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工业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资金筹集风险较大。众所周知,电力在我国社会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对电力的需求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对供电质量的要求更加严格。有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电网建设的速度日渐加快,电网建设所需资金逐年增加,由于供电企业资金供给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电网建设资金的需求,因而供电企业主要通过外部债务筹资的方式满足电网建设的需要。但外部债务筹资的成本较高,偿还压力较大,可能会导致供电企业的流动性资金不足,使企业负债率上升,从而增大其财务风险。
2.资金流动性较差,投资回收期较长。供电企业具有固定资产分布广、数量多等特点,其电网建设项目涉及多地区、多地质状况,地质条件复杂且难以预测,对电网建设的要求很高,电网建设项目所占资金比例较大,导致其资金流动性较差,资金的投资回收期较长。
3.资金集中化程度较高。得益于我国电网建设项目的快速发展,为集中资金,开展电网建设,各供电企业普遍采取了“横向集中、纵向归集、自下而上、逐级递归集”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使大部分资金集中到电网建设项目中,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集中化程度。
4.经济效益难以预测。电能的半公共性特点和供电企业的半公益性特点导致供电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预测。供电企业的售电电价受国家政府部门的管控,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受到地方政府的不当干预,企业无法正确运用相关政策措施,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完整实现。此外,供电企业的特点决定其还需承担很大一部分社会公益服务功能,进一步加大了其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
二、我国供电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供电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
供电企业的业务范围较广,这决定了其资金管理的范围也非常广。电网建设项目的投资规模较大,提高了企业的资金需求与融资规模。由于业务范围较广,供电企业资金账户较为分散,企业对资金的掌控能力不强,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导致资金成本较高。供电企业在其经营发展过程中,需要应对资金集中管理与内部资金相对分散的矛盾。一直以来,由于缺乏统一的资金管理手段,企业内部多头开户的现象突出,资金流动不顺畅,导致部分资金处于闲置状态。此外,由于部分企业追逐短期利润,战略目标不明确,增加了资金投资成本和投资失败的几率。由于部分供电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资金管理的随意性较大,影响了资金的周转效率。例如,由于企业过分关注营业收入,对应收款项的关注程度不足,导致应收账款的回收能力不足,现金流入流出不匹配。
(二)供电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执行效果较差,资金管理混乱。预算在资金运用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部分供电企业在预算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预算的执行效果较差,随意改变预算的现象严重,可能会造成企业收支不平衡、资金链断裂等问题。
2.监控机制不健全,内控体制缺失。对于供电企业来说,设置监控机制不可或缺,监控机制应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始终。但是,通过分析经营决策、生产等环节,发现许多供电企业的监控机制并不完善。例如,许多供电企业的资金审批制度存在问题,或者并没有严格执行相关审批制度,造成资金错批、漏批、多次重复批等问题,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此外,有些供电企业的内控体制缺失,导致资金支付依据不充分、审批权限不对应、资金调配随意等,进而引发资金管理风险,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
3.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资金流动性较低。应收账款的回收是供电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通过分析供电企业的应收账款回收现状,发现许多供电企业存在着应收账款回收不及时的问题,并由此产生了负面的连锁反应,造成账款积压、账目不清、核算不准等资金管理问题,严重影响着资金的正常流通,降低了资金的流动能力和收益能力。
4.行政干预明显,资金周转难度较大。一些地方政府对供电企业的行政干预已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地方政府为实现其经济增长目标,要求供电企业实施不合理的资金担保、权利质押等,从而造成企业的资金周转不畅、资金管理风险加大、生产效益降低等后果,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和不良后果。
三、构建供电企业资金管理新模式
(一)供电企业资金管理模式
供电企业主要有统收统支和内部银行两种资金管理模式。其中,统收统支模式主要是指通过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汇总成员单位的资金收付,成员单位不独立开展资金管理工作。内部银行模式主要实施企业内部资金往来结算及资金运筹与调拨工作,承担企业的资金收付及结算工作,开展资金融通并实施结算管理工作,进而节约资金流通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内部银行模式的业务范围很广,主要包括资金应用管控、融资管理、信用管理、资金收支管理、资金监控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除了上述两种资金管理模式之外,供电企业内部还设有财务公司,其业务性质属于经营银行业务的非金融机构,为供电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资金管理措施。
(二)改进供电企业资金管理措施的思路
1.将资金管理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供电企业在资金管理活动中,更关注资金核算工作,对其他各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供电企业应注重管理效果,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积极发挥资金管理功能,将资金管理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之中,在不断增强企业业务活动规范性的同时进一步降低风险性。2.增强资金核算的科学性,提高资金管理的决策效果。供电企业在开展资金核算时,应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认真贯彻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保证资金核算的合法性;其次,实现资金核算工作的科学化和精细化,保证资金核算的经济性,实现资金核算成本的最低化。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工作,管理人员能及时从资金管理中获取有利于企业决策的各项信息,有效提高资金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3.发挥资金预算效用,实现预算控制业务的目标。与资金核算一样,资金预算也有助于企业规划业务流程,进一步健康发展。因此,供电企业应认真总结分析,积极发挥资金预算效用。但供电企业在实施资金预算时,应有的放矢地将资金预算集中在主要业务上。只有这样,供电企业才能不断提高资金的预算效率,实现预算控制业务的目标,从而避免资金的闲置浪费。
(三)构建供电企业的资金管理新模式
通过上述对供电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供电企业应以资金结算中心为核心,以预算为导向,以控制为保障,以业绩评价考核为激励与约束,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构建连续的、一体化的资金管理新模式,具体如图3所示:1.以资金结算中心为核心。供电企业应设立内部的资金结算中心,负责办理各下属单位的资金收付业务。结算中心设立统一的账户,实行收支两条线,各下属单位的所有收入均存入结算中心,所有支出均通过结算中心账户支付。该中心的建立能有效避免下属单位随意开户,资金无法入账等现象,有利于加强资金监控,从而降低资金管理风险,保障安全。2.以财务预算为导向。财务预算是企业的制度性安排,是企业财务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全面地整合企业的资金流、业务流、信息流等。科学有效的预算活动有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供电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大,资金收支业务频繁且金额巨大,预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供电企业在实施资金管理活动时,应以财务预算为导向,防范财务风险,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损失概率,从而实现高效的资金管理目标。3.以控制活动为保障。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是供电企业实施资金管理的前提,为保证预算功能的发挥,供电企业应监督、控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具体来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应实时监控资金的实际使用情况,与预算标准比较,发现并进行差异分析,进而采取适当相应的改进措施,保障财务预算活动在资金管理活动中的正常运行。4.以业绩评价考核为激励与惩罚。预算不仅能量化分析企业的经营活动成果,同时也有助于企业评价其经营业绩。供电企业应对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分析,以考核结果为标准对企业管理人员实施激励与惩罚,以此对企业员工的资金管理行为产生正确的引导作用。5.以信息化平台为辅助手段。供电企业在实施资金管理的活动中,应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平台,以此来整合企业的业务系统、财务系统与预算系统,便于资金结算中心实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和问题,从而便于企业编制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以及预算考核与评价。
(四)供电企业实施资金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供电企业资金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本文认为供电企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
1.科学编制预算。供电企业应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来实施预算编制工作。平衡计分卡(BSC)可分为四个子维度:(1)财务预算。主要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状况实施的预算。(2)顾客预算。主要指企业在维持顾客关系方面的预算,内容包括广告费用支出预算、售后服务支出预算及道德资本预算等。(3)学习与成长预算。主要指企业的成长与员工培训锻炼方面的预算,包括研发支出预算、培训费用支出预算、人才招聘支出预算及社会关系支出预算等。(4)内部业务流程预算。主要指企业在改善其业务流程方面的预算,包括固定资产支出预算、新技术开发支出预算、业务流程再造预算等。
2.统筹规划,实施资金管理新模式。实行“据实申报、统筹计划、序位支付”的资金管理新模式,具体流程如下:(1)减轻业务部门工作压力,无需业务部门申报资金计划,供电企业各部门根据业务进度及条件,填制规范的资金审批单,送财务部门按资金审批权限完成审批。(2)财务部门审核纸质审批资料和电子审批资料,按资金审批权限的流程流转完成审批;并按时统计全部完成审批流程的单据,按项目类别纳入下月资金计划。(3)财务部门按时汇总编制全局资金计划并完成整套资金计划报表,组织召开资金计划平衡会,经审批后上报省公司。(4)财务部门将已审批完成的单据,按照资金支付序位策略,形成合理的资金开支排序,统筹全局资金调度,有序安排资金支付。(5)根据资金支付性质和金额,结合资金流量确定支付频率和付款序位,对非项目性零星支出当月完成审批当月支付,对项目性大额支出纳入下月计划,有序安排资金支付,重点保证安全生产及重点工程所必须支付的生产性支出。
档案电子化将过往、简单的纸质档案纳入到电子文本图像影音等各种全新的主体中,不断地呈现出更加形象、整体与生动的形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档案管理方式以及措施的多元化。虽然电子档案属于信息科技的产物,但是在供电企业的利用管理中还存在较多弊端:
(一)电子档案的监管不够。企业通常都较为注重提升电力工程方面的创建,从而忽略了电子档案的创建,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档案工作不具有推动企业进步的作用,忽视了档案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库藏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也较低,并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档案监管电子化的关键性,抱残守缺的档案监管理念还未进行调节,致使电子化档案监管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缺少标准化的流程与统一的规范。营销档案材料采集与档案归入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没有按照统一的规范进行实施,工作质量往往是因工作人员的能力而有所差异。另外营销档案材料牵涉到的单位较多、步骤流程多及信息流量较大等,对于大部分初始材料的储存价值与时限没有设定统一的规范,从而使得一些具有价值的材料采集不完全,一些没有价值的材料却大批地储存在库房中,使得空间资源产生不必要的浪费。特别在大营销体制创建完成后,针对之前储存在电费计算与高压检测等单位的档案材料,怎样归纳集中、存入档案还没有制定具体的标准,并且新旧接替时较易致使档案材料流失。归档方式也还未实现同等性,依然存留着随便性较大,整理方式不恰当与调阅不便捷等弊端,特别是在人员变更之后,材料的采集工作脱节较为严重,存在档案材料来源不清晰等问题。
(三)电子档案监管具有着安全隐患。由于电子档案均是运用数字设施产生的,一旦在某个操控步骤中员工操作不当,则较易致使所有文档均会出现不准确性。而且电子档案的数据容易丢失,拷贝较为简易,篡改也比较容易,致使电子档案的安全性与严密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其次,档案管理缺少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能力的人才,无法较好地适应档案监管具体的需要,致使在电子档案形成到归档时,经济会受到较大的损失。
二、电子档案集中管理方式
电子档案是把纸质档案运用网络技术措施转变成电子文件格式保存在计算机当中。而电子档案监管中包括着电子文件收集、形成、归入与监管的整体管理方式,详细流程见“图1”。
(一)电子文件收集。电子文件的收集是运用网络技术方法,运用传感设施把传统营销业务纸质档案材料与当前营销业务整理中的档案材料进行扫查,并且拍下图像传送至系统中,再依照模型转变成电子文件格式。而在各个营销网点中,电子文件的收集可经过大量扫描仪等设施实行电子档案的扫查,再转变成图像的形式保存在系统中;运用电子签字方式收集客户签字,替换了传统的纸质工单签字。另外在客户现场,能够运用手机和照相机等设备进行图像拍摄,然后再传输至系统中。
(二)电子文件生成。根据营销业务实行业务数据收集,改进电子文件有关的具体叙述,并且实行电子文件传输完好性与生成资料明细单的确定。1.电子文件规范。电子档案文件一般以影像文件、文本文件和影像文件为主,依据电力营销业务具体的需要,电子文件规范应该是影像文件保证帧数的顺畅;文本文件保证文字的完整;声频文件保证音质的清晰;尽力降低存储大小,另外定名予以统一的标准。2.技术方法。一是图像文本辨别方法。首先运用扫描仪或者高拍仪等设施扫描工单上印制的字体与符号;再经过测验明、暗形式确立起外形;然后再运用字符辨别手段把外形译解为计算机文字。就是针对文本材料应用图像文本辨别手段实行扫查,再将图像文件实行具体的探析和整理,从而取得文字和报刊信息的流程。怎样清除错误或是运用相关信息提升辨别的准确率才是技术的主要所在,经过辨别后的文本可自动转变成全文引得。二是图像压缩技术。把具备多余信息的图像数据展开压缩,进而用更有效的格式展开存储与数据的传送。图像压缩技术能够分成有损压缩以及无损压缩。同?r依据电力营销业务的特征与客户营销档案价值的主要作用,选择无损压缩的方法是不可置疑的。
(三)脱机归档。所谓脱机归档就是把电子档案汇集下载至能够脱机储存的介质上,并且往档案单位交接。由于时间慢慢地积聚,营销业务档案材料存储量逐渐提高,占据档案监管服务器大部分容积,致使在档案查阅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变长,而为了提升档案应用功效,则需要对具有较长年份的档案实行脱机归档。1.档案交接。电子档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手段实行交接,而进行交接的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查验电子档案材料的完好性与可行性,然后记录下字符、检查索取后复制到介质;另外必须检验载体的完整性且没有损伤,需要时可以实行整体的检验,保证测验不存在病毒,以及档案内容的正确完好性,在及格率到达百分百之后才可以实行档案移交。一旦测验不及格的电子档案资料,则重新回到前一个步骤。2.档案判定。为保证脱机归档之后电子档案的质量,务必要针对档案实行全面的判定,一般从档案完好性、可行性、切实性几个方面实行判定。第一,档案材料的切实性:依据纸质档案材料,审核电子档案材料内容,保证电子档案内容切实性,确保其与纸质档案同等性。第二,档案材料的完好性:档案材料完好性的审核通常表现在电子文件有关的数目完整;每份电子文件内容和构造无残缺;同有关的业务需求存在相配性。第三,档案材料的可阅读性:所指的是文件通过传递、转移和压缩等变动之后依旧能够进行查阅,展现档案材料内容的切实性与完好性。另外电子文件可阅读性为其存在与储存价值的基本,如若文件无法有效地读取,再高的价值也会丧失其具有的意义。
三、集中管理的收益
电子档案集中进行管理主要是把电力用户全部的经营销售业务的档案材料实行集中合并管理,本质上就是电力用户经营销售档案资料的整合体,也作为电力所有工作与档案管理体系中一个程序的分支,负责整体经营销售业务当中档案资料的存储、管制与运用工作。而电子档案采取集中式的管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供电企业监管、经营销售业务程序的改善等,给企业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收益。
(一)完善档案管理现存的弊端,建立起优质的企业形象。完善过往档案监管混杂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障电力供电企业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地推动供电企业经营销售工作。并且其管理的形式对所有电力企业以及有关的政府公众事业档案体系的创建起到了良好的模范作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所有电力供电企业监管的力度。
(二)转变过往业务形式,达成异地业务办理。电子化营销业务档案,运用网络平台达成档案的查阅与调动,有效改善了过往纸质档案受到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弊端,使得客户办理业务不会再因为地理位置的约束而无法办理,从而为同城异地办理奠立深厚的基础。
(三)硬件设施统一建立,节省成本与资源。采取集中式管理电子档案之后,统一搭建电子档案监管体系,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较多单位反复搭建的开支,有效防止了多数单位都要搭建与采购档案储存有关设施资金的不必要耗费。在达成档案集中式?Υ嬗爰喙苤?后,之前必须在多数单位储存的部分资料则不需印制多份。例如供电合约,之前务必要进行审查、计算以及多个供电部门分别储存,在建立完成之后仅需要一份资料就可以满足相关的要求,从而能够节省许多办公资金的耗费。
(四)冲破过往客户填单的形式,提高客户服务体验。采用全新的技术方法扫查客户资料,客户档案资料电子化储存在系统中,冲破了传统通过客户填单的服务形式。另外电子化营销档案之后,客户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通告单和相关的资料都能够经过计算机系统以文档的形式发送至客户,客户签字确定也由电子签字达成,为客户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体验。
(五)降低档案管理工作压力,达成减员增效。电子化集中管理档案,便于客户档案的及时查阅与调取,并且可以依据需求对档案原始文件地点实行锁定,从而迅速的提取原始文件。其次,把档案管理者从过往繁乱混杂的档案归入、档案调阅等工作中解脱出来,进而增强档案管理、数据探析与客户服务的力度,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六)标准化档案监管流程,达成闭环监管。通常,转变了过往营销业务档案调阅流程,创建了供电企业内部调阅体制与供电企业归入的工作流程,实现了档案整体过程的闭环监管和整体过程记录监督档案管理,经过拟定相关的管理标准,创建子档案运作的保证体制,从而使得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得到安全且有效的开展。
摘要伴随我国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电子公文。这些电子公文不仅给企业办公室工作人员带来极大挑战,而且在管理电子公文中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加强企业的电子公文管理,具有迫切性及必要性。本文即将分析企业办公室电子公文管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阐述提升电子公文管理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企业办公室电子公文管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在企业的管理中,特别是办公室的电子公文管理,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使得电子公文的保存、发送更加快捷,提高企业的信息服务水平。但是,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说,提高企业电子公文管理水平势在必行。
一、企业办公室电子公文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电子公文的认识不足
电子公文自身具有优越性、独特性,不仅可以对其进行复制、保存、发送,而且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并且操作过程简单、方便、快捷。由于电子公文的这些特性,逐渐的替代了纸质版的公文。但是,在企业的电子公文管理中,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落后,对电子公文的认识不足。这样,不仅导致企业的管理存在滞后性,而且先进的科技得不到有效普及。
(二)缺乏完善的电子公文保管制度
电子公文在企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因此,企业应当强化电子公文的管理。但是,有些企业缺乏健全的电子公文保管体系,使得电子公文存在不稳定性、不安全性。一旦电子公文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对企业构成严重的影响。除此之外,受纸质版公文的影响,使得电子公文容易引发安全隐患。特别严重的问题是信息泄露,非常不利于企业经济的发展。
(三)电子公文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培养工作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不仅能提升工作者的业务水平,而且能保证电子公文管理工作的质量。但是,在大多数企业中,电子公文管理者的年g差距较大,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且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由于他们没有就经过专业的培训,难以快速的操作计算机,并且不会维护电子公文信息。这样,严重降低企业电子公文管理工作的效率。
(四)电子公文鉴定责任不明确
电子公文的鉴定,一般依照文件内容进行识别,分析信息的真假、价值。电子公文鉴定工作要求高、难度大,要求企业相关部门相协调管理。然而,在企业电子公文的管理中,缺乏明确的鉴定责任制,不利于电子公文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该类电子公文不断积累,使得企业电子公文管理难度更大。另外,电子公文管理制度不健全,难以对电子公文进行有效、真实以及完整的检验,导致企业电子管理技术滞后。
二、提升办公室电子公文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更新工作人员的思想理念
要想加强工作人员对电子公文的认识,就要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让他们了解电子公文的重要性。首先,应当改变旧纸质版公文的管理方式,构建一个以电子公文为基础的创新型模式。其次,要结合当前新问题或者新实情,转化落后的思维方式,进行超前规划,积极主动工作,将传统的思想观念与先进的思想观念相结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用创新型的思维方式进行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办公室电子公文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二)构建健全的电子公文保管体系
健全的电子公文保管制度在企业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维护企业电子公文信息的安全性,企业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电子公文保管系统。我们不仅要加大电子公文保障体系的建设力度,而且要保证每项电子公文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若想保证电子公文的安全性,应当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抓好电子公文储存载体的质量关;2.规范电子公文储存的保管条件;3.定期对计算机进行病毒检测,保证储存载体无病毒侵蚀或者将储存载体设置在一个保护状态;4.对于加密类型的电子公文,要进行严谨、有效的管理;5.定期对电子公文展开安全性检测,保证电子公文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以及可读性,避免储存载体无损坏,如果出现问题,应当及时对电子公文进行维护、复制和修复。
(三)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于企业电子公文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电子公文管理的知识,而且要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实现企业电子公文管理的高效。具体的来说,相关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学习电子公文的概念、电子公文的管理学以及电子公文的保护方法,另一方面还要将所学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特别要求工作人员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操作技术以及维修保护技术。这就要求企业能够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电子公文管理者,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提升、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等方式进行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固定资产 投资 购置 日常管理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而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投资无疑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在“十五”(2001―2005年)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9.5万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8%,超过了1981-2000年20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总和。其中,第二产业,即采矿、制造、水电气和建筑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近40%,是支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如何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能,并带来现实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却是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众所周知,我国第二产业的许多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闲置现象,如纺织、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而大部分行业都有产能利用率低,投资效益低下的情况。经过长期的闲置后,部分企业的固定资产要么低价出售,要么彻底报废毁损,甚至因管理不善而流失。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前的分析论证和审批,严格采购环节的招标、审批、验收等制度,改善日常管理中的各项内部控制制度,从预算、分析、采购和控制等各环节强化管理,使固定资产能够充分发挥效率,为企业带来投资收益。
一、 固定资产的投资管理
上文中提及的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低下,集中反映了企业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缺乏科学的管理,导致盲目投资、超计划投资、投资周期过长等问题。为避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失误,企业必须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其重点是事先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论证。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 首先要成立由相关专业人员参加的项目论证小组,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估
(1) 成员要由技术、生产、财务、投资等专业人员组成,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和经济上充分论证,从而保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以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经济效果,以实现投资在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和建设上可行。
(2) 要在充分调研市场、技术分析和经济预测的基础上完成以下可行性分析内容,为决策提供参考:
(a) 市场研究,包括产品的市场调查和预测研究,这是可行性分析的先决条件和前提,是项目成立的重要依据。
(b) 技术研究,即技术方案和建设条件研究,从资源投入、建设地址、技术、设备和生产组织等问题入手,这是可行性分析的技术基础,它决定了投资项目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c) 效益研究,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它是决定项目投资命运的关键,因此也是固定资产项目可行性分析的核心部分。
(3) 要对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以便运用恰当的分析论证方法得出正确的结论。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仅局限于产能的增加,还包括更新改造、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大修理支出等,其效益的计量方法各不相同,所采用的评价和判断标准也不同,因此要运用正确的论证工具和手段。
(4) 运用科学的分析论证方法,对投资进行经济效益判断。市场研究和技术论证一般运用的是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而经济效益预测则必须以定量分析为主,“用数字说话”。目前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有:
(a) 净现值法:指投资项目在投资期内各年的现金流量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的差额。在多个方案的非互斥选择中,应按净现值的大小来排列;在互斥方案的比较中,应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b) 内涵报酬率法:指能够使未来现金流入的现值等于未来现金流出的现值的贴现率。在非互斥的方案中,应按内涵报酬率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的多少进行决策;在互斥方案选择时,超过资本成本率或必要报酬率最大的方案为佳。
(c) 现值指数法:指投资项目未来各期净现金流入的现值与初始投资额现值之比,又称贴现后收益―成本比。如果此指标大于1,则说明项目可行,在互斥方案比较中,选择指数最大者。
上述方法是考虑了资本时间价值的分析评价方法,是分析和判断项目可行性的主要方法和指标,其中内涵报酬率和现值指数都是相对指标,没有考虑项目所需投资的绝对值,因此必须结合净现值和投资规模等综合评判。
(d) 回收期法:指投资引起的现金流入累积到与投资额相等所需要的时间,主要用来测定方案的流动性而非营利性。
(e) 会计收益率法:指投资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年平均投资报酬率,一般用于项目可行性的初步判断。
以上两种方法都没有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只能作为分析判断的辅助方法使用。
2、 必须坚持编制年度资本性支持预算,以预算控制投资额度和节奏。企业每年要根据中长期战略规划和年度经营目标,结合上述可行性分析和年度融资规模等因素,合理安排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并根据经营计划和融资计划,控制投资节奏,防止出现资本性支出占用流动资金的现象,从而影响正常经营。
3、 要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计制度,强化责任意识。为了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和效率,加强投资项目在论证、决策、执行等环节的管理力度,应大力开展投资项目的内部审计,揭示和暴露投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按制度进行奖惩,从而强化所有投资参与者的责任和风险意识,规范投资程序,提高投资效益。
二、 固定资产的购置管理
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实施阶段中,购置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一方面购置价值将形成固定资产的成本,从而影响到未来资产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购置进度也将决定着固定资产能否按计划投入使用,占领市场。因此,在这一阶段,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要建立招投标制度,以科学的方法规范资产的购置,降低购置成本。
在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中,实行采购招标是实现降低建设成本、抑制不轨行为、加强项目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固定资产投资建设的招标方式主要分为公开招标、邀请招标和议标三种。
(1) 公开招标,又称无限竞争性招标,是由招标人通过大众媒体公开招标公告,凡符合规定条件的不特定供货方均可自愿参加投标。
(2) 邀请招标,又称选择性招标,是由招标人根据掌握的信息资料,向被认为有能力承担供应任务并经预先选择的特定供应方发出邀请书,要求他们参加采购的投标竞争。
(3) 议标,又称谈判招标,是由招标人选择两家以上的供应方,以议标文件或拟议合同草案为基础,分别与其直接协商谈判,选择满意的一方,达成协议。
(4) 企业要根据拟购置资产的数量、价值、技术要求以及市场供应状况,进行合理选择:
(a) 基本建设和通用要求的设备仪器等产品一般要公开招标,有利于在公平竞争机制下选择性价比最佳的投标方中标。
(b) 有较高技术要求但存在多个供货渠道的产品一般要邀请招标,在满足实际要求的条件下实现既能保证建设质量、又能降低投资成本的投标方中标。
(c) 有特殊技术要求且供货渠道较少的产品则按议标方式进行,但在操作过程中一般投标方不得少于两家。
(d) 特定产品(包括独家生产产品)在建设过程中会经常遇到,虽不具备招投标的条件,但为了保证建设质量和降低投资成本,应参照议标的方式,纳入建设单位和企业的采购招标管理体系进行管理。
2、 重视采购合同的审核,防止因合同规定不明确或不专业而导致的纠纷或损失。通过招投标等方式选择了恰当的供应商后,双方签订的采购或建设合同,应该经技术、法律和财务等人员审核把关,而不能仅仅依赖法律人员的审核。要通过合同约定,把资产购置的数量、价格、技术细节、购置或交货周期、支付进度和条件以及质量保证、技术和操作培训等等给予明确,从而规范供需双方的责任与义务,为今后的验收、质量监督等提供合法的基础。
3、 要严格执行资产的验收程序,确保购置资产的数量和质量。要成立由采购、使用、技术、管理等部门组成的专门小组对购置的资产进行验收,保证资产在技术、工艺、交期上符合要求,并提供了合同约定的人员培训、测试材料和免费配件等,满足资产及时投入使用的需要。
4、 要利用现代化的项目管理技术,比如关键日期表、甘特图、前导图法(PDM)和关键路线法(CPM)等,提高对固定资产购置时效性的管理,准确地把握购置进度,保证固定资产按计划投入使用,为企业创造效益。要坚决杜绝由于管理不善和控制失当、项目建设期过长而导致丧失市场机会,产品竞争力下降的情况,更不能产生“烂尾”工程和“鸡肋”项目。
三、 固定资产日常管理的重要环节
1、 要真正建立固定资产的二级管理员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各级资产管理机构要配备专门的资产管理员,规范其岗位职责,严格考核,落实到位。资产管理员要重点做好固定资产卡片和台帐的完善和及时更新、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及时报告、反馈资产的使用和保养情况等工作,为强化资产管理打好基础。
2、 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固定资产定期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并严格执行,降低因资产故障、损坏等带来的维修成本和产能损失等。要杜绝“以修代养” 的舍本逐末行为,坚持固定资产的定期保养制度,严格按计划执行,降低损失和成本。
3、 要认真核查资产盘点和清查结果,分析资产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盘活资产。许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按时盘点,但往往流于形式,使盘点沦为单纯的数量核对工具,没有发挥盘点对清查资产使用状况和清理资产的作用。因此,企业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盘点流程,在核对数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对闲置、损坏、毁损等资产进行审查、分析,并综合使用部门和技术部门的意见,提出诸如技改、维修、转让、报废等建议,盘活资产,杜绝浪费。
4、 必须培养风险防范意识,树立风险控制机制,坚持给固定资产投保。由于风险意识不强或存在侥幸心理,企业常忽视固定资产投保这一重要的风险规避手段;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往往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风险管理和控制意识,通过与专业保险公司合作,结合企业的资产特点,为企业量身定做一套成本与风险相宜的财产险方案,从而为企业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戴上“护身符”。要特别关注企业的附属设施、在建工程、装饰装修和设备附属物等“隐性”资产,在保险方案别关注,防止潜在损失。
本文通过论述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环节,重点讨论了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投资管理、购置管理、日常管理等,试图为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提升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防范资产管理中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 庄严明.如何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审计文摘,2005;8
[2] 汤炎非,杨青.可行性研究与投资决策.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俊菊.论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商场现代化.2007;3(上)
Abstract: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harmonious power grid construction shouldfully underst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and role of human resources in the management and safety production of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Planning work with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can we create a new situation with talente.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lectricity 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人力资源管理是发展电力企业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进新,赋予了党的组织工作新的内涵。在新形势下做好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能推进和谐电网建设,而且对电力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企业管理的精细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目前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问题。目前,在大多数电力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还仅仅停留在劳动人事管理层面上,人事机构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各管一摊,相互协调不理顺,有关数据难以实现共享,重复工作很多,而且往往一人多职,很多工作管不顺、管不细,直接影响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效果,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社会及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人力资源规划问题。目前,大多数电力企业特别是县级供电企业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缺乏前瞻性及计划性,往往停留在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上,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人力资源的获取、配置根本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现状和生产发展的实际需要,没有做到人事相宜,人事配置手段较弱,形不成合理流动的优化配置机制。
3、不重视员工后续努力。企业的部分管理者对职工后续努力不够重视,职工接受培训后回到自己的岗位,被繁多的具体任务和短期的任务目标压得透不过气来,培训中所学的东西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运用和实施。
4、从人力资源的各个环节来看,也存在许多不足。在“招人”的环节,管理者大多没有基于组织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和清晰的工作分析,没有基于组织性质的人才素质模型和选拔选聘程序,忽视价值观和理念上与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在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引进过程中,这些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在“用人”环节,受传统影响,大多工作均沿用已有的管理规范,忽视对知识型员工绩效评价、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工作的深入研究;在“留人”环节,薪酬水平与员工价值相比严重偏低是电力企业面临的严重问题,大多管理者倾向于物质激励,忽视文化建设和员工对人际柔性管理、参与式管理的需求,致使员工忠诚度低、归属感差。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和谐电网建设,确保安全生产,必须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紧紧抓住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环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工作领域,努力造就一支责任心强,有技术、有效率、有活力的专业管理、技术人员队伍和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职工队伍。
1、把好选人关:科学发展观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以人为本”,电力企业必须根据各部门的生产情况确定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力资源长远规划,尽可能做到专业对口,优化人力资源配量。要特别注重引进、吸收、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2、把好用人关:必须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际、群众公认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实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不拘一格、量才使用,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当前,要将能否确保现实安全和职工队伍稳定作为检验其工作能力的“试金石”,并通过严格考核确定其任职。对政绩突出的青年优秀人才要重点培养,同时要注意消除用人上的“关系网”和论资排辈的弊端。
3、把好育人关: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伴随的将是整个电力企业综合能力的提高,这样才能保证电力企业的发展后劲。电力企业必须通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来充实和完善企业自身。由于培训是素质弹性的调节器,因此电力企业的高层领导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要始终把对员工的培训放在首要位置,从而为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培训结束后,人力资源部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评估机制和人才提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