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格教育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58-02
目前,美国社会主流的道德教育模式是新品格教育,这种教育具有很多优势,对培养美国公民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做出了巨大贡献。探讨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及其培养方式,对突破我国目前价值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困境”、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需要的价值观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美国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教育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作为古代德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提出品格教育思想,认为人的品格不是先天形成的,主要依靠后天教育和训练来养成。这一强调后天“实践智慧”的思想为西方品格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20年代后,工业社会逐步取代城邦社会,美国传统品格教育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区环境,渐渐走向衰弱,适应时展的进步主义道德教育兴起。但该教育所倡导的道德相对主义在20世纪60、70年代给美国带来许多不良影响,美国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失去对“何谓有价值”问题的道德共识,陷入道德虚无主义,并产生了众多的社会问题。这种恶劣情形引起美国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使品格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回归,并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美国现代道德教育的主流思潮,即为新品格教育。
新品格教育一方面批判道德相对主义对道德标准的模糊界定模式,为公民提供主流的价值评判理念,另一方面继承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强调对价值观进行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这一价值判断标准的突出特点是不再局限于过去的传统美德,而要求根据时代的特殊要求和现实的情境需要采取符合理性的价值观。这表明新品格教育的价值观其关键不在于美德的内容,而在于因地因时制宜采取相应的行为。
二、美国新品格教育价值观的实现途径
1.采取显性与隐性互动的价值观培养模式,而且隐性模式的约束力更强
一方面,针对美国青少年没有标准价值观的缺陷,美国一些州实行具有代表性的品格教育课程计划培养学生的价值观,让学生加深对关心、责任等价值理念的理解和体验。
另一方面,美国也有许多学校不开设正式课程,而采取非正式课程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价值观。这种隐性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其他非道德课程中进行价值传播,其核心观念是让学生在具体学科学习过程中进行道德实践,培育价值观学习社群。二是在学校和社会上营造能促进价值观发展的环境。在学校内部,通过可视性或非可视性事物来反复提醒和强调核心价值,为形成潜在的价值观影响力提供环境支持。在社会上,通过舆论宣传和公益机构的构建,与学校形成一致性的教育环境,强化品格教育的核心价值教育功能。三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体验和养成核心价值观。这些隐性教育策略无疑是成功的,墨菲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对这种方式给予较高肯定[1] 。
2.实行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协作模式,让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掌握核心价值和美德
家长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养成起到直接作用,因此,美国的家、校联系十分紧密。在家校协作中,学校扮演着推动者角色,采用许多机制鼓励家长参与。在具体操作上,许多学校设立学生顾问职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解决心理、情感以及学业等问题的专业意见,或开设提高家长教育技能的课程,为家长和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田纳西州孟菲斯市的10个小学联合开展家长培训计划,每周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教授家长教育学生的技能,这种“家长工作坊”的方式让参与者能更好地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责 任[1]。此外,学校还采取建立家长咨询委员会、邀请家长成为家校合作的志愿者等各种方式促进家校协作一体化。
社区亦成为学校实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美国学校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与社区合作。一种是推行社区组织模式的教育,其特点是构成成员众多,包括商业界、地方政府和宗教组织等,影响力较大。在这种组织模式中,社区家长服务机构的作用非常突出。该机构主要通过各种类型的家长教育课程,在课余不断提升学校的价值观教育质量。另一种是社区服务计划,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让学生直接成为服务计划的主体,学生通常能愉快轻松地掌握核心价值观,因此该方式在美国备受欢迎,该计划参与学生的数量和学生参加服务活动的百分比已成为目前衡量学生价值观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3.实行“交互式主体”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价值选择的自,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任何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传统品格教育偏重家校的作用,学生在价值观培养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自主性受到压制。新品格教育打破这种局面,把学生看作一个不断成长、不断增强能动性的个体,尊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既引导他们掌握核心价值观,也丰富他们的生活实践,让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真正理解和应用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模式上,美国并不局限于学校系统,而是在家、校和社会一体化中进行。这种“整体”模式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一方面,学校为学生提供品格发展的主场所。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地位,自由讨论各自的见解;课外,学生可以参加各种协会、学会或俱乐部,在活动中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等价值观。另一方面,家庭和社会为青少年价值观培养提供更丰富的内容。青少年可以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包括维护社会安全、保护生态平衡以及在图书馆、医院等地方做义工等。通过这种三位一体的协作,学生个体锻炼了自身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切实体验到自身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三、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启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目标。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起来体系宏大,但其内容很具体,隐含在我们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实践中。要更好地让这些目标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就需要一些具体的方法来实现。美国新品格教育的成功范式无疑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一些重要启示。
1.加强隐性约束力,使人们能够自觉自愿地贯彻核心价值观
目前,我国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方式一般是在学校或单位直接宣传教育,或采取德育课程进行教育。这些模式过于直接,不易让人接受。借鉴美国新品格教育的隐性模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针对现代陌生人社会生活碎片化的德育环境,我国可仿效美国构建学校道德社群,以更好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先在具体课程中渗透这些价值观,使这些核心理念成为一种群体意识。一旦确立了这种社群意识,它便存在于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强大效力,为构建社群奠定基础。
其次,加强在学校和社会中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特别是不应忽视社会环境的作用。我国学校在可视性环境的建设方面已初见成效,但非可视性环境的建设还十分薄弱。因此,应制定规则,开展活动,大力营造非可视环境,让学生在愉快和信任中接受核心价值观。
最后,社会德育环境是需要重点建设的部分。目前我国社会媒介盈利性特征太突出,德育宣传一直处于边缘化状态。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加强对这些行业的控制和管理,为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确立正确导向。此外,要加强建设公益性的图书馆、文化馆等,让学生在节假日等闲暇时间能够得到更多有益环境的熏陶。
2.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
目前,我国在建构价值体系时主要依赖学校进行,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却较少关注,导致出现“5+2=0”的不良效果。因此,要使核心价值观深植人心,必须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
一方面,应改变家庭在德育上的“亚群体”地位,使其与学校积极配合,成为架构道德社群的重要力量。其参与方式可以参照美国的做法,提高家长对学校相关活动的参与度。应注意,家长力量的整合其关键不在家长自身,而在于学校的积极准备和沟通。要真正使家长角色融入校园,仅靠平时的简单联系远远不够,可以仿照美国在校园设立家长工作坊,与家长充分沟通,并开展相应的培训活动,提高家长对学生的监督能力。
另一方面,引入“社区”的全新理念,扩大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价值体系建设队伍,其具体实施途径可联系我国国情采取中式的社区组织模式或服务计划。具体而言,我国可采取“社区入学校”、“学校入社区”以及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三种方式。“社区入学校”是让社会的不同群体加入校园德育行列,根据学校需要为青少年提供相应服务;“学校入社区”是指学校与社会的各种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生活学习的实践场所,共同培养和训练学生;社区成为家庭和学校的纽带是指社区以各种方式主动为家庭和学校提供义务服务,成为加强家校联系的桥梁。
3.改变学生在价值观培育上的客体地位,使之拥有更多自
我国德育从2001年已有改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和“双主体”德育观,为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体地位奠定了基础。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国的德育方法有较大改进,抛弃过去教师单方灌输的呆板模式,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我国的德育方法较局限于课堂教学,这显然不够。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管理潜力,让其主动掌握价值观体系,就必须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比如在选修课上不应盲目追求考试科目的训练,应让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课程,在丰富的科技文化海洋中提高自身价值观素养等。
在保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开拓更多的领域为学生主体角色的培养提供舞台。比如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提供进行各种活动的条件,如体育馆、图书馆及各种协会等。但家庭和社会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一些偶尔进行的志愿者活动流于形式,并没有成为衡量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标准。我们应参照美国的做法,让学生参加更多的公益活动,并提升这些活动在衡量学生品德方面的比重。只有真正在生活实践中贯彻价值观,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接受并积极履行它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实验汉语拼音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能力,使汉语拼音成为提前读写,全面进行语言训练的工具。所说的熟练地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是指看到一个音节,不用现拼现想,就能直接读出来;听到或想到一个音节,就能正确地写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拼音多功能的作用,使学生在未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利用拼音提前阅读和写作,促进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协调发展。可见,熟练地掌握音节是取得实验成功的关键。
但是,在实验的拼音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其中主要问题是偏离拼音教学指导思想中的“掌握音节”和“结合语言”的指导思想。如:一部分教师处理不好指导学生学习字母与训练学生直呼音节、书写音节的关系。具体表现是,教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字母的发音与识记字母形状的指导,而忽略直呼音节与书写音节的训练。再如:一部分教师在拼音教学中不注意结合语言进行,而是孤立地教学音节,使学生兴趣索然。问题表现在教师不能充分地利用教材中构词率较高的音节,适时、适量地指导学生用其组词语或用所组的词语口头造句。这样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还导致学生不能结合语意有效地识记音节及扩展学生的词语占有量,给下一段的借助拼音提前阅读和写话造成了困难。因此,要教好拼音,必须明确教学目标和指导思想,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掌握音节是拼音教学的中心和重点,是衡量拼音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充分发挥拼音作用的关键。因此,教学中除了对声母、韵母音、形和拼音技能做必要的指导外,应着重进行直呼音节和书写音节的训练,要以音节教学为中心。那么,在每节拼音课的教学中怎样强化音节教学呢?1.看图引出音节词后,要认真指导学生读准音节词的音,使学生对词的读音和表达的意思有初步的印象。2.引导学生把音节词分解为音节后,要指导学生多读几遍要学习的音节,为声、韵的连读做准备。3.教学声母或韵母后,要引导学生运用声、韵连读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练习。对学习的音节要求学生带调按四种声调的顺序读,逆顺序读,变顺序读。读的形式最好是“开火车”轮读或指名读,齐读的次数尽量少些。在学生熟读音节后还应再次让学生熟读教材中的音节词。熟读音节和词语不仅会使学生领会并掌握直呼的要领,而且可加深对音节及声母、韵母的识记。4.对学习的音节和音节词要指导学生书写,书写量可少些。也可采取看图写音节、词语或听写音节及词语等形式提高学生书写音节的速度和正确率。
二、要以读写应用为目的进行“注·提”实验的拼音教学,教师必须明确学生掌握拼音是为了应用在提前阅读和写作上,决不是仅用拼音做识字的工具。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设置语言环境,充分利用语言材料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如教学拼音除了结合教材中的词、句外,还可让学生用构词率高的音节组词,用所组的词练习说话等。只有把拼音同语意联系起来,使其有音、有形、有义,才能引起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字母和音节;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发展学生的语言,促进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课文的速度和质量,避免读破词和单字嘣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为学生写作中准确地运用词语,正确地书写音节打下良好的基矗。
三、要进行大量的直呼音节的训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不是硬讲、硬教出来的,而是经过大量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学生直呼音节的能力也必须经过反复、严格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已掌握了汉语拼音的基本零件和直呼音节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大量的、严格的、反复的直呼音节的训练。
训练时要注意:1.除教学每课拼音时,侧重对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外,教师还要把学过的每课出现的音节、音节词语用卡片或投影片写下来,利用教学拼音新课前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复习、巩固性的直呼音节及音节词语的训练。训练时要注意对带有i、“、u的单韵母音节反复强化,为读准声介合母的音节打基矗2.每学习完一课,也可指导学生利用小卡片把学过的音节和音节词语写下来,以便学生自己练习读或学生之间互相练习读。3.根据学生直呼音节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补充一部分音节和常用的音节词语,对学生进行直呼训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直呼技能的形成,还扩展了知识。4.适当地补充一部分拼音句子,对学生进行词语连读的训练,为学生阅读拼音短文搭桥铺路。5.根据学习拼音的内容,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直呼音节的竞赛,以调动学生练习直呼音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观察;备课;建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本文结合思想品德教学的个人经历,就思想品德的备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当前思想品德的备课状况
就目前思想品德课备课而言,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四本主义,忽视现代教学手段
“知识老本、课本、教学参考书、学生作业本”构成当前思想品德教师备课的“四本”。这里没有现代化教学的手段的用武之地。
2.唯本主义,忽视学生的存在
备课时,教师只注重教学参考书和课本的内容叙述,从不分析学生的真实情况,盲目地将教学参考书所指的内容分析、教学建议搬到课堂教学中。
3.个人主义,忽视集体的智慧
教师只注重个人备课,关门思索,从不参与集体讨论。
4.抄本主义,忽视备课创新
一些颇有资历的老教师和一些兼任着学校行政工作的教师由于没有精力或不愿意创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抄写着往年的备课笔记。
5.夹本主义,完全忽视备课
奉行夹本主义的教师从来不备课,上课时总是夹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学参考书和一本学生作业本进课堂。
二、五种备课现状存在的原因分析
任何问题的存在都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就以上五种备课现状而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市场经济的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严重影响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就思想品德课教学而言,其固有的专业特性,不如语文、英语、数学、艺术类教师那样有家教市场,致使一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教学工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得不到激发。
2.职业道德的原因
在思想品德教师团队中,有的是学校领导,掌有备课特权;有的是学校的老教师,资历深,顽固不化,不愿接受新事物,更有一种目空一切的姿态;有的是刚分配的教师,工作态度不正,他们的精力不是集中在教学工作上,工作不踏实,不谦虚。这些教师对备课工作都不够认真,敷衍塞责,存在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
3.学科地位的不平等
在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思想品德课被视为“副科”。思想品德课教师被视为缺少教书能力的人。在评优晋级的时候,思想品德教师缺少一定的优势,长期受到歧视,内心压抑。
另外,一些师范院校热衷于热门专业,对思想品德课教育专业有所冷淡,致使报读思想品德教育专业的师范生越来越少,严重影响了思想品德的教学及地位。
4.考核制度不健全
在职称评定方面,就备课的考核方面来说,过于形式化,局限于几本备课笔记,至于备课的内容、过程至今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考核办法。
5.教学改革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搞着轰轰烈烈的教学备课改革工作,但是改来改去到了最后,形式上是集体备课,实际上备课室成了教师们的聊天室。究其原因是因为缺少可操作的集体备课方案,缺少对备课改革的监督、考核机制。
总之,心理的、社会的综合因素造成了备课工作的阻碍,影响了思想品德教学的效率。
三、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建议
要改变思想品德备课改革的现状,不能就备课方面做文章,否则就会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嫌。根据前面的分析我认为:
1.确立大学科观念,给予思想品德课应有的重视
众所周知,在知识经济时代,很难完全清晰地区分学科界限,各个学科之间早已互相渗透。因此,作为学校的教师、领导以及上级政府部门,应该将思想品德学科和其他各门学科同等视为一个知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思想观念上确立大学科观念。只有这样才能给思想品德学科应有的重视。
2.三位一体备好课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备课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科书,它必须不断适应日益更新的知识世界,还要不断适应生活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象。新时期的教师要将学生、文本、媒介视为一个整体,共同列为备课所要关注的因素。
(1)要关注文本与时政
对于思想品德课而言,它的许多观点内容都还处于不断更新变化的过程中,需要紧跟时代形势。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时刻关注时政发展趋势,不断地查阅报纸、杂志,浏览互联网,及时了解时政信息,将其及时地补充到课堂教学之中,赋予思想品德以时代感。
(2)要准确地把握学情
我们的学生不再是以往信息闭塞时期的学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知识信息了解得广度很大,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从各个层面对他们的知识水平进行深入的分析,准确地掌握学情,根据学情对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进行选择,科学设计教学方案。
(3)要合理利用现代媒体
现在的学生好奇、活泼、追求新意的事物,而且现在的思想品德课本本身也图文并茂,课本的许多观点不能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能向学生说明。因此,现代的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它们有机地与文本、学生相结合,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所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只有在备课的时候坚持三位一体的备课思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才能有效地开展,达到教学的目的。
3.个人与集体备课相结合
在备课的时候,我们要努力形成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各自优势的叠加效应。具体做法:
先由每个老师针对某一单元,备好课时教案,在备课时组内,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某一课时特别要详细深入备的内容,时间为一周,一周后,备课组集会,先由每个老师针对自己所重点关注的备课方案进行试讲,其他老师结合自己的备课提出修改意见。集中讨论时,组长要善于引导,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还要善于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整理后的备课提纲成为全组老师执教的范本,至于具体上课的操作,各位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发挥自己的特长,上出自己的风格。
这种备课方式有利于克服个人备课的不足,发挥集体的智慧,实现备课效益和上课效率的最大化。而且还可以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起到传统教研模式所达不到的效果。
4.建立健全备课考核的新机制
一般来说,学校的考核制度最终都是回归教师个人绩效的。在备课考核的时候,我们可以将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的效果相结合考核,将教学的效果进行捆绑式考核,即集体的备课、上课效果就是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如果个人的上课、备课效果低于集体上课、备课效果若干个百分点,那么最终的绩效考核按个人实际效果计算。
这种考核的办法,既有利于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克服个人主义作风,又有利于发挥集体的积极性,最终利于个人与集体的双赢。
5.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再教育
培训再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传统的培训形式往往是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本文提出教师培训再教育的权限下放到学校,让学校和教师担当培训的组织者、参与者。也就是说,教师既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也是再教育的主持人,由教师自己担任讲师。
教师培训再教育的形式就学校范围而言,可以有同组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如通过QQ、电子邮件、公开课等方式进行。也可以以学校名义邀请专家教授来校讲学,或者开设网上呱呱课堂远程监控培训。学校要做好考勤,将其列为评优晋级的条件。
时政形势在不断地变化,科技日新月异,作为思想品德教师,除了外在的接受再教育培训之外,还要懂得每天主动地阅读大量的时政报刊,浏览互联网最新信息,主动地去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要领,如白板教学、电脑课件设计等。
无论哪种培训,一定要本着一个宗旨,追求实效,让教师个人智慧在培训中有效地发挥。
思想品德教学要走出以往教学的瓶颈,有许多措施可以采取,但是备课改革应该是“先行官”,我期待本文的观点,看法能够对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改革带来一点启发。
参考文献:
[1]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2]周新高.关于有效备课的思考.教学与管理,2007(8).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有效性;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33-0008-02
拼音教学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小学一年级时期,这个时期的教学任务主要就是培养学生读写拼音的能力,为之后小学高年级学会识字、写字,培养阅读写作能力的教学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这对于玩心重、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任务相对有些难度,加之学生往往学得快忘得也快,机械性地死记硬背,导致拼音教学效果不佳。因此,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模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重点培养学生学习拼音的自觉性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读写拼音。
一、识字教学的问题
1.教学缺乏阶段性。小学一年级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而且思维容易分散,加之学得快、忘得快的心理特征,导致一年级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效率不高,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生学习拼音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心态,没有很好地掌握拼音教学的阶段性,没有很好地按部就班地遵循从单韵母,声母,复韵母,再到整体音节的认识的教学顺序,尤其是没有很耐心地及时进行总结和温习,没有结合生字进行巩固,都会导致拼音教学不能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使得拼音教学效果偏差。
2.教学内容设计缺乏趣味性。拼音教学的传统模式单一、乏味,导致学生只能机械性地死记硬背,甚至通过抄写很多遍才掌握拼音的读写,使得学生一提到学习拼音就无精打采。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创新性地利用情境教学或者结合学生本身的日常行为等进行拼音教学,创造轻松、愉快的拼音教学课堂氛围,从而改善拼音教学的课堂效果。
3.教学任务使得师生双方负担很重。语文新课标要求一年级小学生要完成26个拼音字母的学习,要掌握好汉语拼音音节表。因此,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语文课堂上过多地进行拼音读写训练,而忽略了拼音历史渊源的讲解和正确发音的反复练习和纠正,只是一味地督促学生认识拼音,侧重书写拼音,教得很累,学生也在拼音教学课堂上一味地奋笔疾书,就算会写、会读了也不一定能正确地读出拼音,甚至有的学生依然用方言发音,加之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如果繁重,学生对拼音的学习往往就没了动力。
二、识字教学的原则
1.结合情境教学。在进行小学语文拼音教学的时候应当做到“字不离音,音不离字”。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相关词句篇的具体情境时,使得学生能够根据集体语言环境,通过联想简单易懂的汉字感知拼音的读写,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拓展,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动力和兴趣。
2.结合实际教学。应试教育的背景导致学习拼音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其实学习拼音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了学生学习汉字,学习语文的意义和内涵,最终能够应用于生活。同时,小学一年级学生对于声音、图像、视频等比较敏感,最好的拼音课堂其实就是日常生活。例如,小学生都爱看电视,那么我们可以利用电视引导学生学习拼音,向家长推荐一些拼音与汉字结合的动画片,要求在家长的陪同下看电视,并且掌握里面的拼音,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结合,而且行之有效地实现拼音教学。
3.结合识字教学。拼音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识读汉字,从而让他们能够正确书写汉字,自主学习语文。因此,在进行拼音教学的同时,教师要注意结合汉字教学。但是不能因此而布置以拼音和汉字为主的家庭作业,不能只是在数量上让学生机械式地学习拼音和识得汉字,教师应当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汉字教学和拼音教学是相铺相成的,最终使得学生自觉地利用汉字来学习拼音,从而加强学习拼音的实效性。
4.结合实际活动教学。拼音教学本身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创新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采取一些活动,会收到一些良好的效果。例如,学习“aoe”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有哪些动物是发出与这些拼音发音相同的声音,然后进行模仿,全班参与活动和评价,最终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正确读写拼音。通过活动来进行拼音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学习起来比较轻松、愉快,拼音教学课堂也充满生机、乐趣。
三、识字教学的策略
1.温故而知新。采用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减轻学生学习拼音的心理负担,在已经掌握拼音的时候,教师利用已学拼音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学习新的拼音的状态,使得学习拼音时更加轻松。比如,在学习“sh”时,可以先复习“ch”和“zh”,告诉学生们这也是声母,同样发音的时候需要翘舌,然后循序渐进地告诉学生们“sh”的发音,这样学生就能够学得比较快而且能够进行联想记忆。
2.灵活开展活动。改变传统、陈旧的汉字教学模式,良好的方式之一就是在拼音教学课堂灵活多变地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拼音的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妙趣横生的故事导入学习,如学习“q”与“ü”的相互拼写规则时,可以用图片或者多媒体呈现一组故事:一只戴着眼镜的蛐蛐碰见好朋友q时特别高兴,刚想握手但想到戴着眼镜不礼貌,就把眼镜摘了,于是和q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好得像一只蛐蛐ququ一样啊。
3.重视作业批改。作业中学生可能犯让人意想不到的错误,教师应当重视作业批改,及时纠正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方面,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应当指出作业中拼音书写的错误,并及时鼓励学生积极地改正,以免再犯。另一方面,在课堂上适时地纠正学生常犯和易犯的错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然后带领全班一起重复读相应的拼音,这样通过反复纠错,没写错的学生加深了印象,写错的学生会反思并改正错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收到很好的改错和巩固的效 果。
4.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笔者认为,从小学一年级抓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语文素养,因此,在拼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实现个人和整体拼音学习情况的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就是让学生们找出学过的有相同声母或者韵母的音节或者汉字,并且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哪一小组找得多,发音发得准。期间,教师和学生同时进行评价和纠正,这样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得每个学生参与其中。
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学好拼音为后来的识字、阅读写作的学习打好基础,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学生应当培养自主学习拼音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拼音的兴趣,教师更加应当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拼音教学的效率,只要各方力量共同努力,拼音教学难题就一定能够顺利解决。
参考文献:
[1]莘乃珍.小学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J].义务教育教学新大纲,2010,(8).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已建设成为海洋水产特色鲜明的食品质量与安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食品领域输送了一批批优秀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学生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必须对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否则不能有效调动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出的学生将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因此,实验教学改革已显得十分迫切[1]。
《食品工艺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食品工艺学》包括食品保藏原理及以保藏原理为基础的各种食品生产工艺知识二大部分,主要内容是介绍食品变质的根本原因及其防止方法、食品保藏加工的基础理论与技术,包括冻藏、罐藏、干制、腌制及化学保藏等,同时介绍国内外食品加工的新工艺和新方法。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水产食品学、食品工艺学、食品添加剂、烘培食品工艺学等,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通过修读本课程,掌握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途径,掌握食品保藏的机理,了解各种食品加工工艺及保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通过《食品工艺学》课程实验,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制定食品加工的工艺条件,研制开发出各种食品,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增强对食品加工和食品卫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文章对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实验教学的改革几点思路,为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实验方式、内容有待改进
《食品工艺学》实验课主要是操作型实验为主,开设实验课有:罐头食品加工、罗非鱼片干燥、果酱加工、调味海带丝加工、半湿贝肉加工、感官检验等实验。当前开设的食品工艺课程实验中,验证型和操作型实验占了绝大多数,由于验证性、操作性实验内容过多,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主动、创新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 实验课学时偏少
目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工艺学》总学时数为72 学时,其中实验学时数为12学时,因实验课学时偏少,在实际实验教学过程中,往往安排些简单的实验内容,学生是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而缺乏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动手能力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1.3 实验考核方法有待完善
《食品工艺学》实验课考核方法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出勤、动手能力、工作态度、实验报告的质量,缺少实验技能和实验结果的考核。有在实验过程中,有少部分学生不动手实验,写实验实验报告时抄袭别人实验结果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真正表现无法给出客观评定,将助长部分学生的依赖和侥幸心理,并且影响其他学生的实验积极性[2]。
1.4 加大对实验室开放力度
实验室开放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制度、人员的配备等问题,需要去完善。目前实验室需然有开放,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开放的时间,主要是在正常上班范围内。周六日、节假日还没有完全开放,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实验室开放力度。
2 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基于以上情况,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工艺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探索,提出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路。
2.1 调整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的方式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食品工艺学实验在原有实验的内容上进行新改革外,也要注重教学方式改革,将过去实验课由指导老师事先准备好,学生按照统一模式进行呆板的实验操作,改为实验教学方式采用由学生按照实验要求自行准备试剂,自行设计方案。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增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分析内容,使实验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结果,而是包含着实验的较完整数据,如:食品加工方面,涉及到食品加工工技术,食品保藏技术,分析食品腐败变质的原因及控制办法等技术分析数据。
2.2 调整实验教学计划 增加实验学时
关于增加实验学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2009级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90名学生,在90份有效问卷中认为目前的实验学时有足够时间做实验的有28人,占31.1%,需要增加学时的有53人,占58.8%,维持现状有9人 占10%。从答卷中得知,超半数学生认为需要增加实验学时,因为实验学时较少,除老师讲课占用时间外,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不多,实验结束后,更没有时间与同学、老师讨论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增加实验学时,满足学生的求学需求,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做实验,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艺学实验课的改革,就是把食品工艺学、饮料工艺学、食品工厂与机械、水产食品加工学四门实验课归纳一起作为一门独立的综合实验,实验教学集中安排在3周内完成。通过调整实验教学计划,对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也大大提高,达到实验教学大纲要求。
2.3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是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关键性作用。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激发学生对实践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的重要一环。
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是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由以往单一实验模式改变为多元化实验模式。学生根据老师给定的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拟定实验程序,选择实验仪器与材料,在同一个实验项目采用不同的原材料,制作出不同产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处理。比如:罐头食品的加工,选用不同水果作为主原料,可以制作出不同产品,让学生对不同产品的特点、性能作综合分析评价,加深对实验课的认识和理解。而操作性、验证性实验教学是同一个班学生同做一个实验内容,比如:罐头食品的加工、果酱的加工等实验课,主要是操性实验,实验原料只有一种,而且制作产品单一,产品没有可比性,学生没办法判断该产品与其它同类产品有何优缺点。通过增加综合设计性实验,更好地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完善实验考核方式
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实验课重视程度的有效手段,实验考核应以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指标,而不应仅仅以实验报告为考核指标,考核应覆盖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等全过程[3]。只有采取严格的考核措施,才能使学生重视实验。
实验考核方式分为二部分,一部分考核学生的出勤、操作能力、工作态度、实验报告的质量;另一部分是考核操作技能和实验产品的质量指标与性能等。具体方法是各小组自对产品进行综合分析与自评,同时每个学生轮流到讲台上讲述本组的实验操作过程以及产品的性能、特点,并回答师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然后由指导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评分,并且评选出优秀实验方案,给予加分的奖励。比如,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艺课实验考核是采用该考核方法收到良好效果,最后,指导教师对实验做全面总结。 通过实验严格的考核,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过程的重点、特点、难点的理解,同时对今后毕业论文答辩和就业打好基础。
2.5 全面开放实验室 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实验室全面开放,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客观要求。实验室开放不仅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3]。 全面开放实验室,应该从时间、实验场地、实验室资源上以学生需求为本,全面向学生开放,同时也要配备一套实验管理制度和实验室开放度时间表,方便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时间到实验室进行课程实验和创新实验。
实验室的开放, 给予学生一个良好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时间与空间,同时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药品及原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长做课程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或科技创新实验。改变学生由原来被动式做实验转为积极主动做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对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4],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比赛,比如,参加全国大学创新实验、“食品杯”水产食品加工创意大赛、“挑战杯.创青春”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等,通过参加各种比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技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