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竞争力产业集群品牌知识联盟区域创新
一、区域核心竞争力概述
1.1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对于区域竞争力而言,国内外学者都没有统一的定义,瑞士洛桑的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在世界市场上较其竞争对手获得更多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则定义为一国能获得经济(以人均GNP衡量)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给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即区域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区域所独有的,是该区域能在一个或数个产业领域使其主导企业取得持续领先地位所依赖的关键性能力,是将区域独特的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的一组政策、知识技术或技能的有机综合体,而并非该区域所拥有的资源和禀赋。
1.2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和区域竞争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区域体制创新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混沌系统。比较优势与资源有关,是指本地区在经济和生产发展中所独具的资源与有利条件。而竞争优势强调的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内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相对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有更多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它根据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趋势,突出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内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因此,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应该利用比较优势的独特性,将其作为基础,大力发展竞争优势,实现两者有机的结合。
二、构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前提
核心竞争力存在于比较优势的基础上,但并不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都具有核心竞争力,一个区域存在核心竞争力一般应该具备以下条件:
2.1区域区位优势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基础竞争力。包括道路、交通、桥梁、通信网络、电力、水利及各种市政建设水平。二是区域对周边地区的各个方面的辐射影响力。是指在以市场联系为纽带,实现资源共享、合理分工、利益共赢的目标下,区域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渗透,而对周边地区所形成的辐射力和向心力。
2.2区域创新能力
一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来的地区经济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加大高新技术研发投入,率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与延续的内在动力。二是区域企业创新能力。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转化为实际成果的一个反映,科技创新最终要通过企业的R&D转化为生产力。这就要求一个地区的相关企业要对其投入大量资金,实现从知识形态到物质形态的转化,区域企业创新能力是区域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现。
2.3区域资源聚集能力
它是指区域利用自身具有的内在优势对区域内外各种可利用资源的吸引,并加以利用的能力。一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反映该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组织结构层次和优良与否,是一个地区经济能否健康持久发展的关键,也是对各种资源吸引与利用的产业平台。二是人力资源竞争力,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有竞争力,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批人才,能否吸引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级层次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资本金融环境,包括区域内的投融资体制、金融筹资工具、各层次的金融市场构成等。
2.4区域和谐环境
和谐环境包括整个区域的社会秩序,这个区域各级政府的管理能力、开放水平、法律制度、文化和教育水平。这些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软环境,是整个区域和谐持续发展的剂,是区域核心竞争力存在的无形基础。
三、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区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参与国际与国内竞争中所具有的能力,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出以下的途径:
3.1建立优秀的产业集群品牌
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品牌是企业商品的信用符号,它通过将锁定的目标顾客的买点转变为自己的卖点,来降低他们的选择成本且与他们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给品牌所有者带来持续的市场收益。
产业集群品牌作为一个地区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具有一般区域品牌的共性:一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城市的范围内,带有很强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应,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产业集群品牌就是把产业集群整体作为一个品牌来经营,是集群内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3.2合理深入利用知识联盟
知识联盟就是知识主体为了学习对方知识或合作创造知识而结成的具有契约性关系的组织。知识联盟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企业间的知识联盟;二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识联盟。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联盟。:
由于竞争的激烈,技术开发成本和风险的增大,企业技术交流、技术研究结盟就成为企业最好的策略。对区域而吉,知识联盟为参与者合作提供了平台,使原有的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设备、科技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同时,打开了成果转化通道,使各区域能充分利用区域内外的科技资源,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极大地提高了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和转化率。
3.3大力推进区域创新
区域创新是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通过创新,在突出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改革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内生能力,推动区域经济从一般水平上的数量扩张向竞争力提高中的整体升级转变。
美的冰箱逐年加大对技术研发和行销的投入。根据产业在线的数据,2013年国内电冰箱企业中海尔冰箱占有26.11%的市场份额,海信容声冰箱占有9.62%的市场份额,美的冰箱占有8.32%的市场份额,长虹美菱冰箱占有6.55%的市场份额,其他品牌占有剩余的49.4%的市场份额。由此看出,美的冰箱面临着严峻的竞争现状,但是美的冰箱相对较年轻,有很乐观的发展前景。2014年,美的集团“M-smart智慧家居”战略,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承担着其中“智慧营养管家”的项目,面向未来,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文章以下内容中简称“美的冰箱”)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机遇。
2美的冰箱面临的竞争现状及挑战
2.1政策支持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国家电产业有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逐渐成为国际家电的制造中心。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需求市场也有所减少,到2013年,为期四年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结束了,部分农村市场的需求被提前透支。在政策初期各个家电厂商为了响应号召都纷纷新建厂房,增添设备,这为日后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问题。政策支持结束后,摆在所有家电企业面前的问题是:政策补助结束后,靠什么继续维持高增长?加上国际家电巨头的冲击,中国家电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危机。美的冰箱作为中国冰箱的驰名品牌,更需要提早觉醒,转变生产方式,挖掘市场潜力,培育并提高美的冰箱的核心竞争力,再创中国电冰箱的辉煌。
2.2行业竞争加剧
目前国外知名家电纷纷抢夺中国市场,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品牌主要有美国巨头惠而浦、GE、美泰克;欧洲巨头伊莱克斯;德国巨头西门子;韩国LG;日本巨头松下等。这些国外巨头以其先进的管理经验、核心的技术以及先进的营销手段,掠夺着中国乃至世界的家电市场,这也加剧了中国家电行业的竞争。如何在众多国际品牌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竞争力,是美的冰箱急需解决的问题。
2.3市场需求低迷
中国冰箱的一线城市市场,基本由海尔、美的、三洋、容声等占据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国家政策“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家电政策,导致农村、城镇冰箱需求被提前开发,影响今后几年中国电冰箱市场的需求。
2.4技术创新相对落后
据《电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家电企业的核心技术比德、美、日相差10年以上。近年来,美的冰箱虽然在技术创新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同国际著名家电品牌比起来,还有很大差距。
3提高美的集团冰箱事业部核心竞争力的建议
3.1加强美的集团事业部间协同,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3.1.1美的集团各个事业部之间共享通用技术家电类产品在技术上有很大一部分是通用的,比如节能技术、智能技术以及变频技术等。美的冰箱可以借助美的集团的整体优势,加强同其他部门的协同能力,共享研发成果,共享设计平台,共享专利技术等,美的冰箱可以借助兄弟事业部的研发成果来生产冰箱,这样必然有助于美的冰箱降低边际成本。3.1.2打通产品壁垒,实现家联网家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家电品类之间的互动和联通。家电类产品是每个现代社会家庭不可或缺的产品,有稳定的市场,因此许多企业纷纷进入家电市场,可是他们有着一个很大的缺点,产品之间不可以联通。美的集团生产了家电的很多品种,因此,美的冰箱可以打通家电壁垒实现家电产品之间的联通。3.1.3实施O2O模式O2O即线上线下驱动式销售方式。结合电冰箱的特点,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①通过三维布局来增加体验。美的冰箱可以在社区里添加一个电冰箱模拟摆放的应用,类似于网上购物推出的三维试衣。网站通过给出可以自定义的三维房间布局的虚拟房屋,然后客户可以把网上的虚拟冰箱摆放在自己的虚拟房间内,查考摆放效果,最好能与他人的布局进行比较,当顾客满意于某个布局时,可以通过网上购物的形式完成交易。②通过虚拟使用来增加体验。顾客可以把虚拟的产品摆放在自己虚拟的家里,然后完全模仿实际的生活,用冰箱放东西,看电视,使用微波炉等,这样还可以促进公司其他产品的销售,构建一个美的帝国。
3.2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产品可靠性
3.2.1企业自己承担社会中责任一个有责任心的企业,能够生产出有责任的产品,这样的产品必然能够带给顾客可靠性。建议美的冰箱积极响应集团号召,开展一系列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这些有系列的活动最好能够从侧面反映美的冰箱的一些特点,能够增强顾客对产品的感知度和可靠性。3.2.2企业帮助顾客承担社会责任顾客也是社会中一个一个普通的个体,每个人心中都希望能够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样生命才会精彩。可是个体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美的冰箱能够集合顾客的力量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做些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的事情,一定能够提高美的冰箱的可靠性。
3.3重新定义市场、产品以及顾客,提高美的冰箱的差异化
关键词:酒店竞争核心竞争力综述
在酒店层次开展竞争力的研究在近几年得到了国内学者的重视,并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多方面研究。虽然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方面的文章较多,但综述类文章至今还比较缺乏。本文根据所掌握的资料文献,从以下几方面对国内关于酒店竞争力的理论研究进行回顾。
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渊源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企业在战略上的成功来源于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能力。标志着核心竞争能力理论正式提出。而国内对酒店竞争力进行研究起步较晚,沈钢(1998)以上海中亚饭店为研究对象,从产业竞争角度,利用竞争模型定量分析酒店竞争力,同时也指出从内部着手、多元化、集团化加盟等提升酒店竞争能力;徐虹(2000)从旅游饭店战略竞争力角度出发,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分析饭店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将是对智力资本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还结合智力资本的内容对其作用的更好发挥提出了建议;也有学者提出酒店绿色竞争力的概念。随后,众多学者对此展开讨论研究,它意味着酒店核心竞争力理论进入实质性研究。
酒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义
资源论。持这一类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能力是一种酒店以独特方式运用和配置资源的特殊资源。卞显红(2001)认为旅游饭店的核心能力能使旅游饭店最优地配置资源,由此与竞争对手产生同种资源的效率差异。
能力论。持能力论观点的研究者认为,酒店核心竞争力是酒店一系列能力的综合。邹益民,韩晓燕(2001)认为饭店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饭店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饭店企业内部中,支撑饭店企业竞争优势的,使饭店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消费者剩余论。消费者剩余是顾客得到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品质与价值。谷慧敏(2002)认为通过超越顾客的期望来赢得顾客忠诚,是饭店在培育核心能力时的中心环节。
系统论。以辛涛(2003)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可从整体出发,研究系统控制与系统管理、系统与组成部分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普遍联系,从而全面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
创新论。该观点认为创新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董鸿安(2004)指出运用服务创新来培育和提高饭店的核心竞争力;王耀珍(2004)认为创新能力是酒店的核心竞争力。
从传统的创业观念出发,由于设计专业的独特性具有便于市场运作一些优势:“第一,投入创业的资金较少。如设计公司只需要计算机和打印机等简单的设备就可以维持运转;第二,创业范围较广,发展潜力较大。如包装、家居、轻工产品都需要设计[2]。”而实际上,随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城市发展创新战略的引导,设计专业研究生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建设者,在创业目标对象上,已经有了新的扩充和发展,比如圆明园画家村、宋庄艺术产业园作为艺术商业化模式已经逐渐被深圳大芬村、广东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更加多元的形式所升级。设计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科研创新能力的层次有很大跨越,并且这种优势应用到对应的创业领域,就能如虎添翼。设计专业研究生在科研方面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品质并重,数据收集整理的踏实作风和积极探索的冒险精神并存。德雷夫达尔(J•E•Drevdahl)指出:“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它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新系统的思想综合……可以设想它是一种艺术的、文学的或科学的形式,或者是可以实施的技术设计或方式方法。[3]”这种科研创新精神符合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的重要属性———稀缺性。创业者个人的创造力、领导力等素质,因个体差异而不易被复制和模仿,因而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中的实践转化才能
从多年来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调研中可得知存在一种短板现状:创业中领先的只是理念或技术而非产品;强大的只是创业初期的规模而不是持久维持力;擅长的只是创业比赛而非创办公司[4]。因而,研究生创业教育中,一定要注意核心竞争力之一———延展性即“弹性”的培养,创业者能够利用相关多元化战略继续开发自己最擅长的技术或产品,并把这一竞争力和技能转移到其他业务,成功的技能或技术转移能够使新业务产生竞争优势[5]。对于设计专业研究生来说,则要注重实践转化能力的培养,让高层次的艺术人才不仅对专业了如指掌,而且要对文化政策与环境价值有一定的识别,对专业技术产生的资本机会有一定的认知,具备效益与盈利资金的吸纳能力,并将纸上谈兵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文化实体产品的转化中,提倡设计行动力和持久力,让设计专业研究生更好地摆脱书本的束缚,具备富含弹性并能够延展的核心竞争力。
三、设计专业研究生创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人文综合素养
创业者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源和发轫,两者是相互贯通、相互印证、相互影响的。设计专业研究生这种不易被模仿、替代的创业核心竞争力,是创业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特质。而设计专业对应的创意产业,一直都是以科技含量,创意水平、文化内涵为核心。因此,设计专业研究生核心竞争力就得注意培养一个素质———不会随环境或者其他的因素的改变而失去或者被夺走的人文综合素质,这种品质能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环境中长期发挥作用。艺术专业的教育长期处于工具主义思维影响下,往往忽视了这种具有持续性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的特点,设计专业研究生个性棱角分明、自我意识强烈、灵感思维勃发,但是另一方面,就是团队精神缺乏、理性思维不足、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等等。如果能够针对设计专业学生个人的差异性,注重使命感和设计理想的融合、冒险精神和自我更新能力的塑造、设计团队建设理念和文化服务意识的培养等,这些创业心理品质在创业过程中将对人的行为将发挥重要的调节功能,并为创业成功率的提高起到关键性作用。
(一)盈利性指标分析宁波银行近5年的总资产收益率和资本利润率都较为稳定,并且都于2009年起呈小幅度增长趋势,这说明宁波银行利用资产获得收益的能力有提升,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变好;宁波银行成本收入比值不高,未超过行业认定的标准45%,并逐年降低,说明银行单位收入的成本支出减少,获取收入的能力增强;收入利润率稍有起伏,但还是维持在一个较高较好的水平。这些都说明了宁波银行在近5年中的盈利性相当好,并具有更好的趋势,在未来,持续盈利的可能性也是比较大的。
(二)安全性指标分析不良贷款率是指金融机构中的不良贷款额占总贷款余额的比重。不良贷款率影响着银行的资产质量,而资产质量标志着银行盈利能力的强弱。它能较准确的衡量银行信贷资产安全状况,控制不良贷款率的数值有利于银行盈利的维持和提升。资本充足率指的是银行在其客户的资产受到损失后,该银行能够以自有资本来承担相应损失的能力。我国银监会为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对全国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有严格的管制。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在1%以下,我国风险监管要求该值要小于5%,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由此可见宁波银行的不良贷款控制的很好,反映出宁波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状况良好;并且其资本充足率均保持在10%以上,多年达到15%,风险监管标准要求该值大于8%,宁波银行较高的资本充足率对储蓄客户来说保障程度较高,且没有过高而导致闲置资金降低了盈利能力。其较低的不良贷款率和较适当的资本充足率,说明宁波银行的安全系数很高,资产安全状况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
(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总资产增长率反映公司资产规模的增长情况,是总资产增长额同期初资产总额的比率。主营业务增长率能反映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可以衡量企业经营状况,是评价公司发展能力预测企业经营业务拓展趋势的重要指标。除了2009年的总资产较上年有少量减少,总体来说,宁波银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都保持正增长,并且幅度较大,发展势头好,整体实力壮大。
二、宁波银行潜在竞争力分析
(一)公司治理良好的公司治理是银行持续运作健康发展的根基,是增强经济活力提高经济绩效实现财务目标的基本手段。构建一个良好的公司治理对于很多发展尚未成熟的城市商业银行尤为重要。在近5个报告期内,宁波银行严格按照《公司法》、《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治理水平,与相关政策文件要求不存在差异,也未曾收到监管部门下发的整改的有关文件。
(二)人力资源在人类所拥有并能利用的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最重要最具有不可估量的无限竞争力。尤其银行,不仅仅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更是知识密集型行业。银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拥有更多熟练的业务人员,更多精通创新开发的研究人员,更多具有高度和深度战略眼光的高级管理人员,就能够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傲立群雄。截至2012年末,宁波银行在岗员工5329人:个人银行业务人员874人,公司银行业务人员1700人,资金运营管理人员1382人,科技信息人员197人,管理人员224人,风险及合规管理人员446人,其他金融业务人员53人,行政人员453人。在岗员工中,大学本科学历及以上的占87%,大专学历的占10.13%,中专学历及以下的仅占2.87%。在职员工中,87%的人员有着本科及以上的学历,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为宁波银行在中短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潜在因素更是提升宁波银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砝码。
(三)品牌影响力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已经成为银行竞争力中的软实力。商誉决定着银行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在无形中给银行带来经济效益。宁波银行始终坚持“公平诚信、善待客户、关心员工、热心公益、致力环保、回报社会”的社会责任观。宁波银行将经营管理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保证回馈社会,不仅在宁波本地,在整个浙江省甚至全国,其品牌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都在持续提升。宁波银行的经营理念得到业界与社会的广泛认可,荣膺《理财周报》的“2012中国最佳城市商业银行”、《中国经营报》的“中国企业优秀社会责任实践奖”、《每日经济新闻》的“最具成长潜力上市公司”等数十项殊荣。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