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铁广告推广

地铁广告推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铁广告推广

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第1篇

南京地铁平均日载客67万多人次,占公共交通出行的20%,已成为城市交通“骨干”。地铁广告的形式多样,内容百变,而它所能产生的实际效应究竟能有多大,是本文旨在讨论的核心问题。

1.方法

在正式调查开始前,笔者与南京地铁一号线新街口站与南京地铁二号线学则路站开展预调查,在简单受访的100人中,有37名学生,据观察,年轻群体在购物集中发生时段搭乘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和年龄层,因此允许学生样本的大量出现。本次调查采取偶遇抽样,共300份问卷,实际回收297份,其中有效问卷284份

2.结果

2.1搭乘地铁情况:

地铁乘客作为受众,其本身的情况有较大的意义,从性别,职业,月收入和年龄对被调查进行统计,发现,男女比例大致相同,女性乘客略多于男性;年龄上,青年(此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青年指18岁到30岁左右的人生阶段)比重较高,达57.39%,其他是30-49岁,6-18岁,50-59岁,60岁以上,分别占35.9%,5.6%,8.5%和1% 。;学生群体在职业中所占最多;由于学生没有稳定收入,所以除3000元以上较高收入者外,学生人群使收入1000元以下收入者比重增加,两者分别占40.5%和34.2%。

地铁实际使用的情况对广告效力的传达也有很大影响,对地铁搭乘频率,搭乘原因,搭乘目的以及线路进行考察,调查发现,搭乘频率由高到低差异较大;在搭乘原因上,地铁因速度快,不堵车而广受青睐,两者比重分别达到41.2%和24.3%,换乘方便达18.7%,其他占10%左右;在搭乘目的上,购物逛街占很大比重(本次调查开展于购物行为频繁的时段,周末),达到54.2%,上下班比重为29.9%,上下学比重为9.2%,市内旅游比重为6.7%。同时,半数人有固定的乘车路线。

2.2地铁广告各方面受关注程度:

2.2.1不同的广告形式

调查结果显示,墙面广告和电视广告拥有高达41.9%和39.4%的关注率,灯箱和立柱广告仅有14.1%和4.6%.

2.2.2不同的广告位置

对不同地点的地铁广告位置的受关注度进行频数分析,有63人表示对地铁广告没有兴趣,221人会留意地铁广告,其中,约有19.4%的出入口扶梯两边广告会被留意,43.2%的通道内的广告会被留意,20.4%的站厅内的广告会被留意,18.7%的站台广告会被留意,47.5%的车厢广告会被留意,23.2%的地铁轨道旁的广告会被留意。

2.2.3不同的广告内容和风格

在广告内容方面,52.10%的电子产品比较受人关注,43.3%的公益广告受人关注,40.10%的服饰广告也得到较大关注。

在被吸引的原因上,原因多样,多因设计优秀,或色彩鲜艳或风格简约,设计的独具匠心赢得了74.6%的关注度,对产品本身就有兴趣,也有因为位置抢先,半强迫阅读的比例也比较大,也有在无聊时利用阅读广告,借以消遣的行为。

2.3广告产生效力及原因分析

2.3.1总体感觉

地铁广告区别于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体广告,它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公共物品”,地铁广告本身是附属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它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能有效依靠市场力量进行有效配置。它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运营过程中,首先要把乘客的满意度置于首位,适度开发。

在乘客的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很讨厌和很喜欢地铁广告的比重都较小,分占8%和21%,在两者之间的比重为71%,目前,南京地铁乘客对于地铁广告的感受正处于关键时期,如何进一步处理地铁广告的发展和增加群众满意度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广告数量的调查中,认为偏多或太多的比重已经达到62.7%,目前已经存在过多的状况。乘客极有可能对偏多而枯燥的广告产生批判和逆反的心理。南京地铁是否应该学习北京地铁,在广告收益已经稳定的情况下,减少乘车收费问题上,95.8%的人认为应该在运营成本下降的情况下减少收费。

2.3.2原因分析

地铁广告作为强大的视觉媒体,广告本身具有较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强制性,对吸引原因和关注方向进行调查发现,受众更容易被花哨的广告吸引,而不是在对于产品本身更有兴趣的情况下主动关注广告。

但在对广告产生刺激和发生购物行为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人在产生购物愿望和实际发生购物行为时,广告中包含的信息的影响是巨大的,消费者是理性的

3.影响因素分析论证

在本次调查建立在一个基本猜想之上,即广告对消费者是有刺激的,这样方可以针对不同的因素改进广告的效力从而实质上也能推进商品的销售和推广,因此,在得出结论前,有必要对前提进行论证,以保证后文行文的意义,因此

对关注程度和购买欲进行显著性检验,值为17.658,p值为0.007,两者关系显著。

可以得出改进广告的各方面因素,使之得到更高的关注可以促进商品的销售和推广的结论。

4.结论和建议

结论:

此次调查考虑到随机抽样的操作难度较大,在性能价格比较优的条件下,选择偶遇抽样,调查地铁广告的实际效应,并得到以下结论,由于偶遇抽样误差偏大,又因调查样本不全面,因此本文结论仅作参考意义,不具完全效力。

就乘客基本情况而言,地铁广告的受众以青壮年为主,青年为最大的潜在客户,同时人群收入水平较高,购买能力较强,学生群体作为特殊人群也有较高的购买力。

总体而言,地铁广告因其相对封闭的存在环境,达到较高的关注度。具体而言,在不同的广告形式,位置和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关注程度,在位置上,通道,车厢内的地铁广告受关注度最高。在地铁广告形式上,墙面,电视广告受关注度最高,而在内容上,电子产品,服饰和公益广告最受关注。能给乘客带来较大的视觉冲击同时具有创意、趣味和实际意义的广告最吸引消费者。

存在不足,大多数人认为地铁广告充斥,会降低地铁运营成本,应该降低地铁收费。广告数量已经存在过多的现象。

建议:

1对于商家而言,首先,地铁广告可针对年轻群体,主张活力年轻化;也可有针对高收入群体,推出高品质的商品广告,其次,在选择广告位置和形式时,可首选以墙面电视广告的形式于通道,车厢位置登出广告,将两种优势联合起来。以创意和画面吸引消费者,以饱含商品信息的广告吸引消费者购买。也可采用诸如品牌地铁专列这样的方式,使商品记忆度和影响力达到更大的程度,讲平面,电视广告相结合,立体全面的进行广告推广。

2对于南京地铁广告运营商,建议增加公益广告数量,增加地铁广告的社会正面影响和意义。商业价值、品牌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合理统筹下是可以相对平衡,共同提升的。

3建议南京地铁管理管理部门在已经实现较高收益的情况下,降低收费,可实现一票到底或部分改革票务制度,既然便民利民,又可减少换乘购票等待时间。

参考文献

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第2篇

历程:地铁报十年的发展

《传媒》: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地铁报的发展历程和发展现状。

杨黎光:中国内地第一份地铁报是上海《I时代报》,2003年8月29日创刊,由原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办,在上海地铁内免费发行,这是国内第一份免费发行有正式刊号的报纸,与上海地铁公司签订了10年独家发行协议,该报目前已在上海轨道交通12条地铁线,超过200多个站点内设立发行网点。同时,报纸还覆盖上海磁悬浮列车以及中心商务区的200幢甲级写字楼,供读者免费阅读,主要的公交汽车站点也有免费派送。第二份地铁报是南京《东方卫报》,2006年5月15日创刊,由南京日报报业集团和南京地铁总公司联合打造,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东方卫报》的日发行量已超过28万份,并保持高速增长。每天清晨7点至9点在地铁沿线各站免费派送8万份左右,早晨乘地铁的人群90%以上人手一份。第三份地铁报是广州《羊城地铁报》,第四份地铁报是《北京娱乐信报》,第五份地铁报是成都《新城快报》,第六份地铁报是《深圳都市报》。截至目前,中国地铁报已经发展到了18家,还有几家正在筹办中。未来的基本趋势就是每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都会有一份地铁报,也可能会出现两份,上海就有两份地铁报。

《传媒》:您认为哪几家地铁报在创新发展上具有代表性?都有哪些特色?

杨黎光:以上讲到的前6家都有代表性,在创新发展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地铁报《I时代报》,该报是中国内地创刊最早的地铁报,在办刊宗旨和经营模式上,为国内后来的地铁报提供了经验,也是国内第一份营收过亿的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前身是一份影响很大的娱乐性报纸,原来是在地面上发行的,后转变为地铁里的免费报纸。《北京娱乐信报》成为地铁免费报纸以后,一开始发展势头很好,后受制于渠道费和发行费过高,使《北京娱乐信报》经营负担太重。目前新总编上任后,正在努力解决这些问题。成都地铁报《新城快报》是移动电视、移动广播和报纸一起办,以独特的渠道优势,锁定城市上班白领;同时直投机关企事业单位、地面甲级写字楼和中心场所。《新城快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依靠地铁报的渠道优势,确立整合营销的观念,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综合竞争优势,目前发展势头很好。

广州《羊城地铁报》是中国第一份纸媒和数字报纸同步推出的城市新锐媒体,它的面世,填补了广州报业市场竞争的空白点。《羊城地铁报》的创刊,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顺应全球报业发展趋势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需要,而做的一次大胆尝试,同时也是对报纸品类进行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羊城地铁报》也是地面地下同时发行,目前发展状况不错。南京地铁报《东方卫报》是地铁报在经营策略上探索最多的报社之一,无论是报纸还是经营都搞得很活,为兄弟报纸提供了很多经验。深圳地铁报《深圳都市报》2011年2月14日创刊,在5条地铁线170多个站点免费发行,以前卫、时尚及全面的新闻覆盖为特色,加上经营手法的创新,实现了当年创办当年赢利。目前上升势头很猛。

发展:地铁报的机遇与挑战

《传媒》:在新兴媒体强势崛起之后,报业广告收入持续下滑,给全行业带来了巨大冲击。这给以广告为主要盈利模式的地铁报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杨黎光:新媒体的兴起一定会影响纸媒的广告刊登量。新媒体对于纸媒的冲击究竟体现在哪里呢?就是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原来读者习惯在纸媒上阅读,现在读者基本都是在电脑或手机上阅读。但是地铁报本来就没有按照传统纸媒的思路办报。传统纸媒是要求读者花钱去订阅,而地铁报是免费送到读者手中。最重要的是,地铁报是在读者等候和乘坐地铁的时间内排他性地阅读。没有地铁报之前,车厢里的读者是在看手机,现在都是在看报纸,把被动阅读变成了主动阅读,这样就慢慢培养了读者新的阅读习惯。还有一点,地铁报拥有精准的读者群——青年白领。地铁报把青年白领需要的新闻精编,使他们可以以最短的时间阅读,这就是地铁报的优势。我们不能把地铁报仅仅当成一种传统纸媒,因为地铁报的渠道和受众已经发生改变。过去的报纸没有办法选择读者,只有读者选择报纸,现在地铁报瞄准的这个特定人群基本上是上班族,而且大部分是在写字楼里上班的白领,白领虽然不是最富裕的但消费能力却是最强的,广告客户认可这个特定人群。

《传媒》: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传统纸媒都在发展新媒体,那么地铁报在新媒体发展方面做了哪些新尝试?

杨黎光:我认为千万不要用传统纸媒的思维方式来办地铁报,我们是传统纸媒的“新兴模式”。地铁报虽然仍然是纸质载体,但由于地铁报是在一个封闭的渠道里面对目标人群,封闭的渠道不仅仅是地铁还有时段,因为面对是上班族,所以地铁报发行的时间是7点到9点,9点以后就不派送了,这就是目标人群的精准。那么在这个精准的模式下就不能把地铁报当成传统纸媒,只为读者提供新闻,而不管读者爱不爱看,读者慢慢地就会没有阅读兴趣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地铁报都有网络版,但我们没有把这个网络媒体当作是一个新媒体的标志。此外,地铁报还举办很多活动,利用微信、微博与粉丝进行互动,搞观影俱乐部;观影俱乐部在有新电影上映时就会有抢票环节,还有明星见面会,等等。

《传媒》:地铁报发展很快,随着更多地铁报成员的加入,是不是预示着报刊免费时代即将到来?会不会对传统纸媒造成冲击?

杨黎光:这个问题是未来各界媒体最大的担心。为什么说报刊免费时代早已到来,免费报纸在国外发展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世界上第一份地铁报是瑞典的《都市日报》(Metro),该报在全世界投资,香港的《都市日报》也是瑞典投资的。那么,免费报纸会不会冲击传统纸媒呢?从总体上来看,它是有冲击的,但对传统纸媒的冲击很小很小。为什么?因为地铁报瞄准的是上班的青年白领,这个人群早已不读报了。我们做了一个市场调研,大概只有5%左右的青年白领偶尔看报。

此外,大部分地铁报都不追求新闻的全面,不是看了地铁报以后就不需要看其他报纸了,可能还需要看,比如会买日报、财经类报纸。也就是说,该买报纸还是得买,或者该上网还是得上网。

实际上,地铁报还有一个很正面的功能,那就是又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读报人,让那些不读报的人养成了读报的习惯。在成都地铁里我们也会看到这种现象,有的人还会专门绕道到发行点拿一份报纸再走。现在有的人,免费报纸送到他们的手里都不要,绕过来拿报纸的人肯定就是地铁报的忠实读者,他们已经养成了阅读习惯。

创新:打造地铁报核心竞争力

《传媒》:第五届全国地铁报联盟峰会以“困境与突破”为主题,积极探讨在当前异常激烈的媒体竞争环境下地铁报的生存发展之道。目前,地铁报在内容探索方面有哪些创新?

杨黎光:地铁报最大的特点是快速阅读,它有效的阅读时间是在20分钟左右。在快速阅读当中,不同的地铁报走了不同的路,一般来说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以引导读者消费为主,如上海《I时代报》《羊城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等;另一种类型是以新闻为主,如《深圳都市报》等。《深圳都市报》强调了三点:权威、主流、时尚,强调当天的新闻,希望读者看完地铁报,今天发生的新闻都知道了,这样读者才会觉得有用;考虑到读者的阅读时间也追求精编新闻,但是也会提供深度阅读,以期读者可以把报纸带回去阅读。《深圳都市报》比其他报纸发展得快,也和这样的定位不无关系。至于读者群,因为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读者群相对比较年轻,知识化水平相对比较高。《深圳都市报》一般在16到24个版,有时候广告多,也会有32个版,甚至48个版。地铁报不适合做大版的报纸,也不能厚,这是由地铁特殊的环境所决定的。在这种封闭的空间里,阅读是带有强迫性的,但是广告又太多,这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对报纸的经营者来说,当然是广告越多越好,而对于读者来说,广告太多会影响阅读体验。因此,这样就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广告多到一定量的时候要扩版,但是也不能太厚,我觉得地铁报32版是最合适的,到48个版就太厚了,现在一般都是24个版。

《传媒》:地铁报的营销创新模式有哪些?

杨黎光:第一是有精准的读者群。地铁报的特征是面向地铁上班族,以年轻群体为主,年龄在25岁到35岁的白领群体。第二是精准的成本控制。地铁报和传统纸媒不同,不同在哪里呢?地铁报可以根据地铁的客流量决定发行量,而且每天的发行量都是不一样的;传统纸媒就不行,每天的发行量基本都是一样的。如《深圳都市报》做过数据统计,深圳的每个周二,地铁的客流量是一周中最少的,而周五的客流量最多。所以,周二的报纸发行量就会少于周五,这就是精准的成本控制。第三是精准的营销方式。营销方式主要是广告推广,精准的营销方式也就是广告推广的精准度。我们现在实际在做的是在争取“眼球效应”,这也是所有媒体都在做的事情。广告主要把自己的产品推荐给目标人群,而传统纸媒想做到这一点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传统纸媒很难精准挑选受众人群。因此,不是所有的广告主都会选择地铁报,而选择地铁报的广告主看中的一定是地铁报有精准的目标受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在营销当中,什么叫精准呢?就是要做到广告营销效益好,能让读者满意,也能让广告主满意。地铁报广告推广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创新,营销模式也有很多种。比如我们会在一些地铁站口扩大发行量或搞策划活动,当然也可以针对不同广告客户的需求去做不同的营销活动。

未来:积聚智慧共创地铁报新未来

《传媒》:地铁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铁报的未来发展需要政府提供怎样的政策支持?

杨黎光:到目前为止,其实国家对地铁报在政策和法规上都还没有放开。几年前,我在权威部门的一份材料当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中国现阶段不适宜办免费报。而实际上,免费的地铁报已经遍地开花了。现在媒体的业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国家的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还没跟上,还没有正视地铁报的发展和兴旺。

还有就是一个最切实的问题——税收问题,现在全国的地铁报都是免费的,可在税务部门是不认的,那么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地铁里是免费服务的,税务局把地铁报视同销售,意味着地铁报一分钱收不回来还要交税。这是所有地铁报一直都很关心的问题。这个问题,希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来协调。

《传媒》:为了缓解地面交通的拥堵问题,国家大力支持地铁建设,那么在这种大背景下,您如何看待中国地铁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杨黎光:首先,随着中国地铁时代的到来,地铁报方兴未艾,我预计未来中国地铁报会有50家以上。国家现在鼓励地铁建设,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地面交通的拥堵,此外还有环保的因素。据不准确地统计,未来可能有50多个城市要建设地铁,不但要修城市地铁,还要修城际铁路,而且地铁是轨道交通,不一定都在地下,也可以从地下出来。

我们要正视地铁报时代的到来。传统纸媒的消退,在未来20年里不再是耸人听闻的观点,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传统纸媒难以为继,办不下去了,随后一定会出现传统纸媒的合并、兼并,甚至停刊,这个时代肯定会到来的。

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第3篇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南京30岁以下的市民,几乎都没有读报习惯、更没有买报习惯。这一广告客户看中的优质人群,目前大多只阅读地铁报。因此,得出结论:相较于传统纸媒的衰退,地铁报籍此尚现一丝曙光。

本文试图以天津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城市快报》为例,探讨在报业转型如此紧迫的当下,地铁报的市场空间与发展前景,以及其对报业转型的价值意义。

都市报为什么转型为地铁报?

《城市快报》转型为地铁报的历程基本上是全国都市报向地铁报转型的一个缩影。

《城市快报》的前身是《天津青年报》,原来的主办单位是天津团市委。本世纪初,在第一代都市报到处征战、跑马圈地的背景下,2001年,《成都商报》斥资2000万元(一说3000万)改造《天津青年报》,用都市报模式将《天津青年报》改造成一份近乎彻彻底底的都市报;但由于天津市场上已有《今晚报》《每日新报》这两个成熟而又强大的先行者,加之经营不善,最终《成都商报》的影响悄然淡去,黯然离开了天津。2002年5月,在各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天津青年报》划归天津日报报业集团。

津报集团并购青年报之后,很快就遇到了与《每日新报》同质竞争的问题。津报集团十报两刊,除两张都市报外,其余的报刊都各自覆盖不同的读者群,定位实现了差异化。但两张都市报如何错位发展,成了津报集团的一个难解之题。

2004年3月,《天津青年报》正式更名为《城市快报》,编辑方针也由“新闻、新知、新生活”变为“快而且城市化”,主打早间市场。定位于“超市人群”阅读,即试图让目标读者的购买力稍强于《每日新报》。但事实上,这种差异并不明确。作为综合性日报,或者都市报,《城市快报》直接锁定目标读者的做法几乎无成功先例可循。同时,从《城市快报》的办报实践看,一些活动企划如演唱会、订报抽奖与《每日新报》并无二致。二者似乎是不可能实现差异化的。

《城市快报》董事长、总经理张熠介绍,那些年,《城市陕报》做了很多努力和尝试,出午报、出早报,还与《每日新报》对过头条,试图在内容及读者上岔开定位,但很难。从2004年到2010年,整整7年时间,《城市陕报》都是在夹缝中左冲右突,但困难重重。

这种情况持续到2010年,2010年1月-12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与天津地下铁道运营有限公司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城市陕报》实行股份制,成为天津地铁独家指定地铁报,开始在天津的地铁里免费发行,转型为地铁报。

实际上,中国内地除了北京之外,天津是地铁建设最早的城市,1984年就建成了地铁线路,但是直到2000年仍然只有一条线路。客流量很少,客流最高峰是国庆节,也只有6万人次的客流。天津地铁开始大规模建设,《天津日报》敏感地意识到其间蕴含的巨大市场空间,等到地铁联网之后,地铁人群是收入中等偏上的人群,就是一个广告客户非常看重的人群。2010年,全国只有四张地铁报,《北京娱乐信报》、上海的《I时代》、南京的《东方卫报》、广州的《羊城地铁报》。

但是,刚开始《城市快报》进入地铁之后,发行量还非常小,换回来的广告还不够开销。张熠说:“一直在坚持,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直到2013年国庆节,天津的四条地铁线路才联成网络,日客流量达到了70万,现在的发行量已经不能够满足地铁乘客的需求。”

一个城市能容纳几份地铁报?

现在的报业很需要地铁报。

都市报经营直线下滑,面临生存危机,影响最严重的是一个城市中排位靠后的都市报,俗称“第二子报”。当市场空间开始迅速缩小时,一个城市的报业市场不可能容纳多张都市报共存。大量的“第二子报”必须寻找新的生路,彻底转型。比如上海报业集团成立之后,旗下一下子就有了四张都市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东方早报》,《新闻晚报》1月1日停刊了,但是《东方早报》呢?原有的《I时代》《新民晚报地铁报》呢?上海是否还能容纳得下三张地铁报?一个城市是否能够容纳得下多张地铁报?这是很多报业集团自去年以来要考虑的问题。

香港有四家地铁报,但是都划分了各自的区域,也都生存得非常好。但是内地的情况则不一定。

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内地开通地铁的城市有15个,在各地铁城市渠道内免费派送的地铁报超过16家,上海地铁报有两份,其他城市的地铁报规模则都较小。地铁报的规模也做不起来。内地地铁报的采编团队大多只有二三十人、报社总人数过百的很少,就收入而言,目前地铁报收入最高的《I时代报》约有1.4亿的规模,《东方卫报》9000万左右,其他的地铁报年收入多在一两千万至七八千万。这样的体量,放在浩瀚的中国报业大生态中,几乎不值一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最令地铁报感到难堪的是:4A广告公司几乎很少在地铁报体系内投放广告,因为这类品牌广告的投放规则很清晰,必须是区域最大、最强的纸媒。而地铁报如果放在都市报体系中,排名都比较靠后。这就影响了地铁报做大。

一方面,报业需要重视地铁报的市场潜力——所有开通地铁的城市皆是某一地域的经济中心,所在城市的经济实力相对雄厚。《东方卫报》创办次年即实现盈利、《都市热报》办刊当年即盈利、沈阳《地铁第一时间》2013年的指标任务是盈利300万,目前已实现一千万元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地铁报虽然是地下的报纸,但它同时也在和地面上的报纸形成直接的竞争,从内容、读者到广告,经济中心城市大多拥有较为强大的报业市场,报业相对发达,竞争十分激烈。而且,地铁报运作的市场空间也决定了一个城市不可能拥有超过一份的地铁报。

另外,一般报业集团与地铁公司签署的协议是排他l生的,确定了一个城市只可能有一份地铁报。《东方卫报》创办之前就与南京地铁签署了15年地铁渠道独家发行权,由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和南京地铁合资1000万成立公司进行运作,业务由报业集团全权开展,地铁公司派出财务总监进行监督。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中国内地目前获批修建地铁的城市共有3S个,一个地铁城市拥有一份地铁报应该算是“标配”,没有问题。但地铁报的市场空间有限,“如果未来发展不好的都市报都成为地铁报,那该是多么可怕啊!”张熠说。

地铁报发展的“时间窗口”

地铁报的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地铁网络还没有成形的城市的地铁报,如2013年的苏州,已经建成的1号线和2号线相加里程达到了50多公里,但还没有形成网络。如2010年之前的天津,只有一条地铁线路运行,如2009年前的南京,地铁总里程相加只有30多公里。还包括大部分已获批或在建地铁的城市:长春、大连、重庆、武汉、杭州、哈尔滨、西安、苏州、青岛、长沙、无锡、福州、东莞、宁波、济南、厦门、常州、郑州、南昌、南宁等,都属于第一阶段。处于第一个阶段的城市的地铁报,地铁还未形成网络,客流量很小,地铁报发展空间受限,处境艰难,很多地铁报为弥补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还同时运营着地面的市场。《城市快报》至今还保留着对开大报的版式,这实际上并不适合地铁内阅读,但张熠认为,《城市快报》在地面上还有一部分长期订户,忠诚度还比较高,是有偿订阅。另外,奢侈品广告客户维护得非常好,广告公司不看地下数据,他们只看地上数据,也比较喜欢大报版面。因此,为了地面阅读与地面广告,《城市快报》仍然保持这种对开版面。

第二阶段是城市地铁网络已经成形。如香港、天津、南京,这是地铁报发展的黄金阶段。这些城市地铁已经形成网络,但人流量还不太多,地铁中还不够拥挤,乘客有适当的空间取报、读报。按照国内地铁的发展速度,这些获批修建地铁的城市很快就会迈向第二阶段。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地铁报的高峰似乎即将到来。

但是,地铁网络在进入第二阶段之后,很快就会步入第三阶段。比如现在的北京、上海、广州,地铁形成网络,地铁出行四通八达,方便准时,人流量就会越来越大,地铁就会越来越拥挤。拥挤的地铁会给地铁报带来两个巨大的难题。一是地铁太拥挤,地铁报无法展开,也不方便被取阅,影响地铁报的阅读率;二是地铁太拥挤,地铁的经营者会优先考虑安全的问题,人潮涌动的北京地铁早高峰,在安全面前,什么都是次要的。这必然会限制地铁报的分发与取阅。《北京娱乐信报》现在已经受限很严重了。

张熠认为,从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来看,留给地铁报的时间窗口看似有限,只有在第二阶段,地铁网络成形,但还不太拥挤的时候,地铁报才能够方便陕速地发展。天津2014年、2015年在建的地铁线有三四条,天津地铁的饱和状态或许是在三、五年以后。短期内甚至不太可能出现像北京地铁那样的拥挤程度。这个时间窗口还是比较宽裕的。

地铁报还有一个时间窗口是现在的地铁还没有WIFI,无线网络还没有铺遍地铁沿线,人们使用移动终端阅读还不是很便利,地铁报还有一点发展空间;但这种情况不会长久,最多一两年之内WIFI就可能遍布地铁全线,那个时候,地铁报的空间又在哪里呢?

地铁报的“新媒体”特征

与其他报纸种类相比,地铁报的读者特征、运行模式等与新媒体最为接近。张熠介绍,《城市快报》选取新闻的出发点是地铁人群的阅读偏好:平媒习惯从自己角度考虑问题,但新媒体主要从对象角度看问题,我能给你提供什么,我不能做到的怎样努力满足受众。我们现在的操作就像新媒体一样,试图变成服务商,而不是传播者。地铁人究竟想看什么?我们曾经做过第三方读者调查。我就特别想知道,读者究竟想要看什么?我们就发现,地铁报不是越厚越好。天津最远的站不会超过45分钟,报纸只能16版到20版之间,不能再厚,再厚一是成本太高,二是读者读不完。

另外地铁报的免费派发模式也与新媒体的免费共享模式相吻合。还有,地铁报的读者与新媒体也高度吻合。地铁报的派发时间基本锁定每个工作目的上班早高峰期间,大约是每天早上7点至9点半这一时间段,所有读者都是年轻的上班族。他们也是使用新媒体最普遍的人群。由于读者群属性高度一致,不用担心老人、孩子、民工看什么内容,因此内容定位就比较精准,大多数地铁报的内容集中主打年轻上班族喜欢的时尚娱乐、吃喝玩乐、文艺小清新、热门八卦话题、网络热点等。

吃透地铁资源

报业转型要从经营报纸到经营资源,利用手头所掌握的资源。对于地铁报而言,运营好地铁资源至关重要。

张熠说:“地铁报还是应该把地铁资源吃深吃透。最为关键的是,一是服务乘客,二是自己从中得益。”

她介绍,作为平媒,报纸拥有信息采集、编辑校对、印刷出版的绝对优势,而这些并不是地铁运营商的长项。我们将这些自身的优势与地铁运营商给予的发行渠道优势相结合,编辑出版关于路线指南、地铁上盖服务设施、周边商业、沿线旅游等信息量大、服务性强的别册、折页、图书、消费卡等,在赢得运营商好评,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获得利益,从而实现多方受益。

各地铁报采用了各类新颖的运营手段来经营地铁资源。上海《I时代报》2013年夏天做过一次营销推广活动,报纸被卷成一卷套上蛋筒套,这是肯德基“被蛋卷”活动;《武汉晨报》今年年初时,在地铁里由穿着财神服装的发行员向乘客派送报纸,进行报纸品牌推广;《新城陕报》组织地铁单身男女自驾游进行相亲活动;沈阳《地铁第一时间》给所有读者颁发聘书,邀请读者成为报纸的“大笔杆子”;《都市热报》利用地铁沿线的广告客户资源,制作了一本《地铁别册》,涵盖房地产、商城等广告内容,一次盈利数百万;苏州《城市早8点》制作过一本苏州地铁指南,由古籍出版社出版,12元一本的售价、一万册迅速售罄……

“边边角角”的空间拓展

报纸早已不是“暴利”的行业,地铁报更是如此。

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第4篇

关键词:社会责任;有效性;信任感;审美

一、社会责任感

公益广告的终极目标是使目标受众群体建立公益观念,进行公益活动,从而提高全民的道德意识,促进社会的进步。公益广告和商业广告有着明确的区别。首先,创作动机不同。商业广告的创作动机是外在强加的,要符合企业主的意志,要能够给企业带来营收,而公益广告一般出自创作者内心强大的社会责任意识,创作者本着个体良知,出于对社会和国家负责任的态度,围绕社会话题进行创作。其次,审美情趣不同。公益广告主题比较自由、灵活,在艺术表现上一般采用讽刺、褒奖、美丑对比等手法,商业广告主要用于推广商品、树立企业形象,所以往往采用褒奖的手法。因此,公益广告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其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要想使公益广告具有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情感呼吁层面下功夫。设计者只有从情感出发,才能真正打动大众,才能促使他们感受到转变观念的重要性。只有使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作品才是最美、最富有责任感的。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在《艺术中的精神》一书中强调:“只有发源于心灵的才是美的。”他的这一论述强调了意识的作用。综观时下的街头广告,专业的或者是符合审美效应的作品不多,这反映了设计者社会责任感有待增强。所以,公益广告并不是简单地以画面美观为最终目的,而要能起到激发受众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二、有效性

所谓有效性,就是公益广告产生效果的概率,这个效果不是外在的客观因素附加的,而是这一作品所具有的基本功能与价值。有效的公益广告必须揭示一定的社会问题,能够让大众读懂广告内在的含义,并且达成共识、转化成行动。笔者把“发生行为”作为评判公益广告是否具有有效性的标准,而不是广义的广告设计中对于形式语言的夸张表现。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公益广告都能够立即产生社会效应,使受众行动,而是以建立公益观念为首要目的,此后需要时间验证。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坚持。人们耳熟能详的商业广告,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的广告之所以能够根植于大众的内心,是由于长时间的广告效应提升了品牌形象。企业的良好形象一旦树立,销售额的提升便水到渠成。同样的道理,要想提升人们的整体素养,就需要长期的、有效的指引和感化,正所谓水滴石穿、厚积薄发,所以公益广告的有效性应该一如既往地保持下去。

三、信任感

公益广告的信任感不是受众对于广告画面上的形式、文案、故事情节的信任,而是对于公益广告信息在其心中形成的主观反映的信任感。公益广告之所以要建立信任感,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广告内容只有被目标受众主观上相信并接受,才有可能激起其内心的情感,从而改变其行为,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其二,当下有部分地铁公益广告存在虚假或者无病的倾向,长此以往,人们会缺乏信任感和安全感。公益广告建立信任感的前提就是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公益广告只有真实,才能反映社会现象,才能取得理想的广告效果。真实性也直接影响受众对于公益广告的态度。部分受众不信任一些悬挂于街头巷尾的公益广告,因为他们深知有些内容是虚假的或者是夸张的。所以,公益广告设计者一定要合理运用比喻、夸张、隐喻、反衬等表现手法,切不可过于夸张或者缩小主题范围。当然,在社会生活中,有些公益主题已经达成共识,如吸烟有害健康、保护生态环境、关爱弱势群体、保护动物、酒后禁止驾车等,设计者应该不断深化对这些主题的认识,从而引导大众的行动。对于还没有达成共识的话题或者以后可能出现的公益主题,设计者要慎重考虑大众对它的信任程度,最好在创作之前做好社会调查。

四、体现审美价值

审美是个体的基本社会能力,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先生就曾提出用美育教育大众、唤醒大众。在21世纪,人们更加重视美的普及和美育的作用。审美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中,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公益广告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艺术,其内容和艺术表现更具有外在的整合性,应该承担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责。公益广告应该让受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感知并接受其思想观念。“一则好的公益广告,能否具有强烈而持久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往往不是取决于受众的多少和接受程度,而是取决于广告艺术的表现手段和心理技巧的恰当运用。一则好的公益广告,一定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高度统一。”①具体而言,受众对于一则公益广告,通常目光只会停留几秒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公益广告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新颖、最有创造性、最容易记忆的形式将思想观念呈现出来。因此,公益广告创作十分讲究艺术手法。此外,公益广告应该做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基本要求。公益广告应该是美的、艺术的。如果不能美化公共环境,这样的公益广告也是不合格的。地铁公益广告与其他户外公益广告有所区别。首先,地铁环境具有封闭性,封闭的环境下人们的视线会不自觉地向左右转移。据不完全统计,超过70%的人会关注地铁广告的更换。其次,地铁公益广告媒体形式具有多样性。通常,地铁中的广告有平面类的静态广告,而视频类的媒体广告传播效果更佳。最后,地铁公益广告的受众较为固定,要么是上班族,要么是学生群体。固定的广告受众群体多次浏览相应的广告,就会加深对于广告的印象。

结语

地铁公益广告并不像商业广告那样只是简单地传达产品信息,它是一种公共艺术教育形式,要关注社会,传达一定的思想观念,或是褒扬,或是批判,或是警醒,或是呼吁,要体现出社会责任感。我们要重视地铁公益广告,还要有效利用地铁公益广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周博,译.中信出版社,2013.

地铁广告推广范文第5篇

营销传播业务

静安嘉里中心日前委任埃培智集团(IPG)为市场营销传播合作伙伴。参与该项目的商包括埃培智集团旗下的广告公司博达大桥、公关公司高诚公关以及创造品牌体验的市场营销公司杰克摩顿。

埃培智集团将与静安嘉里中心经验丰富的市场传播团队通力合作,打造独一无二的“城区品牌”。核心目标是为该项目的盛大开幕及推广打造全面的整合营销传播活动,目标受众为商业人士、潜在的零售合作伙伴以及本地消费者。同时将静安嘉里中心打造为上海文化商业盛事的新地标。

广州地铁发起大规模创意比稿

广州地铁日前发起大规模创意比稿,据悉至少有六家广告公司收到邀请。

旭通广告、电通、广东省广告公司、麦肯光明、盛世长城和扬罗必凯参加了此次比稿,比稿展示会定于11月中旬进行。

此前,广州地铁一直基于各个项目与当地创意公司开展合作,并通过自己的广告灯箱和展台电视进行内部媒介规划和采购。

广州地铁希望与广告商进行合作,以提升创意推广活动,使之与基础建设的发展相适应,短期目标以品牌战略为重。

广州地铁曾在年初发起过一轮创意比稿,但因缺乏大型广告公司的参与而取消。

TUI Travel在华发起广告

业务比稿

TUI Travel集团总部位于英国,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集团旗下拥有Thomson和First Choice连锁,是世界领先的休闲旅游公司。

TUI Travel集团中国总部位于北京,在华运营已超过5年,但业务到目前为止仅限于入境旅游。

公司今年成功获得在华出境游许可,希望寻找适合的广告商作为合作伙伴。

悉知本次比稿的消息人士称:“客户未透露参与比稿的商名称,但最后一轮比稿已于10月底进行。客户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吸引中国大陆那些不满于国内旅行社而寻求其他替代选择的中产度假者。”

阳狮集团全面收购

国内互动商网帆

阳狮集团(Publicis Groupe)宣布收购本土互动商网帆(Wangfan)的全部股份,在中国市场规模翻番的两年计划中迈出举足轻重的一步。对于本次收购,阳狮集团并未透露交易的具体金额。

网帆1997年创立于上海,提供互动营销、网站形象策划与设计等营销服务,主要客户包括彪马、上海通用汽车等。据悉,该公司预计2011年的营收增长将达到16%。

2010年,阳狮集团还收购了际恒集团(2011年6月)、最美时(2011年5月)、ICL(2011年2月)和易为公关(2010年12月)等本土传播公司。

罗德公关着眼于在印度和亚太区开疆扩土

继10月中旬在印度正式开设首家分公司后,罗德公关亚太区主席杜麦克(Jean-Michel Dumont)表示公司将在印度和整个亚太区开疆扩土。

杜麦克表示,公司做出在新德里开设首家印度分公司的规划已有数月时间,这主要基于印度经济的飞速发展。他承认罗德公关是在南亚设立分公司的最后一批国际公司之一,但他同时表示,这是“一次机遇,而非挑战”。

与罗德公关在中国的多年运营有所不同,公司在印度的业务由于地域不同也多种多样。印度有100种方言和14种书面语言,这在传播行业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博雅公关中国进军南非

博雅公关收购南非Arcay Communications的决定将使博雅公关中国从中受益匪浅。Arcay Communications是南非领先的咨询公司,在非洲大陆的分支机构覆盖50多个非洲国家。

自2007年开始,Arcay Communications就已开始与博雅公关的合作关系,现在正式更名为Arcay Burson-Marsteller。

虽然进军非洲大陆受全球化主导,但此举对博雅公关在中国的运营大有裨益。

博雅公关中国首席执行官Chris Deri表示:“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巨大,这将需要切实可行的支持来进一步触及利益相关者。”

目前,博雅公关中国服务于公司在欧洲和美国的中国客户,并希望在非洲也能如此。

麦肯上海获松下2012伦敦奥运会创意业务

日本电子巨头松下电器日前委托麦肯上海负责其在华奥运会赞助事务。在10月发起的比稿中,麦肯上海击败其他四家4A广告公司(包括日本广告公司)赢得该项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