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校制度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转变制度建设理念:以人为本
传统的管理理念,更多校长首先考虑的是怎样约束和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统一思想,加速学校的发展。但现代管理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管理的目的,突出“人”自身的价值和发展需要,更为注重用激励而不是单纯用约束的方法。因此,在学校制度建设中,我们不仅考虑了学校发展的需要,而且考虑了师生发展的需要,致力于建设以“制度健全、管理科学、目标明确”为基本特征的学校制度。
1.主动追求―――制度建设的前提
如果管理制度不考虑教师的发展需要,而是强加给他们,那么教师就会消极地对待这些制度。因此,在制定制度时,我校从不把制度当作校长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让全体教师参与制度制定、修改以及完善,这样制度建设就成了教师发展的需要和主动追求,也就自然能够外化为他们的日常行为。
2.自我内化―――制度建设的目标
众所周知,制度不应该成为“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条条框框,要想真正发挥制度的作用,就一定要将制度内化。制度只有内化为管理与被管理双方的共同价值时,才能成为有效的制度,否则,必然产生制度的实质性缺失,导致管理失效。因此,我们在制定学校制度时,都能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方便和满足教师的发展。如,我校制定了《海师附小教师绩效考核制度》《海师附小教师奖励制度》《海师附小教师专业发展考核制度》等,从而激励教师产生归属感,形成凝聚力,自觉地将制度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3.刚柔相济―――制度建设的法则
刚柔相济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智慧法则。我们在践行办学思想的过程中,力求将学校制度建设的“硬”管理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软”管理结合起来;力求将科学化、规范化的制度管理与人性化、弹性化的人文管理结合起来,让刚性的制度“理”出精彩,“理”出智慧,“理”出幸福。
二、创新制度建设模式:立足发展
在学校制度建设中,只有把符合本校根本发展需要的制度和师生发展需要的制度有机结合,才具有生命力,才能最终形成一种制度文化。
1.以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
各项管理措施刚开始启动时,不能完全依赖教师的自觉,需要依靠一些规则和准则,目的是约束和规范教师个人和教师群体的行为,以保证管理活动有效展开,并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制定了《常规管理检查制度》,从学校、蹲点干部、班主任三个层面对常规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日查日纠,“管细”每一个环节;我们制定了《作业审批制度》,要求每个班级由班主任按规定要求统领学生作业的量,报蹲点干部审批同意后再实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
2.以制度建设促进均衡发展
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校内部的一些不均衡现象已经成为阻碍学校发展的“瓶颈”,要想让学校的办学水平向纵深发展,制度建设就成了突破“瓶颈”的保障。我们通过《循环教学制度》,加快教师交流,促进专业发展,以保证年级组教学力量的均衡;我们通过《分班制度》,让平行班学生“同班异质、异班同质”,促进同学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我们通过《小学科队伍建设制度》,不断加强小学科师资力量,促进学科之间的均衡发展,让素质教育实施得到保障。
3.以制度建设引领专业成长
(1)搭建自我反思的教研平台制度。自我反思是教师不断自善其身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制度引导教师对每一节课认真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怎样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把课上好上活;课中反思是否把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发展上,学生是否能够深度思考问题,教学环节是否扎实有效;课后反思是否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和风格,是否真正有感而发,是否能从预设与生成的角度反思教学的流程等。要求每个教师都把反思的结果写在每节课的教案后,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例证。另外,在每次教研活动后,我们还要求教研组长和学校中层以上干部都要对活动的组织、实施、效果进行思考与反省,这样使我校整个教师团队的综合素质在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得以提高。
(2)推进同伴互助的共同成长制度。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与合作,是教师团队建设的重要途径,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就是敞开每一间教室的大门,相互评论,持续改进。《海师附小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规定,教师同伴互助要有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和工作技能,如,经验共享的技能,包括公开自我,倾听回应的技能;问题解决的技能,包括问题梳理和建构性连接的技能。制度还规定,教师必须以教研活动为契机,从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技巧的交流中互相学习,分享经验,形成一个民主、开放的讨论领域。
(3)强化专业引领的教研指导制度。教师团队建设离不开专家的引领和指导。目前专业引领方面主要问题常常表现为:只谈理论与原则,缺乏以案例为载体;只罗列现象,抓不住关键事件;只有教育叙事,缺乏穿透经验的理念诠释方式。《海师附小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规定,专业引领必须选择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有效途径,要引导教师学会听中学,做中学,要引导教师听懂以后做出来,做好以后说出来。《海师附小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制度》还规定学校中层以上干部每月向教师推介读书篇目,引领教师读书;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名师与学校教师结对,通过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象指导等进行专业咨询和指导。
4.以制度建设探求优质教育
自建校以来,我校一直以优良的教育质量被家长称道,被社会认可。近年来,我们以优质教育为根本目标,对学校的制度建设重新进行了动态的系统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教育改革的需要。
(1)强化校本教研。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活动。校本教研可以使参与教研的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整体提升,因而建设校本教研制度已成为我校开展教学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深化办学思想最有力的内在机制。我们制定了《海师附小半日研修制度》,规定每个教研组每周必须辟出半天时间用于集体备课、上课议课、研发资源等;制定了《海师附小骨干教师工作室制度》,规定了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必须依靠网络,牵头建立博客群组,引导教师讨论教学话题,形成研讨氛围;制定了《海师附小草根讲坛制度》,规定了每周开设讲座的人员、时间及主题;制定了《海师附小优课超市制度》,规定了参与优课展示的标准、流程和具体操作规范等。这些制度的建设加强了教师间的协作与交流,促进了学习型教师群体的建设,使教师在互帮互学、相互激励中建立了共同愿景,形成了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
(2)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不断优化过程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海师附小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规定: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每月要亲自主持一次教学工作例会,了解教学工作,分析实际问题,寻求解决方案,通报教研情况。《海师附小教学质量跟踪制度》规定:教师对基础差的后进生要耐心辅导,争取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3)细化考核评价。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和教师素质的发展与提升。我们制定了《海师附小教学六认真要求》,对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等进行了修正,力求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另外,我们还进一步健全了教育教学督查制度,做到日常督查注重一个“实”字,专项督查突出一个“严”字,跟踪督查落实一个“化”字。通过考核、评价,有目的地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争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三、拓宽制度建设内涵:提升文化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大概可分为三个层次,从外到内依次为物质层、制度层和文化层。这三个层次中,外层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物质基础,中层是发挥育人功能的制度保证,内层是学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校园文化是学校制度建设的提升,两者相互交融,互相促进。为了使制度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互渗透,我们在客观分析学校现状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以“爱与责任,幸福共生”为核心价值取向,用高瞻远瞩的文化视野,制定了学校一系列制度。
1.建设“环境文化”,陶冶学生高尚情操
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校教育环境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最实际的一种体验,是一种隐性课程,它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教育内涵。我们制定了《海师附小校园环境建设指导意见》,努力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力求通过理念标识激励人、院墙文化熏陶人、功能区域感悟人。
2.建设“特色文化”,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习惯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其行为总是受习惯的影响,好习惯能使孩子获得人生成功的快乐,坏习惯能让孩子的一切努力变成徒劳,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古罗马著名诗人奥维德曾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由此可见,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形成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是打开孩子成功大门的金钥匙。因此,我们制定了《海师附小特色活动制度》,狠抓特色文化建设,努力引导学生在特色活动体验中,学会自主管理,养成良好习惯。如,我们通过自编“三字经”,让学生读出好习惯;通过收集小故事,让学生悟出好习惯;通过树立好榜样,让学生带出好习惯。这样,就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逐步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主张通过人的创造性工作来提高管理效能,使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在教师评价上侧重采取“宏观、模糊、综合的方法,强化管理的人文因素。从表面看来,人本管理与制度建设相互矛盾。人本管理重视的是“人”,而制度管理重视的是一些“条条款款”,尤其是当这些“条条款款”制订的太多太细时,把规章制度的本质扭曲,管理变成了检查,它会越来越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难以张扬人的个性。这与教育的根本宗旨发展人是相悖的。于是,我们会问:“既然如此,制度建设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呢?”在这里,我的回答异常肯定“制度建设是学校管理的必须,我们必须重视学校规章制度的订立。
大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所与立之大本”,是师生“共同的约言”。尤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学校的人数增多,课程门类增加,教学内容更为复杂,教育手段不断改进,要保证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规章制度是全体师生必须共同遵守的规章、规定和规范。它是党和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法律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具体体现,是实行科学管理,办好学校的重要保证。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学校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有助于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因此,一所好的学校必须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
那么,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思想矛盾吗?该如何妥善处理“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关系呢?
我认为: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之间不矛盾,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不是“两张皮”,而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虽然“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是从不同角度采取不同措施来管理学校的,一个强调人文关怀、文体化的管理。另一个强调纪律、秩序、程序、要求、标准,是约束和激励化的管理。但两者又是不可分割的,因为二者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学校进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人的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中充分渗透人本思想,在人本管理中充分体现依法治教、依章治校的原则呢?结合工作实际,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学校规章制度要有人文管理思想
每一项规章制度都涉及到每一位教师的利益所在,因此要建立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规章制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说离开了人文精神,任何一项规章制度的贯彻都是极其困难的。因而,我们在建立管理制度时,要注意人本思想的渗透,通过发挥它们明示、暗示的教育作用,使制度、方案能持久有效地执行和不断地完善,从而真正提高学校人文管理的水平,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持续发展。
二、学校的制度建设要体现以激励为本的理念
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的理念。制度约束只是基本要求,激励人才是最高要求。约束机制拉不开教师发展的档次,而激励机制更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实现让每个岗位都是必需的,每个岗位都有最适合的人,每个人都在最适合的岗位上,每个上岗的人都有责任和忧患意识。通过制度建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
三、学校的制度建设要充满人性味
制度建设虽是刚性化的、原则化的管理。但硬管理并非就是非人性化。“无情制度,有情操作”,有情并非徇情,灵活并非随意,初看起来,似乎有矛盾。其实具体操作中,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是关键。如教师行为规范类的制度,让教师对照制度自查自省,有问题的主动认错领罚;可先打后抚,批评处理在前,促膝谈心随后,既体现制度的严肃不可违,又充满了人性关爱。
四、在制度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我认为:处理好制度建设与人本管理的辩证关系,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1.注意规章制度制定和执行过程的民主性。学校管理者应该将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制定权交给全体员工,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的管理积极性,以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学校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不能仅仅采取简单的行政命令的方式,而应充分听取、采纳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让他们献计献策;并通过工会、教代会等多种途径经过群众的酝酿、讨论,调动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大家认识到,规章制度虽然对员工是一种约束,但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也是代表员工利益的,大家要自觉遵守,从而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达成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2.规章制度具体明确并且要文本化。制度是行动的准则,也是教育的手段。制定每项制度时,都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内容要求,以利于贯彻执行。另外,只有形成规范文本的规章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同时也有利于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
Abstract: As a non-profit institution, school still needs a rational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easure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schools can regulate the management of schools, improve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level, protect the safety of school property,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cause of education. The article proposes several ways to strengthen school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o promote a new level for school management.
关键词: 学校;内部控制;管理
Key words: school;internal control;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1-0248-02
0 引言
内部控制是指利用自身单位内部分工后产生的相互联系并制约的关系形成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规范完整的方法或程序体系,建立该制度的目的是保护经济资源的安全及会计的正确,协调和控制经济活动。在学校的管理中,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是学校完善管理制度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还可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保障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顺利完成。在学校建立内控制度,主要在岗位牵制、责任制度、财产管理制度制度等几个方面实行和完善,通过健全学校内部控制岗位,明确内部控制岗位的管理职责;重组优化管理工作流程,强化学校岗位牵制;加强管理人员道德价值观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这一系列的措施将会使学校的控制环境和力度将会得到很好地改善,学校资产得以保护,会计工业也将透明化,保证其真实准确性,促进学校内部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和完善,保障学校的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下面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就如何加强学校内控制度提出几方面的建议。
1 健全学校管理岗位
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资产的安全性、经营信息可靠性。首先,实现内控制度要建立合理规范的内部控制岗位,这是完善内控制度的基础。在学校实现内控制度主要是对学校的资产和资金的变动情况作监督和管理,避免国家财产的流失,保证教育活动的进行。因此,学校应设置资产管理员、资产审核员和人事管理员三个内部控制岗位的基本内部控制结构,相互监督并牵制,保证学校资产和资金变动的合理准确性。
学校内部控制岗位设置“资产管理员”岗位的作用是对学校的资产进行管理,不仅要登记明细帐和验收学校资产进行等工作,还要对资金收支活动进行监督,保证资产流动的合理性。
为避免资产管理员工作上的失误,学校还需设置监督资产管理员资产管理活动的岗位,即资产审核员,该岗位的工作主要是盘点学校资产进行,审核明细帐,并将学校资产变动及时上报,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学校的资产变动进行监督。
由于学校资金变动除了涉及资产的进出外,还包括工作人员经费的发放等工作。因此,学校内部控制岗位应设置“人事管理员”的岗位,负责将工作人员的考勤及考核情况登记造册,审核工资表册,使工作人员的考勤情况与工资分离开来,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2 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
财务管理工作是内控制度控制的重点内容,我们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学校财产得到合理分配与使用,防止贪污现象的发生。目前,财务工作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首先,部分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兼职从事会计工作,缺乏会计知识,或者部分会计人员专业知识落后,在实际工作中出现错误,给财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其次是不相容职务混岗。目前部分学校不相容职务没有做到严格分离,混岗现象仍然存在,造成财务管理的漏洞。学校应明确规定不同岗位的职责及权限,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并相互监督。三是印鉴管理制度不规范。事业单位应加强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避免混岗及印鉴由一个人掌握和使用的现象的发生。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规范印鉴管理制度,防微杜渐,减少财务问题的发生。
【摘要】本文以提高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创新效益为主线,就高等学校绩效预算管理模式设计和运行过程中的制度环境进行探讨,以期对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制度的推广和应用有所帮助。
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国家财政管理体制不断完善,高等学校独立办学主体责任日益加重,社会公众民主和权利意识日渐强烈,这使高等学校理财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支出的复杂化,管理的多样化,要求高等学校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管理体系。长期以来,高等学校所实行的传统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已愈来愈不能满足目前高等学校发展的需要,在高等学校建立新的预算管理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绩效预算与高等学校预算制度创新
绩效预算(Performance Budgeting)是1949年由美国首次提出的一种预算管理方法,主要运用于政府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是政府部门按所完成的各项职能进行预算,将政府的预算建立在可衡量的绩效基础上,即干多少事拨多少钱。绩效预算改变了传统的预算管理方式,按照企业化经营模式,把政府作为提供公共品的经济部门,建立起“公共品――公共品成本――预算”的模式,通过对公共品的核算,进行预算编制。绩效预算对目标和总额进行集中控制,从制度上强化内控机制,采用分权的手段,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并对其预期结果负责。
高等学校属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与行政单位有一定的差别,但都具有社会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特点。考查高等学校预算运行绩效的最好指标是“用钱效益”,即投入要有产出,产出必须注重效果,效率和有效性要有机结合。效率是衡量完成规定任务的单位成本;有效性则是达到既定目标的程度。“用钱效益”分析框架与绩效预算的结合,就是将预算过程和政策过程整合起来,事先设定支出总额,以达到支出目标,使各项支出与其计划或活动相匹配,最终实现预算的目标、有效性和效率的统一。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学校在很大程度上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理念,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其经济活动不再是由学校一统到底,而是切块到各个部门进行管理。绩效预算由上而下确定预算目标和支出计划,并与各个部门业绩挂钩,符合高等学校管理的要求,为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一)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使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成为了可能
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使高等教育成本由一般的纳税人负担向学生及其父母、慈善家和大学服务的购买者负担的转移,这就形成了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多元化的格局。高等教育经费的取得对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很好地运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高等学校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多年来,高等学校预算按照支出功能设计,并将全部收支纳入预算管理,目的就在于有效地控制支出,合理安排和使用资金。但它存在着分散、粗放,预算内容不完整、不规范等缺陷,注重“投入――效果”两点控制,以致于不能很好地考核资金的投入、产出和效益。
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化,要求高等学校以最佳的预算运行绩效来回报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期望,而现行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结果却不能满足高等学校这一预算管理的要求。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以“用钱效益”为理论,着力于“投入――产出――效果”三点的全过程控制。通过大量的信息流对其预算投入结果进行考核,并与申请预算的部门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紧密相连,从而考核资金的有效利用。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较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预算投入结果进行考核,并与申请预算的部门工作业绩和工作效率紧密相连,从而考核资金的有效利用。实行绩效预算管理可以较大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国家对高等学校投入办学资金必须对其进行宏观调控与管理
高等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国家(政府)的拨款资金,包括高等学校维持正常的支出经费和根据高等学校事业发展计划拨入的各项专项经费,即高等学校的财政补助收入和财政专项补助收入两部分。虽然国家(政府)投入给高等学校的这部分经费仅占高等学校总收入的一部分,但它体现了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高等学校不可缺少的收入。按照效益优先原则,国家(政府)总是希望以较少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效益,这就必然对高等学校投入资金的效益作相应的考核。一方面,国家(政府)通过高等学校的若干绩效指标和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对高等学校的投入进行总体考核,以达到平衡和宏观调控高等学校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国家(政府)对高等学校投入资金,虽然实施了充分的放权,但仍然要寻求投入的最佳效益。
绩效预算是这样一种预算,它阐述请求拨款是为了达到目标,为实现这些目标而拟定的计划需要花费多少钱以及用哪些量化指标来衡量其在实施每项计划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完成结果的情况。由此看来,高等学校要完成国家(政府)下达的任务指标,满足国家(政府)的考核要求,只有不断协调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以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为支柱构建适合的效益分析框架和先进的绩效预算管理运行模式,才能有效地管理资金,并使其发挥最大效益。绩效预算管理模式的运行功效是现行预算管理模式不可比拟的。
二、高等学校绩效预算制度设计的环境制约与突破
高等学校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首先要对绩效预算管理机制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建立适应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绩效预算新制度和管理模式。
(一)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是提高高等学校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必须克服旧制度环境的困扰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在教育经费的管理上,按照国家推行的零基预算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等学校的发展,但是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与当前高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已不相适应。
1.过去高等学校规模较小,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地得到整合与利用,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管理相对比较简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高等教育以追求规模效益为目的,形成了高等学校的强强联合,大大地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过去比较罕见的“万人大学”,现在成了普遍存在的现实。在此状况下,高等学校虽然在行政建制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但其自身内部机构设置较为庞杂,管理出现复杂化和多样化,部门之间的责权相互衔接和交叉,这与零基预算模式要求的机构设置精简、责任明确不相吻合。如果继续单一地采用零基预算管理模式,必然导致政出多门、盲目支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现象的发生。
2.高等学校内部的预算分配权较为分散,在预算的分配和控制上学校很难集权实行统一管理,一般会形成学校一级财务预算和部门二级财务预算的格局。高等学校一级财务预算主要是对学校基本支出和一部分专项支出进行预算分配,部门二级财务预算则是对另一部分专项支出进行预算分配。学校一级财务在编制预算时,较多注重一般性支出,注重账面上的平衡,预算的系统性较差,对于预算内外资金的合理安排尺度把握不准,项目确立滞后,预算指标迟迟不能到位,影响了预算的编制与落实;由于权利过分下移,加上预算时间不一致,部门二级财务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忽视预算的依据,随意性较强,很难与学校总体规划相衔接。
为了突破旧制度环境的羁绊,绩效预算在制度设计中必须以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为支柱,以项目的绩效(效益)为目的,以成本为基础,以协调学校自身发展的内生制度和外生制度为条件,将预算过程和政策过程有机整合。它必须与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要求相一致,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引发了系统性制度创新,可以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设计与制度环境创设
1.完善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
为了规范管理,部分高等学校已建立了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以此来牵头管理学校的资金预算及其预算分配。从目前高等学校的发展状况来看,由于管理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履行职责呈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其管理内容和职责进行拓展。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应该改进过去的组建方式,扩大其履行的职责范围。以学校本级预算管理委员会为主体,建立相应的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在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行使管理职责。
高等学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确立各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职责。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学校具体管理办法,并对学校资金实施管理和监督,其主要职责包括:传统预算管理模式下和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应履行的双重职责以及对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实行指导和监督的职责。由于学校范围内各个部门的预算管理主要是对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部门二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绩效预算管理模式下应履行的职责以及接受学校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与监督。
2.建立高等学校新的预算管理体制
以结果为导向的预算模式应该是我国预算改革的最终目标。目前,高等学校要实行完全的绩效预算管理,还需要有一个过程,较长的时间内会出现传统预算管理和绩效预算管理并行的现象。绩效预算作为一种重效果的预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零基预算的补充,因此高等学校建立新的预算管理体制应该是既涵盖传统预算管理,又兼顾绩效预算管理,但重心应在绩效预算管理上。也就是说,对学校基本支出实行传统的零基预算管理,对各个专项支出实行绩效预算管理,最终过渡到完全的绩效预算管理。
3.创设高等学校绩效预算执行机构
关键词:中小学校 内部控制 措施建议
2013年7月19日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做了如何做好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内部控制对管好用好教育经费的重点意义、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内部控制工作,以及精细组织,确保《内控规范》顺利实施的要求。因此,在中小学校里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是特别重要的,目前的中小学建设内部控制是不均匀的,因此加强和改善学校内部控制是非常重要和紧迫。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专项审计检查工作和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提中发现中的问题,提出了中小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建议。
一、我县中小学校内部控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内控制度意识相对薄弱,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环境的关键性内容,只有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才能保证内部控制系统的实现,也才能健全和实施内控制度的执行。现今中小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职工没有很好的内部控制意识,可悲的是学校领导意识相对薄弱,缺乏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和理解,对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不够透彻,主要表现在现在学校领导为了保证升学率、上重点学校的排名才是学校工作的重点,从而产生了“重教学质量,轻内部管理”的现象。还有些学校领导认为每个单位都进入了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是上级教育局和核算中心的的事,都是由他们把关就行了,所以可能还存在尚未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甚至有的学校只重视系统的建立,忽视了其实施和效果,从而导致了内部控制系统的发展。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业务流程不规范,具体表现
一是预算控制方面,预算掌控学校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复杂性和专业性,学校应重视预算业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的建立,实施管理体系的各个环节,确保预算业务以规则为基础,以证据为基础,在学校的教学中真正发挥业务活动的绩效。学校领导始终相信,预算是只是会计做的事情,其他科室的人员不需要参与,结果造成是教学活动和财政资金支持严重脱节。
二是收支业务控制方面,由于义务教育学校大多数是公立学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了收费制度,但是有些学校一些单位为保住过去已开口子的福利待遇,而钻政策的漏洞和管理漏洞,出现了一些非法行为,如学校设立了另外的账簿,小金库现象死灰复燃。还有重大基建项目支出或者采购未经学校校务会成员集体研究决定;又如有些学校教职工在零星购买1000元以下的物品时,没有按照规定使用个人公务卡,都是以没有开通或者销售单位没有设置POS刷卡机为理由。
三是政府采购业务控制方面,学校年初没有编制采购预算,没有采用恰当的采购方式和采购流程,例如,按照规定在公开招标过程中,对招标文件有异议时,虽然可以调整或者修改,但是一经确认,不得更改;采购验收不规范,没有及时出具验收证明,或者没有及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从而出现一些不必的麻烦。
四是资产内部管理控制方面,资产管理职责都不明确,或者没有合理设置资产管理岗位,没有明确的使用集中管理和资产保管责任,没有按照“谁使用、谁保管、谁保管、谁负责”的原则,不相符的业务资产贷款和处置规定,如有些单位在申报计算机等大宗物品时,既没有达到规定的6年使用年限,或者报废以后达不到我县教育系统省标准化8比1的生机比例,甚至已经被盗好几年也没有报警,利用不正当的途径,从旧货市场购买弥补被盗的机器,从而造成固定资产资产损失,或者学校的总务主任没有建立资产总帐,没有定期盘存,使得账实不符,导致账户资产不匹配,资产信息失真。
(三)缺乏专业、专职的财务人员
由于办学条件、办学体制等客观因素,学校的财务人员在我县学校很多都是兼职的,所以相关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和业务知识面相对较低,实践能力比较低,加上我县教育体系全面铺开国库集中支付核算的步伐,对财务人员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二、加强中小学内部控制的措施探讨
(一)加强内部控制环境建设,从而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就像一个火车头,随时可能产生风险,所以要加强中小学校的内部控制环境,最不可忽视的是其内部控制实施主体――所有一线教学和管理人员,只有真正调动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激情,才能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各中小学校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宣传,在宣传中,学校领导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营造注重风险防范、强化责任意识的内控文化,形成“领导重视、相互协作、全员参与”的制度建设环境。
(二)加强培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素质
我县中小学校长大部分是教学的行家,但是对财经法规和财务管理知识有待提升,教育主管部门也应组织校长不定期地学习《会计法》、《中小学会计制度》、《中小学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列入学校年度考核工作的重点部分;每年招聘更多的专业财务人员,教育核算中心继续推行“老带新”的模式强化年轻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国库集中支付的操作规范。因为教育系统内部财务人员是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主管单位应举办更多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活动,经常带领他们到其他县市区学习先进、优秀的经验,组织他们到高等院校深造,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和财务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三)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确保各项财务活动能够按照内控制度严格执行
中小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明确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各学校建立起以控制事前,监督事中,归结事后责任的岗位制度,同时明确各个科室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和权力,按照内部监督程序和规定的要求执行。
总之,中小学校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预算业务,业务收入和支出,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及其他将被包含在一个控制系统,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使学校内部各部门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