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机械加工与装配;教学设计;教学载体

基于机械行业技术的不断变革提高,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为了让学生走入社会更能快速适合企业的工作需求,将以往的机械加工工艺和机钳装配技术融合,依据“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进行新课程的《机械加工与装配》的设计开发,具体实施如下,供参考。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文件的编制、掌握普通车床、铣床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并培养学生相关职业素养。本课程处于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链的前端,是核心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课程,其前续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等,其后续课程包括:数控加工与装配、CAM与数控加工、机构设计与加工等,技术知识前后铺垫螺旋上升式提升数控加工能力奠定基础。

2.设计思路。本课程强调以“工作过程”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手段,采用“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项目为载体,融“教、学、做”为一体,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生通过独立完成实际机械零件加工任务,使学生掌握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编制方法、机械加工操作技能和零部件组装拆卸技巧,同时在典型产品加工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以满足制造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课程通过教学载体“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学习和实物制作过程,使学生掌握普车、普铣的基本操作,简单零件机械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零件的加工与装配及零件检测等相关知识和能力。这一典型工作任务被分解成5个教学项目,如下。

(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基础

(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二、课程目标

遵循开发课相的前提是先制定职业教育分级标准。职业教育分级标准的制定需从职业分析入手,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行业技能标准后企业培训标准和要求,将特定职业活动需要的职业能力、素质和要求解析,拆分为若干个能力单元、知识单元。

根据社会对数控技术人员的能力需求,课程设计着眼于实现相应的职业能力目标。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划分为以下十三项:

1.具有能根据材料性能选择刀具与切削液能力;

2.具有根据切削性能进行计算、选择机械加工切削用量能力;

3.具有根据加工零件选择机床用工装夹具能力;

4.具有合理制定机械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路线能力;

5.具有编制合理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能力;

6.具有分析机械加工质量并给出改进措施能力;

7.能够操作车床按要求完成回转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8.能够操作铣床按要求完成箱体类零件的机械加工;

9.能够进行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0.能够使用常用量具对零件进行质量检验;

11.能够根据机械机构要求,制定合理的装配工艺文件;

12.能够根据装配工艺完成简单机械机构零部件装配与调试工作;

13.能够按照要求对加工设备进行保养操作及初级机床故障处理。

三、课程内容

任务1――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编制

学习相关的机械加工相关基础知识:认识安全文明生产、机床选择、刀具选择、量具选择、夹具选择、毛坯选择、切削液选择、切削参数设定、走刀路线等,钣金加工技术和机械装配技术等,会编写机械加工零件的工艺规程文件。

任务2――车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车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车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车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回转体结构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车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3――铣削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铣削零件毛坯,使学生对铣床基本结构和坐标系进行基础认知,并训练机床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切削零件技巧,并认识切削参数对零件质量的影响。

2.通过铣床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具备铣削结构特点的零件进行加工,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铣床的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4――钣金零件加工工艺文件编制与加工

1.通过钣金件的加工,使学生对钣金折弯设备基础认知,并训练设备的基本操作,常用量具的使用、重点培训手动折弯技巧。

2.通过钣金加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机构中挡板钣金件的加工,会钣金展开计算,合理准备钣金料,合理安排工艺,熟练掌握钣金加工操作技能。

任务5――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装配调试

通过对“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合理分析,会合理选择机构中的标准类别及参数,检查已加工好的非标准件是否合格,编制机械装配工艺文件规程,选择合适的工艺设备进行合理的拆、装机构,使其能按照预定目标正常工作,熟悉掌握机械拆、装技巧。

四、课程成果

本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完成后,需要提交:

1.工艺文件:学生制定的合理可行的零件工艺文件。

2.完成机构中所有非标准件的机械加工,学生制作完成的满足零件图纸要求的实物。

3.进行“手摇偏心轮机构运动”的组装调试,实训机构运动。

五、课程考核

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方式,依据项目完成的情况和提交的文档资料,以小组成果考核结合个人任务文件编制进行考核。16个子任务进行独立考核,每个任务均要撰写相关的工艺文件及完成实际零件加工。实现全过程监控和考评。

总成绩的构成:

总成绩= 项目1×20%+项目2×30%+项目3×30%+项目4×5%+项目5×15%

六、教学组织

采用项目教学法,融“教、学、做”为一体。以4-5名学生为一个项目小组开展学习,合理进行分工,协调工作。以一个班级32名学生为例,学生分成8组,两名教师辅导,并需要配有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加工。每周8学时,2+6模式,2k理论教学,6k实践教学,在机钳加工实训室和教室交替开展教学。需要的教学设施如下:

1.用普通车床和普通铣床作为加工机床;

2.以大量工厂实际零件样品,进行实物工艺分析;

3.使用投影设备进行辅助讲解。

七、小结

经过三轮的教学实施,发现该课程以“手摇偏心轮传动机构”为教学载体开发设计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学习质量有了明显的“质”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得到了社会企业需求的认可。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手机课程;学习模式;架构设计

The Open College Engineering Course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Frame Scheme Designs an Exploration

NA Na

(Institute of Urban Construction,Yunnan Open University,Kunming Yunnan 650223,China)

【Abstract】Mobile telephone course design objective is to run after the intelligence displacement studying a pattern, the pattern, plan studying system , academic environment and the content studying, being to structure right studying more not only being to structure displacement melt within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on studying process, promoting a learner. Mobile telephone course learning designing that “everybody all learns, can from time to time having fused sufficiently, be broken learning everywhere” are greatly spirited.

【Key words】Mobile telephone course;Learning mode;Architecture design

0 引言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研究方向就是创新实施“导学―助学―促学―评学”为一体的过程化服务模式;过程性与发展性、自主性与社会性相结合的开放性学习评价模式;学习时间无限制、学习过程有档案的自主性学习模式,适应学习群体多样化、选择个性化、评价多维化的新趋势、新要求。手机课程的设计充分融合了“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开大精神。随着手机课程界面越来越精致、内容越来越实用、互动越来越有趣。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学习者选择手机课程满足自己移动学习的需求。

1 体现开放精神的手机课程

笔者认为,创新的手机课程不是将书本上的内容简单复制、压缩使其小屏幕化,而是针对学习者认知心理的课程设计。手机课程的精髓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微互动”的设计思路源于此。微互动是基于手机课程平台的用户关系,实现信息即时分享、传播以及获取。

手机课程的设计目标是追求智能的移动学习模式,不仅仅是构建移动学习系统、学习环境和学习内容、更是构建合适的学习模式,规划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参与和认知内化。

2 设计方案思路探索

2.1 知识点的美妆

在手机课程中,传统课程的每个章节设计为一个学习情境,下面包含了若干“微课”(学习单元)。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包裹,一堂微课包含若干逻辑联系的相关知识点,时间不超过5分钟;微课结合了微博和移动时代的特点,当学生在学习一门课程的时候,可以随时了解到好友、同学是否也在学习。可以实时发表感想和查看其他学习者的评论。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每一堂微课的学习顺序。

2.2 内容的展示形式

“微课”一般采用案例式教学,内容主要通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的形式来展现。实现知识的内化。让学生通过看动画学知识、看视频学技术。

2.3 测试的模式

传统的练习和测试在手机课程中设计为“比比高下”、“抛绣球”和“幽谷探宝”三个环节。

“比比高下”主要和每一节“微课”相捆绑,针对刚刚学习的课程内容进行趁热打铁式的考查。每做完一道题,界面会显示得分和正确答案以及题目分析,学习者可以以表情和文字两种模式实时发表感想。另外你还可以浏览其他用户在做这道题时的解题思路以及心得体会。

“抛绣球”是抢答环节。系统在每个设计的固定时刻会随即挑出数道题目。参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答案。系统在扫描每个参与者的答案后确定最佳答案并送上绣球分。每一个参与者都能看到此时此刻有什么人、多少人和我一起接绣球以及最后谁赢得了绣球分。

“幽谷探宝”是一章的总测试。用户进入后是一个九宫格的界面(分别链接了九个不同难度的迷宫)。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格。先游戏后测试、边游戏边测试。学习者需先开动脑筋想到出路。从出发点到出口的隐藏路径中随即设计了“挡路题”。题目是从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学习者需按顺序答对突然冒出的不确定数量和难度的题目才能顺利到达出口。探得宝物(虚拟)并完成本章学习。同时得到系统的最后打分。

2.4 评价与计分

本方案的总体架构分为微课程、微互动和评价与计分三个部分。评价与计分的作用尤为重要。在“比比高下”、“抛绣球”、“幽谷探宝”三个环节系统都会给学习者打分。而计分的关键之处又在于两点。

第一,计分不是简单的以正确和错误为评判标准。答题的时间长短也考虑进去。

第二,得分会实时显示在每个人的头像旁。学习者可以了解到此时此刻自己的总得分情况和其他学习者(感兴趣、比较关注的人)此时刻的得分情况。以此激励、鞭策学习者继续学习和努力得分。

3 设计架构模拟

下面以图的形式具体表达设计思路:

图1 体系架构图

图2 “幽谷探宝”界面

图3 “幽谷探宝”迷宫测试路径示例

图4 “微互动”情景演示

图5 计分互动效应

图6 关键的系统用例

4 结束语

对学习者个人而言,首先,手机学习不是独立的学习形态,应将其视为完整学习过程的某些环节及有机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相结合。其次,学习者参与课程内容互动,通过互动、交往活动,将知识内化。

笔者认为手机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学习者通过关注移动设备的情境感知和无缝学习空间的设计。使手机课程独放异彩,成为完整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类型的学习形态完美相结合。当前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火如荼。笔者希望能以手机课程的点带动开放教育思维模式的面。使现代开放终身教育体系朝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参考文献】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第3篇

一、规划选址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科技教育城选址在棠香街道办事处,东起棠香街道办事处红星村10社、金星村1社和3社,西至红星村8社、三合村5社,南起红星村8社,北至红星村8社明昊加油站,涉及2个村8个社,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各迁建、新建学校的具体建设地点,由县教委按照科技教育城总体规划,确定初步方案报县规划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实施。

二、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近期规划(**至**年);迁建高中2所(**二中、**职业中学)、初中1所(**城南中学),同时迁建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远期规划(**至2010年)学校控制用地3000亩。

(二)适度超前,配套建设原则。科技教育城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以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求,适应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需要。建设中,涉及水、电、气、通讯、道路、园林绿化以及文体设施等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

(三)经营城市,多方筹资原则。科技教育城建设应坚持市场运作,县财政主要利用土地的开发增值、土地出让金、建设规费作为财政资金投入,同时依据财力投入货币资金。各迁建学校要通过招商引资、募集资金、公办民营、民办公助、公民合办等形式,广泛筹集建设资金。

三、优惠政策

(一)土地政策

1、学校用地和棠香街道办事处办公大楼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办法,由县国土房管局按照程序报批。

2、科技教育城开发用地,其价格由县地价管理委员会审定后出让。其土地增值部分资金和土地收益金由县政府统一收取后,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额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和学校建设(其中:学校的开发用地——清定桥东面133.1亩地的收益全部用于两所迁建高中学校的建设)。

(二)税费政策

1、科技教育城内学校建设规费按《**市人民政府关于继续做好筹措教育经费加快教育投入的通知》(渝府发[2002]1号)和《**县人民政府转发县中小学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办法的通知》(足府发[**]46号)执行,其余规费全额收取,并专户存储,专项用于科技教育城迁建、新建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

2、科技教育城开发建设项目和商住区建设的规费,按照项目和标准全额收取,存入科技教育城建设资金专户,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3、税收政策。科技教育城的耕地占用税、建安营业税、契税的县级留成部分,实行先征后返或即征即返的政策,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建设。

(三)投融资政策

1、成立**市棠香城市建设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县科技教育城的投融资业主,并赋予其划定范围内土地的二级开发权,将其获取土地开发的收益全部用于科技教育城建设。

2、允许学校集股融资,用于学校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购置。集股利息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县财政、县教委适量集中全县中小学学杂费支持迁建学校建设。

4、支持迁建到教育城的公办学校改革办学模式,在明确学校发展目标,财政保证编制内的人员经费和基本公业务费的基础上,按照“产权国有或私有、校长负责、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原则,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学校享有民营学校收费政策,以充分调动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加快学校发展。

5、学校建设用地在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后,可作为抵押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也可用学校收费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

6、鼓励学校采取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县内外资金,并享受招商引资的相关优惠政策。

7、支持学校迁到教育城。县财政对学校迁建工程贷款给予适当贴息,暂定贴息二年(**年和**年),每年按项目贴息100万元。

(四)其它政策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范大学;中学教师培养;高中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教师教育方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2)05-0080-05

一、《普通高中技术课程》辑要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 [1 ](以下简称《标准》),将《高中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明确为:“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层面。”课程价值是:“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课程性质为:“科学与人文融合,高度综合,立足实践,注重创造。”课程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基础”和“通用技术”两大部分。其中,“信息技术基础”又包括2个必修模块和5个选修模块。“通用技术”包括7个选修模块。

《标准》制订的课程体系与内容层次又融为一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3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重心偏向注重学习过程,共同构成课程的目标——信息素养的培养,突出了“培养锻炼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如,“信息技术基础”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强调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应用技术解决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给人民的生活、学习带来的变化;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1 ]。必修部分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关注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同时,新标准的教学目标从现实社会生活的需求出发,提出超越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实际应用中的工具、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要素、信息实践与相应文化内化的平台,使得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既贴近实际经验,容易理解而又内涵充实。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1 ]。此课程体系的制订是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及合发展性的,重视整体性和课程整体功能,同时也重视课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 ]。

二、《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关键词理解

笔者认为,落实好《标准》的关键是理解好“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素养”解释为“平素的修养” [3 ]。笔者认为,这显得简单而不深入,因而不利于理解。当然,我们的中学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特别强调“素质教育”。而“信息素养”的教育也正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素质教育”解释为“依据人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的发展,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展个性为目标的教育” [3 ]。笔者认为,不如借助英语来进一步理解“素养”。《汉英词典》解释“素养”为accomplishment,attainment [4 ],《新英汉词典》解释accomplishment为“成就,造诣” [5 ],把attainment也解释为“成就,造诣” [5 ]。如此,笔者认为,这里的“素养”之“素”既指“平素,平时”,也应该指“素质,涵养”。《百度百科》解释“素质”:“指人与生俱来的以及通过后天培养,塑造,锻炼而获得的身体上和人格上的性质特点。”笔者认为,这种概括并不全面,应该还有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因为,同样是《百度百科》,解释“八种素质”是指“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审美素质,劳技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还解释“素质”为“个人的才智、能力和内在涵养,即才干和道德力量”,也说“能力、资质、才干”。实际上,这里包含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因此,“素养”之“养”,应是学习—习得—改进—提高,培养—积累—修炼—养成。于是,“素养”即“修习涵养”,指平时就应该从细微处着手学习,经过长时间的习得、积累,不断地改善、提高,通过内化,达到一定的成就、造诣。显然,“素养”的提高是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的。《高中技术课程》对于高中生,毕竟不是一门专业课程,也不是职业教育意义上的“技能培训”,它不过是一门基础性的“素质教育课”,不能光顾目前的近期功利性,其专业知识不追求过分深入,而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重知识、环境的熏陶,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可发展性,必须放眼长远,因为它是一种潜在的、内化的东西,其作用对于学生,是终生的、持续的,对于社会,是永久的、宽泛的。

三、目前《高中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重视不够

在当今社会背景及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大部分省份没有将《高中技术课程》列入高考科目,其自然不能引起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及其家长的足够重视,也就没有较为完善的监督制度和考核标准,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6 ]。由于中学生高考课程任务繁重,在以升学率为导向的学习中,大部分学校远远没有开足技术课程课时及其内容,有些学校只开设了部分模块课程,却常常出现技术课程有限的教学时间被挤占的情况。一般学校都没有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有的学校甚至根本没有开设该门课程。也正因为不是高考课程,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缺乏成就感,因而主观上信息技术教师授课积极性不够高,授课方式过于单一,因此即使有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的学校,也没有充分发挥其职能。这增加了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难度 [7 ]。

2. 教师技术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不合要求

我国教师培养机构目前一般都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技术教师教育专业,大学全日制本科专业培养通用技术课程师资尚是空白(当然,也有将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或计算机专业的师范类培养方向的)。这必然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系统,课程教学与课程评价也都不成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骨子里还是教育技术学或计算机科学人才而非信息技术教育专业教师,这既不利于《高中技术课程》的实施,也不利于大学生个人的专业发展 [6 ]。

信息技术师资属于稀缺资源。很多学校不注重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和储备,教师缺乏培训和进修的支持体系,现有信息技术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相关专业课程教育,理论厚度不够,实践技能欠缺,因而知识与技术储备不够,导致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性不强 [7 ]。

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往往是学电教的、学计算机的,或者是其他理科课程如物理、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师担任。这些教师在学历层次、学科背景和技术专业知识与能力方面离《标准》要求差距较大,一方面,教师技术教育专业知识不全面、不深厚,往往只能进行一两个模块的教学。另一方面,对课程的理念也理解不深,落实不实,通常把中学技术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专业化(职业化)的技术教育,或是计算机课程的扩充或应用化,只注重技术本身的传授,陷入技能化、工具化培养倾向,忽视对学生发展性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信息伦理道德及情感意识的熏陶,致使某些学生形成技术崇拜的人生观、价值观 [8 ]。

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培养大量能适应技术课程要求的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问卷分析显示,现有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培训,增强专业教师技能,以此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 [6 ]。

3. 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不合要求

教师教育理论基础和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创造教育的本质。基于人性发展需求的创造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创造的欲望、发展人创造的才能、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培植人独立自主的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与卓越。教育及创造教育的功利化,不仅损害了学生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品质和创造性,也损害了教育通过培养人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 [9 ]。因为,每一个人在其自身都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其他一切价值与权力的本源,均基于对人的价值与尊严之承认。教育者应该学会的是:人具有广泛而巨大的潜力和丰满完整的人性,由此,教育的责任便是为人发挥潜力和丰富人性提供最完好的保障 [10 ]。

教学机智不够。“教学机智”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瞬间作出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创造性行动,它总是与特定的时间联系在一起的,反映了现场情境的一种内在要求和行动者的迅速反应 [11 ]。

教学是一门永远没有止境、永远不尽完美因而永远令人遗憾的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教师不仅应有关于教材的知识和教学法的知识,更应该具有与学生共同探讨,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的能力 [7 ]。教学专业知识对于教师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国师资培养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和社会继续教育机构承担,学生一般在校学习4年,内容主要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主,教育学科知识为辅,且教育实习内容单一、时间短,因而无论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还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刚毕业的师范生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普遍实施教师资格证制度,即使是非师范类毕业的,只要通过教师资格考试都可以获得与师范专业相同的教师资格证书,因此,《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大多来自刚刚毕业的计算机专业或物理、生物、教育技术等专业大学生。由于在大学4年里既要学习技术专业,又要学习教育专业知识,往往不能兼顾而不够全面、深入,不可能都合乎要求。尤其是非师范专业的,其教育类课程,特别是教育实习,是大打折扣的。而师范专业的,其面向《高中技术课程》教育的专业功底更加不够。

事实上,教师资格证并不等于师范技能。刚刚取得教师资格,最多只表示具备了教师的一些表面特征,在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专业情感方面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还远没有达到合格教师或优秀教师的要求。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以及自身水平不能形成正确的定位和评估。甚至入职后的教师所教科目与本身所取得的证书中规定的科目并不一定相一致 [12 ]。而在我国,在急功近利地把从教作为一种职业或一种生存手段的情况下,继续教育质量不高,短期功利性太强,尤其是教育实习没有保障,对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形势更加严峻。

四、《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培养方案设计思想

首先,教师教育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必须保证本科生的基本标准。因而必须开设足够的公共课、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关照全体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并适当考虑其就业的适应性。因为教师是一门职业,其教育内容相对专注,技能型要求也较高,对于未来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大学生,如果过多地专注于教师教育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其从事非教育教学工作的可能性,势必耽误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而误其前途。甚至对于未来改任非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为其退出教师工作后的进一步发展、就业打下专业基础,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因而,无论教师教育与否,都必须考虑学科专业性。因为大学除了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还有学科、专业教育的责任。高中技术课程是技术与文化的综合,反对过于“技能化”和工具化的培养倾向。“技术是形,文化是神”,二者不可分割。信息技术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在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中完成提高学生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培养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与科学素养,拓展视野,勇于创新。

其次,教师教育既是专业教育,也是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具有特定的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与训练内涵。除了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还必须有扎实的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课 [13 ]。作为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师技能的培养,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分比例,加强师范技能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含学科竞赛、科技制作、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与本专业相关的系列活动)等实践课程。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有一桶水。因此培养技术课程教师的方案设计要求学习范围广、模块多。不仅仅是了解、认识,还要注重可扩展性,讲求模块内容的深入与透彻。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具有基础性和通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要求任课教师既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较强的动手创造能力,还要有现代教育观念,能理解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现代教学方式等,在授课时要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联系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接受系统的技术专业与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加强理论厚度与广度,增强实践技能。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在理论学习和实际实施中体验“信息素养的培养”这个中心指导思想,并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将内在理念向外在方法转型,推动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加强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普通高中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综合性、实践创新性和普遍适应性,注重“知识性目标”的“迁移应用水平”培养,实现从“单纯的技能训练”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转型。因此,既要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能胜任课程中各个模块的开设,还要更好地把握课程目标、课程理念及实施策略与方法。课程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更应关注如何培养学生有效选择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在信息技术“过程与方法”层面的体验,达到信息文化的内化。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应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高中技术课程各选修模块虽然带有一定的技术取向色彩,但从目标到内容,并非强调技术的高、精、专,而是强调让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过程,体验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认识信息技术在提升人类生活、工作质量方面的作用,认识信息技术在帮助人类认识世界和创造世界方面的价值和意义” [14 ]。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应注重从信息素养、教学技能、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道德及研究素养几个方面培养。教师在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又要着重强调教育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学习 [8 ]。

因此,作为“双专业”的技术课程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设计为:培养掌握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素质较高、信息技术知识广泛并具有一定深度,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教育职业技能突出、有创新精神的专门人才;能胜任《高中技术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并具备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新型理科教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习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 [15 ]。作为任务繁重的技术课程教师培养,本方案设计6年本硕连读教师教育。

五、《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教师培养具体方案设计

本方案设计为4+2的6年本硕连读教师培养。其中前4年为普通本科专业培养,优秀学生在获得大学本科工学毕业证和学位证后可以直接攻读教师教育硕士学位,主要进行面向《高中技术课程》教学的部分技术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来不愿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不愿继续接受教师教育的优秀毕业生和一般毕业生即可获得工学毕业证(学位证)后就此离校就业,从事相关工作或转行、考研。本硕6年分学期具体课程设计如下(招收理科高中毕业生,4年本科1~8学期修读总学分194.5;6年本硕1~12学期,修读总学分28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谢 莹.从课程标准看中学信息技术科目之发展趋势[EB/OL].中国教育技术网,2010.

[3]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4]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编写组.汉英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新英汉词典编写组.新英汉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

[6]张春苏,郭丽萍.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调查及策略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64):75-77.

[7]周雄俊.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大家,2011,(18):232-233.

[8]周雄俊,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方案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10),48-49.

[9]辛继湘.我们为什么需要创造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2-15.

[10]高晓清.人的工具化及其解蔽[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3):42-44.

[11]王卫华. 教学机智的时间“烙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3):56-58.

[12]刘春兰,郑友训.教师资格证制度下教师假性成长问题探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2,(1):96-99.

[13]胡庆芳.中小学教师培训转型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实践走向[J].当代教育论坛,2012,(2):42-45.

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03-0620-02

Analysis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d Course Teaching Design

CHANG Juan

(Linfen College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Linfen 041000,China)

Abstract: Based on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public basic course analysis, it expounded th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ideas in five aspects: the nature and tasks of the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e arrangement, the design of course objectives, teaching media settings, teaching process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mputer application base; course teaching design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各个大、中专院校都开设的一课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教学过程是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辅导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由封闭教学向开放教育过渡的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突出开放教育的特点,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计算机应用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利用学校提供的课本教材、机房设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面授辅导、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学习提供服务。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大、中院校学生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它是为培养四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够适应未来计算机使用要求的大专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的。

本课程是讲授计算机文化知识和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的入门课程,内容侧重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学会至少一种输入法,学会操作电脑及简单的维护;熟练掌握Office套装软件中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使用及上网冲浪知识。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力求以就业为导向,项目任务为驱动,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能力提高、课程实训,即教、学、练、训融为一体化进行教学,以“必需”“够用”“会用”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舍去复杂、非实用的理论分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基础。

本课程是专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分两学期开设,课内78学时。其中:课堂讲解18学时,上机实习48学时,定期辅导12学时。

2教学内容

紧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以传统教学内容为基础,重点介绍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础操作、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办公软件的操作、国际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养等。目的是培养学生规范、高效率、高质量地综合应用办公软件能力,将“能力培养”作为课程的最终目标。

3课程目标设计

3.1能力目标

1)具有计算机系统基本知识及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初步能力;

2)具有运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能力,学会管理文件和文件夹;

3)具有利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能力;

4)具有利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能力;

5)具有利用PowerPoint制作演示文稿及其处理能力;

6)具有上网操作能力;

7)具有使用部分常用工具软件的能力。

3.2知识目标

1)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一种汉字输入法;

2)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界面操作及文件和文件夹的各种管理操作;3)掌握Word文档的文字的输入和基本的编辑与排版、表格的建立及编辑;

4)掌握Excel工作簿的建立及编辑、公式及常用函数的使用、数据查找、排序、筛选和数据的分类汇总;5)掌握新建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及动画设置;

6)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的简单使用;7)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

4课程教学媒体设置及内容具体的安排

本课程内容及教学课时安排如下:

本课程教学媒体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和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等。

1)文字教材包括教科书《计算机应用基础》。

2)多媒体课件由代课教师自己制作。

3)模拟考试环境软件与文字教材相配套,向学生提供,其作用一是为了便于学生随时检验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增强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二是模拟考试的题目形式与无纸化考试的题目形式相近,为学生适应无纸化考试打基础。

5教学过程及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依靠已有的教学媒体进行,知识性的内容主要通过自学完成;操作技能必须通过上机实习完成;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考试环境软件的使用应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堂上课将讲解章节的重点、难点、要点;定期辅导讲解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集中答疑。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前,应首先了解教学大纲内容,其次了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字教材中提供的内容,再配合要使用方法和学习建议,采取下列步骤循序渐进地学习:

1)阅读和预习学习内容;

2)观看多媒体教学课件;

3)完成思考题和作业题;

4)上机实验;

5)集中辅导和答疑;

6)使用模拟考试环境软件自测学习效果;

7)通过自测结果发现问题,返回上述相关的步骤解决问题。

由于本课程特别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因此,上机实验在本课程的教学效果中起决定性作用,否则将可能无法通过考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内容多、比较杂、更新快、学时紧;学生程度不一,教与学的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必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学有所为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李伟艺,王惠兰.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2009(4):17-18.

[2]柳青.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冯乃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施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