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 运用 课例

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语文课内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也有学者认为“语文教学资源应是多元化的,一般可由‘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两部分组成。”本文中的教学资源主要指课外学习资源。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强化语文课程资源意识,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加强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使教学设计本身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和课堂,教师应整合课内外知识,丰富课堂教学,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的目标。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图像、影视、图书等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补给资源,使语文教学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改变了教材一统课堂的局面。以下结合《定风波》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个课例分析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和方法。

1.基于教学目标利用教学资源

教学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意识,无目的地利用教学资源会导致教学内容凌乱、散漫,使课堂混乱不堪。所选的两个课例都利用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定风波》教学设计中,导入时引用了“文学文本解读的三境界”,这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诗歌鉴赏方法目标而设计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课例中,设计者用丰富的背景图片,目标是引导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歌的意象群,通过了解海子的内心世界深化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可见,设计者有着强烈的目标意识。

所以,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的要求是“用到位”,“位”即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设计中利用教学资源应先确定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筛选教学资源,并择优利用。

2.基于教材内容为主体利用教学资源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核心载体,课外教学资源是服务于教材学习的材料。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利用教学资源时要始终注意语文教材的主体地位。

《定风波》教学中用余秋雨的“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坡”的观点探究苏轼在黄州的处境、心理与其写作风格的关系,有利于理解“东坡范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例中充满丰富多彩的图片、音乐、文字,旨在引导学生分析海子的对生活和诗歌的热爱之情,众多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未使教材失去主体地位。教材的价值和主体地位不容否定,语文设计中不能不顾教材的主体地位,大量利用课外教学资源冲淡教材的价值,甚至无视教材内容。

3.基于实际学情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应适合教学实际,在具体的学情中从教材、教师、学生和教学环境中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更好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在《定风波》教学中,设计者选用温庭筠的《菩萨蛮》、苏轼的《临江仙》、周邦彦的《关河令》为素材,当教师提问“哪一首词是苏轼的?”时,学生能够整齐地回答出“第二首”,并能结合文本特征分析写作风格和表现手法。可见,所选用的教学资源是符合教学实际的。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例中,选用海子的《幸福一日》,让学生从“太阳”、“马”、“花楸树”这些平凡的事物中去理解海子的幸福,进而理解“喂马”、“劈柴”、“关心粮食蔬菜”中内涵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满足。可见,基于学情的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在教学中有很好的收效。

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根据教材内容有目的、有选择地筛选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资源,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才能在教学中获得预期的效果。

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联系,语言、文学、文化的发展积淀了丰富的语文教学资源,选入语文教材的内容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开发利用语文教学资源是改进语文教学的一种途径。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24-02 

1 前言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其教学方式的创新与更新,达到提升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信息化教学是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先进教学方式,无论从教学效果上还是和其他教学相互配合的程度上来看,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更显著的优势和实用性。因此,必须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努力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作用和影响。 

2 语文学科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概念 

这是指借助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来辅助传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丰富、有趣。运用信息化教学,充分利用其智能性、开放性来科学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和理解,最大化体现教学效果的优化作用。 

3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的必要性 

从中职语文教学实质来说,中职语文教学以提升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修养与素质为主要任务。针对此种状况,鉴于现在中职教育中对文化课程的不重视以及轻量化,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也就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4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作用 

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首要面临的问题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参与不积极。这主要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存在差异,中职语文教学形式和内容缺少新鲜、生动的要素,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首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弥补中职语文教学中出现的学习枯燥无味的不足。在教学方式上固步自封,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学信息量不足,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而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教学内容会显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充满趣味性。 

其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运用可以有效增强学习效果,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同时,因为知识接受的容易和多样化,以及在学习内容上增加了学习效果的生动性,学生在学习中也可以顺利地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再次,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传统教学设计费时费力,且运用效果不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融入,使得教学在实际操控方面更便捷、更流畅、更紧凑,显著提升教学效率。 

5 信息化教学设计运用实例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一定要同时关注技巧性与实效性,既要对语文教学的内容进行补充与完备,又要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新课的导入,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也是语文教学能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情感基础。如在《蝉》一课的教学中,可以选择形象化的视频导入,播放一段与蝉相关的视频资料来作为新课的导入内容。特别是对平时学生感知有一定距离的学习内容,就更需要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来进行强化。相关教学资料的充实,就把教学活动从简单的教授转化为直观的展现,也降低了即将要学习的内容的理解难度。 

除此之外,在一些表达丰富情感的课程中,借助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可以营造出相应的、浓厚的情感氛围。如播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意境和情感的渲染,对于增强语文教学效果的作用十分明显。 

6 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设计应用实践启示 

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是因为它缺少应试的压力,也面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层次不等的状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倾注更多的精力。首先,大力推广与运用信息化教学,将生活实际与教学实际相结合。要想保证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效融合,教学设计环节就必不可少。其次,教学设计要创新,要针对实际教学内容,贴近教学实际。再次,在使用的次数上也要注意,要有计划、有目标,这样才能体现出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对语文教学的成效。 

教学实践表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注重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由此也可以获得以下启示。 

1)应该立足于“教什么”,体现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信息化教学应由单纯理论知识设计向应用实践性设计转化,让学生能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而且将课堂内的知识与课堂外的运用连接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面对中职学生对“语文”学科概念的缺失,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有一个自己特点的、专业化的教学设计。中职语文教学不能只单纯表现传统课文的内容,而应该更多地去提高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可行性。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不应该再是单纯的“听,说,读,写”的内容,而应该是为了使用好语文而去学习语文。 

2)应该树立“怎么教”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确定了教学目标后,就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或方式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实际中去,这也应是检验学习效果的唯一途径。只有把这个教学目标传达给了学生,才能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或应该掌握的知识有所领会和理解,从而真正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兴趣和自信。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怎么教”的教学过程。在传统教学中,中职生对于语文这类实际运用性很强的学科普遍存在畏难心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在信息化社会,学生对传统的文本性的学习内容已不再具有热情,而对网络信息或信息化的事物感兴趣。所以,运用信息化的教学设计也是顺应教学时代性的必经之路。因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多样与精彩,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传统方式提供了可行性的教学形式,新颖而直观的教学方式,生动而形象的教学内容,可以成功达到“化难为易”的教学效果;充分运用了教学时间,充实了教学内容;释放了学生的想象,开拓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得教学效果更加明显。让专业性的知识不再枯燥,让语文教学在兴趣盎然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循环和落实。 

7 结语 

综上,有理由相信,只要适时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吸引学生,让学生保持中职语文学习的特点,合理地将中职语文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进行整合,就可以把中职语文课堂建设成充满活力、富有专业内涵和自身特色的课堂。 

参考文献 

[1]许侠.信息化教学设计让中职语文课堂更精彩[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124,143. 

[2]钟岳.中职语文信息化教学的软件支持与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3(5):139-141,146.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课前预设;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新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语文教学是一种综合性强、可变性大、耗时多的学科教学。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设计中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研究和强化语文教学设计很有必要。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即依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语文教育原理,按照一定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具体教学对象与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及其具体环节、总体结构作出行之有效的谋划。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语文学科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设计要符合语文学科特点,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规律。

一、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

新课程教学改革,从生命的角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语文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课堂教学预设是整体教学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预设与生成二者相辅相成,它们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

课堂教学中如果缺少预设环节,语文课堂就成了“杂货铺”。例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遇到历史讲历史,遇到地理讲地理,遇到左司马讲左司马,不重视课堂教学设计,把语文课上得既像历史、地理课,又像古代文化常识课,那就是一个失败的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要正确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教学的有效生成不能缺少必要的预设。实践证明,课堂教学需要精心预设,科学、艺术的预设会使课堂生成与课前预设互动共生,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深入解读文本,把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努力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只能这样,才能实现有效的动态语文学习生成,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

二、知识认知与情趣审美

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语文教育活动绝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学习过程,而是师生双向、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学习一种语言知识、阅读一段文本,实际上是学生体验情感意识与知识文本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性,应当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既要关注知识与认知,也要注重情趣审美,挖掘文本内涵,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课程的语言之美、色彩之美、形体之美、结构之美、力量之美、过程之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特长,学会感受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应处理好知识认知与情趣审美的关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培养审美感与创造力。

三、文本基础与探究能力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养成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这是时展赋予当代教师的重任,也是学生成长的内在需要。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激发探究兴趣、学习探究方法和培养探究能力的过程。文本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语文知识的主要源泉。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尊重文本教材,只是把文本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来引出话题,话题一旦引出,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抛开文本,这样就不是语文课。如教学《秦兵马俑》,如果不从这篇文艺随笔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去探究、解读作者是如何阐发对兵马俑的感悟和认识,不让学生去体悟文艺随笔和议论文的不同之处,从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审美思想及其表达方式,而是抛开课文,只是抓住“美”这个话题,组织学生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样的人才是美,那么这节课就成了美学课。

语文教学首先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受、品读、体会和热爱。只有认真阅读文本,学生才能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情感的陶冶,享受审美的乐趣,才利于形成探究能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工具手段和人文思想

语文是一门需要技能经验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要研究和探讨语言本身,不仅要理解它表达了什么,还要研究它是怎样表达的,以及为什么这样表达。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思想教育,是在课程文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获得人文滋养、审美熏陶的感受。如果离开或忽略了语文课的工具手段性,所谓的人文思想教育也就无从落实。

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两者密不可分,不可偏废。知识很重要,但追求纯粹的知识是不可取的;人文思想也很重要,但单纯追求人文思想会丧失语文课程的本质。所以,只有将知识与人文有机统一,才能揭示课文知识背后更为深厚的人文意蕴。准确找到语文工具手段性和人文思想性的结合点,实现二者统一,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在教学设计中,要立足于文本;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的渗透人文思想。这样才能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须基于学生的生命成长,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着力于学习的过程。只有教学设计合理,并有效实施,才能提高语文教与学的艺术水平,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让课堂教学的生动与精彩如约而至。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第4篇

一、创新理念,融入“生本理念”

教学创新始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首先应当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要勇于开展教学理念方面的改进与创新,使其更加有效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尤其是要融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教学工作更加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学生身心成长的实际。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充分注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首先,语文教学设计中更多地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以往教学设计中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同,笔者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教学活动以师生互动或者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这样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对学生学习参与性的重视。其次,笔者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兼顾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笔者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竞争欲望浓的实际状况,在教学设计中适当融入新颖的教学信息,运用激励促进手段、竞赛方式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同时为教学营造了更为适宜的教学情境。

二、创新手段,融入“生动信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了语文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得力助手。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将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应用多媒体设备,它可以快捷地传递信息,能有效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让语文教学更为生动有趣。如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直观感知,笔者运用视频资料从不同角度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艺术,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直观感知,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效率低下的状况。再如,教学《国宝・大熊猫》时,笔者播放了在卧龙保护区拍摄的熊猫日常生活场景的短片,憨态可掬的熊猫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了这样的信息补充,笔者的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

由此可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现代教学手段,增加生动的教学信息,能够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帮助。

三、创新模式,融入“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推进教学深入开展的有效手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输”,教师更应当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不仅要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进行创新,还要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给予学生自主空间。笔者认为,较为有效的方式是将教学重点难点体现出来,浓缩成一组探究题,引导学生对其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给予难点点拨方面的指导,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语文教学成效。

例如,在教学《父母的心》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组探究题:(1)文中的父母换了几次孩子?寻找出父母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态变化。(2)结合父母的神态变化,你认为这是什么样的父母?(3)以第一人称相互描述五个场景的心理活动。(4)贫穷父母有没有爱心?贵妇人有没有爱心?(5)课文如果一开始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6)文中说“与其舍掉一个孩子,还不如爹妈儿女一家六口饿死在一起好”,设想一下,这家人在团聚以后命运会怎样。

在这样一组探究题的引领下,学生能够逐层深入地开展语文学习,并且在相互讨论分析之中加深对主题的感悟,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四、创新标准,融入“激励促进”

一直以来,许多初中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面局限于单一的分数标准,唯分数论英雄,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出现了各种心态。尤其是学困生,他们因为自身学习基础与能力的差异,在班级语文学习中的成绩较为低下,从而产生消极的情感,这会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使教学整体成效的提升受到影响。针对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进行重新审定,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侧重进行了教学评价导向与标准的研究。教学评价向激励方向发展,着眼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进步,多给予学生表扬激励,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快乐情感,从而缓解对语文学习的畏难情绪,使之更加投入语文学习活动。同时,对于不同学生的表扬激励门槛也进行了差异性考虑,尤其是对学困生,他们稍微取得一点进步就要加以表扬,这样能增强其自信心,有助于他们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五、创新方式,融入“协作因素”

为了提高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转化成效,许多初中语文教师都积极开展了帮扶工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关注,在课后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补习。但是,教师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教师需要更多的助手来落实这一项工作。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了积极的创新,通过帮扶小组的形式来提高学困生转化的综合成效。首先,要求班级语文学习优秀生及班级干部每人领衔组织一个帮扶小组,明确一名帮扶对象,通过综合帮扶的方式开展工作。其次,在帮扶的内容上统筹兼顾,既要帮助学困生寻找语文学习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同时又要对其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等方面进行帮助。再次,还要对学困生多加激励,进行鼓劲加油,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这样的帮扶模式中,他们之间能够形成相互帮助的良好氛围,这对于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具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

六、创新空间,融入“地方特色”

课外活动空间的拓展也是初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方面。教师应当强化这一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要彰显学校的地方特色,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课外延伸活动。

语文教学设计的要求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教学设计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推行,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对教学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本文中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1 灵活应用教学参考书

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学参考书为主要依据,教学参考书确实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与思路,为教师备课节约了时间,但是它却束缚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教师对于教学参考书形成依赖的思想,教师对于教材没有一个深入的分析与理解的过程,教师以教参为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为一成不变的教学参考书是不适用于每个学生的。在众多的课堂教学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进行独特的创新,具有新颖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在上课之前,深入的分析理解教材,这样才能够充分的理解文本中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才能够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进行教材的研读,找到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深刻的理解教材的深刻的思想内涵,进行知识的外展与外延,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根据教材的内容,拟定出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设计,再有计划地参考教学参考书,使得两者紧密结合,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使得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有效性,因此,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精心研究教材。

2 对课堂教学进行整体规划

对小学语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需要教师进行整体的规划,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细小的环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复杂而又丰富,课堂教学必然有许多的细小环节组成,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这些细小的环节,并且在环节过度中进行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不可能按照备课的教案进行一板一眼的教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课程的进行情况,针对课堂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与临时状况,灵活的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需要整体的规划,即教师在整体的分析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分成几个重要的板块进行教学。如在设计《再见了,亲人》的时候,教师需要将教学内容分为几个板块:在第一次读课文的时候,要围绕课文题目来进行,是谁对谁说“再见了,亲人”还有亲人指的是谁这两个问题,二是深入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在课文中理解出来亲人之间具有哪些事件,这是文章所表达的主要内容,三是重新理解课文的时候,要把握文章的重点难点切入点来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如把握文章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对文章的感情进行深入的理解与分析,四是进行知识的延伸,寻找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与感悟,更加有利于教材的感悟与理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需要有明确的思路,进行整体的规划,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 对教材进行创新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要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与知识能力之间的练习,致力于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致力于使得教科书成为学生喜爱的课本,而不单单是照本宣科的工具和知识获得的途径,教师需要创新语文教材知识,将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有效的紧密的结合,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材内容可以进行有效创新,大胆的尝试,甚至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如在进行某一课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对于学生进行课文的大致阅读,然后再感情集中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每次获得的感情都会比前一次感悟的更加深刻,这样的重组与创新可以加深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创新,这样的重组仅仅局限于一堂课中,也可以对正本教材进行创新重组,一个单元,一侧之间进行重新组合,并且相应整合课外、课内内容,使教学内容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会得到最良好的效果,使小学语文课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有效性。

4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中要内容与中心环节,需要教师用心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与课程进行的程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总体上要体现主题性原则、整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与生动性,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创新多元。

参考文献:

[1] 唐亚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