认为,探讨在新形势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充分理解和掌握水生生物学的知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完善课件与加强多媒体教学
水生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纯理论性的灌输式的教学,信息量小、形式单调、色彩单一,学生在课堂上易产生疲倦、不感兴趣的现象。而多媒体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文、图、声、像等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信息量大,将多姿多彩的水生生物的世界,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形式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多项感官刺激下获取知识,创设出逼真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课件的制作中,首先,将课本上的各类生物的黑白模式图换成各种水生生物的彩色实物图,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生物真实的实物形态与色彩,而且,在关键的形态描述词下用下划线以醒目地标注,对主要的形态结构用箭头等直接指出来,这样学生可以结合教师的讲授,很直观、明确地注意和观察这些生物的形态特征。另外,对于动态的情景,尽量运用flash动画的方式或视频将这些过程展示给学生,如硅藻的细胞分裂、硅藻的运动,原生动物的细胞分裂和摄食方式、桡足类的运动与摄食方式,等等,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启发提问与互动式教学
在教学中力求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用启发型教学来替代灌输型教学,与学生适时互动,引导学生去思考,通过设问,引起学生的兴趣,保持求知欲,促使其精神保持集中,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大脑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而这种提问与启发,要同学生的生活或兴趣接近,是其有所接触或有所熟悉的内容,这样才能引起其思考,给其一种看得见和摸得着的真实感。例如,介绍绿藻时,首先提出问题,诸如,“为什么漏水的墙壁,会是呈绿色?”“为什么,花瓶中的水,一段时间之后,常会变成绿色呢?”“集美龙舟池为什么常常会漂浮绿色的膜状物呢?”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想起生活中的这些普遍的现象,由此,而引出绿藻的体制多样,分布广泛的特点,达到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在比如,介绍腔肠动物时,先给学生看几张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小丑鱼穿过水母群的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问“这是什么样的一群生物?为什么小丑鱼会被蛰伤”等问题,让学生在回忆影片的兴奋中了解和掌握腔肠动物的类群及有刺细胞等构造特征,不知不觉地进入到腔肠动物学习的氛围之中。与此同时,力求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在介绍了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模式图后,再拿出一幅图片,让2个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出其结构和名称。这样,2个同学之间形成了对比,对于较差的同学则对其形成一种心理上的窘迫效应,促使其在今后认真学习,同时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教学,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三、讲座式教学
近年来水生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成果举不胜举,而课本由于侧重于形态和分类的介绍,有关研究和应用的知识涉及不多。因此,学生在学了之后,不知有什么用途?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认为水生生物学就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和分类,以后会从事这些繁琐和枯燥的工作,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可在授课过重中,适当开展讲座式教学,让学生能第一时间了解该学科的研究前沿、新理论和新成果。在每章节介绍具体的种类时,可侧重介绍利用或研究比较多的种类,如在介绍蓝藻和绿藻时,可以分别较为系统的介绍螺旋藻和小球藻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介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既解决其“有什么用”的疑惑,又培养了其对科研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四、改革考试方法及优化考核制度
除了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与改革以外,考试方法也是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和探索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考试方法不仅可以避免死记硬背造成的高分低能现象,而且还能在考察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引导其自主学习,增强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笔者把考核分为3个部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勤、课堂表现占20%,作业成绩和平时测验成绩等占20%。期末考试试题,在内容上多出一些应用性、综合性和研究性的题目,而少出一些死记硬背的题目。学生的考勤,则严格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杜绝无故缺席及上课迟到现象,保证课堂教学的严肃性;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活跃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与奖励,而对上课睡觉,精神不集中,玩手机、讲话的同学,则给予及时的纠正和提醒,屡教不改的给予一定的惩罚。而在平时的作业上,则实行差异化的考核方式,对旷课及课堂表现不好的同学及时对所讲授的内容对其布置作业,而其他同学则可以不做,这样一种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课后学习负担,减少了学生作业相互抄袭的现象,又可以有针对性地重点对部分学生学习进行个案化的督促与辅导,从而提高教师教学辅导效率与学生的成绩。
通过以上几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多搞科研,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的方向与热点,将研究中的心得体会生动地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深入科研第一线才能利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例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上便是本人在教学工作中的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与大家探讨。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我们有能力将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建设得更加完善,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参考文献
[1]胡彬,徐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技术与市场,2008,(10):82-8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实施拓展训练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建设都需要以人才为基础,这就要求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不仅要身体健康,还需要具备较好的心理素质、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体育作为群体性、广泛性的社会活动,既能帮助人们锻炼身体素质,又有助于人们形成坚强、勇敢的坚毅性格。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心理素质训练、管理能力训练、人格训练等。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模式,并依据所处环境与资源条件,科学安排训练项目,充分挖掘学生的深层潜力。
一、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现实意义
1.利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营造了全新的课堂环境,生动了课程内容,丰富了教学体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实施拓展训练,实现了训练项目的多样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始终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使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升。
2.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拓展训练能够将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激发出来。在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之前,教师处于主导位置,以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为载体引导学生训练。但是,实施拓展训练后,主张以学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性,提高了体育教学的实效性。
3.利于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加强身体锻炼,还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拓展训练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强化其心理素质。在参加拓展训练时,学生会不断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形成勇敢坚强的特性,提高心理承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1]
4.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现代化社会要求人才应是复合型的,即具备专业知识、技能,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一要求,直接为体育教学指明了方向。通过实施拓展训练,强化学生综合素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机能,还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这是教育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其与学生专项素质和全面发展息息相关,所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现阶段,拓展训练在各行各业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效果也比较显著。[2]5.与体育教学的目的一致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学生身体健康,以体育课的形式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不断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与机能,增强心理素质,使其实现全方面发展。而拓展训练主要是以训练的形式使学生具备较好的身心素质、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所以说,体育教学与拓展训练的目的是一致的,实现两者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3]
二、拓展训练融入高校体育教学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硬件不完善,经费不足
现阶段,一些高校对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经费投入上明显不足,导致大多数拓展训练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难以顺利进行。比如,射箭和攀岩等训练项目对器材与场所的要求非常高。但是,因为经费不足、投入不够,使得这些拓展训练项目难以深入开展,造成教学效果不显著。
2.教师队伍建设不够全面
一些拓展训练导师尚未接受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专业素质相对较差,且没有熟练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与技能,直接影响了拓展训练融入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导致拓展训练项目无法有序开展。
3.安全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
在进行拓展训练时,最关键的就是安全,大学生对于拓展训练的兴趣是比较高的,但是,对于危险性却缺乏一定的认识,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给予正确引导,否则将会直接威胁学生的人身安全。因此,高校在开展拓展训练项目时,必须全面强化安全管理。
4.课程设计不科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安排不科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主要问题。体育课程的课时设置不充足、课程内容不合理,主要是由于各高校对拓展训练的认识不一,因此侧重点也不同。现阶段,高校尚未构建统一规范的拓展训练教学模式,也正因如此,教师只能自行设计教学环节,因此,就要求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专业能力,该能力直接影响着拓展训练的教学水平与质量。[4]
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模式难以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理念太过落后,没有实现根本性转变。所以,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变教学理念,尝试汲取国内外先进理念,以自身教学特点为基础,全面更新和创新教学理念。另外,高校要有效强化拓展训练的意识,切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开展拓展训练选修课
由于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有所差异,拓展训练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身心素质要求也很高。对此,实行拓展训练时,需要结合学生身体素质,注意个性化差异,合理设置训练项目。首先,在体育拓展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应直接引进部分相对简单的、透明化的、开放性高的项目,以必修课的形式强制学生积极参与。其次,高校体育拓展训练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因此,高校应适当引进高难度项目。而难度较高的项目应该以选修课形式安排,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差异化、针对性选择合适自己的训练项目。在进行项目设计时,相关部门还应进一步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适当增添拓展训练个性化项目,督促学生以自身需求和兴趣为条件,自主选择训练项目和课程内容,促使学生在实现综合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个性化发展。
3.培养专业拓展训练师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在训练过程中,需要创造一支专业的拓展训练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训练能力与专业素养。在此基础上,还应加大对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以各种交流学习和培训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技能。高校应创造轻松、自由的训练氛围与校园文化,以定期比赛、校际比赛、娱乐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校体育拓展训练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和优化训练方法,最大程度地保证拓展训练的效果。
4.优化拓展训练器材与场地
一般的体育拓展训练项目对场地和设施设备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主要场地足够宽敞便可以开展。所以,高校应为拓展训练配置合适的场所与器材。而团队合作训练项目对场地和器材设施设备的要求比较高,对此,就需要全面优化器材设施,适当缩减项目成本,提高拓展训练水平与质量。在开展体育拓展训练时,应不断改善器材的组合,实现器材利用率最大化,特别是难以定向使用的体育器材,可以循环利用,这样在确保训练有序开展的基础上尽量节约成本。
5.引进俱乐部拓展训练教学模式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拓展训练,可以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以拓展训练项目为中心,以学生兴趣爱好、身心素质为基础,制订个性化、针对性的优质服务。相关部门可以借鉴并吸取校外俱乐部模式的精华,不断优化和完善拓展训练俱乐部,并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依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积极开展拓展训练。[5]
6.加强拓展训练教学组织多元化管理
教学组织多元化管理主要分为三方面,即经费投入、安全管理、管理机构。其中,在经费投入上,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购置各式各样的器材。而为了保证场地和器材资源得到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并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可以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在安全管理上,应全方位落实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拓展训练过程中教师应全程监管,在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的同时,提高教学实效性。[6]
四、高校体育教学中拓展训练课程的设计
1.内容选择
在选择训练器材时可以划分三部分:其一,需要简单器材,传球、木人梯、独木桥、橡皮筋、呼啦圈等训练项目。其二,需要复杂器材,求生墙、七巧板、电网、信任背摔等训练项目。其三,不需要器材,仰卧起坐、千斤顶、成语接龙、传递信息等训练项目。另外,还有野外基地训练,可以考验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如单杠、穿越、攀岩等训练项目。
2.时间安排
进行冒险式的拓展训练时,想要在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训练项目中进一步确定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情感能力,教师需要先详细介绍拓展训练的具体内容,并明确任务,然后做好准备工作,并适当安排团队合作项目,集体进行团队建设活动以决定的更多问题,同时还可以实行责任制,安排好小组项目和任务,由学生自行挑战,开展实用性训练。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三步,即准备活动部门——基本活动部分——结束部分。第一步,教师简单概述活动,并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第二步,教师观察学生的语言、行为、心理动态等,进行详细记录,在体验分享时以便于回忆当时场景。在进行训练时,教师应对学生遇到的误区及时给予启示。第三步,分享并回顾活动,教师明确要求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疑惑和想法。学生与教师彼此之间要深入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应正确指导,并加以总结。
4.评价考核
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拓展训练项目时,应进行评价考核,可采取小组档案的方式,教师详细记录学生的具体表现与进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反思和评价能力,并以此鼓励学生更加认真、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