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生卫生教育

学生卫生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生卫生教育

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第1篇

1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现状

1.1生源素质逐年下降,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要求。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必须文、理、医相互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习过程。目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绝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其中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难以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1.2低层次规模扩张导致师资严重短缺。一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招生数逐年上升,相对来说,专任教师数在不断减少。二是缺少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双师型”师资,大多学校现有的师资多数由医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学校,缺乏临床一线的岗位任职经验,因此,在教授和指导生如何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存在明显不足。

2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管理体制欠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自律性较差,不能再依据学校原有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现有学校学生管理细则以及和学生管理相关科室的职责,保证学生管理工作正常顺利的开展。

2.2学生管理者队伍薄弱。大多学生管理者、班主任是专职教师,据初步统计,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平均周课时数是12~16学时,有的教师甚至达到24学时,每天必须完成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等基本工作,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很多老师对从事学生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繁琐的任务,尤其是学生思想教育,从而导致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不愿意当班主任。而且,学生管理者的经验有待积累。目前,多数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的师资呈年轻化趋势,因而辅导员的队伍也相对年轻化,大多数是刚从大学毕业不久的新教师,所以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经验、能力等方面还有一个积累提高的过程。

2.3学生整体素质偏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鄙薄由来已久。中国社会存在重理论、轻实用、重学历的思想,以学历高低定社会地位的传统观念,在职业教育定位上,政府尚未将其纳入主流教育体系。在大学和普通高中扩招的热潮之下,一方面是农民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因为经济原因进入职业学校,另一方面是自身因分数问题无法进入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所谓“落榜生”进入职业学校。学生平均年龄14~16岁,身心尚未成熟,一方面自律性差,另一方面文化基础薄弱。

2.4后勤工作被动。职业教育与义务教育的一个最大区别点是学生有大量的自由支配的时间,除了正常的学习时间外,大概有近2/3的时间是在公寓度过的,公寓管理工作不到位,大部分同学把在课堂上压制的坏习惯在公寓里表现的淋漓尽致,比如说:说脏话、熄灯后用手机放音乐、唱歌、放纵自由、不顾及其他同学的感受,班主任不可能时刻陪伴学生在公寓。此外,总务科和保卫科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工作处于被动状态,这无形中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

2.5教学大纲落后。部分中等职业卫生学校依照传统的教学大纲,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模式呆板,课堂教学形势单一,不能够突出职业教育应用能力的培养特点,不能通过结合临床的技能操作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能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与兴趣,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2.6课余文化生活缺乏。由于一部分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自然条件、硬件设施以及学生素质的限制,不能够开展全面的课余文化生活,只能举行简单的跳线比赛、排球比赛、五子棋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形式传统单一,往往只有极少部分同学参与到比赛中去,似乎只是为了应付而参与,并没有考虑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很难调动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班风养成。

3学生管理工作改进的方法与对策

3.1以学校为核心。更新职业教育的理念首先,职业教育应以“职业”为前提和归宿,黄培炎先生说过,职业教育就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中初级技术人员、技工及职业劳动者,即要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技能型”人才。中职教育更不是终结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就业服务的。在教学方式上必须克服“只注重专业性,忽视职业性,盲目拔高,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其次,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完善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利用学生管理者、兼职班主任、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尤其是对低年级同学,以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再次,加强后勤各部分关于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思想意识,配合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完成。最后,紧跟时展的步伐,运用职业教育最新的教学大纲,并不断探索、交流学习,进一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加强学生管理者队伍的建设,在班主任的选择上,老、中、青搭配,并注重提高其思想意识和学历,把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3.2以班级为核心。班主任要有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还要用科学的方法对班级进行管理,集中体现在“严”、“恒”、“爱”三个方面。“严”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遵守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行为规范,要求有严密的学习计划和严谨的学习态度。“恒”是指班主任工作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坚持日日如是,不放松任何一个时间,不放松任何一个细节。“爱”就是班主任对学生要有爱心,关爱每一位学生。有人说:“要给人以阳光,你心中必须拥有太阳。”班主任是教育者、领路人,对学生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和风细雨,定然润物无声。

3.3以学生为核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既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第一,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第二,鼓励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工作中,让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强调学习的目的、重要性、意义,教育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自行组织并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第2篇

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呢?刚入学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不懂,特别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家娇生惯养,自理能力极差。到学校寄宿后,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刷牙、洗脸、叠被、系鞋带、清理房间、洗餐具、洗澡、洗袜子等小物件,妥善保管自己的东西,要合理安排好自己一周的零花钱,还要适应学校的膳食。要让孩子们在学校学会自主生活,自主管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刚接受寄宿制班级的班主任工作那阵,我发现,他们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洗脸洗澡的孩子不少,不爱刷牙的孩子很多,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好吃零食、随手扔包装纸,在墙上、桌椅上乱涂乱画,读书、作业时不注意用眼卫生,环保意识淡薄等。看到满地的垃圾,心中一下子升起一股怒气,刚教完六年级下来,实在有些不能适应,高年级在卫生方面根本不用老师操心,班干部已经能够独立安排、监督。每次看到满地的垃圾,我都尽量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弯腰捡起地上的垃圾,然后把垃圾丢进后面的垃圾桶,每天如此。这样一来,时间长了,孩子看到我弯腰捡垃圾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弯下腰去捡,教室的丢弃物越来越少了。在课堂上配合班队课、思品课给学生讲讲卫生的好处,并提出一些要求,要求尽量的细化,从洗头、洗澡、换衣服、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扫把等清洁工具的摆放等都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严格要求学生遵照执行,半学期下来大部分的学生都养成了不乱丢果皮、纸屑的习惯,教室也越来越干净了。班主任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感化小学生的集体卫生习惯。孩子们不会扫地,我就从拿扫把开始教起,然后教学生一张桌子一张桌子的扫,扫不到的地方把桌子挪开,扫完后再把桌椅摆放整齐,每天学生打扫卫生,我都亲自做示范,耐心的讲解,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的生活卫生习惯有所好转。也有学生的卫生习惯还停留在学校各种条条框框的约束中,特别是一些男生,一旦离开学校放松监管就会呈现出不良的卫生习惯。我意识到,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单凭在校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是不够的,还需加强家校联系,实施家校共育,学生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才有保证逐步养成。

因此,我在寄宿制班主任工作中,紧紧围绕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与家长携手,共同育人。

每周一信,家校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因此,在整个行为训练和习惯养成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家长紧密联系,强调互访,要求互励,注重互谅,以期获得更佳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刚入学的那一学期,我坚持每周给家长发一封信,特别是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在信中提醒家长:星期天不能让孩子太疯玩,晚上让孩子早睡,按时起床,监督孩子洗脸、洗脚、洗衣服等,培养孩子个人卫生习惯。孩子们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双休日回家请家长丝毫不要懈怠,有一个值得家长重视的问题是:每个星期一孩子们入学,有的孩子显得特别野,不能静下心来学习,上课打瞌睡,个人卫生差,衣服没洗。老师分明感觉到有一部分家长不能较好地与学校配合,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通过每周一信很多家长体会到了我的苦心,跟着一道严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培训家长,共同提高。 每学期都要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家长会,每一次家长会,我都高度重视,认真准备。根据我班的实际情况,按学生生活习惯的差异分类召开家长会,并和家长进行交流和探讨,有意识地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为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做好榜样,同时还请一些生活卫生习惯好的孩子的家长来给其他家长传经验。这些既能提高家长的素质,也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第3篇

卫生高职院校民族职教生国家认同内化国家认同是一种与确立本民族归属感相关的公民意识形态,是联系民族繁荣与国家稳定、发展的纽带。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公民的国家认同感是任何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沿海地区卫生高职院校,培育异地学习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观与传授精湛的医技一样重要。我国每年都有大量的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高职院校与沿海地区医学院校联合办学,异地培养了许多民族医学职教生。医学生的国家认同感相对于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有其独特性,而民族职教生的国家认同观也有别于沿海地区的汉族学生。在对这些学生国家认同观的建立与培育过程中,其内化教育是高等医学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一个的重要课题。

一、有关“内化”的几个概念

内化是由法国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涂尔干最先提出心理学概念之一,是指社会思想向个体主观观念的转化,即在众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意识形态的诸要素被自觉移植于个体思维中,并转化成个体的不自觉的行动。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是任何外部因素最终被主体结构所接纳的两种重要方式。“同化”是指人的大脑对外部众多复杂信息进行过滤或转化而把它吸收到认知结构中来,同时认知结构在同化外部信息的过程中,其自身形态结构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顺应”。

心理学上关于内化的阐释也适宜于沿海地区卫生高职院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内化教育,即学校与社会将一定的国家认同主旨、内涵或规范等作用于学生的思想与道德观,经过识别、筛选后形成关于国家认同的一系列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并自觉成为自己人格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形成持久的国家认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如果学生没有将学校与社会所倡导的国家认同内化,那么他就很难在未来表现出高尚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行为。因此,国家认同内化既是国家认同观生成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认同观内在规定性的内容。当然,学生的国家认同内化不是自动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教育体系来保证的。国家内化的教育体系是内在感化和外在激励机制的统一,它是一系列有利于实现国家认同内化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总和。

二、国家认同内化的内在感化机制

国家认同内化的内在感化机制就是学生自身的思维中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内化实现的诸多因素的叠加,这些内在感化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国家认同的认知。“国家”是某种群体利益的共同集合体,是人类基本的政治属性,是公民最重要的政治服务对象之一,其最稳固的基石就是公民的国家认同观。“认同”是社会个体对自己归属于某一家庭、家族、社区、阶层、阶级、国家、文化等的认知和情感依附。“国家认同”主要指个人从内心明确自己的国家身份,认可该国的文化与价值观念,将自己全部的情感融入国家与其公民的生活,在国家有危难时愿意牺牲一切。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对国家认同的认知能力,明确“医学无国界”,“医乃仁术”,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即医学生不仅仅帮助本民族的地区的人民解除病痛,而且胸怀博爱之心,让自己的医术惠及更多的人民。医学的任务不仅只是治疗疾病,更需要热爱自己祖国与人民,是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对全体患者进行照护。对国家认同的认知一方面是国家认同内化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其逻辑起点。

国家认同的需要。需要是人的根本属性,社会在不断地产生、满足需要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向前发展。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的三个层面。国家认同需要属于人的发展性需要的范畴,是在长期的医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高级需要。对医学生而言,国家认同就是要明确自己的服务对象,也就是他们要把自己的卫生专业技术首先贡献给谁。没有国家认同,医学生就成为治疗疾病的“机器”,就不可能真正尊重与关爱患者。因此,医学生必须有发自内心认同自己国家与民族的真挚需要。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不同水平的国家认同需要,大部分个体对国家认同的认知可能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或是低水平的状态,这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物质的或精神的激励措施使每一个医学职教生的内在国家认同需要不断有自我要求水平上的提升,从而在其国家认同需要的不断产生与实现的实践过程中实现国家认同的内化。

国家认同的情感。情感是人的一种特别的心理体验,是人把客观世界与自己的内在需求主动联结起来的一种复杂而又稳定的心理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情感形式,国家认同内化的实现与学生的国家认同情感的培养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国家认同情感是医学生在一定的国家认同认知的基础上,在对平常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评估时,而表现出的悲伤或高兴、厌恶或喜欢、怀疑或相信、憎恨或热爱等情绪体会与反应。这种情绪态度体验对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国家认同情感是国家认同内化的重要心理驱动力。如果一种国家认同的外部影响不能最终转化为学生内在情感需要,只会得到学生表面上的遵从,永远停留在他律的水平上。一个国家只有培养出具有强烈爱国情感的公民,这个国家才能生存和发展。爱国情感培育是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政治属性,即自己归属于什么政治组织,主动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为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自觉地把自己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国家安全与利益受到侵犯与损害时,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它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强化国家认同教育才会成功。因此,沿海地区医学院校必须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习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在日常学习与生活遇到的困难,强化他们对国家认同情感体验。

三、国家认同内化的外在激励机制

国家认同的外在激励机制,是源于医学之外的各种影响的总和。这些外部驱动影响往往交织在一起,蕴涵于经济支持、法制保障和舆论引导之中。

1.经济支持。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学生的国家认同观的形成与演化,决定学生国家认同内化的实际效果。这里的经济对国家认同内化的保证主要指的是沿海地区政府与医学院校要完善对这些异地培养学生教育体制,加大对专项培养资金的投入,尽可能为这些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与生活条件,让他们感受到祖国关爱与温暖。

2.法制保障。法律的规范作用指法律对人们的行为加以划一、指导、规范的作用,包括预测作用、教育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强制作用。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我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我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因此,宪法为卫生职教院校国家认同内化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法理依据。

3.舆论引导。言论是指公民对生活中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某一现象或事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并以一定方式显示其存在和影响力。美国学者李普曼就认为“舆论基本上就是对一些事实从道德上加以解释和经过整理的一种看法”。这种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评价或看法在促进个体的医学人文内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构成了“惩恶扬善”的道德氛围。错误的舆论则会危害社会健康发展,导致是非颠倒或善恶不分,社会思想混乱;反之,正确的舆论因为有鲜明的价值取向,可以发挥扬善惩恶的作用。党的十报告再次强调要加强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要培育与建设一套完整的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教育体系。使在沿海地区卫生高职院校异地培养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内化教育得到不断的强化和提升,不仅关系到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还影响民族团结、国家稳定的大局。因此,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少数民族职教生的国家认同感。

综上所述,沿海地区卫生高职院校要逐步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国家内化的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内在感化和外在激励双重机制,将民族职教生在新的环境中所形成并认同的关于国家的新思想、观念或规范和自己原有低水平的国家认同认识联结起来,并逐步形成持久的,稳定与完整的态度体系,再升华成为他们人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李荣良,蔡红星,王树树.卫生高职院民族生国家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J].教育与职业,2013,(23):185-186.

[2]朱志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451.

[3]刘亦工.论道德内化的心理机制及其特征[J]. 伦理学研究,2007,(3):42-45.

[4]江宜桦.华人世界的现代国家结构[M].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132.

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第4篇

卫生法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受传统教学理念等因素的影响,卫生法学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致使教学效果较差。为弥补理论讲授的不足,各医学院校也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假期实习、案例教学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但这些方法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缺陷,因而不能切实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1卫生法学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合理

卫生法学的教学内容以医学和法学并重为教学特色,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医学与法学的比重却有着较大差别。一方面,医学院校对医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十分重视,一般安排有较长时间的专业实习和临床见习。另一方面,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中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与医学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学时设置相比较存在很大偏差,大部分医学院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卫生法学实践课程,仅采用一些传统的法学实践教学方法,此种做法并不能体现学科特色。

1.2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在卫生医学实践教学的场所安排方面,一些医学院校缺乏政法类院校所必备的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等场所。加之,医学院校对于医学专业的重视程度较高,而对非临床专业的教学在经费投入方面支持力度较低,这就注定了卫生法学在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上不会轻易获得学校的高投入,使得医学院校建立的法学实习基地也仅仅是与当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进行合作。另外,就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而言,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和医法专业实践经验的高层次人才较少,目前卫生法学的大部分教师来自于各政法院校的法学专业,其中也不乏非法学专业背景的教师,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的开展。

1.3卫生法学的实践教学手段形式化

卫生法学实习原本是学生培养实践技能、提高理论服务于实践的主要教学环节,但基于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对待实习的态度是敷衍了事,只为获取一纸实习证明。加之,学校和实习单位对学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实习其实已流于形式。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案例教学,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流程为教师讲授—引出案例—学生回答—教师评析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并没有进行讨论前的准备工作,在分析案例时也没有激烈的言辞辩论,只是由教师评析案例后便宣告结束。案例教学法过于注重对法条的解释,缺乏生动性,尤其是缺少对具体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各种非法条解释问题的演练,而模拟法庭教学法是建立在已知案情基础之上,相关的案件事实和证据材料都事先已确定,仅是审判人员、原被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角色事先已拟定,而且学生早已将模拟法庭的全部过程事先演练多遍并形成了剧本,学生在模拟法庭演练时根本不会遇到真实案件中可能出现的突况,这就无法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模拟法庭教学法逐渐演变成一场表演剧,致使模拟法庭的功能也逐渐在异化。

2诊所法律教育的特点

诊所法律教育的优势在于着重培养法律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真正实现法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3]。因此,一方面法律诊所可为那些承担不起高额诉讼费的公民提供免费法律帮助。另一方面,诊所法律教育通过为社会弱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服务,将法学教育与法律援助融合,这不仅是一种全新的法学实践教学模式,而且为法律援助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诊所法律教育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亚洲、欧洲和澳洲等很多国家的法学教育中,国外诊所法律教育对我国的法学实践教学同样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很多法学院校都开展了诊所法律教育。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既包括“训练守法精神”,也包括“扶植法治”。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卫生法学课程中的尝试,对于那些将来走进医疗机构的学生来说意义重大。诊所法律教育所处置的案件具有真实性和不确定性,尤其是涉及卫生法的现实情境总是伴随着医疗救助的全过程,案件的复杂性、针对性、现实性较强,即便指导教师面对此情形有时也难以应付。因此,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但从另一方面看,学生通过亲自案件、了解案件事实、调查取证和参与庭审,能够快速提高他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能力、独立办案能力和法律逻辑推演能力。另外,诊所法律教育也能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其以法律专业服务人员的视角观察社会和思考社会,以医生的视角重新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卫生法与社会、医患权益与社会公正、卫生法与医药卫生事业等新的课程教学内容都体现了诊所法律教育的价值趋向,这将有利于培养人格健全的、具备丰富法律专业知识的医学人才。

3诊所法律教育在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1诊所法律教育与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

卫生法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着眼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具有医法交叉知识,擅长处理医疗纠纷案件的法律服务人才。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要依靠课堂理论讲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法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一种法律职业技能和法律思维方式。因此,法律教育不是单纯的法律知识传授,而是一种法律职业训练。而传统的法律教育只注重理论层面的讲授,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诊所法律教育的基本要求来看,它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具有极大地帮助,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案例,并以主体的身份去解决问题,全权负责整个案件,学生通过运用所学到的法律知识,对调查收集的证据进行独立的分析判断,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司法文书写作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地提高。这既克服了案例教学法易被条文化的缺陷,也解决了模拟法庭虚拟化的难题。

3.2诊所法律教育的教学方式已日渐成熟

我国开始启动诊所法律教育始于2000年,当时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北京大学等7所高校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2002年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4所高校陆续开设了该课程。2002年7月28日,上述11所高校共同成立了“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该会目的在于与国内外实施诊所法律教育的院校加强合作交流。截止到2013年7月18日,全国640多所法学院中已有163所加入了该专业委员会。目前,国内著名的法学院几乎都开设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并在不同院校中开设了各具特色、有所偏重的专业性法律诊所,例如:诉讼法律诊所、弱者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妇女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民事法律诊所、劳动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诊所、公民权利保护法律诊所、刑事法律诊所、环境法律诊所、公益法律诊所、社区法律诊所等。这些富有成效的法律诊所可作为卫生法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场所。

3.3诊所法律教育能更好地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

卫生法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医法交叉学科,目前卫生法学教学工作大多由更易获取医疗卫生资源的医学院校承担。由于医学院校向来注重医学生的见习和专业实习工作,而医学院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和支持又是开展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石。然而,鉴于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中的办学地位,现阶段医学院校对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支持力度不够,而诊所法律教育实际上是借鉴了医学实践教学的模式,这更易为医学院校所理解和认同。同时,也有利于形成一套独特的卫生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4提高诊所法律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的建议

4.1加强卫生法律诊所基地建设

医院学校,一方面可以积极申请参加“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暨中国卫生法法律诊所专业委员会”,进而以会员的身份接受该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以加强与其他医学院校的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医学院校教学医院丰富的资源,加强与教学医院医务科等医患服务机构的合作,建立有特色的卫生法律诊所,这样既保证了医疗纠纷案件的来源,又能发挥卫生法学的学科优势,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卫生法律诊所在实施教学功能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功能,因而就其设置模式来看,它可以是附设在校内的内置式,也可以是附设于校外的外置式。内置式可考虑将卫生法律诊所设在模拟法庭,使其起到律师事务所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模拟法庭会见当事人,提供卫生法律咨询,司法文书等。当学生积累起丰富的办案经验时,还可以代为调查取证和参加庭审,学生承办的案件数量应以1-2件为宜。外置式可考虑加强与一些社会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比如当地卫生局、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法院、社区基层组织、检察院等,将卫生法律诊所附设于上述机构中,以便共同构建卫生法律诊所。

4.2开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

鉴于卫生法律诊所教育实施的现状,医学院校应当增设卫生法律诊所教育课程,明确其课程性质、授课学时、课程学分、开课对象等。可考虑将该课程设置为限定选修课,具体学时可参照各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而定。在课程时间安排方面,该课程可以考虑在大三年级的学生中开设。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受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本所限,不能在所有学生中启用诊所法律教育;二是,该课程只有在学生完成了法律和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并基本掌握了医疗卫生法的相关知识,才能真正地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服务。另外,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应涵盖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卫生法律诊所教育的基本方法、会见当事人的基本流程、律师职业的基本技巧与策略、提供卫生法律咨询的技巧、司法文书的写作、案件前的准备工作、谈判的策略、民事案件的策划方案等内容。在考核方式上,应重点对学生的综合办案能力进行考核,不宜采用传统且机械的纸质笔试结业考试,应当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富有人性化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

4.3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诊所法律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卫生法学的教学经费问题是制约诊所法律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鉴于诊所法律教育需要较高投入和卫生法学课程在医学院校办学规模较小的现实情况,医学院校应为诊所法律教育多途径的筹集经费。一方面可积极寻求同类型院校联合办学,以降低办学成本;另一方面要积极寻求社会组织的支持,如与当地的律师事务所、卫生行政部门、附属医疗机构、妇联、法律援助中心、工会、消费者权益保障协会等建立联系,通过学生的案件工作,既可推动法律援助工作在基层地区的开展,又能在锻炼学生办案能力的同时,获取一定的工作报酬。

4.4加强卫生法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目前,在卫生法学课程的师资队伍中,相当一部分教师只具备了法学背景或医学背景,具有医法交叉知识背景的教师较少,甚至有些专业教师还没有律师执业资格证书,并缺乏处理医疗卫生纠纷案件的经验,这些因素都制约着诊所法律教育在医学院校的开展。对此,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外出深造,加深对医法交叉知识的学习,激励教师在取得律师执业资格证书的基础上,通过外出兼职,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成为教学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可以采取外聘的方式,邀请一些资深的卫生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掌握法律流程运作技能。

4.5建立科学的法律诊所管理制度

学生卫生教育范文第5篇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学校不仅要传授他们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继续学习,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我学区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源地,心理健康教育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学区所辖的新源里二小就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开设了心理健康课。学区多次承办市区级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国际国内研讨会上作过经验发言,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领头雁。

不少学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一些中学生对高考志愿专业不了解或知之甚少,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无法确定自己的个性特征,不知道自己应该报考什么学校和专业,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许多事实表明,中小学生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一样,存在着群体性的“升学无意识、就业无意识、未来发展无意识、生涯无意识、学习无动力”的问题 。2009年1月,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学区开始了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与

实践。

一、潜心钻研,研发教材,形成体系

我们积极学习和借鉴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如舒伯的生涯理论、人格类型论、特质因素论等,本着边探索边实践的原则,在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认真研究已有的大学、中学以及职业学校生涯教育开展的经验,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在专家的指导下,经过摸索,制定了《幸福村学区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对小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实施途径等进行了阐述。

在此基础上,我们先是开发了适合小学高年级的《小学生涯教育读本》,之后乘胜追击,经过近一年的实践和探索,又开发出适合每个年级学生使用的《小学生涯教育》系列丛书,共六册,教材按照生涯教育辅导目标:自我认知、认知社会、生涯探索三个维度,将三个目标划分在七个专题中,从生涯认知、认知自我、热爱生活、学习与生存、认知社会、生涯探索、生涯准备等几个部分对学生进行教育,每个单元都设立了“生涯茶座、生涯指南、生涯镜鉴、生涯实践、生涯感悟”的教学模块。本套教材被心理学家称为祖国大陆第一本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填补了大陆小学生涯教育教材的

空缺。

在研发教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在区域内五所学校开展实验,2010年9月,生涯教育在学区内11所学校全面铺开。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程、心理活动课等进行落实。

二、健全组织机构,确保落实

为有效推进生涯教育,学区成立了组织机构,由学区主任担任组长,学区德育干部担任执行组长,学区所辖各学校的校长、德育干部为成员的学区级组织机构;学校也成立了相应的由校长任组长,学校德育干部、班主任、心理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两层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学区、学校落实生涯教育作好了组织上的保障。学区成立了“小学生涯教育研究中心”,负责对各学校进行组织和指导。制定计划,将生涯教育纳入学区重点工作,并组织学校进行落实。

三、探索生涯教育的校内实施途径

为了使生涯教育在学区所辖11所小学得到有效落实,我们倡导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讨多种途径和形式,做到多途径、全方位地推进。

(一)构建生涯教育课程内容与活动体系

1.生涯教育课――指导学生学会思考

为了确保生涯教育的效果,学区各校以我们创编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为依据,开设了专门的生涯教育课,对学生进行有目的 、有计划、有系统、有内容的生涯教育。例如:我们根据年级段,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生涯认知开始,逐步认识自我,并在生涯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生涯探索;我们通过开展诚信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兴趣能力培养等方式,通过游戏、实践体验、故事、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关心他人、积极思考,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涯引导。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给学生提供成功者的案例,鼓励学生向成功者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端正学习态度,明确生活和学习目标。

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情境创设和学生的体验活动,如“小小拍卖师”“我的未来我做主”“20年后的我的美好憧憬”,活动过程中,学生们勇于发表个人见解,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并通过体验活动,感悟和理解生涯教育的真正意义,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同时,我们认为小学生涯教育不仅仅涉及与工作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更承载着价值导向的作用,发挥着引领小学生未来人生理想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对学生价值导向的引领,要求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如,在教学或实践过程中,结合具体情景,引入对成功的认识、对金钱的看法、对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平衡的初步认识等内容。

此外,我们还采用“幸福杯”生涯教育教学设计评优、课堂教学展示等形式,推动生涯教育课的提升。

2.主题班队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班主任是开展生涯教育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够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班队会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学生进行生涯辅导,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以豁达的胸襟面对学习、生活。在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增长知识,陶冶心境。

(1)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反思

通过开展各种体验活动,在班主任的帮助指导下,学生逐渐学会了反思。懂得了个人经历、家庭、社会等内外部因素会对自我认知产生影响;意识到在校外获得相关经验和拓展自己能力的重要性。

(2)让学生收获初步的生涯决策意识

通过活动,学生逐渐具备了初步的决策意识,意识到人在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多种选择,当前的决定会影响未来的发展。如:人的一天有多少决策行为,人是如何进行决策的,以及对多种可能性的分析与判断。生涯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现在的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未来的发展等。

(3)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正确面对压力

到了高年级,经过几年的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对“为什么感到学习压力逐渐增大,如何调节压力与情绪,为什么我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等问题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正确面对压力奠定了基础。

3.多学科渗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如何渗透生涯教育,也是近年来我们大力探索的一个课题。在各学科课堂上,我们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教师在学科教育中挖掘一些显性或隐性的生涯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学生向教材中的成功者学习,从而推动全校生涯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品质,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增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实践体验,学会安排生活,摆正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初步树立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如三里屯小学王秀梅老师的“数学画”教学,让学生通过画数学画的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数学的基本知识。张莉老师的“鱼游到了纸上”语文教学课,通过观察、联想、模仿的形式,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态度的重要性,应对职业生涯执着追求,在追求中体现价值观等。

4.将生涯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

将生涯教育纳入学校整体管理和文化建设中,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发挥校园环境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教育作用。采取多样化以及结合校内外资源的做法,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充分利用校园资源,达到对学生进行生涯教育的目的。

结合生涯教育,学区所辖各校还开展了有目的、有计划的读书活动。读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精神食粮,同时还能转化学生的人格品质和生活习性,使读书为其丰富人生经历、思考未来规划和确定人生目标奠定重要的基础。具体做法是,向学生推荐读书书目、指导学生阅读、定期交流展示等。通过设定读书计划将阅读转化为学生自觉成长的生命课程,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

(二)开发生涯教育的社会资源

1.开展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生涯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开展生涯教育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培养创新精神和生存的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在“真实”的环境中实践,学生真正得到锻炼,真正感受生涯教育。为此学校定期组织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入社会,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涯探索活动。

(1)服务社区,争当小志愿者

一滴水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涓涓细流汇入江海,才能滋润万物。学生只有走进广阔的社会,才能在体验学习中不断成长。走进社会,学生会在体验中了解自己的角色,在体验中学生对生涯教育才有更深的感受。

每年寒暑假,我们开展的“小楼门长”生涯实践活动,让学生得到“任职”机会,学做社区主人翁,履行自己在社区的职责。学生在楼内不仅体验了执勤、巡逻等工作,还经常为居民发放便民手册,充分体验楼门长一职的职责。每月各班级的小小志愿者服务队都开展学雷锋活动,学生深入社区慰问孤寡老人,帮他们打扫卫生,和他们聊天。每逢宣传活动,学生们与社区工作人员共同为居民发放宣传材料。小志愿者们还走进办事处、社区、中学张贴倡议书,号召社区居民和中学生加入到“献爱心 促环保”的活动中来,促进大家社会责任感的提升。最终,在全校师生、左家庄街道办事处、新源里社区和清华附中朝阳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回收废旧书报刊总计1265斤,这些废旧书报将换成课外读物,为社区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

(2)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

生命教育是生涯教育的内容之一,很多学校开展以“做好防灾减灾 创建和谐校园”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日活动。学生观看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展板,师生们聆听交通和消防警官做的专题报告,增强学生对防灾减灾的认识,提高学生面对紧急突况的应变能力,普及安全知识教育。此外,每学期学校都会安排全体师生进行安全疏散演习,聘请法制副校长来校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学校楼道走廊内张贴了安全标识,组织各班学生以组为单位认识和学习交通安全标识。在学校宣传教育中,学生对交通安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3)发展兴趣,开展丰富活动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可以发挥智力潜能的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事情,则只能发挥智力潜能的20%左右。兴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为了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在开展生涯活动中我们注重发展学生的兴趣,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如葫芦丝、打击乐、健美操、车模、海模、航模、篆刻等,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

通过活动的开展,我们指导学生了解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关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学习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让学生从活动中、社会实践中真正感受社会的需求,体验劳动的快乐,准确把握自我发展的方向。

2.建立生涯基地,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体验

我们探索建设渠道,挖掘校外优势资源,建立了多个生涯教育基地,使校内的课程与校外的资源得到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学校总结出生涯基地建设的几种形式。

(1)实践参与型基地。很多学校结合学校特色建了起了艺术长廊、学海泛舟、科技走廊、科技步行街等,并在班级中建立了种植角和养殖角等,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如:社区规划绿地生涯实践基地。为了让学生感受生命历程,新源里小学开展了“小种植、小养殖”活动,开辟了60平米的规划绿地,与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将绿植作为班级责任树,提高班级凝聚力,开展责任教育和生命教育。学生从种植一盆自己喜欢的植物入手,通过每天的观察记录,既培养了学生的耐心和信心,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开阔了视野。

(2)志愿服务型基地。以办事处、社区、医院、商店等作为学生的校外生涯基地,搭建“服务型”实践平台,让师生为社会服务。在此过程中,学校不仅给社会提供了服务,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服务为学生创造了生涯实践的机会,学生们通过服务提升了自身的能力。活动中,学生们通过体验消防员、厨师、医生、店员、工人等社会职业的不同角色,从而感受到爸爸、妈妈、老师工作不容易,感受到各行各业工作的艰辛与乐趣。

例如,肯德基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走入社会、服务社会开辟了新的学习实践乐园。在这里学生体验了如何做好一名服务生,懂得了诚信、卫生、礼仪是各行业重要道德标准,学生在体验与实践中不断成长。

(3)共建合作型基地。通过学校和校外单位的合作共赢,构建“合作型”生涯教育基地,包括生涯活动的安排,各种培训和校外辅导员安排等内容。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共建合作基地。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联合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冯如创意中心,布置了“走进北航”实践作业。学生走进全国一流学府,感受高校学术氛围,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享受学习快乐,感受科技魅力,进入大学的梦想和愿望。我们的生涯合作项目会更加多样化,合作形式会更加丰富,合作成果会日益丰硕,这必将对双方的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家校合作开展生涯教育

1.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升家长生涯教育意识

学校每学期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全校家长进行生涯教育方面的宣传及指导。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共同提升学生对于生涯的认识,促进其学习行为的转变。

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生活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

2.有效运用家长资源,服务学生生涯教育

学生家长本身就是一个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家长求学、工作的经历就是真实的生涯教育素材。通过挖掘家长资源,开展生涯专题讲座活动,使家长的人生经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邀请肯德基经理、电影演员、工程师、医生、警察、消防员、导游、教授等行业的家长来到学校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述自己把握机会的经验,分析教育在自己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介绍自己具体的日常工作情况、工作中与同事及上司关系的处理、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等,使生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活动,从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生涯规划。家长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个案,以故事实例呈现,真实、具体且可信度高,能切实对学生进行引导。家长的分析与感悟也能够触动学生,使学生在对人的评价、兴趣特长的发展、才能的培养、目标的确定等方面的生涯规划技能得到培养。

3.建立学校教育博客,加强家校沟通与交流

教育需要我们用爱心、理性和智慧去悉心解读,走进学生心灵,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人为本,实施现代化教育管理策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它更需要我们团结协作,充分挖掘教育资源,从而有效实现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强大的团队教育合力。为此,我学区要求各学校创建教育博客,为教师和家长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沟通交流平台,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的生涯规划。

班主任随时与家长沟通,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自主发展,给每个学生提供创造、表现、欣赏成功的机会。同时为家校提供一个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的系列平台,建立了一份电子档案。在这里家长不仅能了解子女的成长状况,学生也能从中不断发现自我、反省自我、改正自我,纠正了一些不良习惯,教育效果明显。

总之,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生涯教育的宣传,可以提升家长的认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工作。学校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四、收获丰收的喜悦,我们将继续前行

在各级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学区的小学生涯教育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行了各个年级小学生涯教育的探索,完成了一到六年级生涯教材的编写

生涯教材为不同年级的教师提供了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材料。该读本被评为北京市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类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充分肯定了几年来幸福村学区作为北京市甚至是全国实施小学生涯教育的先驱所做出的成绩,俞教授指出,生涯教育在幸福村学区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幸福村学区的品牌,在北京市乃至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学生的生涯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认识到学习与未来发展的重要联系

根据学区2012年的问卷调查,98%的学生表示喜欢上生涯教育课,95%的学生反映开展生涯教育对自己有帮助。一系列的调查数据表明,通过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学生对职业有了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了自己的长处和兴趣,认识了自己的优点;认识到良好的品质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知道如何与父母、同学们相处和交往;有了初步的理想。学生认识到:为了实现自己将来的理想,就要从现在开始好好学习,多读书,上好每一节课;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自己的理想作准备;虚心与朋友交往,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合理安排时间,增长个人才能;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发展特长,等等。

3.得到教师认可,促进了教师自身发展

为了提高教师开展生涯教育的水平,学区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生涯教育培训,发挥心理核心组作用,通过备课、上课等环节,探索生涯教育课的实施策略;在学校范围内开展观摩评优活动,通过评价促进教师实施生涯教育的能力。如借助“幸福杯”,开展生涯教育课评比活动;开展“生涯教育大家谈”活动,让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在活动中让大家畅所欲言;建立小学生涯教育信息平台,使之成为交流、学习的窗口。生涯教育不但促进了教师对如何开展生涯教育的思考,同时也实现了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

4.获得家长支持,实现了家校协同共赢

学区还面向家长进行了问卷调查,有95.1%的家长了解学校开展的生涯教育活动,90%以上的家长对此持认同和欢迎的态度,并肯定了小学生涯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多家长都在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组织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了家长资源的作用。

5.带动了全市很多区县和学校对生涯教育的关注,为教育同行提供了可借鉴、可参考的实践案例

学区的生涯教育实践经验在北京市乃至全国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10年至2013年期间,学区承办了四场市、区级的观摩与研讨活动,来自四川、广西、河北、天津、山东等兄弟省市的教育工作者也来到学区进行了学习和交流。省际、区域和学校间的交流不仅促进了学区经验的宣传和推广,更促进了基础教育领域对生涯教育重要作用的普遍共识,带动了更多教育工作者对生涯教育的关注和积极实施。

我们开展的小学生涯教育经验和所编写的《小学生涯教育》教材内容被编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岗位培训指定教材《职业能力指导师》教材中。

随着教育者对生涯教育的认识,我们欣喜地看到小学生涯教育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2012年初,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开始制定《北京市中小学生涯教育指导纲要》,生涯教育有望在今后正式纳入基础教育的范畴中。2012年7月,在北京市召开的北京市德育工作大会上,出台了《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2012~2015)》,行动计划中列出了今后的重点工程,将全面推动中小学生涯教育纳入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中,这无疑是对小学生涯教育工作的高度认可,同时也为幸福村学区深入推进学区所辖各小学生涯教育找到了政策上的支撑。

实践证明,在小学开展生涯教育不但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它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顺应了教育发展潮流。

小学生涯教育在学校的实施,离不开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重视。因此,笔者希望各级教育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中小学生涯教育实施纲要》,将生涯教育纳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范畴,并在课时、人员编制和教师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