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厂信息化方案

工厂信息化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厂信息化方案

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BIM;可视化

前言

在建筑工程中,其核心管理技术就是BIM技术,该技术的主要作用就是避免在三维空间中出现阶段性的信息缺失,其中BIM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对建筑设计过程各个专业之间的协调以及对建筑工程的数据管理。BIM将建筑物所有的数据都进行统一管理并提供分析软件的接口,实现数据导入以及建模计算,分析该建筑的整体或是构件的情况。

一、BIM与标准化设计

1.标准化BIM构件库的建立

装配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标准化的预制构件或部品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装配、组装成整体。装配式建筑设计要适应其特点,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中是通过预制构件加工图来表达预制构件的设计,其平立剖面图纸还是传统的二维表达形式。在装配式建筑BIM应用中,应模拟工厂加工的方式,以“预制构件模型”的方式来进行系统集成和表达,这就需要建立装配式建筑的BIM构件库。通过装配式建筑BIM构件库的建立,可以不断增加BIM虚拟构件的数量、种类和规格,逐步构建标准化预制构件库。

2.可视化设计

与传统建筑方式采用BIM类似,装配式建筑的BIM应用有利于通过可视化的设计实现人机友好协同和更为精细化的设计。

3.BIM构件拆分及优化设计

在装配式建筑中要做好预制构件的“拆分设计”,俗称“构件拆分”。传统方式下大多是在施工图完成以后,再由构件厂进行“构件拆分”。实际上,正确的做法是在前期策划阶段就专业介入,确定好装配式建筑的技术路线和产业化目标,在方案设计阶段根据既定目标依据构件拆分原则进行方案创作,这样才能避免方案性的不合理导致后期技术经济性的不合理,避免由于前后脱节造成的设计失误。BIM信息化有助于建立上述工作机制,单个外墙构件的几何属性经过可视化分析,可以对预制外墙板的类型数量进行优化,减少预制构件的类型和数量。

4.BIM协同设计

BIM模型以三维信息模型作为集成平台,在技术层面上适合各专业的协同工作,各专业可以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工作。BIM模型还包含了建筑的材料信息、工艺设备信息、成本信息等,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进行数据分析,从而使各专业的协同达到更高层次。

二、BIM与工厂化生产

1.构件加工图设计

通过BIM模型对建筑构件的信息化表达,构件加工图在BIM模型上直接完成和生成,不仅能清楚地传达传统图纸的二维关系,而且对于复杂的空间剖面关系也可以清楚表达,同时还能够将离散的二维图纸信息集中到一个模型当中,这样的模型能够更加紧密地实现与预制工厂的协同和对接。

2.构件生产指导

BIM建模是对建筑的真实反映,在生产加工过程中,BIM信息化技术可以直观地表达出配筋的空间关系和各种参数情况,能自动生成构件下料单、派工单、模具规格参数等生产表单,并且能通过可视化的直观表达帮助工人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可以形成BIM生产模拟动画、流程图、说明图等辅助培训的材料,有助于提高工人生产的准确性和质量效率。

3.通过CAM实现预制构件的数字化制造

借助工厂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采用集中、大型的生产设备,只需要将BIM信息数据输入设备,就可以实现机械的自动化生产,这种数字化建造的方式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

三、BIM与装配化施工

1.施工现场组织及工序模拟

将施工进度计划写入BIM信息模型,将空间信息与时间信息整合在一个可视的4D模型中,就可以直观、精确地反映整个建筑的施工过程。提前预知本项目主要施工的控制方法、施工安排是否均衡,总体计划、场地布置是否合理,工序是否正确,并可以进行及时优化。

2.施工安装培训

通过虚拟建造,安装和施工管理人员可以非常清晰地获知装配式建筑的组装构成,避免二维图纸造成的理解偏差,保证项目的如期进行。

3.施工模拟碰撞检测

通过碰撞检测分析,可以对传统二维模式下不易察觉的“错漏碰缺”进行收集更正。如预制构件内部各组成部分的碰撞检测,地暖管与电器管线潜在的交错碰撞问题。

4.复杂节点的施工模拟

通过施工模拟对复杂部位和关键施工节点进行提前预演,增加工人对施工环境和施工措施的熟悉度,提高施工效率。

四、BIM与一体化装修

1.装修部品产品库的建设

土建装修一体化作为工业化的生产方式可以促进全过程的生产效率提高,将装修阶段的标准化设计集成到方案设计阶段可以有效地对生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2.可视化设计

通过可视化的便利进行室内渲染,可以保证室内的空间品质,帮助设计师进行精细化和优化设计。整体卫浴等统一部品的BIM设计、模拟安装,可以实现设计优化、成本统计、安装指导。

3.信息化集成

产业链中各家具生产厂商的商品信息都集成到BIM模型中,为内装部品的算量统计提供数据支持。对装修需要定制的部品和家具,可以在方案阶段就与生产厂家对接,实现家具的工厂批量化生产,同时预留好土建接口,按照模块化集成的原则确保其模数协调、机电支撑系统协调及整体协调。

五、BIM与信息化管理

1.经济算量分析

经济算量的主要原则是做到“准量、估算”,按照工业化建筑的组成及计价原则分为预制构件部分和现浇构件部分。结合工业化住宅的特点自主开发了装配式设计插件,通过该插件可以将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分类统计可以快速地对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量分析,从而进行方案比选,再由确定的工程量结合地区的定额计算出本项目的工程量清单,实现在方案策划阶段对成本的初步控制。

2.RFID等实现装配式建筑质量管理可追溯

实现在同一BIM模型上的建筑信息集成,BIM服务贯穿整个工程全生命周期过程。一方面,可以实现住宅产业信息化;另一方面,可以将生产、施工及运维阶段的实际需求及技术整合到设计阶段,在虚拟环境中预演现实,真正实现BIM信息化应用的信息集成优势。通过在预制构件中预埋芯片等数字化标签,在生产、运输、施工、管理的各个重要环节记录相应的质量管理信息,可以实现建筑质量的责任归属,从而提高建筑质量。

3.利用BIM云平台实现适时、全球化、数字化的管理

BIM信息化技术与云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将信息在云端进行无缝传递,打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借助移动设备设置客户端,可以实时查看项目所需要的信息,真正实现项目合作的可移动办公,提高项目的完成精度。

结语

综上可知,装配式建筑设计如何在行业BIM信息化的背景下,融入信息化大潮,发挥自身研发、设计和集成的优势,实现产业链拓展和过程阶段延伸,必将成为建筑产业化新时代的创新趋势。围绕这一创新趋势,设计行业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第2篇

SGM项目成功的一双翅膀

汽车行业的IT系统具有复杂度高的特点。汽车是个“大部件”,不仅本身所包括的各种部件、种类繁多,而且还要满足客户很多个性化的要求。从订单到生产计划、物料计划到销售、运输、售后维修、备件、服务等等,流程长而复杂,对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等的供应链协同有很高的要求。汽车通常是大批量生产,零部件多(通常有几万个零件),涵盖面广。

SGM属于国内最早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一直走在国内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前端。目前该公司的IT应用水平属于国内最先进、最全面的汽车制造企业之一,其所涉及的IT应用种类繁多、数据量庞大、接口十分复杂。因此,对接口进行集中管理,将业务流程各环节产生的数据在系统中高效整合并充分利用,对SGM来说十分重要。随着全球汽车市场和国内汽车行业竞争的加剧,SGM在其国内的三大基地、六家工厂全面实施了SAP IS-Auto信息化项目。该复杂项目所依托的行业最佳实践和基于本地需求做的客户化开发,成为项目最终获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来自惠普和SAP的汽车行业最佳实践经验、模型和方法为SGM项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SAP作为全球ERP系统等大型企业应用系统的知名厂商,对不同行业的信息化需求具有丰富的经验,其总结汽车行业信息化最佳实践的SAP IS-Auto解决方案,对于汽车行业建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灵活与业务同步的IT系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项目实施完成后,作为汽车行业最佳实践模型,SAP IS-Auto系统成为了上海通用汽车IT系统的神经中枢,覆盖了从接定单到给最终用户交车的整个流程,并且与经销商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工厂底层管理系统等紧密连接,构成支撑精益管理系统的IT平台。整个平台通过EAI架构集成,各个功能区域信息同步,资源共享,使整个精益管理系统都体现为信息流,大大提高了市场快速应变能力。

与此同时,作为汽车制造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推动者,惠普在汽车制造业拥有一批专家顾问团队,既熟悉汽车行业,又熟悉SAP相关解决方案,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擅长本地化,对汽车制造业高产量、高复杂度和多工厂生产的环境,以及SAP最新的解决方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惠普能结合在中国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项目管理和系统实施的经验,提供一整套适合中国汽车制造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实施方法论。惠普具备的这些汽车行业最佳实践经验和方法,对于SGM项目的成功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包括惠普在内的项目实施团队基于SGM的业务状况和需求特点,进行的大量本地化和客户化开发,是SGM项目成功的另一个重要支柱。

SGM信息化基础程度高,业务对IT系统依赖性强,而且封闭的老系统和新系统不兼容,数据迁移量非常庞大,这些特点都为项目实施带来了客户化开发需求。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惠普根植于上海通用汽车业务环境的土壤,在深刻理解上海通用汽车业务环境和业务模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客户化开发工作,从系统层面上完整地实现了公司价值链上采购、物流、制造、营销、财务等业务流程的优化整合,并为公司价值链上下游业务的协同奠定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为确保项目的本地化成功,惠普携手合作伙伴进行了千余项客户化开发,提供了包括:SAP IS-Auto解决方案的本地化(年度模型每年更新、每日EWO变更);最终结点设计(依据PVI和实际分配时间修正结点、支持多生产线及工厂);IS-Auto项目与生产制造系统的接口(订单、订单状态跟踪及重新排序);“冻结与滑动”例外物料处理;对销售、生产、财务、物料之间的无缝集成;协助处理大量的自动化流程、建立公司内部生产和销售的沟通渠道;提供公司内部生产和销售的物料协调;SAP系统升级、迁移和集成;动力总成生产集成;服务设备集成;工程集成;制造集成;采购集成;车间控制集成;经销商管理集成;直接和间接的全球资源整合;SAP复杂项目管理等各类解决方案,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客户化开发实证:生产计划按特定要求分配

在采访中,惠普的项目顾问陈巍麟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SGM在上海有金桥南厂和金桥北厂两个厂,因为南北两个工厂都是在同一个区域中,所以需要按照计划,按照不同的要求,分配到不同的工厂去。比如说,别克君威这种车SGM的南厂和北厂都可以造,但是白色的车很可能只能在北厂做,红色的车只能在南厂做。再比如有时候南北厂之间共同生产一种车子,完全根据他的产量和销量来进行生产计划调配。这种随机性比较高的需求对项目团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计划分配如果做得不好,直接会影响到后面的生产、采购和销售。

而这种现象和需求,项目团队中的德国、新加坡等方面的专家,以前从来没有碰到类似的需求,也没有标准的解决方案。陈巍麟介绍了他们的解决方案,“我们和德国专家一起讨论了一个多星期,最终提出了可行的方案。我们设计了一个用户界面,让客户把他自己的需求和条件,输到我们的系统中,通过我们的特定的程序把他的计划自动分配。也就是说需要客户把他所需要的条件列出来,因为项目总是有一些可罗列的项目,当他们列出来以后,我们会给他一个方案。后来我们把这个方案和客户沟通,他们看了以后也觉得非常满意,最终这个方案我们也可以在将来作为一种模板实施到其他的项目中去”。

因为SAP是商业套件,总结了很多先进的理念,但是面对像SGM这样很优秀的企业来说,套件提供了很多柔性化的方面和强大的开发支持,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做很多相应的开发,以达到客户的目标。项目资深顾问谢宇霆补充说:“客户的需求都是千奇百怪的,可能今天有这样的条件,明天有那样的条件。因此,通过采用合理的客户化方案,我们可以去做一些增强或者是转化。比如说WINDOWS有98,还有XP,在这里可能只能用XP不能用98,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做一些增强性的东西,把这些98的东西升级到XP一个层面上来。”

客户化开发实证:确保SGM精益化生产

为了体现SGM一直追求的精益化生产的思想,惠普的项目团队也做了大量的客户化开发工作。据项目资深顾问卜利民介绍,通过APO、IS-Auto系统和系统增强开发,可以支持供应商在不同时间、小批量送货,这样可使库存大大降低甚至达到零库存,并使整个系统呈现一种高度自动化的状态。

“通过客户化开发,我们让SAP和DMS之间进行结合,实现信息共享。”卜利民说,“对于SGM生产的每一辆车,SAP都进行详细的信息记录,SAP上有了一个信息,DMS就会知道这个信息,可以让经销商看到现在他下订单的车在什么车间,是什么状态,也可以看到预期的下线日期,这样经销商的感觉就非常好,也十分有利于提高客户满意度。”

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第3篇

本次峰会以“工业互联、融合共赢”为主题,邀请了800位来自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工业互联网领军人物,聚焦工业互联网发展趋势、政策导向、产业动态、技术演进、实践创新等核心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全面解读工业互联网发展理念。会上了工业互联网产业研究成果,全方位展示了工业互联网发展成效。

峰会设最佳实践及高端对话环节,邀请国内外工业互联网领军企业分享了工业互联网最佳实践,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专家分享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走到了哪里

近年来,中国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的表现一直不错,衣食住行等许多细分市场都在走向成熟,在现代产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

不过与此同时,互联网与整个社会的结合也正在逐步从触达个体向产业深处渗透,走向下一个里程碑式的时代。

《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7年)》显示,互联网的发展正在从消费领域持续向生产领域拓展,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驱动下,全球生产力正在经历又一次质的飞跃。

在全球都在为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翘首期盼的时候,作为产业金字塔半个塔底的工业制造,或将成为各个国家首先展开角逐,并且与国力竞争关联度最高的领域。

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抑或是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其实都是分别从不同的国情角度,探视着传统工业企业迎接互联网改造的进程。

也正因为如此,在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IIoT)这艘巨轮即将启动航程的今天,探讨中国工业与互联网的结合究竟走到了哪一步,目前面临的阻力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可以说极为必要。

智能制造将打通

物理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以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以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主线,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国家规划明确地将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放在了一起,而工业2.0的关键词是标准化、自动化,工业3.0的关键词是信息化。

这也就是说,当下中国的工业产业尚处在需要完善、夯实的3.0阶段,与德国提出的工业4.0――智能化相比尚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最领先的德国企业离工业4.0尚有最后1公里的路程,那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工业企业来说,或许还有一段长路需要跋涉。

未来的智能制造,必须建立在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之上,在产业各个环节拥抱互联网,打通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边界。

换言之,赋予制造业所有物理环节一个非常精准的动态数字化模型,基于数字化模型把所有的ICT新技术、互联网新技术、新的模式创新都应用起来并反作用于制造业,如此才能深度改变制造业。

这样的演进步骤看起来更像是将工业设备、生产环节作为一个个的节点,逐步以数字形式汇聚成根状的信息网络,进而导入有效的管理模型,开枝散叶成智能化改造后的创新功能与应用。

古人云“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敲开机会大门、嗅到未来商机的,常常不是政策的主导者,而是产业中的实践者。在全球制造业的这场升级之战中,亦不外如是。

德国西门子推出了自己的Mindsphere平台,美国GE推出了Predix平台,这些大型工业公司将自己搭建的工业物联网平台开放,并帮助更多的制造企业提升智能制造水平。而三一集团作为代表中国工业实力的行业领先者,早在2008年就在工业物联网领域开始探索实践,并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而今,三一集团已经能够做到“平均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从大型工程机械的角度来讲,三一的这一成绩即使是与德国人的工业4.0标杆相比,也可以说是毫不逊色。

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

正式

在本次峰会上,由代表中国制造的海尔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首个中国版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正式并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为企业提供全价值链价值交互解决方案,构建起社群经济下的诚信工业新生态,赋能中国制造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

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当前全球部署焦点,各国先后针对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形成国家战略。

虽然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但是中国的制造企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同,中国制造寻求发展的关键路径是要抢先一步,构建起可以跨产业,在生态层面上相互联接和协同的平台。

COSMO平台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别于美国由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德国的由工业化带动信息化平台,也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在互联工厂模式的核心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以用户为中心的诚信工业新生态。

具体来说,通过将互联工厂模式产品化、社会化,COSMO平台将互联工厂生态系统中交互、定制、研发、采购、制造、物流、服务7个全流程节点,输出为7个可以社会化复制的系统应用,形成包括协同创新、众创众包、柔性制造、供应链协同、设备远程诊断维护、物流服务资源的分布式调度等全流程的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全流程的业务模式革新,精准抓取用户需求,精准生产,实现高精度、高效率的大规模定制升级转型。

除了海尔的互联工厂解决方案,目前COSMO平台还将聚合企业需求和广大第三方开发者、解决方案商,未砘菇有更多行业先进模式、工程技术形成可复制的软件化应用。

此外,COSMO平台上除了提供海尔互联工厂的解决方案外,还能快速聚合全球一流资源构建知识智慧服务、共享集约服务、大数据服务等领域的产品,为企业转型提供全流程闭环服务。

与此同时,COSMO平台还实现了企业、资源、创客之间的互联互通,每一个需求都可以通过平台来快速配置资源,实现产消合一。目前这个平台上已经聚集了海量资源和用户,支持平台良性循环。

举例来说,在创新设计层面,平台已整合众多全球设计类的资源,并为近百家其他公司提供了创新设计服务,每月产生创新设计方案500多个,实现了从创意交互、到协同设计、到虚拟设计验证、到产品持续迭代等全流程的服务。

在智能生产IM模块层面,可以实现用户订单实时直达全流程节点,由计划驱动变成用户驱动生产,变领导经营员工为用户驱动员工自经营,大大提高了工厂的柔性、响应速度、质量水平。

目前,COSMO平台实践已初现成效,按照平台的运作已经构建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和中央空调八个互联工厂。同时,海尔通过COSMO平台已服务数十家社会企业,致力于打造“诚信生态、共享平台”的共创共赢生态系统。

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方法

Abstract: "two change fusion" to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put forward new task.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requires a wide range of talents.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the mai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training pla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

Keywords: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Talents, Train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推进企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以“两化融合”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企业建设的必然性战略选择。实施“两化融合”的根本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与作用发挥,因此,我们务必要注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扎实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

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管理信息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思想,了解业务流程,而且更需要具备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与评价以及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但是,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还相对落后。

1.人才培养目标缺乏针对性,培养的人才结构不合理。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存在着重学术而轻应用现象,高级和顶级管理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和学习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信息社会对人才需求不仅是单一的学术型人才,而是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

2.人才培养体系不完整,培训机构重表面,轻本质;重近况,轻发展。虽然我国各级政府十分重视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实用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高校信息技术、信息素质的培养侧重于理论,软件公司与应用企业对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的培养侧重于操作。

3.人才培养质量低,适应“两化融合”的人才少。目前,大专院校在信息化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学生信息化知识综合与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差、研发能力不足、创新创业能力低、培养方案相对落后、培养过程及途径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方式手段与中小企业信息化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等诸多问题。

二、基于“两化融合”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两化融合”是时展的必然,是国家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

1.培养方案构思。基于“两化融合”下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方案的构建是以一个中心、两个抓手、三足鼎立、四个层次和五个能力的多视角立体形的“鼎”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两个抓手,以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科学为三个立足点,以应用操作型初级人才、信息系统研发型中级人才、信息化创业型高级和理论与方法创新开拓型顶级人才为培养人才的四个层次,打造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系统研发能力、在两化融合中发现问题能力、国际沟通与交流语言能力和面向现代社会变化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加强学生的信息修养和素质。

2.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实训体系。校企合作联合把“软件工厂”搬进校园,培养“管理软件开发工程师”、“咨询顾问”、“实施顾问”等多种复合型高级人才。通过实验、实训、实习平台建设不仅可以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培养企业信息化软件开发与信息管理的实际业务处理能力,而且可以积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经验,提升学生就业的综合竞争力。

3.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两化融合”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为典范,实现生产过程装备和生产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集中优化控制。因此,在“两化融合”下的企业信息化人才是分层次多学科组合的一个团队,在推进方案实施过程中,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核心,兼顾经济管理类专业为辅助应用,开展企业信息人才培养。

4.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方式。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指导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把高校的教育方式、方法、内容和手段的研究向前延伸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适时地增加信息化基础知识;向后延伸到社会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以校办“软件工厂”为基础,构建企业信息化建设模拟仿真实验。以企业认知、管理信息化实训和软件开发实训为主线,引导、辅导和促使学生向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发展。

三、“鼎”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鼎”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两化融合”为前提、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为导向,以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为重点,系统地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学改革实践成果,由点、线、面形成多维度立体型全方位推进,不断打造企业管理信息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1.企业认知培养。企业认知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沙盘、企业经营沙盘、营销管理沙盘……”等沙盘模型为依托,让学生感性认知企业运作的基本规律,了解企业的组织设置、管理体系和业务流程;让学生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感知如何卓有成效的工作,获得为成果工作的经验,从而增加对企业调研、用户需求调查的感性认识和理解。

2.企业管理信息化实训。以“ERP系统软件”为依托,使学生全面体验“ERP管理系统”的功能,掌握其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使用ERP的技能;然后训练学生深入理解ERP各个功能模块的业务流程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实训。在对企业管理活动认知和ERP系统运作操作实训的基础上,以ERP系统的某些模块的业务流程为案例,按校内软件工厂的方式,全面训练信息系统研发。掌握表单设计开发、报表设计开发、工作流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具备ERP二次开发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开发能力和维护能力。

工厂信息化方案范文第5篇

两排电脑、几名监控人员、一面硕大的电子显示屏和两面透明玻璃墙,构成了美克国际家居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克家居”)位于天津的自动化工厂中控室的全貌。这里是整个智能工厂的大脑和指挥中心。

2016年2月2日上午11时13分,加工中心二次成形单元、10厂总装单元、备料中心车砂加工单元等各个角落的实时工作画面,在电子屏幕左右两侧一目了然;而同一时刻的“中控异常列表看板”上,一名工人报修的曲线带锯工序设备异常,显示正在处理中;装配、实木锯钻铣、部件检砂等各个单元计划产能、达成率数据也在电子屏幕上动态变化……

而在中控室外面,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机械手”在加工抽屉的装配榫;运输机器人把完成上一道工序的零部件带向下一个生产线;包装车间内,纸箱生产线接到包装线上自动传输的家具成品型号信息后,自动生成相应的纸箱,再由机器辅助为传送带上等待封装的家具套上保护膜、扣上包装箱,工人只需动手封口,所有的工序就算完成了。

这样的场景,让一个传统的家具制造企业,看上去像一个时髦的“超级工厂”。实际上,这个设想,正是来源于一个叫《超级工厂》的纪录片。

“我是2012年看到这部片子的,非常受启发。家具本来就是定制化程度很高的产品,要想在大规模定制下提高效率并提升品质,我们也需要建一座超级工厂。”美克投资集团董事长冯东明在接受《t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

2012年,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都还未形成风潮。而美克家居却在那一年斥资3.5亿元启动了智能制造项目――“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自动化生产”(MC+FA)。在不停工停产的情况下,对既有的一间工厂实施了升级改造(也就是现在的FA工厂)。

而3年之后,2015年7月,美克家居的MC+FA项目获得了工信部“家居用品制造智能车间试点示范”称号――在全国首批46家的试点名单中,航天、汽车、家电等科技密集型企业云集,家具制造可能是其中最传统的行业了。 一边“做饭”,一边改造“炉子”

“今天大家拿智能制造、工业4.0去对标我们的MC+FA项目的时候,会发现二者之间惊人的契合,但要知道,在3年前,所有的信息还是碎片化的,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完整的框架可以借鉴。”冯东明说。

2012年,冯东明给许海打了一个电话,提出要打造一个“自动化、智能化的超级家具工厂”。

“当时有点懵,因为心里没有谱,这样的工厂到底长什么样。”美克家居工艺技术中心总监许海对《t望东方周刊》回忆。

彼时,美克家居甚至连学习和模仿的对象都没有,因为国内外还没有一家智能化的实木家具工厂。

“很多我们咨询过的公司和专家都不太理解这件事,更缺乏实施智能工厂的经验,尤其在这样一个传统离散制造业特征的家具制造行业。所以我们只能从汽车、电子等先进制造行业寻找启发。” 许海说。

最开始,大家几乎毫无头绪,找了许多国内的自动化研究所,以及国内一些知名高校等科研力量。

“当时我们看了重庆大学张根保教授编的一本叫《自动化制造系统 》的教材,从中找到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但是,理论要跟工程以及行业的实际应用结合,仍然难度重重。”许海说。

而在没有完全清晰的顶层设计的时候,美克家居的智能化尝试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断试错。

“我们先是找了美国的一家咨询公司,因为我们想要的跟它能提供的有很大差异,仅仅合作三周就结束了。”许海说。

后来他们又找到了一家德国的咨询公司,共同规划美克家居的智能工厂规划方案及生产工艺,在合作过程中进一步分析和借鉴了德国制造企业在智能制造、标准化等领域所取得的经验。但同时却发现,在企业级的战略、商业模式以及信息化系统的集成方面,德国的咨询公司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于是我们在项目中进一步引进了相应的咨询机构,比如IBM等资源,新的项目团队中集成了国内的智能制造专家及国际上智能制造、信息系统等领域的专业机构、专业的设备厂商,通过这种国际资源的整合,完成了美克家居智能制造MC+FA项目的顶层设计方案。”

在方案设计论证的过程中,美克家居采用了最先进的智能规划手段,通过仿真技术的应用,构建基于方案的数字化虚拟工厂的测试环境,通过模拟测试不同的规划方案及运营结果,比对确定最优的规划方案。

“在这个过程中,数据的准备、测试环境的搭建、测试方案的制订是非常有挑战的工作。但非常有价值,是我们区别于传统规划方式并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手段。”许海说。

而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工厂改造过程中,身为董事长的冯东明更像是一名普通的工匠。每个环节冯东明都坚持亲自跑,带领团队去东南亚、欧洲,去看传统制造工厂的问题,以及在智能制造方面非常领先的工厂和企业,包括机器人展,等等。

“这个过程中团队对智能化改造的必要性和方向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许海说。

数字化虚拟工厂是冯东明的构想。学艺术的他甚至将整个虚拟工厂一笔一笔地画出来,总共经历了三稿。“第一稿是很炫酷,但实现起来很难,就作废了。”冯东明似乎有些遗憾。

FA项目的整个改造升级过程中,生产一天都没有停,“相当于一边做着饭一边把煤炉子改天然气,最后升级成一个现代化的厨房,这是最难的,但也最刺激。”冯东明说。

在他看来,能实现这样的效率,美克家居整个分工、组织结构上的去行政化、去层级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认为,这是‘人’核心价值的反映,传统产业升级不是技术的问题,是人的态度。技术、设备都可以买,但人的意志、志向永远是拿钱买不到的。”冯东明说。 超级工厂将人工效率提升一倍

“进入信息经济时代,客户需求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定制化的发展,企业必须采取能够同时实现效益和定制的企业策略,也就是大规模定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要占领和扩大市场就必须采用大规模定制的生产方式。”冯东明告诉本刊记者。

美克家居的大规模生产方式是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的重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柔性制造技术等,着眼于灵活性和快速响应,实现多样化和定制化,以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离散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市场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和服务。

“我们的智能制造项目,就是在保持现有产品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实现智能制造。通过制造能力的升级,满足大规模定制的交付能力,最终为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体验。”冯东明对本刊记者介绍。

实际上,这个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就是将人工效率提升一倍。通过高度自动化的工序集成、智能物流控制系统和信息控制系统的实施,减少现场简单机械的体力工作和不产生价值的运输、搬运、信息采集等工作,工人的工作将聚焦于更有价值的自动化设备控制、物流系统管理、产生高附加值的技术型手工工序。

这样的人机一体化智能制造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柔性、高效、低耗的制造过程,达到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缩短产品出货周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节约制造资源、减少环境排放等目的,从而支撑未来大规模定制商业模式的实施。

FA项目即是在MC模式之下,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制造系统创新。

“我们的智能制造项目并非是单纯的信息化和自动化项目,而是整个生产体系的智能集成,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人、系统、设备、工件、网络的集成及智能交互。” 许海告诉本刊记者。

家具也有“身份证” 美克国际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智能工厂中控室

《t望东方周刊》记者在美克家居的自动化生产车间看到的是,无缝集成的智能工厂把生产流程高度简单化、标准化。

在MC+FA项目的10号工厂,许海指着包装车间一块空地告诉本刊记者,“原来这个区域地上摆的全是纸箱。”据他介绍,按照传统的方式,工厂一个月有300个不同品号的纸箱需求,纸箱供应商就得按照这个需求提前准备好,采购部门则要处理300个订单,“我们引进了这套自动化设备之后,就把300种不同的纸箱规格简化成了6种,按照需要现裁现用。”

而这条自动生产线会根据传送带上运过来的成品家具的品牌、尺寸、型号,推送出对应的纸箱。那么,它是如何知道传过来的是哪个品牌、哪个规格、哪种类型的家具呢?答案就在于家具身上所携带的身份标签条形码――RFID。

实际上,从备料加工流程开始,一块木板、布料分别裁剪成哪些尺寸、使用什么花色、用在哪个家具的什么位置等,都是用自动化设备来实现的。

每一个材料、部件都会自己的RFID,完成一道工序之后,通过电子设备扫描,运输机器人会带其进入下一个收到信息并作好了操作准备的工序,直到包装、物流配送。

“所有的生产流程被记录,包括关键工序的产品检验结果,可以实现质量可追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可以直接精准修正。长远来看,还可以帮助我们总结提炼、继而改进工艺。对客户来说,未来可以看到他定制的产品到了哪个生产环节,在哪个车间由哪个工人操作。”许海说。 能让消费者成为“粉丝”么

工厂生产线又如何得知每天的生产任务呢?这来源于采购、销售端的数据采集。

互联网、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身份不再仅仅是买了商品的顾客,而是与产品及其背后品牌、企业的用户甚至是“粉丝”。

尽可能地靠近用户、感知客户,从生产销售方变身贴心的服务方,已经成为品牌营销的重要战略。而通过与用户的交互,产生的信息数据又可以端对端地传送至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系统和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环节。

据美克家居零售总经理牟莉介绍,美克家居与IBM、苹果公司合作,目前已经推出了三款不同的APP。其中包括帮助设计顾问更好为消费者服务的Sales Consult、设计一体化呈现的Home Visit、实现定制化推荐的Dynamic Buy等。

“通过这些应用带来的科技化体验,可以实现家居购物可视化、家居布置方案场景化、家居设计简单化、家居购物过程趣味化等四大方面的体验跃升,将大大简化购买家具的过程。”

具体来讲,Sales Consult可以令消费体验迅速升级。美克美家的设计顾问将利用互联技术,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优势,进行产品的演示、家具的换装和搭配、下单,并围绕消费者进行个性化的分析和推荐。

而结合Home Visit应用,美克美家还能实现功能的延伸和定制开发。比如,产品展示和3D试摆功能可以延伸至咖啡厅、书店、俱乐部等各类场所,让消费者随时随地挑选产品。

在导购引导客户浏览家居产品时,设计顾问的iPad将收集并记录客户在选购过程中的家居喜好,并且根据这些重要的数据的后台分析,主动向顾客推荐产品,让客户的意见和体验真正与产品融合,对产品产生影响,形成闭环。 1万人的工厂将来只需要1000人

“智能制造项目实施后,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我们的产能翻一番,人工效率提升了一倍。预计未来我们的交付周期可以从行业平均的120天缩短至5周。库存降低50%,交期缩短50%。”许海告诉本刊记者。

此外,通过大量高度集成的自动化加工中心代替人工工序,零部件加工精度和产品装配精度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由此减少了零部件频繁上线下线带来的品质问题,提升了产品质量。

而物流自动化系统则将传统的分散缓存区集中为立体自动化仓库,自动化设备的应用加快了物流运转效率,高度集成的自动化加工中心又降低了制造过程的半成品库存和工序等待时间。同时,大量成品库存转化为了小部分长周期零部件库存,然后采用按单组装方式快速出货。这样便能缩短50%的生产周期,降低50%的成品库存。

通过制造过程自动化和智能信息系统的实施,又可以减少材料消耗、减少人员数量、减少机器数量,节省场地面积、降低现场数据采集和管理工作量来实现综合制造成本的降低。

“智能制造最终可以改变一个企业乃至一个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告诉本刊记者,“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巨大,许多信息化、自动化基础薄弱的企业积极性不高。”

冯东明认为,国家对家具制造业环保要求标准越来越高,传统的劳务工人越来越难找,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对智能制造的投入决定着企业的未来生存。

实际上,通过FA项目的实践,冯东明发现,“这笔经济账其实是很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