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媒体时代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 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科学技术在发展,媒体形态也在发展,我们今天恐怕是需要去关注在数字媒体之后的新媒体形态。
对比新时期之前的文学,经过二十余年的不断发展,当代文学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屡屡有佳作问世。然而,对当代文学的质疑之声仍然不绝于耳。新时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多元化格局。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层出不穷,仅仅小说一个文类就出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新历史文学”、“70后美女写作”、“80后青春写作”乃至近几年的“底层写作”。在这些异彩纷呈的流派写作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手法得到借鉴,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被再认识,个人性得到极大张扬,这些都使得小说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而出版方式除了直接出书、报刊连载这些传统方式,还通过网络得以传播,这样就越过了编辑们的层层把关,直接“原生态”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能够更加全面体现作者的风格和才情。
二、新媒体时代下文学评论的困境
全球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新媒体通过网络、电视、电影、数字杂志等手段,将全世界的经济和文化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传媒时代的特征,就是让人丢失传统。年轻一代的写作者深受西方网络流行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往往缺乏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再加上近年来对国学教育的疏忽,对西方文化的重视,也使得他们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他们丧失了精神依赖的血脉与根基。除此之外,图书出版商们也在用尽种种手段打造市场卖点,致使文学创作在对市场的迎合中不得不放弃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坚守。于是就出现了这种状况:过分张扬自然人性、肆意渲染感官刺激、充分暴露个人私欲、彻底消解传统价值的作品大行其道,所谓“身体写作”、“个人化写作”、“私语化写作”侵占了图书的大半市场,而对爱的表达、对理想的追寻、对真善美的探索、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扬的作品,不再是作家创作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文学创作怎能让人乐观!别林斯基曾说:“我们时代的精神是如此:无论是怎样蓬勃的创作力,如果只把它自己局限于‘小鸟的歌唱’,只创作自己的、与当代历史的及思想界的现实毫无共同之处的世界;如果它认为地面上不值得它去施展本领,它的领域是在云端,而人世的痛苦和希望不应该搅扰它的神秘的预见和诗的瞑想的话———这样的创作力也只能炫耀一时而已。它无论怎样巨大,由它产生的作品绝不能伸入到生活里,也不可能在现代或后世人的心中引起热烈的激动和共鸣。”
事实正是如此,没有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为支撑的作品是经不起阅读的,只有保持文学的民族特色和民族个性,使其成为一种难以复制的东西,它才可以不被遮蔽而成为世界性的,这才是文学生命的不竭动力。正如唐诗宋词、京剧、茶文化、园林艺术等,它们之所以长盛不衰,之所以在世界各国广受青睐,其根本就在于它们充满着鲜明的、不易被模仿的、无法被替代的民族特色。这些民族特色成就了这些艺术文化,是唐诗之所以为唐诗、京剧之所以为京剧的唯一缘由。
三、文学评论的的出路
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之所以存在着强烈的冲突与矛盾,是由于所遵循的原则不同。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领域各自拥有矛盾的轴心原则: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原则。由此产生的机制断裂就形成了一百五十年来西方社会的紧张冲突。”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的出现,并不是要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新媒体技术,也不是要一味地责怪市场的作用。而新媒体时代技术的高效原则,再加上经济社会市场的运作逻辑,必然要求在最节省时间和空间的前提下为消费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务。结合到文学创作上说,经济的效 益原则要求作家必须去迎合市场,迎合大众的消费口味,必须在短时间内创作更多的作品,必须不断翻新花样以免引起审美疲劳,在这种情况下,粗制滥造之作实在是在所难免。这样,经济的刺激和新技术的支持导致作品的更新和代谢周期越来越短,以至于作家根本没有时间深入生活,更没有时间精心思索,闭门造车也就成了无奈的选择。但“技术无过错”,我们不能把创作所遭遇的困境嫁祸在无生命、无理性、无思想的“技术”身上,拨去文学创作困境的重重迷雾,我们发现,文学目前的创作困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人自身。这些难以调和的矛盾,造成了文学创作上的诸多困境。文学的困境在本质上其实表现为人性的困境。
【参考文献】
[1] 白烨;在适应中坚守——文坛现状的观察与思考[J].北京文学,2004,01.
[2] 丁国旗;;“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03.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时代性;教学策略;人才培养
现代教育需要与时俱进,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需要与时俱进,而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俱进发展的具体表现就是让课堂教学具有时代性。从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角度出发,能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现时代性特征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学的主题思想上体现时代性
因为很多时候意识领域中的思想和精神等东西很容易给人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也非常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教学。这也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题思想体现时代性更具可操作性。
首先,作为德育的主阵地,大家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时必须坚守符合时代特征的教学理念。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理念和思想品德观念等都有所不同。任何不符合时代特征的、落后或者超前的教学理念,都不符合当前的教育形式。对初中学生来说,符合时代特征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才是最默契的搭配,可用来给学生做价值导向引导和思想品德培养。其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需要立足现实,面对现实社会。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时,应适当地将现实生活中的哲学、经济、政治以及生活状态等现实信息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例如,初中人教版思想品德课程的教材结构中最为突出的内容便是“尊重、关爱与责任”,还有各类情感、道德和态度价值观的内容。此外,随着年级的上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宗旨和内容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学顺应时展,体现时代性的重要证据。
二、通过课堂教学手段来体现时代性
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体现时代性的东西很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只是其中之一。很多时候,大家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能够发现教学中时代性特性的眼睛。
根据要求,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体现时代性。第一,教学中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体现时代性。第二,教学中充分利用具有时代性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道具,体现时代性。比如,在学习“法律护我成长”这一单元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相结合。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道具、信息技术,为学生讲述更多有关法律、成长的话题,用极具感染力的真实视频案例来教导学生学法懂法,如此可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教学中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也是最能体现现代社会时代特色的物质。
三、将时事政治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时事政治是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思想政治课具备时代性的重要体现。时事政治内容渗入到思想政治教学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现在的教学效果等都具备了时代性特征。时事政治内容渗透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时,需要符合以下特征:第一,根据新课程要求将最符合教学需求、最具时效性、重大性和新闻性特征的时事政治内容融入教学之中。第二,根据教学需求将大量的非教材内容的时事信息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除此之外,教师具体操作课堂教学的行为也是一种体现思想政治课程时代性的表现。第一,教师可以加强对时事信息的收集和关注程度。第二,教师应多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专题性的时政讨论会、研究和竞赛等,让学生在锻炼中得到提升。第三,教师应引用热点新闻吸引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度。以思想政治新课程中的“竞争合作求双赢”这一单元为例,教师如果想要自己学生学得好,便需要将竞争、合作的基本信息调查清楚,掌握明白。这一章需要引入许多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时事政治信息,如此大家便能更加形象、深刻地理解记住课程教学的内容。
四、从教学方式的改进和发展中体现时代性
不同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中所用的教学方式、技巧、道具等都有所不同。初中思想政治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些最能体现时代性的内容来体现时代性。首先,顺应时展,在教学任务中加入更多实践环节。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还能让理论性强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变得更具实际意义,让课程教学拥有更多现实基础。其次,需要根据时展对教学方式、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力求让教学改革与时展同步。大家也希望通过教学方式的改进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将思想政治课程打上更深的时代烙印。第三,探究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过程行为也需要随着时展而变化。比如,老师教授“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章节的课程时,采用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类课程本身便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若能采用更符合时代特色的高效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将有效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也能充分体现时代性。
五、依靠不同群体的态度来体现时代性
时代性是一个具有广泛外延的词汇,具有不同社会背景的人群在态度、生活行为、语言习惯等方面都具备时代性特征。首先,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时代性也可以从群体态度中体现出来。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教学阶段教师和学生群体的态度也不同,会随着背景、事态和利益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其次,不同的社会群体在不同的生活背景条件下对待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态度和见识各有不同,所以对外体现的时代性也存在着高低、远近的差异性。比如,学习“欢快的青春节拍”中理论概念方面的内容时体现出来的时代性特征较弱,而学习“自我新期待”的时候,因为课程中拥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分类较多,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出来的时代性便更为强烈。
总之,思想政治课是现代中学生必须学习的重要课程。在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学执行者无论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任务,还是为了提升德育效果,都必须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时代性内容。具有时代性特征的元素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得越多,思想政治课教学所体现的时代性就越强,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范小平.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时代性[DB/
OL].http://,2012-6-1.
关键词:工业生产;雕塑
中图分类号:J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066-01
一、寻求创新的当代雕塑
随着雕塑逐渐成为为大众服务的艺术语言,“当代雕塑”这个名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批评家赋予了“恶俗”或者“伪艺术”,就好像电脑插画一直不为架上艺术家所接受的一样。大工业生产对传统艺术的冲击已经到了不可回避的时候,许多当代艺术家为了寻求创新也开始使用机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雕塑、装置甚至工业产品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由此带给当代艺术家的却是另一片广袤的天空。
当然,许多传统艺术家仍然恪守自己的承诺,让他们的作品保持传统特性。我们不能否认这种观点的时代意义,雕塑作为一张特殊的名片,其艺术价值是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许多人认为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技术对雕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因为形式主义法则在机器语言中会发生转变,表达的已经不再是雕塑家对原生态的理解。新的艺术家对这种观念显然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新的表现手法是对时代特征的剖析的最好载体。
面对时代特征对传统艺术家的冲击,我们不妨对现代化工业技术进行分析,继而探讨新艺术手法能否为当代雕塑服务。
二、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雕塑的可行性分析
(一)新材料的应用
长期以来,艺术家在各自的创作领域中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工艺手段并可控制一定材料的造型规律。习惯这种模式,就很少有机会去探讨新的材料技术了。这种心理因素,不仅把艺术家限定在一个局部的工艺材料环境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限定了艺术家思维观念的进步。我们应该在这里寻求突破,就艺术家而言就是应该积极主动涉足材料领域。英国艺术家托尼克雷格于1949年出生于英国利物浦,他于1988年赢得特纳奖,最近十年其作品相比从前更加的抽象。
(二)影像技术的应用
电子时代的到来以及电视业、通讯业、计算机网络业的兴起,为新时代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雕塑,因为它自己的言语特征,在信息传播中已经显得过于单一和局限。在这种境况下,为雕塑赋予更多的信息载体,使其在创作与展示层面上获得更多突破。这也是当代雕塑发展的方向之一。虽然这种雕塑与装置艺术存在一些界限上的模糊,甚至更多人反对这种传媒式的雕塑。当影像媒体引入雕塑后,更存在媒体内容与雕塑主题混淆的一些矛盾。这更加促进了雕塑艺术家在创作中思索如何为新的艺术品融入时代特征。作者于2010年参与了重庆龙头寺火车站站前雕塑的评选,提交的作品《人人重庆》将全息影像技术融入到了巨大的几何造型雕塑中。该作品不但在造型上反映了“五个重庆”的思想内容,它的全息投影屏幕更可以以影像的形式展现“五个重庆”的新面貌。两者相辅相成,为雕塑艺术赋予了新的语言形式。
(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
人工智能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的规律,构造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我们这里研究的是如何让雕塑去完成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胜任的工作,也就是研究如何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方法和技术。往往雕塑是单方向的为群众展示其美学特征,而人工智能雕塑则可以双向的与人群产生互动。根据人群的不同特征,展示出不同的形式美。这可以体现在灯光交互、声音交互、影像交互、形态交互等不同的方式上。四川美术学院徐光福教授创作的重庆市沙坪坝区三峡广场群雕,其中有一件作品是让不同的音乐响应人的不同的动作,再将音乐的旋律与周围的景观雕塑结合在一起,产生三峡流水的意境。这种创作手法是雕塑与人的关系的一种探索,也是未来景观雕塑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计算机辅助创作
人类具有逻辑推理、判断、图形识别、学习、联想、思维、表达和自适应的特点和能力,计算机则以运算速度快、存储量大、精度高、不疲劳、不忘记、不易出错以及定量分析见长。通过人机交互技术让人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取长补短,使人和计算机的最优特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艺术创作的效率。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 校园文化建设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生活,并使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具有新的特质。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向新媒体延伸的现状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当今新时代伴随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媒体形态[1]。为区别以往校园的四大媒体:校园广播、校报、校园新闻板和校园电视,当今意义上的“新媒体”主要包括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等。随着承载着新兴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涌入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一系列的传播媒介、科技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并使校园文化具有了新的特质,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内涵。当下,新媒体对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冲击与渗透,形成了校园新媒体网络亚文化,使得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呈现出较强的互动性和交互性等新的特点。同时,在新媒体环境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利用新媒体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和迫切,更是值得我们深刻思索的新课题。
二、新媒体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一)大学生对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认知与关注
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是现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当今校园文化中的亚文化,更多呈现出时代特征,对塑造健康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需要[2]。对于新媒体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校园互联网网络、BLOG、校园论坛、微博、微信、虚拟社区、网络原创视频等最受大学生的青睐,并且认为不同类型的高校网络文化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二)校园文化与新媒体网络文化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既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有形的校园文化可通过院校所在的区域的地理标识,各具特色校园环境、风格迥异的校园建筑、意义深远的校名、校徽、校训、校歌等有形载体来呈现;而无形的校园文化是高校在科研教学、学生文体活动、校园生活中孕育出的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校园氛围、人文精神。新媒体网络文化富含的价值体系、舆论导向以及生活方式,都无形中贯穿于校园文化中,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整体把握传统校园文化与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互融共进。
(三)高职院校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现状表明,部分高职院校网络文化只停留在信息的层次,虽然在一定层面上提供了BBS、留言板等交流沟通平台,但在学生和学校之间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较少。当下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不足,如:内容单调,更新速度慢,缺乏符合高职院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形式,缺乏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信息交流受阻,缺乏学生互动,高职院校缺乏对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等。现有校园文化渗透教育没有充分依托新媒体网络平台的技术优势,从而进一步利用新媒体对传统校园文化渗透教育的提升。
三、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拓展校园文化载体,传承中不断创新
随着当今高新科技的普及,校园新媒体网络建设也日趋完善。高职院校学生在深入利用新媒体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文化生活。针对新兴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的情况,高职院校应迅速用正确积极的思想占领新媒体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思想、先进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校园新媒体领域的蔓延[3],引导积极健康的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学院应当作为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的引导者,结合时代特征,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网络平台,使之校园新媒体行之有效,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服务。
(二)定位明确、特色鲜明,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高职院校有区别于本科院校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不同的职业院校间也往往因为办学导向、人文底蕴、校史制度的差异有着不同的校园文化特色。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落实到高职院校校园新媒体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就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中弘扬“职业”灵魂,塑造“职业”形象,培养“职业”素质等职业性教育特征,通过校园新媒体网络平台立足于本校校情,找准院校定位,把握时代特色,形成具有强大感召力、凝聚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参考文献】
[1]苏毅清.网络时代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轻工教育,2012(1).
[2]周辉.网络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2013(03).
[3]丁金诺.论新媒体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2(03).
【作者简介】
张伟明 (1986―)陕西西安人,男,陕西省西安市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助教、西安理工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数字技术;传统艺术;融合
0 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源于西方的新媒体艺术在视觉表现方式上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突破了传统艺术形态,改变着人们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传播方式。
近年来,新媒体在中国可谓是最时尚的境域了,随着数字技术的空前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逐渐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从而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观念。与此同时,它对艺术的影响力也是较为深远的,随着当代艺术表现手段的多样化与多元化,新媒体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与表达方式打破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了艺术史上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与尝试,在艺术领域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思潮——新媒体艺术。
1 新媒体艺术发展的背景和现状
新媒体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欧美,随着电视机在美国的普及,美国也是最先使用便携式摄像机拍摄的国家,因此,录像也就成为新媒体形成的重要标志。到60年代末,便携式录像设备逐渐开始被艺术家用于艺术表现之中,出现了最早的新媒体艺术形态,随后,实验电视节目的出现也为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进入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更加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传播形式。如:继2001年首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之后,2006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上,以“当代文化中的艺术与科学”为主题,提出“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与创新,是当代文化建构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 21 世纪人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发展”。由此可见,新媒体艺术形态已经引起当代艺术家与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新媒体艺术最早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但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出现了一批较成熟的作品和新媒体艺术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画廊举办了名为《现象与影像》的展览,这是中国第一次录像艺术展,这个展览集中了张培力、王功新和陈绍雄等中国第一代数字艺术开拓者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后来,该展览被定位为中国当代新艺术中的重要里程碑。
1.1 新媒体和新媒体艺术的界定
何为新媒体?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新媒体的外延也不断扩大。全球最具规模的艺术网站——根茎网(http:∥)的创办人马克·崔波(Mark Tribe)在1996年对新媒体(New Media)进行了界定,把光盘(CDROM)、网络艺术(Net Art)、数字录像艺术(Digital Video)、网络广播(Net Radio)等作品作为了新媒体的统称。而新媒体艺术是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从传统艺术中派生和发展出来的,它不同于绘画艺术、装置艺术、人体艺术、环境艺术等艺术形态,它是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呈现、传播、鉴赏和评价的艺术形态。
新媒体艺术具有新时代的特征,它融合了“艺术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数字技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科,并且随着数字技术的空前发展与日渐成熟,新媒体艺术的范畴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很难为新媒体艺术做一个准确的界定,新媒体中的“新”本身就是一个比较性的形容词,更新的东西出现后,新就变成了旧,所以,新媒体中的“新”应该是泛指当前时代较前沿的技术手段。目前,我们正处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增长与创新的时代,而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会敏锐的感觉到新技术带来的影响,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艺术的外延不断扩大,数字技术的创新成果对艺术的影响也日益加深,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艺术创作者和研究者对这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重视。
1.2 数字技术的语言形态
艺术的内容是通过艺术语言而表现出来的,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艺术语言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更新。数字技术以自身的强大功能,成为了重要表现手段,无论是视频艺术、数码艺术还是交互艺术等新艺术语言形态,都与数字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作为来自于历史的延续和丰厚文化积淀的传统艺术,是文化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类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精神文明的象征,它通过自身的文化内涵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树立着民族的自尊,也展现着一个国家的风采,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探究为传统艺术语言形态的表现与扩充注入了新鲜血液,如:数字视音频影像技术,数码二维技术、数字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感应技术等,它们使传统艺术的表现与欣赏更为立体、效果更为真实、互动方式更为新奇,成为传统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新艺术语言形态。同时,传统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也需要多种形式的技术手段,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的表现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貌,展现出传统艺术在发展与传承中独特的艺术语言特色。
2 数字技术在传统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也在日益转变,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已渗透到人类工作与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也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将数字技术全面应用到传统艺术的创作之中,充分利用新媒介重新建立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艺术文化品牌,保存传统艺术的精髓。
2.1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艺术的特征
新媒体艺术是主要以数字手段为媒介的新兴艺术,它生长的土壤和存在的环境完全依赖于科技社会。传统艺术是历经千年的发展和演变而来的,它经久不衰、博大精深、意蕴丰富,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在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文明和发展。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艺术是指随着时代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技术不断提高,运用新技术手段创作的具有时代特征、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艺术作品,它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新技术和跨媒体的表现手段。新媒体艺术在表现形式和构建形态上与传统艺术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新媒体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为传统艺术创作注入了全新的艺术观和思维方式,呈现出新特征、新面貌,也为传统艺术提供了更方便的绘画手段,打破了媒介材料的制约,它可以灵活的表现已有的现实世界,也可以表现虚幻的、尚不存在的虚拟世界,最大限度的满足了艺术自由追求与探索的愿望。新媒体语境下的传统艺术作品不仅具有更真实、更立体、更虚幻、互动、新奇等特征,并且能产生多维度的观赏角度,使传统艺术的呈现方式向着动态、互动等方向发展,体现新媒体语境下传统艺术的崭新风貌。
2.2 数字技术在传统艺术中的应用
当今,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传统艺术的表现题材更为丰富,数字技术充分应用于传统艺术的创作与表现之中,呈现出了全新的数字艺术作品。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电脑的普及和易操作使广大的艺术家对电脑的操作并不陌生,并逐渐成为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所依赖的重要工具和媒介。而新媒体艺术也逐渐从原来的利用数字技术单纯模仿传统艺术走向了利用电脑程序语言等编程手段自动生成的全新艺术效果。同时,数字技术在传统艺术中的广泛应用也改变了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如:上海世博会期间,数字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最具人气的展品,在画面的日夜交替中,古代人物形象举止各异、栩栩如生,呈现出宋代古画变成高科技动画的壮观图景。以往的传统艺术创作大多以手工形式为技术手段,因此,传统艺术作品也与比较贴近于自然,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创作的新媒介已经成为传统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它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创作中绘画材料与工具的拓展,而且是当今时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相结合的重要体现。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通过高科技和数字化的技术手段全面、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和谐的意境,画卷、长城、太极、竹简、瓷器、四大发明等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自然、巧妙的以现代数字技术表现出来,形成新媒体艺术形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情感与审美观念。
传统艺术是新媒体艺术的重要理论支撑,数字技术手段应用于传统艺术的创作之中,打造了全新的艺术形态,成为当下新媒体艺术中传统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其新媒体艺术作品炫目的背后是传统艺术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的结果,它以传播迅速、交互新奇、视觉震撼出现在银幕上,给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盛宴。
2.3 新媒体艺术审美形式与价值
时代的发展与技术的变革决定了艺术的追求与探索方向。19世纪的工业革命和影像技术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与表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艺术家们不得不面对技术上的变革,重塑新的艺术审美与价值,寻找艺术与技术融合的新定位。当今是数字化的新媒体时代,计算机手段和数字技术的表现力早已超出了以往任何时代的艺术表现水平,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作为全新的材料语言极大的丰富了艺术的表现空间,使表现时间、幻觉梦境和表演三度空间成为可能,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艺术语言,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新材料与传统艺术所融合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具有新的审美形式和审美价值。
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内涵是仍然是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才是新媒体艺术的源。新技术虽然改变了社会文化观念,也对人们的思想、审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传统艺术本身丰厚的文化积淀是不可替代的。在艺术创作中,艺术的内容和意蕴一定要通过形式才能够得到表现,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家表传达美学思想、交流情感提供了新的物化载体, 新媒体艺术为传统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拓展了新的道路,丰富了艺术表达语言,满足了现代人对审美新的需求。
3 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这“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地域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在不断缩小,艺术的多样化与传播为人们构建了新的文化观与艺术观,新媒体艺术的传播不仅意味着将自己的民族文化传递给世界,同时也体现着世界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新媒体艺术的未来发展是要将传统艺术元素以崭新的形态应用于艺术中,使其呈现新的视觉美感,使人们进一步感受到新媒体艺术的魅力。
数字技术手段与传统艺术精神在艺术家的创作中已经实现融合,展现出了具有时代风貌的新媒体艺术形式,新媒体艺术的蓬勃发展,是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完美融合的体现,同时,传统艺术的历史责任也为数字技术发展与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媒体艺术和信息艺术范畴的迅速扩大,使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不仅能够更好的提炼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对文化传承与民族艺术的发展与创新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传统文化中进一步探究数字技术的延展,让尖端的数字技术去承载传统艺术所涵盖的深厚文化内涵,展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艺术风貌,为新媒体艺术开辟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其.数字时代对现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J].大舞台,2012(01).
[2] 朱韶峰.新媒体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