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机械加工与装配;教学设计;教学载体
基于机械行业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走入社会更能快速适合企业的工作需求,将以往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机钳装配技术融合,依据“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进行新课程的《机械加工与装配》的设计开发,具体实施如下,供参考。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文件的编制、掌握普通车床、铣床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本课程处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链的前端,是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其前续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等,其后续课程包括:数控加工与装配、CAM与数控加工、机构设计与加工等,技术知识前后铺垫螺旋上升式提升数控加工能力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采用“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际机械零件加工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方法、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和零部件组装拆卸技巧,同时在典型产品加工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课程通过教学载体“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学习和实物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普车、普铣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这一典型工作任务被分解成5个教学项目,如下。
(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基础
(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二、课程目标
遵循开发课相的前提是先制定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的制定需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技能标准后企业培训标准和要求,将特定职业活动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要求解析,拆分为若干个能力单元、知识单元。
根据社会对数控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课程设计着眼于实现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划分为以下十三项:
1.具有能根据材料性能选择刀具与切削液能力;
2.具有根据切削性能进行计算、选择机械加工切削用量能力;
3.具有根据加工零件选择机床用工装夹具能力;
4.具有合理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路线能力;
5.具有编制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力;
6.具有分析机械加工质量并给出改进措施能力;
7.能够操作车床按要求完成回转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8.能够操作铣床按要求完成箱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9.能够进行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0.能够使用常用量具对零件进行质量检验;
11.能够根据机械机构要求,制定合理的装配工艺文件;
12.能够根据装配工艺完成简单机械机构零部件装配与调试工作;
13.能够按照要求对加工设备进行保养操作及初级机床故障处理。
三、课程内容
任务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
学习相关的机械加工相关基础知识:认识安全文明生产、机床选择、刀具选择、量具选择、夹具选择、毛坯选择、切削液选择、切削参数设定、走刀路线等,钣金加工技术和机械装配技术等,会编写机械加工零件的工艺规程文件。
任务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车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车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车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回转体结构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车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铣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铣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铣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铣削结构特点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铣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钣金件的加工,使学生对钣金折弯设备基础认知,并训练设备的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折弯技巧。
2.通过钣金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挡板钣金件的加工,会钣金展开计算,合理准备钣金料,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钣金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通过对“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合理分析,会合理选择机构中的标准类别及参数,检查已加工好的非标准件是否合格,编制机械装配工艺文件规程,选择合适的工艺设备进行合理的拆、装机构,使其能按照预定目标正常工作,熟悉掌握机械拆、装技巧。
四、课程成果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
1.工艺文件:学生制定的合理可行的零件工艺文件。
2.完成机构中所有非标准件的机械加工,学生制作完成的满足零件图纸要求的实物。
3.进行“手摇偏心轮机构运动”的组装调试,实训机构运动。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依据项目完成的情况和提交的文档资料,以小组成果考核结合个人任务文件编制进行考核。16个子任务进行独立考核,每个任务均要撰写相关的工艺文件及完成实际零件加工。实现全过程监控和考评。
总成绩的构成:
总成绩= 项目1×20%+项目2×30%+项目3×30%+项目4×5%+项目5×15%
六、教学组织
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以4-5名学生为一个项目小组开展学习,合理进行分工,协调工作。以一个班级32名学生为例,学生分成8组,两名教师辅导,并需要配有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加工。每周8学时,2+6模式,2k理论教学,6k实践教学,在机钳加工实训室和教室交替开展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如下:
1.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作为加工机床;
2.以大量工厂实际零件样品,进行实物工艺分析;
3.使用投影设备进行辅助讲解。
七、小结
经过三轮的教学实施,发现该课程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开发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质”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社会企业需求的认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机课程;学习模式;架构设计
The Open College Engineering Course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Frame Scheme Designs an Exploration
NA Na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Yunnan Ope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3,China)
【Abstract】Mobile telephone course design objective is to run after the intelligence displacement studying a pattern, the pattern, plan studying system ,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ent studying, being to structure right studying more not only being to structure displacement melt within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on studying process, promoting a learner.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learning designing that “everybody all learns, can from time to time having fused sufficiently, be broken learning everywhere” are greatly spirited.
【Key words】Mobile telephone course;Learning mode;Architecture design
0 引言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创新实施“导学―助学―促学―评学”为一体的过程化服务模式;过程性与发展性、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评价模式;学习时间无限制、学习过程有档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适应学习群体多样化、选择个性化、评价多维化的新趋势、新要求。手机课程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开大精神。随着手机课程界面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实用、互动越来越有趣。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手机课程满足自己移动学习的需求。
1 体现开放精神的手机课程
笔者认为,创新的手机课程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压缩使其小屏幕化,而是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课程设计。手机课程的精髓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微互动”的设计思路源于此。微互动是基于手机课程平台的用户关系,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
手机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追求智能的移动学习模式,不仅仅是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更是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规划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认知内化。
2 设计方案思路探索
2.1 知识点的美妆
在手机课程中,传统课程的每个章节设计为一个学习情境,下面包含了若干“微课”(学习单元)。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包裹,一堂微课包含若干逻辑联系的相关知识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微课结合了微博和移动时代的特点,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随时了解到好友、同学是否也在学习。可以实时发表感想和查看其他学习者的评论。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每一堂微课的学习顺序。
2.2 内容的展示形式
“微课”一般采用案例式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通过看动画学知识、看视频学技术。
2.3 测试的模式
传统的练习和测试在手机课程中设计为“比比高下”、“抛绣球”和“幽谷探宝”三个环节。
“比比高下”主要和每一节“微课”相捆绑,针对刚刚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趁热打铁式的考查。每做完一道题,界面会显示得分和正确答案以及题目分析,学习者可以以表情和文字两种模式实时发表感想。另外你还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在做这道题时的解题思路以及心得体会。
“抛绣球”是抢答环节。系统在每个设计的固定时刻会随即挑出数道题目。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系统在扫描每个参与者的答案后确定最佳答案并送上绣球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看到此时此刻有什么人、多少人和我一起接绣球以及最后谁赢得了绣球分。
“幽谷探宝”是一章的总测试。用户进入后是一个九宫格的界面(分别链接了九个不同难度的迷宫)。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格。先游戏后测试、边游戏边测试。学习者需先开动脑筋想到出路。从出发点到出口的隐藏路径中随即设计了“挡路题”。题目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学习者需按顺序答对突然冒出的不确定数量和难度的题目才能顺利到达出口。探得宝物(虚拟)并完成本章学习。同时得到系统的最后打分。
2.4 评价与计分
本方案的总体架构分为微课程、微互动和评价与计分三个部分。评价与计分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比比高下”、“抛绣球”、“幽谷探宝”三个环节系统都会给学习者打分。而计分的关键之处又在于两点。
第一,计分不是简单的以正确和错误为评判标准。答题的时间长短也考虑进去。
第二,得分会实时显示在每个人的头像旁。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此时此刻自己的总得分情况和其他学习者(感兴趣、比较关注的人)此时刻的得分情况。以此激励、鞭策学习者继续学习和努力得分。
3 设计架构模拟
下面以图的形式具体表达设计思路:
图1 体系架构图
图2 “幽谷探宝”界面
图3 “幽谷探宝”迷宫测试路径示例
图4 “微互动”情景演示
图5 计分互动效应
图6 关键的系统用例
4 结束语
对学习者个人而言,首先,手机学习不是独立的学习形态,应将其视为完整学习过程的某些环节及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相结合。其次,学习者参与课程内容互动,通过互动、交往活动,将知识内化。
笔者认为手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关注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和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使手机课程独放异彩,成为完整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完美相结合。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希望能以手机课程的点带动开放教育思维模式的面。使现代开放终身教育体系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一、规划选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教育城选址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东起棠香街道办事处红星村10社、金星村1社和3社,西至红星村8社、三合村5社,南起红星村8社,北至红星村8社明昊加油站,涉及2个村8个社,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各迁建、新建学校的具体建设地点,由县教委按照科技教育城总体规划,确定初步方案报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近期规划(**至**年);迁建高中2所(**二中、**职业中学)、初中1所(**城南中学),同时迁建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远期规划(**至2010年)学校控制用地3000亩。
(二)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原则。科技教育城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要。建设中,涉及水、电、气、通讯、道路、园林绿化以及文体设施等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三)经营城市,多方筹资原则。科技教育城建设应坚持市场运作,县财政主要利用土地的开发增值、土地出让金、建设规费作为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依据财力投入货币资金。各迁建学校要通过招商引资、募集资金、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民合办等形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三、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1、学校用地和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办法,由县国土房管局按照程序报批。
2、科技教育城开发用地,其价格由县地价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出让。其土地增值部分资金和土地收益金由县政府统一收取后,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额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和学校建设(其中:学校的开发用地——清定桥东面133.1亩地的收益全部用于两所迁建高中学校的建设)。
(二)税费政策
1、科技教育城内学校建设规费按《**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做好筹措教育经费加快教育投入的通知》(渝府发[2002]1号)和《**县人民政府转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足府发[**]46号)执行,其余规费全额收取,并专户存储,专项用于科技教育城迁建、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2、科技教育城开发建设项目和商住区建设的规费,按照项目和标准全额收取,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3、税收政策。科技教育城的耕地占用税、建安营业税、契税的县级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或即征即返的政策,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三)投融资政策
1、成立**市棠香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科技教育城的投融资业主,并赋予其划定范围内土地的二级开发权,将其获取土地开发的收益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建设。
2、允许学校集股融资,用于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购置。集股利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县财政、县教委适量集中全县中小学学杂费支持迁建学校建设。
4、支持迁建到教育城的公办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财政保证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基本公业务费的基础上,按照“产权国有或私有、校长负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学校享有民营学校收费政策,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
5、学校建设用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可作为抵押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可用学校收费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6、鼓励学校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县内外资金,并享受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7、支持学校迁到教育城。县财政对学校迁建工程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暂定贴息二年(**年和**年),每年按项目贴息100万元。
(四)其它政策
关键词: 药剂学实验课开课现状改革方案
在21世纪,如何通过教学实践开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来提高人才素质,培养创新意识,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药剂学作为药学知识的专业课,位于药学知识结构金字塔的顶部,是研究药物制剂的基本理论、处方设计、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也是一门具有较强理论性的工艺学,我们更有必要对其进行教学上的改革。因此,我们就药剂学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
药剂学为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研究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预防、诊断需要的各种形式(剂型)的综合性技术科学,其实验课的开出率占其理论课的50%,这充分说明了实验技能在药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药剂学课程的改革重点就在实验课的教学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育事业的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不再适应“实用型”人才的要求。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智慧是从动手开始的,只有亲自经历艰辛的探索实践活动,才能使大脑变得更加聪慧,更有创造活动。”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必须担负的功能。为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在实验课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1.药剂学实验开课现状
1.1药剂实验课开出率远远低于50%。我校实验室与实验器材的明显不足,往往造成教师想进行实验教学,却没有实验室或相应的实验器材,从而影响了教学计划的进行。
1.2现在进行的药剂实验课大部分为传统的药剂实验,教学模式几乎完全是验证型实验。所谓验证型实验,是指学生通过实验来直接验证已学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在这种实验模式中,教师包办一切,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得出结论,造成学生只会动手、不会动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教师给予学生的依然是灌输式教学,机械式操作,结论性结果,相对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操作、问题型结果相去甚远,它所带来的后果有目共睹:(1)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过程死板,学生缺乏实验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2)教师指定实验材料、实验仪器,学生缺乏创造、改变实验条件的机会,灵活性严重不足;(3)学生不能自己设计实验,只是被动地完成实验,目的性不强,实验技能的培养达不到预期效果;(4)如此环境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在操作技能、创新能力方面的要求。
1.3我校药学专业起步较晚,药剂实验课开设时间不长;在实验方法上基本是机械模仿,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从思想上不够重视,认为实验课对自身的学业帮助不大,常常心不在焉、敷衍了事,有些学生甚至经常缺课。
2.药剂学实验课改革方案
2.1教学模式的改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国医药行业实用型技术人才匮乏,职业技术学校更应以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有现代化药品生产技能、药学实用技术、药品生产经营能力,可在医院、药厂、药品检验与药品经营部门从事制药、药品检验、药品营销、医药管理及新药开发工作的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为根本宗旨。
药剂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药物剂型的设计与药物制剂制备、生产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药物制剂质量控制的方法,并能对药物制剂的质量进行正确的评价。教学目标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内容来实现的,实验内容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实验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实验内容分为基本技能性实验、综合实践性实验、实习基地见习三部分进行教学改革。
2.1.1基本技能性实验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仪器设备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基本技能训练内容主要是粉碎、过筛、混合、溶解、增溶、助溶等操作训练。如粉碎操作,是药剂学中最基本的操作。粉碎的方法和车间中粉碎的器械很多,为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并能根据原料的性质、粉碎度的要求,选择粉碎方法和粉碎器械,我们除了按教材内容进行训练外,还结合日常生活中如元宵粉(加液研磨法)、芝麻糊(串油法)等的制作,为学生准备炒芝麻、炒面粉、糯米,让学生自行选择粉碎器械和方法,然后进行粉碎度的比较,得出最佳粉碎方法。这样便既达到了训练目的,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1.2综合实践性实验
主要发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处方设计、质量控制的训练与应用,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实验内容主要是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如软膏剂中药物的释放问题。软膏剂中由于皮肤病灶的深浅不同,要求药物作用产生的部位也不同。有些软膏只须在皮肤表面起作用,不必透皮吸收;有些药物要求透过表皮才能在皮肤内部发挥疗效,如治疗皮炎的激素软膏、抗真菌的癣净软膏;有些药物则要求透过表皮被吸收入血而产生全身治疗作用,如硝酸甘油软膏和抗过敏类软膏。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很多,其中基质的性质对药物透皮吸收影响较大。为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基质,让学生自主设计处方进行实验,将生产出的产品进行体外释药速度测定,最后将学生得到的实验数据总结归纳,分析比较软膏中药物释药能力不同的原因。另外,我们利用学生爱上网的特点,还为学生准备了《中国药典》2005年电子版,旨在方便学生查阅,及时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1.3实习基地见习
主要针对我校实验室、车间仪器设备有限的实际问题,采取个别实验到实习基地、工厂见习的方法,利用实习基地、附近药厂的资源,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达到设备共用、资源共享的目的。如灭菌制剂的生产、全自动胶囊充填机操作、气雾剂的制备等。通过参观见习,学生能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对药物制剂的制成有了亲身体会,开阔了视野,缩短了实验时问,节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对药剂学学习的兴趣。
2.2实验考核方法的改进
实验考核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手段,我们将学生的实验考核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种方式。平时成绩是根据每一次实验得分总和来确定,实验成绩分为A、B、C、D四等,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评定:
2.2.1实验前预习。通过提问的方式,要求学生熟悉此次实验需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步骤,
做到心中有数。
2.2.2实验物品的选用。要求学生能根据实验内容,正确地选用仪器、设备,爱护仪器
设备,尽量避免损坏。
2.2.3实验操作。要求学生正确使用仪器、设备,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谨慎、细致地
进行每一步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操作技能。
2.2.4工作台面清洁,实验有条不紊,强调质量意识。
2.2.5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过程、实验数据,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有
分析报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6在学期末进行考试,具体做法是由实验教师拟定实验题目,学生2人一组,
采取抽签方法得到考题,2人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2.3加强现场教学方式
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法,带领学生到药厂、药店现场参观学习。现场教学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补充。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仪器、设备齐全、先进的药厂、药店、药品研究所进行参观,观看操作演示;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现场介绍车间的工序、布局、工艺条件,以及主要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各工序技术管理要点、质量控制等。学生开拓了眼界,弥补了书本知识的局限性,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领悟,以及对药剂学发展趋势的了解。
3.结语
3.1自主探索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探索活动的机会,力争使学生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增加实践性教学、师生互动教学,变教师独讲为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充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发现问题,归纳解决问题方法、规律。教师要变过去固定的练习模块为学生的内化阶段,让学生运用自己找到的方法、规律加以应用从而强化知识的落实。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消除过去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教师要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地进行深入实践、研究、探索,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体验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2药剂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是一种新的尝试,教师只有尽快形成新的药剂学实验教学结构,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注重对知识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3.3药剂学实验的改革,不仅对实验设备提出了要求,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拿出大量的时间,而且要保持较新颖的专业知识,过去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得有一桶水,现在教师得有一条河。
参考文献:
[1]王珊,陈璨.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
[2]陈灿.实验课教学的探索与改革――《药剂学》实验课教学的体会点滴[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2).
[3]刘玉雯,余祥彬.适应药剂学发展深化药剂学实验教学改革[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5):2.
[4]刘利萍,陈建军,钱青,王秀珍.药剂学课程的教学实践[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6,9.26,(12).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0-02
Analysi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HANG Juan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public basic course analysis, it expounded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deas in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arrangement, the design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media settings,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教学过程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育过渡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课本教材、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课程目标设计
3.1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