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格教育 校园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004-01

“道德教育并不是什么新的观念,它和教育本身一样历史悠久。”我国古代就有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一说,可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从建国以来,道德教育一直是学校的教育内容,受到了学校各方的重视,但反观当今社会,道德问题却层出不穷引人深思。2011年的小悦悦事件让全社会震惊,无独有偶,在1964年美国纽约街头出现的38个人目睹一歹徒追杀一妇人却无一人搭救或报警,这引起了美国社会学者的关注,并推行品格教育来改善此种情境。

Character Education译为品格教育,等同于我们所说的道德教育,美国推动的品格教育复兴改变了美国学校道德教育的面貌,在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改善了学生道德缺失的状况。而这成功的道德教育方式对改善我国高校现在的道德现状,尤其是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有着借鉴意义

1 美国复兴品格教育的原因

托马斯・里克纳曾明确指出,美国当时面临的道德危机有十大征兆:包括青少年暴力行为增加、欺骗行为增多、对父母师长或权威人士不尊重的人增多、同学间的残酷行为增加、歧视罪行人数提升、语言恶劣化、工作伦理欠缺、缺乏个人与公民责任、自我损害行为增多、不变是非伦理增多, 从1980年至现在,美国的校园与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社会风气日益变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重的,重科技教育忽视道德教育、重个人利益、热衷于追求金钱名利、忽视了品格教育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复兴传统品格教育的需求日益迫切,再加上伦理学复兴思潮的推动,新品格教育受到了人们的认同。

2 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

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顾名思义就是将道德融入到校园文化中的一种学校本位德育推动模式,在社会和社区营造道德文化之下,以学校为中心,把学校建造成为一个伦理或道德的社群,之后逐渐形成学校的共同体意识,继而辐射全社会。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学生可以培养公民责任、理解公民内涵、学习公民德行;其次,教师与行政人员都可以扮演模范与良师益友的角色,班级内采用合作、反省、讨论等方式来解决矛盾与纷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能创造出优质的校园环境,真正的做到把道德作为校园文化的中心。

美国政府大力支持的非营利性组织《品格教育伙伴》强调:当代品格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品格的发展融入学校整体文化与课程当中,使学生在社会、伦理与学术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品格教育的主体还应以学校为主,社会为辅,两者相辅相成,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所以,在营造道德本位校园文化的同时,美国的社会和社区也给以相应的支持与辅助,规定了法律,分清了家长、学校、社会三者的责任。这样使得品格教育落到了实处。

3 美国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的方法

美国品格教育的实践是多样的,不但出台了各种规则与法律来保障其顺利进行,许多非营利性组织也加入其中,对营造校园文化,建立新的道德核心,以美国《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提供了品格教育全方位的实施方法,称之为6E法的效果最为显著:

(1)示范(Example)教师应成为学生榜样,以获得学生的信赖。

(2)解说(Explanation)借由道德对话,让学生了解品格的本质。

(3)规劝(Exhortation)学生在面对挫折或选择时,应给予引导。

(4)校风或伦理环境(Ethos or ethical environment)营造学校整体道德气氛来塑造学生品格。

(5)经验(Experience)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提供校内与校外的实践机会,使学生结合理论与行动。

(6)追求卓越(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追求卓越,在品格方面也应设立标准并全力以赴。

我们可以看到,在6E法中,教师与学校在塑造校园文化重要性,教师要做到说清道理,而不是模棱两可或是把问题抛回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而学校则应该把道德教育是为教育的重要环节,形成政策与方针,为学生设立道德标准,以便更好的执行。

4 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学生明明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但是却通常不那么做,明明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依然去做。这种做法就是“知行不一”。这也使学校的德育变成了对于书本的理解和得分的工具。

学生出现“知行不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营造出一个有利于个体道德行为的环境,无法支持学生由知到行的转变过程。学习道德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这决定了我们的道德教育到底有没有落到实处。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加强学生道德体验和道德实践的锻炼,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加强道德体验与实践,对校方来说,要学习美国品格教育的6E法,调整教学目标,对值得表扬的道德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营造良好的校园道德风气;对于教师来说,不仅仅要让学生对道德有个认知,而且要形成习惯,在走出校园之后,这种习惯也依然不会改变;分析当下热点的道德问题,教师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说清楚哪种做法是值得提倡的;提倡新的德育教学方式,例如网络道德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社区与社会应给予支持,为学校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只有在学校里获得道德体验,那么这种道德体验会逐渐成为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当下存在的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复兴.现代视角下的美国新品格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 王晓娥.美国品格教育复兴对我国德育的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1(27):159-160.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2―0033―01

幼儿教育是奠基教育,贯穿了一个人成长的整个过程。在教育实践和家长关注中,良好习惯养成教育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更是培养幼儿以后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必须教育。

一、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意义

首先,《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都明确指出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其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品格的需要。幼儿阶段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体现最多的就是各种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就成为促进幼儿良好品格形成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品格的最佳途径。

再次,习惯养成教育是培养幼儿适应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从国际、国内不同历史时期来看,凡是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从我们身边的平凡普通人来看,凡是有人格魅力的人,能够得到大家赞扬和一致认可的人,都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的人。

二、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1. 道德习惯。道德习惯是指在道德意识支配下出现的较为稳定、持久的道德行为,它是确定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的基础。一个人品德高尚,社会觉悟和社会准则才能成为其精神财富。道德习惯具体包括以下内容:文明礼貌,关心他人,关心集体,遵守纪律,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个人安全,诚实守信,爱护公共财物,不欺弱凌小等等。对目前大多数独生子女来说,这方面的习惯显得非常重要。

2. 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多次重复和练习而巩固下来并变成内心需要的行为方式,它包括独立思考、按时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习惯,主动学习的习惯,主动提问、主动答问的习惯等。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步入小学、初高中后,家长就不用操很多心。

3. 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有关饮食、起居、卫生、消费等的习惯,如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积极锻炼身体,不随地乱丢瓜皮果壳,不随地吐痰,饭前便后洗手,早晚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乱花钱等。

4. 劳动习惯。劳动习惯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劳动,并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的行为习惯,如做好班级值日工作,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等。这个习惯养成后,可以避免长大后懒散、投机取巧的恶习。

三、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1. 要巧设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枯燥、单一的教育形式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目的和结果。“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全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作为一名幼儿园老师,除了口头提醒、正面引导之外,还应在环境方面下功夫。通过环境的暗示来影响孩子,让环境成为孩子的第三任老师。

2. 要积极鼓励。鼓励比呵斥、责骂的效果要好一万倍。教师要巧用激励机制,通过有声语言和肢体语言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来强化幼儿的良好行为。物质强化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用实物以及其他象征性的符号如小红旗、小红星、红苹果等加以强化;将时间的强化与机会的强化相结合,允许行为习惯好的幼儿有更多自由安排的时间,提供各种游戏活动的机会,为班级服务的机会等。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合理的激励机制,能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3篇

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舞蹈艺术自身具有的深厚艺术文化,通过舞蹈外在的表现载体,对人们进行道德层面的渗透和教育。舞蹈艺术通过外在的肢体表现形式,为人们提高强身健体的方式,透过表面的艺术功能,可以发现舞蹈艺术在道德层面的培养教育价值。通过舞蹈艺术,能够将人们内在想表达的思想情感体现出来,对个人人格的塑造有着一定的体现,同时也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观念。优秀的舞蹈作品和具有社会价值的舞蹈艺术,能够帮助人们更好的领悟舞蹈艺术文化,促进思想道德的提升。例如,舞蹈《俏夕阳》,由一组自由的退休老人自发组织的舞蹈,所表现出的则是一种老有所乐,健康向上的乐观精神。通过舞蹈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是巨大的,鼓励老年人应该学会自己创造幸福,积极向上,发挥社会“正能量”,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关于舞蹈艺术深层次的价值体现中,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在古希腊时期,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要将审美和道德教育进行相互结合。舞蹈的艺术审美价值中,体现出的教育功能在于通过肢体表现为媒介,提高舞蹈的感染力,通过抽象艺术进行形象教育,对舞蹈艺术中的道德意义和教育意义充分体现,促进人们对舞蹈艺术蕴含的价值的接收和理解,充分体现舞蹈艺术表现的功能。因此,舞蹈艺术在群众文化传播中具有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通过舞蹈艺术能有效提高审美水平和道德水平。

二、体现德育功能,培养健全品格

群众文化中舞蹈艺术对人们有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从古至今对舞蹈艺术的解读中,往往会触及到舞蹈艺术的德育作用,“礼乐诗书”中的“乐”,可以理解为音乐舞蹈艺术,乐者在其理解的过程中,要注重“洁静精微”,即德育。舞蹈艺术的影响教化作用具有潜移默化性,在无形中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态度,使心灵得到净化作用。通过舞蹈艺术的感知德育作用下,有助于人们形成真、善、美的健全性格,形成关爱、友善的美好品质,充实自身的精神世界。在舞蹈艺术的德育中,还包括舞蹈自身所具有的品格精神。在舞蹈练习和排练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不断磨练人们的意志,具有持之以恒的信念十分重要。舞蹈训练的过程中提倡发扬能吃苦、不退缩的精神,培养人的逐渐坚强、勇敢的强大内心,坚韧、无畏的精神是舞蹈训练中的重要精神。同时舞蹈艺术的最后呈现,是通过众多人共同的努力成果,因此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能够培养人们的团结互助的精神,强调团结的重要性,并在舞蹈排练的过程中,不断加强自身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充分体现团队合作精神。

三、唤起创新思维,提高智力开发

群众文化中,舞蹈艺术在思维和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艺术的实践作用,能够提高人们在实践生活中的运动频率和运动节奏,促进大脑发育,有效开发思维的创新。在智力开发中,全面提高人们对外界的感知能力,增强记忆力,发挥创造力。舞蹈艺术的开展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均衡发展,促进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左右脑发展平衡,提高想象力。据调查表现,经常开展舞蹈艺术活动,对开发人类思维和智力有重要作用,通过舞蹈艺术中的节奏美、人格美以及艺术美开发舞蹈者心智,促进舞蹈者各种能力的全面进步。另外,通过舞蹈能够有效提高智商和情商,增强各方面的协调性,提高人们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强健体魄,健美塑形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教育;地位;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学生的素质水平稳步地提升,同时也是保证其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其关键的地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地让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面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冲击,逐步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于是,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空前高涨,通过为学生普及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宣扬民主和法治等精神,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努力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进取中成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使得广大师生真正地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到自然社会,通过了解时事政治,感受到现阶段社会的局势变化,为了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思想政治课记载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面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的设立体现出时代特色,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将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时事融合到科学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

(二)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会对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因其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存在明显的不同,若是未能对思想出现偏颇的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使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通过积极实践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中学教育中通过合理的方针,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及时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步养成更为优秀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规避不良的影响,积极地正视自身的发展,努力地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三)德育作用

德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能够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现阶段,社会上难免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对学生忽视了正确的德育教育,将会使其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教育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确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得到有效的提升。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知识作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被突破,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知识熏陶,应该正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作用,保证其成为一切实践活动落实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课,通过逐步向青少年传授思想政治概念,充分彰显其十足的教育价值。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地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倍努力,使知识学习更加完善,也符合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

(五)塑造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更为独立的人格,逐步养成优秀的品格,因此应该正视其塑造作用。在中学教育中,需要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确定青少年塑造的标准,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意义,通过培养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明确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要求,使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更为精准的方向。

品格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思考

一、渗透传统文化对中学生的重要意义

(一)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的风雨洗礼,成为当今世界独一无二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里众多古文明都成出现中断,唯独中华民族屹立不倒,这与我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包容性有着密切联系,更与中华民主刚毅不屈的民族精神密不可分。时至今日,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依然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发展,但不少的现代人却早已不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至抛诸脑后。中学生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阶段,正确的在思想品德课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是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良好契机,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文化的发扬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思想情怀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的教育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况,端正的人生态度是影响深远的,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应当非常重视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塑造。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需要的一定是具有高尚品德的爱国人士,而非单纯的知识“机器”,一个人在社会中实现价值,并不是看他有多大的才能,而是取决于对社会有多大的奉献,当今世界能够取得非凡成就之人,往往并非聪明绝顶者,而是宅心仁厚心系天下之人。我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对人品质和思想的教育,以爱国主义和孝道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对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情怀意义重大。

(三)培养端正刚毅的品格

在传统文化中,古人常常为梦想坚持不懈、为理想奋斗不息,马革裹尸还的刚毅精神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的坚定信念都是当前众多学子所缺失的重要品格。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成就,优越的物资生活让很多人丧失了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遇难而退的人原来越多,迎难而上的好男儿越来越少。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这种传统优良精神,将能够激发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拼搏意志,培养坚定不移刚毅不屈的优秀品格。也只有这样的才人,才是能担当能为祖国和社会做出卓越贡献之人。

二、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导向性

在教育领域,尤其是初中阶段的教育思想教育应当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思想品德课作为中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课程,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丰富学生人文知识的同时,巧借传统文化强大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想品德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因此在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第一项原则就应当是重视思想引导性,努力以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态度和人生信念。

(二)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在过去老式教学课堂体系下,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并不考虑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打消了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更磨灭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切实以学生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认可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三)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要灵活运用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多如浩瀚的繁星,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巧妙的将传统文化与当前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相结合是教学的重点。中学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和传统文化都有充足的了解,然后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不会感觉到疲惫和困乏。学生兴趣的培养是教育有效性的前提,运用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和难点。

(四)坚持思品教育与传统文化相融合

思想品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应当是一脉相承,相互融合的,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这而这融会贯通,切忌在教学中生搬硬套,将思品教学内容和传统文化相互隔离的做法。中学生处在只是较为贫乏的阶段,老师的引导和教育依然是学生接受知识的重点部分,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系统的融合的知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相互割裂的知识体系则略显枯燥和乏味。

三、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

(一)在知识传递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识传递是中学教学的主要手段和目的,任何教育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的目标,一个是思想引导,一个是知识传递。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和提升头脑思考能力,在知识传递中教师就要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巧妙融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并且在潜意识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这样的教学才算是成功有效的。

(二)在知识启发中渗透传统文化

学生学习知识最终还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熟练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知识知道社会实践,否则死记硬背知识点是毫无益处的。知识的学习考记忆,知识的应用则是靠思考,在教学中教师更重要的作用应当是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思考,对知识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对知识的运用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够学有所用。因此,在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总结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启发学生去自己思考和探索知识,同时融入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探索的兴趣。

(三)在知识检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所学知识进行检测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敦促学生认真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在知识检测中加入传统文化内容,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更专注的注意力去关注和思考传统文化,并且在考试中主动将传统文化与所学知识点相结合,提升自身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结语

相比较现代的教育教学方法,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所教导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而言更为有用,也更有利于学生后期成长和发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也是对学生性格培养的重要帮助。中学教师应当在今后的教学中,广泛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力量,全面提升思想品德课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熊豪.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意志品质培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