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 概念性 问题设计 词汇教学 语言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55-01

概念性问题设计就是针对词汇的概念,教师设计出一些小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词汇的结构、功能和意思,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词汇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词汇的使用范围、使用情境,从而提高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对词汇概念不明确,运用能力差,而教师的解释或冗长不清或苍白无力的现状。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教师在传授完一个新词汇以后,习惯性地用Do you understand?/ Is that clear?/What does it mean? 等简单的句子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该单词。而学生除了沉默就是用yes来回答。但当学生需要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却找不到恰当的词语,导致出现了许多Chinglish 式的表达形式。

一、概念性问题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一)设置概念性问题

通过概念性问题地设置,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这个单词还是仅仅只是鹦鹉学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一个新单词,必定先呈现出单词的发音,要求学生跟读,再用中文或另一个意思相近的单词来解释该单词。那么,孩子有没有真正理解这个单词呢?这时,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几个概念性问题来检验孩子的掌握情况。

通过概念性问题的设置,学生可以明确新单词的意思,并鼓励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翻译单词。

(二)教师用概念性问题提问

教师用概念性问题提问,其实是用一个问句在检测这个新词汇的意思,而不是用另一个意思相近的单词在解释,是给新词汇创设了一个能使用该单词的情境或不能使用的范围。学生必须用耳朵去听教师提出的问题,用大脑去理解教师表述的意思,用心去体会教师创设的情境,最后分辨出该词汇是否符合这个情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来回应教师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细腻的“英英交流”的英语学习过程。如果能经常以这种方式来熏陶学生的思维,他们就会习惯性地用英语来解释新的单词,而不是简单地翻译这个单词。

(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概念性问题的设置,教师可以避免复杂的、难懂的诠释占用很长的时间,而且也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

二、概念性问题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操作方法

(一)概念问性题的设置要求教师问(ask),而不是告知?(tell).

(二)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简单的语言,教师要用学生熟悉的单词和语法来组织句子。

(三)问题的多少取决于这个单词的复杂程度,有时教师需要问几个问题来确定学生对单词的理解。

(四)问题的答案必须是简单的。学生一般用一到四个单词就可以回答,yes/no,either/or 这样的问题是最有效的。

(五)教师要事先对新授单词查一些参考资料,明确单词的概念。

(六)教师要提前分析哪些单词是学生容易与所教的目标词汇相混淆的。设计好分辨力强的问题来解决这些疑惑点。

(七)使用梯度线来展现单词的。

三、概念性问题设计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种类型

对单词提出概念性问题设计主要是为了突破单词的意思、挖掘单词的功能,把一个单词概略地表述出来。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单词的不同的意思设计恰当形式的概念性问题,一般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

(一)分类性问题

我们可以把每个单词分到不同的类别里面。可以是生物的种,属,科;可以是单词的词性;可以是它的使用形式。例如:单词drawer,我们可以这样提问:Is it a kind? of furniture? 教单词 appreciate,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Is it a verb? Is it formal?

(二)比较性问题

对于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老师可以在学生搞不清楚的节点采用选择疑问句的形式让学生选择。使学生在比较中明确它的使用范围。比如为了让学生弄清楚goodbye 和see you later 的概念,教师问:Should we say “goodbye” or “see you later” if we’ll meet again soon?

(三)信息问题

信息问题大多用特殊疑问句进行提问,挖掘单词背后隐藏的丰富的信息。例如单词police station,就可以用Who works in it? 来进行检测。

(四)分辨力问题

有时教师需要设计一些有分辨力的句子来限定单词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情境。当教好costume这个单词后,我们可以提以下几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辨析:Do you wear it in the daily life? Do people wear it while they are performing? Do people wear it at a special time? Are they the same as uniforms?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不变;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90-01

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这五年中,笔者与语文结下了不解之缘,经验教训的确不少。在这里,就将笔者这几年来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收获谈几点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通过这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深刻地意识到,尽管语文教学内容多姿多彩,形式多样,但总结起来只有两点:那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变”与“不变”。其实,小学语文教学通常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相对稳定、很少改变的因素,这就是即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正确理解和熟练用运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识字、阅读、写作、听说几方面达到合格的程度;同时,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和提高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及文化素养。这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尽管不同的教师对这个基本任务的表述和解释各有不同,但我认为实质并没有多大差异。

教学实践证明,培养小学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识字、阅读和写作的实践,而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反复磨炼的结果,并没有捷径可言。小学语文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材,编入了大量精选的好文章,同时在“语文天地”中还指定了课外阅读的书目,设计了许多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内、外写作活动,这就保证了基本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在新的小学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让小学生认真地去识字,认真地从事阅读实践和写作实践,这是无可代替的。同时对丰富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必要,而且还大大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看到,许多好文章本身含有丰富的人文因素,这些并不需要教师外加太多的东西。例如六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景阳冈》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引导学生理解“武松”这个人物的某些精彩的动作和语言,以及心理活动的体现,让学生亲身感受语文中所蕴含的“变”与“不变”。扩展开来,还可以欣赏杜甫的《春夜喜雨》,比较学习的《卜算子 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还有《将相和》中各人物的性格特征,这些都是小学生在写作中模仿的好作品,还有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丁丁和牵牛花》,鲁迅笔下的《少年闰土》,学生学习了这两篇课文后,丁丁和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活灵活现,这都是孩子们学的楷模。

与此同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含有另一个因素,一个相当活跃、时有变化乃至重大改革的因素,这就是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和理念、小学语文教学的设计和方法等。

(1)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语文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小学语文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这是教师在小学语文中把握“变”的一个关键。

(2)语文教学不仅是教师教的问题,而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小学语文学习不仅停留在课堂上,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死板教学。那么,这就需要教师真正的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方法,努力创建高效课堂。让学生能够轻松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用。让自己的教学能够有特色,真正让小学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感兴趣,变不爱学为我想学,我爱学,我乐学!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字】]大语文观 立体化 语文阅读 教学设计

传统语文教学,一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二是强调“文以载道”,但这里的“道”主要指思想教育。而大语文观则强调语言文字是各种知识的载体,所有学科都要通过理解、运用语言文字来领悟观点、概念、内涵、外延、逻辑、哲理……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不仅仅是一科学问,还是所有人类文化的基石,是解开所有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大语文观要求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该用系统性的思维、多元化的视角、发展性的眼光思考语文教学。

在语文教育中,无论是读懂语言文字,还是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文学形象、科学知识等,再到结合思想内容、文学形象或者科学知识用通畅和优美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础性环节,而如何科学地进行阅读教学设计就成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步骤。进行教学设计之前,我们还必须明确语文阅读教学设计要求。

1高万祥先生提出:阅读教学设计有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关键的是12个字: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这和语文教学的立体化设计思想是不谋而合的。什么是立体化教学设计?下面进行了探讨。

1、立体化

所谓立体化,含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共存、兼容等特征,有一定的时空范围。立体化教学则应该体现在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方面,它必须使学生得到立体化的知识结构、多方面的能力培养、多方位的情感升华,达到教育与教学融为一体、动机与效果协调一致的效果。

立体化教学必须始终贯彻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的思想,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这种教法,教师应把教材里那些理论性强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从而减弱知识难度,增强理解力,相对加快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增大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知识的密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2、立体化教学设计

要实现立体化教学前提是要设计好立体化教学。本文重点从教学目标的全方位、教学内容的多层次、教学策略的多功能、教学方法的多渠道、教学过程的多阶段、教学评价的多元化等立体化介绍立体化教学设计。

①教学目标的全方位

语文课程的目标是立体的。②钱梦龙先生提出他对于立体化课堂的理解:“我们听名师或优秀教师的课,常常会感到教学内容的厚实。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传授、能力训练、情感陶冶、意志培养、个性发展……浑然交融,汇成一股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巨大影响力,学生在这股力量的驱动下,无知者变为有知,少能者变为多能,愚笨者变为聪明,懦弱者变为坚强,懒惰者变为勤奋。听这样的课,既感到教学目标明确而集中,却又无法仅指其一端,只觉得一堂课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其功能是综合的、多维的、全方位的。这种感觉,叫‘立体感’,这样的教学,就是‘立体教学’。”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教学目标的立体化。

阅读教学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字、词、句、篇方面的知识;2、听、说、读、写实际技能;3、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实际技能;4、识字、阅读、习作等方面的学习方法;5、阅读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目标应该始终牵引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②教学内容的多层次

语文课程的内容是立体的。③袁卫星先生在《精神生产,有效阅读》中写道:如果要给基于写作的阅读分层次,那么,首先是“读”,读通全文,读出文章的字面含义、表层意思,也即泛览、感知;其次是“解”,解析要点,解出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也即精研、沉思;再次是“悟”,悟出内涵,悟出自己的“哈姆雷特”,悟出适于自我的人生哲理和永恒意义,也即体会、创造。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另辟蹊径,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意境出来。以《清明》为例,将它作“小令”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词的节奏明快,一扫原诗愁绪。如果我们读成“短剧”:“清明时节(时间),雨纷纷(背景),路上(地点),行人欲断魂(人物神志),借问酒家何处有(对白)?牧童(人物)遥指(动作),杏花村(远景)。”剧情展开,只见细雨中,行人快速穿过田间阡陌,向杏花村酒店走去,留下长长的空白,暗示人生匆匆,寄寓无限惆怅,则又是一种意义。这两扇“风景”都不错,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看一看。可见,语文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教师在解读教学内容时,要充分地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模糊到清晰、由大体了解到具体掌握的过程,使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小结等多项教学环节一次或同时进行。

③教学策略的多功能

语文教学的策略是立体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要争取教学功能多元化,即由传统教学追求的“百发百中”教学思维过渡为追求“一发百中”的现代教学思维。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抛弃传统语文教学一对一的教学设计思路,每一步教学策略都应包含立体的教学功能。

教学过程的立体化,主要是通过教学策略的立体化来体现的。立体化提问可以详细说明教学策略的多功能。课堂提问是一门组织教学和启迪学生的艺术。传统语文教学泛滥提问现象严重,就是提问的单一性所致,提一个问题就是指向一个答案,提问缺乏立体性。现就这一现象提几点主要策略:A、采用不同的问题形式,可以采用二难推理的提问,也可以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还可以是接龙式提问等。B、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可从不同角度设计多个问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学习。C、把质疑问难的权利还给学生,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和意识,引导学生向书本挑战、向老师挑战、向同学挑战、向自己挑战,可以提自己不知道但很想知道的问题,虚心地向周围的人请教。D、多提困惑性的问题,少提刁难性的问题。提问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了困惑才会有学习动机和行动。总之,问题提出不只是少数人能回答是衡量“问题”质量的一个标准。

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被立体化了。一方面,全体学生都接受和理解了知识和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思维方面得到了不同的培养和锻炼。对任何内容的教学,都必须引导学生尽可能同时掌握多种思维方式。

④教学方法的多渠道

语文教学的方法是立体的。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空白教学法”、“双引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教师在课堂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方法实现课堂的灵活多变。在阅读教学中,重点是“读”。④高万祥先生指出:让学生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把握,多好。高中语文教师大多不重朗读或不会朗读。抑扬顿挫地读,深情并茂地读;教师领读,学生跟读;一人范读,集体齐读;从头到尾诵读,分角色表演朗读;台上读,台下读;坐着读,站着读;睁着眼睛读,闭着眼睛读;端坐身姿读,摇头晃脑读。不要以为高中生用不着如此“小儿科”式的方法了,其实,语言感觉的培养、文学素养的形成以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全都离不开一个“读”字。另外,让学生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帮助他们形成大胆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语感。

综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能让课堂活动生机勃勃,启迪学生思维立体化,使语文课堂实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

⑤教学过程的多阶段

语文教学过程是立体的。通过语文教学的多阶段来表现其立体感。用“立体思考”方法安排阅读教学结构,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立体思考”是全方位地把纵向、横向、环境等各个方面联系起来思考问题。它与直线、平面、单层、片面的思想方法相对立。

(一)纵向递进

即根据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安排阅读教学的程序。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学生学的对象。学生是在掌握教材的过程中发展能力的。“立体式”阅读教学以学生学习课文的程序为其教学结构的主干,其程序为感知、理解、积累和运用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前后承接,层层递进。感知阶段: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理解阶段:弄懂课文的词、句、段及全文内容。在这个阶段,强调入情入境,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和理的启迪。积累阶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按教学目标的要求,记忆生字和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句式,背诵课文,提取表达方法和学习方法,积累自然知识、社会常识和思想法则等。运用阶段:在积累的基础上适当地加以运用,如选字填空、用词造句、说话、仿说、仿写等。这一程序除了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特点去认读、理解、表述、体验、评价以外,还根据当前阅读中的缺损现象强调积累和运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二)横向联系

1.根据学生识字的心理特点,在阅读全过程中识字。学生理解字义习惯于直接理解,若将理解字义与学词、学句、学文结合起来,则容易理解和记忆。“立体式”阅读教学强调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理解字义,然后分析字形与写字。感知阶段以字音为重点;理解课文阶段以字义为重点;积累阶段以字形为重点;运用阶段巩固生字的音、形、义的统一联系。阅读教学中,这样教学生识字,符合学生识字的心理特点,能减少或消除过去先识字后阅读所造成的知识上、认识上、心理(情感、意志)上的梗塞现象,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和学生活动的有效率。

(三)立体发展

所谓立体联系,即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教材时,诱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主动地进行立体联系,通过其立体联系对阅读的能力要素进行联系性训练,也就是通过立体联系发挥教学的立体功能。在《孔乙己》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可用“为什么要用个‘排’字不用‘摸’字呢?”来提问,学生会结合上下文分析,也可能想象动作的情形,也可能体验孔乙己的心态,体会到用“排”出的五文大钱,表现了孔乙己的矜持和自视清高。学生在脑子里便默默地选用和组织词语,准备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个过程,不仅使他们自觉地掌握了有关的字、词、句,而且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以思维为核心的智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样,教师的一问,引发了学习系统内部诸多要素的联系,并通过要素联系中的相互作用,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活动一举几得,发挥了教学的立体功能,加速了学习系统的全方位发展。

⑥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语文教学评价是立体的。它是通过评价的多元化来体现的,给予学生正确、客观、公正的评价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改革传统的“一纸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标准,实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方式,给学生一个公正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基础上了解自己,提高自己,树立起他们学习语文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创新自信。

四、结语

本文只是粗略地论述了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设计立体化的方法,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对立体化教学设计还应该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教学源情境、教学媒体呈现方式等方面考虑进行多维设计;另外,在教学内容的多层次上还应该结合各学科的交叉,语文教师应该全面地灵活地考虑各种影响阅读教学立体化的要素,才能实现课堂结构的饱满和内容的饱和。

参考文献:

①高万祥 写在语文课堂【J】中学语文教学 2002年11期

②钱梦龙 引而不发,跃如也【J】中学语文教学 2003年7月18日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环境;古诗文鉴赏;语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鉴赏教学活动在开展时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理念落后的状况,故而导致教学效率、质量的下降。近年来,随着教学理念、技术的不断更新,我国的语文教学人员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从而促进古诗文鉴赏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促进语文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一、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

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歌鉴赏课程教学时,普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关于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笔者进行了下述的总结:

1.突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

我国的教师在开展古诗文鉴赏课程时,普遍存在教学资源单调、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过程枯燥的问题。这一状况的出现往往导致古诗文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质量的降低,而学生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不利于课程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但伴随诗歌鉴赏和网络资源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等设备,实现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并能够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学本位”的教学环境。此外,由于网络知识具有丰富性、共享性的特点,故而能够解决教师教学知识面窄的问题,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

伴随着新课改作业的开展,我国的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三维目标的概念,即确保学生能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实现自身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学生能够在古诗文鉴赏作业时实现对于古诗文的理解,并能够培养自身的文学情操。

而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够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于古诗文知识的积累、感悟,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并实现自主式、探索性、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3.培养人文精神

事实上,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能够为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鉴赏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真切的了解到古诗词中所体现的情感,并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思索,从而获得某种启迪与感悟,有助于促进其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教师再借助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作业时,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质量的提升,带动学生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其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进行教学设计工作。关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笔者进行了相关总结,具体内容如下: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古诗文鉴赏课程时,需要遵循实效性原则,即确保借助网络信息所构建的课程设计需要为最新的信息资讯,从而以此为基础促进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质量的提升。此外,教师还需要正视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规避本末倒置,过分追求教学信息化,而忽视了对于教学质量的把握。最后,教师在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时,还需要规避机械式讲授模式的推行,其需要适当的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提供视频、音频、图片等趣味性教学材料,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的提升,促进教学活动的稳步开展。

三、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环境设计

为了确保学生在古诗文鉴赏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教师往往需要借助多媒体网络信息技术、设备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雨霖铃》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营造出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这一情景中了解到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意象美和绘画美,促进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了解,并带动其文学涵养的进一步提升。在该诗歌讲解之前,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播放《梁祝》曲目,营造出凄婉的氛围,奠定诗歌的感情基调。随后,教师可以在诗歌朗读、讲解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水、残月、孤舟、柳叶飘零的动图,让学生能够置身其中,了解作者当时的心境,更深入地体会作者在诗词中所抒发的情感。

四、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过程设计

关于在网络信息背景下,开展古诗文学习教学设计工作的流程,笔者结合了相关的教学案例进行了总结。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设备,实现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料的有机融合,并为学生创造相应的教学情境。此外,教师还需要营造出良好的朗读环境,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歌中的情感。最后,教师可以利用图片等形式展现出诗歌中的意境,帮助学生对于诗歌内涵的进一步了解,从而促进教学效率、质量的提升,并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其文学修养的提升。

五、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我国的语文教育者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了对于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的运用,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我国的语文教师在古诗歌鉴赏课程教学时加强了对于信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本文基于此,分析探讨了诗歌鉴赏和网络整合的可行性(突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局限、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人文精神),并就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环境设计以及网络环境和古诗文学习过程设计。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措施的落实到位以及技术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学效果必将获得显著提升,促进各项效益的取得。

参考文献:

[1]靳彤.强化作品细读回归文学审美――关于文学教育合法性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2,(12):84-90.

[2]吴娟,刘旭,王金荣.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师生共读模型的构建与实践[J].中电化教育,2014,(7):119-125.

语文教学设计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 具体化 形象化 学习兴趣

目前,在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对语文课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由于课堂容量小,一节课下来,学生所得并不多;形式单调,学生易生厌倦情绪,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课题。

国家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开阔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多媒体的教学应用,重要的是教学设计。缺乏科学合理实用的教学设计,就会有教材不会合理应用,有条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能力而无法施展。好的教材,通过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它的应用价值提升。多媒体教学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首先要把多媒体与其他媒体平等看待,研究多媒体与其他多种媒体的有机组合,因为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它只是综合了其他媒体的优势,而没有其他媒体的最佳表现力。如幻灯的高清晰度和电视大容量的活动图像和动态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设计、搭配,应用多媒体和其他媒体,共同发挥出综合效益。

2.选择适合发挥多媒体特性的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材,如形态学的教学内容,微观、宏观的教学内容,机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实习教学内容,实验技能训练课内容,使有限的制作能力用在关键的地方,“好钢用在刀刃上”。

3.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采取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多媒体教材的系统功能,如电子提纲型、综合演示型、实验操作型、考试测验型、资料工具型、网络教学型,充分发挥各种功能,做到媒体优势与效益有机结合。

目前,语文多媒体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流于形式,课堂教学程序化、简单化,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不能为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性格特征、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一个参与、创造的空间,展示学生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多媒体教学过程如果过于程序化、简单化,就不利于鼓励学生发现、探究问题,必将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的泯灭,必将使教育“以新面孔走老路”。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资源,在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中,推动语文学科在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上的变化。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以激发他们的热情,张扬他们的个性,如果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实际上也就失去了作用和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确保教学质量的关键。钱梦龙先生说过,学生的学习过程虽然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但无论这个过程如何特殊,学生始终是认识的主体,他们的认识活动只能通过他们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旁人是无法代劳也不必代劳的。

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音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多媒体,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师生情感交流产生隔膜,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中学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掌握读书的方法,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也就是学生主体推陈出新、获得诠释的过程,它要求学习主体――学生,完全敞开自己,并倾注进全部的生命意识,最终达到教师和学生交融和同构的目的。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运用不当或使用死板,就只能是一种呆板的概念化的教学模式,完全失去了师生双边活动的及时性、交互性特点,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参与意识。无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甚至在学生还没有思考之前,就已经强行剥夺了学生能动主体性的权利,使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单调机械、枯燥无味。学生根本得不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世界的建构,不能促使个体情感健康和谐地发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一个重大失误。我认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克服怕学语文的恐惧感,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在学生心目中是一个难学的学科,因为语言文字具有抽象性和模糊性,难理解难应用。课堂上,可借助多媒体让学生产生清晰的形象,不再有恐惧感。如教《春》一文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设计了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有如亲临其境,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利用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便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节省大量的板书时间,让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发、点拨、解决疑难问题和听说读写训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