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德育研究现状

德育研究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德育研究现状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第1篇

1.对中学德育教育认知程度不够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速发展和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出现了与社会进度不同程度的偏差。中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之处有:

(1)学校的德育工作只停留于形式,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学校只注重形式主义,没有实效性,德育教育的空间逐渐缩小,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其他教育。用于德育教育方面的经费也少得可怜,德育工作缺少相应的量化考核标准。

(2)学生的重视度不高,兴趣偏低。大部分学生认为德育教育课程可有可无,都是在被动地去学习,思想上并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对以后的人生观、价值观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学生对学习德育教育的兴趣不浓。

2.中学德育教育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各种新鲜的事物与科技产品出现在中学生的生活之中,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势必会影响到中学生的习惯与行为。在面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作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能力与处理能力。学校应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意识不受当前社会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抛弃陈旧的思想,主动提高教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已经是当前中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应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应对目前所出现的越来越复杂的问题。教师的行为艺术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发挥积极的作用,以让德育的教育体系显得更为合理。

二、中学德育教育的对策探究

1.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学校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除了家庭教育,学生思想道德的认知、意志的磨练、情感的陶冶及行为的塑造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学校环境中获得与体现。充分发挥学校的育人作用,美化校园环境建设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好的学校环境可使构成具体环境的物质形态与学校主流意识形态有机结合起来,对教育中学生能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干净、美丽、整洁的校园环境可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美化,给学生美的向往、美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形态,使学生心灵上得到升华。

2.提高师德修养,抓好德育工作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要为人师表,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科学的育人能力。学校要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与德育教育工作水平,通过培训与学习,选择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教师充实到德育教育队伍中。特别是对班主任和辅导员更应加强培训工作。教师要以身作则,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行认真、积极的探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学校要健全德育工作制度,开展德育教育理论学习与研究讨活动,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师生的道德意识。

3.开展各类德育教育活动,寓教于乐

学校德育教育应主动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文艺、科技和体育等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多样化与新鲜感,充实和完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活动内容,改变学生认为德育教育乏味的意识,让学生真正走进课堂、走出校园,迎接社会,回归自然本质。创造条件,充分发扬教师的表率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德育教育教学活动,寓德育于教育活动之中。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教育;德育;现状;创新

德育管理的创新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德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并不断发展成为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和德育观念,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水平。针对初中德育管理开展创新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能力,还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初中德育管理的创新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者和领导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和创新的意义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学校领导者不重视德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识,因此无法对德育管理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存在效率低下、质量较低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虽然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对象、目标和方法,但是基本没有学校将德育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推进较缓慢。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针对目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的创新,不断探索,将德育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管理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观念较为滞后

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因此德育管理实践也是由德育思想决定的,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认为德育管理难以实施的原因是学生素质太低,很多德育工作者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这说明德育工作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和自己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德育工作观念,忽视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特点没有正确认识。实际上学生才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但是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状况是学生在德育工作的边缘,德育工作者德育观念落后陈旧。

2.德育工作者素质水平较低

学历是决定素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都不是专业出身,对于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德育队伍整体水平低下,德育工作主观性太强,也就是德育工作比较情绪化和随意,处理问题时要求学生严格遵照自己的意见,教育学生靠的是自身的威慑作用,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德育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学生口服但是心不服,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德育工作者地位低下

虽然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仍然较低,这也是造成德育工作者地位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初中学校对德育工作都不是很重视,并且由于德育工作难以量化,缺少科学评价德育工作的标准和体系,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的初中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很难留给德育工作,学生和领导都不重视,德育工作者地位难以提高。

三、初中德育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1.提高对德育管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念

现代社会要稳定发展,优秀的教育是基础也是必需条件,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凸显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对于初中学校的领导者来说,必须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将其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德育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2.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应该让学校的全体职工都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根据教职工的职位为其分配具体的责任,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将德育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针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分项检查和评价,督促教职工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创新工作。

3.社会、家长和学校三位一体

学生的德育已经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责任。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德育工作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学校和家长针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交流探索,可以采用家访或者家长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4.将以人为本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

加强德育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推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工作者应和学生面对面平等交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用良好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德育管理的探索和创新,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德育;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2-0011-01

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原因。德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一、农村中学德育的现状分析

(1)学校对德育缺乏创新举措。教育的宗旨是育人,育人的根本是育德。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校、教师、家长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论英雄”,使学生成了考试机器。还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及教师本人的德育管理方式方法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把“不出事”作为德育工作的安全线。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谨小慎微,只要学生不在学校惹事,相安无事便好。平时习惯于泛泛地说教,教师磨破了嘴皮子,学生耳朵听出了茧子,但收效甚微,甚至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

(2)家庭对德育存在误区。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物化的冲击,有些农村学生家长的眼睛在“向钱看”,讲究物质生活,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赚钱上,传统的家庭氛围被打破,不良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由于离婚率的上升,单亲家庭随之增多。家长外出打工,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发生很大变化,使学校的德育显得力不从心。

(3)学生自主德育的迷失。受社会、家庭等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找不到个人前进的方向,上学、下学、吃、喝、玩、乐成为生活的主旋律。通过深入调查发现,现在部分中学生缺乏理想、信仰和感恩心。主要表现在学生没有志向,不爱学习,不知为何而学习,不孝亲、不尊师、不遵纪守法,给学校管理、家庭安定、社会和谐带来很大隐患。

二、农村中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1)学校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教育发展的要求。一是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出现偏差。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要求,是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可是,往往一提到素质教育就认为只是文化、身体、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却忽视了素质教育中最关键、最重要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创新不够。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育工作的创新往往在智育上有突破,而忽视了德育功能。三是学校德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学校德育注重灌输式教学,缺少生动活泼、有声有色的教育内容。讲大道理居多,缺少结合学生实际的教育,缺少具体化和针对性。

(2)不良的社会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受西方文化的负面影响,学生不由自主地受染于一些不良风气,对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另一方面是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对学生的品德表现很少过问,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久而久之导致孩子形成自私、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

三、农村中学德育的对策及建议

(1)必须把德育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认识。首先,要创新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中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素质教育是培养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健康体魄,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试教育必须改变,选拔人才机制必须创新。其次,充分发挥各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功能。课堂是对学生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每一名教师都要把课本知识与学生的认知、体验、情感、理性等内在活动因素相衔接,为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奠基。

(2)要把“八德”内容融入学校全部教育。全面实施“八德”教育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八德”教育教师先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教师要按照教师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二是营造“新八德”教育良好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板、宣传橱窗、文化墙等张贴“新八德”和《弟子规》等学习内容,精心营造“新八德”学习教育的浓厚氛围。三是寓“新八德”教育于活动之中。学期之初要制订德育主题活动计划,做到月月有主题,天天有内容,通过主题活动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成效。四是统筹安排学校德育工作。将德育活动、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三条主线融会贯通,协调统一。

(3)必须抓好德育的外部环境建设。学校教育的触角要向社会、家庭延伸,不能局限在校园之内,“既要管三尺门里,又要管三尺门外”,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家庭对接,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学校应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加强学生德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形成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问题较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学生的自身因素外,更主要的是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原因。德育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也不仅是每个家庭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营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大环境,就能为国家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第4篇

一、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

事物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外因与内因,是外因与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结晶。因此,我们可以将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是指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内部条件,包括受教者之前的行为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以及所掌握的德育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外在因素指那些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起作用的外部条件,因此我们把教育者、德育环境、德育方法、德育内容等方面的因素归纳为影响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外在因素。[1]这些内在因素是学生既已形成,很难加以控制的,而这些外在因素则可以在内在因素的基础上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来加以控制的。

二、目前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现状分析

(一)教育者

朱熹的《大学》曾经赋予教师以这样的角色,“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种思想一直延续至今,根深蒂固。我们的教师行列中不少人认为,只要把自己的课上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提上去就万事大吉,其他的都与自己无关。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我们教师队伍中的德育意识不统一,自然德育的效果也不会很好,而我们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这杆大旗下,也忽视了自己的品德修养。另外,“有的教师认为当教师“穷酸”,不安心本职工作,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第二职业;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要求不严,平时工作敷衍,考前大量放水,阅卷时候送分……”[2]这些教师的表现和作风固然令人心寒,但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的教师师德出现了问题,影响了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发挥。

(二)德育环境

“5+2=0?”看着这个奇特的等式,你们将作何感想,现如今有人就用这个式子来形容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状况。著名的泡菜理论证明,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小学生在学校中接受教师的教育,他们的所见所闻,都是积极向上的一面;而在接受5天的学校教育之后,小学生回到家庭中,参加社会活动,耳濡目染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与教师教的迥然不同,这样容易造就学生“两面人”的现象,导致学校的德育陷入低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抵消或成负效果,是致使学校德育实效性低下的重要原因。

(三)德育方法

做事要讲求方法,方法用对与否直接影响着事情完成的好坏。德育方法自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过程中极其关键的因素,但是我们国家目前德育方法还存在着过于简单、专制,教育的形式过于呆板等问题。在德育教学中,适当地灌输知识是有必要的,这是因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还没完全形成,需要一些正确的理论加以充实和完善,但是一味地灌输实属不应该。

(四)德育内容

目前我国的小学德育内容,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成人化,忽视了儿童文化,没有使儿童文化和化有效地衔接起来。远离儿童生活,儿童在课堂上生活在承认为他们营造的远离自己的文化氛围中,走出课堂,儿童则又回归到他们自己的文化天地。教育内容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水平,这样的教育不仅不会产生好的德育效果,还会伤害到小学生的心灵。其次,德育内容脱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学生对脱离实际问题的德育内容不感兴趣,致使德育成为“无效劳动”、“低效劳动”,甚至是“负效劳动”。再者,德育内容缺乏稳定性、序列性、全面性也是影响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

三、提高我国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增强小学教师的思想意识,重视师德的培养

东北师大王逢贤教授有个形象的说法:有人拿钱买智育(家教),有人拿钱买美育(如学钢琴),有人拿钱买体育(如体育特长班),有谁会拿钱买德育?[3]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意识。“千教万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真人”。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班主任和思想品德教师的事情,更是全校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果。它需要全校各位老师的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共同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只有所有教师的思想意识提高了,各科教师都能挖掘自己所教学科中的德育因素,适时地向小学生渗透德育知识,我们的德育工作开展起来才能如鱼得水。另外,教师的师德亦是提高小学德育实效性的另一因素,教师要以德树人,以身立教;要学生做的事,教师要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师要躬亲亲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师要躬亲共守。

(二)加强学校、社会以及家庭德育环境的有机融合

墨子认为人性好比染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也。因此,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在什么环境下形成的是我们定不能忽视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致而复杂的任务。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自然也是离不开家庭与社会的,我们学校要常与家长联系,与家长共同建立: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废品的德育意识,对小学生的德育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只有我们做到学校德育环境与社会、家庭中的德育环境相一致,相互之间能够有正影响,这样小学生的德育才不至于出现“5+2=0”这种让教师心酸的现象。

(三)促进德育方法的多元化

《孟子集注》中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4]因此我们要促进德育方法的多元化,避免单一、专制的德育方法,以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教师的强行灌输也只能是让小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我想学,我要学,我对此好奇是对小学生德育的最好境界,让学生养成自我教育的好习惯,我们还可以利用黑板报、班会等其它形式对学生进行间接德育渗透,但切记不能画蛇添足,要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思维训练法、情感陶冶法、理想激励法等等德育方法的合理结合,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

(四)创设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德育内容

我国的学校德育内容应当包括四个主要层次:1. 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2. 基本道德品质的教育;3. 公民道德或政治道德品质的教育;4. 较高层次的道德理想教育,即“信仰道德”(信德)的教育。[5]这些德育内容的最低要求,就是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与心理水平,德育内容倒挂的现象会严重影响小学生的德育。德育内容设置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选用小学生所熟悉、了解的人物做榜样,选取小学生思想品德的“最近发展区”、适合时展的事件、典型等做内容,因此要求我们的工作者要有先见之明,提前预测小学生思想品德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提前预防,而不能出现人们常说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袁彬.影响学校得德育实效性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08,33.

[2]邱训娟.师德与德育实效性[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3)2:48.

德育研究现状范文第5篇

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区德育和社会德育,本文所述的是学校德育,德育的培养只有从小事开始做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做有道德、有用的人。有一句是这样的:无德的有才能的人比有德的文盲更加可怕,这也是对当前教育忽视德育的反思,可见德育的重要性。但是德育仅仅通过耳提面命对认知较浅的小学生来说大多左耳进右耳出,大量的实践证明,小学生更加喜欢贴近生活的、有趣的教学素材,生活化教学应运而生。生活化教学是指通过引用贴近生活的例子、素材,组织实践活动,让小学生参与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由被动变为主动,理论联系实际,从实践中体验真理。例如,老师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格时,学生会觉得与自己无关,可是当带领学生去孤儿院为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可能会得到别人的赞扬,他们就会明白自己的价值。学习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是教学最好的素材,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更能让学生明白真理存在的意义,更能明白提升自我素质的价值所在。

一、提高小学教师德育教学生活化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改后被广泛提倡的,传统的德育是以教师作为主体通过“灌输式”的教学形式进行的,该过程中忽略了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作为一个接受体没有释放自我与本真,可能小学生由于自身认识浅薄,对老师说的一些话没有判断能力,并不能真正地把老师所教的运用到生活中,使得德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新课改后,德育要求教师不能单单采用原来的教学理念,要提高自己生活化教学的能力,将生活中的素材运用到教学中,在教学中引入生活中的一些情境,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品格素质与道德思想。首先老师要提高自我品格素质与专业能力,在小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老师的自我素质与品格形象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老师就像父母一样,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陪伴孩子时间最长的人,其言谈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与认知,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专业能力是教师魅力展现的形式,只有教师具有高超的专业素养,才能让学生更加敬佩,让学生对相应教师所讲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

二、采用多样化的德育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