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格教育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书法艺术教育;小学生;品格养成;作用
一引言
我们从小就知道“字如其人”这一词,我国自古就有字如其人这一说法,意思是书写行为可以投射出人的性格、心理、情绪、能力等方面的信息。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书法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正确合理的书法教育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很多小学都开始重视书法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书法字形,更是通过书法理论的阐述让学生明白字如其人的真正道理。
二人格与书法
自古以来,我国国人就十分重视书法的练习,我们从小都被教导好好练字、字如其人。书法是文化知识的基础,当书法被赋予了文化底蕴之后,书法的层次就会更高,练习书法修身养性,在一种安静平和的内心世界中,让灵魂得到升华。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多都有修习书法的习惯,这也可以看出书法的重要性[1]。书法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人格、道德、品质等等,可以说书法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当书法艺术到了一个深的层次的时候,可以将作者的内在品质用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好的书法家能够做到心手合一,虽然说书法不能将人的内涵全部体现出来,但是能够体现一个人最根本的人格。书法艺术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体现,能够感染他人,有比较强的概括性,书法不仅能表现出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技巧熟练度,还可以承载艺术信息以及品格,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小学生的品格培养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其品格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方法,最好的方法就是潜移默化,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品格的重要性以及魅力,通过书法教育,就可以做到这一点。小学生刚开始练习书法的时候,每一笔画的长度、字形结构的疏密等等都是完全仿造字帖,熟练之后,每个人的字都会有所变化,通过字体就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在书法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主观感情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融合进去,用一种抽象艺术来表达独特的意向。书法艺术教育就是让学生们学会品味在书法中蕴含的这些东西,并逐渐的吸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精神得到丰富,书法特有的文化内涵会使学生深刻的体会到品格,以达到培养品格的目的。
三书法教育在小学生品格养成中的作用
书法作为我国国粹,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用书法艺术教育来培养小学生的人格是小学书法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格培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协同实施,书法特有的内涵可以有效帮助小学生人格的养成,以下是书法在小学生品格养成中的作用[2-3]。
(一)细心
自古以来,我国很多国人都修习书法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书法艺术中的内涵和精神已经十分丰富。因此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细心的学习,深刻的体会。书法的风格多种多样,有笔意瘦挺,体势劲媚的,有放而不流,拘而不拙的,有八方平正,翰墨洒脱的,但是这些书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无论何种气象,在进行书法的时候,必须细心运意,集中精神,如果不能细心的练习书法,那么无论何种风格的字体,都无法体会到其精髓,练习好。在每次下笔之前,练习者必须细心地体会,在心中仔细的描摹一遍,做到胸有成竹然后再下笔,这是练习书法最基本的要求,书法对于细节的要求很高,一丝一毫的细节都可能影响到书法整体的风韵,所以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细心的品质会得到很好的锻炼,会锻炼他们仔细观察,细心思考的能力。小学生练习书法的时候,需要大量的临摹,在临摹的过程中,就需要细心地观察书法的特点,仔细的体会书法的内涵,如果不能做到细心,那么学生一定练习不好书法,所以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会越来越细心[4]。
(二)耐心
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小学生需要静下心来慢慢的书写很久,如果没有耐心,学生就不能沉下心来写字,耐心是进行深度探究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的沉下心来,内心逐渐平静,耐性有所提升。流传至今的很多古人名句都强调了心静的作用,如果不能心静,那么就不能更好的进行身心的调动,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从书法的风格样式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耐心练习,如果书法沉稳有力,那么写字者定能够耐心练习的,如果书法轻浮不沉着,那么写字者肯定是缺乏耐心的。练习书法需要长时间的在桌子前保持比较小的动作幅度,心神安宁的慢慢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耐心会得到锻炼。
(三)恒心
古人云:“书无百日功”,意思就是想要练习好书法,需要长期的坚持,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速成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我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无一不是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练习书法,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练就一手精妙绝伦的书法,这需要极大地恒心与毅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可能联系好书法的。因此,书法艺术教育能够锻炼小学生的恒心[5]。
(四)拓宽艺术视野,提高鉴赏水平
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特点也是不同的,书法的风格和内容与其所产生个发展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其所处的朝代背景,能够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更加丰富。书法发展有一明两暗三条线路,然后也受到了朝代的影响,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先秦尚象、秦汉尚势、魏晋尚韵、南北朝尚神、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清尚仆、今尚形。在书法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在讲述书法的历史背景的时候,不要将书法的历史讲的与朝代历史简单的重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欣赏观,结合书法的背景深入的了解书法,体会书法的深厚底蕴,让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到书法的内涵。在书法艺术教育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书法作品进行品鉴和鉴别,对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功过等进行评价,学会鉴别书法的价值,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让学生的审美观得到很大的提高。与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回受到陶冶,书法独有的内涵会使学生深刻得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潜移默化的时学生打好品格基础。
(五)至理明心、人书俱佳
我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名人大家,其作品风格迥异,无一不体现了作者的性情品质,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书法艺术教育的时候,要引导他们体会书法所包含的精神,让学生拥有自己品味书法的能力。书法与一个人的精神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书法是一个人深刻内涵的体现,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其字体也有很大的不同。能够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因为其书法技巧的高超,更是因为书法作品蕴含的精神以及其作者本身的风骨。书法结合了一个人的内心与外在,体现了人的精神世界,教师在进行小学生的书法艺术教育的时候,一定要强调这一点,不仅仅让学生学习书法的行,更要让学生学习书法的神,心正则笔正,立品应为先,学生正确的练习书法,能够有效的学习书法大家的优秀品质,形成良好的品格基础[6]。
(六)下笔不苟、精益求精
练习书法离不开笔墨纸砚,漫漫历史长河中关于笔墨纸砚的典故知识也有很多,在练习书法之前,学生需要准备好合适的工具,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书法习惯。小学生自己的鉴别能力还比较弱,教师应该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书法工具以及临摹字帖。教师应该让学生静下心来,排除心中的杂念,专心、细心的书法,细致入微的观察书法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都会有所提高。书法笔画的提按、顿挫、轻重、徐急、藏露、方圆、曲直,用墨的干湿、浓淡,结构中点画合理搭配、偏旁比例等等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练习中逐渐的熟悉、体会,技巧越来越熟练,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单调的,长期练习书法,学生意志力将会更加坚强,形成,细致认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四结语
通过书法教育,不仅可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将书法文化发扬光大,更对小学生的新型品格有很大的影响,能够促进小学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和教师要注意教学方式,不仅仅停留在书法表面上,要引导学生理解书法,通过书法学习优秀的品质,实现人格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白羽.书法艺术教育在学生品格养成中的价值探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29(10):96-98.
[2]周沃涛.实施书法艺术教育的有效策略[J].新校园旬刊,2016,(2):12-13.
[3]达彦生,和清.浅析高校非专业书法艺术教育的功能[J].知识经济,2014,(12):137-138.
[4]林婥琴.现代书法艺术教育的价值嬗变——以小学书法艺术教育为研究视阈[J].艺术探索,2014,(2):60-61.
[5]闫生杰.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教育课程在小学书法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1):34-35.
教育是人的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教育,应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要素不能动摇。没有政治的教育不存在,没有经济的教育太贫乏,没有人性的教育非教育。教育为民众服务,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为经济服务,而政治和经济的服务对象都是人。因此,教育的起点与归宿都是人。于是,我们必须在政治教育和经济教育之外寻找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范式,构建一种社会风尚、社会品格与社会风范。我认为,品格教育就是一种这样的教育。
品格是指人的品性的表现方式,品性通过人的品质而表现为品行。品格是逐渐养成的,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的塑造,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可以表现为人的气质与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即人格。品格可以分为个体品格和社会品格。个体品格包括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自律、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等品质;社会品格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热爱集体、乐于助人、遵纪守法、具有社会责任感等品质。品格教育是个人品格与社会品格的结合体,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是成正比的,即自我实现的成就越高,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亚里士多德说,美德不能仅仅是教,还要通过表现美德的行为来形成习惯。这种行为的表现显然是有社会性的。英国哲学家缪勒提出“发展品格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思想”。斯宾塞则要求“教育要达到形成品格的目标”。由此可见,品格教育高于一般的学校教育,是高尚的教育。
我国的价值教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6年,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社会价值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1978―2008年,以个人发展为主的个体价值教育,培养重点人才,实现人的充分发展;2009年至今,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教育。
品格教育正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相结合的教育,它建立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它包括了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能力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以及人的个体和社会的全面的和谐发展。因此,品格教育是德智体等的全面发展,是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也是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一体化发展。在学校教育中,品格教育体现于价值教育、课程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
一、价值教育植根品质美
以品格教育作为我们当今的教育主题,无疑切合了当今日益强化的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必须深挖品格教育的内涵,正确理解和阐释品格教育的意义。
品格最重要的因素是人的品质,品质最深刻的内涵就是高尚纯洁的品德,即通常所说的美德。我们必须把勤劳、自律、诚实、友爱等作为学生品格教育的重要元素,实现学生教育的品质美。品质包括了人的各种特质,其核心的意义则在于价值观的形成。可以说,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了什么样的人。因此,这是个核心的问题。价值观的形成起源于家庭,改善于学校,合成于社会。在此,我仅仅谈谈学校教育。
价值观是人通过对是非的判断形成的好与坏的观念。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必须提供符合社会标准的一系列事件,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切合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参与问题的解决,通过合作学习,设置道德两难的场景,让学生分析、阐述各自的意见,提供可以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反思对比自己以往的道德行为,增强是非辨别的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有效引导学生从事实际的道德活动:(1)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建设工作(如合作学习、参与学校环境保护、维护学校秩序等)与社区服务工作(如照顾老人、帮助流浪者、参与环保项目等);(2)为所有的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3)提供机会让学生进行自主的评价与设计;(4)留出专门的在校时间支持学生进行个体的或团体的道德实践反思活动;(5)明确地肯定学生的道德实践,使学生在校内外实践中得到锻炼与发展。
二、课程文化构建品性美
品性是由品质而体现的个性。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即使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与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而学校教育正应当适应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需求。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性,我们可以丰富品格教育的方式,拓展教育的外延,丰富学校的课程建设,设立人文学科以形成学生的人文性和良好的修养,设立自然学科以形成学生求真的品性。
学校课程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教师教学应尊重所有的学生,帮助他们发展品格、走向成功。在学科教学中,应该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的天然兴趣,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同时要注重学生自主品质的培养(如学生设计或学生自主开展的项目);在学科学习中,融合理智德性(如好奇、追求真理、对开放接受新观念)、职业德性(如勤奋、毅力)与社交德性(如诚实、负责、合作)的发展。各学校应设立具有学校文化特色的学科教学体系,做到科学、人文和通用并举,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科品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学生教育的品性美;同时,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以促进学生良好品性的形成。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核心价值观与学科内容的联系。教师要注意阐发学科主题中包含的价值观内容,如历史人物具有的优秀品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品格分析等;在学科教学中出现伦理性问题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思考,以促使学生良好品性的养成,如探讨某一历史事实是否公平,如何对科学新进展、战争、社会政策与时事进行伦理评价等。
此外,教师应采取多维的教育策略以适应学生多元与多样的文化、技能、兴趣和需要。教师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准确识别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要帮助所有的学生走向优秀,学生不论文化、种族、性别以及社会地位的差异,都应受到尊重、鼓励;教师在设计与提供指导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在文化、种族、性别以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别。
三、示范教育践行品行美
品行体现为一种道德行为,通过品格的塑造过程,体现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职工,体现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环境,也体现于我们丰富的文化底蕴。由此产生了学校的典型人物,形成学生的风范、教师员工的风范、领导的风范以及学校的风范,以引领我们的学校教育,实现学生教育的品行美。
校长的一个重要使命是与其他人(教师、父母、学生、社区成员)共同分担品格教育的领导责任。品格教育的领导责任包括:(1)明确教育目标与行为规则;(2)以身作则,树立个人榜样;(3)依据教育政策、学校人事状况与资源做出各种决定。教师、学生与父母在内的领导组负责监督与引导品格教育的计划、实施,鼓励全体学校成员参与品格教育活动。受到品格教育影响的教师、父母与学生在品格教育决策中有发言权。学校常规的领导机构承担制订品格教育方案与计划的责任。
良好的品行需要教师的示范。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主动承担学生的关心者、示范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必须创建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始终关怀学生,建立道德纪律的准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教师必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行为,给予他们及时的学科帮助和心理辅导,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此外,我们还必须改进和完善学校制度,以制度创新促进人性发展,以人性发展促进制度完善,使学校和谐、快捷和圆满地发展。我们还必须加强民主建设,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智慧,以实现学校共同发展的愿景,实现教师、领导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目标。
办应用技术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面向工程建设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这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所确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土木学院历经近60年的办学实践,一心专注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建立了“大土木平台+专业方向模块”的两级理论教学体系和“实验实训+专项设计+综合应用”的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产学研结合为途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大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为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土木工程专业系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专业和黑龙江省级重点专业,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校企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材、土工集中训练教学方式创全国之先河,多学科团队式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成效显著,这些基础和优势是培养土木类应用型人才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2突出工程文化教育
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工程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大突出亮点。作为办学历史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土木学院,土木工程文化更具特色和优势,拥有比较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土木学院人的品格、精神和气质。注重学生工程文化、工程素质的涵养和积淀;注重学生工程品格、工程气质的历练和塑造;注重学生工程伦理、工程道德的贯穿和坚守;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这就是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文化育人的特质和内涵。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是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修养;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效能;既要重视对人类千年文明成果的继承,也要重视对现代工程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不断增强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文化博物馆和土木学院的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是宣传普及工程文化知识和开展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有形载体,并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涵养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特别是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荣获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以及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创办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省内10余所高等学校参加的“龙建杯”校园工程文化系列大赛活动(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3年全国科普日的优秀特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工程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
3倚重寒区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教学
黑龙江省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气候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寒区地域工程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分别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寒区道路工程技术”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寒区公路养护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并形成了寒区道路材料与改性技术、寒区路面结构与再生技术、寒区路基防护与病害防治技术、寒区土木工程维修与加固技术等优势科研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基于寒区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重视低温条件下的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开设寒区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寒区公路边坡稳定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并将之渗透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突出体现。
4积极开展争做有品位的土木学院人活动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人格力量 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081
1 引言
伴随国内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专业技术水平与社会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任务。高校辅导员是高校进行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素质和个人修养,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引导者。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班级与校方之间有效连接的重要桥梁,在高校教育教学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是一种非权力的影响力,是辅导员自身综合素质的集体展现,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辅导员人格魅力是自身教学与管理特点折射出来的特殊能力,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与学习品格的铸就。
2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的定义与内涵
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是辅导员自身教学水平、管理水平、精神风貌、心态、道德等多层面的集中体现,是自身性格、能力与内在气质的共同体。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是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展现出来的影响力、号召力与吸引力,通过辅导员自身人格魅力的展现能够有效引导学生们形成一个正确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动机,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勇于面对困难的坚毅品格,激励、鼓励学生产生足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无形中帮助高校学生改掉自身养成的坏习惯,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逐步提高,为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重要保障。
3 高校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高校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榜样作用、激励作用、熏陶作用、导向作用与整合作用等。高校辅导员自身的榜样作用与示范作用对学生学习品格与生活习惯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直接影响着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高校学生大多数处于心智成长的上升期,激励作用与感染作用是对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方式与手段,辅导员通过自身人格魅力的展现去尊重学生,给学生提供激励与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优秀的辅导员具备帮助学生建立可实现的学习目标,强化高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大学生形成优秀的学习品格的能力,通过引入学生个体差异理论、积极心理学理论、人格理论等实现对高校学生的科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工作中,以心理学人格理论为理论指导,重视高校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与发展差异,关注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学生管理过程中从辅导员自身出发,为高校学生树立一个优秀的学习榜样,实现对高校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高校学生进行全面性、系统性、综合性培养,为社会输入具备综合文化素质,实践能力水平过硬的可用之才。
4 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关键策略
探究高校辅导员提升自身人格魅力的关键策略,第一,创新学生管理机制与教育模式,从自身出发,深化自身涵养。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逐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硬件设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管理过程中能够做到以学生为本,完善相关鼓励与惩罚机制,实现对高校学生文化与生活上的科学管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高校辅导员自身的人格魅力强化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探究高校学生管理理念、运行机制、反馈机制、管理方法与评价标准的全面改革与创新,培养高校学生具备优秀的学习品格,为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第二,高校辅导员要具备平易近人的真实情感。情感是与学生沟通最直接的手段,高校辅导员要从内心去关心每一个同学的成长,用热心的态度去教育学生,与学生建立较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对高校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内心情感是辅导员人格魅力的直接表现,高校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的修养与内涵,丰富自身的情感,用最真挚的感情去影响学生,用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以期更好的完成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任务。
5 总结与建议
高校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高校辅导员要加强自身修养与内涵的提升,注重培养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实践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与管理方式的选取,以社会人才市场动态化需求为参考标准,结合社会现实情况,以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开展对高校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使高校学生成为信息化时代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士福,孙莹光.高校辅导员的人格力量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9,(3):34-36.
[2]高雅丽,孙志佳.论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及其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魅力中国,2010,(6):266.
[3]赵秀芝.高校辅导员人格魅力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5):98-99.
[4]杨莉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探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关键词:“三生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融合
所谓“三生教育”,即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三种基础性教育事业理念的缩略化总称,是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长期稳定繁荣发展目标过程中,极其重要的思想理念指导要素。语文学科,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培养工作课程内容构成体系中的基础组成部分,将“三生教育”思想指导理念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实践工作相结合,对于切实提升我国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的质量水平,具备深切的促进作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如何把“三生教育”融合到语文教学中展开简要阐释。
1“三生教育”的基本内涵分析
1.1“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命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助恰当有效的教学实践形式,帮助学生群体切实实现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以及珍爱生命等具备基本性特征的思想观念认知基础,促进学生自身以积极化的具备充分正能量特征的行为模式,发展自身的专有化生命体验行为,扎实促进自身的生命体验质量水平,实现幅度显著的优化提升,继而实现最优化的生命价值状态和生命意义状态目标。
1.2“生存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存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实施形式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手段,引导和助力学生初步学习掌握基础性的生存知识理念,具备基本生存技能应用项目的实践活动能力,在养成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环境保护理念的实践背景下,实现对人类基本性生存发展演进规律的清晰化和准确化把握,切实提升自身在特定社会历史实践环境条件背景之下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综合性创造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科学的生存思想观念。
1.3“生活教育”的基本内涵
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中小学教师借由恰当的教学工作开展方法,指导学生实现对基本生活理念要素和生活常识要素的认知和理解,实现对具体生活活动过程的实践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通过获取带有充分个体化特征的生活体验,建构和发展具体的生活性认知观念。并在此基础上,督导中小学生个体顺次形成基于个人层次、家庭层次、团体层次、民族层次、国家层次,以及人类共同体层次的生存实践发展目标。
2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实践过程中融合“三生教育”理念的具体思路
从实践性分析视角角度阐释,“三生教育”基本理念的提出,以及在具体化教学实践环节过程中应用,有效实现了对“生命价值”以及“生命存在和发展形态”等思想理念要素范畴的深度关注,并较为清晰地揭示了“人”作为宇宙中唯一存在的智慧生命形式,在生命体验过程的形成演进过程中,所具体展现的思想观念认知水平,以及行为模式演化表现水平。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日常化教学实践过程中,实现“三生教育”基本指导理念在具体教学环节开展过程中的融合性应用,应当关注生命实践要素,以及生存本领培养和提升要素的具体表现价值。比如语文教师在开展以《描写生活中常见的植物》为主题的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本班学生实地参与植树造林或者是花卉种植实践活动,促使小学生通过参与相关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项目,清晰认识“树木”和“花卉”等植物品类,作为具备异质存在特征的“生命形态”,与人类在存在形态层次的差别。语文教师还可以督导本班学生,以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某种花卉类植物作为写作对象,通过开展持续性的生活状态和行为表现特征观察过程,初步揭示特定花卉植物的周期性生命发展演化特征,并诱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描写特定花卉植物对象的周期性生命形态特征发展演化规律,具体总结其彰显和涵盖的具象化生命品格。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的课堂讲评环节,教师可以在全面点评本班学生的习作文章基础上,借由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为学生引入和展示若干种具备优秀生命品格的植物类型,其中涉及了胡杨、梅花、绶草等等,在开阔学生的观念认知视野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实现对生命品格认知水平的显著优化提升。事实上,实现小学语文学科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与“三生教育”指导理念的相互结合,应当在帮助中小学生真切认识生命形态和生命品格特征的基础上,扎实促进中小学生自身生存行为实践能力的优化提升,推动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事业的长期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