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新区金融扶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新区 融资结构 政策环境
一、 我国高新区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一)高新区企业融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新区企业的快速成长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经济活力,但是由于高新区企业的自身特点和现实社会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制约了高新区企业的发展,其中融资难是最大的障碍。
总体上讲,我国高新区企业融资结构相对单一,其中以自有资金为主的内源融资所占比例较高,外源融资比例较低,而银行贷款是外源融资的主要方式。同时,高新区企业的融资结构和融资渠道与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起步阶段的企业经营者通常会采取自筹资金、利用人脉关系向个人借款、天使投资公司注资等方式进行融资;在发展和扩大业务阶段,随着资金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企业通过向银行贷款或是求助风险投资公司的方式筹集资金。而这些途径远不能解决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融资缺口愈来愈大。
(二)高新区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企业自身特点导致融资难
多数高新区企业无可抵押资产,也没有相应的信用记录,同时贷款金额小、风险大、频率高,加之企业尚处于发展阶段,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因此,银行方面出于降低信贷风险的考虑往往不愿与高新区企业开展合作。
2.金融机构现行政策制约贷款作用的发挥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着大部分的社会存款资源。但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手段与高新区企业的需求不匹配,且贷款审批时间较长、程序复杂、手续繁琐,不能满足企业贷款时效性强的要求。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制约了银行贷款作用的有效发挥。
3.政府性支持不足导致政策效应大打折扣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高新区企业发展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但由于缺乏统一、正规的高新区融资管理机构对政策的具体落实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致使部分政策仅停留在纸面上,未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政策效果不明显。
4.担保机构不健全产生道德风险
信用担保机构一般将担保业务的重点集中在高新区企业的初创阶段和对企业一次性资金的支持方面,而对企业后续的融资缺乏持续担保机制和相应的补偿机制。因此,在高新区企业融资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 构建我国高新区融资体系的几点建议
结合目前高新区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同时考虑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新区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我国亟需建立多层次、系统性的高新区融资体系:
(一)提升高新区企业自我管理能力
企业在争取外源资金的同时更要兼顾企业自身资本的积累。高新区企业多为科技型企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形成自有知识产权,提高企业资本中自有资本的比例,不断开拓银行贷款以外的融资渠道,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形成科学、有效的融资管理模式。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后,随着研发深入和业务的不断拓展,需要进一步规范企业治理结构、财务制度,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制定科学规范的资金运营计划和经营决策程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结合国家出台的财税优惠政策,制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平台,引导企业规范化发展。
(二)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
中央银行应结合国家对高新区企业的各项财税政策,利用金融扶持政策更好地带动商业性金融机构开展融资业务,鼓励商业银行针对不同类型的高新区企业设置专门的贷款项目,适当提高无形资产如知识产权的抵押贷款比例,降低小额信贷门槛,开辟专门的贷款通道,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贷款成本。同时,重视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作用,中小银行多数为区域性金融机构,与当地的高新区企业接触较多,方便与企业进行沟通。因此,银行可以更多地掌握企业的资金运行和实际经营状况等信息,并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三)加大对高新区融资的政策支持
政府应结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新区企业的客观要求,制定进一步促进高新区企业发展的财政和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政策导向,加大对高新区企业的财政拨款力度;利用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和鼓励当地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优先购买本地区高新区企业的优质产品。同时,不断完善支持高新区企业融资的法律法规,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的法律保障;成立专门的高新区融资管理机构,有效监督和管理各项政策的贯彻落实,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将银行贷款和民间资本源源不断地引入高新区。
(四)完善高新区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应积极参与地方融资担保体系的建设,确保各项鼓励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财税优惠政策得以有效落实。促进担保公司与银行的信息对接,适当提高担保贷款在整个贷款业务中的比重;建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通过财政补助、风险分担等多种措施对从事小额贷款担保、帮助高新区企业解决当前困难的担保机构给予补偿。同时,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信用担保市场的监管力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担保机构的信用等级、行业风险以及受保企业可公开信息等相关信息,切实防范和化解担保风险,引导信用担保机构加强自身管理,规范担保操作行为,不断拓展担保业务。
构建我国高新区融资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担保公司多方通力协作,共同助力化解高新区企业融资难题。
参考文献:
[1]宋羽.中小企业融资:现实与思考.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4;
[2]苑泽明,马涛.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会计之友,2012.17;
[关键词]产业转移;SWOT分析;产业布局;南宁高新区
一、产业转移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多年来,东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能够以较大的优势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一个十分关键的原因就是承接了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制造业转移。如今,中国的产业转移已经展开,长二三角、珠三角的部分企业正在把工厂开设到中西部地区,即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西作为西南大通道,毗邻珠三角,在地理、人力资源等各方面都有较强的优势。促使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众多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严重萎缩、进口量锐减,导致一贯通过出口实现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的“中国式”产业难以为继,倒逼企业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二,土地瓶颈制约、资源匮乏和产业发展相对饱和等因素已经严重挤压了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发展的空间,在由“涨薪潮”带来成本倒逼压力剧增的背景下,把部分产业向具有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中西部地区转移,既是沿海发达地区企业探求新的发展途径的选择,也是金融危机促进区域发展格局调整的必然趋势。其三,通过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推进产业转移,促进资源要素在各区域之间的流动和重组,可以延伸产业链和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的调整,有利于优化产业承接地的产业调整和升级,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带,加速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由此可见,产业的空间转移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
二、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经过20余年的发展,高新区已经聚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和智力资源,并形成了较强的产业规模效应。高新区不但承担着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任务,而且还肩负着辐射带动所在区域传统产业升级的使命,在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具有巨大优势。国务院在《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培育和壮大一批重点经济区,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而仅2010年9~11月,国务院就先后两次批准了27家省级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进一步强化了高新区在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事实上,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和引领区域经济发展中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由此可见,高新区在良好的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和产业集群优势的驱动下和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必将成为中国承接产业转移和引领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一)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S)分析
1 区位优势。南宁高新区所在的南宁市地处泛北部湾经济区、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区等多个区域合作的交汇点,不但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重要枢纽城市,而且还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海路、陆路、航空和内河综合交通枢纽与东盟各国连接的省会城市。此外,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中国一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永久落户南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东部产业的转移也给南宁聚集了更多的信息及政策资源,南宁特有的“绿城”和“联合国人居环境奖”等品牌资源也增强了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大企业来南宁投资的吸引力。
2 产业优势。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南宁高新区逐步形成了以生物工程制药及食品加工产业、汽车零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为承接产业转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生物工程制药产业方面。南宁高新区现有生物制药企业近200家,特别是在现代中药、生物创新药物、疫苗与诊断试剂和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南宁高新区生物制药产业园已被列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的21个重点特色产业园区,并且已经吸引诸如九州通(广西)医药配送中心、AOBO美东生物医药产品研发和生产项目等相继进入园区。由香港培力集团斥资2亿元建成的培力(南宁)药业有限公司,研发出了700多个品种的中药配方颗粒,产品远销新加坡、美国、加拿大和欧盟,在香港被所有的政府医院指定采用。目前,像培力这样产值超亿元的生物制药企业,该园区共有11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灵康赛诺科公司、康华药业、桂西制药、博科药业、恒拓医药、圣保堂药业和万士达制药等已经在高新区形成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的聚集效应。(2)汽车零配件及机电产品制造产业方面。南宁高新区在汽车灯具、散热器、中冷器、专用汽车、电力设备及其自动化产品、仪器仪表等具有一定优势。目前,南宁高新区拥有全国第三、广西第一大专业汽车灯具生产企业——南宁桂格精工科技有限公司,拥有亚洲第二、全国第一条双波浪带铜质硬钎焊散热器生产线的南宁八菱科技股份公司。(3)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方面。目前,全球四大电子音响配套产品代工企业丰达电机有限公司、全球第一大电子感应线圈代工企业胜美达电机有限公司等国际巨头纷纷落户南宁高新区。在电子信息及IT软件产业上,南宁高新区引进了中国移动广西公司建设“广西移动通信信息产业园”,形成了电子信息产品制造、IT软件开发与通信信息互为支撑、互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2011年,高新区三大产业已聚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1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有84家,累计实现产值308.81亿元,占比78%,同比增长45.76%,拉动经济增长43.56个百分点。
3 科技资源优势。南宁高新区的所在地——广西首府南宁市拥有28所高校、61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及大量的科研机构。而南宁高新区所处的南宁西北部是广西智力最密集的区域,广西最著名的大学和科研院所都集中在这里,这无疑为南宁高新区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截至2011年底,南宁高新区拥有约4000家科技型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3家,超亿元企业113家,亿元工业企业居广西各开发区之首,占全市的48%。南宁高新区拥有的国际认证实验室1家、国家认可检测(测试)实验室5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自治区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为16家、28家,自治区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分别为21家(占全市的44.5%)、24家,自治区、市级创新型企业分别为7家(占全市的87.5%)、12家(占全市的75%),专利试点企业9家(占全市的56.3%),拥有发明专利占全市的48%,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的69%。
(二)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劣势(W)分析
1 承接产业的规模不强。从进驻园区的企业来看,落户南宁高新区的大部分企业规模并不强,并且以科技含量较低、竞争力不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进驻园区的部分大企业集团主要是投资其产业链中的中下游部分产业,其管理总部、研发总部和投融资总部等规模效应明显,对产业链带动力强的产业仍然留在发达地区,削弱了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效果和制约了高新区带动区域发展作用的发挥。
2 产业配套功能不完善。南宁高新区虽然在生物工程及制药、汽车零配件和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中具有一定的产业优势,但产业的整体实力仍然较弱,缺乏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特别是在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展严重滞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强、配套企业相互衔接、关联企业紧密对接的完整产业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区内外或者是国内外企业的进驻。
3 土地资源瓶颈突出。土地一直是制约南宁高新区发展的因素,其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总规划面积仅有43.7平方公里,现有规划面积19.51平方公里。虽然2011年南宁高新区接管了安宁片区,但事实上安宁片区可利用的土地并不多,安宁街道辖区面积有46平方公里,但“两规”范围以内的面积仅有9.8平方公里,可开发利用土地更是仅有3平方公里多一点。在土地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就造成了即使有企业愿意投资却无土地承接的局面。土地紧缺的硬伤极大地限制了南宁高新区对东部产业转移的承接。
(三)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O)分析
1 国家政策倾斜。广西南宁既能享受到国家给予的沿海、沿边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又能享受到广西作为西部省区的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少数民族自治区的优惠政策,是我国唯一集沿海开放地区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等诸多投资优惠政策于一身的省区。优惠的投资政策对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非常具有吸引力。为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广西区党委、政府还出台了关于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决定,着力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实行税费减免、保障项目用地、工业用地开发成本补贴、保障电力供给、融资担保、开拓国际市场和营造良好的转关通关环境等优惠政策,并在财政税收方面予以扶持。
2 南宁市被列为国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试点城市。2008年4月16日,国家商务部确定南宁市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按照商务部、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规定,南宁市承接的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国家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技术援助贷款支持。对进入南宁市的加工贸易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国家开发银行可以提供优惠贷款条件,并给予10%以内的利率下浮。
3 北部湾经济区的政策优势有利于增强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吸引力。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国家作出的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义一重大决策,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战略。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广西的战略地位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也蕴藏了无限商机,广西南宁自然成了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热点地区,南宁高新区在产业转移中无疑会成为此最大的受益者。
(四)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挑战(T)分析
1 区域行政壁垒的限制。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各个地区均存在自己的局部利益。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其辖区的GDP增长、工业产值和就业率等指标,使其财政有稳定的税收来源,往往会使用一些不规范的行政手段来阻碍生产要素的合理转移,通过土地、财税、资金和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扶持,鼓励发达地区企业在本省内部进行转移。这种现象在广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给南宁高新区的产业承接带来了一定障碍。
2 西部各省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形成竞争。江西、湖南、安徽和云南等省都在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各省都在竞相出台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创新招商方式,形成一股抢客商、争项目的态势,与广西形成了竞争,不少省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取得的成效也比广西突出。
3 广西区内各城市之间的竞争。随着开放意识的不断增强,广西区内各城市都非常重视承接东部转移过来的产业。例如,与广东非常接近的桂东四市玉林、贺州、梧州、贵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有相近的地缘优势,且产业结构比较相似。同时,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与建设也对转移来的东部产业非常感兴趣,而在该区域内,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港建港条件相似,集疏运通道一致,依托的都是相同的经济腹地,所以在引进项目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
三、南宁高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分析
近年来,南宁高新区管委会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改善服务质量和拓宽招商渠道,实行“人才强区”的转型发展战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招商引资向招才引智转变,引进工业项目与引进人才和技术并重。南宁高新区还借助南宁市组织大规模考察团赴长三角开展招商活动的契机,组织招商推介活动队,赴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开展招商宣传推介活动。为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南宁高新区不断完善土地、税收和厂房租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投资环境和配套产业链不断完善,形成了梯度转移,充分发挥了产业的集群效应和带动效应,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呈现出规模逐步增长、层次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的良好态势。“十一五”期间,南宁高新区累计引进实际到位内资129.19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25倍;实际利用外资1.958亿美元,是“十五”期间的1.23倍;直接利用外资1.2120亿美元,是“十3i'’期间的3.08倍,签约后的履约率达95%以上。
(一)把握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则
南宁高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重点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则。(1)突出重点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要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产业选择首先要符合本地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产业发展导向、产业定位。(2)可持续发展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不能以牺牲环境、过度开发资源为代价,要严把高污染、高能耗、淘汰产品及落后工艺产业的进入,确保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相适应原则。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不能好高骛远,应结合本地区当前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本地区的产业配套能力,选项择合适的产业,使其既能生根,更重要的是使其能进一步发展壮大。
(二)严抓产业规划,完善产业布局
南宁高新区在引进新企业以及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要严抓产业规划,努力完善产业布局。第一,承接的产业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广西和南宁的产业发展目标以及南宁高新区的自身优势。第二,承接的产业要有利于园区和本区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提前谋划和优化产业布局。科学规划好园区的产业布局,优化南宁高新区产业结构,增强承接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应该把重点集中在具有良好产业基础的生物工程及制药、汽车零配件和机电产品制造、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及与之衔接紧密、关联度强的产业上,使之形成地区间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要加强对承接产业转移政策的研究。一方面,研究制订产业扶持政策,设立转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从工业结构调整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和资本金投入等方式,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制订鼓励东部企业在南宁高新区设立总部(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分中心)基地,投资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房地产(标准厂房、软件园、科技孵化园),以及吸引东部地区的台资企业来南宁高新区投资电子信息、农产品深加工等相关鼓励政策和配套措施,进一步增强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四)提高产业配套能力,完善产业链
目前,南宁高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配套工程。以LED产品及相关电子配套产品为例,南宁高新区内生产LED产品及相关电子配套产品的相关联企业已经近20家,如大象信息的贴片机,领华科技的贴片机、注塑机均可为西南数据的生产提供配套;神达实业及LED产品的应用也与领华科技的LED照明、锦洋电子LED汽车灯、语辰光电LED电子显示屏等相关联;美景新能源生产的电池正极材料为生产锂电池企业配套,而锂电池生产企业可为领华科技、西南数据和源海微电子等配套;博泰华为丰达电机承担部分模具制造,并可为其他企业配套;科友通信、潘兴电子、东宇国通的数据线、连接线以及注塑机、焊锡机、测试机、脱皮机等产品和设备均可为园区内的电子企业提供配套;金业电子生产手机充电器可为承担手机外壳的注塑生产及富士康配套;富士康落户高新区,其也带动了一批上下游产品的项目落户,电子产业的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初具雏形。
(五)抓好项目库建设,搞好招商引资信息源头
掌握信息资源是一切活动的起始工作,要积极推进企业项目库建设,及时掌握企业的投资动态,将符合高新区产业政策的项目归纳、整理,建立企业项目库,增加项目信息量,把已经从东部转移过来的上下游配套的相关企业的信息收集纳入项目库中。为招商人员提供工作共享平台,应搞活招商引资信息源头,明确符合南宁高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标准和要求的企业。
(六)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体系
实施优秀企业家培养工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开发工程和高技能人才振兴工程,根据“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建立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培养一支适应南宁高新区甚至是南宁市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采取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的方式,引进重点行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等领域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及紧缺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和培育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擅长资本运作、熟悉国际惯例的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支持企业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技术集成和产业配套,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人才引进、人才资源配置和人才激励等配套政策,充分调动工业经济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七)全力打造“七通一平”服务新体系
一是抓信息灵通。加大为企业政策服务的力度,及时为企业举办海关政策培训、银行信贷业务培训和当前国家产业发展有关政策培训等课程,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二是抓资金融通,着力打造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三是抓人才流通。对企业新招聘员工和职业中介机构推荐到高新区企业就业的劳动力给予适当补贴;搭建培训平台,帮助企业免费提供企业家和员工培训服务;建立大中专学生实习培训基地。四是抓服务沟通。建立从管委会领导到部门员工联系企业服务沟通制度。实行“一企一策,现场办公”和联系服务企业责任制,推行“365天,天天服务日”的服务理念,加快从官员到保姆、从公务员到营销员、从管理者到经营者“三大角色”转变。五是抓政策畅通。出台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配套政策,认真做好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指导工作,确保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落实到位。六是抓生活便通。按照建设高度现代化示范工业园区的标准,不断完善物流交通、文化教育、休闲娱乐和饮食旅居等配套服务体系。七是抓法规顺通。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牢固树立“廉政也是生产力,廉政也是投资环境”的理念,率先在建筑工程招投标领域实施“不良记录”一票否决制,通过打造一个全方位、无缝隙、综合性和全程化的高端服务平台,推进服务企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八)转变招商理念,实行“保姆”式服务,狠抓重点项目
南宁高新区已经在广西率先实行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以及全程跟踪服务制等制度,并出台了管委会领导和中层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党员联系企业制度、项目责任人跟踪服务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服务企业的制度措施。但是,要使更多的高水平企业和优势产业落户高新区,必须在招商理念和服务上有所突破,服务企业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日常工作层面,不仅要有热情,更要有水平;不仅要乐于服务,还要善于服务,要向纵深和高端服务延伸。因此,必须打造招商品牌,形成“保姆”式服务。在服务理念上,要加快从官员到保姆、从公务员到营销员、从管理者到经营者“三大角色”转变,坚持服务企业“三心七零”标准,即对企业困难要“上心”、对客商承诺要“诚心”、对解决问题要“尽心”,做到让企业“零跑路”、办事“零距离”、建设“零干扰”、服务“零不满”、环境“零障碍”、管理“零缺陷”、情感“零纠葛”。要实施联系服务企业“五定五包”责任制,“五定”即定领导、定人员、定责任、定方案、定时限;“五包”即包联系、包调研、包掌握情况、包服务、包协调,力求做到全方位服务。特别是在“十二五”期间,南宁高新区要围绕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进行招商,在招商策略上,要继续坚持以“三资、三外、三大”为主,即招商重点要以日资、侨资、台资为主,以外资、外企、外商为主,以大项目、大企业、大集团为主。要主攻台港,盯紧日韩,深化两角(珠三角、长三角),拓展央企,着力引进创新型项目、总部基地型项目、产业链延伸项目和生产项目等,努力在重大外资项目、重点央企项目、重大新兴产业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以实现在“十二五”末建成千亿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
然而,中国大都市中的“一街一区”与生俱来就存在着身份身价上的不平等!
科技街基本上是在自生自长的市场经济中产生,立街基础多是计划经济时期高校院所集中的城区,中关村最典型,成都磨子桥、南京珠江路、西安雁塔路、长沙朝阳路、天津科贸街、济南山大路等都如此,然后政府才出面引导加领导,最后往往由所在城区政府派出主管机构,成立科技街管委会。一般是区政府科技局下辖管委会。区科技局在省会城市顶多是处级,自降一等管委会也就是科级,跟街道办事处平级。而且在中国行政体系中,这样的派出机构衙门小且不正宗,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行政和执政能力问题。工商税务、技术监督、城管、卫生都是管委会的平行机构且又是强力部门。更不要说街区规划、土地开发。
再看看同城中的国家级高新区,人家至少是市政府派出机构,有的甚至副市长兼管委会主任。如无锡就是副市长挂帅,工商税务等政府班子一应俱全。由于在城郊结合部围地而治,原本就不存在老城区中的机构并列的磕磕碰碰。有财政拨款、提留,有各种科技产业扶持政策、专项基金。在中央有科技部归口业务指导管理,更有发改委、信息产业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国家部委协同支持。
由此可见,高新区是国家“罩着”的国标跑道,高新区管理机构是动力充沛的引擎。
“一街一区”一对比,中国科技街发展的瓶颈一目了然。
由于科技街始终未纳入国家管理体系层面,处于转型期的科技街,内部动力、发展机遇与国家政策乏力的矛盾已有所凸现。
1. 科技街市场发展提升了,而产业经济则空间甚小。靠经销积累了资本的企业、在街上小型科技园孵化器中成长起来的企业都有拓展产业空间的要求。科技街在原有区域里是不可能辟出足够空间的,高新区同城横移是最短途径,这就需要街和园区管理机构协调,街小区大,机构分立谁协调谁?因此不少企业在高新区注册,在科技街运营。
2.科技街卖场与网络电子商务交易的链接失衡。各科技街之间也需要连成一片的商务网络。在这一领域,政府主管机构、电子商务服务商和战略投资机构有着巨大的全国网络资源和资本重组空间。
3.科技街资本市场还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在市场人气充足的表象下,驻街企业的资本贫血症已显露症状。吸引海外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吸纳国内社会资本,必须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科技街主管机构共同谋划资本市场之路。
2000年12月15日,南京、西安、沈阳、成都、无锡五城科技街一起在北京成立了“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IT社区联盟”。联盟的成立是中国科技街发展史上的战略转折点。从此打破了封闭式各自发展的格局。目前已有12条科技街加盟。许多研究机构的专家和媒体一直在跟踪研究、报道科技街区域发展模式,各级政府机构与驻区企业也在思考科技街未来,目前对国家政策的期待有如下几点:
1.中央部委可由科技部牵头,发改委、信产部、商务部共同参与委托智库深入调研,拿出相应的配置政策。
2.国家级高新区发展好的城市尽快实现国家级高新区与科技街管委会并轨。沈阳三好街、南京珠江路已在探索实施,这是比较现实的体制、机制改革。这样才能真正使一个城市的科技产业与市场形成前店后场配置,产学研互动,从研发、制造到市场出口构成完整的产业链、市场链。
3.高新区发展不理想的城市两相并轨反而两败俱伤,不如将科技街主管机构直接升格为市政府派出机构。
科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其推动力的实现取决于高科技能否产业化。科技产业化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科技创新只有与金融资本有机融合才能实现其产业化。如何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及科技产业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已成为近年来金融领域研究热点。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主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高新技术开发区成为科技金融改革发展的前沿阵地。研究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及存在问题对促进我国科技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东莞松山湖高新区作为对象,从政府政策制定、科技金融创新情况及社会整体的金融环境等方面研究其科技金融发展、分析其科技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对策。以期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有所裨益,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技金融;科技金融体系;资本市场;创业投资
广东省东莞市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速一度在低位徘徊,经济发展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爬坡越坎”阶段。实施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东莞市发展新战略,以搭建园区发展科技产业集群,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松山湖高新区成为东莞市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前沿阵地。科技产业化对金融的需求使科技金融成为高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2009年,东莞市成为广东省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市,松山湖高新区成为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着力开展科技金融试点工作。几年来,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得到稳步发展,科技金融服务日渐完善。松山湖高新区作为东莞市科技金融发展的前沿阵地,本文以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科技金融发展现状、总结经验、问题、探索对策,以期对松山湖高新区的建设及相关理论研究有所裨益,同时也可为全国其他地区的园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借鉴。
一、松山湖高新区科技金融现状
(一)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介绍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简称松山湖)成立于2001年,毗邻广州、深圳、香港,占地72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资源丰富。园区GDP从2009年81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179.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3.56%;工业生产总值从2009年215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688.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6.05%;税收从2009年11.7亿元增长至2013年的31.1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32%(见图1)。
(二)松山湖科技产业发展情况1.产业集群初步形成规模。松山湖开发建设十几年来,先后建设了工业大厦、台湾高科技园区、创新科技园、中以国际科技合作产业园、IT研发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生物科技园、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等园中园。按照“高起点规划建设、高门槛择商选资、高水平自主创新”的三高发展模式,构建战略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支柱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园区择商选资中坚持“高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高税收贡献、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的“三高两自”招商标准,把招商重点放在“四大产业一个方向”上,即新型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文化创意和金融服务四大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截至2013年,园区共有创新企业702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74家。现已逐步成为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智能装备、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创新型科技产业的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见表1)。2.科技创新平台成效初显。松山湖着力实施大孵化器战略,推进科技产业化。2005年8月,松山湖成立了第一家孵化器———松山湖留学人员创业园以来,松山湖一直注重实施依托孵化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又建立了松湖华科产业孵化园和广东松山湖中医药健康科技园两个产业孵化园。截止到2013年,松山湖拥有从事孵化器的企业或机构19家、重点实验室17个、大学及中科院设立的研究院16所、技术中心27个,各创新平台积极承担各种科研项目,其中国家和省级项目235个,先后成功孵化高新技术企业74家,实现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产值逐年增长(见表2)。3.创新科技人才实力增强。科技的发展人才是关键,松山湖致力引入各行业科研人员,增强科研创新能力。截止到2013年底,松山湖共有科研人员4767人,占从业人员比例14%,博士或副高职称以上人才1147名。3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5个省级创新团队。松山湖在北美与欧洲的海外人才工作站为引入硅谷与伦敦的创新人才提供了平台服务。园区企业R&D活动活跃,R&D经费支出从2009年3.57亿增加至2013年16.85亿元(见图2,见下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4%。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专利申请数及授权数从2009年376件和240件增加至2013年的3543件和1523件(见图3,见下页)。
(三)松山湖科技金融发展现状1.政策体系逐步完备。(1)政策制定方面。2013年出台的《松山湖金融业发展规划》,从理论的指导、组织的开展、政策的制定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规划。为统筹园区金融工作,松山湖成立了金融服务办公室,以提供组织保障。先后出台了《松山湖高新区关于建设金融改革创新服务区的实施办法(试行)》《松山湖高新区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试行)》《关于促进松山湖高新区股权投资产业发展的指导措施(试行)》《松山湖高新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松山湖鼓励企业改制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全面指导和推进金融业的各项工作。(2)财政投入方面。应通过三个途径发挥财政资金效用:一是奖励。奖励企业开展创新活动,资金激励企业上市融资;二是风险补偿。通过风险补偿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三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扩大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园区设立科技金融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科技与金融发展投入。第二,设立创投引导基金,松山湖出资参与了了红土创业、华科松湖、同威创投、高科技股权投资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等5个引导基金,撬动民间资本。第三,设立5000万元的风险补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在松山湖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第四,贴息支持科技银行对小微科技企业贷款。第五,实行科技投保企业保费补贴。2.科技金融逐步完善。(1)金融机构建设方面。设立新型金融机构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松山湖成立了专门为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银行以弥补传统商业银行的缺失;积极引入创业投资机构发展比较弱势的创投市场;建立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2014年投入使用的松山湖国际金融创新园入园机构以将加快ITO、BPO、KPO等业务发展,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科技、金融、人才的管理服务。截至2013年,已落户高新区的各类金融机构40家:银行9家,其中科技银行2家;政府出资设立5个引导基金,引入25家专业股权投资机构,成立了有政府资金参与的信托公司1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还有券商、保险公司、评估机构、金融外包服务机构、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2)金融产品创新方面。针对科技企业融资需求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各商业银行推出了订单融资、动产质押业务、股权质押贷款、机械设备按揭贷款、知识产权质押等的信贷产品。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推出了“松湖烟雨”小微企业集合信贷担保创新产品。2014年,东莞银行科技支行为36家科技企业提供授信达5.9亿元。(3)资本市场融资初见成效。松山湖金融改革一直致力于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建设,鼓励企业赴新三板、创业板、主板上市融资。政府建立了上市企业资源库、重点培育储备企业,资助企业上市融资。2013年“新三板”全国扩容,松山湖大力推进园区企业登陆“新三板”,截至2014年,东莞市的上市后备企业100家,松山湖占13家,数量居全市各镇区第一位。园区有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
二、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存在的问题
松山湖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工作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政府作用力有待提升科技金融体系构建与完善离不开政府作用。如前所述,近年来,松山湖园区政府制定实施了许多科技金融扶持措施,对科技金融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1.政府资金对园区企业的研发投入比例不足。表3显示2010-2013年间松山湖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的R&D投入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2013年投入达到163681万元。但从R&D投入资金来源分析,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投入较少,对中小科技企业的投入更少。“十二五”期间,每年20亿元的“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主要投向松山湖),加上园区科技发展专项资金。相对于如此大的政府支持资金,政府对企业R&D的投入并不匹配。2013年东莞市出台《关于提高我市经济运行效益和企业R&D投入的工作方案》主要扶持对象是以规模以上企业为主,小企业的R&D投入基本无法获得政府支持。2.政府科技专项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和松山湖自身财政成立的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都安排了不少资金扶持园区的科技企业。这对科技企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资金的无偿使用性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不高。2013年“科技东莞”专项资金使用中存在问题有:第一,资金申领审核不严。存在提供虚假证明材料骗取资金、申领条件不符但仍获资金资助的情况,涉及金额达497.67万元。第二,资金拨付监管不力。出现有关部门截留财政补贴199.08万元,个别协会通过拨付资金名义违规收取相关费用共624.82万元。第三,资金使用不合规。出现挪用专业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出国观光旅游等现象,涉及资金374.71万元。第四,资金绩效不高。资助企业出现停业、项目延期、中止等情况,涉及资助资金497.75万元。第五,项目验收不严。有20多家企业未达验收要求仍获资助尾款共617.20万元。3.科技金融环境政策缺乏系统性。政府行为、信息披露、信用建设、科技担保、科技保险、中介服务、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创新文化等构成了科技金融高效运行的环境支持。松山湖现行科技金融环境政策存在不健全,从目前制定的政策看,主要涉及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知识产权等方面,但是对信息披露机制、信用体系完善、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制定缺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时间短、规模小、企业在内部管理、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尚待完善,园区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科技型中小企业诚信意识,契约精神不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加大了科技金融风险,降低金融效率、阻碍了科技与金融的融合。鼓励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政策的制定上,东莞市及园区给予企业的财政资金奖励并不少于其他地区,但在科技企业上市前的扶持和培育配套政策的制定上还不够系统。
(二)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尚待完善松山湖目前已初步构建了财政、银行、资本市场及风险资本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体系,丰富了新型科技金融工具箱。但受东莞市金融产业地位不高、技术环境、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社会环境和运营机制等科技金融环境相对落后因素影响,科技金融创新效应还未能充分显现。1.资本市场。东莞市资本市场起步晚,资本市场服务体系比较落后。截至2014年,东莞市境内外上市企业29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家,前海挂牌企业超过200家,但东莞市上市公司数量远少于佛山市,与东莞市的经济总量并不匹配。而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的松山湖也只有2家企业在创业板上市,7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国内资本市场准入的门槛高,管理日趋规范。多数中小科技企业仍无法通过资本市场筹措到发展所需的资金。符合中小微企业特点的创新型直接融资产品仍需完善。2.创业投资。松山湖目前有创业投资机构25家,资金总规模20多亿元。风险资本市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由于科技企业投资大、风险高。创业投资都倾向选择处于成长型的科技企业,以控制投资风险。创业投资缺少天使投资、种子基金等为初创科技企业提供支持。松山湖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还不强,目前能提供的真正具有投资价值的项目还不多,很多创业投资机构对园区内企业投资并不多。例如,2012年由松山湖管委会出资引导的首家公司型股权投资基金———中科松山湖基金,基金经过两年运作共投资了4个项目:福建闽发铝业、深圳胜义环保、东莞日新传导、北京中标建设集团,其中只的一个东莞市项目。3.科技信贷。松山湖现有9家银行,其中科技银行两家。调查分析松山湖各商业银行科技信贷情况,存在以下问题:首先,科技金融产品创新不不足。各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开发的金融产品主要有支小再贷款、中小企业私募、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专利权质押贷款、商标权质押贷款、机械设备按揭抵押贷款等产品。金融产品自主创新不够,品种有限,科技金融产品创新缺乏前瞻性和整体规划。其次,银行运营模式创新方面相对落后。银行与政府、创业风险机构、担保公司、高新区等多方融合深度不够。东莞市政府也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实施贷款贴息、补贴专利评估费等方式鼓励商业银行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贷款。但由于贴息申请手续繁杂等原因,银行对开展中小企业科技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其次,金融产品无法满足各阶段科技企业融资需要。由于相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备,资金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多数银行仍把服务对象集中在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科技企业,对初创期的科技企业支持少。最后,贷款质押方式瓶颈未能突破。针对具有轻资产特点的科技企业,银行提供了应收账款或股票的质押贷款,但对于初创企业,业务少、资产少,质押条件难以达到。2012年松山湖政府大力推进的专利质押贷款,但由于知识产权登记、评估、交易体系不完备等因素其发展也非坦途。截止到2013年,只有13家企业通过专利权质押获得贷款9383万元。收益低、评估转让难、风险大,致使银行对专利权质押放贷审批严格,审核要点也不限于专利,更重要的是企业的财务状况、订单、净资产等。专利质押贷款的常规化操作难,银行开展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不高。4.民间金融。2014年东莞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323亿元,占全省的7.3%;贷款余额5562亿元,占全省的6.6%。截止到2014年,东莞市有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新型经济金融组织100多家(松山湖2家),开业以来累计投放金额208.5亿元。相对庞大的居民存款余额,民间金融规模不大。民间资本深沉多,对园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
(三)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不健全松山湖在过去的发展中,比较重视企业的引入,给高新技术企业大量的优惠政策,但对创新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引进重视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影响了科技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的发展。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边界障碍。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体系方面,松山湖目前是由松山湖控股公司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建设征信系统,已经覆盖到园区内100多家企业,相对园区700多家企业,征信系统的建设还很不完善。没有权威的信用评价体系,导致金融机构不能及时客观地评价科技企业的风险,融资运行成本提高、效率下降。评估机构、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水平不高,影响了科技金融的发展。金融担保方面,政府投资的担保公司担保资金不足难以发挥集聚效应,民营担保公司银行还不信任。未能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提供保驾护航作用。
三、松山湖高新区科技金融完善的对策
(一)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促进科技支行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其在科技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近些年,我国也通过在商业银行内设科技支行进行科技银行的探索。2012年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成立,成为东莞市第一家科技支行。针对松山湖实际情况,应加强东莞银行松山湖科技支行的改革创新,让其更好地为园区及东莞市科技企业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根据东莞市科技产业发展情况,确定银行重点关注的科技行业,以便集中发挥专业力量。可关注有坚实发展基础电子信息产业和前景广阔的机器人产业。第二,细分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实行差异化利率,提供针对性产品。第三,加强科技金融专业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培养具备金融产品创新开发、信贷风险识别管理、产品精算订价、财会、法律、投资风险管理、互联网技术等知识的复合型、专家型人才,提高科技银行的专业化服务程度。第四,加强与政府、科技创新平台、创业机构、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专家委员会以提高银行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多方共担风险机制,与担保机构、风投机构合作开发含有期权收益的产品,以降低信贷风险。第五,争取政策支持。充分利用东莞市作为科技金融改革试验区的优势,争取更多政策支持,特别是银行经营体制上改革支持政策,如放开科技银行直接投资的设限、利率市场化等。
(二)完善政策系统性促进资本市场融资1.政府做好软服务。企业上市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环节复杂,需要工商、税务、土地等多个部门办理相关手续。政府在扶持政策的制定上以注意联动多部门,出台系统化、配套政策,为拟上市企业提供高效的办理环境。政府做好服务者角色,联合相关部门做好上市宣传、培训辅导工作。针对不同上市后备企业的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培育服务。2.实行多形式资金补助奖励。改变现有政策实行上市后一次性奖励的方式,变为对上市前后备企业不同阶段分次资助的方式。对上市涉及的税费增加等进行补助。同时政府可通过贴息、税务优惠、政策提保等方式支持为后备上市企业提供资金的中小金融机构。对在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券商、事务所、评估机构、风投机构等服务机构实施奖励。
(三)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扩大创业风险投资规模充分利用政府科技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实行市场化动作。既可解决财政资金拨款无偿使用产生的低效率问题,又可充分发挥引导基金的杠杆效应,发挥基金的效用。具体做法有:第一,引导基金采用基金的基金(FOF)运营。由于政府部门在创业风险投资领域并不专业,因此政府基金不直接投资于科技企业,而是选择优质的创投机构进行投资,形成基金对基金的投资,以降低基金运作风险,同时政府不参与被投机构的日常投资决策管理。第二,实行合理的风险收益机制。引导基金按参股比例与其投资的风险投资机构同担风险,共享收益。第三,专门设置针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引导基金,规定合作的风险投资机构一定比例的天使投资以解决对种子期、初创期企业风投的缺位。第四,成立产业引导基金。根据松山湖产业集群及产业优势状况,确定重要点扶持产业,成立相应产业引导基金,有针对性地引导相应产业风险投资。通过以上做法,扩大风险投资规模,拓展风险投资对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的融资支持。第五,建立引导基金使用绩效评价。健全基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执行财政资金绩效考核制度,发挥第三方绩效评估的积极作用,规范资金使用,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使用效率。完善基金的有效退出制度,以确保基金的循环使用,提高效用。
(四)发展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民间金融园区可利用国际金融创新城及东莞市民间金融街等载体,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高网络金融的技术力量,规范P2P、众筹等网络金融的运行。充分发挥东莞市民间资本的力量,使其成为园区中小科技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渠道。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具体做法有:第一,加强监管、规范小额贷款公司行为。在建立公司内部监控体系基础上,加强政府监管部门的专职管理。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测体系,加强数据采集、报送、及时有效防范风险。第二,提供政策扶持。可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政府设立小额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给予担保支持。降低贷款过程中的相关费用。第三,拓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对经营良好的公司,缩短增资扩股的时间限制;利用政府资金、国家政策性银行贷款增加资金来源;探索建立小额信贷投资合伙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投资于小额贷款公司。第四,健全信用体系。如建立小额信贷客户征信体系,降低信贷成本,组建小额信贷机构评级体系,促进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发展。第五,创新小额贷款公司金融产品。
(五)健全金融中介机构提高中介机构服务水平。加快金融创新园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技术交易中心、投资保险机构等,以促进知识产权质押业务的开展。在引进中介机构同时加强金融人才的引进。以往的政策主要针对高端科技人才,对中小企业急需技能实用型人才和科技金融人才激励不足,建议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并加强金融人才的引入。组织各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现有中介机构的服务质量。健全金融担保机构。充分依托松山湖专项基金、广东省粤科金融集团等平台,加强政策性担保与民间担保的联合,使政府、民间担保形成合力,壮大担保中介的实力。
从早上9点到下午5点,成都高新区企业注册大厅总是熙熙攘攘。“规定是三个工作日以内,一般来说第二天我就能拿到营业执照。”3月7日下午,前来为一家科技型企业办证的王惠Z气轻松地对记者说,“现在只需要来三次就可以办结取证,不像过去,起码都需要20个工作日。”对王惠来说,成都高新区的简政放权改革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方便。
每3分钟新增一家市场主体,日均诞生市场主体144个,显示了成都高新区新增创新创业主体的“加速度”。“放”“管”“服”,打造亲企政务服务体系,正是提速的“引擎”。
放权减法:
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
2016年8月1日,成都高新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根据规定,“五证合一”全面实行“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的工作模式,申请人办理企业注册登记时只需填写“一张表格”,向“一个窗口”提交“一套材料”,由工商部门向申请人核发加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
“此项登记制度改革比国务院要求的时限提前了两个月,比成都市提前了1个月。”成都高新区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工商局”)注册处处长王继良介绍说。
2005年8月,成都高新区筹建政务服务中心。2006年至今,成都高新区不断创新审批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实行“行政审批委托授权制”;在全省率先启动部门公章作为行政审批专用;在全省率先打造“962000”政务服务呼叫中心…… “这为现在的简政放权改革打下了基础。”王继良说。
“这是政府自身的一场深刻革命。”国务院总理曾这样强调简政放权。针对行政痛点,壮士断腕,成都高新区落实简政放权改革的节奏近年来不断加快: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电子营业执照试点以及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深化“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150个原本需要事前审批的事项被改为后置审批,大大降低了市场准入门槛,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是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2016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要点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深化推进的商事制度改革的实际举措。”工商局副局长吕治军分析说。
“简政放权,‘简’的是束缚市场主体的无形枷锁和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有形之手,‘放’的则是企业活力、发展动力和全社会的创造力。”成都市编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商事登记从“三证合一”到“五证合一”,手续大大简化,有利于持续降低企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优化营商环境,激发企业活力,提高了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以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服务加法:
让监管变得更有“温度”
3月7日,工商局监督处的办结记录显示:蓉特商贸有限公司因公司实际地址与注册地址不符,2月28日监督处将其加入工商异常名录。公司重新变更公司地址后,监督处在5个工作日之内将其移出异常名录。
“减少行政审批后,我们从过去以审批为主的准入监管、审批监管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实行‘宽进严管’。”监督处处长徐光平说。
在监管当中有一个联合惩戒,即各个相关部门共同利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把一些违反信用、没有如实做年报的企业纳入了经营异常名录。
四川某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涉嫌金融诈骗被公安局立案,监督处接到公安局反馈后,经过实地核查也没有找到公司的确切地址,于是将其加入异常名录。
成都某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即时信息没有公示,监督处将其列入异常名录,责令其整改。“后来公司整改公示了即时信息,我们就将它移出了异常名录,也没有影响其准备上市。”监督处工作人员小贾指着网站上的处理结果介绍说。
统计显示,2015、2016年度工商局共加入经营异常名录6470户;企业补年报后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037户,通过地址改正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71户,共移出经营异常名录1208户。
“查处并不是目的,是让我们的监管变成有效服务。”吕治军说,“为了不让初创企业无意之中背上信用污点,影响以后的经营发展,我们开展了延伸服务。”
如何延伸?在天府软件园D区成都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招商部总监王丽瑛处,记者找到了答案。
2014年3月7日,在高新区工商局借鉴并推荐深圳经验后,由创业者发起组建成立了产业园,这也是西南首家虚拟产业园。“简言之,产业园就像一个秘书或保姆,为创业者提供一揽子服务。在香港就有这类专业服务公司叫‘公司秘书’。”王丽瑛介绍说,“比如地址托管,我们为没有办公实体或者不需要办公场地的初创企业,提供虚拟地址办理工商登记,让他们集群注册在我们产业园。”目前,拥有这种“集体户口”的初创企业中,有几十家企业都是经监督处查处发现后推荐到产业园的。
“从客观上来说,这种延伸服务也保护了这些不懂或不规范运作的创业者。”吕治军说。
市场乘法: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在信星网商虚拟产业园,工作人员蒲斌青正帮助韩女士在国家工商总局网站填报商标申请。“由于没有经验,我之前填报的申请没有通过,很着急。到底是专业人士,我拿不准的几个选项在这里都得到了解答,这下申请商标就没问题了。”韩女士高兴地说。
虚拟产业园一点也不“虚拟”,3月7日产业园成立正好3年,入园企业已达2000多家。正是看到专业化服务的广阔前景,王丽瑛从国内500强企业跳槽,来到虚拟产业园开创新的事业。“商事制度改革实施3年以来,共新登记企业58363户,是商事制度以前高新区累计企业存量的1.8倍。”吕治军说。仅仅3年时间,成都高新区新增企业数量就超过了改革以前近20年的企业存量总和。
“把很多证变成一个证不是目的。”吕治军表示,多证合一的实质是实现数据共建共享。接下来的效果如何,需要时间检验。吕治军认为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主动适应改革还远远不够,一些企业没及时申报或瞒报年报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因此需要企业增强遵守制度的自觉性和诚信意识;政府部门之间协调推进得还不够,便利化的程度还有待于提高。“比如一家餐饮企业花了几十万元装修后才被环保部门通知要做环评,所选地段排污不符合环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下一步应该在登记窗口设计一个环评窗口,像餐饮这样的排污企业能够在登记之时就能为其同步申请环评,避免投资损失。这样才能补上现在有些方面服务质量不到位的短板。”
3月9日,记者从高新区召开的2016年度企业表彰会上了解到,2016年,成都高新区累计为企业兑现政策资金30亿元,为企业减负30亿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花结果,取得阶段性进展。