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成功智力 中职 语文 教学设计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事业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改革不断深化,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2005、2006连续两年每年扩招100万,2007年招生人数突破800万,2009年更是实现招生人数突破860万,总体超过普通高中的招生规模。可以说,中等职教已然撑起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半壁江山。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职教育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语文课程作为中等职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任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然而,现实情形却是不少一线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尚模糊,无论教学目标设计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摆脱不了普教的枷锁,“就课文讲课文”,教学内容与生活、专业脱节,没有职教特色,以至学生认为中职的语文课“还是老一套,学不学无所谓”、“考前突击、背背重点照样过关”。因此,在极力呼吁中职语文教改的当下,只有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策略、学习结果的评价等进行系统设计时突出对学生学习的关注,才能切实走出“教师讲得痛苦、学生学得无趣”的困局。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大量科学实验与教育实践基础之上提出的“成功智力”理论给我们的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成功智力”由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方面整合而成,存在于每个个体,不同的只是比例和平衡状况。包括中职生在内,人人皆有成功的潜能,人人都能获得成功。而且“对学校适应不良,成绩中等或偏差,经常是教师眼里的一大麻烦”的学生往往创造和实践性智力偏长。

这一结论在我国教育部组织开展的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中得到印证。笔者利用“STAT”测试得到的结果也反映了:在“一考分高下”中被淘汰的中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或许分析性智力发展不够,但其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并不低于升入普通高中的同龄人。斯腾伯格还通过实验证明“成功智力”可以通过学校课程培养。基于以上认识,用“成功智力”理论指导语文教学设计不仅有其可行性也有其必要性。不过,当前国内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对“成功智力指导学科教学”和“新理念下的教学设计”研究还不充分。

以笔者手头搜集到的相关专著、论文来看,“成功智力”的研究从译介正走向应用。比较有代表性的:1999年国内第一本《成功智力》译著由吴国宏等人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后,杭州安吉路实验学校对“成功智力”进行本土化研究,编辑出版了《成功智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一书;刘永康在《西方方法论与现代中国语文教育改革》中单列一章介绍了《成功智力与语文教学》。可惜,“成功智力”这一来自实践指导实践的智力理论虽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有助于今天我国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但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

虽然语文教学设计不再是学界的陌生话题,以改革教材、教法、评价方式等来破解当前中职语文教学困境的讨论亦不在少数,但作为教学设计这一系统研究还显得零散,且比普教相对滞后。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功,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需要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活、终身学习、个性发展夯实基础,应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落实到语文课程的教学,笔者以为,不妨引进“成功智力”和“教学设计”的相关理论及成果,通过契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设计来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具体思路如下:

在“成功智力”理论观照下,借鉴教学设计的经典模型——“迪克—凯瑞”模型以及斯腾伯格“为成功智力而教”(TIA)的实践,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为参照,分别进行阅读欣赏教学设计、表达交流教学设计、实践活动教学设计研究,研究中注意突出职教语文课程的特点,在动态平衡中契合实际发展学生的分析、实践、创造能力,尤其面向生活、工作的具体情境加强实践、创造性智力的培养,为面向职业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服务,为追求学生未来生活和事业上的成功奠基,从而努力实践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全面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改革诉求。

希望藉此给广大一线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与实践参考,并能够抛砖引玉,有更多语文教育研究者来共同关注中职领域的教学,为切实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出谋划策。

一、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今天的教育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功。培养和发展学生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所需要的能力,应该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仅仅局限于学业智力,过于狭隘。因此,笔者以为,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改革尤其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很有必要。

二、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一)“STAT”结果分析

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Sternberg Triarchic Abilities Test,以下简称STAT)是一个多维度的团体智力测验,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短文题两种形式,分别测量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针对STAT,斯腾伯格等人进行了实证检验,抽取不同国家被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较好的预测效度。

国内学者蒋京川在其博士论文《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第七章专门对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做实证研究,她翻译修订了《三元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又称《STAT中国修订本》),制作了《STAT中国修订本的测验指导手册》,并对325名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正式施测,收集他们的STAT测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Sternberg Triarchic Abilities Test,以下简称STAT)是一个多维度的团体智力测验,它以“成功智力”理论为基础,主要采取选择题和短文题两种形式,分别测量学生的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智力。针对STAT,斯腾伯格等人进行了实证检验,抽取不同国家被试、采用不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它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较好的预测效度。

国内学者蒋京川在其博士论文《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第七章专门对斯腾伯格三元能力测试做实证研究,她翻译修订了《三元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又称《STAT中国修订本》),制作了《STAT中国修订本的测验指导手册》,并对325名普通高中的高二学生正式施测,收集他们的STAT测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本节所有对照表及相关数据均来自该研究,不再逐一标注。

为验证将“成功智力”引进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笔者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斯腾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一书修订了《STAT中职版》(详见附录《STAT中职版》),于2009年11月20日对60名中职二年级学生进行测量。

一、修订量表

《STAT中国修订本》包括36个选择题和3个短文题,完成时间控制在100分钟以内。正式测量时,限于时间只选取了STAT选择题部分。这样做完全有理论依据,并不影响测量结果。因为,根据斯腾伯格的指导,“STAT”可以单独测量选择题甚至只测量其中的一个部分,他本人在研究中就不止一次地灵活使用过。蒋博士的最新研究中也特别介绍了斯腾伯格等人为了避免被试的疲劳、厌倦效应,节约测验的时间和成本,采用“有意的不完全重叠设计,随机安排被试完成部分测验”。故笔者在《STAT中职版》设计了13个选择题和两个短文题,完成时间控制在60分钟以内。

二、正式施测

蒋文中的测验被试由三个学校五个班级325名高中生组成,测试后回收有效量表302份,量表回收率为92.9%。被试学生的分布情况如下:男生126人,占41.7%,女生176人,占58.3%;文科学生111人,占36.8%,理科学生191,占63.2%。

限于条件,笔者进行的测量只在本校——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进行。作为抽样测验,在2000余名高二学生中按照四个专业大类(机电、计算机、服装、商贸)各随机抽取15个被测对象应该也算合理。因此,一共参加测验60人,回收有效量表59份,量表回收率98.3%。被试学生分布情况分别为:男生28人,占47.5%,女生31人,占52.5%;由于实际不存在文理分科,按照专业类别的倾向,机电、计算机类同理科,服装、商贸类同文科,则被试文科学生30人,占50.8%,理科学生29人,占49.1%。

三、数据比对

测验的信度效度问题关涉测验的质量,蒋京川博士借助SPSS11.5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笔者的测量只为与之比照,借以验证斯腾伯格“成功智力”相关论点,因而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测量数据时没有涉及统计学上过于专业的因素分析、回归分析,只列举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统计结果。

1.使用SPSS软件计算全体样本的Alpha系数、Split-half系数,作为测验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指标和分半信度指标。

以上表2.1是对照数据,表2.2是笔者分析得出。同蒋博士的分析,该信度指标不甚理想,在0.1的水平上,一些分量表的a系数没有达到.60的最低标准。不过斯腾伯格本人承认这个量表的统计信度“不是一致性地理想”,主要缘于测验涵盖的内容领域宽泛而分测验项目较少,长度不够充分。进而观察两份“STAT”的信度指标,在0.1的水平上各系数大体相当,表明此测验的确具有稳定性与可靠性。

2.对于效度的考察主要从维量分析入手,考量三个分量表彼此之间以及其各自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考察随机抽取检测项目与分量表之间的关系。

如对照矩阵(表2.3)显示的相关系数那样,在笔者统计出的矩阵(表2.4)中,分析性智力、实践性智力、创造性智力三个分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2、

项目与各自所属分量表间的关系,笔者从三个分量表中各随机抽取了1个题目(表2.6中题3、题6、题9,分别对应表2.5中的题3、题14与题21),以检验它们和所有分量表的相关。从测量分析的数据(表2.6)显示的结果看,在0.01水平上,随机抽取的项目与自身所属分量表之间显著相关,而与其他分量表相关不显著或存在负相关。对照表2.5的相应参数,结果基本一致。就维量分析而言,修订后的《STAT中职版》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对59份样本数据进行频次统计,分别计算出被试学生的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智力的平均分为:7.73、6.05、7.4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为了数据比照的客观合理,在这里笔者用SPSS软件统计的数据为《STAT中职版》中13个选择题的成绩。而蒋文中被试三项的平均分依次为:8.82、6.51、6.71。斯腾伯格2001年的研究报告中用STAT测得美国和西班牙的高中生分析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智力的平均分分别为7.90、8.09、8.75和4.70、5.61、5.15。

虽然平均数的统计效力不是很高,但就四组平均分看来,我国中职学生的智力水平并不是人们通常所想象的那样。尤其将普职两组得分放在一起比对,除了分析性智力比普高学生的得分略低外,中职学生实践性智力和创造性智力的得分与他们普高的同龄人不相上下甚至还略胜一筹。

4.短文写作测试的参考价值。限于时间关系,蒋博士正式测量时放弃了短文题,因而在《STAT中国修订本》中没有提供短文题。根据其新作《彩虹测验:美国大学招考新动向》提供的信息以及斯腾伯格本人的论著,笔者设计了两道短文题(详见附录《STAT中职版》),并按照《三元智力量表的评分指导》赋予分值(5分合格)。

短文1主要测量了分析-创新的言语表达能力,短文2则主要测量了实践-分析的言语表达能力。据左图显示,被试实践能力要优于其分析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过评分时多少会受到教师的主观因素影响,具体某一能力上附着的分值并没有很好的区分度,因而,短文写作得分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数值与之前对三项能力平均分的分析相互印验。

四、结论

通过以上SPSS软件分析的数据与前人已有的研究对比,笔者认为,《STAT中职版》的测量结果是客观有效的,其反映出来的中职学生智力水平状况亦较为可信。

这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启示我们:中职语文教学所面对的学生虽然被中考“绊了一脚”,但他们的“成功智力”水平与进入普通高中的同龄人不仅差别不大甚至某些地方还有优势。正如斯腾伯格宣称的那样,“学业上的成功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全部,也不能决定未来生活的成功与否”。真正在现实的生存中获得成功需要每个个体充分发展自身的“成功智力”,使分析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能力处于协调互动、平衡组合的最佳状态。

至此,在一方面要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一方面要突出职教特色的中职语文教学阶段,我们提出将“成功智力”引进教学设计,用“成功智力”理论观照设计,进而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成功智力”有了一个较为可信的实证基础。

参考文献:

[1][美]R.J.斯腾伯格等著.张庆林等译.成功智力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成绩[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美]W.迪克著.庞维国译.系统化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皮连生等.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邓泽民等.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9.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 拓展模块 单元教学

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在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的基础上,起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素养和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满足学生个性和继续学习需要,侧重学生的终身发展;它是语文课程的拓展和延伸,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教学内容系统性强,注重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单元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程根据不同主题分为六个单元,每一单元由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三部分内容构成。每一单元从不同角度出发,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我们设计了两大学习任务:一是围绕阅读欣赏的主题撰写鉴赏心得;二是口语、写作和实践活动任务。

第一单元:围绕“历史与进步”对胡同文化进行赏析,完成撰写鉴赏心得任务。掌握审题和立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完成读书征文活动“文明美德伴我成长”的写作活动。第二单元:围绕“对古诗文的鉴赏”,提高对古诗文赏析的品位,培养审美情趣,撰写古诗文鉴赏心得。学结的结构和写作方法,完成总结写作。第三单元:围绕“微型小说的写作特色”,掌握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撰写微型小说艺术特色鉴赏心得。学习采访的方法和技巧,根据采访主题,列出采访提纲,完成采访任务。第四单元:围绕“文学艺术欣赏”,领悟欣赏文学艺术的方法和途径,探究文学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撰写文学艺术鉴赏心得。第五单元:围绕“多元文化赏析”,领悟多元的世界文化,培养文化感悟能力,撰写鉴赏心得。学习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根据辩论主题,完成辩论活动。第六单元:围绕“对古代优秀诗文赏析”,激发对古诗文的兴趣,传承中国古代文明精神。学习、掌握简报的格式和编写的方法,完成专业简报编写。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根据课程特点和课程的整体设计,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有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及小组活动式教学模式三种;课程整体教学以小组为单位,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目的。阅读与欣赏课主要采取的是创设情境法、多媒体教学法、朗读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拓展阅读法。表达与交流课和语文实践活动课:主要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模拟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活动教学法。下面将列举实例对教学方法、手段和工作任务的实施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是阅读欣赏课:以课文《胡同文化》为例,设计教学环节如下:导入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考。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通过猜谜语引出主题,通过观看视频胡同文化前言了解胡同及四合院的知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感受环节分为两大环节:一是听泛读感受老北京语言文化的魅力,二是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语段进行朗读,通过朗读实践进一步感知文章内容。解读环节通过布置小组任务,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讨,采用的是问题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品读环节用多媒体展示不同建筑风格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谈谈你了解的建筑风格以及居住文化”,采用活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展环节,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选取本单元其他阅读篇目,进行比较阅读,撰写鉴赏心得。

二是表达与交流和语文实践活动课:导入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明确活动主题、任务和要求,采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探究环节,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口语技巧或写作方法,采用的是问题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小组活动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活动任务。展示环节,采用模拟教学法,通过展示学生活动成果评价学习学习效果。评价考核环节,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进行自评和互评。

三、学生活动指导:以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为例

学生活动指导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包括活动设计、活动实施及活动考核三个方面。

一是活动设计:包括活动主题的设计和活动内容的设计两个方面。首先,活动主题的选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社会生活,注重职业需求。例如第五单元的语文实践活动――主题辩论会,教材的辩论主题“圆明园是否需要重建”。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主题的选定上,围绕社会热点话题,并结合单元文化主题,选择“当今社会,老人摔倒敢不敢扶”辩论主题,有效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其次是活动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内容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及活动的实际操作性。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课为辩论,结合辩论的知识设计简化版的辩论提纲,既充分运用辩论知识,又提高辩论能力。

二是活动实施:一般包括课下和课上两个阶段。课下阶段: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首先是成立辩论小组,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的有限性,把全班六个活动小组分为三大辩论组,形成辩论活动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搜集辩论材料并加以整理。课上阶段:活动的展示、考评阶段,展示阶段:由大家推选的辩论会主席主持辩论会,三大辩论组依次进行展示。

三是活动考核:明确评价标准和评价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考核指导。

四、教学评价和考核

评价方案由形成性评价(70%)和终结性评价(30%)两个方面构成。形成性评价又包括:阶段考核(50%)和作业考核(20%)两个部分。评价的实施过程主要考虑到评价要贯穿日常上课之中,设计平时设计表、活动成绩表、阶段汇总表等,以便评价的实施。评价达到应有的效果,教学检测效果好,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教师适时做出调整,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平时成绩考核及学生自评、互评的机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效果好。

五、教学效果及特色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积极的情感体验,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学习任务,并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模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定的特色,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以小组活动为单位:划分固定的语文学习小组,活动大多以小组为单位;二是以活动教学为模式:做到节节课有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三是以训练能力为重点,以实践(活动、任务)为主线,通过观察、模仿、练习形成技能,强化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四是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课上、课下资源,达到教学资源共享及知识全面拓展的目的;五是以评价考核为激励;以评价考核为激励手段,促进学生学习。

六、反思和提高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之处又有需要提高改进之处。成功之处在于工作任务设计、教学环节设计较合理,实施效果好;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今后随着语文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实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紧跟改革脚步,继续优化和提高。具体有以下方面:根据能力训练的要求,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的综合提高;活动内容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和职业的要求,针对性要强;信息化教学手段要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平台要不断完善;评价考核还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实用性、操作性强。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教学的整体性,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沈勇.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专业化和有效性.考试周刊,2007.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1、学习基础较弱,探究知识的基础不够扎实学习基础普遍偏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停留于中学生的水平,他们几乎没有在学习中获得什么乐趣,更谈不上成就感和成功感,甚至有些学生自卑心理严重;有些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很短,往往只能集中一节课的学习时间,第二节课的学习效率就大打折扣;有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很差,尽管已经读了十来年的书了,但还没有学会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课前几乎不预习,上课又不做笔记,课下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课外练习,对所学功课不进行及时的复习,因而很难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当然更谈不上创获了。

2、学习缺乏恒心,探究知识的持久性不强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美术基本技能、广告创意与设计方法、计算机平面设计等技能,需要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往往被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课程内容所吸引,容易在一开始对课程学习和实践充满热情和期望,但随着学习和实践操作的深入,学生逐渐失去兴趣,学习的动力逐步减弱,导致学习和实践操作不能持久坚持。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则止,有的半途而废;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现象。

3、学生缺乏信心,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不高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是一门综合叉课程,涉及美术基础、心理学、营销学等学科知识,而职业院校的主要特点就是要求学生毕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胜任广告公司、公关公司、媒体、报刊、出版社、企业等单位设计、制作、编排部门的相关工作。但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弱和受学生心理年龄影响,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课程烦杂的课程内容吓到,导致自信力缺乏,不能够获得学习的乐趣,导致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不高。

二、中职学生学习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积极突破

(一)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认知水平,加强理论基础学习教师要准确了解广告设计与制作课程中涉及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较为简单的知识开始教起,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和信心。切忌一开始就灌输高大上、空洞泛的理论知识,使学生一开始就失去学习的乐趣,从而打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广告设计与制作虽然是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但要求学生对基本的理论基础具有系统的了解,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基础的灌输,是学生明白制作的理论基础和明白怎样才能做出具有较高水平的作品。

(二)以动带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广告设计与制作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提升的过程。从中职学生的教学要求来看,广告设计与制作更应该重视实践环节,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明确培养目标,通过在教学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操作,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增加课堂内师生互动,积极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在教授理论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但当进行制作的时候学生非常愿意动手,而且作品水平很高,远远超出预期。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问题设计

在新课程背景下,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已经占主导地位。阅读课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阵地,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手段,而有效的问题设计是促成这一教学手段的根本保证。教师应优化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意图,掌握语言的精髓,这对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作用。

提问设计是英语阅读教学的聚集点。教师提问设计的得体、精巧,能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知识和阅读的欲望,培养他们表达的兴趣和习惯,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促使他们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能充分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知识,积极探索,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下面我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

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学生就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与“热闹”,实际上学生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换换角度,换换说法,凡问必曲,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智力。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三、提问设计应有“度”

尤其是提问设计中的难易度的把握。提问有一定难度,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注意力,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到智力角逐的乐趣。当然要注意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智力水平。这要求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要看准,要有眼光,要恰到好处。我们不能凭借主观想象,想当然,推已及人,心中无数,而是要通过摸底调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如果提问太易,学生就会不以为然,失去提问价值,教师也会失去与学生沟通的机会,浪费教学时间;如果提问太难,学生不敢答,不能答,就会损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当然,提问的难易适度还有两个标准:①问题本身;②具体学生的素质。倘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够想到这两点,教学双方必然会呈现如鱼得水般的景象。

四、提问设计要“巧”

在英语阅读教学的提问设计中,教师对题型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从纵向看,它必须考虑因课堂教学流程中各个时机、环节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看,则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有所区别。如此纵横交织,就必须用多种提问方式来体现不同的教学功能,才能适应提问的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教师匠心独具,在“巧”字上下功夫。一般地说,要采用多种提问方式,如投石激浪式、选择比较式、填充补续式、检查整理式等。要讲究操作调控方式。要注意提问的时机、提问的对象、提问的方式 、答问的评价等。要防止提问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问忌深、忌偏、忌浅、忌滥。要讲究提问的逻辑:问题要合理,概念要清楚,表达要明确,答案要未知。在英语教学中,提问设计的“巧” ,越来越显出其重要作用,既能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教学质量,此法必须持之以恒。

五、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作出处理,不会不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回答得好,回答得正确,什么地方回答得不正确,或不够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对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而切忌对学生的回答作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评价,甚至不作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应引起足够重视,这个教学环节疏忽不得。

六、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多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再说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产生疑问和解决疑问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要善于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多问,让学生把疑问一个个提出来,触类旁通。即使某些提问是低层次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以便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布置;具有;注重;体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布置应由统一、专制走向“自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助合作。

一、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具有趣味性

一直以来,作业的作用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

二、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具有层次性

1.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对其发展的要求进行作业量的增减。对于学习能力弱、态度不认真、知识掌握不牢的学生,可适当增加作业量。这样,所有学生就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作业的难度应略高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遵循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原则,给学生一个可以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做较难的,能力稍微弱些的可以选择简单的。让优秀学生的求知欲望得到满足,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承受,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

三、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注重实践性

谢觉哉说:“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死书库。”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不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激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

四、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具有合作探究性

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学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碰撞、潜能发挥的过程。因此,多布置合作性作业,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往能力。新知识的生成性、建构性,也要求学生必须加强合作,学会合作。今后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

五、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具有创新性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与语文作业的设计要求更多地注重培养儿童的灵活运用能力,在运用中强化创新意识。语文作业的创新性,主要应体现在灵活运用课文的语言材料来表现学生的自由思想和个人见解,注重培养思维的发散性、流畅性、灵活性和应变性,使学生在用语言反映思维的活动过程中,优化思维的创造性品质。比如,在学完《称象》后,鼓励学生用一些模拟材料试试还有什么好办法“称象”。又如,学完课文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配上图,给古诗配画。再如,学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编成小话剧演一演。这些类似的作业,都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具有学科整合性

传统语文作业的内容只局限于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渗透,它虽然能提高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效率,却容易使学生形成狭隘、封闭的知识观。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作业设计要淡化学科间的界限,把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在知识上相关或思考方法相似的内容综合在一起布置作业,以打破传统语文作业中形成的单纯的语文知识学习观,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仅包括单纯的语文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应该是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从而纠正学生片面性单科思维的习惯,促进其应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七、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体现差异评价性

每个人的个好、能力都是有差异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因为他们的自身技能得到了充分发展。虽然语文老师的职责在于传播知识,让学生学语文、爱语文,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但没有必要把每个学生都教成文学家,从而遏制学生其他方面的特长发展。

总之,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布置应该紧扣课程标准,贴近学生生活,使孩子们能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得在其中,折射出一道道绚丽的作业风景线!让每位教师都能设计出一份份别出心裁的作业,培养出真正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