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经济的概念

建筑经济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经济的概念

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佛教建筑美学;游戏原画场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196-01

佛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大约是在两汉时期,印度的佛教艺术,从开始传入就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发展,经过中国艺术家和民间工艺家的吸收融合以及再创造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艺术美学,而随着历史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佛教虽然经历的繁荣与衰败,但时至今日,佛教美学依然对现代艺术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比如本文要提到的游戏场景中的佛教美学。

1 游戏场景设计在游戏设计中的存在意义

筑的文化象征性以及建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影响下对社会资源的利用,这是建筑语言所表达处的深层结构以及意义。我们可以在从一个地区中所体现的建筑特点读出很多深层的内容,比如该地区的文化、气候、技术水平等。

而在一款游戏中,场景的设定同样可以作为一种信息传达,让玩家在第一次接触中就能了解所玩的这款游戏的时代背景、文化特征甚至游戏的世界观和地理位置等基本信息,增加玩家的代入感。

2 佛教建筑美学对游戏场景设计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中国古代跟寺庙的场景有关的诗词也是比比皆是,比如明朝诗人张穆的“灵岩遥听五更种,十里来登最上峰。”虽然看上去平没有直接描述寺庙,却出现了“钟”“登峰”等字眼。而有人就要问了:“这与你题目中所提的游戏场景又有什么关系呢?”“大钟”是每个寺庙都会出现的一个重要元素,而“登峰”这个字眼让我们很快联想到了一些坐落于名山之间的寺庙。喜欢玩游戏或者从事游戏行业的人肯定都知道,现在国内研发的一些游戏中,很多比较受欢迎的游戏的类型大多都是走古风奇幻唯美风格的游戏。其中关于修仙、武侠类的角色扮演类游戏市场反响比较可观。比如网易的《大话西游》、《倩女幽魂》,金山西山居的《剑侠情缘网络版三》(简称《剑网3》)。《大话西游》《剑网三》故事背景都出现在唐朝,我们都知道唐朝是佛教兴盛时期,有很多地区都会出现佛教建筑,比如佛像、佛塔、大钟等具有佛教韵味的组件。而《倩女幽魂》更是有一个比较有名的建筑--兰若寺。而很多以中国古代为故事背景的游戏中都会出现“少林”这个门派。可想而知,佛教建筑在游戏中的出镜率是多么的高了、基本每款中古古风游戏中都少不了像佛像、佛塔这样的建筑出现。游戏中建筑设定都是在我们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之上再加以变化和改良的。

3 佛教建筑美学对游戏场景设计的指导意义

佛教东汉时期传入,由于统治阶级的需求和利用使佛教得到大力的发展,兴建了许多寺庙,尤其唐朝时期许多寺庙建筑、石刻的佛像雕塑群都在那一时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很多也保留至今。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到多时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四大金刚雕像。后面还有大雄宝殿以及藏经楼。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的分别是僧房和斋堂。大雄宝殿是寺庙中最重要、庞大的建筑。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会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塔院。总结一下其实我国的佛寺布局是有一定规律的:平面方形,以山门殿--天王殿--本寺主供奉菩萨殿--法堂--藏经楼这条南北纵深的轴线组织起来的空间,对称的布局彰显稳重庄严的气势。同时再配合山峰、流水、松柏、廊庭之间的呼应,含蓄温蕴,具有和谐、宁静、庄严之美。在游戏中每个不同的场景区域都可能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而不少游戏中都会出现一个专门为佛教建筑风格提供的区域--佛迹片区。 我们在游戏设定中多画的一般是寺庙,但寺庙文化其实早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天文、地理、绘画、建筑、雕刻、音乐等。所以我们在设计一个区域的时候当然不仅仅只是从寺庙入手,那样一整个区域都是寺庙就显得太单薄了,自然不能吸引玩家的注意。可是在区域中加入有佛教元素的绘画或者雕刻的建筑,比如佛塔、佛像、有禅味儿的莲花座、荷花池、假山等场景组件,既能丰富游戏的美感、又能满足玩家的视觉体验。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我们除了了解佛寺的人为建筑美学之外,在通过现有的保存完好的古寺以及古代一些诗人所作的诗词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寺庙都是坐落于或风景秀丽、大江名山之间,或耸立于高山危岩会上,与自然相辅相成、融为一体。仿若如画,若设计师心中有这样的景色,那他绘制出的设定图一定也可以将玩家带入其中。

我们作为一名合格的设计师,在对场景进行设定之前,一定要对这样的布局有所了解,才能设计出一个完整且严谨的工作图来。这是对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敬仰,也是对玩家的尊重。

4 结语

游戏概念设计在现在艺术设计中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项目,但它在设计行业中才刚露头角就已经获得了很多的关注,近几年选择从事游戏行业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各大学校也开始成立了游戏专业,这同时也意味着游戏行业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所以作为设计师不仅要对自己的美术技法进行提升,更重要的应该是提高我们的设计感,这就需要原画师掌握更多的知识,中国传统建筑有着它独特的美学特征,与外国建筑建筑的纵向的延展性的特征不同,中国的古代建筑一般多采用建筑群不会改很多层,有些强调的庄严、等级制度,有些讲究韵味,甚至在建筑中就可以体现出人们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它的美学理念可以给设计者带来很多灵感启发,所以,设计者除了在汲取现在当代设计观念的同时也应该多去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将中国游戏文化发扬光大,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游戏产业,让中国的文化也在游戏概念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李少林. 中外文化艺术史丛书――中国建筑史[M].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

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一、绿色建筑经济概述

近些年来,建筑行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建筑行业极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带来了巨大的不利影响。所谓绿色建筑经济,简单地说就是在实施建筑工程的过程中,将相应的施工机械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革创新,能够在保证建筑物安全系数不降低和居民生活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减少施工过程中能源的消耗,还有废水、废气、废料的产生,减小对环境的破坏力度,实现建筑资源合理化应用,能够使建筑行业贯彻落实国家号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部署,摆脱传统的只关注经济收益的多少而忽视环境保护观念的束缚。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府重视度不够,管理政策不完善

近几年,我国环境破坏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对此政府提出了绿色建筑经济这一概念,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应的配套政策及措施还不够全面和完善,因此社会对这一新概念的认知度不高,政府对绿色建筑经济的管理理念认识也不足,导致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空间被限制。在具体的管理方面,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不健全,政府也没有详细的法规来规范具体的绿色建筑经济行为。具体的绿色建筑经济仍处于理想状态,还没有真正的贯彻落实到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并且国家支持政策和政府管理皆不完善,行业自身想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是一件难度非常大的事情。

(二)缺乏经济技术基础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和设备区警醒创新,或是在建筑的具体设计方案进行改变,而是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能有效地保证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前期的技术开发阶段和后期的具体实施阶段能够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传统的建筑建造技术已经完全不能支撑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并且在规范管理制度方面的要求也变的更加严格,还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坚实的经济基础。对于个体从事建筑行业的企业来讲,在技术方面缺乏专业的技师进行技术的改造创新,而在资金方面又无法找到一笔巨大的资金支撑企业建筑方案的转型,并且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是一项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初显成效,因此缺乏经济基础的支持,很难使绿色建筑经济得到发展。

(三)缺乏实际的操作经验

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高水平的技术作为支撑,尽管资金和技术方面都已经完备,但是想要使绿色建筑经济进入实际发展的阶段,还需要充足的实际操作经验。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需要政府以及建筑行业双方的共同努力,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也要有过硬的实力,如果没有政府政策和经济的鼓励,没有投资者对项目进行投资,那么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将举步维艰。

三、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战略

(一)提高全体认识水平,做好宣传和支持工作

若想让绿色建筑经济取得实质上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全民对绿色建筑经济这一新概念的认知水平,为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提供最基础的社会支持。政府应对绿色建筑经济产生正确的认知,要放眼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认为改变传统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式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应正确认识到绿色建筑经济在将来能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效益,以及在环境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一方面,为发展绿色建筑经济提供政策和国家资金支持,为设备使用和技术创新选拔优秀的专业技师进行指导。另一方面,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制定完善合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借鉴国外发展成功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情,营造稳定、良好的法律环境。同时,要加强绿色建筑经济的宣传力度,加深社会大众对这一新概念的认识,让绿色建筑经济得到社会的普遍支持。

(二)强化经济技术支持,研发并行创新行业技术水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和高水平的技术支撑,因此在得到政府的支持及社会投资者的资金,具足了资金储备后,应着力于创新传统建造技术,并将新技术投入实际运用。响应国家节能减排,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号召。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再通过我国科技人员的自主研发,经过多次的测试、实践和应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发挥新技术在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推动作用,为我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改变传统技术不能满足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与经验

我国在绿色建筑经济方面可以说是技术空白,没有任何先前的经验教训可循,完全是摸着石头走路。因此,在这个艰难的阶段与其他先进国家进行技术合作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与已初取成效的国家进行交流合作,借鉴他们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技术和科技设备,加快我国转型速度,一步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配套技术和设施,为绿色建筑经济发展创造稳定和谐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要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性,将建筑行业的发展与保护环境、贯彻落实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相挂钩,让社会大众认识到新兴建筑发展模式能够给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的影响,取得社会的信任并给予绿色建筑经济更大的支持,让绿色建筑经济放手一搏,给建筑行业增添发展和转型的信心。

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低碳住宅 可持续发展

1.引言

近年来,气候变化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它对于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峻的挑战,深度涉及了农业和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各个方面。气候变化已不仅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发展问题。自2003年英国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以来,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统计数据显示城市里的碳排放,60%来源于建筑维持功能本身上,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结构不合理、材料使用失当而引发的高耗能、高排放问题。所以作为能耗大户之一的房地产业,也更应该加入低碳经济的讨论和尝试中来。

低碳经济既是后危机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更是经济发展背景下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需。经过多年快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房地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宅业作为一个相关性极高的产业,产业带动性效果明显,怎样在当今低碳经济的氛围下保持住宅的可持续建设应该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我国建设低碳住宅的必要性分析

2.1打造低碳住宅是实施低碳经济战略的关键因素。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实质是高效利用能源,开发清洁能源,追求绿色GDP,它直接影响着建筑的发展。随着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以及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兴起,低碳建筑这个源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念及其实践活动逐步推广到了世界各国,而打造低碳建筑是走低碳经济之路的关键。低碳建筑就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通过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不断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以及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大户,因此,应尽快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健康模式。

2.2发展低碳住宅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方向。

健康和生态是新世纪人居环境建设的目标,在当今社会的条件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瓦遮头”了,人们对住宅的生态性和健康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低碳住宅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和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来创造一个有利于人们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要控制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实现向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平衡。住宅应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减少有害气体、CO、固体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居住环境的破坏。在世界范围内低碳建筑已经成为通行的理念。各国都在研究无污染、无毒害的建筑材料,在探索生态建筑学的理论。低碳住宅开发和推广不仅是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需要,而且是满足未来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要求,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3促进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关系人民“安居乐业”的住宅就更应当以不破坏环境与资源,节能减排为前提来发展。因此为了促进住宅的可持续性建设,在当今的住宅开发中我们要注重低碳经济的发展,建设绿色低碳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这是中国住宅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3.影响我国低碳住宅可持续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3.1能源结构和利用的不合理。

在我国能源探明储量中,煤炭储量达到94%,占有绝对优势,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占5.4%和0.6%。这种“煤富、油贫、气少”的能源结构特点,决定了我国目前是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将不可避免地长期存在。由于煤炭的碳密集程度比其他化石燃料要高,单位能源燃煤释放的二氧化碳是天然气的近两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另外我国的能源利用率非常低,目前,中国每美元GDP的能耗是日本的11.5倍,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

3.2规划设计和施工技术的不成熟。

首先,在目前我国建筑行业仍然是粗放型行业,规划设计观念还比较传统,追求奢侈、豪华的设计,设计观念仍然停留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层次,很多住宅在寿命期内就因为设计的适应性不够而被拆除。低碳建筑的设计目前只是概念化的东西,土地利用时碳排放量非常高。另外现在仅有部分低碳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没有被大规模应用,很多低碳技术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还很不成熟。其次,能源效率收益不仅仅基于设备的前期成本,而是基于整个生命周期的成本。最后,能源效率收益只有在全社会各部门共同努力之下才能取得,因此国家和重负应积极促使公众和其他能源消费者的购买和投资低碳产品、技术。

3.3低碳观念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

在国家尚未出台一系列的法规之前,人们对“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生活”等名词的理解会产生分歧。我国低碳经济的衡量、评价指标评价体系尚未成熟,消费者无法对低碳建筑和低碳住宅有深刻的认识,“低碳住宅”的可信度有待商榷;尤其是在我国房地产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消费者对“低碳住宅”的购买将更加谨慎。当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客户端并没有真正从一个社会角度和国家角度认识“低碳”,消费者关注的主要是房价和舒适度等。目前我国政府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标准和政策扶持。在缺乏标准的情况下“低碳”就只能成为一种理念。

3.4低碳金融的不健全。

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再加上欠缺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向低碳转型的相关房地产企业往往会导致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盈利能力下降,虽有社会效益,但缺乏现实即期的经济效益,这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4.打造我国低碳住宅可持续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发展洁净环保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首先,控制煤炭消费量,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推广各种经济有效的煤炭洁净技术,加快洁净煤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其次,提高优质能源使用比例,推广使用石油气、液化天然气、水电等清洁能源,以促进能源产品换代升级;通过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源效率,以降低排放。再次,积极大力发展清洁优质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替代能源。最后,充分开发和利用较丰富的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从而使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大的改变。

4.2采取节能的理性设计,加快推广使用节能新技术。

在建筑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设计朝向、通风性能,要根据各自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气候条件、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和文化条件来确定各地的绿色建筑标准,不盲目复制和理想化采用,让节能方案更为切合实际。建筑企业要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积极推广应用这些新技术。当然,节能建筑也不必要一味贪图新技术,特别是一些不成熟的新技术,要多采用成熟的节能技术、工艺和本地材料,这些都是现实可行的节能措施。

4.3加强低碳观念宣传引导,建立相应法规制度。

努力营造打造低碳建筑的浓厚氛围,整个社会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宣传动员,使低碳观念深入人心。另外低碳住宅的推进尚需一系列制度支持,要强化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的监管力度,加快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全面推行建筑能效测评标识制度。同时要完善和严格执行现有的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指导各地加强建筑节能的立法工作,完善配套措施,落实经济激励政策,提高政府监管能力。

4.4完善各种税收制度,进行有效的经济刺激。

就国内目前的低碳建筑的发展而言,建议鼓励发展绿色低碳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通过多种融资方式为低碳地产开发提供发展资金。另外不断完善各种财政税收政策也已刻不容缓。对符合低碳住宅标准的建筑投资者、消费者应该实行一定的税收减免,比如对投资者实行一定的营业税优惠,而对购买者实行一定的契税优惠。对于增加能源使用的成本,如对大型公共建筑制定能耗限额的标准,配套实施超定额使用能源加价的有关政策;在旧有建筑的节能改造过程中,可实行企业、个人、政府三方分摊制度。

5.结语

一切迹象显示,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住宅走低碳之路是大势所趋,也唯有向低碳经济转型,才能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也将成为我国房地产业新的增长点、新引擎和制高点。

参考文献:

[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科学家,2009,(2).

[2]张弘.对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2).

[3]顾朝林,谭纵波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城市规划学刊,2009,(3).

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第4篇

传统人力资源被认为只强调本身的管理功能,职能多为工资分配和人员调配、晋升、培训等,对企业带来的价值仅仅体现在本职工作范围内,而人的价值仅仅体现在货币表现——工资。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成为了最关键的资源。而低碳化经济理念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变得创意性和充满活力。比如:加强培养技术类和管理类高级人力资本,建设合理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增强人力资本的流动性。引导人力资源管理向高质量高品质的人力资本转型,促进企业低碳经济模式发展。

二、低碳化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2009年,英国政府依靠低碳经济模式创造出一年1000亿英镑的产值且为88万人创造就业机会,低碳经济成为了新兴经济的增长点。2010年中国社科院了8个主要行业率先通过低碳经济思想管理人力资本,其中对从业人员学历背景、知识结构、实际操作技能尤其讲究的建筑业便是其中一个,调查表明,低碳经济模式降低了建筑企业整体劳动资本消耗,还培养出了一大批“低碳员工”,这些员工大多专业素质能力强、注重行业经验和个人职业道德。同时,低碳经济还为建筑行业创造出了以低碳化为特征的产业结构,去掉了庞大累赘的组织架构,调整并创造出了更多高知识高技能高效率的“低碳岗位”。

三、建筑行业促进低碳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路径

在低碳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日渐成熟下,各行各业都尽力开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发挥人力资源、技术优势以确保自己的市场地位。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但建筑企业因为其传统行业特色,仍旧停留在人力资本收益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行业从业人员年龄过大技能单一学历不高、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员工缺乏激励打击创造性等现象较为明显,那么建筑企业该如何应对“低碳”潮流顺利实现转型呢?我们要如何探究低碳经济下的建筑行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路径呢?首先,我们要树立低碳经济时代新型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低碳经济模式强调的是不以资源无限消耗和产生能源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源管理节后衍生出的便是一种“绿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将企业内部员工心态、工作状态和岗位协同运作三者一同引向和谐,减少员工不和、团队不和、协同性差等现象。其次,开辟低碳经济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各大模块创新路径。

1.低碳经济主张人力资源要有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企业流程、优化企业结构的意识,重实践重技术重理念,三重同时推进;

2.建筑行业招聘从业人员要以技能+素质的模式为标准,采用素质模型为基础,注重招聘效果(数量、质量)评估,尽力达到低成本、高质量的招聘效果。

3.为了应对高级人才紧缺的现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或应届培训生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无论从个人特质和还是专业特长都适合企业贴近企业的专业人才。

4.设置公平合理的绩效考评方案和薪酬管理体系。在低碳经济的概念下,薪酬包含的应该远不止基本工资,间接薪酬和非经济性薪酬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建筑企业可以根据各类人才建立技能工资体系或业绩工资体系,注重津贴、年金、健康保险、住房补贴等福利计划,表达对员工的重视与激励。

四、结束语

建筑经济的概念范文第5篇

从哲学上讲,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也要及时进行变革。尤其是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更要如实反映经济发展状况,使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引导和促进经济发展,否则便不能发挥宪法的规范、约束、保障和导向作用。

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的法律表现形式,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之一,世界上有许多国家的宪法都对经济制度加以规定,把它作为其宪法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宪法学对经济制度研究的现状却不大令人满意。一般宪法理论大都围绕民主、自由、人权、、法治等展开,认为宪法以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为己任。至于宪法经济制度条款在实际中的运行状况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以及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往往被忽略。事实上,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基础制度,之所以被各国纳入宪法体系中并构成其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它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是不能忽视的。

二、宪法经济制度的内涵

关于宪法经济制度的概念,国内学者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宪法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用宪法、法律所确认和规定的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它们所构成的经济成分,是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的基本政策与管理国民经济的原则等方面的制度的总和”。第二种观点认为宪法学上所说的经济制度是指“国家确认并保护的一定社会的基本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和由此决定的分配原则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中的关系”。第三种观点认为“宪法经济制度是经济基础在宪法中的反映。经典作家认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直接调整经济基础的社会规范是经济制度,而被规定在宪法中的经济制度即宪法经济制度。宪法经济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对经济基础起调整作用”。

对于以上三种观点,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从宪法学角度对经济制度的概念作了比较全面的表述,既强调了经济制度的客观成分,又强调了经济制度的主观成分。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宪法所调整的经济制度应该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的经济关系、经济原则,是经济制度的客观成分。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原则,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应作为概念的必备因素,没有它们,概念就缺乏其主观成分,不能显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作用。第二种观点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经济关系,第三种观点主要强调了宪法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忽视了经济制度的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经济学中所描述的经济制度属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宪法学所述的经济制度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反映了制宪者或修宪者对不同经济关系所持的态度。经济制度一旦表现为宪法规范或法律规范,便进入上层建筑体系之中。宪法学所研究的经济制度正是作为上层建筑体系中制度范畴之一的经济制度,而不是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经济基础。

笔者认为,所谓宪法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用宪法、法律所确认和规定的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原则,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等方面的制度的总和。社会主义宪法中的经济制度既要反映客观经济基础,又要体现人们的意志因素,是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现实生产关系的简单再现。这样定义既说明经济制度是个法定的、历史的概念,同时又说明经济制度包含客观的和主观的成分,即生产关系、国家管理国民经济的原则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等方面的制度的总和。至于国家对各种经济成分的基本政策,由于政策的变化很大,不宜用宪法来规范,否则会影响宪法的稳定性,以至权威性。

三、我国宪法经济制度的变迁

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转型中宪法变革的历史轨迹,可知经济制度的每次重大突破都需要宪法作出相应的变革,从而推动了宪法的发展和完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从而使得生产力获得解放,生产力的发展反过来又要求生产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此循环互动。

宪法与其相依赖的经济基础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一方面,市场经济为宪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宪法对经济制度的确定与实现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宪法以其根本法的地位,通过规定国家的经济制度,确定经济制度的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宪法通过制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经济制度,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完善宪法的内容与结构。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是相对稳定的因素,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生产关系相应地变化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也就要求宪法中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发生相应变化,将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在宪法中确立和巩固下来。

实践证明,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所有制结构、经济体制等宪法制度的变革。我国宪法是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中制定和修改的,是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对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产生的新成果、新经验的总结。其中,有关经济制度内容的变化,既是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人民对国情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