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增长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西省的经济状况处于全国中下部,很多指标都处于全国范围内的第20位上下,相对落后;且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除采矿业的发展比较良好以外,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重工业在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主要的地位。
二、煤炭经济情况
山西省煤炭经济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山西省一次能源的生产总量非常大,但却呈现出煤炭资源“独大”的现象,原煤占总能源产量的99%以上,水电与瓦斯所占的比例很小,而石油与天然气的产量几乎为零;山西省的煤炭消费水平位居全国第2位,其中重工业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始终不低于60%,最高则达到90%以上;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中,能源工业所占的比例最高,而从能源划分的角度上看,山西省煤炭采选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位居全国第1;山西省的煤炭销售量占据全国总量的60%以上,为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山西省发展煤炭经济的代价便是环境的严重污染,固体废弃物的排量位居全国第3位、硫化物排量位居全国第4位、粉尘排放位居全国第2位,这些污染都主要来源于煤炭产业。总体上看,山西省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在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产销量上也都相对较高,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山西省煤炭产业的产销量增长更加快速,但存在变动幅度较大的问题;山西省本地的煤炭产量与销量不协调,在为各地区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对山西省的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与破坏。
三、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探究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主要需要两个根本性方面,分别为煤炭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煤炭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其中能够作为分析指标的主要有煤炭消耗强度和煤炭消费弹性。其中,能源消耗强度的计算公式为:能够反映出一个区域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对能源消费的依赖性,还能够显示出该地区对能源是否充分利用,一般情况下,能源消耗强度越低,说明地区经济发展得越健康。煤炭消费弹性越低,说明该地区经济增长对煤炭消费的依赖程度较低,经济发展得越健康。另外,煤炭采选业所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能够表现出煤炭经济在区域内部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也能够反映出煤炭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拿山西省来说,煤炭经济对其经济增长的影响力较大,但目前正在逐渐减弱中,从近年来的发展水平上看,山西省煤炭消耗强度的下降速度加快。同时,山西省的煤炭省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山西省的经济增长,但与陕西以及内蒙古等同为煤炭生产大省的省份相比,山西省的经济增长对煤炭经济的依赖性正在逐渐减弱。
四、结论
瓦尔拉所建立的完善的一般均衡模型实质是由个量集合成的总量,这一点由均衡条件附图可见。(注:所有的i都满足均衡条件。)由单一产出活动集合成为总量生产模型,那么由每一个不同生产者或经济行为者所决定的不同的产出活动如何集合成统一的生产活动,其一般均衡理论假定所有经济行为者子集都处于均衡,也就是说,所有各个经济行为者行为都处于均衡。即每个商品i集合为所有i均满足附图。由此,所有经济行为者的活动可以集合为总量关系,而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也就此简化为总量关系。
一般均衡理论优点是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实质假设社会经济活动只存在能代表所有经济行为者的一个经济人。(注:这一个经济人的概念是集合概念,不是个体概念,他应该以类作为单位。)但实际上,一是一般均衡过于理想化的假定条件,近似完美的假设在现实经济活动中是不可能达到的;二是一般均衡产生于每一个经济行为者均衡的集合,其中如果有一个经济行为者行为处于非均衡,均衡即被打破。反之,将集合的经济行为者行为还原为本来独立身份,一般均衡只作为非均衡的特殊形式存在于经济体系之中。一般存在于特殊中,非均衡具有一般性。
首先,每个独立的经济行为者追求自身利益(效用)最大化的目标并非一致,就是说,每个经济行为者有可能对利益最大化的理解不同。前提不同,结果自然不同。每个经济行为者追求利益最大的结果很可能是非均衡的。
其次,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前提是所有经济行为者子集都处于均衡,则其行为可以集合形成统一行为。那么,其行为范式必然是所有的经济行为者需要接受同一的价格信号,即假定他们都会在那种想要进行交易的价格上,与他们想要进行交易的对象展开交易活动。因为如果经济行为者在不同的价格参照系数下实现自身目标,就达不到均衡。当然,这里实现均衡的价格系数是一个价格集。瓦尔拉认为均衡价格是以拍卖方式实现的。但现实中拍卖达到的均衡价格只可能在局部实现,根本无法在总体上实现,由此,经济行为者遵循的价格信号不可能是同一的,均衡也仅是理论的负抽象。
第三,一般均衡理论范式中强调的,一是所有经济行为者都接受价格同一信号;二是他们都是按照价格信号来作出有理性的数量决策。这里势必存在逻辑问题,即一是没有一个行为者运用市场给予的数量信号;二是没有一个行为者会实际地决定价格。价格决定是“看不见的手”或是瓦尔拉“隐蔽的喊价者”的事。那么,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在价格上不像在数量上那样作出理性的决策”,并且“每一个参与该经济的个人都被假定为是接受给定的价格,然后相应地按照这些给定的价格来决定自己关于购买与销售的选择;没有一个人来掌管价格决策”(Arrow,1951)。一般均衡理论这一逻辑漏洞表明,一是价格信号并非是唯一的市场信号,数量信号也会发生作用;二是每个经济行为者都是给定价格的接受者而非价格的决定者,在此情况下,均衡得以实现,反之,经济行为者如果对价格决定负起责任,市场出现的则是非均衡。所以,经济行为者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独立行为,不可能完全依据市场均衡要求的平均化行为行事。也就是说,一般均衡理论存在反逻辑的表述,表面看,理论是由个体经济行为者行为集合为总量关系。而实质上,它是首先确定总量关系后,推理出个体经济行为者行为必须服从于达到总量均衡的条件。(注:关于这一点一般均衡条件实际已经明白无误的表明,即对所有i有附图;每个商品i的生产均满足等式。逻辑关系为所有i满足均衡条件,则每个商品i也满足均衡条件。)
第四,由于市场经济中处于子集的经济行为者会同时是价格和数量信号的影响者,又会是价格的决策者。受不同因素影响的个体经济行为者的行为自然会呈现出非均衡而不可能达到均衡。那么,非均衡的个体行为不可能加总也不可能形成集合的总体均衡。标有不同单位的数字可以相乘除,但不能相加减,而这里似乎在将标有不同单位的数字在加减。(注:比如说,5斤白菜每斤价格为0.1元,两者相乘为白菜的总价格,而两者绝不能相加。)结果,作为一个i有可能满足附图,对于所有的i有附图这一通过子集均衡达到集合均衡显然不现实。存在于子集的均衡并非会形成集合均衡。
由此可见,一般均衡理论侧重研究总量及宏观层面问题。在一般均衡理论框架下创建的增长模型更多地强调的是均衡而非增长。(注:因为一般均衡增长理论强调的增长只表现为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时期需要的增长是高迅增长。增长可能带不来发展,但无增长甚至高速增长,发展就仅仅只是一句口号。)它只将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研究,不考虑其内部子系统差异。这一研究方法应该说更适应发达国家成熟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不成熟经济不一定适应。因为在发达经济条件下,经济行为者行为趋于一致的程度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发展表明经济存在差异,存在机会,而经济行为者是否能从其间获取收益取决于他自己的选择能力。这一选择能力既与教育、知识、经验有关,也与个人的性格、生活背景有关,是一个复杂的综合能力。结果,经济行为者行为趋同性十分弱。由此,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与其用解释发达国家总量关系的宏观经济理论解决发展中国家问题,还不如着力从微观层次解决发展中的增长问题更有效、更实际。因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不是达到总量平衡就能实现的,资源的重新配置、结构调整这些微观行为才是扩大经济规模的前提。
二、非均衡:从微观层面上解决增长问题
一般均衡增长理论不适应解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是因为它只注重总量关系使之存在两个严重缺陷,一是它忽略了过程中出现的不均衡性质和特点,再就是它忽略了经济行为者在处理这些不均衡时所做贡献的经济价值(舒尔茨,1987)(注:发展经济学的新格局—进步与展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非均衡“一个能够分析导致收益递增期间的各种变化的增长理论”,解决了这些问题。
1.非均衡强调增长来源于资源重新配置,获取收益之中。资源重新配置且能从中获取利润意味着经济系统中存在许多新的投资机会,这些投资机会导致新的生产领域不断应运而生,它是这一潜在过程的反映。因为新的生产领域存在的盈利差额会为生产者提供新的增长机会。这类新的领域总是作为企业创新活动和企业之间相互竞争作用不断发展的结果而被开拓,并且它的经济增长速度要比现有部门的增长迅速,原有的经济部门的相对位置下降,新的经济部门崛起与发展,这样非均衡使经济系统中总会有资源重新配置取得收益的机会,而同时这一机会又带来增长。
非均衡增长是由新经济领域出现、崛起、壮大、衰落,然后新的经济部门再出现,不断循环往复的生命周期实现的,那么,非均衡增长会呈现出这样的序列过程:(1)某一新经济部门的个别增长;(2)先前存在的部门的增长。当然,每一部门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它们所达到的各自的生命周期的特定阶段;(3)由于新产品的不断引进,一些新部门不断增大和加入到国民经济中来。在这种情况下,非均衡经济增长应该是动态的。新的部门产生,原有的积累格局和生产者持续不断的活动,以及它们进入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特定时间的选择表明,非均衡增长速度中包含着资源重新配置、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速度。(注:要特别强调的是这里资源重新配置和结构调整不只是指在原有经济或产业领域,更多地是指新的经济或产业领域的诞生和发展。它是社会经济分工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的过程,最终使发展中国家简单的经济结构逐步趋于达到发达国家复杂的经济结构,以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国际直接投资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国际直接投资持续下滑,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很多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暂停了国际直接投资计划,甚至直接放弃了国际直接投资计划,而被投资国家也由于国际投资者的资金撤离或暂停经济受到影响,比如,非洲国家的资源开发项目因为外资的撤离停滞不前,拉丁美洲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受到了跨国公司撤离资金的影响。
2.虽然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总的看来,发达国家仍然在国际直接投资格局中占主导地位。
3.从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兴市场国家正在逐步走入国际直接投资格局,尤其是亚洲的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形之下并没有停止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
二、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1.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1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国内投资
利用国际直接投资不仅能够增加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还能够提高我国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此外,还能吸引国内投资的发展,进而产生“挤入效应”。也就是说,国际直接投资不仅不会把我国的国内投资挤出去,而且还会促进国内资本的形成于良好发展的态势,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扩散、制度的变迁以及人力资本的提高。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的国内资本形成两者之间是一种互补性的关系,不是敌对关系。国际直接投资是通过产生对我国资本积累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这个双重作用来推动我国产业的投资流的,对我国企业投资要具有两个条件:一是要有雄厚的资本,二是要有先进的技术和工艺,缺一不可。国际直接投资刚好能够满足我国企业投资的这两个条件,从而引发国内投资的大浪潮。国际企业的直接投资能够促进我国科研活动的发展,提高我国的开发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我国新型工艺和新兴产业的形成等。总的来说,国际直接投资给我国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积极发展。
1.2有利于增加我国的就业机会
国际直接投资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在为我国提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和提高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同时,还提高了我国广大劳动者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以及外资集中地的工资水平,至此,外商投资企业的建立,也会为我国的广大人民增加就业机会,带动我国的实际就业率。这主要表现在外资企业直接雇佣我国的劳动力。国际直接投资的引入使得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也被国内企业所掌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就业率。
1.3有利于使我国形成战略性的新兴产业
战略性的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以重大的发展需求和重大的技术突破为基础,能够带动引领经济社会的全局及其长远发展,并且具有成长潜力大、物质资源消耗少、综合效益好和知识技术密集等显著特点的产业。主要包括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争夺科技、经济技术制高点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将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想在世界经济上占有领导地位,必须要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基础,明确方向、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所以要以国际直接投资为基础,是因为很多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而且发展中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阻力也是比较大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了,却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国际直接投资是使我国获取关键技术的重要途径,因为国际外资企业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就必须使用高新科学技术帮助国内企业改革产品技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这是一条互利共赢的道路,由此可见,国际直接投资有利于促使我国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
2.国际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国际直接投资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积极增长、优化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运行,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2.1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某些行业
国际外商主要在我国不成熟的产业建立大企业,比如电子通讯、卫星通讯产品的生产上,还会垄断一些前景广阔、高盈利的支柱产业,比如汽车制造业等。国际外商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威胁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
2.2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个产业的构成及其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即是产业结构,比例关系不同,那么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同。如果国际直接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要求相吻合的话,那么就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反之就会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第一产业占的比例偏小、第二产业过渡扩张、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产业结构的特点,而在第一产业内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向主要指向农业,第二产业内主要指向制造业,第三产业内主要指向房地产、商业等利润比较高的产业,对地质勘探和交通运输等产业的流入比较少,基于此种情况,国际直接投资就不能达到我国对产业结构的预期目标,导致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
2.3加速我国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我国引进的国际直接投资重于生产型,集中于第二产业,外商带来的产业大部分都是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比如电镀业、印刷业等,这些产业都造成了我国资源的短缺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也是国际外商将产业引入发展中国家的原因之一。
三、我国利用外资以及对外投资的建议
1.优化国际直接投资结构,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
首先要做的就是努力吸收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有利的国际直接投资,以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我国要优化利用外资的结构,在保证双方共赢的局面之下,鼓励国际直接投资方将资金投入到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同时,还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防止跨国公司垄断行为的发生,降低外企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提高对外资的利用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2.抓住时机,加快我国对外投资的速度
我国的对外投资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国企业要想走出去,还面临着很多来自自身和发达国家的限制等方面的困难。所以,我国要抓住时机,加快对外投资的步伐,在对外投资方面努力与其他国家实现共赢的局面。首先就要扩大对外投资,主要是发达国家,以获得更多的先进高新技术。其次就是要加强对发展中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的投资。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与邻国的合作。
3.优化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分布格局
国际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失衡,所以,我国在引进国际直接投资的时候要积极引导其投资行业的分布,给予教育行业、地质勘探行业、交通运输行业更多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的直接投资。同时也要适当给予某些行业一些限制,比如房地产业,以保证国际直接投资行业的分布合理,稳定我国的产业结构。
4.加强我国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政策
外资企业通常会把高污染、高消耗的产业移到发展中国家,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会恶化生态环境、减缩自然资源。我国要完善生态环境的保护政策,并对国际直接投资出台一些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加强对国际企业的管理,避免环境污染。
四、结语
2014年人民币贬值已经不仅仅是外汇市场的问题了,而是全球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2007年全球经济危机以后,美国进行了一系列计划以刺激经济复苏。美国GDP的增长率在2013年第一季度达到1.3%,第二季度达到1.6%,第三季度涨了2%,第四季度涨了2.6%,美国的股市强劲复苏。2013年美国标准普尔指数上涨了31.8%,2014年仍然维持在高位;道琼斯指数2013年上涨了27.4%。美国的失业率从2014年初开始处于历史的新低,一月份为6.6%,三月份为6.7%,美国企业投资大幅度上涨。2013年企业的投资增长率是2.3%,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的《世界经济展望》杂志的预测应该是7.3%。在此背景下,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宽政策(QE),后日本央行随即加码QE。这不仅导致了美元汇率快速上升,也导致日元快速贬值及非美元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虽然长期与美元挂钩,也是今年美元强势过程中唯一对美元升值的主要货币,但是,随着非美货币大幅贬值,人民币走弱的态势也将显现,人民币将进入一个贬值周期。
2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造成汇率下跌
中国虽然没有受到QE退出过多的消极影响,但仍然有经济增速下滑的风险,甚至可能会有局部市场波动。从表1可以看出,国家的GDP持续下跌,即国家经济衰退、消费能力降低,此时中央银行为了刺激经济,可能下调利息和存款准备金率,从而导致利率下降,货币吸引力降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连跌是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和企业部分债务压力的担忧所致。尽管2014年上半年我国出口形势不错,但采购经理指数(PMI)下降以及工业品出厂价格(PPI)连续23个月负增长显示实体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同时,对人民币贬值的呼唤其实由来已久,在我国经济增长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前提下,人民币单边持续升值带来的风险不断加大。人民币过度升值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人民币只升不贬,不符合汇率改革的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广大公众而言,伴随人民币持续升值产生的“外升内贬”现象,降低了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
3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分析
3.1对房地产的影响
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减息和人民币贬值,热钱停止流入我国,并从许多渠道慢慢退出。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人民币贬值而导致的热钱大规模流出而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严重后果。首先,中国投资机会减少,随着房地产调控的深化,市场冷淡,还有做空人民币现象的出现,再加上中国的政策也在收紧,经济存在下行风险;其次,美国由于投资不足,就业不足,未来可能出台政策鼓励海外资本回去。一旦资本流出,中国的风险加大,在热钱流入时,中国的困难是宏观调控比较棘手,热钱流回去,中国国内信贷紧缩、房地产资金紧张等因素叠加在一起,风险变大。将促使大量对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资本在短期内流出中国,进一步加剧国际资本流出,形成恶性循环。这会造成国内局部流动性不足并推升市场利率,最终导致房价、地价、收藏品等资产价格下跌,引发银行等金融系统的债务安全性。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改革始于1998年,1998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45万亿元,从1998年的10万亿元,到如今超过100万亿元,十多年里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10倍,货币超发推动房价大幅上涨。过去10多年房价持续上涨,使得拥有房产或土地的企业及个人的财富迅速增长,大量资本向房地产行业聚集。企业也热衷于搞房地产开发,房价高企使得实体经济的经营环境恶化,所以许多经营资本退出实业后投资于房地产。此外,过去8年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也引来国际资本涉足中国房地产,同时推升外汇占款,增加货币投放。美元走强、人民币汇率下跌同时将导致很多持有美元贷款的企业债务负担加重,利润大幅下降,也将导致中国房企的海外融资成本和汇率风险增加。房企在海外融资的难度将加大,甚至可能被迫抛售房产以应对流动性危机,而大量卖房就会增加市场供给,致使房地产价格下降。
3.2对我国对外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进入贬值周期,将会使出口企业的压力减解。出口产品的整体价格下降,形成价格优势,产品竞争力随之增强,利润率也会上升。但贬值的经济影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包括弹性和时滞。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如果一国处于贸易逆差中,即Vx<Vm,或Vx/Vm<1(Vx,Vm分别代表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会引起本币贬值。本币贬值会改善贸易逆差,但需要的具体条件是进出口需求弹性之和必须大于1,即(Dx+Dm)>1(Dx,D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的需求弹性)。形状如图2所示。同时对外汇储备有所影响。储备货币升值使国际储备实际价值上升;本币贬值出口增加,外汇收入增加,国际储备增加;同时本币贬值使短期资本流出增加,流入减少,外汇储备减少。而外汇储备过多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增加人民币发行量,将会加重已经出现的通货膨胀;第二,外汇储备已经过多,而长期贸易顺差将加重这一现象,不利于资金充分运用;第三,美元等储备货币发生贬值时,我国将蒙受巨大的损失。此外,这种现象也会引发国际关系紧张。
3.3对我国部分行业的影响
纺织服装业。人民币贬值将刺激纺织服装行业业绩增长。人民币贬值,国外价格下降、国内价格上升,有利于商品的出口,但增加了进口成本,从而拉动就业。钢铁行业。人民币贬值对钢铁下游行业如机械、家电等行业有间接的促进作用,这些行业产品的出口如果上升,或能带动国内钢材市场好转。 航运业。人民币贬值将刺激国内纺织业等行业的出口,从而给集装箱航运带来一定的利益,同时对原材料有需求刺激,进而带动干散货运输市场。化工行业。人民币贬值将加大进口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也对出口型化工企业有利。汽车行业。人民币贬值将使进口汽车的价格吸引力下降,抑制进口汽车销量进一步扩张,从而促进国内汽车行业的发展。 此外,人民币汇率贬值将会推高进口商品价格,尤其是石油、铁矿石、天然气、大豆等商品价格上涨,这将推高国内通货膨胀水平,破坏经济稳定。
4结语
(一)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法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中,AIC是信息秩统计量,用以确定检验模型采用的滞后阶数k,AIC值越小则采用的滞后阶数越理想。通过检验,可知LGDP、LCAP、LVAL、LTURN几个变量水平序列不稳定,而其一阶差分序列在不同显著水平下拒绝含有单位根的假设,因此为典型的I(1)时间序列。
(二)协整检验
Engle和Granger指出,协整关系是指属于同阶非零单整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时间序列尽管是非平稳序列,但如果它们的某个线形组合可能构成零阶单整序列,则认为两个变量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从协整的定义中可以看出其经济意义所在,两个变量虽然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是如果它们是协整的,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从已认知的经济理论出发选取变量,回归残差往往是非平稳的,不能排除伪回归的现象,而协整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检验模型变量选取是否合适的方法。协整检验的方法较多,本文采用EG检验。
二、我国股票市场不稳定性分解与经济增长在流动性
过剩和经济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全球经济显现出了从潜在的不确定性向现实的不稳定性逐渐转化的趋势。而金融危机爆发的频率加快和强度增加,更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于金融稳定的研究与探讨得到了包括学术界、业界等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历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与股票市场密切相关,所以对于股票市场发展的不稳定性研究也备受关注。总体分析,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股票市场自身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值、成交金额、上市公司盈利和分红等;二是来自于宏观经济变量以及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产出、投资、消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发展与宏观经济的关联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首先,由于股票市场具有经济“晴雨表”之称,所以对于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其次,货币政策逐渐成为熨平经济波动的主要宏观政策,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与其之间的直接以及间接关联研究也同样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经济增长对股票市场发展有显著影响
根据研究结果,经济增长是影响股票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经济增长能提高股票市场的资本化率、提升股票市场收益率,同时能提升股票市场的交易率。这些研究结论也符合相关的经济理论。经济发展有利于企业在股票市场上进行融资,这正是股票市场筹资功能的体现。同时,由于经济发展,增加了居民资本增值的渠道,这为投资者进行资本市场的交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股票市场的运行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得股票市场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预期。
(二)股票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
。在本文的实证检验中,交易率、筹资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股票市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会有明显的作用,加大股票市场的容量,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股票市场筹资率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它关系着个人、企业等市场主体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以及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的资金。此外,股票市场发展的其他选取指标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干扰作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发展股票市场,培育股票市场的竞争力,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万正晓等,2008)。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由于我国多数投资主体投资理念缺乏且股票市场不完善。这样,股票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弱化,不能提供合适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同时,股票市场不能降低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及为投资者提供风险分散,也不能通过股价表现市场信息和配置资源,更不要谈对企业的监控职能。因此,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较弱。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