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的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课程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358-01
引言
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技术的进步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模式上不断探讨,不断改进,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追求的不是学科自身的完善。而是要经过“整合”,使语文学科出现崭新的面貌。信息技术要广泛进入语文学科,语文教学也要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但是,这种信息技术不是强加的、附带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与语文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有机要素。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架起了一座沟通信息时代与语文教学的桥梁,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广度与深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特点
1、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多媒体电脑网络“创设情境”,营造特定氛围,激发学生情感,增强学生对美的感受,即利用影像、声音、音乐、动画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课文内容,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2、改变教学方式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学习、交流合作、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让学生利用网络及多媒体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个体探索学习,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课件中的动画、声音、文字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有利于课前预习的深入、课后复习的巩固,也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3、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让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阅读、写作和处理信息,提高学生检索、阅读和处理大量信息资料的能力。例如:学生掌握了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寻找资料,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提高了学生写作的能力,也丰富了写作内容和方式。同时,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时,也提高了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在进行整合课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并恰当运用,才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和深化。
1、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对于教学而言,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终结点,它不是设计者或教学者施加给学习过程的,而是从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提取出来的。一节课是由若干知识单元组成,教学目标规定了一节课须掌握的知识点,如基本思想,基本内容等,还有些只须了解,无须掌握的内容。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前提条件的,是在对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其所需掌握的知识单元进行整合,这样才符合教学要求,才有利于学生对教学重点的把握。例如:在教授高中语文第二册《南州六月荔枝丹》时,因为这篇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条理也很清晰,而且,作为高中生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那么就无须特意过分要求创设情境,否则就有画蛇添足之嫌,建议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也不必对课文进行串讲,过细的讲解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是,北方边远地区的一些学生,也许从未见过或尝过荔枝,此时教师则可通过课前准备好的相关课件,适当地展示荔枝的形状,生长环境,生长过程,以此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弥补他们对荔枝缺少感性直观认识的遗憾。
2、学习者特征
既需要考虑学习者之间的稳定的、相似的特征,又要分析学习者之间的变化的、差异性的特征。相似性特征的研究可以为集体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差异性研究能够为个别化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当然,在教学设计实践中不可能考虑所有的学习者特征,也不是所有的学习者特征都具有设计意义,既使是具有设计意义的学习者特征,在设计层面上也有一定的不同,有些特征是可干预的,有些特征是不可干预,但是可适应的。对于教学设计实践而言,应主要考虑那些对学习者的学习能够产生最为重要的影响,并且是可干预、可适应的特征要素。
3、教案设计
一、运用例子。举一反三
叶型陶先生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指出:“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老所说的“例子”,可具体理解为:在教学中挑选包含着本质因素、能够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的典型篇章、语段进行例讲、例析,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形成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技能。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举一反三”式课堂阅读教学类型.就是围绕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学生掌握的各项知识点,精心选择本单元的教学“例子”、教好“例子”。
比如,我们把《劝学》上成“例子课”,把议论文的知识点,诸如立论的结构、提出论点的方式、论据的典型性、论证方法、议论文的语言等都作了落实,再选择同体裁的三五篇文章,如《获得教养的途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师说》等课文上成重要问题的讨论课,重要语段的评析课.知识点迁移课。在此基础上,设计两个单元课题:一是立论的结构;一是议论文的语言特点及要求,对这两个师生结合“例子”共同讨论,并由感性而理性.昭示出一般性知识和普遍性规律,并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的通过“例子”举一反三的课堂阅读教学,能够逐步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把学生引向自学之路。
二、亦读亦写。读写结合
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老的话把传授知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形成实践能力,说得清清’楚楚,知识的传授应是让学生在动脑、动口、动手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此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亦读亦写,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设计,就是利用典型篇章.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出与课文有联系的写的内容,边阅读边写作,以读带写。其关键是以“写”促“读”。
魏书生在教授《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将整堂课设计为读、写两部分,先从读标题人手,让学生思考如何写这篇文章.然后再引导学生读课文;启发学生“你现在最想反对什么”,学生说“反对一重男轻女、铺张浪费、封建迷信……”从中选出了“反对重男轻女”为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写,再引导学生读文中自由主义的表现,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种种表现;再导读自由主义的危害,导引学生说出重男轻女的危害:读反对自由主义的立论依据,引导学生说出反对重男轻女的理由;……同时,让学生说时模拟课文的语言。如此这般,写的结构、语言依读而成,学生们认识到写好文章的关键在读好,从而刺激学生阅读的兴奋点.激发了主动阅读的兴趣。
读写结合式阅读教学,采用启发、思考、质问的方式,发挥学生主体性优势,有目的地进人课文,有方向地钻研课文,阅读、写作、思维三合一,撷取、综合、表达有机统一.课堂效率由此而显现。
三、精兵简政,课文撮要
所谓“精兵简政”,就是选择好阅读的切入点,由一个具体问题引出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理解,由点及面.使文章的细节、部分、整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又突出教学重点。在“精兵简政”基础上的课文撮要,就是利用教材进行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用课文中的词句,浓缩课文内容的阅读技能和思维能力。此设计尤适用于议论文阅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把握文章大意的能力:辨析层次关系,理清内部结构,相应解决层次划分问题的能力;感悟文章意旨,理解语言特点的能力。大凡教过议论文的老师,对此不言自明了。
四、避轻就重。化繁为简
叶圣陶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谈及阅读问题时,说在阅读中“要研究、要考察”、“吸取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吕叔湘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中也说:“大家都说要少讲多练。少讲,讲什么?因为可讲的东西可多啦.你要少讲,就要有选择。……”无论叶老的“研究考察吸取排除”,还是吕老的“少讲,要有选择”,都是一个理――巧妙处理好重点、要点、疑点与学生的关系.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宁鸿彬老师讲授《皇帝的新装》一文,仅做了四件事:①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以“一个……的皇帝”的形式给课文加副标题;②让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③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皇帝”上当受骗怨谁:④讨论研究:那两个骗子的骗术并不高明,为什么文中的那么多人都上当受骗?他们上当受骗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这四件事,引导学生用极简练的语言概括了课文的故事情节,认识了文中的主要人物,领会了本文深刻的思想意义。这个精练的教学设计,正是避轻就重、化繁为简式课堂阅读教学的经典之作。
五、整体阅读,品析鉴赏
此设计适用于教学文学作品,也就是在整体把握作品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赏析、评论,让学生理解课文的精、美、妙。心理学中有个格式塔派,他们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石就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强调整体组织的功能。文学作品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而存在的艺术品。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该注意其整体风韵,不拘泥于一情一景、一言一物,而应从它的有机组合中去品评,感悟出超于语言结构之外的新东西。如《雷雨》选读,教师在点明了背景、简介了概况之后,便设计了两个专题,要求学生进行赏析、评论:①品评周朴园的台词“哦”;②一个可以得最佳配角奖的“演员”。这个设计,离开了整体性、鉴赏性是无法完成的。听说读写全面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了教师主导性的功能。
六、比较阅读,课内外结合
比较阅读教学至少有三大优点:一是有利于复习旧课,接受新课。以旧课教新课,既省时又省力,便于知识的积累和巩固: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求同、求异思维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优化其知识结构。比较见优劣,比较出真知。有比较,才能找准知识点间联系,优化知识的内部结构,才能有效地检索信息,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准确度。对此前人多有论述,不再妄言。
【关 键 词】 问题设计;关键法;套环法;批判法
【作者简介】 张蓓,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教师。
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它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的教学。杜威在1916年《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从理论上论证了科学探究的必要性,概括出了科学探究的五个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问题教学法”。它的关键点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和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思考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但当前的语文课更多是走向两个误区:一是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味地注重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知识的建构和探究;二是过分地关注形式,看似存在问题让学生讨论研究,热闹有余而学科味、研究味不足。造成这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课堂缺少问题设计,随便提问、无效提问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长此以往,也拘囿了教师的专业能力,最终教学不能相长。笔者经过实践研究,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开展研究性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一、采用关键问题法提升高中语文研究性教学的有效性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师生”问答法是课堂教与学双边活动得以开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从语文学科领域来看,选择和确定合适的专题进行教学时,文章题旨的理解、艺术手法的运用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展开思维,用什么样的方法整合部分与全体的融合,让学生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理解进而展开个性化的解读,这就要求把问题设计摆在第一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指素质养成。素,白色,学生就好像一张白纸,通过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最终熏染学习情操。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式教育方法是在口欲言而未能,心求通而未达的前提下,也就是说要有问题的产生。问题是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联系的桥梁,是学习信息认知沟通的纽带。有效的问题设计对于研究性课堂教学起着勾连引发、点拨启迪的关键作用。在开展教学过程中,问什么?何时问?何处问?这些都是教育工作者尤为深思的地方。优化问题设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性教学的呼唤。在向45分钟课堂要效率的前提下,问题设计要突出关键点,贪恋求大图全的课堂,很难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情况。一节课,真正扎实解决了一到两个问题就是有效的课堂。关键,即核心、主要、牵一发而动全身。如在教学肖洛霍夫的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时,设计问题“文章中哪些地方看出战争对一个人的摧残”,通过关键核心问题辐射文章全篇理解,进而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挖掘文本细腻语言的内涵,凸显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关照。采用关键问题法,轻松完成文本的学习,因而能大幅度地提高语文课的有效性,最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和创新力。
二、采用套环问题法促进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参与积极性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从“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出发,重新审视、定位我们的课堂教学,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境地,循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创立“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教学模式,促成学生能力思维发展和人格个性发展。而我们的语文课堂更是承载了学生的主体培育和人文关怀,要求我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发展。当前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老师在采取“问题讨论法”时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集中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有些老师虽设计一些较开放的讨论题,但往往是在学生兴致正浓的时候突然刹车。这种讨论往往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来进行的,其实质就是教师―再补充说明,―再纠正学生的理解思维。最后,整个课堂变成“学生的嘴说教师的话”,还是一个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这种训练经历时间长了,学生势必会丧失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丢失基层设计,是高中语文课堂容易误入的歧途。重新找回研究性学习方式,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运用这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及理解,经过思考、归纳、能动地认识问题和改造问题并把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理解和觉悟,从而找到课堂中的存在感、现场感已成为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套环问题法,要求问题设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最终一击而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顺序,同时容易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将会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
如在教授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时,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两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很容易答出是地坛与母亲,接着思考“地坛与母亲”有何相同之处,为什么母亲去世多年了作者还经常到地坛去,怎样理解母亲的形象。套环问题法,将分裂的两个文章部分自然流畅地联系到一起,让学生有整体阅读与思考的能力。
三、采用批判问题法渗透高中语文课堂学术研究思想性
“导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媒介。在设计中要凸显学习目标的设定、学习流程的设计、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成果的检测四个内容。
一、学习目标的设定
学习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通过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把握人物的性格;通过阅读体验感悟,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设计意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目标中不仅提出了学生应掌握知识与技能,还特别强调了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达到“读懂文意”的途径和方法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交流”;“把握人物的性格”的方法是“诵读,揣摩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懂得学无止境的道理” 这一情感态度目标,是借助“阅读体验感悟”来达到的。
二、预习导学的设计
“预习导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同时提出一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及作者情感、态度等。如在设计《孙权劝学》一文时,预习导学部分是这样安排的: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准下列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卿( )耶( )孰 ( )遂( )
2.自己查找资料了解吕蒙、鲁肃、孙权的相关信息,把相关资料写在下面。
……
设计意图:预习题中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对文中的几个人物并不是很了解,通过课前查找资料,就可以从各方面来了解这个几个人,这样在授课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有助于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
三、课堂学习流程的设计
学习流程部分是导学案的核心,重在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这一部分的设计应立足教材,注重基础。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文本,交流研讨,从而达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目的。例如孙权劝学的教学流程是这样设计的:
1.读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朗读。
2.译一译:圈点勾画,疏通文意。
(1)请同学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蒙辞( )以军中多务( ) 但( )当涉猎 见( )往事耳
(2)用“留、替、调、补、删”的方法独立翻译课文。
……
3.析一析:整体感知,会晤名将。
(1)轻声朗读,思考:本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照例子填空。
孙权劝学——吕蒙( )学—— 鲁肃( )学
(2)孙权为何要劝吕蒙学习,请从原文中找出这些语句
……
四、感悟反思
模仿表演: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体验反思:这个故事给你有什么启示呢?
关键词:广告设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广告设计教学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中心课程,其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对广告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探讨,对提高广告设计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广告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注重数码设计手段。数码设计就是利用数码系统进行广告设计的一种技术,它是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结果,它的出现与发展给广告设计技术带来质的飞跃。目前,运用数码设计手段已经成为广告设计的主流,一些不经济、不科学,效率低下的广告设计手段也渐渐被数码设计手段所取代。在广告设计中,数码设计技术表现出强大的优势,由于数码设计的应用,使得广告设计非常方便、快捷与高效,因此深受广告行业的喜爱。高校中广告设计教学也不例外,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但是,在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使用数码设计技术偏离了方向。大学生没有把它当作方便、快捷与高效的手段,而是把它当作投机取巧的一种手段。比如,在广告设计教学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亲自去拍摄或者绘制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在电脑上,通过数码实际技术进行嫁接与合成。对这种行为,大学生不但没有认识到它的危害性,反而还认为自己的设计含有高科技的广告设计了。
(二)过分注重利益。目前,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广告促成消费者的消费。因此,在广告设计上,多数人都只注重广告的商业利益,忽视了广告的心理与情感需求。在高校的广告设计教学中,受社会的影响,大学生的广告设计也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其实这种设计完全没有把握住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过分的注重广告设计的利益,往往会使消费者反感。广告设计的信息与内容应该与消费者的心理与情感产生共鸣,才能达到促销的目的,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三)理论与实际脱节现象比较严重。目前,我国高校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与内容多是采用先期开设此类专业的几个院校的经验。尽管有的院校有所改革,但也没有质的变化。这种固定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体系与内容根本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我国高校院校性质不一,办学方向也不同,因而各院校对广告设计研究的角度与领域不同,统一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与内容不利于广告设计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不同的行业对广告设计人才需求的标准也是不同的,统一的广告设计教学模式、体系与内容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教材建设更新不及时。在教材建设上,虽然各大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广告设计教材,但由于客观的原因,直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无一套真正的统编教材。教材使用的周期一般是三年,这对于一般的比较稳定的理论来说是比较适合的,而对于诸如广告设计这样的学科显而易见是不合适的。目前,广告设计技术主要依托电脑技术,由于电脑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加快,从而导致广告设计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也大为缩短。按教材的使用周期三年计算,电脑技术发展得已经是日新月异了。因此,对于建立在高科技技术基础上的学科,比如广告设计,其教材使用的周期应随着技术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二、对策与建议
(一)正确认识与使用数码设计手段。数码设计是一种技术手段,它的出现使得设计师由手工绘制图形转向对数码设计软件的依赖。但是,我们要认识到,数码设计只是一种技术的手段,它同其他设计软件一样。广告设计的成败不在于使用何种设计手段,而在于创意。因此,广告设计者要正确认识与使用数码设计手段,尤其是在校大学生,要端正学习的态度,亲自去拍摄或者绘制图形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二)广告设计利益与人文关怀并重。广告设计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懂得广告设计是一种赢得顾客的艺术,而不是如何去战胜顾客的手段。因此,广告设计在注重商业利益的同时,要感受到消费者的心理与情感的价值取向。设计出的作品既能反映广告出品上对利益的追求,又能充分地体现出广告设计内容与消费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从而产生良好的设计效果。因此,建议大学生在学习广告设计时,要树立广告设计利益与人文关怀并重的理念,从而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以满足新时期艺术设计市场对人才的要求。
(三)注重广告设计课程建设
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能正确掌握平面广告设计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艺术法则,创造出新颖别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方案与作品。同时,使学生在设计定位、设计创意、设计能力、团队精神、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切实的锻炼和提高,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
2、注重知识的创新性与前瞻性。广告设计不仅强调教学内容选材的新颖性和原创性,使其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需融入现代商业理念,增强广告设计的实践性,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与社会实践接轨,还要注重知识的创新性与前瞻性。
3、注重教学方法改革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教与学互动,组织学生分组协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