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经济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优化措施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在促进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经济发展的整体中的成为重点。加强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已然成为了国家和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之一。但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只有化解发展中的问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走上新台阶。
一、农业经济发展概览
农业在所有产业中的作用是基础性的。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催生着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农业发展在取得可喜成就的同时,也衍生了一些问题,因此,必须对此给予应有的重视。当下的多项发展战略都与农业的发展存在连带关系,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脱贫计划等等。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愈演愈烈的当今世界,促进农业发展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和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此外,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农业的发展亟待加强体制改革,深化创新实践,以先进的技术水平引领农业发展。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技术升级和管理创新也催促着农业转型的步伐。以农业技术而论,机械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升,出现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更多地投入到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中;着眼于制度角度,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在实施土地承包制度的前提下得到极大提升,劳动效率得到提高,农业经济的增量有显著变化。但是,一些潜在的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例如,整体的机械化水平仍然有待于提高;小农意识在某些地区广泛存在,农民的素质不高,乱占耕地、缺乏长远目光等等。有鉴于此,急需升级农业技术,转变农民滞后的观念,促进农业的科学化转型。
二、乡镇农业经济弊端所在
由于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帮扶,乡镇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发展的同时问题也不断暴露,主要表现如下:
(一)观念滞后现象的普遍存在
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向好,乡镇农业大多数发展速度较快,但部分不发达地区沿袭着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还有的则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其次,部分地区的农民思想观念十分落后,仅仅把温饱作为目标,没有调动投入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再次,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迟滞处境。又次,乡镇地区的发展应当立足农业,当时对可开发的自然条件也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发展旅游业、餐饮业,这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多元化发展,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最后,经济水平的落后导致了部分地区文化发展的滞后,因此农民对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技术革新接受能力较弱。
(二)乡镇农民素质不高
在对乡镇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养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民的技术水平不达标,文化素质偏低。农民的文化水平结构中,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人员比例很低,而小学和半文盲的人员比例很高。而经济发展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守者多数是老年人和小孩,导致劳动力水平急剧下降。
(三)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根据目前的情况,少数地区乡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结构也十分落后,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水利设施建设等也发展缓慢。此外,某些乡镇企业的农产品销售仍然按照传统的直销模式,没有进行产品研发和深化加工,不仅竞争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也不能够实现利润的有效增长。
三、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改进措施
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全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因此,必须采取系统性的改革举措推动乡镇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改变乡镇农业经济的传统发展理念
一些乡镇农业经济地区的发展观念极为落后,因此首先应该促进该地区农民的观念转化。突破农民对于政府经济支持的过度依赖的旧习,鼓励农民探索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强化招商引资的实际行动,催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其次,农业人员要积极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转型。在保证农业发展稳步推进的前提下,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相关的服务产业,实现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二)提升乡镇农民的自身素质
首先要把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放在工作的首位,在乡镇开展扫盲行动。并且在乡镇建立小型的图书室,供农民免费借阅。定期邀请专家进行农业知识讲座,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咨询。在农业人员中筛选和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技术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推进农民素质建设的实施。
(三)完善乡镇农业的配套设施建设
一些乡镇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首先要强化水利设施的完善。并且加大投资力度配备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机械设施。为保障农产品深加工能够有序开展,要大力加强厂房等相关设施的建设,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供必要的保障。以期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增强该地区农业发展的潜力。
四、结语
乡镇农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十分关键,因此有必要对其给予相应的重视。本文通过对乡镇农业的简要概述,对乡镇农业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的提出阐明了对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点建议。乡镇农业经济发展首要一点是加强农民观念的转变;其次要加大力度投入加强农业人员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最后,要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从而为乡镇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相信在国家、政府和农业人员的协同努力之下,我国乡镇农业发展必然会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企业;农村经济;贡献;影响因素
1农村经济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人口占据全国总人口很大的比重,农村经济也是全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中的重要的一环。农村经济的发展体现着我国民生基础的巩固,其甚至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不容小觑的贡献。在党所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的战略目标背景下,农村经济也面临着更高的要求、更大的挑战。尤其以生产发展作为基础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更是凸显了发展农村经济对于构建整个农村和谐体系的重要意义。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1)农村交通条件比较落后。农村与外界联络的道路不通畅极大程度地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阻碍了物资运输、人才交流等。(2)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除了交通条件外,农村的许多基础设施都需要改进,例如网络、通讯,还有最基础的物质保障:水、电等。如果连最基础的物质条件都不能保证、基础设施得不到完善,那么想要推动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将会十分有难度。(3)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相对落后,尤其经济管理存在漏洞。农村经济结构十分单一,各种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也较为低下,尤其经济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资金管理缺乏规范性。由于农村生活条件以及待遇限制,导致专业的经管人员大量缺失。
2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
2.1提高农业生产率,稳定农业经济
随着农村企业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进程也进一步加快。农机机械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手工劳作,尤其在一些大规模农作物耕作中,其所体现的优势更为明显。因此,农村企业的发展所带动的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能够简化工作流程、减少工作时间,缓解务农人员繁重的工作的同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在以往农村生产力较为落后的时期,农产品产量不太稳定,尤其面临突如其来得自然灾害时,农民往往束手无策。而农村企业的发展为稳定生产力水平提供了保障,日益成熟的机械设备也可以进一步抵抗自然灾害,保证农村经济的稳定性。
2.2增加农村人口收入,缓解就业压力
近年来,我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针对农村经济现状的良好政策也不断涌现,农村企业也在宽松的大环境下飞速成长。农村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各企业的效益、产值也在不断提升,这便吸引了大量人才的积极加入,对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提供一条顺畅的道路。
2.3推广农业新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
农村由于交通条件及各种设施条件的限制,处于相对封闭的环境下与外界隔绝,不利于各种资讯的流通与新型技术的引入与推广,使农村经济发展也受到了限制。而农村企业的发展,能够作为一个良好载体,同时为各种讯息与技术交流提供依托,便于何种新型技术的推广与传播,促进农村经济向现代化发展迈进。
2.4开启新的经济增长点,拉动农村经济整体发展
目前的农村企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也较为落后,面临着企业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技术含量较低、发展规模较小等诸多问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发展政策的提出,农村企业也将会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技术含量以及实现规模化、集成化生产上多下功夫,在国家何种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投资与帮扶力度,农村企业也将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
3农村企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因素
3.1人才结构的影响
论是农村还是城镇,经济的高速发展都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的支持。在过去,相比于城镇先进的经济建设体制,农村的人才配置结构不够合理,同时也缺乏优质的技术型人才。人才队伍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薪资分配。农村企业应该更看重绩效,脱离平均主义思想的禁锢,才能真正利于农村企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3.2技术水平的影响
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也是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核心价值力的体现。因此发展技术水平、提高技术含量,对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以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益处。然而。想要真正提高技术水平也需要农村企业从多个方面着手:(1)提高人员的技术创新意识。首先要提高人员自身的文化水平,具有对技术创新的自信与意识,及时引进与学习最新科技技术。(2)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农村技术创新体制的不健全也导致了农村技术创新缺乏积极主动性,相关部门的管理组织不到位,使得技术创新活动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各农村企业大力发展科技水平对于影响农村经济整体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3.3观念和重视度的影响
农村企业的发展越好,越能引起国家和各地方部门的重视及支持,越多的优惠政策同样也会使农村企业发展更顺利。因此,农村企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加深国家及全社会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综上所述,农村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同时也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任务。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农村企业,有助于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农村企业的建设也从人才、技术、观念多个方面影响着农村经济,更好的建设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者:郭彩云 单位:福安市赛岐镇经管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县域;农业;外向型经济发展;调研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03-2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依据晋农外经发[2010]1号文件精神,我们对全县农业外向型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报告如下:
1 现状
1.1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现状
我县地处太行山西麓黄土丘陵山区,长期以来农业发展滞后,生产商品化率低,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影响,市场转化率较低。最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刚刚起步。特别是2009年我县顺利实施了无公害农产品整体推进项目,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5万亩,获证产品20个,大大提升了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扩大了我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了农副产品市场占有率,促进了我县外向型经济的稳步发展。目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上市率达到76%以上。通过对我县正常经营的15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我县外向型农业经济初具规模。2009年出口产值达到4800万元,主要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武乡大山”牌和“松鹤长乐”牌鸡蛋,占总销售收入37160万元的12.92%。
1.2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现状
最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数量迅速增加,对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截至去年12月底,全县注册登记的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社358家,企业38家,其中农产品加工企业15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0个,县级龙头企业10个,市级龙头企业6个,入围省农产品加工“513”工程企业3个,其中市级梯队1个,县级梯队2个。大山禽业有限公司首次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我县主要农业企业大约有15家,这些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消化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或多或少存在资金周转不畅、开工不足等诸多问题,经营管理水平一般。
1.3 鼓励农产品基地建设政策措施
我县于2009年先后出台了《关于重点扶持十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发展十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重点培育十大农业园区的实施意见》三个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信贷、建设用地、项目申报、技术指导等诸多方面予以扶持,从财政切出700万元以资本金入股的方式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累计直接投入1481万元资金扶持“三个十”工程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
2 我县外向型经济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2.1 销售网络建设缺失
经过调研发现,我县许多企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影响和竞争力的。特别是我县积极推行“三品”建设以来,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知名度不断扩大,但是存在产销脱节、不畅问题。集中表现为孤军奋战,小圈圈意识强烈,各自为政,未能有效整合销售资源,形成互补。以致存在产销旺季有货无价,效益上不来;产销淡季货源不丰裕,设备闲置严重。缺少信息交流交易平台,销售渠道支离破碎。
2.2 企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差,出口产品单一
近年来我县产业化建设步伐加快,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大山禽业有限公司成功跻身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并入选省“513”工程市级梯队,晋武薯业有限公司、晋昌农业生态园有限公司入选省农业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县级梯队企业,标志着我县产业化建设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但是外向型发展步伐迟缓,参与企业少,出口产品单一。再者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口萎缩,我县好多企业在创汇道路上举步维艰,索性放弃。
2.3 外贸人才奇缺,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
涉外贸易人才严重缺乏也是严重制约我县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另外,融资渠道不畅,企业管理队伍素质亟待提高等也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加大对外招商引资的力度
一是充分利用全县外向型经济现有的有利条件,加强农业对外宣传、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武乡老区农业的知名度。优化农业投资环境,在土地使用、项目审批、配套服务等方面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二是充分发挥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的作用,引导现有农业合资合作企业向产加销连接、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使合资合作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着国际国内外市场,带动农民加快致富。三是进一步办好现有农业合资合作项目。注意倾听群众的想法和建议,帮助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增强国内外投资合作客商的信心,吸引更多的有意于投资农业的客商,促使他们不断向企业增资,并把较短期的投资变成较长期的投资。
3.2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龙头企业和出口基地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在品种调整上,要强调多样化、规模化、专业化,连片综合开发,发展特色观光农业、无公害蔬菜。改良低产劣质水果品种,发展畜牧业和养殖业,着力提高高效经济作物的比重。在生产布局上,重点扶持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培育拳头产品,使其做大做强,提高规模效益。在经营方式上,一是要着力提高规模化、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基地的比重。坚持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路子,利用农民的传统特长,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创汇专业大户,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每年新建一批专业村,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和创汇生产基地。二是要采取切实措施,组建县、市级龙头企业。通过整合资源,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扶持一批机制活、前景好、以民营为主的农业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授信,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规模效益。三是鉴于我县只有一家省级龙头企业,要求省在制定规划、农业专项资金及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并在我县兴建一批农业示范基地,以利推进我县尽快建立若干家省级龙头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
3.3 抓好鲜活农产品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
大力抓好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拓展农产品的流通渠道,保障农产品保值增值。一是加强与山西农大和科研机构的联系,组织课题攻关,着重研究鲜活农产品的保鲜技术,尤其是重点研究梅杏、草莓、蘑菇的保鲜技术,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加工、贮运技术,发展名牌产品。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状况选准发展项目,有效地解决当地大量农产品的出路。三是不断提纯改良新品种,提高现有名优特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充分利用老区的有利条件,抓住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利契机,在农产品生产地、集中加工区、消费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发展若干家集农产品展示、信息、贸易为一体的管理完善、牵动性较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五是建设农产品流通队伍,发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流通大军。支持农业经纪人队伍的健康发展。
3.4 积极支持发展外汇型农业,拓展观光型农业
要下功夫做好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的开发,加大项目的科技含量 ,加强对国内国际市场的适应性。一是加强与国外大公司的联系,主动同与国外大公司对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服务机制。二是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积极扶持发展创汇型农业,加快农业园区的建设,建立大宗农产品基地与城市超市挂钩的办法,发展农产品配送业。三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政策对老区的倾斜,力争多出口多创汇。
3.5 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
为了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一是要迅速建立外向型农业协会,通过协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维护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合法权益。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无论种养业还是加工、流通业,要参照国际标准进一步修订完善,没有标准的应坚持高起点,抓紧研究制定标准。同时,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保证各个环节都能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
3.6 培养、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快农产品技术人才库建设
一、土地资源对农业经济约束效应表现
(一)土地资源对农业产出的约束
农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的产量、质量以及对农业产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农业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了农业的产出水平。事实表明,农业土地资源大国通常也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例如世界耕地资源排名前四位中的美国、印度和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农产品生产大国。尽管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具有远高于中国、印度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但它们始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进口以维持本国的农产品需求。农业产出不仅受到农业土地资源数量的约束,同时还受到农业土地资源质量的约束。农业土地资源的质量主要由土地肥力所决定。在投入水平相同的情况下,土地的肥力条件不同,单位土地的产量就不同。尽管目前没有系统的数据反映国家间的土地肥力差异,但根据相关资料,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约为3%~6%,而中国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只有1%~4%,且2/3的耕地为中低产田。其他投入相同的条件下,农业土地的肥力差异将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产出。
(二)土地资源对农业经营规模的约束
农业现代化是各国农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而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耕作的机械化,但农业机械化要建立在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化基础之上。尽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土地资源总量相对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其土地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且质量不高,人均耕地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为人均0.09hm2,其中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河北、黑龙江、吉林、山东、安徽、河南等10省户均土地规模约为0.731hm2,户均最优土地规模约为4.53hm2,其中只有黑龙江和吉林两省户均最优土地规模超过6.67hm2,[1]而美国410hm2以上的大型农场有17.7万个,820hm2以上的大型农场有7.8万个,两者拥有的农场土地总面积达到91.1%.[2]显然,在其他既定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业土地资源的总量和农业经济活动人口的人均土地资源数量对土地经营规模具有直接的约束作用。对于农业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几乎没有什么困难,但对于人均土地资源短缺的中国则不然,加之的土地零碎化制度,中国的农业土地规模化经营面临着更大的障碍。
(三)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约束
农业生产效率总是和农业投入产出相联系的。根据农业经济生产活动涉及的3个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和劳动———延伸出3个衡量农业生产效率的3个指标———土地产出率、农业资本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此外,还有一个综合指标称为全要素生产率。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土地要素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提高农业产出率。Lenin(1961)、Berry&Cline(1979)、世界银行(1996)和Masterson(2007)等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证研究表明,土地经营规模与土地产出率之间具有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土地经营规模越小,土地产出率越高;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土地产出率就越低。但国内的研究则不支持这一实证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尽管土地经营规模与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并不具备绝对的明确关系,但一般而言,在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传统农业国,小规模的土地经营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而在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土地经营规模和农业生产效率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趋向。
关于农业资本产出率,主要是用利润量和利润率来衡量农业经济带来的效益水平。在资本投入一定的条件下,农作物产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存在如下关系:在一定限度内,两者为正相关关系,此时,由于资本多土地少,两者之间的配置比例不尽合理,因此增加土地经营规模可使得土地和资本的配置比例趋于合理,有利于增加农作物产量,进而提高农业经济收益水平和利润水平;当土地投入超过了和资本之间的恰当配比,使资本作用发挥殆尽,此时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将难以增加农作物的总产量、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和提高农业资本效率水平。事实上,农业投资者会根据其资本实力理性地决定其土地经营规模,将其控制在这一拐点。[3]
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测度农业经济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存在着农业资本产出率与土地经营规模类似的关系。在一定限度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超过这一限度之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会因为使劳动力承担的土地耕种面积超过了劳动者的个人能力(主要涉及劳动者的农业科技水平和个人素质等),而导致劳动生产率降低。同样,劳动者也会理性地决定其经营的土地规模,将其所经营的土地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大量文献研究表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农业增长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Grilliches(1957)和Alston(1998)等论证了美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农业经济产出增长的重要性。[4]Jorgenson&Gollop(1992)通过比较美国战后农业与私人非农业经济部门的生产率,得出了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82%是由TFP带来的研究结论。[5]Martin&Evenson(1992)通过比较多个国家的TFP增长,发现在平均水平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的分组中,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均高于制造业。[6]
在国内学术界,林毅夫(1992),文贯中(1993)等注意到了TFP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文贯中(1993)测算出1979~1984年中国农业TFP增长大约为55%,且其中大部分归功于农业的制度变迁。ScottRozell和黄季焜(2005)研究发现中国粮食的TFP以年均2%的速率增长,并提出未来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在于农业TFP的增长和对产出贡献的增加。[5]
二、土地资源约束对农业经济影响的数理分析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可以通过“增长阻尼”(growthdrag)进行衡量。所谓“增长阻尼”是指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引致的劳动力可使用的平均资源数量的减少,进而使农业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没有资源有限性约束条件下的增长速度有所降低。本文运用Sato提出的多要素二级CES函数研究土地资源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我们构建一个包含资本(K)、土地(T)、劳动(L)和知识(A)等4个投入要素的二级CES生产函数,即二级四要素CES生产函数①,用于具体分析土地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具体地,这个二级四要素CES生产函数可表述为以下形式:BKT=αK-ρ+(1-α)T-[]ρ-1ρAK,AL=γK-ρ+(1-γ)(AL)-[]ρ-1ρY=βB-ρKT+(1-β)A-ρK,[]AL-μ{}ρ,(1)(2)(3)其中:(1)和(2)式构成一级CES函数,(3)式为二级CES函数;α,β,γ为分配系数且满足0<α,β,γ<1;ρ珓,ρ珋以及ρ为替代系数且-1≤ρ珓,ρ珋,ρ<∞.可推算出:资本和土地之间要素替代弹性为σKT=11+ρ珓;资本和有效劳动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为σK,AL=11+ρ珋;资本和土地的组合要素BKT对于资本和有效劳动力的组合要素AK,AL的替代弹性为σKT,KAL=11+ρ.μ为规模报酬且是可变的:μ>1为规模报酬递增,μ=1为规模报酬不变,μ<1为规模报酬递减。依据Sato对于具有强分性的二级CES函数做出的前提假设,任何组内两要素的替代弹性均都大于组间替代弹性[7],即满足σKTσKT,KAL且σK,ALσKT,KAL.将(1)式和(2)式代入(3)式,我们可得到(3)式的展开形式:Y=βαK-ρ珓+1-()αT1-珓[]ρρρ珓+1-()βγK-ρ珋+1-()γ()AL1-珋[]ρ-1-ρ珋[]ρ-μρ.(4)为了便于下文的数理推演,说明土地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我们根据Kmernta.J.(1967)提供的CES函数的估计方法[8]将(4)式表述为线性形式。具体的做法是将(1)、(2)、(3)式对数线性化后在ρ=0处进行泰勒级数展开,得到各自的CES的线性表达式。具体过程为:由BKT=αK-ρ珓+1-()αT1-珓[]ρ-1ρ珓lnBKT=αlnK+1-()αlnT-12ρ珓α1-()αlnK-ln[]T2,(5)由AK,AL=γK-ρ珋+1-()γ()AL1-珋[]ρ-1ρ珋lnAK,AL=γlnK+1-()γlnAL-12ρ珋γ1-()γlnK-ln[]AL2,(6)lnY=μβlnBKT+μ1-()βlnAK,AL-12μρβ1-()βlnBKT-lnAK,[]AL2.(7)将(5)、(6)式代入(4)式可得到(7)式的对数线性化的展开形式:lnY=μβαlnK+1-()αlnT-12珓ρα1-()αlnK()T[]2+μ1-()βγlnK+1-()γlnAL12ρ珋γ1-()γlnK()AL[]2-12μρβ1-()βlnBKTAK,()AL2.(8)依据我们对“增长阻尼”做出的定义以及具体的衡量方法,运用所构建的二级四要素CES生产函数,我们可通过数理推演得到土地资源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增长阻尼”表达式。具体数学推导过程如下:令Y,K,T,L,A均为时间的函数,且令KT=lnKT=ln,KAL=ΞlnKAL=lnΞ,YKTAK,AL=ΨlnYKTAK,AL=lnΨ,并且,Ξ和Ψ也是时间的函数。将(8)式对时间t求导得:ln()Ytt=μβαln()Ktt+1-()αln()Ttt-12ρ珓α1-()αln()t2t+μ1-()βγln()Ktt+1-()γln[()()]AtLtt-12ρ珋γ1-()γlnΞ()t2t-12μρβ1-()βlnΨ()t2t.(9)如果我们用g()•代表变量的增长率,那么上式可写为如下形式:g()Yt=μβαg()Kt+1-()αg()Tt-ρ珓α1-()αln()tg()[]t+μ1-()β×γg()Kt+1-()γg()At+g()()Lt-ρ珋γ1-()γlnΞ()tgΞ()[]t-μρβ1-()βlnΨ()tgΨ()t.(10)我们进一步令g()At=x,g()Lt=n,g()Tt=,g()t=θ,gΞ()t=ξ和gΨ()t=ψ,则(10)式可表述为g()Yt=μβαg()Kt+1-()αω-ρ珓α1-()αln()t[]θ+μ1-()βγg()Kt+1-()γx+()n-ρ珋γ1-()γlnΞ()t[]ξ-μρβ1-()βlnΨ()tψ.(11)根据(12)式,当不存在土地资源的约束时,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工人平均产出的增长率为g*Y(t)-g*L(t)=μβ[-ρ(1-α)ln(t)]θ+μ(1-β)[(1-γ)(x+n)-ργ(1-γ)lnΞ(t)]ζ-μρβ(1-β)lnΨ(t)ψ1-μβα-μ(1-β)γ-n.(12)同理,当存在土地资源严格约束的条件下即g()Tt=0时,平衡增长路径上每工人平均产出增长率为g*Y(t)-g*L(t)=μβ[(1-α)n-ρα(1-α)ln(t)]θ+μ(1-β)[(1-γ)lnΞ(t)]ξ-μρβ(1-β)lnΨ(t)ψ1-μβα-(1-β)γ-n.(13)用式(12)减去式(13),我们就得到了“增长阻尼”的表达式:Drag=g*Y(t)/L(T)-g**Y(t)/L(t)=μβ(1-α)n1-μβα-μ(1-β)γ.(14)根据上式,我们将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造成的“增长阻尼”表述为了一个关于规模报酬率μ,土地与资本之间的分配系数α,资本与有效劳动之间的分配系数γ,资本与土地的组合要素和资本与有效劳动的组合要素之间的分配系数β以及人口增长率n的表达式。首先,我们对(14)式进行一个简单的数学变换,以考察规模报酬率的变化对于“增长阻尼”带来的影响。由Drag=μβ1-()αn1-μβα-μ1-()βγ,可推出drag=β1-()αn1μ-βα-1-()βγ.显然,当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规模报酬率的增加,即μ的上升会使得土地资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增长阻尼”提高。其次,(14)式清楚地表明当劳动力人口的增长率n提高时,土地资源约束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将会提高。造成“增长阻尼”上升的原因可直接从生产函数加以解释。最后,我们来分析分配系数α,β,γ的变化所引致的土地资源约束对农业经济增长的阻尼效应的变化。α,β,γ实际上代表了不同投入要素在生产中的重要程度。为了便于分析,我们这里假设人口的增长率n和规模报酬率μ均为常量且都等于1,通过对(14)式进行数学变换,我们可得到关于“增长阻尼”的下述表达式:drag=令n=1,μ=111-()γ1-()β1-()αβ+1.(15)根据上式,我们可得出下页表1所示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周至县;土地治理项目;县域农业经济;影响机理
作者简介:孙养学(1960-),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5.2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51-03
从全国范围来看,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也快速增长,而农村居民由于农村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新疆来看,同样存在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对增加农村居民收入提供一些政策建议。
一、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2001-2009年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及影响农民收入的6个指标,即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X1)、人均农业贷款(X2)、人均财政农业支出(X3)、农业保险深度(X4)、农业保费收入(X5)和农业保险赔付(X6)。上述指标的对应数据皆为年度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和《新疆统计年
鉴》。
二、模型和实证结果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样本区间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Y)及影响农民收入的6个指标作散点图(如图1、图2),发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农业贷款两个指标数据存在明显的趋势,为了避免因自身的趋势对分析结果产生的影响,对变量Y和变量X2取自然对数,则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表示为LY,人均农业贷款表示为LX2。
(二)单位根检验
很多经济变量作为时间序列具有一个显著特征即非平稳性。如果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来建立模型进行回归,则可能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即出现伪回归,从而导致各种统计检验无意义。因此对所选的经济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如表1所示)。
(三)协整检验
为消除数据的不平稳性,使回归有意义,通常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用差分来进行处理,该方法虽然可以消除不平稳性,但差分后的数据会导致两个变量之间长期关系的信息损失。另一种解决方法就是协整。在某种情况下虽然变量都是不平稳的,但它们的某个线性组合却可能是平稳的,这时变量被称为是协整的,这个组合表示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下面对不平稳的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首先,建立协整回归方程:
(1)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对上式进行估计,计算结果:
(2)
然后,求出上述模型的残差序列,得到:
(3)
对■t进行平稳性检验,计算结果见表2。
表2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就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且回归方程(2)式是协整回归,即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四) 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研究表明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深度、农业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赔付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在短期内可能存在偏离均衡的情况,因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
令et=■t,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4)
经试算,得到以下模型为较优模型:
(5)
(5)式模型通过了F检验,模型整体显著;模型中拟合优度为0.734,拟合的效果较好,从DW=1.939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模型参数在不同显著性水平通过了T检验,短期变化的影响系数为0.175。
(五)结果分析
通过(2)式的协整回归方程得出,当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每增加一个单位,将会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降低0.0038个单位;当人均农业贷款每增加1个百分点,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26个百分点;当人均财政农业支出每增加一个单位,引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0027个单位;当农业保险深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降低0.917个单位;当农业保费收入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19个单位;当农业保险赔付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0.0542个单位。农业成灾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例和农业保险深度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呈现负相关,而对于农业贷款、财政的农业支出和农业保险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说明了农业金融和农业财政的支持将会有效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而农业保险深度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农业保费收入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呈正相关
对协整回归方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是平稳的,表明了影响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影响农业财政、金融指标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化发现,影响农民纯收入的农业金融因素的短期影响系数为0.175,变量短期偏离均衡的恢复速度为17.5%。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2001-2009年样本区间的新疆金融财政支持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新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农业贷款、人均财政农业支出、农业保险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从系数上来看,人均农业贷款对新疆农村人均收入影响最大,而农业财政支出对新疆农村人均收入影响最小。因此,支持农民增加收入应更多地使用金融手段;(2)从实证结果上分析,农业保险总体上对新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正的影响,但从农业保险的各个指标上来看,农业保险深度同新疆农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即新疆农业保险深度每上升1%,农村人均纯收入下降0.917元,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业保险应是一项政策性保险。因此,相关部门在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时,应更加重视农业保险的密度而非深度,同时政府财政应对农业保险进行相应的保费补贴。
参考文献:
[1] 谢平、徐忠. 公共财政、金融支农与农村金融改革[J].经济研究,2006,(04).
[2] 温涛、冉光、熊德平.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