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教育的研究

德育教育的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教育的研究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教育;价值;行为习惯;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8-0070-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8.044

一、德育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价值

在德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段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将德育教育内容主要集中在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政治素养教育以及“三观”教育三个方面,这对于引导小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帮助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在学校德育教育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学校组织德育教育实践活动必须依据的重要文件,这两个文件均体现了对学生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要求。通过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能够帮助小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艰苦朴素、勤于劳动、诚实善良的良好品质。

(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大部分学校都将集体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再借助各种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借此让学生明白自身荣辱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联性,从而使小学生在集体活动中逐步树立起集体为先的责任感。由于现阶段的小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对他们进行这种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学校可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作为立足点,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焕发学生的激昂斗志,使之树立起与祖国共荣辱、同命运的信念。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小学生思想单纯且不成熟,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袭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对其日后成长带来负面影响。而开展德育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分辨是非黑白、分辨善恶美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以正确的视角看待社会现象,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通过开展德育教育,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质,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德育课堂

对于教育教学而言,课堂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场所,因此教师应当对课堂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教材当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开展小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当采取合理可行的方法及途径,构建起一个高效的德育课堂,将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的主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挥出语文、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在德育教育中的优势,在与教学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音、体、美等学科可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拼搏精神的教育,在磨练他们意志品|的过程中,促进其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除了在各个学科中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之外,教师还应当对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加以合理利用,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直观感受,让学生能够更为直接地获取与思想品德有关的信息资料。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播放具有教育意义的电影片段、Flas等,或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习。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打破传统说教的局限性,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德育教育变得更加生动,这对于教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仅凭说教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探寻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小学生的道德修养。受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环境相对简单,正因如此,使得他们却比成年人更加憧憬丰富多彩的生活,几乎所有的小学生都希望能够与社会接触。鉴于此,教师可以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多为他们安排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在满足学生愿望的同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例如,教师可以定期带领学生去养老院探望孤寡老人,并制作一些小礼物送给老人,由此不但可以给老人带去温暖,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提升。如果条件允许,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农田中进行劳动,让他们体验丰收的喜悦,使其认识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从小培养不浪费食物的好习惯。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其子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应当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借此提升德育教育效果。教师应当多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联络,让家长了解德育教育对其子女成长的重要性,增强家长的教育责任感。学校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亲子活动,让学生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这样既可以增进双方的感情,又能让家长从活动中了解到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有侧重点地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此外,学校还可以向家长贯彻学校的德育目标和方针,使家长吸取到学校教育制度的精髓,提高家庭教育效果。只有学校与家长达成一致共识,并多进行交流沟通,才能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也才能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得以逐步提升,从而为其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生年纪尚小、思想单纯、辨别能力差,正处于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阵地,必须担负起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任,积极构建起高效的德育教育课堂,组织多样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还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个性教育;贯穿;德育教育;实践活动

随着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儿童的教育不断涌现出新情况、新形势。我国儿童的个性教育及其德育教育方法,需要立足于时代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社会需要努力培养儿童的个体独特的社会主体性,使儿童在未来社会中充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独立的自主性、自由的能动性和发明的创造性,而且更需要培养具有实现中国梦的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的一代儿童。因而,个性教育要贯穿儿童德育教育。

一、儿童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个性教育一直是当代教育理论的前沿问题,也是理论界及学者专家深入论述的课题。在这里概括和通俗的理解个性为: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心理、社会特征且以独特的方式使个体具有的独特社会性。它包括那些被人们认为是有价值的优秀品质,包括那些被社会认为是有益的和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品质[1]。个性是个体在社会中表现出的特性,而个性教育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以受教育者的现实个性为出发点,培养和强化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品质,预防和改造受教育者的不良个性品质的教育活动,最终达到个性的社会化。在当代,个性教育的主题不仅是使个人达到以个体自我意识为核心的具有积极的个人的独立自主性、自由能动性和发明创造性的统一,而且是使个体实现达到自身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个人潜能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儿童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修养即修身养性,修身是为使儿童心灵纯洁;养性是通过儿童自我反省,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品德修养是人的境界、涵养、素质、品位的综合,它是儿童的立身之本,只有培养儿童的良好品德修养,方能使儿童作鸿鹄之飞。在儿童的个性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以品德修养为核心内容,而且,在个性教育的根本目的上,要充分体现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确立受教育者的自主意识的同时,要使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心态和谐的全面发展。个性教育在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把忠诚于祖国、为祖国的利益为人民的利益为己任的社会教育贯穿其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维护社会的法律、法规、制度,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意识。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展开教育的实践活动。良好的品德修养以社会的文明、社会的进步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使命为标杆内容。

二、儿童个性教育

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个性教育恰恰是从社会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历史使命出发,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德育基础为教育根基。个性教育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核心,进行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足岗位、奉献社会的职业理想教育,树立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儿童的个性教育中始终要蕴含着公民优良的道德品质、文明的社会行为的共性教育,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性教育不能脱离德育教育的基础,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教育者实现个性教育的政治思想保障,是个体实现自身才能应具备的品德修养,是个体接受教育应有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受教育者实现个性才能及人生理想的基本的心理品质。我们强调个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绝不是自由放纵和不讲组织、不讲纪律、不讲社会责任的发展个性教育,个性教育是归属于社会的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只有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树立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才是符合社会进步、社会需求、社会利益、立场的个性教育,才是能充分施展教育功能的教育。个性教育的目标要与德育教育的宗旨相一致,个性教育以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为基础,这样才能顺应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价值要求。

三、儿童个性教育过程

要全面贯穿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对象是广大的儿童及儿童朋友,根据这些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必须把教育的内容寓教于他们的心灵的激情和渴望之中,寓教于他们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寓教于他们所生活的集体环境之中。这个过程的教育者主要是教师,还要寓教于教师和学生们的互动过程之中。在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首先着重于的是形成儿童思想核心及价值体系,使他们的观点、信念、情感、品德、行为具有一致性。儿童正值心灵最易接受情感教育时期,是形成社会行为准则、树立道德水准、养成道德习惯时期,所以德育教育活动,无时不容于生活、劳动、校内校外的活动中。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对社会的期望和理解都是在成长的每一项具体内容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形成的。按照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教育理论来分析,德育教育始终贯穿在这样的教育实践的基本环节中:(1)个体要意识到自己是群体和社会中存在的个体。(2)每个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要学会感恩。(3)社会劳动是最光荣的,热爱劳动是起码的品德。(4)要成为一个善良、诚实、正直的人。(5)在人际互动中要学会明辨是非,要培养社会的责任感。(6)道德信念是完全支配人行动的深层意识,个人才能的展示是依靠信念和行动的力量体现出来的。我们认为,正在成长形成个性的儿童也正是掌握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要求时期,这个时期是形成个人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阶段。我们通过培养儿童的遵守道德原则的习惯和了解社会需求的过程,使每个儿童在幸福的生活和劳动中,做到培养着他们的初步公民的动机和对集体、对社会、对国家利益的关心。儿童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要围绕在活动中形成思想观念,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下完成人生之路,这是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只有当儿童把价值观内化在他个人的思想体系中后,才能激发出他们深层的情感,同他的意志精神融合起来,并能在他的活动的行为方式、行动举止以及待人、对已的态度中表现出来,这也就是信念。

信念是个人的能动力量,信念不只是使儿童知道什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儿童怎样把知道的变为行动。道德信念和价值信念的坚实基础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奠立的,这个时期是个性形成时期,也正值学校生活时期,学校的任务就是要竭力使信念尽早变为学生独立的精神力量。每个儿童道德及价值信念形成的过程取决于他的活动、行为、行动的世界观的倾向性,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儿童朋友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争取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目的上去,让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和他所作出的每一个行动是有道德意义的事情和有社会价值的行为。儿童实现个人才能是要靠克服困难,凭借顽强意志,和有坚持到底的毅力来完成的,这完全是靠坚持某种信念而努力去追求的过程。一定时期社会的价值信念是按照社会的道德标准及社会发展的要求而培养形成的高标准状态,这也是德育教育的最高目标,德育教育具有社会历史性。如今中华民族到了伟大复兴的历史时期,儿童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更赋有艰巨的社会使命。中华民族的希望寄予儿童身上,儿童的信念中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儿童要努力践行为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树立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人生信念。如果我们的教育得法,如果我们的教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教育中,落实在学生的劳动、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的教育工作就能以创造社会价值这种最高尚的创造意愿吸引儿童,那就没有哪一个活动领域不会使儿童的个性达到最完美的程度。教师激发儿童去积极的思考人生价值,才能激励他们对生活意义的认识和感受,才能使他们发现自己的才能。儿童的才能不是由教育者去寻觅发现的,而是儿童靠信念和行动在自己身上产生和形成的,完美的个性及才能的展示是靠信念和行动的力量体现出来的。一个儿童如何在社会中发展,取决于他的精神信念,这种精神信念,也会在他成人后表现出精神上的坚定性和对原则的忠诚性。儿童只有能以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别人,在造福于社会的斗争中寻得个人幸福,才能有去非凡作为的前景。儿童朋友在这样的追求中,才能达到个性的最完美的状态。个性教育的过程要全面贯穿德育教育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良知学 高职教育 德育教育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技能型人才,面向行业为导向,是行业技术人才储备基础。高职学生在进入行业后对大是大非的分辨、对纷繁复杂网络信息的甄别及对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要求都必须在学校阶段打下基础,可见,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尤为重要。本文在良知学视域下,研究阳明良知学关于德育教育的内涵,以及良知学中“知行合一”的德育观给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研究带来的启示,从人的主体性建立上解决当代高职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德育教育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实现党和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就必须把德育放在第一位。

高职学生德育受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社会环境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主要在于转型时期的一些不良思潮负面影响学生的德育水平。面临新媒体时代的挑战,某些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及时适应。高职院校对于德育教育目标缺乏层次性,德育教育内容伴随“90后”新生代学生入学而显得脱离学生的认知实际,德育教育方法因为缺乏灵活性而对学生缺乏吸引力。高职学生家庭普遍属于社会普通家庭,在德育教育方面正向导向相对薄弱,无论是家庭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处于德育教育较低的层面。当然,无论社会、学校、家庭对于高职学生德育教育都是外在因素,根本的是在学生的德育意识、自我德育认知及德育践行。现在某些高职学生存在德育意识淡薄、德育认知模糊和践行能力偏弱的情况,这是当前高职德育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良知学德育教育的内涵

良知学是王守仁一生思想的总结,是其晚年所经历险象环生政治生涯中得出来的,因此“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即“良知”来源于践行,是阳明一生践行出来的。良知学的教化内涵就在于“修道之谓教”,从人的本性本源出发外化人的行为,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标。良知是“知是知非”且人人具有的“昭明灵觉”,良知才具有内在的德育功能。良知正是一个人道德的本体,把良知作为道德本体,就必然要“发散流行”,因为良知在于致,不致则无良知。而良知之所以要致,是因为人心时而被私欲所蔽,需要通过“致良知”的过程来使得“良知”显现。“良知”和“致良知”恰是一体之两面,是德育内化和外化在本体和功夫两个方面的体现及落实。也就是阳明所一直讲的“知行合一”,“真知必能行,真行必能知”,这就把德育的内化和外化统一到个体本身。阳明良知学使得我们可以从个体道德的角度来考察德育教育,给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高职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德育修养上“知行合一”,也就是个体道德意识能够道德外化成道德行为,而这种道德行为必然是个体道德意识的真实体现,也就是说学生的道德外化和道德内化在“知行”层面始终体现出“良知良能”。阳明良知学在德育教育上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把学生德育观念从内向外实现贯通,并由外返内提升学生德育修养。正如学生个体本是一太极,德育的内在和外在恰是太极之阴阳两端。要使学生德育外化行为符合德育教育观念就必须由阴而阳转化,只有外化的德育行为才能内在地影响学生的德育素质。这个德育的转化过程恰恰需要良知的保驾护航,正是由于良知在致中存在,方才有德育内化和外化的贯通,使得学生作为道德主体在德育转化中不会滑向言行不一、前后不一、表里不一、行为异化,人生目标变得庸俗和低级。

三、良知学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德育水平低下,缺乏基本的爱岗敬业、尊师重道、学以致用等德育问题,恰在于其既没有把德育内化为人“天然之良知”,又没有把德育外化为“真知必能行”的自觉践行。高职部分学生以物质追求为目标,失却德育根基,把本是求学阶段追求技术真理背道而驰外化为逐物。阳明良知学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莫过于教导学生“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打好根基,方才成才。高职学生德育理念中最需要的是从德育角度踏实用功、勤奋学习、钻研技术、立志成为技师、大国工匠。

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普遍是从外在环境,比如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及学校环境入手,以提出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方法和途径。从外在环境而言,首先要明确德育教育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加强德育评价,大众媒体正向导向功能。家庭德育教育一方面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取决于家庭成员的德育水平,只有家庭成员德育水平和道德修养不断提升才有利于学生的德育教育。相比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高校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阵地,高职学生的德育水平与高校德育工作息息相关,这就要求学校不断革新德育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德育教育方法,并经常评估学生德育教育实效,从而不断加以改进。

德育教育最终是要落实到教育对象本身。在良知学视域下,笔者建议应该创新地从学生个体主体性入手,从个体内在建立道德良知主体,使学生知是知非,行良知良能,从而在根本上增强高职学生德育教育效果。没有良知作为道德主体,则道德主体就不会行良知。高职学生本是以技能培养为侧重,如果不躬身践行,只是停留于纸面,则失却人才培养目标的本意。技能不能践行,于行业实践中不能证明真理则技能只是虚,此处须深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内容。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必须从学生道德主体的知和行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让学生建立自身的道德良知主体,另一方面要让道德良知发散流行,从而避免目前一些高职学生要么“冥行妄作”,要么“揣摸影响”的德育教育误区。“良知”要在“致良知”中方能体现,只有“良知能致”方成“良知”,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就必须从德育践行中发生出来。也就是说,必须在高职学生主体性下建立良知本体,才可能把德育真正融入其内在,才能使通过德育教育的学生成为具备德行的人。要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学校只有不断革新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务必使德育教育内容是实践的事例而非“悬空”理论,德育教育方法是紧紧围绕践行而非“知行不一”。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0-0245-16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0.052

小学生年龄尚小,思想观念不够成熟,为此,教师必须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他们逐渐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小学语文教学是渗透德育教育最有效的途径,有着其他学科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此同时,还有一些歌颂和赞扬祖国壮丽山河的文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耳濡目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再加以引导,必然会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与思想境界,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1]。

一、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集人文性、工具性、综合性于一身,其教育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语言和文字上,应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向更深的层次拓展,成功的语文教育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然而,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却一直被人们误认为是简单的读书、识字课程,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文教学职能的发挥,学生无法从语文课堂中学到更富有内涵的东西,语文教材内的德育教育资源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如果教师能够将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使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得到更好地利用,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得到升华,逐渐形成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进而使语文教育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另一方面,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会讲解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例如,教师可能会讲雷锋的一些事迹,这些故事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从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整合途径

(一)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能从语文教材中获取大量的语文知识。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多以赞扬伟大的人格、品味壮丽的山河为主,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教育资源,深入剖析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在学生理解透彻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再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使用这些语言语句时,能够不受其表面含义的束缚,进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3]。例如,在《感受自然》这一单元中,有很多描写自然风光的优美文章,如《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索溪峪的“野”》等等。教师通过深入剖析文章内容,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对大自然中各种景观的看法,同时也能通过作者的描绘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秘、美丽。这样一来,就能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乐于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学生也会对大自然中的现象产生兴趣,愿意去观察,去探索。总之,教师一定要对语文教材进行更加深入地钻研,无论是在文章形式还是在文章内容上,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并将这些思想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到积极的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由此可见,“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习语文也离不开“读”这个环节。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文章[4]。特别是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尽量让学生“多读精背”,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虽然古诗往往语句简短,但是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且意境深远。很多古诗文都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同时起到丰富学生情感,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学生在阅读这些古诗文时,也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感受古诗所描绘的情境,感悟古人的情感,从而获得美的体验。

除此之外,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课外阅读资源更为丰厚,且形式多样,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与思维,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同时,进行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但是教师应该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阅读材料,即这些阅读材料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且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切不可选择一些有害的、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读物。

(三)语文写作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整合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间接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写作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让他们用赞美的手法进行写作。例如,多布置一些《我学××做好事》《爸爸、妈妈辛苦了》这类写作题材,并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并从生活中找到“真、善、美”。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辩论赛和主题班会的形式,让学生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发表观点,以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结语

将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的途径有很多,可以从课堂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方面进行整合,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整合的方式方法,并在日后的工作中不断摸索,力求将德育教育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1] 潘焕琪.浅谈德育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J].新课程学习:学

术教育,2009(12):61-62.

[2] 朱争艳.对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新思路探析[J].作文成功之路:上

旬,2015(5):48.

[3] 苏金凤.一言一行总关情――小学语文德育教育渗透分析[J].读写

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1):361.

[4] 尚卫红.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几点做法[J].课外

语文:教研版,2013(5):136.

Study o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ZHAO Xin-hong

(Sheli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Shuangyang Distrct, Changchun Jilin, 130000, China)

德育教育的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武术 武德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143-01

一、传统武德在教学中的运用

所谓武德,就是指习武学艺之人所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它包括礼节、人品、作风和习武的学风等诸多方面。中国传统的武德就是由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侠士的侠义精神结合而成,其中还容入了道教和佛教的一些思想。在现代,把这些传统武德的内容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从而融入到武术教学中,其本质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在教学中把学武术与学做人相结合,从而形成新时期的武德教育。

二、教师在武德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具体的实施者。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武德渗透更为突出,教师要给学生树立“良师挚友” “言传身教”的理念。中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武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伴随着一个身教行为,即身体修养的展示。

三、从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角度出发进行武德教育

在武术课教学中通过武德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利用体育教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将武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运用武德中的的“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 增强体质, 陶冶情操, 提高品德素养。通过练武习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礼貌待人,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知道规范自己的言行,乐于团结帮助他人,善于改进不足善于调解和他人的关系,以便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甚至是大幅度的提高。

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本身武术的功底是在后天慢慢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要努力锻炼中小学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帮助那些心理有阴影的学生,并且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四、在教学中渗透武德教育

1.武术学科是一门艺术性的学科,它重形、意、德的培养。在武术学科教学中,我们在进行武术实践性学习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武术理论的“武德素养教育”,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武德教育,“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培养武德是武术的传统,通过练武习德可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武德修养在教学中不仅要继承发扬优秀的品质,还要培养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武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积极作用。

五、结论与建议

武术源于中国,发展到世界。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国家教育部最新制定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要求要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在“运动技能”一栏中的水平目标处指出“完成一两套武术套路”,同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还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大力开发和利用宝贵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资源”。

1.“武德”在教育中是不可获缺的,把武德教育更好地融入到中小学武术教学中,接受武德思想的熏陶、教育和影响,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加强中华民族精神凝聚力。

2.武术教学可以磨炼意志,培养勤奋刻苦、果断顽强和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充分利用武术运动的强身健体和修身养,有利于在素质教育中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3.中小学学生以武术教学为前提在武德教育的推动下促进学生合作交往;以亲身体验为手段,鼓励学生创新实践;通过中小学武术教学,使学生不光停留在健身、技击、专业技术水平上,而是看到它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及传统哲学、美学的思想和智慧。

4.在教学中要把传统武德中的爱国爱民、尊师重道、讲理守信等高尚的品德与情操,更好地继承和提倡下去。培养学生尚武崇德,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时对于长期在封建伦理思想影响下产生的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观念则要坚决剔除。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亚光,张喜文.论武术教学中的“武德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09).

[3]蔡仲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