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现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信用风险 亲周期性 简化模型 结构模型
商业银行在信贷活动中带有明显的亲周期性,所谓亲周期性,简单的讲,就是商业银行会通过信贷活动推动经济周期的形成和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具体表现为:在宏观经济处于萧条时期,信用违约会显著增加,相反经济处于繁荣时,信贷质量则会明显改善,因而银行信用也呈现萧条时收缩,繁荣时扩张的特点。信用风险的亲周期性问题已成为BaselⅡ的核心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和专家高度重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也明显带有亲周期性,如1992年、1993年经济高涨时商业银行过度信贷,1998年经济低迷时商业银行普遍惜贷,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出现,也降低了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因此,要增强金融体系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就必须从信用风险管理的角度入手,将能够测量到的不稳定因素纳入到信用风险计量模型中。
一、传统的信用风险评估模型
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不能偿还债务的风险,即违约风险。传统的信用风险模型按照建模的方法分类,可以分为结构模型(structural credit models)和简化模型(reduced form credit models)。结构模型基于Black-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而简化模型借用了保险精算的思想。
1、结构模型
结构模型是由Merton(1974)和Galai、Masali(1976)基于期权理论提出来的。假设某企业风险资产为V,股本为S,债务面值(包括应收利息)为F,债务市值为B,到期日为T。该模型在假设市场无摩擦、无交易成本和税收,无风险利率为常数,公司价值等于股权价值加债务价值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以下几点:第一,公司价值变化服从du=vtdt+vtdzt的几何布朗运动。vt表示t时刻公司价值,表示公司期望收益率,表示公司价值波动率。第二,公司具有简单的资本结构,只发行一种普通公司债券,没有其他负债,且该债券为零息债券,面值为F,期限为T。债券到期前,公司不发行新的债券,不支付股利,不进行股票回购。第三,严格遵守绝对优先原则。只有债券持有人得到完全偿付后,股东才能获得正支付。因此,债券到期日的价值DT=min(VT,F)。
债券到期时,如果VT≤F,则股权和债券的收益分别为0和VT,如果VT>F,则股权和债券的收益分别为VT-F和F。因此,债权人需要持有一个卖出期权才能得到无风险支付F。此卖出期权到期时具有支付max[F-VT,0]。利用无套利原则,则信贷风险的价值等于以企业资产为标的物V的卖出期权,执行价格等于债务的面值F,到期日为T。如果无风险利率为r,则均衡状态时满足:
B0+P0=Fe-rT(1)
采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则该卖出期权的价值为:
P0=-N(-d1)V0+Fe-rTN(-d2)(2)
其中,P0是基于V的卖出期权的价值;N(g)是累积的标准单位正态分布;是企业资产的波动率,即标准差;d1、d2 分别为:
d=
d=d-
假设该公司发行折现债券,根据公式(1)和(2),其到期收益率yr则为:
y==(3)
零息公司债券到期收益率与同期无风险利率之差,即信贷利差CS(Credit Spread)为:
CS=yr-r=-1n[N(d)+N(d)](4)
其中,是企业财务杠杆比率LR的倒数,即LR=。
以上公式表明,信贷利差是企业财务结构、资产波动性及债务到期日的函数。由于信贷利差本身反映了信用风险定价,因此,信用违约风险也取决于这三方面的因素。
在结构模型中,当资产的市场价值低于债务面值时,违约将会发生。所以,在信用期限内违约概率依赖于资产的市场价值与债务面值之间的距离,即违约距离DD(Distance to Default)。
假定企业资产在期初市场价值为V0,期末为VT,违约点对应的资产价值为v,则企业的违约概率可以表示为:PD=prob(VT≤v)。
在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中,风险资产价值的波动被假定服从一个几何布朗运动过程:=dt+dz,其中,Vt表示t时期资产价值,资产回报呈即时正态分布;为常数漂移项,代表资产回报均值;为常数的资产回报波动率;z代表一个维纳过程。根据假设,对所有时间t,该风险资产的价值分布呈对数正态分布,即:Vt=V0exp[(-)t+Zt]。
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性的,对所有债券的预期回报是无风险利率,将换成r,则企业的违约概率可以表示为:
PD=prob(VT≤v)=prob(1nV0+(r-)T+ZT≤v)
=prob[ZT≤-]=N(-d)
其中,N(g)是一个标准累积正态分布,且:
d==
=
其中,V0e表示企业资产在期末的预期值,v代表违约点对应的资产市值,因而分子可以理解为期末企业资产市值到违约点的距离,分母是经过时间平方根调整后的资产回报波动性。相应地,d也就是标准化后的违约距离。
2、简化模型
简化模型(reduced form model)又称密度模型,与结构模型的违约由其资产过程决定不同,简化模型的违约是由一种给定的变量决定的。
假设N(t)为一个计数过程,用来表示违约数目,其密度为t,则N(t)的第一个跳跃就是违约的时间1,即1=inf{t∈R+│N(t)>0}。如果已知违约时间h,h∈R,则:
Nt=I(5)
如果t=为一个常数,则Nt为一个泊松过程,且
P{Nt-Ns=n}=(t-s)nnexp(-(t-s))(6)
假设无风险利率为rt,则货币市场账户的价值过程为:
=exp(rds)(7)
记为在[t,T]上发生违约的概率,则S(t,T)=1-P(t,T)为生存概率,则:
S(t,T)=P{>T│>t}=E{exp(-ds)│F}(8)
我们考虑一个T时刻到期,面值为1的无违约风险的零息票债券的价格可表示为:
p(t,T)=EQ(T,T)│F=E{exp(rds)│F}(9)
利用(8)和(9)我们就可以考虑一个可违约零息债券的价格。假设在时间≤T违约后,回收率为R,则此时可违约债券的价格Q(t,T)应该有两部分组成:一是没有违约,到期后本金可以按面值收回;另外一种情况是,发生违约,仅能按照违约回收率收回部分本金。假设债券面值为M,则Q(t,T)可以由下式给出:
Q(t,T)-EQ(T,T)│F-E≥t│F=ER│F
(10)
二、信用风险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关系
对于信用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系,有很多不尽相同的观点,但根据经济周期是否能预测,可以粗略分为两种典型情况。在第一种假设中,经济周期是可以粗略预测的。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Andrew Crocket。他们把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变化看做是一个正弦曲线,因此,繁荣之后很可能是随之而来的衰退,衰退之后则会转为复苏。在这种假设之下,一个前瞻性的信用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衰退很快将会到来,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经济最终将会转为复苏,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第二种假设以Borio&Lowe(2001)为代表人物则认为,虽然宏观经济的波动呈现出了周期性的扩张和收缩的特征,但这种周期性变化特征太不规则了,根本无法事先作出预测。在这种假设下,一个前瞻性的评级体系则应该是当经济繁荣时,考虑到这种繁荣将得以延续,就减小所评估的信用风险;而当经济衰退时,考虑到衰退也将得以持续,相应也就增加所评估的信用风险。
然而,实践中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监管者都并没有走向这两种极端情形。因为经济预测的表现实在太差强人意了,经济现在的表现往往被认为是未来经济表现的最好指示器。所以,这就导致了商业银行体系并没有给予经济预测足够的重视,而是很大程度的依赖于当前宏观经济状态和公司的财务状况。评级期限通常为一年,是当前国内、国外绝大多数商业银行评级体系表现出的取向。所以,采用这些评级体系将会认为经济扩张时期信用风险是较低的,商业银行倾向增加信用投放;经济衰退时期则认为信用风险增加了,商业银行紧缩信用。商业银行的这种周期性的借贷行为具有亲经济周期的特点,最终可能加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三、评价与展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运用风险计量技术来进行风险管理,很多基于VaR(Value-at-Risk)的模型被运用到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计量领域中,这些模型包括穆迪公司的KMV、J P摩根的CreditMet rics、瑞士信贷第一信贷波士顿的Cred2itRisk+和麦肯锡的Credit PortfolioView等。尽管各种各样的模型具有不同的结构,但在处理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方面,大多数模型采用“外推”(Ex2t rapolate)的方法,也就是说,如果当前的经济状态是好的,意味着未来也是向好的,如果当前的经济状态是坏的,意味着未来将会变坏。具体来说,这些模型的评级周期是1年,违约率或信贷质量的变化只是评级周期机械地延伸的结果,并没有充分考虑宏观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且国家监管力度加强,但是仍然存在着众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商业银行不仅要计量某一个“时点”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更要随时关注风险岁宏观经济周期波动如何变化。这对商业银行和监管者都非常重要,因为如果错误的估计了风险随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在扩张时期低估了风险而在衰退时期高估了风险,信用扩张和信用萎缩都会过度反应,这将最终放大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从而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赵信先:银行内部模型与监管模型[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Merton、Robert C:Theory of Rational Option Pricing [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1973(4).
[3] Philip Lowe:Credit Risk Measurement and Procyclicality[R].BIS Working Paper,2002(116).
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使中国30年来少生了近4亿人,使总人口达到13亿延迟了4年。但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社会,中国仅历经30多年,足足比欧洲国家提前了70年。特别是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30多年来,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7.9%提高到了2010年底的49.7%;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比从1978年的70.5%降低到了2009年的38.1%。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人口结构将出现根本性变化,即双双越过“人口红利拐点”和“刘易斯拐点”。据蔡昉的研究,2013年或2015年,中国抚养比将降至最低点,约为38%左右,之后随着老年抚养比的迅速上升,总抚养比将逐步提高,预示着“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转变。到2015年,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负增量和城市的正增量将相等,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净增量将为零,之后开始减少,预示着中国届时将越过“刘易斯拐点”。两大拐点的接踵而至,对“三农”和县域也必将产生深远而显著的影响。
(一)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加快,县域居民金融需求趋于多元化
工资性收入近年来一直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最重要因素。2005年以来,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农民纯收入的整体涨幅,即使是在2009年,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仍然快于农民纯收入增速。随着“十二五”时期“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我国劳动力变得相对稀缺,农民工找寻工作的等待时间缩短,农民工尤其是有技能的农民工,工资水平将大幅提高。根据“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将超过7%,绝对额将分别超过8310元和26810元。可以预计,一个数量庞大的收入快速增长的县域居民群体正在加速形成。他们不仅有着巨大的资金汇兑结算、保险理财、资金管理的服务需求,还有消费、创业、落户城镇的信贷需求,是新兴的个人客户群。
(二)产业转移不断加快,配套金融服务需求愈发迫切
人口红利弱化,必然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东部县域产业将向高端升级,低端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速。2010年,富士康公司布局向中西部倾斜,其背后的主要逻辑就是劳动力成本的考量。可以预见,在专业特色鲜明、品牌形象好、服务平善的县域工业园区、产业集群,转移企业落地;城市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业链整合;县域优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规模扩张、技术改造和市场拓展都将加快步伐,孕育丰富金融需求。随着中西部县域工业园区的建设,城乡、区域间产业的转移和整合,东部产业升级等金融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三)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加快,县域金融信用风险增加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将进一步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剧县域中小企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的风险。据一项针对588家制造业企业的研究显示,人工成本在企业生产成本的占比,从2009年的11.1%提高到了2010年的12.3%,其中工资上涨是推动人工成本上升的最重要因素。从国际比较来看,企业用工成本的上升也将降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将加剧县域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加大县域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
(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优势农业金融机遇凸显
“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拐点”的到来,要求农业必须依靠更少的劳动力养活更多的消费人口、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农业发展依靠科技、依靠资本投入的趋势将更加明显。同时,农村人口的加速转移,为农业规模化经营创造了条件,这些都将加快农业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的步伐。随着现代农业的加快发展,包括国家主导的水利建设、农田改造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种养大户发展规模化生产,龙头企业的产业整合,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规模化扩张、产业升级和资产整合等金融需求也将集中释放。从产业重点看,农产品生产加工业、流通、农业生产资料制造业的信贷需求,到“十二五”末,分别有望达到6.3万亿元、1.9万亿元、1.4万亿元。从区域重点看,农产品生产加工金融机遇主要集中在“七区二十三带”,以及东部沿海、大中城市周边、农垦集团等先导农业区;农产品流通金融机遇主要分布在重点物流园区、重要城镇及周边、主产区、主销区的市场集中区;生产资料制造业金融机遇则主要分布在工业园区、大型企业所在地。
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
资源紧缺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加上发展方式的滞后,资源的需求急速攀升,约束不断强化。2009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是美国的2.9倍、日本的4.9倍、欧盟的4.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消费的铁矿石、粗钢、氧化铝和水泥分别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4%、43%、34%和52%。为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进口依赖加重,2009年我国石油、铁矿石等资源的进口依存度都超过了50%。不合理的资源消费,开始敲响生态环境的警钟,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系统承载能力下降等现象。“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仍将深入发展,资源环境供给缺口与经济发展衍生的持续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从而将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带来深刻影响。
(一)原材料成本压力加大,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加剧
2007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RB1上涨超过50%。2011年上半年,我国过度依赖进口的铁矿石供给,由于铁矿石价格上涨多支出1041.1亿元,而钢铁全行业利润仅为563.74亿元,销售利润率3.14%,在39个工业行业中垫底。“十二五”时期,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通胀和实际需求的推动。同时,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资源税改革将持续推进,对资源价格也将形成充分支撑,企业成本管理压力将因此进一步加大。原材料成本加大,将明显加剧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也必然会在县域金融的信用风险上反映出来。
(二)“两高一剩”行业发展压力加大,金融风险管理要求更高
为缓解资源、环境的制约,“十二五”规划定下了七大约束性指标,并在落后产能淘汰、主要行业污染治理、资源价格改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严格措施。2011年9月,国家又出台《“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并提出了50条具体措施。此外,工信部正在研究19个工业产品“十二五”期间的淘汰落后产能指标。其中钢铁行业将淘汰落后炼铁产能7500万吨、炼钢产能4800万吨。2011年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目标任务中,水泥、造纸、电解铝、钢铁、平板玻璃行业的任务较2010年大幅提高。由于县域“两高一剩”行业占比较高,随着政策的落实,县域相关企业或被迫技术革新,或关停并转,发展风险将进一步凸显。这对金融机构加强“两高一剩”行业金融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推动农产品价格持续上行,农业金融环境趋于改善
从农业资源来看,当前我国1/5的土壤已经受到污染,18亿亩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比不足1/3;水资源缺口在加大,2010年当年水资源缺口1000亿立方米,至2030年淡水缺口将达到4000~5000亿立方米。“十二五”时期,随着耕地、水资源日趋紧张,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农产品价格将长期处于上涨趋势中。随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强化,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农业金融整体风险趋于下降。
经济增速呈现放缓趋势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连续越过了多个重要关口,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贫困陷阱”,达1090美元;2008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进入了触发“中等收入陷阱”的敏感期;2010年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五年,是中国能否突破“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关键时期。
进入“中等收入陷阱”阶段,经济增速放缓是主要特征。从国际看,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马来西亚等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均进入中等收入行列,但直到现在仍在3000美元~10000美元发展陷阱内挣扎;而日本、韩国,分别从1984年、1987年,用12年、8年的时间,顺利越过了3000美元~10000美元“中等收入陷阱”。
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具体来看有四个方面。首先,我国多年积累的流动性过剩问题需要治理。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处于上升周期,货币发行持续增长,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实施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剧了流动性过剩态势。从2003年到2010年,人民币贷款余额从15.9万亿元增加至47.9万亿元。M1和M2年均增速均超过年GDP增速与CPI上涨率之和。其中2009年和2010年M1和M2增速最高。
其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复苏出现反复。当前,发达国家失业率持续偏高,债务危机愈演愈烈,陷入债务危机困境的欧元区国家开始向核心成员蔓延,日本的国家信用也遭到降级,甚至美国的标普评级也因债务问题从“AAA”历史上首次降为“AA+”。为解决自己的国内问题,发达国家纷纷推出了再工业化计划,投资储蓄再平衡也在持续推进,这将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外需增长形成压力。
第三,国内的投资消费结构、政府债务面临调整。这些年,我国总体上投资持续超前增长,而消费却没有及时跟上,过剩产能问题突出。2009年我国投资率和消费率分别为43%、36.7%。尤其是地方政府债务已经处于相对高位,推动经济增长能力受到制约。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债务余额占地方政府综合财力74%。其中,“十二五”期间到期债务占比69.8%。投资消费的再平衡与政府资产负债的再平衡,是“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面临的双重挑战。
第四,产业结构有待升级。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层次不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另外,我国工业结构不优,虽然制造业产值占据世界的16%,但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第三产业中的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则占40%以上,金融、物流等行业发展滞后。
经济增速放缓,也将对“三农”和县域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县域在扩大内需战略中的地位有望延续,规模化融资面临新机遇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动力机制需要重构,扩大内需战略将继续推进。县域居民收入偏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空间广阔,仍将是未来扩大内需战略的主要着力点。日本曾经实行过“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从1960年12月启动了一个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而截至1967年日本提前三年完成翻一番的目标,至1973年公民收入翻了两倍;韩国、日本等国家都不约而同地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加速拓展承载着近10亿人口的县域内需,必然催生巨大的金融市场。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看,包括国家级、省级规划的经济区、经济带内的城镇土地开发、公共事业、市政设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有产业支撑、财政支持保障的农村,土地整治、住宅和居民点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均存在巨大融资需求。综合测算,至“十二五”末,县域土地开发、公共事业发展、市政建设的融资需求将超过3万亿元;新农村建设融资需求超过3000亿元。尤其是随着县域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带来的相应耐用消费品、住房按揭、汽车、理财、资金管理等金融服务消费也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二)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将加快,县域金融产业基础逐步夯实
经济增速放缓,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政策指向的重要领域。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等中低端产业向县域的转移分布,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路径,也将为县域产业发展带来战略性机遇。特别是在中西部大中城市周边县域、东部发达县域等地区,随着县域商贸集群、休闲旅游业、生产型服务业集群以及新兴产业集群在县域的布局和发展,将衍生出商户支付结算、短期信用、保险理财、金融租赁、无形资产抵押等新型融资需求。
(三)县域需求将遭压缩,低端中小企业金融风险加速释放
宏观经济放缓,必然从就业、产品需求等方面对县域经济形成冲击。大多处于产业链底端的县域中小企业,产能过剩问题将更加突出。以汽车产业为例,据统计,2012年中国14家最大的汽车生产商的总产能将达到2300万辆,但届时需求预计仅达2000万辆,这将对汽车产业的县域相关中小企业产生负面影响。县域产业需求压缩,将对县域中小企业特别是产能过剩、管理落后、缺乏品牌技术的低端中小企业形成挑战,金融风险也会因此加大。
关键词:利率期限结构 宏观经济因素 货币政策
一、引言
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不同期限资金的收益率与到期期限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不同期限的资金供求关系,揭示了市场利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方向。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原因,利率作为金融市场上最重要的价格变量及货币当局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主要观测变量,其在金融市场上所起的杠杆功能显得日趋重要。
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长久以来都是金融家和宏观经济学家研究的主题,但是,二者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区别。一方面,金融家主要集中在有价证券利率的预测和定价上,并没有指明利率期限结构与其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学家专注于理解利率、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关系,为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他们往往信赖“预期假说”,而不管其贫乏的实证记录。结合这两条线的研究似乎是富有成效的,因为两种方式都有潜在收益(Hordahl等,2006)。
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借鉴国内外学者将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进行联合研究的成果,从金融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审视利率期限结构,以此加强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解。本文主要包括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以及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二、加入宏观经济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传统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主要是针对期限结构本身的研究,没有考虑宏观经济因素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随着利率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人们开始重视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的宏观经济信息,并尝试将宏观经济变量引入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发现在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后,对利率变动的解释度显著增强(Kozicki和Tinsley,2001;陈哲,2008)。
1.国外研究现状
泰勒规则和新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引发并促进了加入宏观因素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即宏观-金融模型(Macro-finance Model)的研究。Kozicki和Tinsley(2001),Ang和Piazzesi(2003)首次在期限结构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并证明这样做是合适的。Ang和Piazzesi认为宏观经济变量对收益率起到重要的解释作用,这些变量在期限结构模型中能改善其预测效果,在这一开创之作后,宏观-金融模型得到了更多学者的关注并不断被修正和发展。
Hordahl等(2006),Rudebusch和Wu(2008)将期限结构模型追加到新凯恩斯宏观模型中。Hordahl等构造了一项完全基于宏观经济因素的动态期限结构模型,模型包括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三个关键的宏观经济变量,考虑了短期利率到宏观经济产出的明确反馈。Rudebusch和Wu的建模与前者类似,他们均在建模过程中将定价核心看做是外生决定的,但二者都在供给和需求方程中添加了带有几分任意性的滞后结构。
由于大多数的宏观模型中的关键变量是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但是由于这类模型的过度简化揭示了非常有限的有关货币权威性和私下部分(private sector)的信息量。众所周知,货币政策的运行环境是需要大量的数据的,所以,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短期利率难以充分地预测货币政策未来的表现。因此,Bekaert等(2010)完善了带有无套利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结构化新凯恩斯宏观经济框架,与前面所提研究不同,除了通货膨胀、去趋势化的产出和短期利率以外,他们在潜在的宏观模型中引进了两个不可观测的变量——随时间变化的通胀目标和输出的自然增长率,构建了一个五因素的清晰的结构化模型,促成了期限结构动力的一个有意义的经济解释。
此外,学者通过不断修正和完善,将宏观—金融模型进行拓展。例如,achter和Iania(2011)通过引入额外的流动性相关和回归预测因素,扩展了仅包含标准宏观经济因素的基准宏观-金融模型,模型在使用横截面数据修正收益率曲线上,显著优于Dew大多数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宏观-金融收益率曲线模型。Benchimol和Fourcans(2012)遵循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框架,提出并测试欧元区的模型,特别强调了风险规避和货币的作用。Dewachter等(2012)开发了空间向量自回归模型,在模型中同时考虑了经济冲击的时间和空间维度,通过这一框架来分析欧洲地区通过宏观经济冲击(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利率)的空间和时间进行的传播。
2.国内研究现状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因而有关宏观-金融模型这一领域的理论及建模方面的研究还较缺乏,新起的研究都是基于国外学者的理论及模型框架上进行的。
朱波,文兴易(2010)根据宏观经济结构和微观金融模型的结合方式,对国外新近的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区分,主要分为仅在仿射期限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增加宏观经济变量的简约型宏观金融模型,以及对利率期限结构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考虑的结构化宏观金融模型两种类型。沈根祥,闫海峰(2011)也是在国外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利率期限结构模型的因子来源将其分为内基模型和外基模型。其中内基模型的因子不可观测,其经济含义往往难以解释,而外基模型中的因子为宏观经济变量,模型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
孙皓,石柱鲜(2011a,2011b)首次使用宏观-金融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他们并没有构建新的模型,而是基于Oda和Suzuki(2007)的模型框架,先是对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动态过程中的时变宏观经济风险价格进行定量估计,随后探讨了我国货币政策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三、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利率期限结构中包含了宏观经济的信息,同时,宏观经济因素会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学者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探讨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
1.利率期限结构与单一宏观经济变量的关系
目前,研究宏观经济所涉及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主要包括生产、消费、投资、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给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宏观经济因素,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利率期限结构与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情况。
(1)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利率期限结构包含通货膨胀的信息(Mishkin,1990a,1990b;Fama,1990),对通货膨胀具有一定的预测功能(Ang等,2006),李宏瑾,钟正生,李晓嘉(2010)通过对中国银行间市场国债利率期限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短期利率期限结构(特别是中短端)包含了未来通货膨胀变动的信息,可以作为预测变量用来判断未来通货膨胀走势。
但是,不同学者关于利率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功能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Ribba(2011)通过将预期通胀对利率冲击的瞬间响应限制到零,发现短期名义利率不能作为通货膨胀的预测器来解释,至少不是长期预测器。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7年期利率差对未来3个月的通货膨胀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的通货膨胀率增大,而陈红霞等(2011)表明市场利差与未来通胀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对未来通胀具有持续显著的负效应。
除了能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功能外,利率与通货膨胀之间还存在相互作用和影响。Yuksel和Akdi(2009)就探讨了不同通货膨胀对美国利率不确定性测度的影响,脉冲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负面影响,而结构的不确定性对短期和长期利率有正面影响。Tillmann(2011)在新凯恩斯主义菲利普斯曲线框架内,根据货币传导成本渠道,评估了利率对通货膨胀动态的影响,研究表明,更高的利率转换成更高的边际生产成本,并最终成为更高的通货膨胀。Hagedorn(2011)根据理性预期和全可信度下的标准新凯恩斯主义货币模型预测,名义利率应该下降以实现低通货膨胀目标,而实际利率大致维持不变。Ehrmann等(2011)使用高频率债券收益率数据来研究欧元区的通胀预期,发现更低的长期利率,更高的稳定性,以及更好的锚定反应,能够大幅增加长期通胀预期的锚定。Wright(2011)提供了期限溢价,通胀不确定性和二者关系的跨国实证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长期通胀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对收益率曲线斜率向上进行解释。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关于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早在Estrella和Hardouvelis(1991)就通过美国季度数据,证明10年期和3个月期的国债收益率之差能够很好地预测未来的消费、投资和产出情况。Haubrieh和Dombrosk(1996)通过研究说明利差对GDP增长也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对宏观经济走势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孙皓,石柱鲜,2011),利率期限结构是宏观经济波动态势的“指示器”(孙皓等,2012)。
于鑫(2008)认为长短期利差对我国未来经济变化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但利差的边际预测效果较差。况山(2009)研究发现银行间市场不同长短期利差结构对宏观经济景气一致指数的预测能力不同。其中,2年期国债利率与同业拆借1天的利差对一致指数解释力度较强,且一致指数与利差呈负相关关系系,利差越大,未来10个月的一致指数越小。陈鹏,徐炜(2009)则认为10年期与3年期利差对经济增长的预测能力最强,利差增大预示着未来经济的增长。此外,利率期限结构对还能对经济周期波动进行预测,孙皓,石柱鲜(2011)研究表明,我国利率期限结构变动能够较为稳定地指示未来3个月的经济周期波动状态。
最新的研究由Favero等(2012)等做出,他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状态空间模型框架,用来分析无套利和大型信息集的预测功能,发现非套利模型在较短的期限较短的范围内更有用,大型信息集则在较长的范围和较长的期限内更有用;收益率曲线模型可以利用宏观经济变量来预测宏观经济。
(3)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大量文献都表明利率期限结构与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利率期限结构中蕴含着货币政策信息(徐小华,何佳,2007;郭涛,宋德勇,2008),通过利率期限结构的变化,中央银行可以获得金融市场对未来通货膨胀以及利率变化的预期信息,从而制定合理的货币政策。同时,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它的具体操作和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Dai和Philippon,2006)。另外,贾德奎(2010)还从货币政策透明度角度上进行研究,发现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更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和形成稳定合理的利率期限结构。
不同期限利率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货币政策对我国短期利率的影响要远大于对中长期利率的影响(刘海东,2006)。货币政策对期限结构不同因子的影响效果也具有显著差异,孙皓,石柱鲜(2011)表明货币政策作用下,利率期限结构水平和曲率因子减小,而斜率因子增大。在货币政策的宽松期和紧缩期,面临货币政策从紧的冲击,水平因子的响应分别为正向和负向,而斜率的响应均为负向;当货币政策由宽松期转向紧缩期时,水平因子变大,斜度变小(潘敏等,2012)。但是沈根祥(2011)的研究指出,货币政策和利率期限结构之间的短期动态影响表现出非对称性,即债券市场对货币政策变化的反应较为迟缓,但货币政策对市场利率的变化反应敏锐。而长期均衡关系则表明,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有显著影响,但银行间债券市场对央行的利率调控目标不敏感,不能形成明确预期。
2.利率期限结构与宏观经济关联性的研究
除了分别研究利率期限结构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或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关系外,国内外学者也尝试着探索利率期限结构与多种宏观经济因素间的动态关系,从整体上分析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胡雪琴,陈勇(201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我国国债市场的三因子动态模型,分析利率期限结构、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三者的关系。Reschreiter(2011)研究货币政策制度的转变对英国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目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货币政策改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实际利率的均值回归水平下降,实际利率的波动性也降低了,实际利率偏离均值的持久性则增加了。Orphanides和Wei(2012)则探索了宏观经济结构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表明实际GDP增长、通货膨胀和名义短期利率的递归估计的VAR产生与调查预测更为一致的预测。
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引起学者的关注,但宏观冲击对不同期限利率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货币冲击、供给冲击和价格冲击对短期利率具有持续显著的影响,而对长期利率则没有显著作用(刘金全等,2007)。同时,不同类型宏观冲击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也不一致,于鑫(2009)认为利率的水平因子受价格水平的影响最大,货币政策变化主要引起倾斜和曲度因子的变化,但季绍波等(2010)则认为货币政策主导水平因子变化,实际经济变化才是倾斜和曲度因子变化的主要原因。孙皓,石柱鲜(2011)模拟了宏观经济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冲击效应,认为宏观冲击长期对利率期限结构的整体水平具有明显影响,而对坡度的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
四、研究评述和未来研究展望
一、引言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学生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学会观察、分析宏观经济问题,并运用相关原理解释宏观经济现象。因此,本门课程除了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其理论性强、内容抽象、数理推倒和图形分析多被学生视为难学的课程。对与地方高校学生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地方高校因其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地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等教育资源支持相对有限、师资建设略显薄弱,同时,地方高校与重点院校在生源质量上存在差异,就决定了地方高校所招学生基础相比重点院校要薄弱一些,使得地方高校学生在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时存在难理解、难掌握等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更为欠缺,诸上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针对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进措施是本文分析的重点。
二、地方高校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热菖釉印⒗砺鄢橄螅?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为中心,构建了“一个总量(GDP)、三大模型(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四大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的理论体系。同时,课程内容还涉及到大量的数学模型、图形推倒和数理论证,尤其是模型的推倒从两部门经济到三部门经济再到四部门经济,由浅入深深,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让学生觉得所讲内容抽象、空洞,难于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然缺乏学习兴趣。
2.注重理论教学,轻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西方经济学是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经验总结,其来源于我们的生活,也应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将经济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尤其是注重如何将西方的宏观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实践相联系。
由于宏观经济学将诸多经济问题以模型形式呈现,理论性很强。鉴于地方高校学生具有知识基础相对薄弱等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侧重于如何将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讲清楚、讲明白,对理论知识与实际的联系做的不太到位。再者,国内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主要选择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作为教材,教材内容基本是宏观经济理论、原理的归纳和总结,缺乏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这也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相联系。
3.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部分地方高校教师仍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因课程内容的理论性强,老师更倾向于让学生听,教师通过大量口头讲解、数理推导、图形分析把宏观经济原理阐述清楚,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不够,还让学生觉得教师所讲内容枯燥乏味。
同时,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多媒体教学工具和设施相对有限,部分教师上课仍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形式,单一的教学手段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听觉疲劳,部分教师尽管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未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很好的结合起来,以提升教学效果。
三、改进措施与方法
1.优化课程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好第一堂课是关键,教师可通过讲述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现象来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认识到宏观经济与我们密切相关。通过讲述亚当?斯密和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故事来引入宏观经济理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构建本门课程的结构体系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要“学什么”有清楚的认识。此外,在后续教学中,教师还需优化课程内容,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课程大纲要求,结合地方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本地方高校学生教学的内容,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了解的内容、理解的内容、掌握的内容。对于了解的内容点到为止即可,对于理解的内容(如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等)以讲清楚为目标,对于掌握的内容(如失业、通货膨胀的成因及治理机制等)需讲透彻。除精选课程内容以外,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程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可通过案例和最新的视频新闻作为导入来引出新内容,新内容的讲授要注重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同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气氛,最后由老师做总结。
2.通过“理论课实践+实践课实践”,双向增强实践能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适当地在理论课上增加实践内容,如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时间收集和整理我国GDP、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的历年数据,上课时引导学生应用相关宏观经济原理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来增强学生利用数据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能力。此外,对于人们普遍关注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问题,应先以最新的新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运用具体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所的学宏观经济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实际联系起来。
除了在理论课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外,地方高校还应开设实验课,让学生动手应用相关的实验课软件(如西方经济学沙盘),通过角色扮演模拟宏观经济经营过程,让学生体会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调控,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加强实践课课程教学就需要地方高校加强实验室建设,配备课程教学所需的相关实验课软件。
3.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证券研究部工作
年初加入证券研究部后,在谢总的提点与郑总日常的教诲中,让我对证券研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基本面分析的要点与方法,改变了原有对市场的简单认识,建立了正确的视角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一、由原来单一的关注个股,开始向关注宏观经济变化,关注行业变化的方向转变。
以往个人只关注简单的宏观经济现象,没有深入的去思考背后的根本,以及现象可能引发的变化,对于行业的关注也脱离了宏观经济的变化,所以导致对于行业的变化把握不够。经过这半年的学习与工作,我认识到了证券分析必须从大的背景出发,由面到点的去一步一步进行,而不是单一的从k线形态出发进行凭空想象。
二、从简单的关注个股形态与基本面,向形态与量能结合,关注资金流向方面转变。
过去个人总是通过k线形态结合公开资料进行分析,相对而言比较片面,对于资金流向分析不太关注,且不得要领。近期在郑总的指点下,开始对于这个方面进行关注与学习。虽然目前盘面对于量能变化的敏感度还十分缺乏,对于资金流向的把握还十分欠缺。个人意识资金流向是行情的根本,这个方面将是我下一阶段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开始端正自己的投资操作理念与心态
过去心态相对比较容易波动,同时投资操作理念相对简单。经过这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个人认为个人心态有所提高。以往个人只在意于结果,对于造成结果的原因不太深究。现在在平时的工作、学习、个人操作中,比较注意过程,对于好的结果或坏的结果,个人都进行一定的总结。心态较以前平和许多。投资理念操作方面,个人十分赞同公司关于“跟从主流资金“的理念,虽然对于市场节奏把握的能力目前还十分欠缺;有时候还犯过于使用静态眼光看待市场以及个股的错误。但目前个人在日常看盘分析操作中已经有意识的去纠正与改变。
四、日常工作
我的日常工作主要是帮助公司关注相关的行业以及个股。个人认为自己在这个方面作的还很不够。虽然,每周对于自己关注的行业及个股,自己都会收集公开资料,及相关的分析。并在总结文字时,尽量多加入自己分析与思考,少照搬网路上现成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个人认为,由于对分析的行业的认识还停留在比较表面的程度。如医药行业,由于公司之间差异很大,对于医药行业个人比较陌生,虽然对于产品,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了解,但对于具体公司的变化,还是停留在盘面和量能的基础上。因此,个人的分析比较简单而肤浅,往往只能简单的提及一点要素而缺乏全面,下一阶段工作中,这个方面将着重改进加强。
日常工作中缺乏主动深入发掘的精神。近期、新股中步步高走势比较强,新华都与其比较类似,虽然,个人曾经在收盘总结时,向领导提及两股行业比较类似。但是事后自己没有主动没有深入分析与挖掘。下一阶段工作中,在工作主观能动性方面需要着重加强。 个人半年工作总结仅供范文写作参考,切勿完全照抄! 下半年工作学习目标 通过本次总结,让我静下心回顾了半年来的进步与不足。
个人认为不足在于:
1、 自身知识结构仍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平日自我学习、看书、看资料中,每日与郑总的交流中,吸取了很多的经验与知识,但个人认识到,还没有很好的理顺与发展。如,在分析宏观经济中,自己就感到由于缺乏对“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深入认识,导致看到现象后,分析的比较片面,对于未来经济政策的预见性不够。又如在个股分析中,虽然运用了简单的财务分析,但是缺乏全面性,分析的比较肤浅。下半年的工作与学习中,个人打算对于基础知识进行回顾与加强。
2、 提高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虽然每天都了解市场、个股的,但是个人一定的惰性使我看观察信息时不够仔细与敏感。对于市场的变化,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够,导致分析不够。同时,对于其他行业的关注,也缺乏连续性。
证券行业是一个不段学习与积累的行业,下半年,个人将着重进一步加强主观能动性方面的建设,相信只有这样才可以突破目前的相关瓶颈,才可能有一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